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养生

中医药与养生
中医药与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于死地。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的减退、调节适应能力的减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难以承受,故而易引起疾病。古书中早就有过记载,认为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多参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古今相关文献,结合历代养生家的养生实践,对五志养生进行探讨。认为五志养生的方法不外乎利用与排解两大方面。指出利用五志养生,应针对怒喜思悲(忧)恐(惊)各自的不同特点,采用针对的调理养生方法或总体调和的方法,使五志调和,从而起到促进阴阳平衡,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作用。

【关键词】五志;五志致病;五志养生

“五志”,即怒喜思悲(忧)恐(惊),是人类典型的情绪体验。中医认为,五志产生于“五脏之气”,是人体正常的心理活动,但同时,五志内伤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五志致病的关键在于五志“不节”或“不时”。通过调和五志的方法,使五志发而中节,有时有度,在维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预防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调和五志以养生防病,一直以来都是历代养生家所公认的养生法则,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也证实情绪与健康之间确有密切联系。总体而言,五志须有节有度,方可起到调节人体,养生防病的作用,正如荀悦所言“故喜怒、哀乐、思虑必得其中,可以养神也”,然而针对各志的特点不同,又应区别对待,有些情志发挥适度给人体带来益处,应该合理利用,有些则常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则应择法排解,两者双管齐下,共奏养生防病之功。

1 怒为魁首

怒,指生气、愤怒一类情绪,为典型的负性情绪,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养生防病首先制怒,如曹慈山的《老老恒言·戒怒》中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不仅是情志致病的魁首,而且怒难以控制和排解,如薛皮《读书录》(卷一)中讲到,“二十年制——…怒?字,尚未消磨得尽。”可见其难于消除的程度。

历代养生家都很注重对怒志的调养,并且不同的门派及个人又各具特色,许多方法至今仍极为经典,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调养怒志最典型的方法是以忍制怒,如佛家将嗔恨心视为无明业火,曰“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又说心怀嗔怒之火,则把过去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统统烧光,曰“嗔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故而提出佛教道德生活规范六度之一的忍辱度嗔恨,主张每逢嗔的环境到来,即用最大的忍力,不令嗔心妄动放纵,忍辱容让在负重的情况下度脱嗔恨之心,并由此而养成宽宏的雅量和容让的美德,是对怒志的一种具有佛家特色的调理方法[1]。“忍”字文化,无论中外都具一定的影响力,明代学者陈白尘在其《忍守箴》中说:“七情之发,发怒为遽;从怒加之,唯忍为是;当怒火炎,以忍水制;忍之又忍,愈忍愈励。”培根言:“无论情绪上表示怎样愤怒,但在行动上却千万不能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来。”提醒易怒者,要理智地克制自己,要“忍”。

理智以制怒是调养怒志的又一经典方法,即靠理智驾驭感情,控制怒志发作。理智制怒的前提是静心,管仲讲到“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静则得之,躁则失之”。提出以静止怒,即通过冷静的思考首先让理智占据主导地位。继之,则是深入地观察和分析事理,平静地分辨和判断是非,即“徐观理之是非”,这是理智制怒的关键,钱琦在《钱公良人浯·由庚》中讲到:“人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不遽发,而徐观理之是非,则怒可忘矣。”也就是说遇到可怒之事,应先冷静下来,细心思考,正确分辨,则可以忘掉发怒,从而

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处理问题。另一种理智制怒的方法是事先权衡利弊,想象发作的后果,从而克制怒,如《老老恒言·戒怒》言:“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又如郑瑄在《昨非庵日·颐真》中云:“人能以欲怒过后作想,神自清,气自平。”理智以制怒,需要长期加强道德修养、重视意志锻炼、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才能做到。民族英雄林则徐,动轨易怒,为克制自己,特以“制怒”二字为座右铭,以便随时提醒自己。理智告诉他,要制怒,必须具有博大的胸怀、良好的涵养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风格和态度。他劝告人们说:“怨人者易怒,责己者心宽:诽谤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欣然受赐,何怒之有。”

怒为五志致病的魁首,忍以制怒和理智以制怒,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和排解怒志,从而预防因怒引起的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失调,达到调怒以养生的目的。

2 喜则气和,乐以正道

喜,指欢喜、快乐一类情绪,属对人体有益的良性情绪,《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说明喜志可以使气血和畅,在血管中的营气和在体表的卫气流通,精神畅达,生机旺盛,从而有利于益寿延年。《遵生八笺》中也说:“安神宜悦乐。”即愉悦快乐的情绪,具有安神的作用。

乐观是喜以养生的典型代表,乐观的态度不仅对事业和前途具有重要作用,更对人体健康长寿有极大益处。清代著名画家高桐轩主张人们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才能益寿延年,他归纳出老人养生“十乐”,云: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暴背之乐。其中既倡导体力劳动之乐趣,又推崇精神生活之乐趣,实质是教导人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遇事多想一想积极的方面,常持快乐心,健康寿自长[1]。《论语》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排除不良情绪因素,防止衰老的最好方法。知足常乐是喜以养生的又一典型代表,人们应该培养“知足者常乐”的思想,足而生乐,乐而生喜,喜则生情,情则养人,焕发精神,有益于身心健康[2]。

喜以养生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即主动寻找乐趣,愉悦情怀。古代养生学家认为,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情趣爱好,自行选择,元朝医家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指出:“养老之法,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即喜之。”“读义理学、学法贴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就是说,琴棋书画、种花养鸟、旅游观光、河边垂钓等有益的爱好都能使人愉悦情怀,告诫人们应该多多培养兴趣爱好,喜乐以养生延年。主动发笑以养生也是喜以养生的方法之一,王冰释《内经》曰:“笑,喜声也”,言明了笑与喜的关系,近代养生家丁福禄提出每日专门抽出时间,逢场作戏,口资笑乐,他在《丁福保训》中指

出:“欢笑能补脑髓,活筋络,舒血气,消食滞,胜于服食药耳。每日须得片刻闲暇,逢场作戏,口资笑乐,而益身体也。”

喜以养生应该禀着乐以正道的原则,《周易·豫》从哲学的角度提出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顺以动,豫”,豫,指快乐,意指应时而动则快乐。魏源也提出以正道为乐,在《默觚·学篇九》中曰:“以道为乐。”具体的要求如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出“不以奢为乐”;《抱朴子养生论》提出以行善调喜志,云:“行一善则魂神乐。”《论语·雍也》提出做聪明的人,从而快乐以养生,云:“知者乐。”

常喜善乐有益健康,只要以乐观知足的心态面对人生,以情趣爱好,幽默笑话来愉悦情怀,以人间之正道为乐,则能使喜志发挥调畅气血,健旺精神的养生作用。

3 思忧结气,善用调和

思志较为特殊,它含有思念、怀念的意思,与忧有共同特点,也含有思考,思虑的意思,属思维范畴。《内经》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是说为实现志向,反复思考,慎重推敲,力求妥善者,称之为“思”[3]。无论思念还是思考,都可以导致《内经》所言的“思则气结”,即过度长期的忧思,则会导致脾气不运,气血暗耗,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但是若能有节有度的利用思志,则能起到养生的作用。

3.1 忧虑难免,重在调和忧,指忧虑、忧愁一类情感。适度的忧虑是人们进行日常活动的前提,不可避免,自古深谋远虑的人,多得

到人们的推崇与爱戴。然而,过度不适时的忧虑,常常致人成病,故而排解不良忧志,正确适度的发挥忧志,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历代养生家提出诸多排解不良忧志的方法:事到临头常给人措手不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极大忧虑,严重有损于健康。《论语》的经典之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倡导人们深谋远虑,以减少事到临头的忧虑;《吕氏春秋·达郁》提出不要沉溺于现有的快乐,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免落得忧愁的下场曰:“沉于乐者反于忧”;忧虑情绪往往无所事事的时候最易产生,故而汉乐府古辞《满歌行》提出多做事以减少忧虑,曰:“智者不愁,多为少忧。”;对缘于缺乏诚信,而整日忧于面对事实的人,道教养生论著《金丹心法》主张修养大自然般的诚信。“日月四时各循其序,阴阳万古不改其经”,便可睡时无梦,醒时无忧无虑,云:“信矣,而不期;光矣,而不耀。故其寝不梦,其觉无忧”;世事纷扰,人们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是产生忧虑情绪的重要原因,对此,庄子提出以平和简易,清静无为,排除忧患,曰:“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对于缘于物质匮乏的忧虑,《国语》主张:“以俭足用,则远于忧”;对于缘于欲望而产生的忧虑,《荀子·子道篇》主张节欲以减少追求的目标,从而减消忧志,云:“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易·系辞上》则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遵从客观世界及其内在规律则不忧,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对于现有的忧愁,《管子·内业》提出用音乐来排除,曰:“去忧莫若乐”。总上可见,忧思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情绪活动,唯有适度节制,调和利用,才能起到养生延年的作用。

3.2 存思养神,锻炼思维存思以养神,即是利用思志养生的典型范例。存思存想是道家修炼内功的功法之一,谓存想体内外诸神,使心神凝聚于一点,脑海中出现各种神的形象,心灵中充满敬畏的感情。道家认为人体之所以产生多种疾病,是因为体内诸神离身外游,神不守身,通过修炼存思功法,静思冥想,使外游五神回归体内,神守人身而万疾皆除[4]。实质上是利用思志,存想体内外诸神,从而使人体“得神者昌”,形与神俱,健康长寿。锻炼思维是调养思志的重要方面,诸多方法可以起到锻炼思维的作用,在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锻炼思维,保持智力,防止脑功能衰退,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面。

4 悲志消沉,宜当宣解

悲,指悲哀、伤心一类情感,“悲则气消”,悲志养生,重在排解,《内经》曰:“郁而发之”,主张用发法,多采用宣泄、升华或是转移的方法,调和悲志[2]。采用聊天、写信等方式向朋友或亲人倾诉自己的苦衷,或写诗作赋、撰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是用意志控制自己的精神,将愤怒、悲痛等刺激,转化成为社会、科学、文化、教育、艺术、体育等而奋斗的力量和动力;或是理智的思考,分析悲伤事情的来龙去脉,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然后轻松向前,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有意义的新事情,将悲的情绪转移为新的情绪,从而减少悲伤带来的害处[5]。

5 惊恐骇惧,浩气理制

恐,指恐惧、害怕一类情感,惊,指惊恐、骇怪一类情感,惊与恐之间略有差别:惊是心理上先无准备,突然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而感到惊骇、恐惧,恐是未受惊吓,而内心自感恐惧。惊有恐惧之意,因此可以归于恐[3]。恐惧多缘于不知道事情的内情,受到表面现象的蒙蔽,故宋朝程颐《二程集·拾遗》提出“明理可以治惧”,以通晓事理来克服恐惧;《论语·述而》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说明小人的行为常常是引起恐惧的原因,提倡人们行君子之为,以盛大刚直之气处事,就不会有疑难和畏惧,正如弘一大师在《格言别录》中说:“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针对老年人临近死亡因畏惧而产生的恐惧,英国学者罗赛尔认为,战胜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的兴趣更为广泛,眼界更为开阔,人生犹如一条河,起初是微小的,在狭窄的河床里流淌,跃过山岩,形成欢乐的瀑布,逐渐地河面加宽了,河岸加阔了,水的流动加快了,最后归大海的时候,也不因为失去了自己本来的形态而痛苦。老年人用这个方法来回顾和展望自己的生活道路,也许就不会承担这种寂寞的恐惧感了[6]。

以上是针对各志特点而施与的不同调节方法,在单独调和五志,养生延年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人类的情绪活动常常杂合而至,极为复杂,因此在调和五志进行养生的过程中,总体的调和也极为重要。诸如读书调五志,读书中的喜怒哀乐,具有调达情志,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的心理治疗作用[6];达观节五志,孙叔敖以达观为长寿的秘诀,他认为“万事有兴废,万物有盛衰,人生有逆顺,有得有失是正常。所以,我把得失、去留,总当作过眼云烟,不值得大喜大忧[7]。”

《庄子·外篇秋水》中也讲:“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修养道德调五志,《论语·颜渊》曰:“君子不忧不惧”,认为道德高尚的人既无忧愁情绪又无恐惧心理。又有《论语·子罕》曰:“仁者不忧。”认为做仁德的人则可排除不良的忧虑。

综上所述,五志养生以“神为形之主”为理论基础,五志养生的方法更是涉及儒道佛及文学艺术等诸家,总结历代养生家运用五志养生的经验,不外乎利用与排解两大方面,针对怒喜思悲(忧)恐(惊)各自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调理养生方法或是总体调和的方法,使五志调和,从而起到促进阴阳平衡,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作用,至今仍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中医与养生论文对运动养生的理解

对运动养生的理解 2016 级交通运输(车联网方向)本科201601500060 宗春蕾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 出,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自己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因 而多次发出:“不要死于无知,不要死于愚昧”的忠告。人类有史以来,人们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甚至有人花费毕生的精力去从事炼丹和发掘长生不老药的研究。随着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人们不仅满足于长寿,还希望在长寿的同时又更高的生活质量。现在,越来越多 的人意识到了“运动养生”这个概念,开始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生活的观 念也在不断地更新。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完美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如 《庄子刻意》云: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 导引之丄,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说明当时

用导引等方法运动形体 来养生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吕氏春秋》中更明确指明了运动养生的意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 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 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 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 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壬冰注:术数者,保生之犬伦:即指 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古人是 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劫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 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养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养身,还在于养 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崇运动养生的原因。 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也:

四季养生论文赏析

作者:https://www.360docs.net/doc/d09427546.html, 四季养生论文赏析 四季养生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就是养生要和天时气候同步。中医养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古人在养身方面也有很多自己的研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一年又四季,四季各有变化,人的身体也会随着而改变,保健中心认为养身之道亦要因时而变。 一、春季养生 春为四时之首,既是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的时令,也同样可以看作是养生的开始,此时,人应该本着“人与大地相应”的基本出发点,顺其自然向上向外疏发人体之阳气。所以,春季养生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由弱到强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而且还要积极地去倡导一种雅致舒心的生活 所以在春季之时,要注意保持自己愉悦的心情日常生活要安排得丰富多彩。《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清代画家高桐轩也有“十乐”,即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曝背之乐。可见,在生活中结合自己的情趣爱好,不仅是生活的丰富,还是一种生命的颐养春季休闲中心认为还应多食红枣,蜂蜜,韭菜,春笋,樱桃,菠菜等食物 二、夏季养生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可达到养目的目的。 夏天养心安神之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这些都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在饮食方面,应多吃小米、玉米、豆类、鱼类、洋葱、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芦笋、南瓜、香蕉、苹果等,少吃动物内脏、鸡蛋黄、肥肉、鱼子、虾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三、秋季养身 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 秋季,在燥气中还暗含秋凉。人们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如果这时再受风着凉,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对这种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注意防凉。 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榄。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此外还可适当食用一些药膳,如:参麦团鱼、蜂蜜蒸百合、橄榄酸梅汤 四、冬季养生 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

少儿保健与中医养生

少儿保健与中医养生 2006-10-09 刘逢军教授点击: 151 少儿保健与中医养生 我们今天讲课是题目是少儿保健与中医养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作为中医保健、中医养生的学者经过了大约十年左右的观察,发现现在的儿童保健的的确确是我们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今年53岁,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班里,50多人,大概有一个戴眼镜或者是一个班里一个戴眼镜的都没有。那个时候,凡是小孩戴眼镜的在学校里就这么几个,可是现在一个班里只有一个或两个不戴眼镜的。这说明什么呢?问题非常严重,中医讲:“百脉皆朝于目”,就是眼睛这一圈,它和身上的百脉都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当小孩的时候,眼睛就开始弱视,这标志着这个小孩他整体的身体状况是处于弱势,这个事情可以说是不得了了。 中央电视台一个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有一次到我这里来聊天,他说他主持了一个关于忧郁症的节目。他说现在据统计,青少年全国的忧郁症是三千万。我呢,临床的机会比较多,一个礼拜至少看大概700人左右,礼拜五专家门诊、礼拜五下午专家门诊、礼拜六上午专家门诊。我的专家号呢,一下午半天挂300人,那么礼拜一上午这600个号一抢而空,下午来基本上就挂不到,我还留了50个号照顾外地坐火车、飞机来的。我呢,至少要看700个人,那么在这700个人当中,小孩占了四分之一。 所以我就感觉到儿童的保健牵扯到祖国的未来,今天讲课的目的:跟国家科技部门已经作了这个准备,要搞一个对比。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60个孩子在同龄人中,选30个孩子比较矮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的,精力不集中、多动的,那么经过中医养生调养,调了六个月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从十年来的临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际呢?这又回到了我们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最根本的观点: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有一个平衡的物质身体,他就可以产生一个平衡的精神状态。如果我们不关注这个物质身体,单纯的强调它的精神的反作用,那是什么?那是唯心主义。我们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否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这个孩子做小动作啊,这个孩子不听话啊,要进行纪律教育啊。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就是这样,我们有谁考虑过这个孩子他是物质身体失衡了,当物质身体是失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有限的,他不能控制他的精神。 有的时候,我看到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我都心酸啊,为什么呢?小倒霉蛋!他本身他的物质身体失衡了,学校老师批,家里家长打、骂,倒霉死了。因为他是一种失衡的,一种病态。当我们看到的一些孩子成长起来了,从心眼里高兴。有些母亲带着孩子来的时候都是在腋下这么高,过几个月后一下子有他妈这么高了,家长也高兴,孩子也高兴。所以呢,就跟科技部门同志在聊天的时候,大家都感到这是一个工程,这是一个事关系到我们祖国的下一代身心状况的大事,所以准备搞科学列项,这个事情搞了十年了,它已经是成功的了。但科学毕竟是严谨的,是要数据的,光说这个好、那个好,那只是一个一般的说法。必须是在同一个学校,为什么在在同一个学校呢?因为在同一个学校,教育是一样的,能对比出在同等教育情况下的学习成绩。他必须在同一个地方,因为同一个地方的人、饮食都是一样的,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正文】“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

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1,谈谈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学习中医药与保健后的收获和感想知识分享

学习中医药与保健后的收获和感想

精品文档 学习中医药与保健课程后的收获和感想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养生与保健也成为了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很庆幸这学期我选了中医药与保健这门课程,让我了解了更多知识的同时也受益匪浅。现在我就我学了一学期的课程来做一些感想。首先,中医保健与养生是中华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医偏向于治病,并兼养生,保健、养生不治病,着眼于“治未病”,即在预防疾病发生与促进身心的健康。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很多人都忽略了身体的健康,也导致了大多数人都处在亚健康的状态,我以为无论如何我们每个人都要适当了解中医养生与保健的知识,对自己的健康给以足够的重视。这学期我们在老师的讲解之下了解了很多关于养生的药方,以前只是有点兴趣对中医养生有些了解,但真正接触之后我才知道这其中大有学问。它确实是一门很高深也很有意思的科学,它能够完美的与人们信奉的五行八卦联系起来,比如:人的心肝脾肺肾可与五行八卦的金木水火土相对应,也能够与生活常识中的五味——酸苦甘辛咸相联系,由此完美也确实可见其与我们生活联系治密切。我们了解的关于补益之剂、发表之剂、攻里之剂等等方子让我们对其中的专业词汇也有了更科学的接触,药方中的药物也让我对生活中常见的黄连、甘草、连翘、当归之类药物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理性的了解。 说其理性是因为我想起来之前曾经历的一件事情:常识中人们都知道夏天喝绿豆汤对身体有很多好处,甚至在不知道它具体有何益处中医药与保健课程结业感想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养生与保健也成为了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很庆幸这学期我选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医养生与保健 保健就是每个人健康的前提,它关系着人类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的与平,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幸福。特别就是人到中年,如日中天,正就是人生的辉煌时节;而人至老年,仍就是夕阳无限好,余霞映满天的时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全社会关注的事情——中老年健康长寿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本人正基于这种心情,今天给大家谈谈关于中医养生与保健的问题。给大家交流一下心得与体会,供大家参考。 其实中医学在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早就认识到了养生保健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内经》中就有“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精神,颇具有现实意义。 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给大家讲讲:第一、锻炼保健,第二、心理保健,第三、饮食保健,第四、药物保健,第五、情志与健康。 一、锻炼保健 充沛的精力,必须寓于健壮的身体,而健壮的体力,又常来自经常不懈的锻炼。因此,加强身体锻炼,也就是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的一项措施。 (一)生命需要运动 近年来,世界科技及经济快速发展,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其副产物如空气污染、噪音等使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生活在文明中的人,精神紧张,工作繁忙,每天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后,就在沙发上一靠。如此日积月累,体力、体能逐渐衰退,高血压、糖尿病的病魔就会

威胁人的生命力,于就是需要提倡运动。 公元前300年,在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写道;“生命需要运动”。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心脑血管病与精神病大大增多。中风、大脑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灾难。2005年,中国心脑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2300多万,肥胖者6000万,烟民3、5亿。 医学家认为:“这都就是活动太少,加上神经、精神过度紧张”,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生产的劳动过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反体力的部分在缩减,精神的负担在增加,加上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化交通与交际工具作用的增长,在客观上促使人们普遍以比较消极的形式度过闲暇的时间。人体的肌力减退,已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高血压病与心脏局部缺血症,逐步向中青年靠近,损害了脑力劳动者,甚至部分体力劳动者的健康。想要改善这种状况,参加各种运动(包括慢跑),进行体力锻炼,则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提出:“劳动可以健身,”她还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根据这个道理,她创造了“五禽戏”(距今有1800余年)。“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姿态动作,来锻炼身体。她的徒弟吴普按“五禽戏”来锻炼身体,就活到90多岁。后来,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即从此演变而来。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提出:“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按西医来讲,体力锻炼,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有刺激作用,能改善代谢过程,活跃氧化过程,改善血液循环与呼吸功能。

《中医药与健康》学习心得备课讲稿

《中医药与健康》学 习心得

杏林爱德,幽幽药香 _______记绍兴市《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培训活动体会 9.8号,有幸前往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参加了绍兴市《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培训活动。 一进入报告厅,阵阵药香扑鼻而来,主办方赠送每位教师五个香囊作为礼物。 活动伊始,爱德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校长过小燕作了主题汇报,分别从“诗词故事”、“分门别类”、“亲力亲为”、“实际体验”四个方面介绍经验。听了过校长的汇报,真的替爱德学生感到幸福,学校专门开辟了3000多平方米的基地,种植中草药,供学生学习。真正做到了“蒙以养正功在千秋”。 接着,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谢金土老师为我们解读《中医药与健康》课程设置及实施建议。给了我们“课程教学目的”、“主线框架”、“单元板块”、“课程开设建议”等建设性指导。 爱德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的童金松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一堂观摩课《香囊药语》。这是一堂特别的课,更是一堂中医药进课堂的启蒙课,童老师以香囊为支点,引出中草药,孩子们一边做香囊一边学中医知识,特别兴奋,真正体现了科学课“做中学,学中做”的特点。 下午,上虞区城东小学朱钻飚老师,讲座《科学普及,促进健康,培养兴趣——教材个案解读及教学建议》。朱老师作为先行者,给了我们系统,全面的课程指导,对我们开设这门课程有很好的指导思路。

再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郑红斌的专家讲座《中医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特点》、《提问及答疑》。从专业的角度,阐述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经络等,感受颇丰。 最后,教研员谢金土老师作了总结,再次强调了本次活动的原始出发点:让每位参与的老师对这个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大概的理解,并希望参与的每一位老师在回去后能做好汇报与传达工作,开展小型研讨会,让《中医药与健康》这门课程在各个学校真正地落地生根。 会议结束,带着阵阵药香,离开了爱德外国语学校。对于这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也有了一些思路,深感责任重大。 孙端镇中心小学科学教研组————冯晓伟

养生保健论文养生与保健论文中医养生保健论文“华芝堂”中草药系列

养生保健论文养生与保健论文中医养生保健论文“华 芝堂”中草药系列 “华芝堂”中草药系列养生保健饮品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摘要】本研究在概述项目可行性研究内涵与进展及时期划分的基础上,对“华芝堂”中草药系列养生保健饮品生产项目进展前景与规模以及项目的实施方案等做出了具体的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华芝堂”中草药系列养生保健饮品生产项目可行性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进展,人类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居民的健康消费逐年攀升,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在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药保健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之一,保健食品的销售额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因此,本研究试图对“华芝堂”中草药系列保健饮品的生产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述 (一)可行性研究的内涵与进展 可行性研究方法是以推测为前提,以投资成效为目的,从技术上、经济上、治理上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研究的方法。可行性研究的差不多任务,是对新建或改建项目的要紧问题,从技术经济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对其投产后的经济成效进行推测,在既定的范畴内进行方案论证的选择,以便最合

理地利用资源,达到预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美国是最早开始采纳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开发田纳西流域,田纳西流域开发能否成功,对当时美国经济的进展关系重大。为保证田纳西流域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开创了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并获得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纳这一方法,广泛地应用到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领域,已逐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专门广泛、一样包括市场研究、工程建设条件研究、采纳工艺技术研究、治理和施工研究、资金和成本研究、经济效益研究等内容。 我国进行可行性研究起步比较晚。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和方法逐步引进,国家有关部门和高等院校多次举办讲习班,培训了一批骨干。同时国家经济建设主管部门对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如宝钢、石油化工引进装置、核电站、山西煤炭开发等,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我国自1981年开始正式将可行研究列入基建程序。目前,可行性研究在我国差不多普遍受到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效。 (二)可行性研究的时期划分 第一时期:初期工作。包括收集资料、现场考察、数据评估、初步报告。第二时期:可选方案评判。包括制定设计原则、技术方案比较、初步估算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中期报告。第三时期:举荐方案研究。包括具体问题研究、基建投资及生

中医药养生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中医养生学论文 【摘要】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养生讲究辨证施用、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注重辨别人们的体质特点,并根据体质特点、所处地理环境特点、发病季节的气候特点,辩证用药调理。本文阐述了不同体质的养成、变化和养生原则,并根据自身属于气虚体质的特点,从自己本身的饮食、生活和药理保健出发,结合中医体质养生思想体系的内容,提出合适的养生改进措施,从而达到保持身体健康,机体功能正常的状态。 【关键词】民以食为天药食同源无为而治 【正文】 名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关于饮食的话题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乐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饮食入手的养生之道。饮食搭配和调养得当,可以充分地补充我们日常活动所需的营养,提高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饮食是人赖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调配饮食,才能固气养精,供给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长期合理的饮食规划,从长远看来对身体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根据季节来划分,一年四季中饮食要顺从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身体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谓的“因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总结出的四季养生方法是科学的阐释。首先,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际正是由寒转暖、大地回温、阳气聚敛之时,故调阳是顺应气节的养生之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医养生与保健 保健是每个人健康的前提,它关系着人类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的和平,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幸福。特别是人到中年,如日中天,正是人生的辉煌时节;而人至老年,仍是夕阳无限好,余霞映满天的时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全社会关注的事情——中老年健康长寿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本人正基于这种心情,今天给大家谈谈关于中医养生与保健的问题。给大家交流一下心得与体会,供大家参考。 其实中医学在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早就认识到了养生保健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内经》中就有“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精神,颇具有现实意义。 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给大家讲讲:第一、锻炼保健,第二、心理保健,第三、饮食保健,第四、药物保健,第五、情志与健康。

一、锻炼保健 充沛的精力,必须寓于健壮的身体,而健壮的体力,又常来自经常不懈的锻炼。因此,加强身体锻炼,也是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的一项措施。 (一)生命需要运动 近年来,世界科技及经济快速发展,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其副产物如空气污染、噪音等使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生活在文明中的人,精神紧张,工作繁忙,每天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后,就在沙发上一靠。如此日积月累,体力、体能逐渐衰退,高血压、糖尿病的病魔就会威胁人的生命力,于是需要提倡运动。 公元前300年,在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写道;“生命需要运动”。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心脑血管病和精神病大大增多。中风、大脑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灾难。2005年,中国心脑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2300多万,肥胖者6000万,烟民3.5亿。 医学家认为:“这都是活动太少,加上神经、精神过度紧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生产的劳动过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反体力的部分在缩减,精神的负担在增加,加上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化交通和交际工具作用的增长,在客观上促使人们普遍以比较消极的形式度过闲暇的时间。人体的肌力减退,已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高血压病和心脏局部缺血症,逐步向中青年靠近,损害了脑力劳动者,甚至部分体力劳动者的健康。想要改善这种状况,参加各种运动(包括慢跑),进行体力锻炼,则具有重要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

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一是饮食宜清淡。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调畅情志。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的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1、怎么看待“人”和“人的健康” 1)人: a.人是独立的、自主的、是自己的主人—也就是有人权—“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宋?悟真篇》) b.人不是孤立的,是身心一体、与社会一体、与自然一体的—也就 是要和谐共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易传》) 2)人的健康: a.您是主人—要把健康当作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事情—“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道德经》) b.您要尊重自己的身体,它是一种自然物,不是您随意想怎样就怎 样的,要在生活中调整身心,在社会中调整身心,在时令、地域环 境的变化中调整身心。 c.您应当尊重您的身心—它具有很好的调整机制,使您自身健康最大、最有效、也最恰当的“药物”—“人身自有一大药,只是世人不肯吃” 2、四季养生: 自然的万物,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节律,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中,早起、午忙、暮收、夜卧。只有符合 规律,人体才能健康。 同样的,不健康也可以通过遵循时令节律来加以改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讲述如何遵循节气养生,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讲究在时令的变化中“与 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疾病也讲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 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 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 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胀论三十五》“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3、饮食调补: 1)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没事少吃药,养生的根本之一是饮食调养。 中医把人可以食用的东西按照对人健康的长久好处和损害分层次,只好无害的是最基本的五谷,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中医保健与养生 中医保健知识

中医保健与养生中医保健知识 中医保健与养生中医保健知识,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饮食养生保健饮食养生要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保健与养生 1、多吃北豆腐和血豆腐补充营养 如果除了手脚冰凉,身上其他地方也不那么暖和,可能是营养不平衡类型的寒症。经常减肥、偏食的女孩子和正值中年的女性,最容易维生素摄入不全面,而维生素B2又是平衡人体耗氧量的重要物质。所以,属于这种怕冷的人群,又不想吃胖自己来抗寒,可以多吃一点北豆腐烧白菜。 北豆腐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能减少平时工作、活动时体内热量的快速散失,不但有助于保持能量,还能帮您提高耐寒能力。 2、北菇加山药全面滋补 适宜人群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人。寒冷的冬天,多吃些菌类和根茎类食物,可以帮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

这里说的北菇是指根茎特别粗的那种。在遥远的东北深山生长的这种菇类,本身就有很好的抗寒能力。如果吃进这种粗根茎的香菇,人体会一次性补充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和微量元素铁、硒、钾等。而冬季的常见蔬菜山药,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淀粉,这两种营养物质可以快速地在人体内分解成热量,从而为身体增加能量,起到抗寒作用。特别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小孩食用。 3、多吃胡萝卜激活内脏和血液 适宜人群心肺功能不好的人 长期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以及心肺功能不好的人,也是爱怕冷的人群。对于他们来说,解决怕冷问题比较难办,因为这些人怕冷的主要原因是脏器功能不调或代谢不畅。体质虚弱者、有慢性胃病的人,还有脏器功能衰退的老年人这种寒症最多见。 中医保健知识 “顺”:养生跟着季节走 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论文

浅谈中医养生理论 魏华 02092125 工商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饮食方面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膳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认为,在药膳的真正含义及如何更好地达到对人身的养生保健作用等方面,尚需提高人们对药膳的理性认识。 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之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同时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药膳对于人体的健康和和谐确实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要使用药膳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同时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药膳文化。 关键字:药膳中医养身养身理论

正文 浅谈中医养生理论 一、药膳养身的含义 药膳,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用来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但是,药膳尽管是膳,它的前面还是有个“药”字在修饰,说明它不是普通的“膳”,是有医药作用的,所以,不能随便食用,必须要在医生或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使用。使用的情况直接决定你养身的效果的好坏,所以药膳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 滋补药膳是根据人体生理特点,采用一定的滋补中药与相应的滋补食物合理搭配而成,本书介绍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精、补髓、生津益液、补脑、健脾益胃、强心养心、补肾养肾、补肝养肝、补肺润肺、增强性功能等各种保健膳食,所选食谱实用、科学、简便易行,有显著的养生健体效果。 二、药膳的意义和作用 药膳不仅应用于家庭个人,更应应用到一些中医医疗机构,因为那里有着各类不同的病人,怎样的病人应该用什么药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和医院配膳室(营养室)的具体烹调下,满足病人的要求。但尽管大家认为药膳对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够开展中医药膳的中医院还是比较少。 其次,药膳的作用:一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二是治疗疾病,康复保健;三是延年益寿,美容抗衰。 随找经济不断的发展,药膳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医院的医药养身的发展必将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三、药膳的特点 (一)辨证施膳 气虚——参枣米饭、山药汤圆、茯苓包子、益脾饼、大枣粥 血虚——大枣、花生、桂圆、枸杞子 阴虚——生熟地、制首乌、百合、麦冬、龟板胶 阳虚——羊肉、狗肉、鹿茸、鹿角胶 (二)因时施膳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汉书·律历志》说:“少阳东也,东者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故君子当审时令,节宜调摄,以卫其生。”意思是说,春天阳气渐渐升腾(少阳),故能使自然界万物萌动,生机勃勃。外界温暖的气候影响着一切生物,善于养生的人们也应根据这‘时令的特点,进行适宜的调养,以保障生命的正常活动。故《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生理功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1.四季养生: 自然的万物,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节律,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中,早起、午忙、暮收、夜卧。只有符合规律,人体才能健康。 同样的,不健康也可以通过遵循时令节律来加以改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讲述如何遵循节气养生,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讲究在时令的变化中“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疾病也讲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胀论三十五》“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2.饮食调补: 1)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没事少吃药,养生的根本之一是饮食调养。

中医养生保健论文

中医养生之食材降血压的探析 摘要该文是从中医的传统经验及原理出发,结合现代科学发现,对中医食材降血压进行探析和归纳总结,寻找其中有效的养生降血压食材。达到对传统中医养生的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运用于实际生活达到科学、合理的养生作用。结论:中医传统的食材养生降血压,可以以现代科学予以解释,是非药物降血压的有效方法,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比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养生食材降血压 现在生活节奏和压力在提升,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组织多次全国范围的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抽样调查。每次筛查覆盖地区、人群的年龄范围和使用的诊断条件都不尽相同,准确地比较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幅度并不可靠,但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高血压对现代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以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为主要并发症。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西药治疗高血压虽然效果迅速,但需长期服用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从传统的中医养生学出发以食材辅助防高血压,降血压,可以极大的弥补西药的不足,改善患者的健康。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研究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中眩晕头痛等病症的范畴,与心悸中风不寐等病症有一定的联系中医认为该病症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内伤虚损因素有关,而现代医学也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饮食调理在控制血压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辅助药物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现代研究多将高血压病分为气血两虚型、肝阳上亢型、痰浊中阻型、肾精亏损等。[1]各种类型高血压有其不同的发病机制及其对应的症状,所以中医认为不同类型应用不同方法,对症下药,辩证看待来治疗。 二、中医食材降血压方法 2.1肝阳上亢型:症见本虚标实证。多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亢逆无所制,气火上扰。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咽干,舌红,脉细数等。治宜平肝潜阳,滋阴降火。肝上的阴阳必须平衡,如果肝阴不足,肝之阳气就会急剧上升,这时人就会面红耳赤、头涨头痛、急躁易怒,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西医用血压计一量,很可能发现血压变高了。相应的饮食应清淡,多吃紫菜、莲藕、莲子、芹菜等清肝火,养肝阴的食物;萝卜、柑橘、金桔化滞理气;梨、苹果、李子等生津,多吃一些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 2.2气血两虚型:症状多见言语音低、呼吸短促微弱,神疲肢倦,懒于行动,自汗,胸闷,脱肛,滑泄不止,平时易于感冒及血失统摄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脱头发,面色苍白,爪甲不华,肌肤干清枯裂,形体消瘦。对应中医食疗:少食多餐,以滋补为主,可多吃黑木耳、山药、莲子、牛肉、桂圆、荔枝、芝麻、香菇、葡萄干等健脾胃,益气补血的食物。 2.3痰浊中阻型:痰浊中阻证症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闷脘痞,食少多寐,肢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