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环境介绍

泸沽湖环境介绍
泸沽湖环境介绍

泸沽湖环境介绍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泸沽湖环境介绍一、泸沽湖简介

(一)地理位置及简介

泸沽湖地理座标为27°41′N~27°45′N,100°45′E~100°50′E,位于我国川、滇交界处和小凉山腹地,海拔2690m。泸沽湖属雅砻江水系,水域总面积平方千米,实测最大水深93.5m,平均水深40.3m。仅次于吉林长白山天池(水深317.7m)及云南中部的抚仙湖(水深151.5m)而居全国第三位。泸沽湖是川、滇两省共管的湖泊,湖水透明洁净,属中

国Ⅰ类水质,但环境问题也相当严峻。沿岸有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摩梭人,他们的走婚婚俗在旅游界有很大的影响。泸沽湖风景秀丽,旅游业发达,是云南和四川两省的省级旅游风景区、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二)地形与地质

泸沽湖在横断山脉地区属于相对低洼的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属断层结构,是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高原溶蚀断陷湖盆,这种构造同新疆伊犁哈萨克斯坦自治州北面的赛里木湖似。泸沽湖整个湖盆质地为岩石,内壁非常陡峭,但四川一侧因在地质史上有大量山脉泥沙冲积入湖,其内壁陡峭程度较云南一侧轻一些,云南这侧的山脉几乎是直插湖底。泸沽湖的最深处在湖中央,目前观测到的最深记录为93.5米。湖泊四周高山耸立,湖面海拔2690米,北面的峰峦高出湖面1800米,属于高原湖泊。泸沽湖属溶蚀地质,沿岸多岩溶发育,如地面工程对地下水处置不当,容易诱发地陷。

(三)岛屿

泸沽湖湖面有3个狭长的和5个独立的小岛。最大的半岛位于湖面的南半部,自东向西伸出湖面4.5,中间最窄处只有350米,正是这个半岛构成了泸沽湖轮廓的马蹄形状;北面的里格半岛形状狭长,最窄处只有15米,人文景观丰富。独立小岛以南端的里务比岛为最大,东西长度约400米,岛上有一摩梭人建造的寺庙。

(四)水资源与水循环

泸沽湖是中国第三深的淡水湖(第一为中朝交界处的,第二为云南昆明滇池东南面的),平均水深大于40米,最大深度93.5米。虽然湖泊水域面积不大,但由于很深,水体庞大,储量超过20亿立方米,超过比其面积大几倍的昆明。泸沽湖水体晶莹透明,非常洁净,肉眼可直视水下12米深处,这种水质在云南乃至全国都属罕见,属中国Ⅰ类饮用水水质,也是中国境内污染程度极低的高山深水湖泊。由于地处高原、

高山,湖水温度很低,然而湖水却终年不冻。湖盆边缘地形复杂陡峭,尽管湖面洁净柔和,游泳仍被视为禁忌

泸沽湖为海陆水循环,属上游的,路经是:(地表和地下径流)==〉泸沽湖==〉湖水出口(位于湖泊东南面的草海)==〉盖祖河==〉==〉金沙江==〉长江==〉()。泸沽湖的丰水期集中在每年的6至10月,只有丰水期湖水才会由地表河道将水排出湖外,其他时间排水河道流量很小甚至无流量。除地表江河出水外,泸沽湖的溶蚀断层构造,也会导致湖水从湖盆内壁的溶洞向外流出。

(五)土壤

泸沽湖的土壤随海拔高度的不同呈现明显差异,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红壤、棕壤、暗棕壤的特征,并呈现垂直的植被特征。

具体分布是:

①湖泊沿岸区域主要是红壤区;

②2800-3600米的区域为棕壤区,适宜温带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

③ 3600米以上土壤呈暗棕色,属于暗棕壤带,有林木分布。

(六)动植物

泸沽湖水圈属半封闭生态环境,动物种类多样,有些还是特有物种。水生植物与树木广为分布,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尤以波叶海菜花为着名,是湖区较为珍贵的水生植物,广布于湖泊东南面的草海,是泸沽湖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之一。草海还被誉为水生植物陈列馆。现今泸沽湖已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亦会飞临湖区越冬。

鱼类:厚唇裂腹鱼、宁蒗裂腹鱼、小口裂腹鱼、泥鳅等,其中裂腹鱼为泸沽的原种鱼,另有鲤鱼、鲢鱼、草鱼等次生鱼;

禽类:红嘴鸥、野、黑颈鹤、、鸬鹚、斑头雁、、岩鸽、画眉等;

兽类:青羊、猕猴、赤鹿、林麝、、红腹松鼠、灰腹松鼠、等;

两栖动物:、虎纹蛙、棘腹蛙等

草本植物:波叶海菜花、高山薯蓣、黏薯蓣等;

林木:云南松、大果、丽江、川滇、云南铁杉、小果垂枝柏、黄背栎等。

(七)湖泊生态系统结构

泸沽湖属西南季风区,多年平均温度12.8℃,年均降水1000mm。由于湖周群山环抱,北方寒流很难到达盆地内,加之有容积达21亿m3(昆明滇池总贮水量亿m3)的水体调节,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环境,即夏无酷署,冬无严寒,热量较丰,霜期较短。湖泊集水面积不大,入湖河道短小,临时性的沟水、溪水和区间坡面漫流是湖水补给的主要形式。湖水出口位于四川盐源县境内,每年6~10月份,湖水经东侧的大草海及盖组河排入雅砻江,汛期出湖流量达3~5m3/s,10月份以后排水量甚小,每年1~5月无湖水外泄。泸沽湖基本是一个半封闭湖泊。

泸沽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随着九湖流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口不断增加,入湖污染负荷逐渐加重,水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一些湖泊渐渐失去了她往日的灵秀与美丽。而泸沽湖是受污染最小的湖泊,“2009年九湖水质状况

分析报告”显示,抚仙湖和泸沽湖保持Ⅰ类水质,程海、洱海为Ⅲ类水质,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和阳宗海水质为劣Ⅴ类。泸沽湖综合污染指数为,营养状态指数为,处于贫营养状态,有11个月水质为一类,1个月为二类,全年水质均值达到一类标准。

二、与其它八大湖泊相比较,泸沽湖具有较大的自然环境优势

(一)良好的湖泊生态结构

1、水质

泸沽湖略呈北西——东南走向,长约9.4km,平均宽5.2km,平均水深45m,最深处位于狮子山脚下,最浅处在左所岛以南。80年代以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丽江水文站、云南省地理所先后对泸沽湖水质进行化验,确认其水质无基本变化。仅在局部区段因游客增加,管理不善,有人为污染现象。泸沽湖水质透明,水色为8—9级,透明度7—10m,最大水深12m,湖水矿化度低,在200mg/L左右,总硬度约为当量/L,为弱矿化软水。PH值为—,说明该湖泊呈碱性,氧化介质环境,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也有利于进入湖体的重金属元素沉降。

郭来喜先生等从天文区位、海拔高度、流域类型、湖泊成因、岩石结构、湖水质量、湖泊气候、湖泊深度、污染程度、经济发育程度等方面把该湖分成:(1)低纬度湖泊(27°41′—27°45′N); (2)高原型湖泊(海拔2690m);(3)外流型湖泊(属雅砻江水系);(4)断陷型湖泊(盐源—永宁、宁蒗—宾川断裂汇合处);(5)半溶岩湖泊(位于二叠纪灰岩区);(6)微碱性软水湖(PH值为~;(7)温带高原湖泊(年均温12.8℃);(8)深水型湖泊(平均水深

45m);(9)贫营养湖泊(生物耗养量很低);(10)待开发湖泊(湖水基本未利用)

2、水生植物子系统

泸沽湖水生植物丰富且保存完好。按生活型,可把它们分为挺水、浮水和沉水三种群落类型,其在湖泊不同水域组成连续的同心圆分布带。

3、水生动物子系统

(1)泸沽湖盛产高原冷水湖特有的裂腹鱼即厚唇裂腹鱼、宁蒗裂腹鱼及小口裂腹鱼。由于生活习性、繁殖规模及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分布上的差异,三种裂腹鱼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均有不同的区域。

(2)湖区是鹤类和其它水禽的良好栖息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黑颈鹤(Grus nigricouis)与白鹤(Grus Leuco-geranus),以草海(沼泽)为主要栖息觅食地,每年10月迁入,翌年3月离湖北迁。据统计,1983年冬共有54只黑颈鹤到湖区栖息觅食,此外来湖区越冬的还有红头潜鸭 (Aythya ferina)、赤麻鸭(Tadorna terruginea)、斑头雁(Anser indicus)等10多种其它候鸟,其中赤麻鸭数量最多,最大的群体达300只,成为该地自然生态系统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二)稳定的山地生态系统

1、植物子系统

泸沽湖的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之丰富在全国高原湖泊中是少见的。据统计,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37种,隶属25属, 19科。其中沉水植物17种,主要是:金鱼藻、狐尾藻、红线草、大茨藻、亮叶眼子菜、波叶海菜花等;浮水植物16种,主要是:细果野菱、青萍、鸭子草;挺水植物14种,主要有:芦苇、菖蒲、茭白、水葱、野慈菇、两楼翘柒等。等14种水生植物。以波叶海菜花为主组成泸沽湖特有沉水植物群落类型,是该湖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泸沽湖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对维持湖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起着关键作用。

2、动物子系统

泸沽湖区降水充沛,森林茂盛。适应本地环境的动物主要有黑熊、金钱豹(Panthera Par-dus)、猕猴(Macaca Mulatta)、麝(Moschus spp)、丛林猫(Felis chaus)、穿山甲(Manis Pen-tadectyla)、斑羚(Maemorhedus goral)、以及两栖类的虎斑蛙等。以上各种动物,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范畴。

(三)开发潜力

泸沽湖深藏于横断山脉腹地,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与外界的物质、文化信息交流程度低,其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生态平衡相对稳定。半封闭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自己的水生动、植物种类,组成了特殊的水生及动、植物区系,使得泸沽湖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1、由于温带高原深水湖和特有的水生及动、植物的存在,是湖泊学家,生物、生态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场所;又因它处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在探讨湖泊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方面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2、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泸沽湖具有洁静的水体和优美的环境,并且保存完整的母系大家庭和走访婚的母系文化,适宜开展高品位生态旅游和文化访古旅游。

3、充分利用该湖的环境条件,进行科学养鱼。

三、泸沽湖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由于干旱、来水减少等原因,九大高原湖泊中主要污染指标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部分较上年有所上升。

2010年三季度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状况

注:1、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按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数据为准

2009年1月——2010年11月泸沽湖水质调查表

(一)传统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摩梭人的房屋为“木楞房”,全部由木头建造而成,原来一幢摩梭人传统的“木楞房”,只需30m3木材,现在盖一幢两层的木楞房旅店(6~8间),则要木材约

80m3,除此之外烧柴和篝火晚会也需要大量的木材。解放初期泸沽湖周围被原始森林包围着,现在泸沽湖四周的树木大量减少,树木的砍伐导致泸沽湖每年流失的泥沙量高达200~300t[4]。同时,泸沽湖所特有的厚唇裂腹鱼、宁蒗裂腹鱼、泸沽湖裂腹鱼,由于渔民的过渡捕捞,和外来品种麦穗鱼的引进[5],使得其特有品种处于灭绝的边缘,对水质要求严格的水生植物———波叶海菜花数量也在急剧的减少,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二)旅游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在旅游初期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加上缺乏有效地环境管理,里格村的村民开始在湖边私自修建各种家庭旅馆,甚至建到湖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向湖中排放,2008年1~10月丽江市环境监测站对泸沽湖的监测数据表明,泸沽湖的水质仍为Ⅰ类,但如果不妥善解决沿湖污水的排放情况,未来Ⅰ类水质的标准将面临重大压力。而据一些学者研究表明,水环

境问题、旅游用地、游客量增长率已成为泸沽湖景区生态安全度的主要限制因子。

2、固体废弃物随意丢弃

在旅游的初期,由于没有垃圾回收的装置,旅客和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都是随意丢弃,白色污染随处可见,生活垃圾直接堆砌在马路边,这些污染跟随暴雨的冲刷一起带到湖中,给泸沽湖畔的生态环境问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3、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1995~2005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农业用地的TN、TP 排放量大幅下降;林地面源污染变化较小,近几年略有增加;而草地上的TN、TP排放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是该区域畜牧业增长较快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骑马服务),并且当地居民一般将马栓在草地上放养,是导致草地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近几年泸沽湖景区游客的大幅增加,使得人居用地面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快速增长。

四、生态环境整治对策

(一)总体方案

自从2004年6月5日央视《共同关注》栏目对泸沽湖环境管理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报道后,面对社会舆论压力以及在领导重视下,政府成立了以泸沽湖落水村委会为主,市、县环保部门协助的环境整治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沪沽湖旅游区垃圾清运管理办法》,以里格村为例,当地政府开展了《里格民族文化旅游村搬迁详细规划》,根据这一规划,里格村将两大片区分别进行控制和整治。总体思路是将村落向山脚搬迁,修建摩梭民居式的新村,修建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新村与湖岸间恢复生态观光农田。而里格连堤岛则以保护为整治的基础,拆除不协调建筑,对保留建筑进行维修,从而达到恢复自然景观和自然生

态,形成文化展示区的目标。2005年4月里格村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综合整治致力于改变里格村紧邻湖面的现状,恢复里格村依山傍水的风貌,突出原生态的山水田园风光,展现浓郁的摩梭风情,将里格村建成泸沽湖环湖文化生态旅游的示范社区。

(二)具体对策

1、制定村落搬迁规划

在对当地所有居民进行实地考察后,制定了相应的搬迁详细规划,整体向后移搬迁80m左右,对村落里面的建筑用地、农田、果园、湿地、未利用地做了整体的规划,并重新进行了布局。新建的房屋全部采用当地的摩梭风格,确保搬迁修建后的民居及村落形态完好的原真性。并且每栋建筑物控制在两层以内(9m),面宽宜控制在18m以内,单体建筑每栋不得超过5间,每个搬迁户的绿化用地不得低于30%,必须设立3~5m3的三级砖砌化粪池。通过制定详细的搬迁规划,当地政府统一管理,严格要求,落实到搬迁的每个具体环节,使得搬迁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2、完善村落基础设施

村落搬迁后建成了沿村落步行游路、停车场、旅游厕所、打跳场、电信、电力管线等基础设施。沿村的步行游路采用当地青石板铺砌。停车场车位划分采用种植树木的方法进行划分。电信每户1线,采用穿管埋地敷设。高压线直接由架空线引下,低压线路采用电缆穿管埋地敷设。村中种以滇杨、滇玉兰、圆柏等树种,而灌木有蔷薇、月季、青刺等。通过完善村落的基础设施,改善了村落的旅游环境,为游客带来了便利。

3、修复湖岸带

完善了沿湖岸带的绿化,绿化树种选择当地常绿树种为主,辅以灌木,草本花卉。沿湖树种以垂柳为主,辅以原生灌木。湖边的路面用青石板铺砌,与水体相连的岸堤全部铺上碎石,使岸边的水体变得清澈透明。

4、修建自然湿地

在进行村落搬迁后,调整了用地结构,增加了大量的人工湿地。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同时对污水处理厂的出尾水也做了相应的处理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材料(如芦苇)在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口下方修建人工湿地,利用地势将出水引入湿地中,该人工湿地一方面可以对出水做深度处理,防止出水任意排放带来的面源污染,另一方面也美化了当地的环境,提高了生态效益,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5、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

为了解决旅客在旅游时的垃圾丢放问题,按50m的间隔在村前道路、步行游路、沙滩、栈道及广场、停车场、游船码头等处设置垃圾筒。在家庭旅馆中,对旅客的丢弃的水瓶进行集中存放,村民将水瓶卖出换成煤,减少对木材的砍伐。在停车场建立了小型垃圾转运站,同时修建了的垃圾填埋场对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并且规划在停车场、中心广场、游船码头等设置公厕。

6、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

为了保护里格村落沿湖的水质,在村落内修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分为村民家用化粪池、污水收集池、污水提升管道、污水处理厂、生态滤渠、湖滨湿地共6个部分。通过对里格村的污水来源和组成进行分析后,采用了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处理工艺,该工艺由曝气转刷、上下两层沟道及沉淀区组成。氧化沟的上层为好氧区,下层为缺氧区,其沉淀池建于氧化沟的一端,对氧化沟内混合液的流态无任何影

响,且实现了污泥的自动回流。该工艺对COD的除去率能到达95%,BOD5达到98%,其占地面积少,较常规氧化沟节省面积50%。该装置结构紧凑、运行操作简便节省能量,投资少,操作方便,适合现阶段我国中小城镇及小区污水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