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

解释:

1、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

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同情 10

2、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10

简答:

1、实践论是如何论述改造客观实践和改造主观实践的? 25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自由和必然辩证关系的论述的?25

论述

《反杜林论》是怎样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观”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30

解释:

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同情 1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对劳动这个“似乎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范畴”的研究溶入到经济学的研究之中,他们研究劳动的每一个重大发现都给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他们在研究简单商品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正是这个重大发现为我们找到了“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他们正是在深入研究劳动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他们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的过程中论证了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以劳动力的买卖为基础,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而这一重大发现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一下子就解决了使李嘉图学派破产的一个难题”,“可以说,如果没有对劳动的研究,特别是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研究,就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不可能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10

恩格斯从三个层次解剖了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东西。

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是现实的,其中只有具有必然性即符合规律性的东西,才真正是现实的。因而也是合理的东西。

第二,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并不是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具有的属性。恩格斯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这就是说,现实的东西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丧失必然性。

第三,恩格斯按照黑格尔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把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是恩格斯把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向前推进而得出的革命结论。这样一来,黑格尔这一命题中的辩证法思想,它的革命性,就被深刻地揭示出来;

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即否定了以往形而上学的世界

观。恩格斯并且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运用于认识领域和历史领域,论述了认识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实践论是如何论述改造客观实践和改造主观实践的? 25

恩格斯是如何论述自由和必然辩证关系的论述的?25

首先,论述了自由是以客观必然性为前提的。

其次,论述了自由是对必然的客观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三,论述了由必然向自由转化的基础是实践

最后,论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过程

《反杜林论》是怎样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观”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30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终极真理论,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批判杜林思维至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阐明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观点。杜林提出,人的思维不包含任何矛盾,作为思维产物的真理是绝对的。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包含着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人的思维“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选集3/427)并且,“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恩格斯强调,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它在人类的无限前进发展中一天天不断得到解决”(376)。

(2)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的形而上学观点,阐明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杜林认为,作为思维成果的真理是永恒真理。恩格斯指出:所谓真理,不是简单事实的记录,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恩格斯通过对非生物界研究、有机体研究和社会历史研究三大认识领域的考察证明,在所有科学认识领域,都不存在所谓永恒真理、终极真理。杜林认为二乘以二等于四、巴黎在法国、人不吃饭会饿死等常识是真理,那么就是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了大字眼。就会陷入一些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

(3)批判杜林关于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的错误观点,阐明了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观点。杜林把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一个认识,要么是真理,要么是谬误。恩格斯指出,杜林不懂得真理和谬误的辩证法。在一定的界限内,真理不是谬误,但一旦超出这个界限,对立的绝对性就转化为对立的相对性。恩格斯说:“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 导论 1、人类为什么要组织起来:实现自足。 2、政治学要处理好的关系:①神权与俗权的关系,涉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如何安排的问题。 ②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涉及到社会自律与政府管制的尺度如何把握的问题。 ③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集体、局部与整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④平等与等级的关系,涉及基于社会差别的公民权利和社会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 ⑤自由与权威的关系,涉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如何划分的问题。 ⑥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范围与政府权力界限如何界定的问题。 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的内容和条件如何确定的问题。 ⑧大众与精英的关系。涉及大众参与经营管理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 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涉及权力结构以及地域分布如何安排的问题。 ⑩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涉及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如何平衡的问题。 3、为什么名著的魅力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所讨论的议题是永恒的,它们所阐发的价值取向 和道德意义是永恒的,它们的话语是政治思维永恒的源泉。是时代的具体问题有感而发的著作,而它们的内容却又都有超时代、永恒的意义……它们是我们了解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它们也是构成我们对西方人的了解所需的知识的核心。 三种研究方法:①历史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认为,对于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理论的理解,都必须把它置于它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中,并且是对于某种特定政治事实的反应,研究者的任务在于发现并揭示历史当中的“伟大传统”。 ②哲学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政治思想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复活历史上的巨人,而在于更新今天的生活,解决今天的问题。 ③语境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通过分析思想家的语言环境来完整准确地理解各种思想的真实含义,如主权、平等、权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理想国。 1、柏拉图式的爱情:追求心灵的沟通,排斥肉欲。 2、柏拉图的评价:正如耶稣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柏拉图在思想领域也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他就是思想 界的耶稣。诚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欧洲哲学传统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是由对柏拉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大学》导读

一、《大学》解读 当代儒学大家熊十力(1885-1968)在《读经示要》卷一讲《大学》中说:“吾少时不解《大学》明德,阅康成(郑玄)注,只训释文句而已,觉其空泛无着落。阅朱注,以虚灵不昧言,始知反诸自心。及读阳明咏良知诗,则有大诧异,怀疑万端,苦思累年不得解。偶阅《列子》忽尔触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须向天地万物同体处即万化大源处认识本心。现前虚灵不昧者只是本心之发用,而未即是本心。虚灵者动相也。动则可以违本也。唯动恒寂,乃是本心通体呈现。阳明诗指出无声无臭之独体是乾坤万有基,此乃于虚灵而识寂然无扰之真,方是证见本心。”5此与朱子虚灵不同。熊氏此说可以作为解读《大学》的一个入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以上文字是被朱子称为“经”的内容,该内容主要包括“三纲领”和“八条目”。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全书的总纲维,即整个儒家修养的根本宗旨。所谓“明明德”,明,彰显;明德,光明的德性。“明明德”即指彰显光明的德性。“亲民”,二程释“亲”为“新”,这样,“亲民”就是“新民”,与后文“苟日新,日日新”相衔接。但事实上,“亲民”,可以看成是孟子“亲亲而仁民”的缩写。这样看的话,所谓“亲民”即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像“爱亲”一样去“爱民”。这样理解也并不违背儒家伦理的基本思想。“知止”即知止于至善之义。所谓“至善”,是指绝对的善,纯粹的善。后文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即是心灵在认识到“至善”的意义之后就有定力;静,指心灵能不受外来刺激的干扰而安静;能不受刺激的干扰,当然就自安于其所处的任何环境和条件;安而后能虑,能够安定,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虑而后能得,只有满足上述条件去思考,才可能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子认为是讲三纲领的关系的。所谓“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6其实,可以将其意思扩展到八条目乃至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说法。 格物:格,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郑玄释“格”为来,朱子解为“至”,王阳明训为“正”,越来越具有主观性。格物就是要能通过对事物的隐显,阴阳全方位的观察推究,而观察其基本规律与道理。在八条目之中“格物”和“致知”又是其中的基础。 八条目则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式上看前者都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有些人可能会慨叹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只要我们理解了“近道”的思想,以及道德成长的历程,也就理解了为何《大学》会有如此的概括。 “近道”即接近道,近于道。虽不即是道,但于道为近。要求一切人都自觉地在道上是不现实的。然而,不论人们自觉与否,他们都不离道。所有努力即是能够使不自觉变成自觉。就自觉的方面言,只能是近道。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 The Selected Classics of Politics in China 杨建党 一、课程简介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是政治学原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熟悉先秦经典《论语》、《尚书》、《大学》、《孟子》、《商君书》、《韩非子》等,秦代以后经典《春秋繁露》《封建论》、《贞观政要》、《朱子语类》、《明夷待访录》等,近现代经典《康有为政论集》、《大同书》、《变法通义》、《建国方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政治学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重点研读若干代表性篇章,据此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德治政治、专制主义等,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思想,进而掌握阅读中国政治学原典的方法,培养与提高其对经典的兴趣。 The Selected Classics of Politic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y of political science. Through this course,students can study some classical works of three stages, including the Pre-Qin Period, after the Qin Dynasty,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times. Students needs to read the book include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un Qiu Fan Lu, Kang Youwei's political commentary. This course focuses on a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chapters to understand China's long history of virtue , despotism, etc. The purpose is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ideas of Chinese Marxism, but also to master the way to read the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儒家与儒家经典 一、原儒、汉儒与宋儒 二、儒家经典及其注疏 三、现代化视域下的儒家文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要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1) 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

政治学原著选读

政治学原著选读 近期,完成了《理想国》和《政治学》的阅读,按照老师的安排写一些感想。其实,这不是第一次读这两本流传千年的名著了,第一次读是在高中毕业的假期,陆续在图书馆借了这两本书。说实话,第一次读时感觉晦涩难懂,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不懂的概念名词很多,古人的思维逻辑也与今人不同,但是,我听了之前老师的建议,把问题记下后,接着读后面的内容,就这样,完成了第一次阅读。这次,根据课程的安排,我又读了这两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名著就是名著,常读常新,读一次有一种新的感悟,许多的逻辑上的结点也能够迎刃而解了。 感受如果面面俱到就不免成为了流水账,我们就选取两本书共同探讨的主题,即理想城邦的构建来展开。 先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吧,整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柏拉图作为弟子细致地记录下了老师苏格拉底与人辩论(聊天)的一言一行。当然了,苏格拉底辩论的对象包含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以及柏拉图的堂弟格劳孔等等。与这么多人辩论的目的就是,探讨出,理想的城邦究竟应当是什么样子?他们讨论的话题有很多,关于公民的分工、关于金钱、关于自由等等。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的体系完整,娓娓道来的感受不同,《理想国》像是小区大爷大妈在街头巷尾的闲聊,聊天者想到哪里就说的哪里,在反驳与申辩中迸发出那种偶得的灵感,就像是清晨草丛中的露珠一般,只停留片刻。如果说,《政治学》是教科书,那《理想国》就是访谈杂志,两者从

不同角度给我们讲述了理想城邦的构建。 苏格拉底的思想处于一种应然的状态,即理想的,最好的,所以,他描绘的理想国是从他认为的善和正义出发的;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处于实然的状态,即现实的,存在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理想城邦构建的篇章,而是贯穿全文。举例来说,在第三卷与格劳孔讨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以及选择护卫者的一页中,“最”字出现了七次,诸如“必须”“绝不”这样的词更随处可见,这样来判断虽然不能说完全准确,但是用数理量化来研究政治学是当今政治学研究的趋势与潮流,这样的用词虽然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制约,却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有趣的是,在本书第二卷就有“评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理想”这样的标题,或许这也就是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真实写照吧。其中,他反对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到的苏格拉底关于财产绝对的公有化以及这种“以划一求完整”的理念,他主张接受个体的差异化,接受现行的“私产”制度进而加以改良,这也体现出他一部分改良的思想。同时,由于他认为创制的出发点只有人性的善,即所谓仁义道德,虽然听起来不错,但犹如折翼的鸟儿,缺乏稳定,所以他主张要承认人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在财产上体现为要兼顾私产。他又批判了《理想国》一书中苏格拉底认为政权无需更替的观点,他认为这样就埋下了危险的根源。在他自己关于理想城邦构建的章节,他只是说应当有什么,以及应当关注什么,相比理想,他更追求合适。如果说苏格拉底的理想国是一个四肢健全,成熟的中年人的话,他的理想国就是一个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语句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 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 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因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就是实践。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异化的本质。在这句话中,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这就是人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关系分离,人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他人的关系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人才能认识自己,才觉得自己的存在。 二、论述题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的? 理论部分: 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选读 一、名词解释 1、小农伦理:在农业社会里,人们被局限在狭小的生产和生活范围内,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劳动时所形成的一些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 2、“卡夫丁峡谷” (1)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2)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马克思“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指:由古代原始公社演变而来的俄国农村公社,由于保存了土地公有制,在俄国社会给予必要垫款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同时存在为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的情况下,有可能绕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某些阶段以及所导致的经济危机,而选择另一条继续向前发展的道路。这样就可以避免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受的波折和灾难。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则是指: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生产阶段。这既不是马克思的本意,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本意是制度内跳跃而非制度间跨越,应该理解为“跳跃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 3、血缘婚:又称“血族婚”或“血缘家庭”,指同一血缘家族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但禁止不同辈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 4、斯考切波:“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国家不能简单看作是利益竞争的公共舞台、竞争性力量的裁判或支配阶级的工具,它是一种具有自身运行逻辑与利益的自主结构,具有追求自己偏好和利益的性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贯彻自己的意志,不一定与社会支配阶级融为一体并维护其利益。 这是因为,国家是一种依赖于从社会中提取资源并进行分配的组织。一旦资源被提取出来,这些资源所投向的目标可能会偏离现存支配阶级的利益,并用来强化国家自身的自主性。 二、简答题 (一)《共产党宣言》 1、写作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统治的确立; (2)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国际工人运动与社会阶级斗争; (3)马恩从事理论研究与理论斗争; (4)实践斗争。 2、主要内容 (1)资产者和无产者 ①论述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 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 《反杜林论》 引论2、恩格斯是怎么评价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第三章2、杜林陷入先验主义认识的根源是什么? 3、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理论思维的相对独立性的? 第四章2、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论的? 3、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理论? 第五章2、怎样理解恩格斯提出的无限性是个矛盾的命题? 3、怎样理解以下几段原文(见笔记) 第六章3、怎样理解个别的运动趋向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 第七章为什么说达尔文生存斗争理论来源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八章2、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第九章1、杜林的道德观和真理观是什么? 2、为什么说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 4、为什么说在不同阶级的道德中必然存在共同之处? 第十章1、杜林的平等公理是什么?恩格斯是如何批判的? 3、两端原文理解(第十八段、第五段) 第十一章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2、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怎样理解自由的定义? 第十二章1、杜林否认矛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怎样理解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观点? 第十三章1、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 3、关于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狭隘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第一条? 2、如何理解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费尔巴哈论》 第一章1、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第二章1、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2、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时什么?为什么是错误的? 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什么?为什么说费尔巴哈未能克服旧唯物主义局限性?第三章1、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 2、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础和准则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 3、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1、为什么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恩格斯是怎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共产党宣言》 1、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阐述的四个问题?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批驳各种反共产主义谬论的? 6、怎样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8、《共产党宣言》有什么当代价值? 《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 1、马赫主义的基本前提是什么?怎样理解第一节第三段话? 2、什么书马赫主义的世界要素说、原则同格说、嵌入说?列宁是怎样批判的? 3、列宁是怎样分析马赫主义的理论渊源的? 4、列宁三个认识论的结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5、无可知论的实质是什么? 6、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哪些新贡献? 7、列宁在书里谈到了几个物质的定义?

国家与革命_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

《国家与革命》 第一节《国家与革命》写作的历史背景 《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17年八九月间,问世于1918年初。这部重要著作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日益同垄断组织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空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变成了“囚禁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德、法、英等国无产阶级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运动。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各国(印度、朝鲜、越南、中国、波斯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蓬勃发展,使得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日益加剧。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夺取政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列宁指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际的意义了。”《国家与革命》就是为了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而写的。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举行罢工和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但是,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叛卖,由于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缺乏政治经验,缺乏充分的觉悟和组织性,使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这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党要努力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把千百万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来。到了7月间,资产阶级联合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和迫害布尔什维克党的其它领导人,封闭《真理报》,疯狂镇压革命运动。俄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武装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具有政治实践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义”。 列宁这部著作也是为了粉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歪曲和进攻而写的。 从19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歪曲或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全面的‘修正’和进攻。他们百般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极力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积极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完全堕落为社会沙文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主义简介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 马克思(1818—1883) 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 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解决“苦 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在《德法年鉴》 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并以异化劳动为理论武器,对其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完成了新世界观的创立工作。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7、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检验唯物史观(《资本论》及其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笔记

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 第一,环境创造了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体现着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把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观念的形式内化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并进而提升主体的能力,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环境人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第二,人也创造了环境。人在改造环境过程中,通过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外化在客体之中,使本来是外在的环境也凝结着主体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从而形成一个在自在自然中所没有的人化的自然,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属人的人类世界,体现着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第三,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关系。马克思这里使用了“一致”一词,深刻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在改变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改变和塑造了人。马克思这里提出人和环境“一致”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基础,第四,实践活动是实现人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基础。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环境,又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环境塑造了人。实践活动是形成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物质基础。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的论断:1.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人与动物的区别)。 劳动之所以是人的一般本质,因为,劳动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基本标志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当人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时,人就与其他动物具有了本质区别。 2。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区别)。第一,人的本质不在于自然属性,而在于社会属性;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第四,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其中,生产关系是人的本质的基础,

社会保障专业必读 社会福利名著选读书目 推荐书目

社会福利名著选读书目 1.庇古:《福利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 2.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障和相关服务》,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 3.克劳斯?奥非:《福利国家的矛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5.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Hobart A.Burch:《社会福利政策分析与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7.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大、三联书店2000年 8.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 9.威廉姆H·怀特科:《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法律出版社,2003 10.R?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法律出版社,2003 11.皮尔逊:《拆散福利国家:里根、撒切尔和紧缩政治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2.金斯伯格、诺尔曼:《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3.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4.吉尔伯特:《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15.武川正吾:《福利国家的社会学——全球化、个体化与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2011 16.米什拉, R:《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全球化的视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17.迪肯:《福利视角:思潮、意识形态与政策论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8.鲍威尔:《英国社会政策中的“第三条道路”》,重庆出版社,2010 19.埃斯平-安德森:《转型中的福利国家:全球经济中的国家调整》,商务印书馆,2010 20.罗兰德:《地球村的社会保障:全球化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1.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 22.安东尼:《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领导干部自主选课 专题名称课程名称主讲教师时间课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共产党宣言》解 读邱学奇 讲授10--12月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解读 孙长生 《资本论》解读张丽丽 课程名称:《共产党宣言》解读 主讲教师:邱学奇 课程简介:《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它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部著作中,诸如:关于资本主义的重要论断、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共产党的历史任务等部分不仅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教师简介:邱学奇,党校市情研究所所长,政治学教授,研究方向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齐 齐哈尔市发展战略研究。2010年获得省党干校系统优秀科研人才荣

誉。 课程名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主讲教师:孙长生 课程简介:2011年5月13日中央党校举行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思想基础。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必须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要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费尔巴哈论》1886年发表,誉为恩格斯哲学遗嘱,是恩格斯生前公开发表的唯一“非论战性”哲学著作。它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含义和发展历程,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唯心主义的错误,以精辟的语言阐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现代唯物主义的经典。 课程名称:《资本论》解读 主讲教师:张丽丽 课程简介: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这部被称为“工人阶级圣经”的鸿篇巨著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诞生。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和分配理论,对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实践活动不仅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具有现实价值。是调整中前行的中国经济的永恒灯塔! 教师简介:张丽丽,1987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8年晋升经济学教授,现任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1996年----1999年在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就读。一直从事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在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齐齐哈尔市经贸委投资处、依安县、拜泉县富强镇新农村挂职锻炼。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西方经济理论、利益理论、县域经济理论。先后讲授三十多个专题,获省、市委党校系统教学大奖赛三等奖、二等奖,获“是新农村建设优秀督导员”称号、获市政府嘉奖、“市五一巾帼奖”、“市五一劳动奖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