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使用知识

显微镜使用知识
显微镜使用知识

显微镜使用知识

显微镜的认识

1、目镜盖:保护目镜,以免将灰尘、油污、

尖锐物件进入目镜,操作镜片,影响观察。

2、目镜:观察物体之用。如有油污、灰尘

等,可用镜头纸沾上乙醇,做圆圈状清洗。

千万不能用手去触摸镜片。

3、调焦手轮:用手轮来调整镜筒的上下位

置,以便得到清晰的聚集来观察物体。

4、反光镜:有两种光源:a 可用反光镜借

助自然光源或灯光的折射,将光束从载物台

中心的通光孔中通过,并通过角度的变动来

获得自己满意的光强度,使观察物更清晰。

B 装上电池,将灯泡向上,调节光源至满意

的效果。

5、载物台:是用来置放所观察物体的。载

物台上的两个金属压片是用来固定载玻片

的。

6、镜座:取下底垫就可以更换电池,注意

电池的正、负极。

7、转盘:轻轻的用手旋转转盘,听到清晰

的“咔嗒”声,则表示定位准确。转盘上有

三个物镜,通过变换物镜的倍数,可以获得

不同的放大倍数,以便清晰地观察物体。

建议:先用最小的倍数的物镜来观察,然后

逐步放大倍率。

显微镜的附件:

1、塑胶瓶:可放置做实验所需的物品。如海盐、虾卵、染色剂、胶水等。

2、孵卵盒:用来孵化虾卵或当培养皿。

3、标签盒和盖片盒:存放空白标签和盖片。是为你动手做标本的。

4、标本载片:先学会观察这些标本。

5、空白载片:你可以用身边熟悉的东西做标本观察。

6、吸管:吸取染色剂之用。

7、蝴蝶标本:通过显微镜的放大,可以看到蝴蝶的角须、足、鳞粉等。

8、滤色盘:将滤色盘安装在载物台的下面,转动滤色盘,可变换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来分别观察物体的奇异变色现象。

1、取镜和安装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检查一下物镜和目镜。

2、对光

转动转盘,使低倍率物镜对准通光孔。调整光源,使光线通过通光孔,达到最好的效果。

3、观察

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或自制一个字母装片。

A、从报纸或书刊上剪下一个字母;

B、将字母放在干净的空白载片上;

C、用吸管吸水后挤上一滴水;

D、将透明盖玻片取出,盖在滴水后的纸片上;

E、置于压片下,将其移放到载台小孔中央。

4、转动调焦手轮,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

5、一只眼睛向目镜内看,逆(顺)时针方向转动调焦手轮,使镜筒缓缓上升或下降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6、练习将所观察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先移动一下标本,看物像朝哪个方向移动。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7、转动转盘改变倍率可以将物像进一步放大,这时字母的细微部分马上可以看得见。

8、实验完毕,把显微镜放进镜盒里,送回原处。

注意:放大倍率越大光线就会越暗。慢慢的移动光源,会发生一些变化,重新调整光源角度以便得到更好的亮度。你所观察到的物像是镜像。

现在可以用显微镜来观测所有的物质,在实验室中,可参照如下物品(有些物品是随显微镜配备所具有的),放好实验的准备。

镊子、牙签(天然未染色的)、滴管、小瓶、剪刀、带盖的广口瓶、搅棒(2~3只)、纸杯(3~4个)、一块纸板、纸巾、红、蓝着色剂、吸管、装工具和仪器的箱子。

滤色片

将滤色片装入载物台下面调试,从中选择你所需要的颜色,对准载物台中央的通光孔。旋转滤色盘,就可以观察到物体在几种不同颜色下的显示。

例如,用少许食盐粒或糖粒放在切片上,调准光源,旋转滤色盘中所选的颜色来观察,就可以看见盐粒或糖粒在不同颜色下所反应的物象。

孵卵盒的使用

注:虾卵的学名为丰年虫卵(ARTEMIA CYSTS)

附件中装有虾卵,用孵卵盒孵化虾卵可以按以下各项进行:

1、准备无盐碘水或淡海水,做孵化液,其浓度控在1%~3%。(10~30PPT)

2、把虫卵放入有孵化液的卵盒中,孵化密度小于2克/升。

3、在卵化过程中,保持长温28摄氏度。酸碱度PH=8.0,提供自然或人工光照。

4、孵化30小时左右后,就可以进行观察。

5、用滴管将它们移到孵卵盒,按日期的不同,在三槽内分批试验孵化的虫卵变化情况。

6、尽情观察虾卵变成小虾的全过程。

标本的制作

制作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你必须有耐心和细心。制作以前,须准备以下的用品:

滴管(2到3 英寸)

镊子

剪刀

牙签(竹制)

2到3个有盖小瓶子

一次性容器

搅棒

广口瓶子

18X24纸板

装工具和装备用的盒子

纸巾

曙红

首先,准备好干净杯子并盛满清水,将显微镜调好光源。这样,你已经做好了制作载片的前期准备工作。

结晶

A 将30-60亳升热水(不是沸水)倒入干净小杯,加上少许盐,用搅棒搅动,使尽可能多的盐溶解。

B用滴管吸几滴溶液在一片干净的载物片上;将载片用自然阳光、灯光或风来进行干燥。

C在清水中洗净杯,吸管。

D干燥后的载物片中会出现白色物质;在显微镜中观察,将其和一、两粒盐进行比较,你将看见两者区别。

用此方法你可以去观察其它盐类。

如果想保存载片,就在上面用牙签醮1~2滴粘合剂,盖上透明盖玻片,并在标签纸上写上物品名称,粘到载片上,干燥后存放,便于今后观察中识别。

标本

在切片上醮点水,用镊子将昆虫的翅膀、腿或触角放在切片上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处。可以观察到头发的营养、发育状况如何。

染色的制作

在有些情况下,染色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水果的薄膜是很难观察清楚的。实际着色非常简单,但耐心和细心是必不可少的,着色较脏,请备好纸巾擦手。

准备一种新鲜的薄膜,干燥载物片,滴一两滴着色剂到载片上。放上新鲜薄膜,翘起载片使染色体均匀,去掉多余的着色剂,凉置几分钟,然后用滴管吸满水,并滴往载物片中的标本,冲去多余的着色剂,此时着色反应也停止,用纸巾吸干水份,并使载片充分干燥。

按照结晶体标本制作方法,粘合上透明盖片,贴好标签。

切片的制作

切片是某器管的部分或很薄的切割部位,例如叶子、花茎、皮肤及其它类似物质。

最简单的可从洋葱开始,因为它有天然层次,无需什么设备。将洋葱皮尽可能剥离得越薄越好,如果你够仔细,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一片透明的膜片,将它切成6MM见方的小片。

在不同的小瓶盖中滴红色和蓝色两种不同的着色剂,用镊子分别放入洋葱片。

待几分钟后,分别从不同的着色剂中取出洋葱片,用干净水冲洗,将洗

好的洋葱片分别在各个载物片上,盖上透明盖片后观察,或充分干燥后观察,不同颜色的切片将使你产生惊喜。

水生物的观察

将广口瓶装上干净水,不用加盖,置于空气中几天。然后在水中放一点草和土(不要有污染的),然后盖上盖,置于阳光无法照射的地方,五天后你可以观察你的水生物了。

取一支干净的载物片,用牙签挑一点凡士林在载物片上围成一个圈,圈的高度不要超过一毫米。取瓶中水滴一滴在其中,然后用低放大倍率进行观察,将焦心移到这些生物上面,你会发现,它们能游上游下,游进游出。

因为它们移动太快,在它们上面聚集较难,用纸巾吸出一些水份,掌握熟练后,会观察得更清晰。

通过以上指导,我们希望你能掌握技巧,学会观察。

显微镜维护和保养

显微镜是精密的光学仪器,如你能正确使用,它将成为您发掘乐趣的好友。

请注意以下方式:

请一定两手取放,一支手握镜臂,一支手置底座。

每次使用后将载片取下。

观察完毕后务必盖上防尘置。

观察完毕显微镜,将其装入箱内或套上防尘袋。

镜头只允许用镜头纸擦拭。

请避免物镜与载物台的直接接触。

千万防止摔跌。

不得置于高温和阳光直接照射下,不得置于潮湿和不通风的地方。

附件等清洗干净、干燥后存放。

显微镜的发展

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眼镜商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结构简单,放大倍数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

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1635~1703)研制出能够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并用它来观察软木薄片,并有了生物学中划时代的进步,发现了细胞。19世纪30年代,光学显微镜的制造技术有了明显进步,使人们对细胞内部结构的认识大大向前迈进了。

显微镜不仅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显微镜的每一个进步都能带来以上各学科的进展,所以显微镜经常被人们认为是科技进步的代表。

常用的标本有以下3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观察植物细胞

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这种方法,比前面介绍的方法简单一些,适用于临时观察。)

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制作临时装片

3)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染色

5)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用刀片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洗净刀片后,再用刀片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果肉,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制作植物叶片细胞临时装片

用镊子取一片幼嫩小叶,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用低倍镜下仔细观察制成的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

1、图的大小要适当,在纸上的位置要适中。一般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右侧和下方留出注字和写图名的地方。

2、先用削尖的铅笔(一般用3H的),根据观察到的物像(不能抄书),轻轻地画出轮廓,经过修改,再正式画好。务必使图像真实。

3、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上细点来表示(越暗的地方细点越多。不能涂阴影表示暗处)。

4、字尽量注在图的右侧。用心引出水平的指示线,然后注字。

5、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形的名称。

植物细胞有着基本相同的结构。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壁,叫细胞壁(cell wall)。植物细胞有一个近似球形的细胞核(nucleus)。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叫做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质里有液泡。

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Timiriazsev,1843~1920)曾这样形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

水怎样进入植物

取一段带叶的茎,把它放在水里剪断。然后将靠上的那一段迅速放进滴有几滴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你会发现,叶脉红了,整个叶片都有些红了,而茎表面并不见红。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把茎横向切断,再把茎纵向切开。其中红色部分看上去象一根根长长的管子,这就是水份在茎内的运输途径——导管。每一根导管都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的。要和叶内也有导管,它们是连接贯通的。根部吸收的水分,就是沿着导管运输到植株各处的。当然,水中溶解的无机盐营养物质,也就“搭着便车”运输了。

准备移栽的茄子秧、黄瓜秧,要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

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汗液,这汗液是从哪里来的?

在热带雨林中,有些树木茎干往往长着许多毛茸茸的要。这些根暴露在空气中,叫做生气根。气根有什么作用?

观察叶片的结构

1)把新鲜的叶片平放在小要板上。

2)右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向叶片迅速切割。

3)刀片的夹缝中存有切下的薄片。要多切几次(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

下水)。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

4)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用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用镊子撕下一小块碎片(如蚕豆叶片)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看一看叶片下表皮的细胞是什么样子的,下表皮上有没有气孔?画出下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及其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这一对保卫细胞要详细画,周围的细胞只画出轮廓即可。

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这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气孔就慢慢张开了,空气也就涌进气孔,为叶片制造有机物提供二氧化碳,水份也就会通过气孔而散失。

生物学科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分数、时间分配

1、动手实验部分分数:50分,时间:25分钟;

2、比较观察部分分数:20分,时间:20分钟;

3、结果分析部分分数:50分,时间:15分钟。

动手实验部分(50分、时间25分钟)

1、实验标题: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2、实验目的要求:

(1)认识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

(3)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

3、材料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生理盐水(0.9%)、稀碘液(或龙胆紫)、吸水纸。

4、方法步骤:

(一)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30分)

1、在洁净的载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5分)

2、用消毒牙签的一端,在漱净的口腔侧壁上轻轻地

刮几下。(5分)

3、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

盐水滴中涂抹几下。(5分)

4、用镊子夹起洁净的盖玻片,将它的一边先接触载

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地盖在水滴上。

5、在载玻片的一侧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

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8分)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10分)

(三)绘图依照所观察到的细胞,画一个口腔上皮

细胞图,并且注出各部分的名称。(10分)

比较观察部分(20分、时间20分钟)

目的要求:(1)认识各种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了解动、植物细胞的不同形态。

(3)区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

结果分析部分(即答题卷50分、时间15分钟)

1、根据观察绘制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图,将图绘在下面。(20分)

2、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吗?一个动、植物的体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吗?(15分)

3、你们用的显微镜是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只能把物体放大几十倍到几千倍。有没有能把物体放大几十万倍甚至几百万倍的显微镜?它的名称是什么?你猜它能看到什么?(答案不唯一 15分)

投影仪

这是另一种观察方法,你不妨试试。

投影仪的运用

1、先取下目镜;

2、装上投影仪,请固定好。

注意:采用这种观察方法,请选用显微镜的灯光。下面请观察

1、先将灯光调到屏幕的中间;

2、将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

3、调节手轮直到图像清晰;

4、你和你的朋友可以通过投影仪来观察图像。

显微镜知识点及习题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目镜:放大物像(无螺纹,目长低)—靠近眼睛 镜筒:放置目镜 转换器:转换镜头,调换物镜 物镜:放大物像(有螺纹,物长高)—靠近被观察物体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 压片夹:固定玻片 通光孔:光线通过 遮光器:有大小不一的光圈,可调节光线强弱。 (光弱—大光圈,光强—小光圈,首先使用大光圈) 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光弱—凹面,光强—平面)粗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调节焦距,幅度大 细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调节焦距,幅度小,可使物像更清晰。 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焦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大物像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显微镜 取镜安放,对光观察(三转一看)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三转一看转动遮光器,使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转动反光镜,使凹面将光线反射 看物像,调节粗、细准焦螺旋 想一想,为什么对光时要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显微镜中的物像 显微镜中的物像和实物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 显微镜中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物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 如果显微镜视野中有污点,这个污点有可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要将显微镜视野中“右下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应将载玻片() A.向左上方移动 B.向左下方移动 C.向右下方 移动 D.向右上方有移动 2)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暗淡且偏左上方,则能使它明亮并位于视野中央的操作是() A.换用小光圈,玻片向右下方移动 B.换用小光圈,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C.换用大光圈,玻片

显微镜基础知识

显微镜基础知识 第一章:显微镜简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观察微观世界,显微镜正是这样的设备,它突破了人类的视觉极限,使之延伸到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结构。 显微镜是从十五世纪开始发展起来。从简单的放大镜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单透镜显微镜,到1847年德国蔡司研制的结构复杂的复式显微镜,以及相差,荧光,偏光,显微观察方式的出现,使之更广范地应用于金属材料,生物学,化工等领域。 第二章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 一.折射和折射率 光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两点之间以直线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介质的透明物体时,则发生折射现像,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当与透明物面不垂直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透明物体(如玻璃)时,光线在其介面改变了方向,并和法线构成折射角。 二.透镜的性能 透镜是组成显微镜光学系统的最基本的光学元件,物镜、目镜及聚光镜等部件均由单个和多个透镜组成。依其外形的不同,可分为凸透镜(正透镜)和凹透镜(负透镜)两大类。 当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这个点称“焦点”,通过交点并垂直光轴的平面,称“焦平面”。焦点有两个,在物方空间的焦点,称“物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物方焦平面”;反之,在像方空间的焦点,称“像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像方焦平面”。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成正立虚像,而凸透镜则成正立实像。实像可在屏幕上显现出来,而虚像不能。 三.影响成像的关键因素—像差 由于客观条件,任何光学系统都不能生成理论上理想的像,各种像差的存在影响了成像质量。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各种像差。 1.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 色差是透镜成像的一个严重缺陷,发生在多色光为光源的情况下,单色光不产生色

初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1. 应激性: (1)遇到危险时,母鸡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 (2)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一致; (3)知了在温度降到24℃以下时停止鸣叫; (4)用黑光灯诱杀鳞翅目昆虫; (5)有一种跳舞草,当它听到优美的乐曲就跳起舞来; (6)鱼铒投入水中,招来许多鱼取食; (7)放在阳台上的花,枝叶向光生长; (8)将菜籽油涂在纸上,引诱菜粉蝶产卵以消灭之; (9)麻雀早晨开始鸣叫; (10)含羞草的小叶受到触动后下垂。 2. 适应性: (1)北极熊具有白色体毛; (2)鱼具有流线型的体型; (3)蝗虫体色与绿草一致; (4)黄蜂身体上有黄黑相间的条纹(警告); (5)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 (6)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染黑海水,乘机逃遁; (7)有些植物长期被水淹会造成死亡,但莲和水稻却可以生活在水中。 以下3道例题同学们可以试着做做看: 1.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种生物现象在形态学上称(),在生理学上称(),在生态学上称() A. 应激性 B. 遗传性 C. 适应性 D. 向光性 2. 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灰黄色。这种现象不能说明的是生物的() A. 应激性 B. 变异性 C. 适应性 D. 多样性 3. 对适应性与应激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它们都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B. 它们都是由生物的遗传性决定的 C. 适应性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 D. 应激性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 一.应激性、适应性产生的原因不同 应激性是受外界刺激(如声音、光、热、食物、重力、化学物质、机械刺激等)产生的反应,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生物体在发生变异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才形成的,并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了某种刺激后才产生。二.应激性、适应性两者的关系 应激性、适应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统一的。一切生物体都具有应激性,包括原生动物、原核生物(细菌、蓝藻)、病毒等,应激性可以使其趋利避害,适者生存。生物正因为有了应激性,才能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发生一定的反应,并对变化的环境条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教学设计01

第2单元第3章细胞 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协能 第一课时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普通显微镜主要构件的名称和用途; 2、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3、尝试使用低倍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表达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掌握观察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纱布、擦镜纸。 学生:对照课本p32的图,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生物多样性,它们所表现的生命特征大同小异,如生长、繁殖等,原来,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要想看到细胞,必须要认识显微镜 1、听教师讲解,回顾旧知识。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理清脉络 构建框架 (知识积累) 1、组织学生学习室验室规则; 2、用实物来逐一介绍显微镜的各个结构及其用途; 3、教师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认真听讲,了解室验室的相关规则; 2、边听教师介绍边结合p32图3?—2,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3、认真听讲和观察教师的操作方法; 1、为以后有一个好的室验纪律打基础; 2、完成知识目标,为以后的实验打好基础; 3、完成知识目标,为后面的操作奠定基础; 学以致用 (知识运用) 1、要求学生开始进行操作;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1、根据刚才所学到的知识,变理论为实践,动手做实验; 2、有问题的举手请教教师;通过亲自操作加深对显微镜各部分的认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完成三维目标;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1、引导学生完成p34讨论的1、2、3题;

高中生物显微镜的操作级知识点透析

▲显微镜的操作 一、显微镜的结构 一台显微镜包括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 大部分,注意比较和识别。 (一)机械部分 1.镜筒:为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 上端安装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作 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 2.转换器:固着在镜筒下端的可转动圆 盘,上有2~3个螺纹圆孔,用来安装不同 倍数的低倍或高倍物镜。转动转换器,,可根 据实验的需要在物镜之间转换。 3.载物台:从镜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属平 台。呈方形或圆形,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有一个 弹性的金属压片夹,用来压住载玻片。 4.粗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上方,转动时可使镜筒快速上下移动,它的移动范围较大,可以粗调焦距。 5.细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下方,转动时镜筒上下移动不易观察到,它的移动范围 较粗准焦螺旋小,可以细调焦距,是物象达到最清晰。 6.镜座:位于镜臂的下方,显微镜的底部,呈马蹄形的金属座,用以稳固和支持镜身。 7.镜柱:从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上连镜臂,下连镜座,可以支持镜臂和载物台。(二) 光学部分 1.目镜:安装在镜筒上端的镜头。它可以使物镜成倍地分辨、放大物像,如5×、10 ×、15×、20×。 2.物镜: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能够把物体清晰地放大。一般有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如:低倍物镜(8×或10×)、高倍物镜(40×或45×),根据需要可选择一个使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 3.反光镜:一个一面平另一面凹的双面圆镜,能作各种方向的翻转,可将来自光源的光线进行反射,使之依次经过: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在进入观察者的眼中。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反之使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 4.遮光器:位于载物台前下方的一个圆形、多孔、可转动的较薄的板,上面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孔叫光圈,转动遮光器使光圈对准通光孔,从而调节视野的亮度。 ※要特别注意分清下列几组结构,弄清它们各自的功能 ①转换器和遮光器、②通光孔和光圈、③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④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⑤反光镜的平面和凹面 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一→反光镜一→遮光器一→通光孔一→标本(一定要薄而透明)一→物镜的透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实像)一→镜筒一→目镜(再放大成虚像)一→眼。 三、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安放 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特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安放: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一般应在身体的前面,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

显微镜基础知识及主要参数说明

第一章:显微镜的几个重要光学技术参数 在镜检时,人们总是希望能清晰而明亮的理想图象,这就需要显微镜的各项光学技术参数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要求在使用时,必须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各参数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显微镜应有的性能,得到满意的镜检效果。 显微镜的光学技术参数包括:数值孔径、分辨率、放大率、焦深、视场宽度、工作距离、覆盖差等。这些参数并不都是越高越好,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在使用时,应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参数间的关系,但应以保证分辨率为准。 1.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简写NA 数值孔径是判断物镜性能(分辨率,焦深和亮度)的关键要素,计算公式如下: N.A.=n×Sin(u/2) n = 试样与物镜之间介质的折射率(空气:n=1、油:n=1.515) u:孔径角又称“镜口角”,是物镜光轴上的物体点与物镜前透镜的有效直径所形成的角度,也是光轴与离物镜中心最远折射光形成的角度。孔径角越大,进入物镜的光通亮就越大,它与物镜的有效直径成正比,与焦点的距离成反比。 空气的折射率为n=1,孔径角最大不能超过180度,否则会因为物镜工作距离等于零而

无法工作。Sin(180/2)=1,所以空气介质的NA值小于1。 显微镜观察时,若想增大NA值,孔径角是无法增大的,唯一的办法是增大介质的折射率n值。基于这一原理,就产生了水浸系物镜和油浸物镜,因介质的折射率n值大于1,NA 值就能大于1。 数值孔径最大值为1.4,这个数值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达到了极限。目前,有用折射率高的溴萘作介质,溴萘的折射率为1.66,所以NA值可大于1.4。 这里必须指出,为了充分发挥物镜数值孔径的作用,在观察时,聚光镜的NA值应等于或略大于物镜的NA值,数值孔径与其他技术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几乎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各项技术参数。它与分辨率成正比,与放大率成正比,与焦深成反比,NA值增大,视场宽度与工作距离都会相应地变小。 2.分辨率(Resolving power)

显微镜的知识总结及常考知识点

生物科学:显微镜的知识总结 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在生物学中非常重要,也多次考过,现将有关知识总结如下: 1、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2、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3、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5、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6、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7、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8、如何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核和液泡?一般来说,细胞核透光性不好,是深色的,液泡是浅色的。 此外仔细观察,液泡中液体是流动的,细胞核里面的结构是固定的,看起来有杂质的样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B.16倍C.100倍D.400倍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短,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长。 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分别为()A.目镜、物镜B.物镜、目镜C.均为物镜D.均为目镜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使用上述镜头观察某装片,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

练习使用显微镜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知识点 一、取镜和安放: 1.为何要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答:防止目镜和反光镜脱落 2.为何要把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cm处,还得偏左? 答:防止显微镜掉落,为了方便观察 二、对光: 1.选一个较小倍数的物镜,一般都是10倍的 2.用大拇指和食指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掰物镜 否则,镜头容易松动,使得放大倍数不准确了,另外也容易污染镜头。 3.对光后的效果是什么? 答:调出白亮的圆形视野(A转动转换器,使得目镜、物镜、 通光孔和反光镜在一条直线上B选择一个较大的光圈C 转 动反光镜) 4.光线太强为何不好?该怎么办? 答:强光刺眼,对眼睛不好;可换用较小光圈和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一面。反之,光暗时用较大光圈和凹面镜一面。 三、观察: 1.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 注意:是玻片上的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直到接近玻片标本。

下降镜筒时,眼睛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压碎玻片,损毁物镜 3.上升镜筒(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入怀”),直到看清物像为 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4.你知道为什么用左眼看目镜,而同时右眼也要睁开吗? 答:一般人都是用右手写字,以便写字、记录或绘图 四、显微镜实验完毕后,应把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物镜 和目镜,请问擦镜纸。然后,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或什么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小结 一.逆时针(入怀)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是上升(逆升,顺降)二1. 目镜没有螺纹,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 2. 物镜有螺纹,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 三、物象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四、显微镜成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倒。 若玻片上有一“b”字,你所看到的物像是“q” 五、在观察生物标本时,发现视野中出现了个污点,想判断污点是 在物镜上、还是玻片标本上或是在目镜上,你有何办法? 答:先转动目镜,若污点跟着动,则污点在目镜上。若污点不动,再移动玻片,若污点跟着动,则污点在标本上。若污点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越暗,所看到的实物范围越小; 放大倍数越低,视野越亮,所看到的实物范围越大。

显微镜有关知识总结

显微镜有关知识总结 一、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与安放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保持镜身直立,放在自己身体的左前方。 2、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光圈正对通光孔; 3)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用手转动反光镜,对向光源,直至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3、低倍镜的使用

1)放置装片 升高镜筒,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中央,用压片夹压住。 2)调焦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让镜筒徐徐下降,直至物镜距玻片2-5mm处,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3)低倍镜下观察 4、高倍镜的使用 在低倍物镜下将需要放大观察的标本部位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正中央,直接调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 5、使用后的整理 观察结束,应先将镜筒升高,再取下切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物镜与通光孔错开,做好清洁工作。再下降镜筒,使两个物镜位于载物台上通光孔的两侧,呈八字形。放回镜箱。 三、几个重要知识点: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答案:D】 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B.16倍C.100倍D.400倍 【答案:A】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小;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大。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分别为() A.目镜、物镜B.物镜、目镜 C.均为物镜D.均为目镜 【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使用上述镜头观察某装片,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工作距离越短,即与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带来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一)显微镜的主要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 (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①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②细调节器(细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2.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1)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①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 ②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它可调节其开孔的大小,以调节光量。

显微镜知识总结

显微镜知识总结 (一)显微镜的基础知识: .显微镜的成像: 光源(天然光或人工光源)→反光镜→光圈→物体→物镜→在镜筒内形成物体放大的实像→目镜→把经物镜形成的放大实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长度或宽度或直径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3.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 4.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5.调节视野亮度的方法: ①增强或减弱光源亮度;②增大或缩小光圈;③反光镜使用平面镜或凹面镜 (二)使用低倍镜观察的步骤: .取镜与安放:(1)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2.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同时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低倍镜观察: (1)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从侧面看着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防止两者相撞); (3)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三)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 .操作步骤: (1)低倍镜观察(先对光,后调焦)(2)移动玻片,将要放大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3)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4)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5)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要注视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约0.5cm)时或者粗准焦螺

显微镜常识

金像显微镜常见知识点和疑问解答 Q:什么是数值孔径NA? A:数值孔径是物镜和聚光镜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判断两者(尤其是对物镜而言)性能高低的重要标志。数值孔径越高,分边率越高,焦深则越小。 Q:是否可以在无限远光学系统上使用有限远筒长的物镜?A:您可能能够将物镜拧上物镜转盘,但由于无限远光学系统光路上的结像透镜的关系,使用有限远系统的物镜不能得到最佳的图像。 Q:是否可以在有限远筒长的显微镜上使用无限远系统的物镜? A:不能。因为像有限远光学系统不包含可使平行光路聚焦在目镜光栏面的结透镜。 Q:相差物镜是否可以用于其他观察方法? A:是的,可以。仅需移动相差聚光镜到“0”位置同时使用柯勒照明。相差物镜在其后焦平面上有相板,但是大部分光不受这个相板的影响。因此,对图像质量仅有轻微的影响,对明场图像依然有用。Olympus 制造的相差物镜还可应用于荧光观察。 Q:相差物镜上标记的Ph1、Ph2、Ph3是什么意思? A:相差物镜要配合安装在聚光镜的环状光阑来使用。光阑的直径要与物镜的NA值相匹配。Olympus UIS 的物镜,Ph1表示物镜的NA值不超过0.50;Ph2表示NA值在0.55至1.0之间;Ph3表示NA值大于1.0(油镜)。长工作距离的物镜使用专用的相差环。 Q:是否可以为视频显微方法选择高NA值的物镜观察微小标本的细节? A:是的,可以。当您通过目镜观察时眩光可能图像的细节变暗,但必要的信息往往包含在其中,那么视频增强技术可以处理这些信息并且获得极好的视频图像。 Q:是否应该购买我所能买得起的最好的物镜? A:通常是这样的,但不总是。如果你所观察的标本的厚度有几个微米,平场消色差或平场半复消色差物镜就很好了,因为比起平场复消色差物镜有更好的焦深。如果用于彩色照相,平场半复消色差比平场消色差物镜得到的图像要好。平场复消色差物镜在微小细节上可以得到极好的观察和照相的效果,但往往要花费比平场半复消色差物镜高几倍的价格。 Q:如何避免在滴油时损伤40倍的干式物镜? A:如果您经常使用100倍的油镜,您可能想用50倍的油镜来替换掉40倍的干镜。50倍的平场消色差油镜(NA0.90)比标准的40倍平场消色差或消色差干镜(NA 0.65)得到更加明亮的图像,更好的清晰度。 Q:如何减少在40倍干镜上沾上香柏油? A:当您在转换40倍干镜和100倍油镜时,尽量避免40倍的干镜浸到油上。实验室经常将这两款物镜装在相对的方向上。 Q:为什么有时候40倍的物镜成象效果比20倍差? A:当标本的厚度大于标准厚度0.17MM,或在盖玻片上有其他物质。为了改善成象效果,您可以用带校正环干式物镜,或用40倍和50倍的油镜来取代40倍的干式物镜,因为油浸物镜对盖玻片厚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小。 Q:如何在荧光观察中使用平场校色差物镜? A:平场校色差物镜适用于蓝和绿激发波长,平场校色差物镜的玻璃张力可以激发到近紫外。因此,平场校色差物镜,它的数值孔径比平场半复或平场复校色差物镜低,所以它需要一个调光器。 Q:“干式”物镜(物镜前透镜与盖玻片之间以空气为介质)的数值孔径最大能达到多少? A:干式物镜的数值孔径可达到0.95,但观察盖玻片时需要校正环。 Q:为什么“干式”20倍、40倍和60倍物镜有校正环? A:旋转校正环可以使物镜内的透镜组的距离,这样校正由于盖玻片过厚所带来的球差。在正置显微镜中,校正环的校正盖玻片范围是0.11mm到0.22mm。倒置显微镜中,校正范围0到2mm。 Q:为什么20倍的物镜或更高倍率的物镜有弹簧或装配可伸缩的前端透镜?

光学显微镜的历史及基础知识

光学显微镜的历史及基础知识

光学显微镜的历史及基础知识 光学显微镜 optical microscope 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息的光学仪器。 简史早在公元前 1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J.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制造、推广和改进。17世纪中叶,英国的R.胡克和荷兰的 A.van列文

胡克都对显微镜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665年前后,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1673~1677年期间,列文胡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中9台保存至今。胡克和列文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镜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1827 年G.B.阿米奇第一个采用浸液物镜。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E.阿贝奠定了显微镜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造和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括R.科赫、L.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显微镜本身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F.泽尔尼克创造了相衬显微术,他为此在1953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 显微镜的使用 教科版

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放大原理 1、两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简易显微镜比单个所能放大的倍数大,显微镜使人类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2、显微镜发明过程:荷兰人列文虎克把自己磨制的非常精密的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的距离的螺旋管,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物镜的倍数。 4、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5、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到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 6、扫描隧道显微镜可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 显微镜的使用操作 1、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观察细胞。 2、不论植物和动物,其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 (2)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①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水 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③用盖玻片(另一个载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④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稀释的碘酒,用吸水纸从对侧吸引,直至整个标本染色为止 ⑤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显微镜结构,从上到下为:目镜、调节旋钮(粗细)、镜臂、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底座

5、使用注意事项: 反光镜有两面,强光用平面镜,弱光用凹面镜 所观察区域在哪个方位就往哪个方位移动 6、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像长方形的格子,细胞内部有不同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细胞质) 显微镜的观察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人体血液细胞)形态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种器官的细胞(如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由于不同组织的形态功能不同,其细胞形态也不同。 2、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们的形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3、所观察到生物组织的作用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动物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即细胞学说。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都来源于已存在的细胞。至此形

显微镜基础知识问答

Q:什么是数值孔径NA? A:数值孔径是物镜和聚光镜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判断两者(尤其是对物镜而言)性能高低的重要标志。数值孔径越高,分边率越高,焦深则越小。 Q:是否可以在无限远光学系统上使用有限远筒长的物镜? A:您可能能够将物镜拧上物镜转盘,但由于无限远光学系统光路上的结像透镜的关系,使用有限远系统的物镜不能得到最佳的图像。 Q:是否可以在有限远筒长的显微镜上使用无限远系统的物镜? A:不能。因为像有限远光学系统不包含可使平行光路聚焦在目镜光栏面的结透镜。 Q:相差物镜是否可以用于其他观察方法? A:是的,可以。仅需移动相差聚光镜到“0”位置同时使用柯勒照明。相差物镜在其后焦平面上有相板,但是大部分光不受这个相板的影响。因此,对图像质量仅有轻微的影响,对明场图像依然有用。Ol ympus制造的相差物镜还可应用于荧光观察。 Q:相差物镜上标记的Ph1、Ph2、Ph3是什么意思? A:相差物镜要配合安装在聚光镜的环状光阑来使用。光阑的直径要与物镜的NA值相匹配。Olympu s UIS的物镜,Ph1表示物镜的NA值不超过0.50;Ph2表示NA值在0.55至1.0之间;Ph3表示N A值大于1.0(油镜)。长工作距离的物镜使用专用的相差环。 Q:是否可以为视频显微方法选择高NA值的物镜观察微小标本的细节? A:是的,可以。当您通过目镜观察时眩光可能图像的细节变暗,但必要的信息往往包含在其中,那么视频增强技术可以处理这些信息并且获得极好的视频图像。 Q:是否应该购买我所能买得起的最好的物镜? A:通常是这样的,但不总是。如果你所观察的标本的厚度有几个微米,平场消色差或平场半复消色差物镜就很好了,因为比起平场复消色差物镜有更好的焦深。如果用于彩色照相,平场半复消色差比平场消色差物镜得到的图像要好。平场复消色差物镜在微小细节上可以得到极好的观察和照相的效果,但往往要花费比平场半复消色差物镜高几倍的价格。 Q:如何避免在滴油时损伤40倍的干式物镜? A:如果您经常使用100倍的油镜,您可能想用50倍的油镜来替换掉40倍的干镜。50倍的平场消色差油镜(NA0.90)比标准的40倍平场消色差或消色差干镜(NA 0.65)得到更加明亮的图像,更好的清晰度。 Q:如何减少在40倍干镜上沾上香柏油? A:当您在转换40倍干镜和100倍油镜时,尽量避免40倍的干镜浸到油上。实验室经常将这两款物镜装在相对的方向上 Q:为什么有时候40倍的物镜成象效果比20倍差? A:当标本的厚度大于标准厚度0.17MM,或在盖玻片上有其他物质。为了改善成象效果,您可以用带校正环干式物镜,或用40倍和50倍的油镜来取代40倍的干式物镜,因为油浸物镜对盖玻片厚度

高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

高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 高中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相关 的学科,有哪些知识点要掌握?下面是X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生物知识点(一) 1、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只含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数目。 与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目无关。 特点:弱小,高度不孕。 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 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染色体组 (1)概念: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 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例如:雌果蝇的一个卵细胞。 (2)特点: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有每 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3、多倍体

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 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特点:形态上加大,物质含量增高(蛋白质、糖、脂肪含量增高),发育迟,结实 率低。 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 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其作用机理是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不能减半,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多倍体育种:无子西瓜高中生物知识点(二)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 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 有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

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 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 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一、显微镜的构造 很多老师对于显微镜的构造的介绍可能只是把显微镜从镜箱拿出来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看各部分的构造。在这里我个人觉得在介绍显微镜构造时应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①从目镜筒中抽出目镜,从转换器上拧下物镜,这样使学生知道目镜无螺纹,而物镜有螺纹。 ②把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放在同一桌面上,能让学生直观看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并且可以比较一下物镜的通光孔径,放大倍数越大的,通光孔径越小。 ③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节范围的大小。 ④遮光器的位置及怎样调节。 二、显微镜成像的原理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只给学生强调出显微镜成像的结论,对于成像的原理很少介绍,这样很多同学对于这点就比较模糊,因此,应把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图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显微镜成像的具体过程。下图是显微镜成像原理示意图。

通过此图学生很清晰的看到物体被放大了两次,这样就很容易得出: 结论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结论二:显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像的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 例1、如果一个细小的物体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面积 D、长度或宽度 解析:显微镜放大的物体的实质为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面积大约被放大了2500倍左右。所以,答案为D。 例2、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那么在视野中看到的是() A、b B、d C、p D、q 解析:答案为D。 方法1:根据显微镜放大的为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的虚像,先把“b”左右相反得到“d”,再把“d”上下相反得到“q”。 方法2:最快捷的方法,把“b”旋转180°即可得到答案。 三、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使用知识测试题

显微镜使用知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给玻片标本染色时,最合理的操作是( ) A.先滴加染液,再盖盖玻片 B.把标本放入染液中浸泡 C.在盖玻片上滴染液 D.在玻片的一侧滴染液,在另—侧用吸水纸吸引 2.当实验室光线较暗时,显微镜的调节宜为() A.大光圈,平面镜 B.小光圈,凹面镜 C.大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 3.当发现镜头上有污点时,宜用()擦拭 A.干净的纱布 B.消毒过的卫生纸 C.专门的擦镜纸 D.柔软的抹布 4.要使镜筒上升,可调节() A.转换器 B.粗准焦螺旋 C.遮光器 D.反光镜 5.当你使用的物镜为20×,目镜为10×,你所看到的物像被放大了()A.100倍 B.30倍 C.200倍 D.20倍 6.收显微镜时,对物镜位置的要求是() A.调到最高,使它远离载物台 B.调到最低,使它与载物台接近 C.调到最低,插入通光孔中 D.偏到两旁,并将镜筒下降到最低处7.如果在观察临片装片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该污点不可能存在于()A.目镜 B.物镜 C.反光镜 D.临时装片 8.科学探索中,要求() A.结果与假设一致 B.实事求是,结果与原有知识相矛盾时,也要坚持 C.实验结果与书本知识相呼应 D.重在推理、判断,实验结果并不重要9.在玻片标本压放到通光孔上后,接下来的操作是() A.用左眼观察目镜,转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 B.先降物镜到近标片标本,再用左眼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上升物镜,直到找到物像 C.左眼观察目镜,调整准焦螺旋下降物镜,直到找到物像 D.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下降镜筒,再观察找物像 10.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正确顺序是() ①滴水②净片③展平④染色⑤盖片⑥取材 A.②①③④⑤⑥ B.②①⑥③④⑤ C.②①⑥③⑤④ D.⑥②①③④⑤

初中物理显微镜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显微镜知识点总结(一) 一、显微镜的构造 很多老师对于显微镜的构造的介绍可能只是把显微镜从镜箱拿出来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看各部分的构造。在这里我个人觉得在介绍显微镜构造时应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①从目镜筒中抽出目镜,从转换器上拧下物镜,这样使学生知道目镜无螺纹,而物镜有螺纹。 ②把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放在同一桌面上,能让学生直观看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并且可以比较一下物镜的通光孔径,放大倍数越大的,通光孔径越小。 ③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节范围的大小。 ④遮光器的位置及怎样调节。

二、显微镜成像的原理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只给学生强调出显微镜成像的结论,对于成像的原理很少介绍,这样很多同学对于这点就比较模糊,因此,应把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图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显微镜成像的具体过程。下图是显微镜成像原理示意图。 通过此图学生很清晰的看到物体被放大了两次,这样就很容易得出: 结论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结论二:显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像的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 例1、如果一个细小的物体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面积 D、长度或宽度 解析:显微镜放大的物体的实质为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面积大约被放大了2500倍左右。所以,答案为D。

例2、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那么在视野中看到的是() A、b B、d C、p D、q 解析:答案为D。 方法1:根据显微镜放大的为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的虚像,先把“b”左右相反得到“d”,再把“d”上下相反得到“q”。 方法2:最快捷的方法,把“b”旋转180°即可得到答案。 三、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低倍镜的使用顺序为取镜、安放、对光、观察。在低倍镜的取镜过程中学生应牢记“左托右握”准则,放在实验台的左上方,在观察时两眼都睁开,左眼看镜,右眼绘图。在低倍镜观察时两次使用粗准焦螺旋,并且方向相反。对于显微镜的操作,用下面的口诀来概括: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 对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可以说是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很多同学容易犯错误注意事项如下: ①在换高倍物镜前,一定把要观察的对象移至视野中央。 ②换高倍物镜时,要转转换器,不能掰物镜。 ③切忌动粗准焦螺旋,以免压坏玻片损坏物镜镜头。 初中物理显微镜知识点总结(二)

显微镜使用的基本常识

显微镜的使用专题 (一)显微镜结构图: 1.镜座:稳定镜身。 2.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3.镜臂:握镜的部位。 4.载物台:放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 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 察的物体。 5.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 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圈用来调节 光线的强弱: 6.大光圈:光线强,视野亮,当光线过弱需要强光 时使用。 7.小光圈:光线弱,视野暗,当光线过强需要弱光 时使用。 8.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包括平面镜和凹面镜。 平面镜:反射的光线较弱,当光线过强需要弱光时使用;凹面镜:反射的光线较 强,当光线过弱需要强光时使用;一般情况下,光圈和反光镜配合使用,以确保 所需要的最佳光线。光线强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弱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9.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10.目镜:直插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 11.物镜:螺旋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 (二)显微镜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置于胸前,镜筒朝前,镜臂朝后,把显微镜 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五厘米左右。 2.对光: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然后用拇指和中指转动转换器(切忌手持物镜 移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 中心)。转动遮光器,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右眼睁开), 同时转动反光镜,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使视野亮度均匀合适(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 可放反),将所要观察的部位置于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4.使用低倍物镜观察:双手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同时两眼从侧面注视 物镜镜头,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约2~3mm为止(注意不要让镜头与 盖玻片接触,以免损坏镜头或标本片),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内,同时 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如果 一直看不到物象,说明观察目标没有正对通光孔中心或者镜筒上升过 快超出观察范围,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重新操作。如果不清楚,可以略 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如果物象不在视野中心, 可移动装片,将其调到中心(注意移动玻片的方向与视野物象移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