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

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
青岛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

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下,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不失时机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着力打造工业升级版,对于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角度,通过对青岛近些年来工业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研究探讨青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定位和趋势,结合青岛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发展规划,提出青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与建议,供参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也应相应随之演进和提升,这种变化可能会促进经济发展,但调整迟缓也可能会阻碍经济发展,当产业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时,就需要通过调整和优化阻碍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一调整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过程。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青岛工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也成为影响工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紧迫性越来越强。梳理清楚青岛工业的发展阶段及产业内部的结构特征,牢牢把握青岛工业的发展主线,抓住并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青岛工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

一、青岛工业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工业发展战略推进历程。

回顾青岛工业发展历程,从实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名牌产品、大集团,到工业园区、大项目和产业集聚等发展战略,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理念不断增强,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利用后金融危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压力,不失时机地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步伐。

1.抓战略实施。青岛工业呈现出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和提升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之初直至20世纪90年代,青岛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变化,进行工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传统工业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加强轻工业产品对外贸易,海尔、海信、青啤、双

星、澳柯玛等品牌企业,成为青岛工业经济的代名词。2010年青岛出台《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传统产业抓重组改造升级,主导产业抓集群配套,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特色规模的工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青岛形成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7大产业。同时,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5个新兴产业的“7+5”产业发展格局。“十二五”以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加快,2012年又出台了《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和《加快发展工业10条千亿级产业链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工业10条千亿级产业链建设作为青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推进青岛工业发展由“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外延式战略向“集约发展,创新驱动”的内涵式战略进行转型升级。

2.抓产业集聚。坚持一手抓经济园区和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建设,一手抓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推动青岛工业集聚化,重新规划青岛工业的整体布局。目前,青岛55个工业集聚区签约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44个,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98个,实际完成投资115.6亿元,占青岛市工业投资的30.3%;落户企业投产65家,实际完成投资145.3亿元,占青岛市工业投资的34.2%。如:汉缆集团超高压电缆绝缘料项目顺利中标国家电网项目;轨道交通装备集聚区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实现样车下线;高新区高端装备园已落户机器人项目27个,总投资24.2亿元,在谈项目30个;董家口青钢环保搬迁项目现场施工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已开工面积400万平方米,签订合同190余个,合同额约90亿元;海晶化工搬迁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20亿元,签订采购合同金额27.6亿元;平度新河化工产业集聚区累计引进过亿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219.6亿元,其中已建成项目16个,总投资52.3亿元。

3.抓大项目带动。把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作为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一手抓工业投入,鼓励支持企业上新项目、大项目;一手抓招商引资,引进科技含量高和品牌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大炼油、大造船、上汽通用五菱等龙头型、基地式大项目已在青建成;青岛渤海科技、耐克森轮胎、冠杰(青岛)科技、首钢(青岛)钢业等新兴产业企业也相继落户青岛。近年来,青岛工业以调整存量为着力点,每年滚动推进约400个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以优化增量为突破口,重点引进了新能源汽车、3D打印、工业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有力促进了青岛工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二)工业发展现状。

随着青岛工业发展战略的推进,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迅速扩大。

1.工业“重化”程度逐步提升。从轻重工业结构看,青岛轻重工业比由2006年的48.3:51.7调整为2013年的39.0:61.1,重工业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

2.经济总量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从2006年到2013年,工业增加值总量增长了2.3倍,共创造工业增加值1.9万亿元,占青岛市8年GDP合计的4

3.8%,对青岛市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46%以上。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居第2位,青岛作为重要制造业基地的位置得到进一步巩固。

3.新兴产业步伐加快,主导地位不断加强。从2013年行业内部结构看,主导行业中传统的、高耗能的行业主导地位在减弱,新兴的、高端的装备制造业行业主导地位在加强。2013年前10位主导行业中,2006年前10位主导行业中的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4大行业已退出,随之替代的是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4大行业。10大主导行业的位次及占比也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的铁路运输设备制造拉动整个交通设备制造业占比从2006年的6.0%提高到9.9%,提高了3.9个百分点;一直位居行业首位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位次没变,但占比则比2006年降低了

4.7个百分点,曾位居第2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比2006年降低了4.3个百分点,行业位次降到了第8位。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位次没有发生变化,仍位居第3和第5位,占比分别提高0.7和0.2个百分点。

4.经济效益向好,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在工业经济总量实现重大突破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在不断提升。2013年,实现利税1488.2亿元,实现利润826.4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7倍和4.3倍;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从2006年的4.02%上升到2013年的

5.83%;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6年的115160元/人上升到2013年的591116元/人。2006以来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和万元GDP能耗均逐年下降,2013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82%(初步核算数据)。

二、青岛产业结构发展判断

依据产业结构发展理论和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历程轨迹,通过对青岛工业发展的回顾及产业结构变动现状分析,对青岛工业产业发展判断如下。

判断一:青岛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仍然是支撑青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打造工业发展的升级版,为青岛进入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社会奠定雄厚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判断二:青岛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并处于工业化中期基本完成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

判断三:青岛工业产业结构的目标主要是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实现优化升级。

判断四:青岛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是以制造业为主,偏重于重工业,已形成了工业10条千亿级产业链为代表的一批主导产业,一批骨干企业,一批产业集群。

三、青岛工业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

从以上发展历程看,青岛工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了从轻纺城向综合性工业基地的转变,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比较优势,为青岛工业下一步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一)企业发展充满活力,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青岛市企业经过市场化重组改造,采取合资合作、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产学研结合等方式,逐步建立了具有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2013年,青岛市投入7000万元技改贴息专项资金,扶持31个技改项目,撬动技改贷款11亿元;核定335家企业、1563个研发项目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培育认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298个,创建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培育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53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居副省级城市前列;首次设立青岛市企业管理奖,南车四方等5家企业和海尔集团组织结构创新等5项管理创新成果获得表彰。目前,青岛在自主创新方面已形成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既兼顾眼前又着眼长远的完整体系。

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常抓不懈,累计培育中国驰名商标73件、中国名牌产品68个、山东省名牌453个、青岛名牌523个,先后有13家企业入围全国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其中4家被评为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市级以上名牌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5.6%。2013年,规上企业中收入过百亿企业(含100亿)13家,50亿(含)-100亿元的10家、10亿元(含)-50亿元的38家。

(二)产业链助推工业转型升级,支撑作用明显。

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的建设已成为青岛提升工业存量,优化工业增量,提高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的战略发展举措。2013年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4%。家电、石化、机械装备、服装、食品等五条产业链工业总产值已过千亿。在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同时,一些高端产业企业快速崛起。如: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高速动车组的研发制造水平及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首列时速200公里-250公里CRH2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350公里动车组、世界首创的长大编组卧车动车组均在这里诞生,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也已批量生产,2013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0亿元;青岛赛轮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迅猛,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高科技企业,创造了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轮胎生产为核心,运用高科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围绕轮胎生产,原材料、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信息化技术、市场等产业链上的其他产业共同提升,新开发出的合成天然胶带动了新材料产业的突破,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亿元。

(三)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按照着力突出蓝色、着力突出高端、着力突出新兴和打造特色鲜明、高端引领、规模聚集区域板块的总体部署,青岛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截止2014年上半年有75户异地搬迁老城区企业均按规划转入指定产业集聚区,有37户新址项目竣工,31户项目在建。已培育5个国家级、5个省级和11个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清洁生产园区,21个重点经济功能区,100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1%。跟踪培育26个小企业产业园和31个创业基地,为缓解小企业“用地难”开辟了新途径。2013年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度近50%,23个集聚区产值已过百亿,6个集聚区过400亿,分别是开发区石化产业(1120亿元),开发区家电电子(820亿元),胶州机电(660亿元),城阳高速列车(480亿元),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420亿),即墨机械制造(400亿)。

四、青岛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2006年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挑战。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而紧迫。

(一)外部发展环境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形成巨大的压力和制约。

1.从国际发展环境看,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国际金融危机促使西方发达国家反思和调整过去那种过度“虚拟化”的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此外,欧美国家不断筑高技术壁垒,新兴市场的技术要求也在比照欧美不断增加,敲响了催促工业企业加快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警钟。

2.从国内发展环境看,工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

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依靠廉价劳动力、薄利多销、过度消耗资源,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

(二)青岛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新阶段的迫切性。

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需要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从青岛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发展现状来看尤为迫切。

1.走出发展瓶颈,必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青岛工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更为明显,在原有发展模式下,已难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青岛缺乏土地资源,也缺乏政策资源,在节能降耗减排、土地红线、产业布局等宏观环境和要素制约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和空间受限。此外,青岛的水、电、气、地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大高于武汉、成都、南京等副省级城市,在商务成本竞争方面处于劣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集聚,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解决建设用地拓展受限与土地产出率不高并存、环境制约加剧与粗放式发展并存、商务成本走高与低端产业发展并存等矛盾的有效途径,是走出工业发展瓶颈的根本之道。

2.实现蓝色跨越目标,必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青岛“蓝色跨越”目标的实现面临巨大挑战。这主要与青岛产业本身的结构有关。一是结构不尽合理。青岛工业以传统行业、消费品和终端竞争性领域为主,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快,总体层次处于价值链低端,产业集中度比较低,同质竞争激烈。2013年,青岛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速仅高于青岛市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则比青岛市工业平均增速低10.6个百分点;二是发展后劲不足。2006-2013年间青岛工业投资走出U型态势。从2006年的53.3%到2011年的40.1%,“十一五”期间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了13.2个百分点,大项目、好项目储备偏少,尤其缺乏投资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十一五”期间的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十二五”青岛工业增长趋势;三是创新能力不强。从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看,2013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研发活动的经费支出虽然保

持增长态势,但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2%。研发投入的低强度使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链层次不高等问题较为明显。四是行业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减弱,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作为青岛市第一支柱行业,2013年占工业比重比2006年降低了近5个百分点。因此,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提升青岛工业产业发展水平、增强青岛工业竞争力、确保完成“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目标的关键之举。

3.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必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环境是青岛的第一资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在全省发挥“领头雁作用”,是对青岛工业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目前,青岛市已进入人均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迈进的发展阶段,处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加速、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必须主动适应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和国内产业政策新导向,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构筑发展新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为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三)青岛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1.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以及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这在客观上为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经济下行时的“倒逼机制”往往也给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增添压力和动力。

2.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以及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青岛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保障。中央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好于预期,国内区域规划、产业振兴、促进消费等政策的逐步推进见效,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二三十年后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因而其消费能力将持续增强。在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日趋扩大的情况下,工业经济从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的空间更为广阔。

3.青岛工业发展具备了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一是体制改革和政策支撑的强劲动力。青岛已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任务的城市,今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又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这对于在大青岛格局下,不断优化青岛市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构建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支撑青岛新一个百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家电电子、轨道交通装备等5个集聚区被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对于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创新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二是优秀人力资本集聚的内在活力。2013年青岛市进一步加大了科研人员投入力度,共投入研发人力45023人年,同比增长9.8%,为青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县域经济”的巨大潜力。2013年,青岛县域经济占比达到4

4.7%,随着“汽车城”大项目在青岛即墨市的建立,县域经济必将成为新的增长极。

五、加快青岛工业转型升级的选择

一:突出发展蓝色经济,实现蓝色跨越

青岛具有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海洋科技优势、海洋区位优势和雄厚的海洋产业基础。2013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为1316.9亿元,增长18.2%(现价),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7%,较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16.5%,较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自2009年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青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就应充分放大自身已具备的基础优势。一是依托青岛市海洋科技优势抢占制高点,提升青岛市重点企业在全球蓝色创新链中地位,增创蓝色科技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升级。二是依托海洋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海洋传统产业升级工程、新兴产业培训计划和潜力产业发展计划,壮大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海洋优势产业集群。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青岛市家电、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一直以来是青岛市工业的重要支撑,占到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总规模的62%。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青岛市传统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偏短、创新水平不高、能源资源

消耗大、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只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才能优化产业结构,打造青岛工业的升级版。一是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禀赋为基础,根据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选准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努力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使这些传统产业继续焕发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青岛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二是推动中小企业“凤凰涅槃、腾笼换鸟”。逐步从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传统产业,转入到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蓝色、高端、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

三:加大企业技改创新,激发转型活力

产业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明专利数量是反映产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2013年,青岛市尽管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过深圳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达到32901件,但是发明专利授权量仅1930件,有效发明专利总数为6254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排第10位和第11位,而同期的深圳市,发明专利授权量高达1.1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总数为6.2万件。以上数字说明,青岛企业技改创新能力作为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远远不能满足青岛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此,加大企业技改创新,激发转型活力成为重要举措之一。一是应解决好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与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并存的矛盾;二是应解决好科技成果数量不多与成果转化率偏低并存的矛盾;三是应改进政府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法,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人才向产业和科研一线流动,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项目设立、经费分配和成果评价的机制,大力推进科研投入成果化、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推进企业上市,壮大资本市场

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升级离不开资本的有效运作,企业上市能使企业和地方获得巨额资金,是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重要阶梯。从省内17地市看,青岛的上市公司数量(20家)少于烟台(27家)、济南(24家),与淄博、潍坊(各19家)相当(2013年8月数据);从15个副省级城市的上市公司来看,深圳已超过了80家,宁波接近60家,南京、成都接近50家,青岛排名靠后;从5个计划单列市来看,青岛的上市公司数量居末位。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城市,就区位和经济基础看,青岛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明显偏少,因此,加快企业上市的迫切性十分突出,推进企业上市的空间很大,应不遗余力的推进企业上市,拓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比重,实现由自我积累、滚动式发展向资本运作、跨越式发展转变,打造青岛工业升级版。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2020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采用199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全省经济效率和增长速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是河南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是河南当前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6年研究与发展试验(R&D)经

费投入达到494.2亿元,是2006年79.8亿元的6.19倍;科学技术支 出资金达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显著 提升,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等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掌握核心 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9%,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河南省专利的国内申请受理量和申请授权量均大幅增长。2016年在国内申请的有效专 利数达148862件,为2007年的11.17倍。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指标 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发达省份,整体与创新驱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相对数量不高,关键性人才不足。2016年河南省 拥有科技相关人员24.99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仅 2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 也远低于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 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河南省创新资金投入 总量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且支出结构有待改善,支出效率有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河南省仍属于 薄弱地区。2016年河南省研发(R&D)经费投入总额为49.42亿元,在全国位列第10位,投入强度仅为1.23%,远低于全国的2.11%。企业 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能得 到有效解决,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在建设之中。第三,科技 创新产出尤其是知识产权申请量大幅增长,但质量亟待提高。2016年,河南省申请发明专利9.5万件,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国内申请的 比重由2002年的2.26%上升至2.86%。2016年河南省发明专利授权 4.9万件,比2004年增长14.8倍,占国内授权的比重由2002年的 2.19%上升至 3.02%。由此可见河南省专利数量快速上升,但缺少全球 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更少;国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的同时,国际专利数量较少,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亟待提高。第四,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河南省各

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doc

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粤府办[2001]74号 发布日期:2001-8-31 执行日期:2001-8-31 生效日期:1900-1-1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经贸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加速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我省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制定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发展,坚持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关键,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证的指导思想。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竞争格局变化的趋势,培育发展增量,优化改造存量,以调整促发展。突出抓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三个环节,使结构调整最终落实到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2.结构调整要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3.坚持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要尽快形成能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敏反应、自主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调整,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各级政府要为促进企业有效地开展竞争、实现结构创新提供政策动力和体制保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 20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姜塍林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 摘 要: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及挑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大程度的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推进高度化以巩固发展我国经济。因此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202—0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以达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 ,1905—1989)揭示了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1985)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首先上升,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非工业化阶段的来临,又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之所以以这样的规律演进,是因为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而逐利的本质驱使资本不断地从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流动,从而不断地从总体上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进而促成了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的变化,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等等。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一方面,专业化和分工一起,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自然进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可分解成为由各个人执行的各个基本操作单位。一旦不同的基本操作能由不同的人来执行,分工就出现了。在分工条件下,人们将有关的技术运用于某一基本操作过程,逐步掌握并能熟练执行这一基本操作,从而实现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化。专业化与分工一起,使得某一产品的生产由某一企业来完成,使同类产品的生产由某一行业和部门来完成,也使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单一性和多样性。于是,由专业化与分工决定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企 业、行业和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就在单一性产品和多样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同技术进步相联系。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变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使该部门或产业同其他部门或产业的技术关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或产业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其次,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发明和利用,这就必然要把社会生产活动引向新领域,从而扩大了分工的范围,促使专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导致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出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再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劳动力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这种转移必然伴随物质生产资料的转移,引起其它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而打破原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最后,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收入,从而打破了原有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会在产业宽度、产业深度、产业形态、产业融合、产业投入产出比例等方面朝着深度、广度和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升级。 三、以浙江产业机构调整为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对浙江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浙江实现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只有建立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和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以科技依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脊梁。要挺直脊梁就要不断增强浙江工业的产业层级和竞争力。主要是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在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大企业和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实现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改变。 目前,浙江主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浙江海洋资源丰富,临海面积辽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应充分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现代大工业,改变工业结构偏轻偏小的不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强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这5个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努力使临港工业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优势。在产业选择上,主要是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统筹规划船舶工业发展,推动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措施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措施 1建设绿化苗木培育基地 林业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项基础的产业,同时也关系着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等。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美化城市绿化,对绿化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为了更好的达到景观绿化的效果,要使用具有一定规格的大苗,逐渐地绿化城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和建筑的发展成比例、相协调。这要充分的利用林区的天然林地,构建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树种的大苗繁育基地,要重点培育和发展新颖的、适销的且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生长速度比较快的品种。经过精心的组织技术力量,注意大苗的培育方法,建立培育的标准体系,逐渐地培育出具有发达紧凑根系、完美树形以及健壮的生长势和较大的树体,这也为绿化用苗提供出适应的栽植条件,而且还能够顺利地存活和生长的树种来。 2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主要是以林业分类经营理论作为最终依据的,这也是现阶段林区发展所倡导的具体要求。由于当下在林业发展过程当中,为了加大林业资产的收益,需要在天然林资源的基础上,再建设一个具有特色与优势的原料林生产基地,要真正能够突出树种的优势,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这样做的目的既能够保证带动本地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为特殊产业的生产经营等提供具有特色以及优势的树种与材料。对当地的林业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对林业经济机构进行有效调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满足当地林业发展的具体需求,首先需要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与规划。现阶段,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的森林资源都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要想使得林业资源的破坏降到最低点,需要建立合理的林业经济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还能够为促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再让森林资源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维护生态发展的平衡,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对于促进林业产业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强化价值观,促进人和自然间的和谐相处 在林业资源发展过程当中,不管是从事造林、采伐或者是培育行业等,为了促使其可持续发展,首先都要充分遵循着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而且还要科学合理地借助这种自然力的优势,真正地提升林业产业的生产力。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或者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等的一些不良的林业生产行为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严格制止,严厉打击,要真正地促进人和自然等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发展。依据市场环境的需要,从全方位多视角出发,做好林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发展林区经济以及维持生态建设的一条必经渠道。为促使生态文明向着更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5加大林业产业投入,加强人才建设与培养,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是推进林业产业发展最为直接且有效的一个途径。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可以通过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对其进行大力的支持。对于森林资源收益较好的区域可以实行以林养林的制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的来说一句话;就是建立完善的资金,大力支持林业产业的发展。资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用于人才建设投入,一类主要是用于对实际林地的保护。其中,人才的建设与培养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的意义是重大的,林业的建设、保护、包括林业砍伐实际上都是一些人为造成的,因此,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产业技能的人才以及产业劳动素质过硬的队伍,通过专业的培训,对林地进行合理的修剪、利用以及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才能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6林业产业发展要依托市场发展的需求

剖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

剖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内容,也是工业现代化的必 由之路。“十一五”期间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推进工业结构优 化升级,不仅是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提升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 保障,而且也是克服资源要素制约、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 对于坚持走新型工业道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增强我国工 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存有的主要问题 1.中国工业结构实际高度化水平偏低。近年来,中国工业结构高度 化水平虽逐年攀升,不过实际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明显偏低。首先从 上下游产业间的比例来看,中国高加工度产业发展不足。论文百事通 从轻纺工业中服装与纺织工业的增加值比例来看,中国2004年仅为 0.45,大大低于美、日、英、法、德五个发达国家1992年的平均水平(0.64)。另外,从行业内部加工深度来看,大多数行业加工深度低,导致工业增加值率不高。2004年,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 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8.78%,比美、日、德、韩等4国相比分别第 19.06、13.15、15.96和14.28个百分点,仅比马来西亚高出4.33个 百分点。 2.工业生产技术结构低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资源利用率低。 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技术落后,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质量和技术 含量低,各级的深加工度不高。另外,我国工业生产经营粗放化,大 量企业依靠高投入促产出,投入多而产出少,造成资源消耗大,经济 效益低下。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 多个百分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工业排 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一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根本原因就是技术水平低下导 致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的必要性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比改革开放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仍要继续优化。总体上说,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并且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从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我国加入WT()后,农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来安排农产品的生产,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生产资源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收入的潜力已经不大。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一方面可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农业资源一方面相对短缺,过度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就可以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由于各地的条件不同,农业产业结构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般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 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能局限于本地市场,而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不仅要瞄准农产品的现实需要,还要研究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便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抢占先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变化趋势的研究,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反应灵敏的信息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核心提示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是当务之急。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在工作中,我们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本期“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联席评论”关注话题——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节能减排工作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节能减排形势还相当严峻。必须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减排思想不动摇,工作不松懈,力度不减弱,步伐不放缓,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按照“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做好下面五项工作: 一、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 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 (粤府办[2005]15号) 我省2001年制定的《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粤府办〔2001〕74号,下称2001年《方案》)对我省工业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重新修订《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省工业产业竞争力,坚持“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关键,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证”的发展思路。 1.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并举,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综合节约利用。 2.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选择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和新型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我省产业高技术含量,提升我省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3.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适应的市场规则体系。积极突破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促进企业有效竞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体制和政策保证。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诚信机制。 4. 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加快建立和发展以中介组织为主体、配套完善、运作规范的市场化产业服务体系,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平台。 (二)主要目标 1.保持工业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和协调增长。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内源型工业与外源型工业协调发展,适度提高内源型工业的比重。 2.实现工业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加快我省工业化向中后期发展的步伐。到2006年,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及石油化工等新兴支柱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得到改造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汽车、医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专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背景扫描]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 (2)信息化是指农业、工业、服务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动力。) (3)相互关系: ①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产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须积极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不是现代化的工业化。) ②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因此,必须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离开了工业化的信息化,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 ③只有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及其特点(“新”在何处?) (1)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即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新”在何处?)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②“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西方发达国家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后为治理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 ③“新”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十六大报告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论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内容。下面我将通过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认识,来分析一下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产比重持续降低,三产比重明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就业结构变化远大于收入结构变化。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呈现出内部结构升级特征。。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意味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 3.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比例偏低,而且近几年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的水平上出现了比重增幅趋缓,甚至近两年出现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低水平。 2.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3.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在低端位置。在许多工业领域,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价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中国工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十一五期间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和升级战略措施。 “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内容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体制改革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为基本保证。 1.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针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独立成篇,这是历次五年规划中的第一次。总的要求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具体战略:(1)把服务业当作产业对待。(2)优先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期间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3)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这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 2.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 任务。 《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

2019年整理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_0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3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九五”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2003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2002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

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 2000年的73.0:24.5:2.5调整为6 7.2:24.7: 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第二产业以工业占绝对优势,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占全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65%。工业不仅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涌现出了诸如东方钽业集团、恒力集团、奔牛集团、英化股份、大荣化工等一批在区内外甚至在国外享有盛名的骨干企业,以及沙湖纸业、惠冶镁业、兴平公司、丰本公司等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创出了宝山牌钽粉、钽丝、恒力牌密封钢丝绳、太西无烟煤、宁河牌石灰氮、双氰胺、石鑫牌硅铁、沙湖牌面巾纸等一批荣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名牌产品。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煤炭工业、高载能原材料工业、电石化工工业、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电力工业等产业均在全区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02年各产业实现产值分别为: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实现产值4.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2%;煤炭采选业实现产值13.25亿元,占18.3%;电石及深加工10.26亿元,占14.2%;电力工业8.33亿元,占11.5%;煤炭深加工2.5亿元,占3.5%;以铁合金、碳化硅、金属镁为主的高载能工业实现产值7.4亿元,占10.2%。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产业调整带动创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认为中国当前最大的经济问题是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新的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就业。 我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但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近年来,就业压力加大,而且每年都有新增就业人数,与此同时却没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可以提供,给社会的良性发展埋下隐患,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与我国的发展理念不相符。站在我个人的角度看,经济的发展却没有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当前,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吸纳就业人数很强,这一点我觉得国家应提供相应的鼓励措施,从互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入口寻求突破,以一个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其实,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也有一段时间了,而且发展也较好,只是和实体经济相比,规模方面相对小很多。但近年来发展的异常迅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带动了很大一批人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形成良性循环。2014年最令人瞩目的一件事就是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其IPO融资规模也创造了历史,世界再一次把眼光看向中国,马云在成为中国首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个千万富翁,成为很多人的偶像。从阿里巴巴的成功不难看出,寻找一个新的消费点一个新的产业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的,网购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坐在电脑前轻轻地点下鼠标,你就可以轻松的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减少了很多的成本。每年的11.11也成为购物狂欢节,每年的11.11的单日消费记录都被刷新,人们的消费理念在逐步改变,网店取代实体店的说法也被广泛提起。 以阿里巴巴为例,第一:从就业的吸纳能力上看,其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淘宝,天猫的网店有数千家,并且因为其门槛较低,网店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因为中国是个庞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巨大。只要你的产品好,就不用担心自己的产品没人买。正如郎咸平教授所言,实体店的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税收,并且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其回收成本时间也较长,门槛较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结合**镇现有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谈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先说说什么是产业结构,理论上讲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因为今天不是专业的学术讨论会,我就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现在有那些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如何?比如我们这里,农业上比较弱些,工业上主要有水泥、电解铝与铝的精深加工、碳素、石墨等,服务业上运输物流有一定基础等。这些构成了我们**镇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就讲讲为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大家都知道,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受到了冲击,在座的有搞企业的,可能感触比较深,好像突然一夜之间,自己的产品不好卖了,销售市场出问题了,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也有不是直接搞企业的,同样受到了冲击,比如,股票等突然大幅贬值了。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初,有经济学家讲,因为我们河南的产业出口占的比重较小,危机可能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较小,GDP甚至有可能再往前移移位次。现在看来,这种看法错了。事实上,这场危机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比沿海省份还要大,危机过后经济的回升也落后于沿海省份。原因是啥?答案有二:一是经济的结构不忧;二是产业的竞争力不强。比如,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走靠拼资源、拼能耗来做大做强的路子。走到现在,突然发现,这条路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紧接着是民生难以为继。在这里主要说说资源,以和我镇产业紧密相关的煤炭和铝矾土为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我省煤只剩几十年的开采时间,铝矾土只够开采17年。也就是说,到时候基本的资源都没有了,不及早调整、转型能行吗?既然找到问题了,怎么办呢?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调结构,快转型。其实,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一直反复强调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