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课标

导航

认识三国两

晋南北朝至

隋唐时期在

思想文化领

域的新成

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

响。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

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

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

因。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

(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只是受佛教、道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

(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

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时间:唐朝中期。

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2)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1)传入:汉代传入。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②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曲折:反佛斗争

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概况: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1.文学 总体特征是乱世文学,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

2.艺术

成就 书法 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飘若浮云,矫若游龙”

唐代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颜筋柳骨”

绘画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

赋图》

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受时代特征的影响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是

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主要体现佛教文化的影响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比外国早近一千年。 (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图学: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2)科技???①印刷术: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②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4)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外文化交流 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社会才会进步

1.佛教

(1)从东汉中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游记》

(4)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其他

(1)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唐人街”体现了唐文化的影响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遣唐使”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43“历史纵横”:根据材料说明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思想主张及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2.阅读教材P44“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文化多样性加强;中外交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等。

3.阅读教材P45“学思之窗”: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提示:反映了贾思勰重农抑商的思想。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见教材P44)

信息解读:《洛神赋图》中以形为基础,通过形来传神,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神气。

2.阅读“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见教材P45)

信息解读:《金刚经》原藏甘肃敦煌藏经洞,1899年被发现,1907年被英国斯坦因盗走,现藏大英图书馆。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反映了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也反映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3.阅读“唐招提寺”(见教材P46)

信息解读: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

探究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宗教的多元化

史论要点

1.宗教的多元化

(1)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等。

(2)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对儒学发展构成冲击。

2.佛教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以其思辨的繁富和巧密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启迪作用。

(2)佛教以其广博的内容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知识界,特别是语言学。

(3)佛教文化的传入,给当时的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

对点训练

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的相互

交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可知选A项。

答案 A

2.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佛经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 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

答案 D

探究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史论要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1)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2)体现民族融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3)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2.唐朝社会的变迁对诗歌风格的重大影响

(1)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对点训练

1.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可能是()

A.《女史箴图》

B.《禹贡地域图》

C.《齐民要术》

D.《高逸图》

答案 A

2.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这说明()

A.唐诗影响深远

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

C.唐诗取材广泛

D.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解析依据材料“……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此举措促进唐诗的繁荣。

答案 B

探究三(核心素养)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5)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对点训练

1.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B.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

C.向西经青藏高原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

D.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

解析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

答案 C

2.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参下图)。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

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解析佛教题材在中国绘画中出现,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佛教对中国绘画产生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

答案 C

【典例1】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

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强调唐代儒学的道统性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仅是表面现象而非根本目的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朱熹的主张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材料未涉及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与材料主旨“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相符

明立意以韩愈的主张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三教合一”潮流。抓关键根据材料信息“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的传递顺序,……,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可知,韩愈强调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排干扰把握材料主旨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强调“师承与宗脉”,而“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是韩愈的做法不是目的。

D

【典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继承性、兼收并蓄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

开放与繁荣

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

受西域文化的影响

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材料二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

个方面: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装饰式样

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盛行,体现了开放性特点

……实际上整个唐代都没有从崇尚外来物品的社会风气中解脱出来。

——[美]薛爱华著,吴玉贵译《撒马尔罕的金桃

——唐代舶来品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代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朝受域外文化影响的表现。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审读通则

引导词第(1)问和第(2)问都是“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

提示词第(1)问和第(2)问,说明——解释清楚。

限制词第(1)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文明。第(2)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域外文化。

核心词第(1)问,特点;第(2)问,表现。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一“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和材料二“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等信息归纳。

(1)特点:继承性、兼收并蓄。

(2)表现: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都会;唐代的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唐代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基础过关』

1.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A.佛教盛行

B.三教合一

C.佛寺集中化

D.佛教世俗化

解析“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

答案 A

2.《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A.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解析材料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故B项错误;《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蟠桃会宴请的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迹象,故D项正确。

答案 D

3.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解析朝廷在崇佛的同时,也允许反佛言论的存在,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C项正确。

答案 C

4.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解析根据题目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同时“……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得出: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B项正确。

答案 B

5.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解析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无从得知佛教传播趋势,故B 项错误;画中天王等穿着、天王与其夫人和儿子体现出汉族的传统装束和家庭关系,体现其中国化的态势,故C项正确;“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 C

6.阅读下表,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史料出处

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

《白氏长庆集·序》(824年)

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

《家训序》

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

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

造普施

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

《金刚经》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解析根据材料“模勒(雕刻之文)……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书多率雕版印纸”、“咸通九年(868年)……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均体现了唐代雕版印刷现象比较普遍,故C 项正确。

答案 C

7.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张骞出使西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可从地图中找到关键地点“长安”“那烂陀”等进行判断,从材料中的资料可以看出研究的朝代是唐朝,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玄奘西行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代表。因此,答案为A。

答案 A

8.如果给右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解析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不畏艰难,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C选项“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 C

9.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①鉴真东渡日本②玄奘西游天竺③日本“遣唐使”来华④法显到天竺学习佛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的医药、文学等;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遣唐使”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所以,①②③都是唐朝“开放”的表现,A项符合题意;④是东晋,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④的B、C、D三项。答案 A

10.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提供了前提条件;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为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提供了政策支持;经济繁荣、文化辉煌为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提供了物质基础;对外交通发达为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提供了便利条件,故选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11.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文学艺术的多元

B.对外交流的频繁

C.社会经济的繁荣

D.三教合一的趋势

解析李白的诗歌中透露出道家思想,杜甫诗歌反映出儒生的政治理想,王维的思想受到佛教的影响,体现了唐朝三教合一的趋势,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下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A.科学技术发达

B.医学领先世界

C.手工技艺精湛

D.绘画成就卓越

解析明信片上的人物为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医圣”,代表作为《伤寒杂病论》)、华佗(主要贡献为麻沸散和五禽戏)、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七位数字),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答案 A

13.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解析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

答案 D

14.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

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解析根据材料“他(吴道子)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知,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故B项正确。

答案 B

15.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解析“西行”和“东渡”都属于对外文化交往;A、D排除;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排除B项。故C项正确。

答案 C

16.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

2005年8月24日,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东京展出,日本天皇亲临参观。这方墓志发现于西安,周长约39厘米,上面仅有117字,在面世数月后,却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以下是墓志内容: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隟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六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

请回答:

(1)“开元”是什么纪年方法?为何这方墓志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

(2)简述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从墓志文中你获取哪些关于这位日本遣唐使的信息?

答案(1)年号纪年法。这方墓志产生在开元年间,正值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是了解遣唐使来华的直接资料。

(2)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层面仿效唐朝,对唐朝的宗教、文学、艺术,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产技术,都予以吸收。

(3)姓名:井真成,来自日本,才华横溢、好学不倦,英年早逝,葬于中国。

人教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 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 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 B.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 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 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 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3.唐代诸帝大都爱好书法。唐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为右拾遗兼翰林侍书学士。下列书法作品由柳公权创作的是() ①《秦始皇廿六年诏铭》②《汉汲黯传》③《丧乱帖》④《玄秘塔碑》 A.① B.② C.③ D.④ 4.李白《少年行》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岑参《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有“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诗中的“胡人”当指() A.印度人 B.大秦人 C.新罗人 D.中亚人 5.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6.据《隋书·乐志》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含答案解析) (1)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 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 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2.下表是北宋两位史学家写的《唐鉴》。他们共同认为唐代祸乱的根源是 A. 潘镇割据,地方权大 B. 不重儒家的伦理纲常 C.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D. 君权与相权严重对立 3.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誉了一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 A. “唐三彩”制造技艺 B. 青瓷制造技艺 C. 釉下彩绘瓷制造技艺 D. 白瓷制造技艺 4.“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 卧病数秋天。”(杜甫《历历》)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文学作品是时势及其变迁的反映 B. 表现了杜甫诗作浪漫主义的特征 C. 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 D. 作品表现出凝重沉郁的艺术风格

5.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 爱国忧民的情怀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热爱和平的态度 6.魏晋以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广泛传播。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 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利益。下列君主在位时期进行过大规模灭佛运动的有 ①北魏孝文帝②北周武帝③唐德宗④后周世宗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7.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C.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全面 8.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 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要求 D. 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 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概况: 1. 魏晋时期: (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是社会分裂到逐步统一的产物,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 (2)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因社会环境危机四伏和哲学思考的探索,形成了避开现实,以哲学眼光,从广袤时空中理性思考现实的风格。 2.南北朝时期: (1)南朝文学。以鲍照、谢灵运等为代表。民歌偏多,多描绘男女爱情,兼论自然风景和朋友之谊。(2)北朝文学。以温子升、邢劭等为代表。现留存作品较少,以《敕勒歌》为代表。 3.隋唐时期: (1)隋朝文学。以虞世基和隋炀帝等为代表,重视边塞诗歌。 (2)初唐文学。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为代表,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 (3)盛唐文学。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六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导学案鲁教版

六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辉煌的晴唐文化 (_)导学案鲁教版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www、zk5uZZZ中考资源网主备: 审核: 授课人: 课型:新授日期: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世界上古老的赵州桥、雕板印刷、唐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www、zk5uZZZ中考资源网 2、我们认识到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www、zk5uZZZ中考资源网学习重点: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学习难点:赵州桥结构的先进性;雕版印刷术的作用;对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欣赏 二、自主学习充分准备(找出重要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并 牢固记忆)www、zk5uZZZ中考资源网 (―)www、zk5uZZZ中考资源网科技 1、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o www、zk5uZZZ中考资源网城最宏伟富丽的建筑是。www、 zk5uZZZ中考资源网

2、赵州桥的设计者: ,它的地位是: ,比欧洲早年。WWW、zk5uZZZ中考资源网他的特点是: ,,,。www、zk5uZZZ中考资源网 3、雕版印刷术: 朝印刷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的雕版印刷品。www、zk5uZZZ中考资源网 (二)H WV、zk5uZZZ中考资源网文学(诗歌)www、zk5uZZZ 中考资源网: 1、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朝。www、zk5uZZZ中考资源网www、zkSuZZZ中考资源网 2、李白诗歌特点是: ,,,,称他为“ ”。www、zk5uZZZ中考资源网代表作品:《》、《》 3、杜甫诗歌特点是: ,,其诗被称为“”代表作品:“ ”、他被尊称为“ 4、白居易诗歌特点是:提倡,,。www、zk5uZZZ中考资源网代表作品:《》、《》 (三)w ww、zk5uZZZ中考资源网医学 1、唐朝杰出的医学家是,他被尊称“",他的医学著作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三国至隋唐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1.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开凿于这个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北周皇帝却下令灭佛。这反应了南北朝时其()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影响力较大 2.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主张自然是木,名教 (儒学)是末,有的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而缺失 D.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3.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冠位在僧侣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内容; 唐朝好几个皇帝还把道士请入皇宫炼丹。这些举措() 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 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表明了儒学被统治者摒弃 4.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 “桃花源”中的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人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卬证

C.《桃花源记》有着极强的史实依托 D.《桃花源记》可作为史料确证史实 5.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之情 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6.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涉及饮食烹饪的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等。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的方法 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 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7.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由此可知,玄学() A.崇尚神学迷信 B.吸收了道家的学说 C.倡导学以致用 D.动摇了儒学的传统 8.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x

统编人教2019 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第 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4.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 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 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 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 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 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设问 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 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 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 谐; 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 理等交融的局面; 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 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概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右图是三教合一图,反映了儒、佛、道三教合一。大家思考一下,汉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是如何发展的?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成就还有哪些其它表现?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指出汉代儒学地位如何?原因何在? 自主学习 地位: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状况?除了儒学、道教与佛教之外,玄学是如何形成的? 自主学习 (1)儒学: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道教与佛教:这一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 (3)玄学: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 材料情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内容提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促使儒家思想走向哲学化阶段,宋明理学成为影响南宋后期封建统治的官方正统哲学;中印、中日之间的佛学研讨,彰显着唐朝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造就了许多书画名家,更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石窟艺术和繁荣的丝绸之路盛举。 【知识体系】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 平道; 4.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 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 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 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科技领域的新成就 【导学提纲】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过程 (1)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和“”。 ②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 ①奉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 2.灭佛运动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 (2)表现 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儒学复兴(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内容: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和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 代表: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东晋的田园诗、南朝、南北朝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代表:、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艺术: (1) 书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代表:东晋大书法家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②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代表:气势雄浑的颜体和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2) 绘画: 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 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和 是他的代表作。 ②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生活气息浓厚,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代表:唐朝的被尊为“画圣”。 (3)雕塑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 代表:山西大同的石窟、河南洛阳的石窟、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 6~3.141 592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教案)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备课人:王建辉 【课前延伸】: 完成下列填空: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了解了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石窟艺术,请问你还能记住哪些内容? 1.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其代表作是; 2.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是顾恺之,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我国的石窟艺术开始于,那时著名的石窟艺术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4.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是赵州桥,它的设计者是隋朝的李春; 5.唐朝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长安; 6.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7.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在唐朝; 8.唐代诗人辈出,被人们称为“诗仙”的诗人是李白,被称为“诗圣”的是杜甫,其中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学习目标】: 1.知道唐朝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知道莫高窟的艺术地位。 2.掌握学习艺术类人物的基本方法,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归类与整理。 3.理解艺术来源于现实这一基本道理,理解创新和继承的关系,知道艺德对艺术家的重要意义。【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学习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导入新课】: 隋唐时期,经常繁荣昌盛,文化辉煌灿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唐朝的诗歌成就。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隋唐时期辉煌的艺术成就有哪些?也就是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一.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38页——P40页前三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步入又一个高峰。 2.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哪两个人?其中,谁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颜真卿、柳公权颜真卿) 3.“颜筋柳骨”分别反映了哪两位书法家的作品?他们生活在哪一朝代? (颜真卿、柳公权唐朝) 4.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出现的新画种有哪些? (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5.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唐朝画家是谁? (阎立本和吴道子) 6.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开后世写意画的先河,被后世称为“画圣”; 【合作与探究一】: 我们学习了颜真卿和柳公权,你能说说他们的书法作品能够传世的原因吗? 答案提示:他们能做到持之以恒,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他们都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柳公权的“笔谏”,说明他关心时政,忧国忧民。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如图为《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中间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重点: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发展、对外交流的新成就。 难点: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发展。

提纲挈领 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 4.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1)佛教的传播: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一些中国名僧如东晋的⑩、唐朝的西行取经;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日本、新罗等周边国家。(2)唐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3)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4)唐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5)伊斯兰教也传入唐朝。 特点: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答案】①贵儒②三教合一③三教并行④武则天⑤韩愈⑥田园诗⑦王羲之⑧齐民要术⑨唐本草⑩法显玄奘

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解析】题干中“三教殿”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的现象,反映了“三教合一”现象,最早出现这一现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 B 2.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率领的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败于大食军队,唐军的一些工匠被俘,他们将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传入阿拉伯。这项发明应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解析】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751年”“唐”“大食军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1年唐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俘,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地区,故A项正确。 【答案】 A 3.盛唐诗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这一诗歌风格中成就最大的是( )。 A.李白 B.王维 C.杜甫 D.白居易 【解析】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与材料中“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相符,故A 项正确;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与材料中“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不符,故B项错误;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与材料中“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不符,故C项错误;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与材料中“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4.(选做)其书被书论家评为“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其人被欧阳修评为“忠臣烈士,道德君子”。这位唐代大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张旭 C.王羲之 D.黄庭坚 【解析】“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体现的是楷书的特点,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王羲之和黄庭坚分别是东晋和北宋时期的书法家,张旭是唐代的草书大家,均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 【答案】 A 5.(选做)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 A.甘英 B.玄奘 C.僧一行 D.鉴真 【解析】玄奘在中印友好交往中做出杰出贡献,故选B项。甘英在东汉时出使大秦,僧一行是隋唐时期对天文历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鉴真是隋唐时期对中日友好交往做出贡献的人物之一,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B 【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引领:应结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时代特征多方面综合思考。 答案提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220~907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相对稳定、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发展。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为隋唐文化的灿烂繁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4.杰出人物自身的努力。 【学思之窗】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第7课_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案及反思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通过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通过做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辩论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全面考虑问题,突破赵州桥难点。 (2)通过诗词解析分析三位诗人的特点,同时学会归纳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对祖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二、[重难点] 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三、[教学资料] 1、多媒体展示平台。 2、自制课件;相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及flash音乐动画。 四、[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在《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这节课中,我在整堂课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民歌创设情境,运用部分史料进行有效教学,教学效果很好。 我先是播放河北民歌《小放牛》,涉及赵州桥等著名建筑,接着进行引导:赵州桥是鲁班建造的是否正确?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达到了极好的效果。 在第二目“四大发明”的教学设计中,我先是给学生展示《金刚经》原文图片,学生很容易通过史料得出雕刻时间,进而认知雕刻的最早作品及雕刻出现的时间。 在第三目“光耀千古的诗坛”的教学中,针对三位唐朝著名诗人,让学生从文学角度介绍诗人,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三位诗人写作特点的区别,认知文学作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整个过程,由音乐引入,由文学而出,学生整堂课都很活跃,达到预期效果。

第七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科目历史班级112 课时7 备课时间2014-3-5 课题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课型新授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1、理解隋唐科技及文学成就,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 2、认识到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教材分析学习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学习难点:唐朝科技文学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板 书 设 计 第(7)课时(总课时)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唐代高僧是()。 A.玄奘 B.戒贤 C.鉴真 D.戒日王 2.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3、唐朝时期,被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A鉴真和尚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4、假如你要了解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的历史、地理情况,最合适的参考资料是() A《西游记》B《马可?波罗行纪》C《天方夜谭》D《大唐西域记》 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 学法点拨:阅读教材P33—36,结合导学稿“标语”,把填空的知识点在课本上记录和标注出来。☆隋唐的科技成就: 1、高超的建筑水平——赵州桥、唐都长安: (1)赵州桥:①人物:隋朝主持建造。 ②地位:是世界上现存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 2、唐都长安: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时间:时期。 (2)、成就:(朝代)印制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术。(3)、作用: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小结:隋唐时期,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⑴ ⑵ ⑶ ☆隋唐的文学成就:1、概况:(朝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轻松记忆古代名人尊称:张仲景——“医圣”王羲之——“书圣”;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解析版)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单选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传播,佛教和道教之间也不断相互斗争,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最大B.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C.道教受各个统治者推崇D.儒学不再居于正统地位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佛道两家不断争论,玄学盛行,反映出社会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B项正确;各家学说竞相发展,虽然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但是儒学本质上是服务于政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最受统治者推崇,仍处于社会统治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学的社会影响力还是最大的,排除A、C、D项。 2.魏晋时期,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道教学者葛洪认为:“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尊道贵儒质疑儒学的独尊地位B.道儒并重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 C.道本儒末改造传统的道教思想D.援儒入道实现多元思想的融合 【答案】A 【详解】 从材料“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可知,葛洪认为道教与儒家思想都是对统治有用的思想,不能独尊儒学,故A项正确;从材料“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可知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质疑,但儒道并重是葛洪的思想,不代表儒道并重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故B项错误;从材料“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可知没有体现道本儒末改造传统道教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儒学和道学都是有重要作用的思想,没有体现二者要进行多元融合,故D项错误。 3.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理论,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白居易继承了 A.汉赋手法夸张的特点B.《诗经》现实主义传统

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3.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过程 (1)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5)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2.佛教盛行的影响 (1)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2)不断有人出来反佛。其中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 (3)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问题探究1: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佛教盛行: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 (2)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道家的“无为”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信徒。 (3)儒学本身存在问题和缺陷。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第二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历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本课主要讲述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新成就,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本课从单元结构出发,立意是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新成就。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主要内容是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从中可以看出通过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包括“佛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四目内容。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隋唐一直讲到五代十国,时间跨度大,内容主要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所以教学应注意内容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这一时期佛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史实。 2.理解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的新成就,进一步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3.掌握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情况,体会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

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上同步学典: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八课同步课时训练 1、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然成风。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2、文学作品往往能反映当时的某些历史现象。宇文裝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这表明当时( ) A.儒生出世倾向明显 B.民间书院发展迅速 C.儒释道三家同质化 D.存在思想融合趋势 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 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4、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 A.三教合—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5、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 ) A.实现了三教合一 B.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 C.风格多元化 D.具有极强的世俗性 6、有人评价某书法大家在醉酒后创作的书法作品:笔飞墨舞,其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犹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与之风格相一致的是下列哪一书法作品( )

古代中国(三国至隋唐)

第三讲古代中国之魏晋隋唐时期 一.时空定位:(公元220年~907年) 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2.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注: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 二.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政治上,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等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兼并更加集中。 ?文化上,由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频繁,唐代文化的全面繁荣,影响亚洲,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三.考点整理: (一)经济: 1、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隋唐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灌溉工具、大运河的开凿。 ◆均田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的一种表现):必修二P6 (还要注意“知识链接”) ◆注意土地兼并现象 2、手工业发展: ◆必修2纺织业P12第三、四段、冶金业P14第四段、陶瓷业P15第三段 3、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必修2 P17第三段(水陆商运活跃: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商业都会的发展:必修2 P20第三段 ◆市的发展:必修2 P18第四、五段 ◆唐政府“抑商”的表现:必修2 P22第三段和P23最后一段 (二)政治:隋唐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 ◆地方制度——道、州、县三级 ◆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行使监察权 ◆选官制度: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科举制(必修1P15最后一段,必修3P11“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三)思想:必修3 P13第一、二段 ◆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和道教广为流传;“三教并行”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士人群体的形成。 ◆唐朝: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教义,得到新的发展,“三教合一”,儒学复兴(韩愈成为北宋的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