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

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
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

2.1.1 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

让我们先研究一下固体材料的体积。

假设这里有一堆砂子,我们把它夸张的画出来,如图2-1:

图2-1

1——颗粒中固体物质;2——颗粒的开口孔隙

3——颗粒的闭口孔隙;4——颗粒间的空隙

砂子的外形是不规则的,表面或内部存在许多缺口,颗粒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

这里注意区别两个概念:孔隙和空隙。

孔隙:包含在颗粒内部或表面的缺口,孔隙有两类:一类包含在固体颗粒内部的,呈封闭状态的,称闭口孔隙;另一类包含在表面与外界连通的,呈开口状态的,称开口孔隙。

空隙:指颗粒与颗粒之间没有完全紧密堆积,存在着的间隙。

应这堆砂子,用阴影图表示出它的体积构成。如图2-2

图2-2

阴影部分:表示砂子颗粒中固体物质所占体积,用V表示。

:表示开口和闭口孔隙体积。

V

V

:表示空隙部分体积。

对于材料所处的不同状态,介绍三个不同的密度方面的物理量。

一、密度(又称实际密度)

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按下式计算:=m/v。

式中,—密度(g/cm3;);

m—材料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v—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

材料的绝对密实状态

材料的密度只与构成材料的固体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有关,所以对于同种物质构成的材料,其密度为一恒量。

我们怎样测定材料的密度呢?

对于绝对密实材料,如:玻璃、钢材,它们的绝对密度体积就等于它们的几何尺寸,我们可以用尺子直接量出。对于大多数有孔隙的材料,在测定材料的密度时,应把材料磨成细粉,干燥后用李氏瓶测定其体积。在测量某些较致密的不规则的散粒材料(如:卵石、砂等)的实际密度时,常直接用排水法测其体积的近似值(颗粒内部的封闭孔隙体积无法排除),这时所求得的密度为近似密度。

二、表观密度(容重)

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m/V

式中,—表观密度(g/cm3;或kg/m3;);

m—材料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或kg);

V

—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

材料自然状态下的体积用V

表示:

V 0=V+V

三、堆积密度

指砂、石等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按下式计算:

=m/

其中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的体积

=V+V

孔+V

各种土样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大致在什么范围

各种土样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大致在什么范围 一、采用不同的击实方法,其所对应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是有一定差异的,一般而言,重型比轻型击实试验所获得的最大干密度,平均提高约9.9%,而最佳含水量平均降低约3.5%(绝对值)。即击实功能愈大,土的最佳含水量愈小,而最大干密度及强度愈高。另外,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后,土基压实度至少可增加6%,而处理过后的土层强度可以提高32%以上。 二、一般情况下,采用轻型击实标准时,土的最佳含水量对于黏性土约相当于塑限的含水量;对于非黏性土则约相当于液限含水量的0.65倍。 详细范围值如下: 1、砂土:最佳含水量(按重量计)%为:8~12;最大密度(kN/m3)为:1.8~1.88。 2、亚砂土:最佳含水量(按重量计)%为:9~15;最大密实度(kN /m3)为:1.85~2.08。 3、粉土:最佳含水量(按重量计)%为:16~22;最大密实度(kN /m3)为:1.61~1.8。 4、亚粉土:最佳含水量(按重量计)%为:12~20;最大密实度(kN /m3)为:1.67~1.95。 5、黏土:最佳含水量(按重量计)%为:15~25及以上;最大密实度(kN/m3)为:1.58~1.7。 注:当采用重型击实时,其最大密实度平均要提高10%,最佳含水量

约减少3.5%(绝对值)。 表2-1 土的渗透系数参考值 土的类别渗透系数k cm/s 土的 类别 渗透系数k cm/s 粘土<10-7中砂10-2 粉质粘土10-5~ 10-6粗砂10-2粉土10-4~ 10-5砾砂10-1粉砂10-3~ 10-4砾石>10-1细砂10-3 土的渗透系数参考表2-5 土类k(m/s)土类k(m/s) 土类k(m/s) 粘土粉质粘土粉土 <5×10-9 5×10-9~10-8 5×10-8~10-6 粉砂 细砂 中砂 10-6~10-5 10-5~5×10-5 5×10-5~2×10-4 粗砂 砾石 卵石 2×10-4~5×10-4 5×10-4~10-3 10-3~5×10-3

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和堆积密度

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和堆积密度 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表观密度是材料在包括闭口孔隙条件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体积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括材料实体及其开口与闭口孔隙条件下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堆积密度是指散粒或纤维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和堆积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材料的孔隙率是指材料内部孔隙的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空隙率则是指散粒状材料在堆积体积状态下颗粒固体物质间空隙体积(开口孔隙与间隙之和)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材料的孔隙有闭口和开口,其特征状态对材料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材料内部孔隙示意 密度 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ρ——材料的密度,g/cm3; m——材料的质量(干燥至恒重),g; V——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cm3。 除了钢材,玻璃等少数材料外,绝大多数材料内部都有一些孔隙。在测定有孔隙材料(如砖、石等)的密度时,应把材料磨成细粉,干燥后,用李氏瓶测定其绝对密实体积。材料磨得越细,测得的密实体积数值就越精确。 另外,工程上还经常用到比重的概念,比重又称相对密度,是用材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4℃)的质量的比值表示,无单位,其值与材料密度相同(g/cm3)。 表观密度 表观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含材料实体及闭口孔隙体积)物质颗粒的干质量,也称

视密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ρ′——材料的表观密度,kg/m3或g/cm3; m——材料的质量,kg或g; V′——材料在包含闭口孔隙条件下的体积(即只含内部闭口孔,不含开口孔),见图1-2,m3或cm3。 通常,材料在包含闭口孔隙条件下的体积式采用排液置换法或水中称重法测量。 体积密度 体积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材料实体及其开口孔隙、闭口孔隙)的质量,俗称容重。体积密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ρ0——材料的体积密度,kg/m3或g/cm3; m——材料的质量,kg或g; V0——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括材料实体及其开口孔隙、闭口孔隙,见图1-1,m3或cm3。 对于规则形状材料的体积,可用量具测得。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体积是逐块量取长、宽、高三个方向的轴线尺寸,计算其体积。对于不规则形状材料的体积,可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执行标准:SL352-2006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 1、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砾石等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 2、本方法测定的结果不适用于仲裁及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计算理论密度时使用。 二、仪器设备 1、天平或浸水天平:可悬挂吊蓝测定集料的水中质量,称量应满足试样数量称量要求。 2、天平:称量2000g,精度2g;容量瓶1000ml(也可用广口瓶,带玻璃片)。 3、烘箱:控温在105℃±5℃ 4、刷子、毛巾等。 三、试验操作 1、将试样用5mm(圆孔筛)或4.75mm(方孔筛)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缩分至表1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 2、将试样浸泡在水中,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干净为止,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 3、将试样装入容量瓶(广口瓶)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高出试样,轻轻摇动容量瓶,使附着在石料上的气泡逸出。盖上玻璃片,在室温下浸水24h(水温应控制在15℃

-25℃,2h内相差不得超过2℃)。 4、向瓶中加水至水面凸出瓶口,然后盖上容量瓶塞,或用玻璃片沿广口瓶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紧贴瓶口水面,玻璃片与水面之间不得有空隙。 5、确认瓶中没有气泡,擦干瓶外的水分后,称取集料试样。水、瓶及玻璃片的总质量(m2)。 6、将试样倒入浅盘中,稍稍倾斜搪瓷盘,倒掉流动的水,再用毛巾吸干漏出的自由水,需要时可称取带表面水的试样质量(m4)。 7、用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擦干颗粒的表面水,至表面看不到发亮的水迹,即为饱和面干状态。当粗集料尺寸较大时,可逐颗擦干。注意拧湿毛巾时不要太用劲,防止拧的太干。擦颗粒的表面水时,既要将表面水擦掉,又不能将颗粒内部的水吸出。整个过程不得有集料丢失。 8、立即称取饱和面干集料的表干质量(m3)。 9、将集料置于浅盘中,放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浅盘,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取烘干质量(m0)。 10、将瓶洗净,重新装入洁净水,盖上容量瓶,用玻璃片紧贴广口瓶,瓶口水面,玻璃片与水面之间不得有空隙,确认瓶中没有气泡,擦干瓶外水分后称取水瓶及玻璃片的总重(m1)。 四、结果分析

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

表示材料物理状态特征的性质 1、体积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体积密度。 2、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密度。 3、堆积密度:散粒材料在规定装填条件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堆积密度。 注意: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构成材料的固体物质本身的体积;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是指固体物质的体积与全部孔隙体积之和;堆积体积是指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与颗粒之间的空隙之和。 4、表观密度:材料的质量与表观体积之比。表观体积是实体积加闭口孔隙体积,此体积即材料排开水的体积。 5、孔隙率:材料中孔隙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百分率。 6、开口孔隙率:材料中能被水饱和(即被水所充满)的孔隙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百分率。 7、闭口孔隙率:材料中闭口孔隙的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百分率。即闭口孔隙率=孔隙率-开口孔隙率。 8、空隙率: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其中的空隙体积与散粒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百分率。 什么是绝对密实状态 悬赏分:20 - 提问时间2009-8-25 20:25问题为何被关闭 建筑材料课程中有“绝对密实状态”一词,绝对密实状态是什么意思啊? 说的细一点哦! 提问者:秦瀛 - 四级答复共 1 条 理想状态,无孔隙的。玻璃一类的可以理想地看做绝对密实。 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体积,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减去材料内部孔隙的体积。 测量密度时,由于一般材料的内部均含有一些孔隙,为了获得绝对密实状态的试样,须将材料磨成细粉以排除其内部孔隙,再用排液置换法求出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 材料的密实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与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凡是内部有孔隙的材料,其密实度都小于1.材料的密实度反映固体材料中固体物质的充实程度,密实度的大小与其强度、耐水性和导热性等很多性质有关。 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 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 1、密度:密度是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自身体积 (不含孔隙)磨成细粉消除内部孔隙,材料的排水体积 V 计算式ρ= m/v 式中ρ--- 材料的密度,g/㎝3 。 m --- 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 v --- 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3。

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

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 (1) 密度 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ρ——密度,g/cm3; m——材料的质量,g; V——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cm3。 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体积。所以材料的密度大小取决于材料的组成与材料的微观结构,当材料的组成与结构一定时,材料的密度为常数。除了钢材、玻璃等少数材料外,绝大多数材料都有一些孔隙。在测定有孔隙材料的密度时,应把材料磨成细粉,干燥后,用李氏瓶测定其实体积。材料磨得越细,测得的密度数值就越精确。砖、石材等块状材料的密度即用此法测得。 (2) 表观密度 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ρo——表观密度,g/cm3或kg/cm3; m——材料的质量,g或kg; V o——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或称表观体积,cm3或m3。 材料的表观体积是指材料及所含内部孔隙的总体积,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质量与其含水状态关系密切,且与材料孔隙的具体构造特征

有关。故测定表观密度时,必须注明其含水情况,一般是指材料在气干状态(长期在空气中干燥)下的表观密度。在烘干状态下的表观密度,称为干表观密度。不含开口孔隙的表观密度称为视密度,以排水法测定其体积。 (3) 堆积密度 堆积密度是指粉状或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堆积密度,kg/m3; m——材料的质量,kg; ——材料的堆积体积,m3。 测定散粒材料的堆积密度时,材料的质量是指填充在一定容器内的任意含水状态下的质量。但须注明含水率,其堆积体积是指所用容器的容积而言。因此,材料的堆积体积包含了颗粒内部的孔隙及颗粒之间的空隙。材料的堆积密度与材料的表观密度、堆积的紧密程度有关。在捣实状态下测定的堆积密度称为紧密堆积密度。 表观密度 英文名称: Apparent density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

碎石或卵石表观密度试验(简易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不宜用于最大粒径超过40mm的碎石或卵石。 1.实验设备: (1)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2)天平——称量5kg,感量5g; (3)广口瓶——1000ml,磨口,并带玻璃片; (4)试验筛——孔径为5mm; (5)毛巾、刷子等。 2.试样制备: 实验前,将样品筛去5mm以下的颗粒,用四分法缩分至不少于2kg,洗刷干净后,分成两份备用。 3.具体步骤: (1)按表6.2.3规定的数量称取试样; (2)将试样浸水饱和然后装入广口瓶中。装试样时,广口瓶应倾斜放置,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覆盖瓶口,以上下左右摇晃的方法排除气泡; (3)气泡排尽后,向瓶中添加饮用水直至水面凸出瓶口边缘。然后用玻璃片沿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称取试样、水、瓶和玻璃 片总重量(m1); (4)将瓶中的试样倒入浅盘中,放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m0); (5)将瓶洗净,重新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称重(m2); 注:试验时各项称重可以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但从试样加水静置的2h最后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 4.计算公式: 表观密度ρ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式中: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应小于20kg/m3,否则重新取样进行试验。对颗粒材质不均匀的试样,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值超过20kg/m3,可取四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试验结果记录 组别试样、水、瓶和 玻璃片的共量 (m1) 烘干后试 样重量 (m0) 水、瓶和 玻璃片共 重(m2) 水温修正 系数 αt 表观密度 ρ 表观密度 平均值 1 2 3 4

细集料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及空隙率

细集料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及空隙率 一、表观密度 1.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 c)容量瓶:500ml; d)干燥器、搪瓷盘、滴管、毛刷、温度计等。 2.实验步骤: 1)按规定取样方法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660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 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称取试样300g,精确至0.1g。将试样装入容量瓶,注入冷开水至接近500ml 的刻度线处,用手旋转摇动容量瓶,使砂样充分摇动,排除气泡,塞紧瓶盖,静 置24h。然后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500ml刻度处,塞紧瓶盖,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3)倒出瓶内水和试样,洗净容量瓶,再向容量瓶内注水(应与步骤“2)”水温 相差不超过2℃,并在15℃~25℃范围内)至500ml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 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注: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 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 3.结果计算与评定: 1)砂的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2)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3;如两次试验结果之 差大于20kg/m3,应重新试验。 3)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二、堆积密度与空隙率 1.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 c)容量筒:圆柱形金属筒,内经108mm,净高109mm,壁厚2mm,筒底厚约5mm,容积为1L; d)方孔筛:孔径为4.75mm的筛一只; e)垫棒:直径10mm,长500mm的圆钢; f)直尺、漏斗或料勺、搪瓷盘、毛刷等。 2.试验步骤: 1)按照规定取样方法取样,用搪瓷盘装取试样约3L,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松散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从容量筒中心上方50mm 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椎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试验过程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g。 3)紧密堆积密度:取式样一份分为二次装入容量筒。装完第一层后(约计稍高于1/2),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mm的圆钢,将筒按住,左右交替击地面各25下。然后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与第一层时的方向垂直)后,再加试样直至超过筒口,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g。 3.结果计算与评定: 1)松散或紧密堆积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2)空隙率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 3)堆积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3。空隙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网篮法) 1 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 度和表观密度。 2 仪具与材料 (1)天平或浸水天平:称量应满足试样数量称量要求,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 (2)吊篮:耐锈蚀材料制成,直径和高度为1 50mm左右,四周及底部用1~2mm的筛网编制或具有密集的孔眼。 (3)溢流水槽:在称重水中质量时能保持水面高度一定。 (4) 烘箱:能控温在105℃±5℃。 (5)温度计。 (6)标准筛 (7)其它:盛水容器(如搪瓷盘)、刷子、毛巾等。 3 试验准备 将试样用标准筛过筛除去其中的细集料,对较粗的粗集料可用4.75mm筛过筛,对2.36

-4.75mm集料,或者混在4.75mm以下石屑中的粗集料,则用

2.36mm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或分料器法缩分至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不得混杂,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试样应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级配。在测定2.36-4.75mm粗集料时,试验过程中应特别小心,不得私丢失集料。 2、经缩分后供测定密度和吸水率的粗集 料应符合表1-2的规定。 3、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并适当搅拌,仔细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以多次漂洗至水完全清澈为止。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 4 试验步骤

4.1 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次盘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应高出试样50m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石料上的气泡逸出。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 2、将吊篮挂在天平的吊钩上,浸入溢流水槽中,向溢流水槽中注水,水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为止,将天平调零。吊篮的筛网应保证集料不会通过筛孔流失,对2.36-4.75mm集料粗集料应更换小孔筛网,或在网篮中加放入一个浅盘。 3、调节水温在世界上5-25℃范围内。将试样移入吊篮中。溢流水槽中的水面高度由水槽的溢流孔控制,维持不变,称取集料的水中质量(m w)。 4、提起吊篮,稍稍滴水后,较粗的粗集料可以直接将粗集料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将较细的粗集料(2.36-4.75mm)试样连同浅盘一起取出,稍稍倾斜搪瓷盘,仔细倒出余水,将粗集料侄在拧干的湿毛巾上,用毛巾吸走从集料中漏出的自由水。注意不得有颗粒丢失,或有小颗粒附在吊篮上。再用探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擦干集料颗粒的表面水,至表面看不到发亮的

粗集料表干密度及毛体积密度试验(容量瓶法)

一、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砾石等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密度、毛体积密度,以及粗集料的吸水率。 二、主要试验步骤 1、取一份试样装入容量瓶中加入水,盖上玻璃片,浸水24h后,加水至玻璃片与水面无空隙,称取集料试样、水、瓶、及玻璃片的总质量(m2)。 2、称取带表面水的试样质量(m4)和饱和面干集料的表干质量(m3)。 3、把集料烘干,称其烘干质量(M0)。 4、将瓶洗净,重新装入洁净水,使玻璃片与水面无空隙,称取集料试样、水、瓶、及玻璃片的总质量(m1)。 三、计算 1、计算表观相对密度γ a 、表干相对密度γs、毛体积相对密度γb: γa=m0/(m0+m1-m2) γs=m3/(m3+m1-m2) γb=m0/(m3+m1-m2) 2、集料的吸水率ωx、含水率ω、表干含水率ωs,以烘干试样为基准: ωx=(m3-m0)×100/m0 ω=(m4-m0)×100/m0 ωs=(m4-m3)×100/m0 当水泥混凝土集料需要以饱和面干试样作为基准为取集料的吸水率ωx及 表干含水率ωs时,准确至0.1%: ωx=(m3-m0)×100/m3 ωs=(m4-m3)×100/m3 3、粗集料的表观密度ρa、表干密度ρs、毛体积密度ρb,计算至小数位 3位。温度修正系数αT按规范表2采用。 ρa=γa×ρT或ρa=(γa-αT)×ρw ρs=γs×ρT或ρs=(γs-αT)×ρw ρb=γb×ρT或ρb=(γb-αT)×ρw 式中: ρT--试验温度T时水的密度,按表2取用,g/cm^3 αT--试验温度T时的水的修正系数,按表2取用 ρw---水在4℃时的密度,1.000g/cm^3 四、精密度或允许差 重复试验的精密度,对表现密度,表干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两次结果相差不超过0.02,对吸水率不得超过0.2%。

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

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 二、建筑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一)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 1. 密度(p) 密度是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按下式计算: p = m/V 式中p ----- 密度,g/cm3; M ——材料的重量, g; V ——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 cm3。 这里指的"重量"与物理学中的"质量"是同一含义,在建筑材料学中,习惯上称之为“重量”。对于固体材料而言, rn 是指干燥至恒重状态下的重量。所谓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含有任何孔隙的体积。建筑材料中除了钢材、玻璃等少数材料外,绝大多数材料都含有一定的孔隙、如砖、石材等块状材料。对于这些有孔隙的材料,测定其密度时,应先把材料磨成细粉,经干燥至恒重后,用比重瓶(李氏瓶)测定其体积,然后按上式计算得到密度值。材料磨得越细,测得的数值就越准确。 2. 表观密度(p o) 表现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按下式计算: P o= m/V0 p o--- 表观密度,g/cm3或kg/m3; m ----- 材料的重量,g或kg; Vo ——材料的自然状态下的体积,cm3或m3 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含了材料内部孔隙的体积。当材料含有水分时, 它的重量积都会发生变化。一般测定表观密度时,以干燥状态为准,如果在含水状态下测定表度, 须注明含水情况。在试验室中测定的通常为烘干至恒重状态下的表观密度。质地坚硬的散粒状材料,如砂、石,要磨成细粉测定密度需耗费很大的能量,一般测定其密度,在应用

过程中(如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过程)近似代替其密度。 3. 堆积密度(p0)' 堆积密度是指粉状或散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按下式计算: p0'=m/V'0 (10-1-3 )

砂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实验报告

实验4.3 砂的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试验【关闭窗口】 (1) 仪器设备: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天平:称量10 kg,感量1 g; 容量筒:圆柱形金属筒,内径108 mm,净高109 mm,壁厚2 mm,筒底厚约5 mm,容积为1L; 方孔筛:孔径为4.75 mm的筛一只; 垫棒:直径10 mm,长500 mm的圆钢; 直尺、漏斗或料勺、搪瓷盘、毛刷等。 (2) 试样制备: 试样制备可参照前述的取样与处理方法 (3) 实验步骤 ①用搪瓷盘装取试样约3L,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②松散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料勺从容量筒中心上方50 mm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堆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试验过程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的总质量,精确至1 g。 ③紧密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两次装入容量筒。装完第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 mm的圆钢,将筒按住,左右交替击地面各25次。然后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的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与第一层时的方向垂直)后,再加试样直至超过筒口,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向两边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的总质量,精确至1g。 (4) 结果计算与评定 ①砂的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 kg/m3: 式中ρ2——表观密度,kg/m3; ρ水——水的密度,1 000 kg/m3; G0——烘干试样的质量,g; G1——试样,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 G2——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 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 kg/m3;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 20 kg/m3,须重新试验。 ②松散或紧密堆积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 kg/m3: 式中ρ1——松散堆积密度或紧密堆积密度,kg/m3; G1——容量筒和试样总质量,g; G2——容量筒质量,g; V——容量筒的容积,L。 堆积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3。 ③空隙率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 式中V0——空隙率,%;

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和堆积密度

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 和堆积密度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和堆积密度 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表观密度是材料在包括闭口孔隙条件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体积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括材料实体及其开口与闭口孔隙条件下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堆积密度是指散粒或纤维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和堆积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材料的孔隙率是指材料内部孔隙的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空隙率则是指散粒状材料在堆积体积状态下颗粒固体物质间空隙体积(开口孔隙与间隙之和)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材料的孔隙有闭口和开口,其特征状态对材料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材料内部孔隙示意 密度 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ρ——材料的密度,g/cm3; m——材料的质量(干燥至恒重),g; V——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cm3。 除了钢材,玻璃等少数材料外,绝大多数材料内部都有一些孔隙。在测定有孔隙材料(如砖、石等)的密度时,应把材料磨成细粉,干燥后,用李氏瓶测定其绝对密实体积。材料磨得越细,测得的密实体积数值就越精确。 另外,工程上还经常用到比重的概念,比重又称相对密度,是用材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4℃)的质量的比值表示,无单位,其值与材料密度相同(g/cm3)。

表观密度 表观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含材料实体及闭口孔隙体积)物质颗粒的干质量,也称视密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ρ′——材料的表观密度,kg/m3或g/cm3; m——材料的质量,kg或g; V′——材料在包含闭口孔隙条件下的体积(即只含内部闭口孔,不含开口孔),见图1-2,m3或cm3。 通常,材料在包含闭口孔隙条件下的体积式采用排液置换法或水中称重法测量。 体积密度 体积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材料实体及其开口孔隙、闭口孔隙)的质量,俗称容重。体积密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ρ0——材料的体积密度,kg/m3或g/cm3; m——材料的质量,kg或g; V0——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括材料实体及其开口孔隙、闭口孔隙,见图1-1,m3或cm3。 对于规则形状材料的体积,可用量具测得。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体积是逐块量取

细集料表观密度

实验一:细集料的表观密度试验 一、实验目的 用容量瓶法测定细集料(天然砂、石屑、机制砂)在23℃时对水的表观相对密度和表观密度。本方法适用于含有少量大于2.36㎜部分的细集料。 二、试验原理 表观密度(视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105℃±5℃烘干至恒重下),单位体积(含材料的实体矿物成分及闭口孔隙体积)物质颗粒的干质量。表观密度以ρ表示。 n s s V V m += ρ 式中,ρ ——细集料的表观密度(g /㎝3); s m ——矿质实体质量(g); s V ——矿质实体体积(㎝3); n V ——矿质实体闭口孔隙体积(㎝3)。 三、预习要求 1、理解表观密度概念,了解试验原理。 2、了解试验仪器的用法,掌握细集料的表观密度试验方法。 四、实验仪器 1、天平:称量1㎏,感量不大于1g 。 2、容量瓶:500mL 。 3、烘箱:能控温在105℃±5℃。 4、烧杯:500mL 。 5、洁净水。 6、其它: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汁等。 五、实验内容 1、将缩分至650g 左右的试样在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分成两份备用。 2、称取烘干的试样约300g(m 0),装入盛有半瓶洁净水的容量瓶中。 3、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已保温至23℃±1.7℃的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在恒温条件下静置24h 左右,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总质量(m 2)。 4、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再向瓶内注入同样温度的洁净水(温差不超过2℃)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总质量(m 1)。 5、计算 细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按式(1-1)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 γa = 012 m m m m +- (1-1) 式中:γa ——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无量纲; m 0——集料的烘干质量(g); m 1——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

如何测定土的干密度

路基土方最大干质量密度和最优含水量测定方法 本试验的目的是用规定的击实方法(轻型击实法和重型击实法),测定土的含水量与质量密度的关系,从而确定该土的最优含水量与相应的最大干密度。 击实仪的规格及主要技术性能 附表4.1 类别击实仪 名称锤底直径(mm)锤质量kg落高cm试筒尺寸层数每层 锤击 次数击实 方式试料 用量kg击实功KJ/m 内径cm高cm容积cm 轻型轻锤型5.12.530.510.211.6947325转圈3591.6 重型重锤型5.04.54510.012.71000527转圈32685.2 (一)轻型击实法 1.仪器设备 (1)轻型击实仪:(规格与技术性能见附表4.1) (2)天平:称量200g、感量0.01g;称量2000g、感量1g。 (3)台称:称量10kg,感量5g。 (4)筛:孔径5mm。 (5)其它:铝盒、喷水设备、碾土器、盛土器、推土器、修土刀及保湿设备等。

2.试样准备 (1)将代表性的风干土或在低于60℃温度下烘烤干的土样放在橡皮板上,用木碾碾散,过5mm筛拌匀备用,土量为15~20kg。 (2)测定土样风干含水量,按土的塑限估计其最优含水量(一般较塑限约小3~6%,其中对砂性土约小3%,对粘性土约小6%)依次相差约2%,即其中有两个大于和两个小于最优含水量。准备五个不同含水量的土样,所需加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Mw——土样所需的加水量(g); Mo——含水量wo时土样的质量(g); wo——土样已有的含水量(0.01%); w1——要求达到的含水量(0.01%)。 (3)按预定含水量制备试样称取土样。每个约2.5k8,分别平铺于一不吸水的平板上,用喷水设备往土样上均匀喷洒预定的水量,拌和均匀后,密封的盛器内(或塑料袋内)浸润备用。浸润时间对高塑性粘土(CH)不得少于一昼夜,对低塑性土(CL)可酌情缩短,也不应少于12h。 3.操作步骤 (1)将击实仪放在坚实地面上,取制备好的试样600~800g倒入筒内,整平其表面,并用圆木板稍加压紧,然后按附表4.1规定的击实次数进行击实。击实时击锤应自由铅直落下,落高也按附表4.1调试正确,锤迹必须均匀分布于土面。然后安装套环,把土面刨成毛面,重复上述步骤进行第二层及第三层的击实,击实后超出击实筒的余土高度不得大于6mm。

细集料表观密度细集料表观密度规范

细集料表观密度细集料表观密度规范 二、细集料表观密度检测实施细则 (一)国标 1、检验依据 1.1《建筑用砂》(GB/T14684-xx)。 2、质量要求 2.1 产品标准 2.1.1《建筑用砂》(GB/T14684-xx); 2.1.2《混凝土用机制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DB50/5017-xx)。 2.2 技术要求 2.2.1 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3。 3、适用范围 3.1 适用于检测天然砂和人工砂的表观密度,即其体积(包括内部封闭孔隙与实体积之和)的烘干质量。 4 主要仪器设备 4.1 天平:称量1000g,分度值1g; 4.2 容量瓶:500ml;

4.3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4.4 干燥器、搪瓷盘、滴管、毛刷等。 5 检测前的准备 5.1检测设备必须经过送检和自检合格 5.2 用四分法将样品缩分至约660g作为表观密度检测的试样,并将试样放在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 5.3样品数量:每个样品检2份试样。 6 操作步骤 6.1 称取试样300g(G0),精确至1g。将试样装入容量瓶,加入冷开水,接近500mL刻度处停止加水。 6.2 用手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出气泡,紧塞瓶塞,静置24h左右。然后用滴管加水至500mL刻度处,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G1,精确至1g。 6.3 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再向瓶内注水(与第6.1条冷开水相比,水温相差不超过2℃,并在15℃~25℃范围内)至500mL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G2,精确至1g。 7 数据处理

7.1 表观密度?0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0?( G0 )??水 G0?G2?G1 式中:G0—试样的烘干质量(g); G1—试样、水及容量瓶总质 量(g); G2—水及容量瓶总质量(g); ?水—水的密度,1000 kg/m3。 7.2 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精确至10kg/m3。如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kg/m3时,应重新进行试验。 8 检测内容 8.1 (国标)用砂检测报告。 (二)公路工程行标 1、检测依据 1.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xx)。 2、质量要求

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

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 堆积密度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 二、建筑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一)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 1.密度(ρ) 密度是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按下式计算: ρ=m/V 式中ρ——密度, g/cm3; M——材料的重量, g; V——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 cm3。 这里指的"重量"与物理学中的"质量"是同一含义,在建筑材料学中,习惯上称之为“重量”。对于固体材料而言, rn是指干燥至恒重状态下的重量。所谓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含有任何孔隙的体积。建筑材料中除了钢材、玻璃等少数材料外,绝大多数材料都含有一定的孔隙、如砖、石材等块状材料。对于这些有孔隙的材料,测定其密度时,应先把材料磨成细粉,经干燥至恒重后,用比重瓶(李氏瓶)测定其体积,然后按上式计算得到密度值。材料磨得越细,测得的数值就越准确。 2.表观密度(ρo) 表现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按下式计算: Ρo=m/V0 ρo——表观密度, g/cm3或kg/m3; m——材料的重量, g或kg; Vo——材料的自然状态下的体积, cm3或m3 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含了材料内部孔隙的体积。当材料含有水分时,它的重量积都会发生变化。一般测定表观密度时,以干燥状态为准,如果在含水状态下测定表度,须注明含水情况。在试验室中测定的通常为烘干至恒重状态下的表观密度。质地坚硬的散粒状材料,如砂、石,要磨成细粉测定密度需耗费很大的能量,一般测定其密度,在应用过程中(如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过程)近似代替其密度。 3.堆积密度(ρ'0) 堆积密度是指粉状或散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按下式计算:ρ'0=m/V'0(10-1-3 ) 其中ρ'0——堆积密度, kg/m3;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方法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方法 1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和表观密度。 2仪具与材料 (1)天平或浸水天平:称量应满足试样数量称量要求,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 (2)吊篮:耐锈蚀材料制成,直径和高度为150mm左右,四周及底部用1~2mm的筛网编制或具有密集的孔眼。 (3)溢流水槽:在称重水中质量时能保持水面高度一定。 (4)烘箱:能控温在105℃±5℃。 (5)温度计。 (6)标准筛 (7)其它:盛水容器(如搪瓷盘)、刷子、毛巾等。 3试验准备 1、将试样用标准筛过筛除去其中的细集料,对较粗的粗集料可用4.75mm筛过筛,对 2.36-4.75mm集料,或者混在4.75mm以下石屑中的粗集料,则用2.36mm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或分料器法缩分至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不得混杂,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试样应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级配。在测定2.36-4.75mm粗集料时,试验过程中应特别小心,不得私丢失集料。 2、经缩分后供测定密度和吸水率的粗集料应符合表1-2的规定。 3、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并适当搅拌,仔细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以多次漂洗至水完全清澈为止。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 4 试验步骤 1、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次盘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应高出试样50m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石料上的气泡逸出。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 2、将吊篮挂在天平的吊钩上,浸入溢流水槽中,向溢流水槽中注水,水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为止,将天平调零。吊篮的筛网应保证集料不会通过筛孔流失,对 2.36-4.75mm 集料粗集料应更换小孔筛网,或在网篮中加放入一个浅盘。 3、调节水温在世界上5-25℃范围内。将试样移入吊篮中。溢流水槽中的水面高度由水槽的溢流孔控制,维持不变,称取集料的水中质量(mw)。 4、提起吊篮,稍稍滴水后,较粗的粗集料可以直接将粗集料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将

细集料表观密度实验

细集料表观密度实验 1目的及适用范围 本实验用于测定含有少量大于2.36mm 部分的细集料【天然砂,石屑,机制砂】在23°C 时对水的表观相对密度和表观密度。 2仪器与材料 ①天平:称量1kg ,感量不大于1g ; ②容量瓶:500ml ③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C ±5°C ④烧杯:500ml ⑤洁净水 ⑥其他: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等。 3实验准备 将缩分至650g 左右的试样在温度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量,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分成两份备用. 4实验步骤 ①称取烘干的试样约300g 【m0】,装入盛有半瓶洁净水的容量瓶中。【四分法】 ②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已保温至23°±1.7°的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在恒温条件下静置24h 左右,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总质量【m2】。 ③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再向瓶内注入同样温度的洁净水【温度差不能超过2°】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总质量【m1】。 注: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期间的温度差不超过1°。 5结果整理 表观密度=m 2m 1m 0m 0 — ρa=表观密度×ρt 或ρa=(表观密度-αt )×ρw Ρa ——细集料的表观密度,g/cm 3 Ρw ——水在4°时的密度,取1.0g/cm 3;

αt——实验时水温度对水的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表; ρt——实验温度T°时的水的密度,见表取g/cm3。 不同水温时水的密度ρt及水温度修正系数αt 以两次平行实验结果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值大于0.01g/c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实验。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网篮法) 1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和表观密度。 2仪具与材料 (1)天平或浸水天平:称量应满足试样数量称量要求,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 。 (2)吊篮:耐锈蚀材料制成,直径和高度为 1 50mm左右,四周及底部用1~2mm的筛网编制或具有密集的孔眼。 (3)溢流水槽:在称重水中质量时能保持水面高度一定。 ⑷ 烘箱:能控温在105°C±5C O (5)温度计。 (6)标准筛 ( 7)其它:盛水容器(如搪瓷盘)、刷子、毛巾等。 3试验准备将试样用标准筛过筛除去其中的细集料,对较粗的粗集料可用 4.75mm 筛过筛,对 2.36 -4.75mm 集料,或者混在 4.75mm 以下石屑中 的粗集料,则用2.36mm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或分料器法缩分至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不得混杂,

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试样应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级配。在测定 2.36-4.75 mm粗集料时,试验过程中应特别小心,不得私丢失集料。 2、经缩分后供测定密度和吸水率的粗集料应符 合表1-2的规定。 3、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并适当 搅拌,仔细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以多次漂洗至水完全清澈为止。清洗过程中不得散 失集料颗粒。 4试验步骤 4.1 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次盘中,注 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应高出试样50m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石料上的气泡逸出。在室温下保持浸水 24h。 2、将吊篮挂在天平的吊钩上,浸入溢流水槽中,向溢

流水槽中注水,水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为止,将天平调零。吊篮的筛网应保证集料不会通过筛孔流失,对 2.36-4.75mm 集料粗集料应更换小孔筛网,或在网篮中加放入一个浅盘。 3、调节水温在世界上5-25 C范围内。将试样移入吊篮中。溢流水槽中的水面高度由水槽的溢流孔控制,维持不变,称取集料的水中质量 ( m w)。 4、提起吊篮,稍稍滴水后,较粗的粗集料可以直接将粗集料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将较细的粗集料( 2.36-4.75mm )试样连同浅盘一起取出,稍稍倾斜搪瓷盘,仔细倒出余水,将粗集料侄在拧干的湿毛巾上,用毛巾吸走从集料中漏出的自由水。注意不得有颗粒丢失,或有小颗粒附在吊篮上。再用探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擦干集料颗粒的表面水,至表面看不到发亮的水迹,即为饱和面干状态。当粗集料尺寸较大时,宜逐颗擦干。注意对较粗的粗集料,拧湿毛巾时,既要将表面水擦掉,又千万不能将颗粒内部的水吸出。整个过程中不得有集料丢失,且已擦干的集料不得继续在空气中放置,以防止集料干燥。 注:对 2.36-4.75mm 集料,用毛巾擦试时容易沾附细颗粒造成损失,此时宜改用洁净的纯棉汗衫布擦拭至表干状态。

百种木材平均气干密度表

百种木材平均气干密度表 (未完待续,错误难免,仅供参考。Alinovski搜集整理于2017.3.15)木材名称(别称)气干密度学名主产地 1愈疮木(铁梨木轻木、圣檀木、铁木) 1.1-1.35Guaiacum spp中美,西印度群岛一带 2蛇纹木(蛇桑) 1.2-1.321Piratinera guianensis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3东非黑黄檀 (紫光檀) 1.0-1.3Dalbergia melanoxylon Guill. & Perr.非洲东部 4美国沙漠铁木(沙漠金) 1.2Olneya tesota(desert ironwood)美国西南部到墨西哥西北部索诺兰大沙漠 5赛州黄檀 1.195Dalbergia cearensis Ducke.巴西 6降香绿檀 (乔木维腊木) 1.14-1.25Bulnesia spp.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阿根廷和巴拉圭 7科檀 (非洲小叶紫檀/科特迪瓦小叶紫檀) 1.05未定科特迪瓦等西非国家 8伯利兹黄檀(大叶黄花梨) 1.17Dalbergia stevensonii Tandl.伯利兹 9紫檀/印度小叶紫檀/鸡血紫檀/檀香紫檀 1.05-1.26Pterocarpus santalinus L.F.印度南部 10蚬木 1.15Excentrodendron hsienmu(Chun et How)越南北部、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 11黑黄檀 (版纳黑檀、缅甸黑檀) 1.04-1.20Dalbergia fusca Pierre东南亚及中国云南 12坤甸铁樟 1.04-1.20Eusideroxylon spp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13海南子京木(海南紫荆木) 1.11Madhuca hainanensis Chun et How中国海南 14苏拉威西乌木(印尼黑檀 、印尼条纹乌木) 1.1Diospyros celehica Bakh.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 15金丝李 1.1 16龙凤檀 (二翅豆) 1.07-1.11 17中美洲黄檀0.98-1.22Dalbergia granadillo Pittier墨西哥等中美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