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一、前三章: 1、基本概念:①核医学:是用

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

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②核素

nuclide :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

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

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③同位素

isotope :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

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

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

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④

同质异能素isomer :质子数和

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

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⑤放

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简称活

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

量。⑥放射性药物

(radiopharmaceutical )指含

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

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⑦SPECT :

即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是利用注入人体内的单光子放射

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

辅助下重建影像,构成断层影

像。

⑧PET :即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

断层仪,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

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

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

的仪器。⑨小PET :即经济型

PET ,也叫SPECT_PET_CT ,是对

SPECT 进行稍加工后,使其可行

使PET 的功能。⑩放射性核素

(radionuclide):是指原子核处

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

素。⑾放射性核素纯度:也称放

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

素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

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

射性杂质的量有关;⑿放射化学

纯度:指以特定化学形式存在的

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

分比。“闪烁现象 (flare

phenomenon ): 在肿瘤病人放疗

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著好

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

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

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失或改

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

象。

2、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加

速器生产11C 、13N 、15O 、18F

、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

取、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

99mTc

3、核衰变的类型和用途:①α

衰变: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α

射线的衰变,射程短,穿透力

弱,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因此

在放射性核素治疗方面有潜在优

势;②β衰变:指原子核释放出

β射线的衰变,穿透力弱,可用

于治疗;③正电子衰变:原子核

释放出正电子(β+射线)的衰

变,可用于PET 显像;④电子俘

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

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

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电

子俘获导致核结构的改变可能伴

随放出多种射线,因此可用于核

医学显像、体外分析和放射性核

素治疗;⑤γ衰变:原子核从激

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

子的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

过程称为…,穿透力强,电离作

用小,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

3、核医学的定义及核医学的分

类.

答: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

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

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

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包

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

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

示踪技术、体外放射分析、活化

分析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和动

物PET 的应用.

临床诊断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

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

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

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

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密度集

中治疗。(如I131治疗甲亢)

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

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

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

体外诊断法(如放免分析测定

T3T4TSH).体内包括显像法(如

心肌灌注显像)和非显像法(甲

状腺摄I131率)

5、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1.带电粒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离与激发、韧致辐射、散

射、吸收

2.γ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和电

子对生成效应

三、体外分析 最常用碘125

1、体外放射分析原理(in

vitro radioassay ):指在体外

实验条件下,以结合反应为基础,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物为示踪

剂,以放射性测量为定量手段,

对微量物质进行定量检测的一类核技术的总称。 反应条件(1).标记抗原和未标记抗原免疫活性一致,共同竞争性与抗体相结合; (2).标记抗原、抗体量恒定,且标记抗原与未标记抗原量之和大于抗体上有效结合点的数目。 (3).反应呈双向进行,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式两端的摩尔浓度相对稳定; (4).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生成量取决于未标记抗原的浓度,两者呈逆相关函数关系 2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RIA):是以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反应为基础,利用待测抗原及定量标记抗原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竞争性结合反应,以放射性测量为定量手段,检测待测抗原浓度的方法。 3、RIA 基本步骤: 加样(Ag *Ag Ab) 温育(反应达到平衡) 分离 放射性测量 数据处理 质量控制(评价) 4、RIA 基本技术:1.标准品(Standard preparation):是放射免疫分析定量的依据,要求其与待测物化学结构免疫活性一致、性能稳定、不含干扰免疫反应物质。标准品浓度选择应满足生理病理范围。2. 标记抗原(labelled antigen):a.放射性核素的选择--125I ,3H ,14

C ;b.标记抗原与未标记抗原免疫活性一致;c.标记抗原有一定比度(比度指单位质量物质所具有的放射性强度 KBq/ug );d.放射化学纯度(标记抗原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要求大于95%。3.特异性抗体(specific antibody):要求特异性强、亲和力大、合适的滴度。4. 合适的分离技术(separation method) :要求:a.使结合、游离部分分离完全;b.分离过程不破坏原平衡体系;c.分离方法简便迅速,非特异结合少,适合大批样品检测。 5、放射免疫分析(RIA )试剂盒质控指标:①精密度:又称重复性,是指同一样品在多次重复测定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②灵敏度:是指测定方法的最小可检出量。③准确度:指测定值与已知真实值在数量上的符合程度,可用回收率来表示。④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抗体的特异性,交叉反应越少,特异性越好。⑤稳定性:指试剂盒在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下,在有效期内保持原有性能不变的能力。⑥健全性:又称可靠性,用于评价标准品与被测物的免疫活性是否相同。 6、RIA 与 IRMA 的异同点:(1)相同点:均以抗原抗体免疫反应为基础。(2)不同点:①IRMA 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RIA 则是标记抗原;②IRMA 是待测物与过量抗体发生反应,为非竞争性的免疫反应;RIA 是标记抗原和未标记抗原与有限抗体竞争反应。③IRMA 中,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生成量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函数关系;RIA 中,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生成量取决于未标记抗原的浓度,两者呈逆相关函数关系。 !!(一)显像原理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与天然元素或其化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根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有其一定的生物学行为,它们选择性地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的主要机制有: ① 合成代谢:131碘甲状腺显像 ② 细胞吞噬:肝胶体显像 ③循环通路:99mTc-DTPA 脑脊液间隙显像 ④选择性浓聚:99mTc-焦磷酸盐心肌梗死组织显像 ⑤选择性排泄: 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 ⑥通透弥散:脑血流灌注显像 ⑦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骨显像 ⑧特异性结合:放射免疫显像及反义显像 二、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1、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Or 为什么放射性核素能作为示踪剂?①同一性: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学分子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学分子具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②放射性核素的可探测性: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放射出射线。利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能进行定量、定位、定性探测。动态观察各种物质在生物体内的量变规律。

4、放射性药物的特点:1. 具有放射性;2. 其生理、生化特性取决于被标记物的固有特性;3. 不恒定性(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半衰期);4. 脱标及辐射自分解;5. 引入量少,计量单位不同(以活度为计量单位);6. 治疗作用基础不同于普通药物

二、闪烁计数器

射线在晶体内产生荧光,光子投射到光电倍增管光阴极上,击出光电子,光电子在光电倍增管内倍增、加速在阳极上形成电流 脉冲,电流脉冲高度与射线能量成正比,电流脉冲个数与辐射源入射晶体的光子数成正比,即与辐射源的活度成正比。 γ照相机组成包括:

准直器)+晶体)+光电倍增管)+脉冲高度分析器+其他电子学线路

3、TPOAb 被作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诊断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

4、甲状腺球蛋白(HTG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指标 1、甲亢

sTSH > FT3 > FT4 > TT3 > TT4 2、甲减

sTSH > FT4 > FT3 > TT4 > TT3

四、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摄131

碘试验:(1)原理: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所以碘能被甲状腺摄取和浓聚,被摄取的量和摄取速度直接与甲状腺功能相关。口服Na 131

I 后,在体外用甲功仪(γ射线探测仪)即可测得甲状腺在

不同时间对131

I 的吸收情况,以判断甲状腺的功能状态。(2)

适应症:1.131

I 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剂量计算;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辅助诊断;3.亚急性甲状腺炎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4.了解甲状腺的碘代谢或碘负荷情况,鉴别诊断高碘和缺碘甲状腺肿;5.用于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和促甲状腺激素兴奋试验。(3)方法:1、受检者准备:停用富碘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和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2周以上,空腹 ;2、制备标准源:取

相当于受检者用量的131

I 溶液,加入一试管内,将试管放置于石蜡制成的颈模型中,作为检测的标准源;

3、检测方法:受检者口服131

I 溶液2~10μCi 后2h,4h,24h 用甲功仪测定甲状腺部位的放射性计数,室内自然本底计数和标准源计数,测量时间均为60s 。

甲状腺摄131

I 率(%)=甲状腺部位计数-本底计数/标准源计数-本底计数×100% 。然后,以时

间为横坐标,以摄131

I 率为纵坐

标绘制甲状腺摄131

I 率曲线。 禁忌症:

因少量131I 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中,且可由乳汁分泌,因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 2、甲状腺显像:(1)原理:正常甲状腺组织可以选择性地摄取和浓集碘。将放射性的碘引入体内,可被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摄取,用显像仪器(如γ相机或SPECT )在体外进行显像,可显示出甲状腺的位置、大小、形态、功能以及放射性分布情况,从而帮助诊断某些甲状腺疾病。(2)常用显像剂:I-123、I-131、Tc-99m (3)分类:1、甲状腺静态显像2、甲状腺动态显像3、甲状腺肿瘤阳性显像4、甲状腺癌转移灶全身显像

(4)临床应用:①异位甲状腺的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②估算甲状腺重量;③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④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⑤寻找甲

状腺癌转移灶,评价131

I 治疗效果;⑥甲状腺术后残余组织及其功能的估计。

3、甲状腺结节:①热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增高,见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先天一叶缺如的功能代偿;②温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无异常,见于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③凉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降低,见于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囊性变、大多数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内出血钙化等;④冷结节:结节几乎无显像剂分布,常见疾病同“凉结节”。

4、99m-Tc 标记的MIBI 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原理:该显像剂可以被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组织摄取,同时也被甲状腺组织摄取,其从甲状腺清除要快于甲状旁腺。进行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比较两次影像的变化可以分析得到甲状旁腺的影像。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和定位。

5、什么是分离现象(甲状腺核医学检查)?在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由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破坏,导致细胞内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中,使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增高,临床表现为高代谢征,而同时由于甲状腺滤泡细胞受到破坏,甲状腺摄碘131率降低,这种血中甲状腺水平升高,而甲状腺摄碘率降低的现象称为分离现象,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 TSH 的测定临床意义:

1、甲亢的诊断 TSH ↓

2、甲减的鉴别诊断 原发性甲低或亚临床甲低 TSH ↑继发性甲减(垂体、丘脑) TSH ↓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TSH ↑

3、指导甲亢和甲减患者的药物治疗】、 TSH 恢复时间较长

4、先天性甲减的筛查

5、异位TSH 的分泌 五、心血管系统

1、心肌灌注显像原理和临床应用:原理: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可选择性摄取某些显像药物99mTc-MIBI,或201Tl

,其摄取量与该区域冠状动脉血流量成正比,与局部心肌细胞的功能或活性密切相关。静脉注入该类显像剂后,正常心肌显影,而局部心肌缺血、损坏或坏死时,摄取显像剂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则出现局灶性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据此可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程度、范围,并提示心肌细胞的存活性。临床应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价;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指导治疗策略;有效评估冠心病药物及介入治疗的疗效;心肌梗死的评价;心肌活性的测定;心肌炎等心疾病。 2、心肌灌注显像的图像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放射性分布异常主要有哪几种类型,主要见于哪些疾病?图像应从形态;放射性分布;心腔大小;右室心肌显影情况四个方面分析。放射性分布异常主要有:①可逆性缺损:为负荷显像心肌分布缺损或稀疏,静息或延迟显像填充,见于可逆性心肌缺血。②固定缺损:运动和静息(或延迟)显像都存在分布缺损,多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瘢痕和冬眠心肌。③部分可逆性缺损:负荷显像分布缺损,再分布或静息显像部分填充,这样心室壁可逆性缺损和固定缺损同时存在,提示心肌梗死伴缺血或侧枝循环形成。④花斑型改变:负荷及静息显像均见多处小范围、与冠脉分布不一致、严重程度不同的稀疏或缺损区,见于心肌病、心肌炎等。

4、心肌灌注显像临床应用评价:(1) 心肌缺血的诊断:表现为可逆性灌注缺损;诊断的灵敏度为90%,特异性为85%;检出率和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受累支数相关,与检查前是否停用药物亦有关;微血管缺血的诊断 (2) 心肌梗塞的诊断:急性心梗表现为可逆+不可逆性灌注缺损,陈旧性心梗表现为 不可逆性灌注缺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大于95%;可确定梗塞的部位和梗塞范围大小,以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3) 病毒性心肌炎:表现为花斑状改变;诊断灵敏度约为83%,特异性较差;需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4) 原发性心肌病的诊断: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腔扩大;部分心壁变薄;下后壁稀疏。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心腔缩小;间壁增厚;放射性分布均匀。 5、心室容积曲线:指利用计算机ROI 技术在左前斜三十到四十五度像上勾画出左右心室ROI ,形成心室时间放射性曲线,即为心室容积曲线。曲线上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时间为射血期,最低点上升到最高点为充盈期,起始部位放射性计数反映舒张末期容积,最低点放射性计数反映收缩末期容积。

6、整体心室功能的处理;射血分数(EF )=(舒张末期容积(EDV )- 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 ),静息状态下,左心室总EF>50%,右心室总EF>40%;峰射血率(PER )EDV/s 反应收缩功能,一般为2.9EDV/s ;峰充盈率(PFR )EDV/s ,反应心事舒张功能,一般大于2.7EDV/s

7、.? 局部EF 的处理;1侧壁:73%+-13%;室间隔>36%;下壁>60%2静息状态下,左心室总EF>50%,右心室总EF>40%; 8、门控心血池显像临床应用, 相位图、振幅图分别反映什么,室壁运动的类型,室壁瘤的表现分为哪几种?

答: 临床应用:冠心病的诊断,预后判断,观察疗效;室壁瘤的诊断;室内传导异常疾病诊断;原发性心肌病诊断与鉴别;手术或药物治疗前后新功能改变测定预后,判断疗效。 时相图:反映左右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或协调性。灰阶越高表示开始收缩的时间越晚。正常情况下房室表现为完全不同的颜色,左、右心室收缩基本同步,颜色基本一致。

振幅图:反映房室各部位收缩幅度的大小,灰度越高振幅越大。正常左心室壁收缩振幅高于右室,心尖和游离壁收缩幅度高于室间壁。

室壁运动分为四个类型:正常、运动低下、无运动及反向运动。室壁瘤表现为反向运动。 六、神经系统:

1、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根据血脑屏障的特殊功能,选择一些具有脂溶性的、电中性的小分子(<500)放射性示踪剂,它能自由通过完整无损的血脑屏障,并大部分被脑细胞所摄取,且在脑内的存留量与血流量成正比,通过体外计算机断层显像显示脑内各局部放射性分布状态,从而获得脑血流灌注显像图。 SPECT 显像剂的分类:

1锝标记显像剂:99mTc-HMPAO (99mTc-六甲基丙二胺肟) 和 99mTc-ECD (99mTc-双半胱乙酯),

2胺类显像剂 :123 I-IMP (异丙基安菲他明)和123 I-HIPDM ,

3弥散性显像剂(即惰性气体显像剂) 133Xe

2、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1、诊断短暂脑缺血性发作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2、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的效果评价

3、癫痫灶的定位诊断

4、老年性痴呆病的诊断与鉴别

5、脑肿瘤的定位及血供评价

6、锥体外系疾病的定位诊断

7、偏头痛的定位诊断

8、精神和情感障碍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9、脑生理与心理学研究与评价的有效工具(判断脑死亡)10、其它脑部疾病.

3、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乙酰唑胺能抑制脑内碳酸酐酶的活性,使脑内pH 值下降,正常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rCBF 增加20%~30%,由于病变血管的这种扩张反应很弱,使潜在缺血区和缺血区的rCBF 增高不明显,在影像上出现相对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对评价脑循环的储备功能及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 病有明确的临床实用价值。

4、18F-FDG 脑代谢显像的原理和主要临床应用:即PET 脑代谢显像,葡萄糖是脑组织的唯一能源物质,选择正电子放射性核素

标记的脱氧葡萄糖 (18

F-FDG )作为显像剂,它和普通葡萄糖一样能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也能在细胞内己糖激酶作用下变成6-磷酸脱氧葡萄糖,但不能很快逸出细胞外,更不能快速地反向通过血脑屏障,其在脑内滞留时间较长。因此在体外通过PET 对发射正电子的核素进行计算机成像,从而反映脑组织的代谢情况。临床应用:脑功能的研究;癫痫灶的定位;脑肿瘤;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震颤性麻痹(锥体外系的病变);精神疾患;短暂脑缺血性发作和脑梗塞。

5、受体:是一种存在于活体组织内的能与神经递质或相应配体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是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

6、神经受体显像: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神经递质或配体引入人体后,能选择性的与靶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受体相结合,通过PET 或SPECT 显像,显示受体的特异结合位点及其分布、密度、亲和力和功能,称之为神经受体显像。

7、脑血流灌注显像剂特征及常用显像剂:1、可以自由通过完整无损血脑屏障。2、脑细胞的摄取量与局部血流量成正比。3、进入血脑屏障后不能反向出

血脑屏障。4、在脑细胞中的滞留时间较长,能满足断层显像的时间要求。常用显像剂:99m Tc-HMPAO和99m Tc-ECD、123I-IMP (异丙基安菲他明)、 133Xe。8、脑血流灌注正常与异常图像判断:正常图像(以横断层为例):脑功能显像剂在正常脑内分布与脑局部血流量有关,大脑皮质、基底节神经核团、小脑和脑干等灰质结构血流量高于白质,呈现放射性浓集区,而白质和脑室部位血流量小,放射性明显稀疏。脑左右两侧放射性分布基本对称,均匀。异常判断:正常情况下左右大脑半球相应部位放射性比值差异小于10%,大于10%视为异常。断层影像上≥2个方向断面有一处或多处异常放射性稀疏、缺损或浓聚灶,病变范围>2×2cm2,脑室及白质区域扩大,尾状核间距增宽,两侧丘脑、尾状核及小脑较明显不对称等均为异常。

9、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征:脑血流灌注显像中,出现一侧大脑皮质有局限性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同时可见病变对侧小脑放射性减低,多见于慢性脑血管疾病。

七、呼吸系统

1、肺灌注显像原理及适应症:静脉注入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管径的放射性核素颗粒,放射性颗粒在肺毛细血管床内暂时嵌顿,即微血管栓塞,从而使肺显影。放射性颗粒在肺内的分布与肺动脉血流灌注量成正比,因而肺灌注显像反映肺动脉的血流分布。当肺血管狭窄或栓塞时,放射性颗粒不能随血流进入该区,肺灌注显像该区呈现放射性减低或缺损。显像剂是99mTc-标记的大颗粒聚合白蛋白( 99mTc-MAA)和人血清白蛋白微球体(99mTc-HAM)

适应症:1.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疗效判断。2.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疑大动脉炎综合征等疾病累及肺血管者。4.判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肺血管受损程度与疗效。5.先天性心脏病右向左分流、肝肺综合征低氧血症患者肺内右向左分流的诊断和定量分析 6.肺部肿瘤切除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术后肺功能预测。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减容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部位和范围的确定。

2、肺通气显像原理及适应症:让患者吸入放射性气体133Xe,133Xe能随气流分布于两肺,肺内

各局部放射性气体的浓度与该局部通气量成正比,而该局部133Xe 的清除率又与换气量有关。凡通气障碍部位放射性气体进入受阻,清除也缓慢滞留,故可在肺通气显像图上看到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和清除延缓、局部放射性滞留,从而判断气道通畅情况及局部肺组织通气功能。适应症:1.了解呼吸道的通畅情况及各种肺疾患的通气功能,诊断气道阻塞性疾病。2.评价药物或手术治疗前后的局部肺通气功能,以观察疗效和指导治疗。3.与肺灌注显像相配合鉴别诊断肺栓塞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

3、如何用V/Q显像鉴别PTE (肺栓塞)和COPD?通气与灌注的不匹配是肺栓塞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具体为:①肺灌注显像正常可基本排除肺栓塞的可能;②肺灌注显像异常,同时肺通气显像正常(即出现二者的不匹配时)诊断为肺栓塞;③肺灌注显像异常,同时肺通气显像也异常时,可诊断为COPD。

十一、放射性核素治疗

1、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机理:高度选择地聚集在病变组织的放射性核素或以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作为载体,将放射性核素靶向运送或直接植入到病变组织或细胞,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对肿瘤细胞产生辐射,辐射剂量主要集中于病灶内,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而正常组织的损伤尽可能减小。

2、131I治疗甲亢的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甲状腺具有高度选择性摄取131I的功能,甲亢病人摄取率更高。给甲亢病人口服131I 后,超过1/2的量被甲状腺摄取。 131I可发射β射线,由于射程短,所以几乎全部被甲状腺组织吸收,甲状腺组织接受β射线辐射后,可发生一系列组织学变化,如基质水肿、变性、血管闭塞、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最终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的坏死、纤

维化。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

成分泌,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

常,达到治疗目的。适应症:年

龄在20岁以上,弥漫性甲状腺

肿大者;长期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或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

者(如粒细胞减少等);不愿手

术或有手术禁忌证(如心脏病、

糖尿病等)者;甲亢手术或药物

治疗复发者;甲亢伴恶性突眼

者。禁忌症:妊娠或哺乳期患

者;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甲亢伴

急性心肌梗塞。

3、核素治疗骨转移癌的常用药

物有哪些?简述适应症及禁忌

症。常用药物有89SrCl、

153Sm-EDTMP、188Re-HEDP.适应

症:1.临床、病理、X射线检查

和骨显像检查确诊的骨转移癌患

者,特别是广泛性骨转移的患

者;2.骨显像显示病灶有浓聚放

射性药物的功能;3.白细胞>3.5

×109/L,血小板> 90 ×

109/L。禁忌症:1.经过细胞毒

素治疗、化疗和放疗出现骨髓功

能严重障碍并未恢复的患者;2.

骨显像显示病灶为溶骨性冷区,

不能摄取放射性药物的患者;3.

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

八、骨关节骼系统

1、骨显像原理和适应症:放射

性核素标记的磷酸盐化合物可通

过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和有机质

结合等形式沉积在骨骼内,使骨

组织聚集显像剂而显影。骨骼摄

取显像剂的多少取决于血流量及

代谢活跃的程度。局部骨骼血供

丰富、骨骼生长活跃、新骨形成

时聚集增加;骨骼血供减少、出

现溶骨时,聚集减少。99mTc-亚

甲基二磷酸盐(MDP)和99mTc-亚

甲基羟基二磷酸盐(HMDP)具有能

量适中、血液清除快的优势

适应症:1.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

诊断 2.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和

疗效观察 3.诊断股骨头缺血性

坏死 4.诊断细小骨骨折及压缩

性骨折 5.代谢性骨病及骨关节

疾病的诊断 6.骨髓炎的诊断及

与蜂窝组织炎的鉴别7.移植骨

存活的监测等

2、正常全身骨显像的影像特

征:①全身骨骼放射性聚集,两

侧呈对称性均匀分布。②各部位

的骨骼由于结构、代谢活性程度

及血运情况不同,放射性分布也

不同:含有松质骨较多的扁平骨

(颅骨、肋骨、椎骨和髂骨)、大

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

和踝关节)等部位,以及长骨的

骨骺端放射性较浓集;含密质骨

较多的骨干放射性较稀疏。③儿

童和青少年属于骨质生长活跃期

骨影普遍较成人增浓。

3、骨转移瘤进行骨显像的影像

学表现有哪些?①多发非对称无

规律分布的放射性增高影像(最

典型和常见)②放射性减低区③

多发放射性增高区与放射性减低

区并存④超级骨显像(骨骼显像

异常清晰)⑤孤立性放射性增高

影⑥正常影响(假阴性)⑦“闪

烁”现象(主要见于乳腺癌和前

列腺癌患者,在放化疗后6个月

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但骨显

像病灶呈恶化表现)。

4、急性骨髓炎和软组织蜂窝织

炎的鉴别诊断:急性骨髓炎的骨

影像特点是:1. 三时相显像上

皆在病骨区有较局限的放射性增

高;2. 24h内病骨/软组织放

射性比值随时间上升;3. 疾病

早期可出现放射性缺损,是由于

局部压力增高使血流降低或血栓

形成所致,一般很快转为放射性

增高。蜂窝组织炎骨影像特点

为:①血流相和血池相主要是在

软组织内放射性增高,②骨/软

组织放射性比值随时间下降。③

延迟相病变处呈较轻的弥漫性放

射性增高,或轻度局限性放射增

高。

5、骨显像异常图像表现:1、放

射性聚集增高区(热区)2、放

射性聚集减低区(冷区)3、超

级骨显像(骨骼显影异常清

晰)4、骨外软组织病变摄取显像

剂所致异常影像5、“闪烁”

现象 (flare phenomenon): 在

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

现有显著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

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

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

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

烁”现象。

6、骨三时相显像各时相意义:

血流相:反映较大血管的灌注和

通畅情况。血池相:

反映软组织的血流分布。延迟

相:反映局部骨骼的代谢情况

7、双轨征:慢性肺及胸膜病变

可引起肥大性骨关节改变,称肺

性骨关节病,成人常见于肺癌患

者,儿童常由于肺纤维囊性病。

骨显像表现为四肢长骨皮质放射

性增高,呈线性浓聚,称为双轨

征。

8、超级骨显像:

某些累及全身骨代谢性病

变,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呈现

全身骨骼浓聚异常增强.肾影不

明显,膀胱内放射性很少,骨影

浓而清晰,软组织本底低,称为

超级骨显像(Super bone

Scan)。亦见于弥漫性骨转移和

软骨病。

九、肿瘤显像

1、18F-FDG肿瘤显像原理和临

床应用:18F-FDG的分子结构和

生物学行为均与葡萄糖类似,在

注入体内后,18F-FDG通过与葡

萄糖相同的摄取转运机制进入细

胞内,而后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

磷酸化成为6-磷酸-18F-FDG,但

不能进一步代谢,滞留在细胞

内。细胞对18F-FDG的摄取量与

其葡萄糖代谢率成正比,故体内

葡萄糖代谢率越高的器官组织摄

取18F-FDG越多。恶性肿瘤的特

点之一就是高葡萄糖代谢,故能

聚集18F-FDG。通过PET显像,

能定量测定肿瘤组织对18F-FDG

的摄取速率和摄取量,从而准确

判断肿瘤的葡萄糖代谢程度及变

化。临床应用:肿块的良恶性鉴

别;寻找原发病灶;寻找肿瘤转

移灶;肿瘤的分期分型;肿瘤转

移部位和范围的确定;疗效检

测;预后判定。

2、18F-FDG代谢显像的临床应

用:①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分期,

转移与复发检测,疗效评价等。

②神经、精神疾病以及脑功能的

研究,代谢显像能准确了解正常

情况下和疾病状态的神经细胞的

活动及代谢变化,并可用于研究

不同的生理条件刺激下或思维活

动状态大脑皮质的代谢情况,是

大脑行为研究的重要方法,可谓

是一种“活体自显影”。③研究

心肌细胞的活性,可以区别心肌

的病变是坏死还是可逆性缺血,

为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治疗的成

败提供重要依据,被认为是判断

心肌细胞活性的金标准。

3、放射性核素应用小结:治疗

常用的是32P、89Sr、131I、

153Sm、188Re、117Lu;131I甲

状腺疾病诊断治疗;133Xe肺通

气显像;99mTc-MIBI心肌灌注

显像;99mTc-MDP骨显像;

99mTc-ECD脑灌注显像;99mTc-

MAA肺灌注显像;99mTc-RBC肝

血池显像;99mTc-寡核苷酸肿瘤

基因反义显像;131I--邻碘马尿

酸钠(131I -OIH)肾图。

十、泌尿系统

1、肾图

选择出能经肾脏迅速排出的放

射性药物作为示踪剂,静脉注射

后,在肾区体表用探测仪器对示

踪剂的γ射线进行连续测量,描

绘出一条表示放射性强弱随时间

涨落变化的连续性曲线(时间--

放射性曲线time activity

curve,TAC),以此曲线来反映

肾脏功能的变化,该曲线图称为

肾放射图,亦称为放射性肾图,

简称为肾图

131I--邻碘马尿酸(131I -

OIH)

99mTc--二乙撑三胺五醋酸(,

99mTc Tc--DTPA

1、典型肾图三段的名称及其生

理意义:(1)示踪剂出现段(a

段):静脉注入131I-OIH后,

10s左右开始出现的快速上升曲

线,此段主要为肾周围血管床

(60%),肾内血管床(10%),以

及早期到达肾实质(30%)的放射

性总和。(2).示踪剂聚集段(b

段):经a段后曲线斜行上

升,经 2-4 min 到达高峰,其

斜率反映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血液

中摄取131I-OIH的速度和数量,

主要提示肾的有效血浆流量及肾

小管分泌功能。(3).示踪剂排泄

段(c段):是曲线的下降部分。

一般前段比较快,后段比较慢,

其斜率主要反映131I-OIH随尿液

排泄出肾的数量和速度。由于尿

液的流量受有效肾血浆流量和肾

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此c段反

映尿液从肾排出速度及尿路通畅

情况。

2、肾动态显像的原理和主要临

床应用:静脉注射经肾小球滤过

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分泌而

不被再吸收的显像剂后,启动r

照相机或SPECT进行连续动态采

集,获得显像剂经腹主动脉、肾

动脉灌注,迅速浓聚于肾实质,

随尿液逐渐流经肾盏、肾盂、输

尿管并进入膀胱的全过程系列影

像,并绘出双肾的时间-放射性

曲线。临床应用:①肾功能的判

断②肾血管性病变的诊断③尿路

梗阻的诊断④移植肾的监测。

功能性梗阻的典型图形,临床多

3、何为利尿试验?利尿试验是

以肾动态显像和肾图对利尿剂的

反应来鉴别明显的机械性上尿路

梗阻和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

的方法。①注射利尿剂后,原滞

留于扩张部位的显像剂明显减

少,肾图曲线下降明显改善,为

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②注射

利尿剂后扩张影像和肾图五显著

变化,为机械性梗阻。

4肾动态显像和肾图检查时,病

人为什么要适量饮水?饮水不足

机体处于缺水状态,肾脏血浆流

量减少,肾脏排泄功能下降,尿

流量减低,正常肾图可表现为排

泄缓慢的异常图形。饮水过量机

体处于水负荷状态,肾脏血浆流

量增加,影响轻度肾功能障碍的

检出。

5、快速通过型显像剂:此类显像

剂可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肾脏排出

体外,适合进行动态显像。

(1)131I-Hippuran

(Orthoiodohippurate 131I-OIH)

该显像剂通过肾小管分泌排出体

外,在显像过程中肝脏不显影,

肾影显示清晰,受干扰较小,但

游离131I可被甲状腺所吸收,

一般在检查前应封闭甲状腺。而

且属于高能量同位素,不适合γ

照相,故临床应用于显像较少,

除非在应用99mTc 标记化合物

显像时图像质量不佳时偶而使

用。

(2)99mTc-DTPA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cetic acid) 该显像剂通

过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肾皮质

无选择性浓聚,可用于观察肾小

球滤过率,等特殊检查。

6、肾血流显像正常图像

(灌注相)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10-12

秒,腹主动脉清晰显影,10-14

秒可见两侧肾脏均匀灌注,即腹

主动显影后4秒内两侧肾脏应同

时显影,两肾显影时间相差不超

过1秒以上,14-18秒腹主动脉

影消退,两肾影像逐渐清晰,此

后肾影渐增大,至30 秒末两侧

肾影最清晰。表明显像剂经动

脉、毛细血管进入静脉及肾组

织。

: (功能像)

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后约15

秒,两肾区即可出现少许放射

性,在一分钟内两肾显影清晰,

2-4分钟肾实质显像清晰且完

整,肾区内放射性达到高峰,5-

6分钟肾盂放射性开始增高,肾

实质进入消影过程,肾外侧皮质

的放射性逐渐向肾盂集中,膀胱

开始显影,

3.肾静态显像

(1).肾脏数目的异常,一侧肾缺

如,正常单肾通常代偿增大。

(2).肾脏位置的异常

1)异位肾, (2)肾下垂,

5、肾图的基本原理:静脉注射

由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上皮细胞

分泌而不再重吸收的放射性示踪

剂,在肾区体表用探测仪器对示

踪剂的γ射线进行连续测量,

描绘出一条表示放射性强弱随时

间涨落变化的连续性曲线(时间-

-放射性曲线time activity

curve,TAC),以此曲线来反映

肾脏功能的变化,该曲线图称为

放射性肾图,简称为肾图。

6、七种异常肾图类型及临床意

义:

1) 急剧上升型肾图:特点:a段

正常,b段持续上升,无c段。

单侧者:多见于急性上尿路梗

阻。双侧:可由肾前性和肾后性

原因所引起,前者多见于急性肾

功能衰竭的少尿期,后者多见于

继发于下尿路急性梗阻引起的双

侧上尿路引流不畅。2) 高水平

延长线型:特点:a段基本正

常,自b段开始即成一水平直线

或略向上伸展的直线,无c段。

该种肾图多见于尿路梗阻时间较

长、伴有肾盂积水及肾功能受损

的病人以及原有肾功能不全近期

又发生尿路梗阻的病人。

3)抛物线型:特点:a段略低于

正常水平,b段上升迟缓,高峰

时间后延,然后徐徐下降出现c

段,峰顶圆钝,呈抛物线状。此

种肾图提示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

胞清除131I-OIH速率下降,肾功

能出现轻度至中度的损伤,其中

肾前性因素引起的多见于由于肾

脏血流不足所致肾脏缺血,肾性

因素多见于尿路感染等所致肾功

能损伤,其中以肾盂肾炎尤为多

见,肾后性因素多见于轻度上尿

路梗阻伴轻、中度积水

。4) 低水平延长线型:特点: a

段下降,约为正常水平的一半左

右,然后一水平延长线或略为向

上伸展的直线,b段和c段不

分,形态类似高水平延长线型,

但a段明显降低。此种肾图说明

肾脏功能出现严重受损,单侧为

各种原因如尿路结石、肾结核等

造成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双侧的

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失代偿

期、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未得

到有效治疗、以及慢性上尿路严

重梗阻者。

5) 低水平递降型:特点:a段明

显降低,仅为正常水平的一半左

右,随后即呈一缓慢下降的曲

线。主要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一

侧肾功能丧失、肾切除或先天性

肾缺如。

6) 阶梯状下降型:特点:a段和

b段正常,c段呈阶梯状下降。

这是肾脏于尿路炎症剌激、输尿

管痉挛、疼痛、精神紧张等原

因,该种肾图重复性差,可根据

病史或重复肾图检查予以鉴别。

7) 单侧小肾图:特点: 一侧肾

图正常,患侧肾图表现为各段时

间均正常,但b峰值较健侧明显

减低,峰值差>30%。多见于一

侧肾动脉狭窄或先天性一肾发育

不良,有时也可见于肾盂肾炎或

肾结核早期。

十一、消化

没课件,大家自己总结吧。。课

本238到247是要求重点掌握

的,其中

1、238页放射性核素肝胆动

态显像原理、药物、适应

症、临床应用。全部考

点,临床应用要求掌握

1346具体分析。、

2、244页肝血管瘤

3、247页的(一)

最后禁止外传。

核医学重点归纳.(精选)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 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 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 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的过程 8、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 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 e-λt N 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9、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 0衰变到N 的1/2所需的时间 10、放射性活度(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1、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kg; Bq/m3; Bq/l 12、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 而发生电离 13、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 能量较高的轨道 14、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15、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 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6、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 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17、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 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 容和要求 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申请人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应从事本专业(放射医学、核医学、超声医学三者之一)临床工作三年以上,完成本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新进展。 一、影像医学 (一)理论知识 1、掌握 (1)影像医学的发展史及现状。 (2)影像医学诊断仪器的基本构成、部件名称、功能及成像原理。 (3)人体各系统影像学应用解剖,各种影像学象征与病理的关系。 (4)人体各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诊断,鉴别诊断。 2、熟悉 (1)介入放射的原理,以及对常见、多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理。 (2)造影剂副反应的处理和抢救治疗。 (3)相关临床医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 1、了解 (1)放射防护知识、规则和要求。

(2)影像学新进展。 (二)临床技能 1、掌握 (1)X线造影与检查技术。 (2)检查技术。 (3)消化道检查技术。 (4)人体各系统急诊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诊断及鉴别诊断。 (5)造影剂副反应的处理与抢救技术。 2、熟悉X线投照技术。 二、核医学 (一)理论知识 1、掌握 (1)放射性核物理知识及各项成像原理。 (2)核医学各项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的原理,以及出现反应时的处理抢救方法。 (3)心、脑、肺、肝胆、肠胃、骨骼系等脏器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影像特征。 (4)各项核医学检查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放射性核素治疗甲亢、甲癌、骨肿瘤的原理。 2、熟悉相关临床医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 3、了解放射防护基本常识和防护规则与要求。 (二)临床技能

1、掌握 (1)放射性药物的标记、分装、测量、注射方法与技术。 (2)体外分析技术及质控。 (3)核医学仪器的操作,包括摆位、采集、图像处理和核素治疗的技术。 (4)核医学仪器的基本校正。 (5)独立正确分析各项核医学检查结果,书写报告。 2、熟悉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原则和规定。 三、超声医学 (一)理论知识 1、掌握 (1)超声医学的发展史及现状。 (2)超声影像医学成像原理以及相关物理基础知识。 (3)超声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优选及综合使用。 (4)人体解剖,尤其要求对局部解剖、断面解剖有深入了解。对全身正常声像图、常见病理超声征象的成像理论有正确认识。 (5)全身常见疾病的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6)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 (1)临床医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

核医学作业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核医学的定义是( )。 A.研究放射性药物在机体的代谢 B.研究核素在脏器或组织中的分布 C.研究核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D.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理论 2.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 )。 A.同位素 B.放射性衰变 C.人工放射性核素 D.放射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 1.临床核医学包括( )。 A.显像诊断 B.体外分析 C.核素功能测定 D.核素治疗 2. 临床核医学应用范围( )。 A. 应用于临床各器官系统 B.仅显像诊断 C.仅在内分泌系统应用 D.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 三、名词解释 1.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四、问答题 1. 核医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章核医学物理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同位素具有( )。 A.相同质子数 B. 相同质量数 C. 相同中子数 D. 相同核能态 2. 5mCi等于( )。 A. 185kB 3. 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是( )。 A.居里(Ci) B.希沃特(Sv) C.戈瑞(Gy) D.贝可(Bq) 4. 18F的中子数为是( )。 5. 在射线能量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内照射危害最大的是( )。 A.α射线照射 B. β射线照射 C.γ射线照射 D.γ和β射线混合照射 6. 原子核是由以下哪些粒子组成的( )。 A.中子和电子 B.质子和核外正电子 C.质子和中子 D.质子和核外负电子 7. 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核能态的一类原子,其名称为( )。 A.同位素 B.原子核 C.同质异能素 D.核素 8. 核衰变后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是哪类衰变( )。 A.β-衰变 B.α衰变 C.γ衰变 D.β+衰变 9. 剂量单位贝可勒尔是( )。 A.照射量的单位 B.剂量当量的单位 C.放射性活度的单位 D.半衰期的单位 10. 设某核素的物理半衰期为6h,生物半衰期为4h,该核素的有效半衰期是( )。 、9 h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是影响放射性核素有效半衰期的因素( )。 A.物理半衰期 B.核的衰变方式 C.射线的能量 D.生物半衰期 2. 在β-衰变中,原子核发射出的粒子有( )。 A.中子 B.电子 C.质子 D.氦核 三、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2.物理半衰期(T1/2) 3.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四、问答题 1. 常见的放射性核衰变类型有哪些

核医学重点整理(仅供参考)

核医学考试: 题型:选择题(单选20*1,多选5*2) 名词解释5个*4 问答题4道+ 病例题1道共50分 所给重点混合分布在A,B卷;病例题重点仅此一道,AB卷相同,请重点背下来。 录音已存放至教室电脑,同时上传一份重点(仅供参考)。 所给重点价值80-85分,请自行把握。 注意:试卷答案以上课PPT内容为标准,其次参照课本内容。请认真对照录音复习课件。 选择题内容跟所给重点有关,或分布在所提及重点的相关章节。 放射免疫章节较不重要,可简要看看。 名词解释: 闪烁现象:骨转移癌患者在治疗中定期做全身骨显像时,少数患者在化疗或放疗后近期(2~3个月)内可见病灶显像剂浓集增加,似有恶化,但临床上却属改善,这种不匹配的现象称“闪烁现象”。 超级骨显像:指肾影不明显,全身骨影普遍异常增浓且清晰,软组织本底低,是弥漫性骨转移的一种表现,亦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软骨病。肾功能衰竭时肾影也不明显,但血液中存留多量99mTc-MDP致软组织明显而骨影不清晰。 放射性活度:是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国际单位是贝可(Bq),定义1Bq 等于每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可写成1Bq=1s-1。常用单位是居里(Ci)。两者换算关系:1Ci=3.7x1010Bq 1 Bq=2.703X10-11Ci 传能线密度(LET):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常用单位为KeV/um,其值取决于两个因素:1、粒子所载的能量高低和粒子在组织内的射程。高LET射线的电离能力强,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低LET的射线电离能力弱,不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 SUV(标准化摄取值):是描述病灶放射性摄取量的半定量分析指标,在18F-FDG PET 显像时,SUV对于鉴别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SUV=(单位体积病变组织显像剂活度(Bq/ml)/显像剂注射剂量(Bq))x体重(g) 有效半减期及其计算公式: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 e=(T p xT b)/(T p+T b) 内放射治疗:是将非密封辐射源(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引入人体内病变的器官或组织,通过射线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破坏病变,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能用于治疗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病变。 韧致辐射:粒子在介质中受到阻滞而急剧减速时能将部分能量转化为电磁辐射,即X射线。它的发生概率与β-粒子的能量及介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β-粒子的吸收体核屏蔽物应采用低密度材料,如有机玻璃、铝等。 湮没辐射:当β+粒子与物质作用能量耗尽时和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正负电荷抵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两个γ光子,这一过程称为湮没辐射或光化辐射。正电子发射CT的探测原理就是利用湮没辐射事件发生两个方向互为相反的γ光子,并通过符合电路对这一事件进行空间定位。 同质异能素书上P4 可逆性心肌缺血(本次未提及):在负荷影像存在缺损,而静息或者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应用201TI显像时,这种随时间改善称为“再分布”,常提示心肌可逆性缺血。 问答题: 2、肾上腺髓质显像的正常及异常表现 正常影像:利用131I-MIBG显像时,正常人肾上腺髓质一般不显影。利用123I-MIBG显像时,常于注射后24小时肾上腺髓质对称显影,唾液腺、心肌显影尤其清晰,心肌显影程度也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呈负相关。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作风严谨,为人正派,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学科研和教学,热爱专业,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分子影像诊断与研究 2、脑肿瘤MRI与病理对照分析 3、脑血管MRA与CTA的研究 4、高分辨CT在肺间质性病变诊断上的研究 5、脑、心脏、肾灌注成像研究 6、血管性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实验研究 7、三维成像研究 8、血管病和介入超声研究 9、电子束CT在心血管病的应用研究 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医学影像专业)学士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 五. 课程设置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2学分) 公共英语(4学分) B类: 分子生物学(4学分) 生化分析(4学分) 神经解剖学(4学分)

C类: 医学影像学(4学分) 影像解剖学(2学分) 影像技术与基础(2学分) D类: 医学统计学(4学分) 医用微机(2学分) 医学文献检索(2学分) 医学免疫学(3学分) 细胞免疫学(2学分) 肿瘤学(2学分) 医学电子学(2学分)肿瘤生物学(2学分)六,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医学院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医学影像诊断与技术的培养与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业定向培养,包括各研究方向特定的实验技能,科研设计,影像设备使用,专业知识学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 业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和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七. 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 识的掌握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核医学试题和答案(备考必备)

影像核医学总论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核医学 6.阳性显像 2.临床核医学 7.单光子显像 3.放射性药物 8.分子影像学 4.放射化学纯度 9.放射性核素治疗 5.平面显像 10.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三、填空 1.核医学在内容上分为和两部分。 2.诊断核医学包括以和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和以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 3.放射性药物包括放射性药物和放射性药物。 4.99Yc m核性能优良,为发射体,能量为,物理半衰期为。 5.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和获得。 6.核医学显像仪器主要包括、、和。 7.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主要机制有:、、、、和等。 8.根据显像的部位、影像的采集及显示时间、方式、核射线的种类,放射性核素显像可分为:、、、、、、和。 9.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法方法。 10.放射性核素治疗常用的方法有:、 , 、等。 11.医学中常用的核素发生器有:和等。 12.分子影像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及变化,实现了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过程进行无创、实时的,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选择题 (一)A型题 1.放射性核素治疗主要是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正电子 2.放射性核素显像最主要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俄歇电子 3.以下哪一项不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A.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 B.动态定量显示脏器、组织和病变的血流和功能信息 C.提供脏器病变的代谢信息 D.精确显示脏器、组织、病变和细微结构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本文简介:核医学绪论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拟检查的脏器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探测仪器实现脏器和病变显示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显像,显示的是器官的血供、功能与代谢活动。凡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者称体外检查法或体外核医学,最有代表性的是放射免疫分析(R。 13核医学总结 核医学 绪论 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拟检查的脏器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探测仪器实现脏器和病变显示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显像,显示的是器官的血供、功能与代谢活动。 凡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者称体外检查法或 体外核医学,最有代表性的是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RIA)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物理性 能不同,如131I和127I 。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每秒钟1次核衰变,称为1贝克 核医学必备的物质条件: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试剂 核医学仪器 放射性药物 凡引入体内用作诊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分为:诊断用药(γ射线) 治疗用药(β- 射线 ) 放射性试剂 不需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 静态显像(static

imaging) 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显像称为静态显像。 多用作观察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 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 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增高为异常的显像 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 又称为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减低为异常的显像 中枢神经系统 脑血流灌注显像 原理 应用一类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BBB Blood

核医学复习重点

核医学复习重点 填空: 1.核医学定义、内容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显像诊断,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靶向、灵敏特点进行医学研究。 2.放射性药物定义,99m Tc、131I及18F的特性(射线,能量,半衰期等)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用于机体内进行医学诊断或治疗的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 3.SPECT,PET中文名称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 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4.显像类型 书本P24 5.放射性核素显像特点 P28 6.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及国际制、旧单位及换算。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7.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病;

脑积水、脑脊液漏、脑脊液分流术后疗效观察;脑肿瘤脑功能研究、脑外伤、脑死亡、颅内感染等 8.甲状腺摄131I率检查适应症,禁忌症,诊断甲亢的重要指标。P74 9.甲状腺显像(冷、凉、温、热结节,甲状腺炎) P76 表8-3、P78 10.外照射的防护措施有那些? 时间、距离、设置屏蔽 P56 11.最常用的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及正常值,最常用的心室舒张功能参数? P102~103 12.目前评价心肌活力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是( PET心肌代谢显像)。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原子核不稳定,它能自发放射出一种或几种核射线,由一种核素衰变为另一种核素者。 2.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数量等于原子核衰变常数与其核数目之乘积。核医学中反映放射性强弱的常用物理量。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旧单位是居里(Ci) 1居里(Ci)=3.7×1010贝可(Bq) 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 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4.心肌可逆性缺损: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基本恢复,一般代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 不可逆性缺损:又称固定性灌注缺损,是指静息和负荷显像比较,灌注缺损在部位、面积和程度上无变化 5.反向运动:又称矛盾运动,指心脏舒张时病变心肌向中心凹陷,收缩时向外膨出,与正常室壁运动方向相反,是诊断室壁瘤的特征影像。 6.超级影像:超级骨显像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影常缺失 7.热结节,冷结节,凉结节,温结节 P76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试题库_川大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复习提纲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 凡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和能量状态均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按其能量状态,分为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指能自发的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改变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即能进行放射性核衰变的核素。 2、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化学元素的多种原子,在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其化学行为几乎相同,但原子质量或质量数不同,其质谱行为、放射性转变和物理性质不同。 3、天然放射性本底 天然放射性本底是指在辐射测量中,被测源之外的其它天然辐射源,包括宇宙射线和来自天然放射性核素如钾-40、碳-14、镭-226、钍-232及衰变产物等所产生的总辐射水平。 4、甲状腺冷结节 甲状腺结节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放射性减低或缺损,表明结节组织分化不良,无功能或功能低下,常见于甲状腺囊肿、钙化、纤维化、出血、甲状腺癌等,此类结节恶变率较高。 5、甲状腺热结节 甲状腺结节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放射性增高,表明结节组织功能亢进,常见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 6、利尿肾图 应用利尿剂通过利尿作用得到的肾图称利尿肾图。有助于鉴别机械性尿路梗阻和非梗阻性尿路扩张,非梗阻性尿路扩张患者利尿肾图表现为C段曲线迅速下降,机械性梗阻患者利尿肾图与与常规肾图无显著变化。 7、三时相骨显像 显像仪置低能通用型准直器,成人静脉“弹丸式”注射99TC-MDP15-25mci,即刻开始显像采集,首先以1帧/1-3秒速度采集60s,获得动脉灌注像即“血流相”

然后以1帧/分或300-500k/帧采集1-5帧,获得血池相,2-6小时后采集静态显像,为“延迟相”,通常称为三时相骨显像。 8、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9、交叉性小脑失联络 脑梗死时,梗死区同侧或对侧的局部脑组织呈现低血流灌注,而此类低血流灌注并非是由于脑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而是一种血管神经反应。最常见到的是“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CD),即:运动皮质的脑卒中将干扰皮质脑桥小脑束的传导,引起病变对侧小脑半球的血流与放射性代谢的减低。 10、肺灌注显像 经肺静脉注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颗粒后,这些颗粒与肺动脉血混合均匀并随机地一过性嵌顿在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其在肺内的分布与局部血流量成正比,通过体外测定肺内放射性分布并进行肺显像即可反映局部肺血流灌注情况,故称肺灌注显像。 11、骨显像的“过度曝光征” 即超级骨显像,是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特殊表现,显像剂在中轴骨和附肢骨近端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或广泛异常浓聚,组织本地很低,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肾脏和膀胱影像常缺失,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旁亢等患者,产生的机制可能为疾病引起的全身骨骼广泛性反应性成骨,引入体内的显像剂多为代谢旺盛的骨骼摄取,很少经泌尿系统排泄。 12、放射化学纯度 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放射性活度占该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放化纯度(%)=标记物的放射性活度/样品总的放射性活度x100% 13、肝血池显像中的过度填充 肝血池显像平衡相病变部位放射性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有时可近于心血池,这种现象称“过度填充”,常见于肝血管瘤,可显示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血管瘤体影像。 14、放射免疫分析中的非特异结合率

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科细责

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养标准 医学影像科细则 (讨论稿) 医学影像科学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2.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3.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鉴于该学科专科医师日后从事的医疗工作侧重点不同,因此,培训计划的特点既包括有共性部分,也包括个性的部分。 专科培养阶段(第1~3年) 一、培养目标 着重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训练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了解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通过培训使受训者达到能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水平,并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科研工作。 二、培养方法 第一年、在学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专业组内培训6个月、各专业组之间培训6个月。其轮转时间依所从事专业不同而异。 第二年、相关临床科室轮转,内科4个月、外科4个月、非指定科室培训4个月(即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进行安排,其中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此外,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度延长在内、外科的培训时间)。 第三年、本专业组内进行专科培训。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 (一)第一年的第1~6月:本专业组内培训 1、轮转目的: 系统掌握和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初步掌握本学科所涉及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断和治疗原则。了解这些专业组的日常工作程序、内容及涉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ˉ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2、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第四章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制备1.核反应堆制备。 2.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长半衰期核素产生短半衰期核素)。应用最广的是99Mo(钼)66h-99mTc

核医学考试 分章重点总结

K L M N 原子核结构: X为元素符号 Z为质子数 N为中子数 A为质量数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 和127I;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eg 131i 127i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基态:能量处于量低的稳定能级状态称之为基态。

激发态:原子获得能量时,即具有较高的能级状态时称为原子的激发态。 退激:处于激发态时电子不稳定,非常容易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释放出来而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退激。 一、核衰变方式 1. α衰变: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衰变:241Am(镅)→237Np(镎)+4He α衰变:射程短、能量大、破坏力强、屏蔽用低原子序数物质即可 2. β衰变 ?β-衰变:3215P → 3216S + β- + Ue + 1.71MeV(富中子)β-衰变:3H→3He+ β- ? ?正电子衰变:137N → 136C + β++ υ + 1.190MeV(贫中子)正电子衰变:11C→11B+ β+ ?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衰变:射程、能量适中适合治疗、显像、屏蔽首先低原子序数物质再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 γ衰变往往是继发于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这些衰变后,原子核还处于较高能量状态,由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 ?99Mo → 99m Tc + β-→ 99Tc + γ (T : ①66.02d; ②6.02h) 1/2 ?131I → 131Xe + β- +γ :8.04d) (T 1/2 γ衰变:99m Tc→99Tc γ衰变射程长、能力低、适合显像屏蔽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特点: 1.从原子核中发射出光子 2.常常在α或β衰变后核子从激发态退激时发生 3.产生的射线能量离散 4.可以通过测量光子能量来区分母体的核素类别 P26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但其衰变数目与原子核数目的比率是固定不变化,这个的概率称之为衰变常数(λ)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作用(α,β) Ionization 电离 Excitation 激发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试大纲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I.考试范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医学影像专业基础知识及各系统大体解剖、正常影像解剖和变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X 线、DSA、CT、MRI、B 超、核医学)的特点、基本成像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图像质量控制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比剂的使用、毒副作用的表现及抢救原则。了解各种介入治疗方法的治疗原则、适应证和禁忌证。了解各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学改变、临床特点、实验室相关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治疗原则及相关临床学科知识,掌握并能综合应用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了解各系统少见疾病或疑难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II.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影像医学中最主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要求】主要测试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对医学影像学领域中最主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2.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做出综合判断和评 论的正确程度3.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III.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180 分钟(试卷满分为100 分)。三、题型分数比例 选择题A1 型选择题85 题约42.5% A2 型选择题40 题约20% B 型选择题50 题约25% X 型选择题25 题约12.5% IV.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放射医学 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1. X 线成像(掌握)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识记) 3.计算 机断层成像(CT)(掌握) 4.磁共振成像(MRI)(掌握) 二、呼吸系统 1.检查方法(掌握)? 2.正常影像解剖及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掌握) 3.肺部肿瘤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应用)、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用) 4.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炎、肺结核、肺脓肿等)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应用)、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用) 5.气管和支气管疾病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 6.支气管及肺先天性病变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 7.胸部外伤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 8.肺间质性疾病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

核医学重点名词解释大题总结

名词解释(百分之百涵盖率) Α衰变:原子核自发放射α粒子的核衰变过程。α粒子是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的氦核He。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或/和能量的过程 核素:指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及特定能态的一类原子。可以表示某种院子的固有特征。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同一位置,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学特征。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而核能状态不同的核素。激发态的原子和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成为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物理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说明衰变越快。 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指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和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 剂量当量:衡量射线生物效应及危险度的辐射剂量。单位为希沃特(Sv),不仅与吸收剂量有关,还和射线种类有关。与吸收剂量的关系是:剂量当量=吸收剂量×射线的权重因子 最大容许剂量:经过长期积累或者一次照射以后对机体损害最轻也不发生遗传危害的剂量。全年不能超过5雷姆。 天然放射本底:指原有的放射性水平,包括宇宙射线,环境中的放射性,体内放射性。 核素发生器:用特定的洗液将母体长半衰期核素洗脱后获得短半衰期子体核素的一种装置,称为母牛。 内照射:放射性核素进入生物体,使生物受到来自内部的射线照射称为内照射 放射性免疫分析中的非特异性结合率:不加抗体时标记抗原与非特异性物质的结合率,一般要求<5~10% 放射性免疫分析中的最高结合率:又叫零标准管结合率,指不加非标记抗原时,标记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率,要求在30~50% GFR: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PFR:心室充盈期的最大容量变化速率,是目前最常用的心脏舒张功能参数 LVEF: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专门探测体内正电子发射体产生湮灭辐射而设计的显像仪器。它克服了平面显像的缺点,所获得的图像反应人体的生化、生理、病理及功能,并能进行定量分析,能获得核医学显像中最理想的三维图像,空间分辨率好,灵敏度高且不受深度影响。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检测疗效和判断预后有很大价值。S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是高性能、大视野、多功能的γ照相机和支架旋转装置、计算机和图像重建软件等组成,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数据采集,最后将获得的多幅二维投影图像,利用计算机重建软件显示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三种断层显像,完成各种脏器的动静态显像。 时相图:在心血池影像基础上以不同的颜色和灰阶代表每一像素开始收缩的时间,构成时相图,亦称相位图。正常情况下左右心室收缩基本同步,故具有相同的灰阶和颜色,反映心肌收缩良好;心肌缺血或梗死时,病变局部时像明显延迟,灰阶或颜色与正常部位有较大差异。极坐标靶心图:在心肌灌注显像影像图中,以短轴断面自心尖部展开所形成的二维同心圆,构成靶心图。缺血区域在靶心图上表现为变黑区。靶心图与冠状动脉供血区相匹配,因而能明确责任血管之所在。 利尿肾图:对肾图出现梗阻型曲线者给予利尿剂,经一定时间再次检测的肾图称为利尿肾图。临床上主要用于机械性梗阻与单纯扩张性肾盂和输尿管的鉴别。若利尿肾图无明显恢复即仍呈梗阻型肾图则为前者,若利尿肾图改善或恢复正常为后者。 超级骨显像:是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特殊表现。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或广泛多发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肾和膀胱影像常缺失。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旁亢等患者。 肿瘤受体显像:用67Ga显示肿瘤的一种方法。67Ga通过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然后被转运到细胞内与胞浆蛋白结合,这些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通常很高。67Ga 被生长旺盛有活力的肿瘤组织摄取,而坏死或纤维化的肿瘤不能摄取,进而对活动肿瘤进行显像。

(完整word版)核医学重点[1]

核医学: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核素:质子数中子数相同,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自发地释放放射线和能量,最终转化为其他稳定元素的过程 物理半衰期:表示原子核由于自身衰变从N0衰变到N0/2的时间,以1/2T表示,是恒定不变的。 生物半衰期Tb: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 放射性活度: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的原理:通过化学方式,将发射正电子的核素与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分子连接而成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注入体内后,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参加相应生物活动,同时发出正电子射线,湮灭后形成的能量相同(511keV)方向相反的两个γ光子 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放射性药物的特点:具有放射性,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计量单位和使用量,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光子量范围100~250keV最为理想,目前使用较多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方式是β-衰变组织内的射程在纳米水平,在这样短的射程内释放所有能量,其生物学特性接近于高LET射线,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的有效半衰期不能太短,也不宜过长,以数小时或数天比较理想 吸收剂量:单位质量被照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确定性效应: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辐射防护的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2.放射防护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设置屏蔽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方法特点:1.灵敏度高2.方法相对简便、准确性较好3.合乎生理条件 4.定性、定量与定位的相对研究相结合 5.缺点与局限性方法学原理:1.合成代谢:根据甲状腺内131I分布的影像可判断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甲状腺结节的功能状态2.细胞吞噬3.循环通路4.选择性浓聚5.选择性排泄6.通透弥散7.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8.特异性结合 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到达高峰且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 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 局部显像:仅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显像 全身显像:利用放射性探测器沿体表做匀速移动,从头至足依序采集全身各部位的放射性,将它们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影像 平面显像:将放射性显像装置的放射性探测器置于体表的一定位置采集某脏器的放射性影像 断层显像:用可旋转的或环形的放射性探测装置在体表连续或间断采集多体位平面影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xzhmu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Medical Imaging and Nuclear Medicine (专业代码100207) Ⅰ. 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医药卫生高层次专门人才,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学术学位培养目标如下: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高尚医德医风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2.了解和掌握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在导师指导下能进行科研设计,确立科研路线及分析方法、总结科研结果,并训练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3.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国内外进展,在临床工作上,能掌握基本操作及常见病的诊断。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 5.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和总体时间安排 学习年限为三年。 第一学期集中学习公共必修课、指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等,参加研究生学术例会。 第二至四学期开始临床培训,为期12个月。第一学期结束前开始作文献综述报告、开题报告及评议。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评议。 第五至六学期进行科学研究和答辩12个月。第二学期中期举行预答辩,6月初举行答辩。 研究生第二、三年级均不享受寒暑假,两年中休假日为40天,即每年20天,由研究生申请,导师安排。具体培养进程参照研究生学院颁发的《徐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进程表》。 三、研究方向 1.影像诊断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放射诊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3.介入放射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4.超声诊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5.临床核医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包括公共必修课、指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根据研究方向不同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以下各类课程)。 备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未通过的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普通班),通过的研究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