水中有机污染物

水中有机污染物
水中有机污染物

水中有机污染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有机物(NOD),包括腐殖质、微生物分泌物、溶解的植物组织和动物的废弃物;另一类是人工合成有机物(SOCs)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直接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包括农药、商业用途的合成物及一些工业废弃物;二是在传统饮用水处理中形成的,如三卤甲烷(THMs)等消毒副产物。

天然有机物(NOM)主要是指动植物在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腐烂分解所产生的物质,也称为传统有机物。其中腐殖质占总量的60~90%,其特性是亲水的、酸性的多分散物质,是饮用水处理中得主要去除对象。天然有机物一般由10%的腐殖酸(HA),40%的富里酸(FA)和30%的亲水酸等组成,三种组分在结构上相似,但在分子量和官能团含量上有较大的差别。

腐殖质是天然水体中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种化合物组成,它约占水中DOC 的40~60%,是地表水的成色物质。一般认为水生腐殖质的分子量在100~500,主要分布在50~200。作为自然胶体具有大量官能团或吸附位,对金属离子的鳖和能力很强,而且在氧化剂作用下可被氧化分解。另外,由于矿物质对它的吸附作用,往往形成无机——有机复合体,可以与环境中存在的各类污染物发生作用。腐殖质在天然水体中表现为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本身对人体无害,但由于其表面含有多种官能团,能够与水中重金属离子,杀虫剂等多种成分进行络合,从而增加了水中微污染有机物的溶解度和迁徙能力,影响水处理效果。另一方面,腐殖质有机物被认为是消毒副产物(DBPs)的主要前体物,是导致饮用水致突变活性增加的因素。

人工合成有机物(SOCs)大多为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具有以下特点: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水平,具有生物富集、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和毒性。该类有机物一般难以被水中微生物降解,但却易被生物吸收。通过生物的食物链过程,逐渐富集到生物体内,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因此相对于水体中得天然有机物,它们对公众的健康危害更大。

水中有机物的大量增加,这些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将增加水质净化的难度,并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危害,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混凝剂和投氯量也不能保证出水水质。(1)水中有机物使水体中的无机物颗粒Zeta 电位升高,增加了水处理的难度,导致常规处理出水水质下降。为保证一定的出水水质,需要投加过量的混凝剂和液氯,增加水处理成本。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增加

(2)现有的常规处理工艺对水源水中有机物(TOC)的去除率一般为20~50%,对氯氨的去除为10%左右,出水中有机物含量仍然较高,具其中含有毒有害物质,加氨使水中致突变物质含量增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腐殖酸类物质是最重要的三卤甲烷前驱物质,特别是有机物中腐殖酸部分虽然只占溶解态有机物的一半左右,但其对氯仿的贡献却在

50%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结果,80%的人类疾病与水有关,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因缺乏清洁饮水而造成的死亡人数近1240万。

(3)出水中有机物的增加为配水管网中得细菌提供了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使管壁上形成生物粘膜,水中细菌总量增加,腐蚀管道,是铁和重金属离子溶于水中,并增加输水能耗。

1、固体悬浮物:泥沙,铁锈,肉眼可见物

2、微生物:细菌、病例毒、藻类、等

3、溶解无机物:碳酸钙、碳酸镁、硫酸铜、氯化物、硝酸盐

4、重金属:汞、砷、铅、镉、铬等

5、有机物:农药、化肥、各类工业用溶料、染料、清洁剂、消毒剂

6、放射线粒子:核工业及核医学等产生的放射线粒子

水质——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8245—1987《水质——总有机碳(TOC)的测定——导则》。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地面水中总有机碳的非色散红外线吸收法。 1.2 测定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水中总有机碳的测定,测定浓度范围为0.5~60mg/L,检测下限为0.5mg/L。 1.3 干扰 地面水中常见共存离子超过下列含量(mg/L)时,对测定有干扰,应作适当的前 处理,以消除对测定的干扰影响:SO 42-400;Cl-400:NO 3 -100;PO 4 3-100;S2-100。 水样含大颗粒悬浮物时,由于受水样注射器针孔的限制,测定结果往往不包括全部颗粒态有机碳。 2 原理 2.1 差减法测定总有机碳 将试样连同净化空气(干燥并除去二氧化碳)分别导入高温燃烧管(900℃)和低温反应管(160℃)中,经高温燃烧管的水样受高温催化氧比,使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碳酸盐均转化成为二氧化碳,经低温反应管的水样受酸化而使无机碳酸盐分解成二氧化碳。其所生成的二氧化碳依次引入非色散红外线检测器。由于一定波长的红外线被二氧化碳选择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二氧化碳对红外线吸收的强度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成正比,故可对水样总碳(TC)无机碳(IC)进行定量测定。 总碳与无机碳的差值,即为总有机碳。 2.2 直接法测定总有机碳 将水样酸比后曝气,将无机碳酸盐分解生成二氧化碳驱除、再注入高温燃烧管中,可直接测定总有机碳。 3 试剂 除另有说明外,均为分析纯试剂,所用水均为无二氧化碳蒸馏水。 3.1 无二氧化碳蒸馏水:将重蒸馏水在烧杯中煮沸蒸发(蒸发量10%)稍冷,装入插有碱石灰管的下口瓶中备用。 3.2 邻苯二甲酸氢钾(KHC 8H 4 O 4 ):优质纯。

水中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水中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本仪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各操作步骤。 二、方法原理: 总有机碳TOC(Total Organic Carbon),是以构成有机物成分之一的碳的数量表示有机污染物质的量。它是把水中所含有机物质里面的碳转化成二氧化碳后加以测定而求得的。 TOC-10B自动测定仪采用分别测出总碳量和无机碳量,并从两者的差值求得TOC的方法。测定原理如下: 用空气泵将空气引入吸气管,吸气管置于TC电炉内。900℃的高温足以把空气中含碳的物质变成CO2,由吸气管而来的空气经由空气过滤器除尘,由CO2吸收器除CO2制成载气。 载气被通入TC和IC两个通道,它们由各自的流量控制阀控制在给定的流速下,空气按给定的流速进入燃烧管(不是T C燃烧管就是IC反应管,这要根据所需要的途径来选择)。一定量的样品由微量注射器通过注射口注入,使其燃烧或分解。分解或燃烧后的气体直接通过T C一IC选择部分到除水器以除去剩余水气。经这样处理的气体引入红外分析部分去测量CO2浓度。 (1)总碳量(TC )的测定: 用微量注射器将样品注入燃烧管中,在900℃的高温及C O304催化剂的作用下样品中所有含碳物质(T C)燃烧和氧化成CO2,被载气带到红外线分析部分检测,样品所含C的浓度正比于记录议出出现的峰高。 (2) 无机碳(IC)的测量: 用微量注射器将样品注入IC反应管中,在160℃的温度及磷酸催 化剂的作用下样品中所含无机碳(IC)分解产生CO2,被载气带到红外分析部分检测,样品所含C的浓度正比于记录议出出现的峰高。 (3)TOC (总有机碳)的测量: 从T C(总碳)减去IC(无机碳)得到TOC (总有机碳),或者将样 品预处理除去IC,然后在TC通道中进行测量,这样就能直接测量TOC。 (4)红外线分析原理: 由一种原子组成的那些分子如N2、O2、和H2不吸收红外线,由两种原子组成的分子,如CO2和CH3吸收红外线,所吸收的红外线的波长与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结合状态有关。在TOC-10B中,载气中的N2和O2不吸收红外线。但是CO2吸收4.3μm的红外线。所吸收的光量正比于气体的浓度。根据朗勃-比尔定律,气体的浓度可由吸收的光量来测定。红外线分析部分原理如下: 为了测量起见,采用非色散系统代替色散光谱,两股间断平行光由检测器测量,并 对之进行选择,被测气体引入测定池光路中的样品池,在另一光路上的参比池封有不吸

水质 总有机碳的测定

水质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总有机碳(TOC)的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总有机碳(TOC)的测定,检出限为0.1 mg/L,测定下限为0.5 mg/L。 注1:本标准测定TOC分为差减法(3.1)和直接法(3.2)。当水中苯、甲苯、环己烷和三氯甲烷等挥发性有机物含量较高时,宜用差减法测定;当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含量较少而无机碳含量相对较 高时,宜用直接法测定。 注2:当元素碳微粒(煤烟)、碳化物、氰化物、氰酸盐和硫氰酸盐存在时,可与有机碳同时测出。 注3:水中含大颗粒悬浮物时,由于受自动进样器孔径的限制,测定结果不包括全部颗粒态有机碳。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 指溶解或悬浮在水中有机物的含碳量(以质量浓度表示),是以含碳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2.2 总碳total carbon,TC 指水中存在的有机碳、无机碳和元素碳的总含量。 2.3 无机碳inorganic carbon,IC 指水中存在的元素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化物、氰酸盐、氰化物和硫氰酸盐的含碳量。 2.4 可吹扫有机碳purgeable organic carbon,POC 指在本标准规定条件下水中可被吹扫出的有机碳。 2.5 不可吹扫有机碳non-purgeable organic carbon,NPOC 指在本标准规定条件下水中不可被吹扫出的有机碳。

3 方法原理 3.1 差减法测定总有机碳 将试样连同净化气体分别导入高温燃烧管和低温反应管中,经高温燃烧管的试样被高温催化氧化,其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均转化为二氧化碳,经低温反应管的试样被酸化后,其中的无机碳分解成二氧化碳,两种反应管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别被导入非分散红外检测器。在特定波长下,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二氧化碳的红外线吸收强度与其质量浓度成正比,由此可对试样总碳(TC)和无机碳(IC)进行定量测定。 总碳与无机碳的差值,即为总有机碳。 3.2 直接法测定总有机碳 试样经酸化曝气,其中的无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被去除,再将试样注入高温燃烧管中,可直接测定总有机碳。由于酸化曝气会损失可吹扫有机碳(POC),故测得总有机碳值为不可吹扫有机碳(NPOC)。 4 干扰及消除 水中常见共存离子超过下列质量浓度时:SO42?400 mg/L、Cl? 400 mg/L、NO3?100 mg/L、PO43? 100 mg/L、S2? 100 mg/L,可用无二氧化碳水(5.1)稀释水样,至上述共存离子质量浓度低于其干扰允许质量浓度后,再进行分析。 5 试剂和材料 本标准所用试剂除另有说明外,均应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所用水均为无二氧化碳水(5.1)。 5.1 无二氧化碳水:将重蒸馏水在烧杯中煮沸蒸发(蒸发量10%),冷却后备用。也可使用纯水机制备的纯水或超纯水。无二氧化碳水应临用现制,并经检验TOC质量浓度不超过0.5 mg/L。 5.2 硫酸(H2SO4):ρ(H2SO4)=1.84 g/ml。 5.3 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优级纯。 5.4 无水碳酸钠(Na2CO3):优级纯。 5.5 碳酸氢钠(NaHCO3):优级纯。 5.6 氢氧化钠溶液:ρ(NaOH)=10 g/L。 5.7 有机碳标准贮备液:ρ(有机碳,C)= 400 mg/L。准确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预先在110~120℃下干燥至恒重)0.850 2 g,置于烧杯中,加水(5.1)溶解后,转移此溶液于1 000 ml容量瓶中,用水(5.1)稀释至标线,混匀。在4℃条件下可保存两个月。 5.8 无机碳标准贮备液:ρ(无机碳,C)=400 mg/L。准确称取无水碳酸钠(预先在105℃下干燥至恒重)1.763 4 g和碳酸氢钠(预先在干燥器内干燥)1.400 0 g,置于烧杯中,加水(5.1)溶解后,转移此溶液于1 000 ml容量瓶中,用水(5.1)稀释至标线,混匀。在4℃条件下可保存两周。 5.9 差减法标准使用液:ρ(总碳,C)= 200 mg/L,ρ(无机碳,C)= 100 mg/L。用单

水体中八类污染物

●病原体污染物 生活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以及制革、洗毛、屠宰业和医院等排出的废水,常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水体受到病原体的污染会传播疾病,如血吸虫病、霍乱、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 受病原体污染后的水体,微生物激增,其中许多是致病菌、病虫卵和病毒,它们往往与其他细菌和大肠杆菌共存,所以通常规定用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指数及菌值数为病原体污染的直接指标。病原体污染的特点是:(1)数量大;(2)分布广;(3)存活时间较长;(4)繁殖速度快;(5)易产生抗药性,很难绝灭;(6)传统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及加氯消毒后,某些病原微生物、病毒仍能大量存活。 ●耗氧污染物 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纸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以悬浮或溶解状态存在于污水中,可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分解。在其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因而被称为耗氧污染物。这种污染物可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氨和硫醇等难闻气味,使水质进一步恶化。水体中有机物成分非常复杂,耗氧有机物浓度常用单位体积水中耗氧物质生化分解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表示,即以生化需氧量(BOD)表示。一般用20℃时,五天生化需氧量(BOD5)表示。 ●植物营养物 植物营养物主要指氮、磷等能刺激藻类及水草生长、干扰水质净化,使BOD5升高的物质。水体中营养物质过量所造成的"富营养化"对于湖泊及流动缓慢的水体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水源保护的严重问题。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沉积物不断增多,先变为沼泽,后变为陆地。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常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可以在短期内出现。 植物营养物质的来源广、数量大,有生活污水(有机质、洗涤剂)、农业(化肥、农家肥)、工业废水、垃圾等。生活污水中的磷主要来源于洗涤废水,而施入农田的化肥有50%~80%流入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体中。天然水体中磷和氮(特别是磷)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浮游生物生长的控制因素。当大量氮、磷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水体后,促使某些生物(如藻类)急剧繁殖生长,生长周期变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所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067.地下水有机污染研究进展

地下水有机污染研究进展 宋晓薇1,张立宏1,赵侣璇1 (1.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地下水的有机污染已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重视。本文 主要论述了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状况,并对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影响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迁移转 化的作用与因素、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和主动修复技术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地下水,有机污染,污染来源,降解机理 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源,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地下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对水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各种有机废水的排放、生活污水管道滴漏、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下渗、地下输油管道的破裂、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等,都导致了地下水严重的有机污染。有机污染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由于其在水中的浓度一般很小,不易察觉,例行的水质分析不易检出。而且,许多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具有“三致”作用。因此研究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及修复已污染的地下水,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 1.1国外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 关于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的研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1977年,美国缅因州Gray镇在饮用水井中发现8种以上人工合成有机物,从而导致16眼水井关闭。到1986年,美国饮用水井中至少检出33种有机化合物[1]。从污染范围来看,美国50个州均有微量有机污染的报道,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远远大于无机污染物的种类。1987年美国地下水中已发现了175种有机化合物[2]。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对全美农村地区1926眼生活饮用水井在1986~1999年间的检测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其中至少有一种VOCs检出的井为232眼,检出率为12%。 日本东京的地下水中于1974年首次发现有TCE存在。随后的调查表明,日本15个工业城市的30%的水井受到TCE和PCE的污染[3]。欧洲的地下水中广泛检出了农药,如莠去津[4]。日本的问题对于迅速工业化的其它亚洲国家来说同样存在,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问题会变得明显。 1.2国内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对京津唐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初步研究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中有机物种类达133种[5]。最近的成果表明,我国地下水中的单环芳烃、卤代烃、有机氯农药污染已不容忽视[6]。根据1985年北京市高碑店污水系统污染综合防治研究报告,在北京市东南部污灌区浅水井和深水井中均检出有机物,其中,深水井中有机物58种,浅水井中有机物51种(如芳烃类、卤代烃类等)有害成分超标,其中不少是众所周知的致癌物(如三氯甲烷、苯等)。而且多年的地下水监测资料表明,地下水质受污染程度有逐渐扩大和加重的趋势。 山东淄博市大武水源地是我国北方一个特大型裂隙岩溶水源地,近几年来,由于齐鲁石化公司的三十万吨乙烯厂区位于大武水源地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带上,厂区内土层厚度小,防污性能差,

有机碳测定及方法

1.活性有机碳(CL) 土壤活性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活性部分,是指土壤中有效性较高、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利用、对植物养分供应有最直接作用的那部分有机质。土壤活性有机质在指示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时比总有机质更灵敏,能够更准确、更实际的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综合评价各种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活性有机质还可以表征土壤物质循环特征,作为土壤潜在生产力和由土壤管理措施变化而引起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早期预测指标。 (1)活性有机碳(CL):高锰酸钾氧化法。秤取过0.25mm筛的风干土样1.59于l00ml离心管中,加入333mM(或167mM、33mM)高锰酸钾25ml(易氧化态碳),振荡1小时,离心5分钟(转速2000次/min),取上清液用去离子水按1:250稀释,然后将稀释液在565nm比色。根据高锰酸钾浓度的变化求出样品的活性有机碳。 (2)总有机碳:重铬酸钾氧化法。 (3)非活性有机碳(CNL):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差值为非活性有机碳(CNL) (4)碳库活度(L):土壤碳的不稳定性,即碳库活度(L)等于土壤中的CL与CNL之比:L=样本中的活性有机碳CL/样本中的非活性有机碳CNL。 (5)碳库指数(CPI)=样品总有机碳含量(mg/g)/参考土壤总有机碳含量(mg/g) (6)活度指数(LI):碳损失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LI=样本的不稳定性(L)/对照的不稳定性(L) (7)基于以上指标可以得到碳库管理指数(CMI):CMI=CPI*LI*100 2.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土壤中最重要、最易降解的有机成分之一,其对气候变化、耕作、生物处理等外界影响的敏感程度高于有机质总量。而且作为土壤微生物细胞必需的组成物质和主要能源,碳水化合物与土壤微生物存在密切的关系。 按Grandy 等的方法测定,操作过程为:称取一定量的风干土(根据有机质含量而定) 加入去离子水(水土比为10:1) ,在85℃下培养24 h 后用孔径为0.45μm的玻璃纤维滤纸过滤,将虑液按1:4的比例进行稀释,然后吸取5 ml 稀释液放入比色管中,再加入10 ml 蒽酮溶液,最后在625 nm 处进行比色测定,其含量用葡萄糖表示。 Grandy AS , Erich MS , Porter GA. 2000. Suitability of the anthrone-sulfuric acid reagent for determining 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s in soil water extracts [J]. Soil Biol . Biochem. ,32 :725~727.

测量水中的TOC总有机碳

测量水中的TOC总有机碳 有机碳化合物种类繁多,由于碳有形成长链分子的能力,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几乎是无限的。气相色谱仪(GC) 或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可以用来定量分析特定的有机化合物,当然前提是要知道分析什么物质。 测量总有机碳(TOC)并不分析某种特定的有机化合物,实际测量的样品中往往非常复杂,含有多种混合的有机物质,总有机碳(TOC)表征的就是所有这类物质的总和。测量TOC的原因不外乎过程控制或法规限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TOC测量应用: 自来水厂:有机碳与消毒剂例如氯或臭氧形成消毒副产物(DBP),有可能有致癌性。 在消毒前减少有机碳含量可以大大降低消毒副产物(DBP)对公众健康的危害。 市政污水处理厂:监测进水的TOC含量测量,有助于指导工艺控制,提高处理效率。出水的TOC含量需要达到相应标准才能排放到地表水系中。 工业污水处理:监测出水的TOC含量,确保达标排放。 发电厂:过程水中的TOC含量测量和控制,有助于减少腐蚀性成分对昂贵设备的损害。 制药厂:监测并控制水中的TOC含量,阻止有害细菌的生长。 半导体厂:芯片生产需要超纯水,集成度越高的芯片,对水的纯度要求越高,也需要监测其中的TOC含量。 TOC 的相关概念 无机碳只与氧原子结合,例如二氧化碳,碳酸氢盐或碳酸盐。有机碳可以与不同的原子结合,例如氢原子,氮原子或其它碳原子。下面是关于有机碳的常用概念: TC: 总碳 TOC: 总有机碳 TIC: 总无机碳 DOC: 总溶解有机碳 POC: 可清除有机碳(也叫VOC 挥发性有机碳) NPOC: 不可清除有机碳 总有机碳可以用总碳减去总无机碳来计算,写成公式如下: TC – TIC = TOC

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估

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估 姓名:王学良学号:110924 专业:自动化成绩; (北京石油化工科学院自动化系,北京10261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中制造的垃圾也急剧提升,从最原始的灰尘到白色污染的塑料和生活中的废弃物,都是越来越多。在我国主要城市,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占有率更是越来越多,那么对这些有机物污染的处理问题与技术也是越来越迫在眉睫,在当今社会,对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到底处于何种间断,这是我们这里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重点。,采用一些技术进行评价,并对不同方法评价和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样才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途径。本文主要论述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状况,和对地下水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作用和因素、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和主动修复技术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地下水;有机污染;技术评估 一、地下水有机污染的来源与状况 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有机物的不合理排放及不适当处理,导致其进入地质环境,造成地下水的有机污染。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急剧扩张,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大幅增加,由于管网建设相对滞后、维护保养不及时,管网漏损导致污水外渗,部分进入地下水体;雨污分流不彻底,汛期污水随雨水溢流,造成地下水污染。 部分行业威胁地下水环境安全,2009 年全国5亿多吨生活与工业有机废物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或处置,生活有机废气液体渗漏污染地下水事件时有发生;石油化工行业勘探、开采及生产等活动显著影响地下水水质,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问题日益显现;部分工业企业通过渗井、渗坑和裂隙排放、倾倒工业废水,造成地下水污染;部分地下水工程设施及活动止水措施不完善,导致地表污水直接污染含水层,以及不同含水层之间交叉污染。 在国内,地表水污染对地下水影响日益加重,特别是在黄河、辽河、海河及太湖等地表水污染较严重地区,因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连通,地下水污染十分严重。部分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破坏了海岸带含水层中淡水和咸水的平衡,引起了沿海地区地下水的海水入侵。 在国外,据已有调查资料,美国的50个州均有微量有机物的报道,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远远大于无机污染物的种类。1987年美国地下水中已发现了175种有机化合。从统计数据来看,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是地下水中检出率很高的有机污染物。日本东京的地下水中于1974年首次发现有"ICE存在。随后的调查表

TOC(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原理方法

下面针对TOC仪器的测定原理、TOC分析方法及分析的步骤进行介绍。 一、TOC仪器的测定原理 总有机碳(TOC),由专门的仪器——总有机碳分析仪(以下简称TOC 分析仪)来测定。TOC分析仪,是将水溶液中的总有机碳氧化为二氧化碳, 并且测定其含量。利用二氧化碳与总有机碳之间碳含量的对应关系,从而 对水溶液中总有机碳进行定量测定。 仪器按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电导法、 气相色谱法等。其中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只需一次性转化,流程 简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因此这种TOC分析仪广为国内外所采用。 TOC分析仪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进样口、无机碳反应器、有机碳 氧化反应(或是总碳氧化反应器)、气液分离器、非分光红外CO2分析器、数据处理部分。 二、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按测定TOC值的不同原理又可分为差 减法和直接法两种。 1.差减法测定TOC值的方法原理 水样分别被注入高温燃烧管(900℃)和低温反应管(150℃)中。经 高温燃烧管的水样受高温催化氧化,使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碳酸盐均转化成 为二氧化碳。经反应管的水样受酸化而使无机碳酸盐分解成为二氧化碳, 其所生成的二氧化碳依次导入非分散红外检测器,从而分别测得水中的总 碳(TC)和无机碳(IC)。总碳与无机碳之差值,即为总有机碳(TOC)。 2.直接法测定TOC值的方法原理 将水样酸化后曝气,使各种碳酸盐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而驱除后,再注 入高温燃烧管中,可直接测定总有机碳。但由于在曝气过程中会造成水样 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损失而产生测定误差,因此其测定结果只是不可吹出的 有机碳值。 三、水样中TOC的分析步骤 1.试剂准备 (1)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基准试剂 (2)无水碳酸钠:基准试剂 (3)碳酸氢钠:基准试剂 (4)无二氧化碳蒸馏水 2.标准贮备液的制备 (1)有机碳标准贮备液:称取干燥后的适量KHC8H4O,4用水稀释, 一般贮备液的浓度为400mg/L碳。 (2)无机碳标准贮备液:称取干燥后适量比例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用水稀释,一般贮备液的浓度为400mg/L无机碳。 3.有机碳、无机碳标准溶液的配制 从各自的贮备液中按要求稀释得来。

水中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11.TOC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总有机碳的测定原理 (2)了解德国elementar TOC总有机碳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 水中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由于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它比BOD5或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总量,因此TOC经常被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近年来,国内外已研制成各种类型的TOC分析仪。按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电导法、气相色谱法、湿法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等。其中,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只需一次性转化,流程简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因此这种TOC分析仪被国内外广泛采用。

(1)差减法测定TOC值的方法原理水样被分别注入高温燃烧管和低温反应 管中,经高温燃烧管的水样受高温催化氧化,使有机物和无机碳酸盐均转化为二氧化碳;经低温反应管的水样受酸化而使无机碳酸盐分解成二氧化碳,两者所生成的二氧化碳导入非色散红外检测器,从而分别测得水中的总碳(TC)和无机碳(IC)。总碳与无机碳之差值,即为总有机碳(TOC)。

(2)直接法测定TOC值的方法原理将水样酸化后曝气,使各种碳酸盐分解成二氧化碳而驱除后,再注入高温燃烧管中,可直接测定总有机碳,但由于在曝气过程中会造成水样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损失而产生测定误差,因此,其测定结果只是不可吹出性的有机碳值。

地面水中常见共存例子硫酸根超过 400mg/L、Cl-超过400mg/L、NO 3-超过 100mg/L、PO 43-超过100mg/L、S 2 -超过 100mg/L时,对测定有干扰,应做适当的前处理,以消除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水样中含大颗粒悬浮物时,由于受水样的、注射器针孔的限制,测定结果往往不包含全部颗粒态碳。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模拟

2、土壤污染模拟 土壤是一个多相的疏松的多孔介质,固相中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胶体。石油是一种天然的粘油状液体,主要成分为烃类化合物(占80%一90%)。烃类化合物是非极性有机物,其偶极矩<1,介电常数<3,在土壤中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地表的石油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入渗,也可能随地面水或雨水沿着土壤毛细管孔隙向下渗透污染土壤,甚至进一步向下淋滤污染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物质在土壤入渗过程中,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的胶体,使得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不断地被吸附。吸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石油的性质有密切联系。通常,石油烃类在土壤介质吸附程度以分配系数Kd来表示。 式中:Cs为平衡时固相中的浓度(mg/kg);Ce为平衡时液相中的浓度(mg/l)根据土壤中溶质运移模型和石油类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考虑吸附作用而忽略石油的挥发,建立石油类污染物质在土壤中迁移转化二维综合模型。它包括水运动方程和石油运动方程。 土壤中水运动方程: 土壤中石油类运动方程: 式中:C(h)为比水容量(cm-1);K x、K z分别为横向纵向水力传导系数(cm/d);Dxx、Dzz分别为横向纵向弥散系数(cm2/d);Rd为滞留因子;c为液相中石油的浓度(mg/l);qx、qz分别为x和z方向的达西流速(cm/d);θ为含水量(%);λ为降解系数(d-1);h为土壤中压力水头(cm)。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根据监测的结果和落地油的分布特征,预测石油类在土壤中迁移过程及石油是否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选择预测范围为:长80m,深6m剖面区域。并对部分问题可进行简化处理,作一些基本假设。假设土壤水最初不含石油,即未受到污染,但土壤中存在一定的本底值,经取样测定取平均值为40.3mg/kg。在土壤的预测范围内,土壤被认为是均质的。 对水运动方程上边界确定为Cauchy边界,下边界为Neumann边界。

TOC总有机碳总结

TOC总有机碳总结 总有机碳是反映水质受到有机物污染的替代水质指标之一,和其它水质替代指标一样,它不反映水质受到那些具体的有机物的特性.而是反映各个污染物中所含碳的量,其数量愈高.表明水受到的有机物污染愈多。根据本市发展的要求,我站为更好、及时的监督,监测本市的水质,故扩展此项目。 选用标准 方法标准GB13193-91规定的测定范围为“地面水”,HJ/T71-2001规定的测定范围为“地表水和废水”。虽然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中,没有对地表水、地下水中总有机碳含量的评价指标,但以后有可能制定。又因这两个标准的方法和原理基本没有差别,所以我站选用国标GB13193-91来做为TOC的方法依据。 排放标准有两个:《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 有关测定的技术信息 峰面积的测定 向TOC-V注入试样时,自动地检测产生峰的开始和结束,求出峰面积。峰的开始和结束的检测是采用峰的斜度(时刻变化地连线的斜度)。峰的检测在斜度达到预先设定值的以上时开始。相反,达到负的斜度设定值以下时峰的检测结束。 注释 ·分离峰:在TC回路的测定中,进样量大时有可能产生多数的峰。这时,只检测最后峰的结束,多数峰的全面积累计计算。 ·基线校正:在基线变动状态下产生的峰,进行基线校正后求出准确的峰面积。 图1 峰面积的求法 峰的形状 TOC-V测定TC时,测定峰的形状有时会成为多数的分离峰。特别是,使用高灵敏度催化剂进样量在100 L以上的条件下测定时这种倾向非常显著。

这是由于注入在催化剂上的试样中易气化的有机物与结晶性的有机物的燃烧时间不同,出现数次产生二氧化碳而形成的多数峰所致。容易气化的有机物最好是水溶液加热蒸发时与水一起气化类型的有机物,乙醇等就是例子。结晶性有机物是水溶液蒸发干燥时最后成为固体剩下类型的有机物,例如葡萄糖。 另外,进样的状态也对峰的形状有影响,试样注入到燃烧管的中央时与注入到周围时在燃烧时间上也会有差别,使峰成为多数。 然而,因上述有机物的种类和注入位置产生的峰形状异常,由于TOC-V是按二氧化碳产生的峰的全面积测定求出TOC(或TC),峰的形状对测定结果没多大影响。 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的种类 1点标准曲线和2点标准曲线 本仪器的输出信号是直线化的。而且,TC/TN燃烧部和IC反应部的反应系统上几乎没有使浓度-输出特性偏离直线的因素。标准曲线通常使用只有量程点1点标准曲线和有零点和量程点的2点标准曲线。 虽然也按调制标准液的纯水中所含的TC、IC或TN的浓度,但是,制作50~100mg/L以上的标准曲线时几乎都通过原点,因此,实用上1点标准曲线完全可以对应。 在调制标准液的纯水中所含的TC、IC或TN对标准浓度不能忽视时,使用2点标准曲线。它的操作请参照下边的「标准曲线的移动处理」。 多点标准曲线 为评价标准曲线,可制作最多为10点的多点标准曲线。3点以上的标准曲线时采用折线或最小二乘法制作回归直线的标准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直线时表示相关系数。 标准曲线的移动处理 向原点移动处理 含调制标准液用水的TC、IC或TN对标准液浓度不可忽视时必须制作校正水中所含TC或TN的校准校。校正时,使用向原点移动处理的功能。例如,使用含0.5mg/L TC的水调制TC 10mg/L(实际是10+0.5mg/L)的标准曲线,制成2点标准曲线时,是如图2的实线所示的标准曲线。直接使用此标准曲线时,试样的测定值通常是低0.5mg/L程度进行测定。但是,使用向原点移动处理功能,进行如图2虚线所示的移动时,将校正含标准液调制用水的0.5mg/L的TC标准曲线

水中有那些污染物

水体中的污染物种类很多,一般分为无机污染物、致病微生物、植物营养素、耗氧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等五类。 无机污染物 主要来自炼焦、电镀、塑料、化肥、硫酸和硝酸等工厂排出的废水,如各种氢氰酸、氰化钾、硫酸、硝酸等。水体中如果有过量的无机污染物,会改变水的pH值,使微生物不能生长,还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危害淡水生物。 致病微生物 主要来自生物制品、制革业、饲养场和生活污水,有各种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种类。常能引起各种传染病。 植物营养素 城市污水是的主要组成是各种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降雨径流的混合水。城市污水中90%以上是水,其余是固体物质。除含有较高的有机物,以及氮、磷、等无机物,还含有病原微生物和较多的悬浮物及重金属等。 水中普遍含有以下各种污染物: 1、悬浮物:一般为200~500毫克/升,有时候可超过1000毫克/升。其中无机和胶体颗粒容易吸附有机毒物、重金属、农药、病原菌等,形成危害大的复合污染物。悬浮物可经过混凝、沉淀、过滤等方法与水分离,形成污泥而去除。 2、病原体:包括病菌、寄生虫、病毒三类。常见的病菌是肠道传染病菌,每升污水可达几百万个,可传播霍乱、伤寒、肠胃炎、婴儿腹泻、痢疾等疾病。常见的寄生虫有阿米巴、麦地那丝虫、蛔虫、鞭虫、血吸虫、肝吸虫等,可造成各种寄生虫病。病毒种类很多,仅人粪尿中就有百余种,常见的是肠道病毒、腺病毒、呼吸道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每升生活污水中病毒可达50万到7000万个。 3、需氧有机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氨基酸、脂肪酸、酯类等。其浓度常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来表示。也可用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化学需氧量(COD)等指标结合起来评价。常用BOD5与COD的比例来反映污水的可生化降解性,用微生物呼吸氧量随时间变化曲线来反映生化降解的快慢,据此选择处理方案(见图)。城市污水BOD5一般为每升300~500毫克,造纸、食品、纤维等工业废水可高达每升数千毫克。 4、植物营养素: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城市地面径流污水中都含有植物的营养物质──氮和磷。城市污水中磷的含量原先每人每年不到1千克,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含磷洗涤剂,含量显著增加。来自洗涤剂的磷占生活污水中磷含量的30~75%,占地面径流污水中磷含量的17%左右。氮素的主要来源是食品、化肥、焦化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和一些有机磷化合物都是植物营养素,能造成地面水体富营养化、海水赤潮和地下肥水。硝酸盐含量过高的饮水有一定的毒性,能在肠胃中还原成亚硝酸盐而引起肠原性青紫症。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与仲胺合成亚硝胺类物质可能有致畸作用、致癌作用。美国进口普卫欣天猫

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

1.主题内容:建立有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操作方法。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查药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检验操作规程的操作。 3.引用标准:《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 4.责任:化验员、QC主管。 5. 用途:化验室 6.内容 本法用于检查制药用水中有机碳总量,用以间接控制水中的有机物含量。总有机碳检查也被用于制水系统的流程控制,如监控净化和输水等单元操作的效能。 制药用水中的有机物质一般来自水源、供水系统(包括净化、贮存和输送系统)以及水系统中菌膜的生长。 通常采用蔗糖作为易氧化的有机物、1,4-对苯醌作为难氧化的有机物,按规定制备各自的标准溶液,在总有机碳测定仪上分别测定相应的响应值,以考察所采用技术的氧化能力和仪器的系统适应性。 6.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有多种方法可用于测定总有机碳。对这些技术,只要符合下列条件均可用于水的总有机碳测定。 6.1.1总有机碳测定技术应能区分无机碳(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有机碳(有机物被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并能排除无机碳对有机碳测定的干扰。6.1.2应满足系统适应性试验的要求。 6.1.3应具有足够的检测灵敏度(最低检出限为每升含碳等于或小于0.05mg/L)。 采用经校正过的仪器对水系统进行在线监测或离线实验室测定。在线监测可方便地对水的质量进行实时测定并对水系统进行实时流程控制;而离线测定则有可能带来许多问题,例如被采样、采样容器以及未受控的环境因素(如有机物的蒸气)等污染。由于水的生产是批量进行或连续

操作的,所以在选择采用离线测定还是在线测定时,应由水产生的条件和具体情况决定。 6.2总有机碳检查用水:应采用每升含总有机碳低于0.10mg ,电导率低于1.0μS/cm (25℃)的高纯水。所用总有机碳检查用水与制备对照品溶液及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用水应是同一容器所盛之水。 6.3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3.1蔗糖对照品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蔗糖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总有机碳检查用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升中约含1.20mg 的溶液(每升含碳0.50mg )。 6.3.2 1,4-对苯醌对照品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取1,4-对苯醌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总有机碳检查用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升中含0.75mg 的溶液(每升含碳0.50mg )。 6.4供试溶液: 6.4.1离线测定:由于水样的采集及输送到测试装置的过程中,水样很可能遭到污染,而有机物的污染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真实性。所以,测定的各个环节都应十分谨慎。采样时应使用密闭容器,采样后容器顶空应尽量小,并应及时测试。所使用的玻璃器皿必须严格清洗有机残留物,并用总有机碳检查用水做最后淋洗。 6.4.2在线测定:将总有机碳在线检测装置与制水系统连接妥当。取水及测定系统都须进行充分的清洗。 6.5系统适应性试验:取总有机碳检测用水、蔗糖对照品溶液和1,4-对苯醌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依次记录仪器总有机碳影响值。按下式计算,以百分数表示的影响效率应为85%~115%。 r ss ?r w s w ×100 式中 r w 为总有机碳检查用水的空白响应值; r s 为蔗糖对照品溶液的响应值; r ss 为1,4-对苯醌对照品溶液的响应值。 6.6测定法:取供试制药用水适量,按仪器规定方法测定。记录仪器的响应值r U ,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制药用水的响应值应不大于r s -r w (0.50mg/L )。 此方法可同时用于预先经校正并通过系统适用性试验的在线或离线仪器操作。这种由在线或离线测定的水的质量与水样在水系统中的采集位置密切相关。应注意水样的采集位置必须能真实反映制药用水的质量。

土壤中总有机碳的测定

土壤中总有机碳的测定 字数:2853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19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SSM-5000A有机碳固体分析仪基于非色散红外法测定固体中的总有机碳,采用直接进样的分析方式,避免了酸消解过程中难于控制的缺陷,操作简便可行,本文利用该仪器进行了各类土壤样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88%—112%之间,相对偏差在0.5—2.6之间。 关键词:非色散红外法;土壤;总有机碳 Abstract:SSM-5000A organic carbon solids analyzer was based on the non-dispersive infrared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in the solid, using the direct injection analysis, to avoid the defects are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acid digestion process is simple and feasible, using the instrument to determinate various soil samples, the recovery was between 88%--112%, the relative deviation was between 0.5—2.6%. Key words: non-dispersive infrared method, Soil, TOC. 中图分类号:Q938.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壤有机质(SOM)是农田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许多特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有机质的存在有关,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

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

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 1 简述 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中国药典》2 0 1 0年版二部附录11 R )是检査制药用水中所 含有机碳的总量,进而间接控制其有机物含量的一种测定方法。 制药用水中的有机物质一般来自水源、供水系统(包括净化、贮存和输送系统)以及水系统 中菌膜的生长。总有机碳检查也被用于制水系统的流程控制,如监控净化和输水等单元操作 的效能。 由于有机碳种类很多,直接测定有机碳含量比较困难。因此,都需要将有机碳氧化成无机 碳才能测定。 总有机碳测定方法的原理是水中的有机物质分子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 c o 2),检测所产 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然后计算出水中有机碳的浓度。制药用水中存在无机碳和有机碳两种形 式的碳,无机碳的来源可能是水源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等。测定总有机碳的方法通 常有两种。一种方法是从测定的总碳( T C )减去所测得的无机碳(1C),得总有机碳含量( T O C ) 即T O C = T C —1C。第二种则是在氧化过程之前先去除无机碳,去除无机碳的方法通常是调 整水样p H 值至3 . 0以下,使水中的无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通过气体挥发除去水中的二氧化 碳,然而在吹洗去除无机碳的同时也有部分挥发性有机物被吹出,将该部分挥发性有机物再捕 集,氧化成二氧化碳后测得挥发性有机碳( P O C ),将其他非挥发性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后测 得非挥发性有机碳(N P O C ),总有机碳为挥发性有机碳与非挥发性有机碳的和,B卩T O C = = P O C + N P O C 。在制药用水中P O C 的含量极微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其N P O C 就近似等同 于T O C 通常采用蔗糖作为易氧化的有机物,1,4-对苯醌作为难氧化的有机物,按规定配制其对照 品溶液,在总有机碳测定仪上分别测定相应的响应值,以考察仪器的氧

2010版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标准

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 1.目的 明确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的技术要求,规范制药用水电导率测定的操作。 2.范围 适用于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 3.责任 3.1.质检主管 保证检验员就本文件受到足够的培训,监督检查检验过程,确保本文件的顺利实施。 3.2.检验员 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本文件规定。 4.程序 4.1.简述 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ⅧR)是检查制药用水中所含有机碳的总量,进而间接控制其有机物含量的一种测定方法。 制药用水中的有机物质一般来自水源、供水系统(包括净化、贮存和输送系统)以及水系统中菌膜的生长。总有机碳检查也被用于制水系统的流程控制,如监控净化和输水等单元操作的效能。 由于有机碳种类很多,直接测定有机碳含量比较困难。因此,都需要将有机碳氧化成无机碳才能测定。 总有机碳测定方法的原理是水中的有机物质分子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CO2),检测所产生地二氧化碳的量,然后计算出水中有机碳的浓度。制药用水中存在无机碳和有机碳两种形式的碳,无机碳的来源可能是水源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等。测定总有机碳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方法是从测定的总碳(TC)减去所测得的无机碳(IC),得总有机碳含量(TOC)即TOC=TC-IC。第二种则是在氧化过程之前先去除无机碳,去除无机碳的方法通常是调整水样pH值至3.0以下,使水中的无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通过气体挥发除去水中的二氧化碳,然而在吹洗去除无机碳的同时也有部分挥发性有机物被吹出,将该部分挥发性有机

物再捕集,氧化成二氧化碳后测得挥发性有机碳(POC),将其他非挥发性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后测得非挥发性有机碳(NPOC),总有机碳为挥发性有机碳与非挥发性有机碳的和,即TOC=POC+NPOC,在制药用水中POC的含量极微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其NPOC就近似等同于TOC 通常采用蔗糖作为易氧化的有机物,1,4-对苯醌作为难氧化的有机物,按规定配制其对照品溶液,在总有机碳测定仪上分别测定相应得响应值,以考察仪器的氧化能力和系统的适用性。 4.2.仪器 总有机碳测定仪主要由进样器、氧化单元、二氧化碳测定单元、控制系统和数据显示系统等部分组成。 4.2.1.进样器一般采用蠕动泵,可避免进样过程中的污染。 4.2.2.氧化单元根据氧化方法的不同,有不同的结构。氧化方法有燃烧氧化法、过氧化物氧化法、紫外氧化法等。燃烧氧化法通过燃烧将碳转变成二氧化碳后进行检测,对难氧化物的氧化效率比较高,一般用在中、高浓度的样品;过氧化物氧化中最常用的氧化剂为过硫酸盐,氧化过程中可辅以加热、加压、紫外照射等来提高氧化效率,其氧化能力也比较高,适用于中低浓度样品的检测;紫外氧化法的原理是通过紫外光照射在供试液上,将有机物完全氧化。由于紫外氧化对高浓度(总有机碳浓度大于 2.5mg/L)的样品和含有难氧化物的供试液的氧化效率低,因此,对总有机碳含量高的供试品不能仅用紫外氧化法。 4.2.3.二氧化碳检测单元通常采用非色散红外光吸收发、直接电导法和薄膜电导法、电阻法等。 4.3.试剂 4.3.1.总有机碳检查用水应采用每升含总有机碳低于0.10mg,电导率低于1.0μS/cm(25℃)的高纯水。所有总有机碳检查用水与配制对照品溶液及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用水应是同一容器所盛之水。 4.3.2.蔗糖对照品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取105℃干燥至恒重的蔗糖对照品适量,精密度称定,加总有机碳检查用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升中约含1.20mg的溶液(每升含碳0.50mg) 。应临用新制。 4.3.3.1,4-对苯醌对照品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取1,4-对苯醌对照品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