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

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

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

③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④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1)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2)国家性质(3)国家力量(4)国内外形势

根本原则:国家利益至上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展示文字、图片、影视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理解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涵及制定原因,掌握“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的含义及其作用,和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在此基础上讨论理解“弱国无外交”的含义。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形势: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的含义及其作用:

(1)“另起炉灶”就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而是与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就使得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既说明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使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至于被孤立,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自主。

“一边倒”方针必要性: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从目的看: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命。

从国家性质看:中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

⑵影响:①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②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③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

不矛盾:①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②原因:“一边倒”并不拒绝与西方国家交往;它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而制定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4)认识: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的、

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欺辱。

(2)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妄图扼杀新政权;此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自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已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4)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废除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展示相关影视剪辑(如有条件可观看影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录》)、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外交家的外交风采,进而结合有关资料分析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

(1)背景:美国的遏制:建国初期,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

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2)巨大的成就: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睦邻友好:为给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积极主动谋求同邻近国

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新的友好国际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原因与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

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新的友好国际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总理首先提出。

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3、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意义: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之间的关系及特点

(1)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②平等互利则是指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

③和平共处是目标,而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①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②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展示相关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万隆等国际会议的概况及中国在会议上做出的努力

和发挥的作用。(特别是要理解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意义)

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1)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

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会议召开:中、英、美、法及有关国家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举行外长会议。

(3)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4)概况:会议讨论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

僵局时,周恩来提出印度支那停止敌对活动的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

瓦协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

(5)意义:

①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并推动了会议的进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

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

(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会议召开: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

(3)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特点:“求同存异”方针

“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

①目的: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

②含义:所谓“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所谓“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③作用: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

(5)结果: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下,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6)意义:

①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②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

3、意义:是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是新中国外交的成功展示,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小结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初期就与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交成就的原因:

一、国际原因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

2、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3、亚非拉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

二、国内原因

1 、卓越的外交家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英明的外交决策(1)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习延伸

“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而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推荐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此书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志刚、孙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修订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严家炎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60至80年代撰写出版。 ●百年中国文学史(插图本),总主编于润奇,副总主编刘勇。上卷《近代文学》(1872~1916),于润奇主编;中卷《现代文学》(1917~1949),刘勇主编;下卷《当代文学》(1949~1986),杜剑峰主编。 二、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上海书店80年代陆续出版,辑集现代文学史上各社团、流派、著名作家的流传较为稀少的著作,以及作家传记、作品评论、文学论争集等,依原样复印,使研究者可靠的参考书。尤其是该套丛书基本上根据初版本影印,是“出版主义”的好选本。 ●中国现代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属“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资料汇编”(甲种)。主要出版于80年代,出版社不一。如《文学研究会资料》、《创造社资料》、《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左联文学研究资料》等。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属“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资料汇编”(乙种)。主要出版于80年代,出版社不一。囊括了除鲁迅以外的几乎所有现代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作家的研究资料。 鲁迅研究资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单独编撰,共五大卷近千万字,题为《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这是较早开始出版的一套权威性较高的传记丛书,其中有林志浩的《鲁迅传》、钱理群的《周作人传》、龚济民和方仁念的《郭沫若传》、田本相的《曹禺传》、陈坚的《夏衍传》、程光炜的《艾青砖》、凌宇的《沈从文传》、陈孝全的《朱自清传》、郭志刚的《孙犁传》、肖凤的《萧红传》和《冰心传》、刘增人的《王统照传》、梅志的《胡风传》、韩石山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与简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20题 1.八不主义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三大主义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人的文学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4.双簧戏 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5.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是年1月10日《小说月报》发表由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作为发起人署名的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 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是《小说月报》 主张:“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这是文学研究会对文学的一种基本态度。 6.创造社 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先后出版了《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和创造丛书。 7.内心的要求 这是创造社多数成员对文学创作的一种共同态度。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 8.新月社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1925年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提倡新格律诗。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 9.语丝社 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主张:“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 10.浅草社 1922年在上海成立,1925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中国当代文学 导言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明确当代文学概念:所谓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指出这一概念的缺陷: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面临的难题 1.作品数量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占有和把握; 2.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作家和现象难以盖棺认定; 3.离现实太近,与政治关系密切,难以排除的干扰和障碍。 三.必要的准备 1.培养自己怀疑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 2.培养自己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 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新规范的源流 当代文学——延安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 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持续不断的文艺批判) 1.对萧也牧的批判 2.对《关连长》的批判 3.对《武训传》的批判 4.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5.对胡风的批判(鲁迅的追随者)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三)作家的体制化 三.大一统格局下的创作实践 (一)创作概况 诗歌,小说,戏剧,通讯特写…… 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二)出现的问题 1.文学观念的工具化 2.文学主题的政治化 3.虚假化、概念化、公式化、粗俗化 第二讲: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学的突围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现实的要求。 二.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耿龙祥《入党》、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 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迟开的蔷薇”。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三.反右运动与文坛生机的夭折 55万“左派分子”的产生; 文艺界“重灾区”情况; “反右运动”对作家心理和创作态度的影响。 第三讲从“大跃进文艺”到“文革文学” 一.“新民歌运动”和“文艺大跃进” 1.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发生; 2.空前的民歌运动景观; 3.“文艺大跃进”。 二.大跃进文艺的内容与形式 1.颂歌的重复 2.内容特征:理想与抒豪情 3.艺术手法:想象与夸张 4.得失分析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关于诗歌道路问题的讨论 2.两结合创作方法 四.狭路上的探索 五.从“歌颂”到“战歌” 第四讲十七年的诗歌 一.郭沫若等老一代诗人的新创作 二.郭小川的诗 三.贺敬之的诗 四.闻捷等人的诗 五.李瑛、严阵等人的诗 第五讲十七年的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分类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共分九讲,在教学设计时向学生提供了两种课程分类思路,以便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理解课程。 根据现代文学中作家及作品内容 .......将课程做如下分类: (一)民族魂魄 第一讲:与鲁迅的生命相遇——钱理群讲解鲁迅的《野草》 《野草》最能凸现鲁迅生命的底色,构成我们理解鲁迅的背景。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 《铸剑》是鲁迅作品中有独特意义的一篇,是他人生的另一个面向。 第三讲:鬼和与鬼有关的——王枫讲解鲁迅的《女吊》 本讲以《女吊》为中心,重点分析鲁迅的人生姿态。 以上三讲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在学习时要注意触类旁通。 (二)上下求索 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 茅盾的《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第五讲: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孙玉石讲解穆旦的《诗八首》 本讲的读解为你揭示表面晦涩的现代诗底下岩浆般沸腾的热情。一个独特的诗人穆旦形象丰满了起来。 第六讲:理解现代派诗歌的几个形式要素——吴晓东讲解现代诗歌

本讲通过介绍现代诗的形式要素,展现了现代诗的特性。 (三)世间百态 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 结合沈从文生平、湘西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学理想,从他走向成熟期的小说《渔》入手,分析他的艺术特征,以及他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结合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解析其爱情小说的特点,并由此探讨“张爱玲热”现象。 第九讲:真正的幽默是我不幽默——孔庆东讲解钱钟书《说笑》 本讲对钱钟书的《说笑》进行鞭辟入里的文本分析,讲解者和作者同是幽默达人,两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根据现代文学作品体裁 ....做如下分类: (一)小说类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 鲁迅的这个小说有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 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茅盾是中国“史诗性”现实主义小说一脉的开山人物,影响深远。 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注重审美特征一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三四十年代“京派文学”的主将,还影响了萧乾、汪曾祺等一大批作家,影响深远。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本讲解读张爱玲小说作品被接受的变迁过程和中国大历史之间的关系。

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对接基础教育、高级秘书、文化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上承“中国古代文学”,下接“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17年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本课程主要讲授1917-1949年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我校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设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现代化建设的涉及基础语文教育、文化管理、文秘、新闻和广告等各方面专业人才。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是:在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白话文的基本规范和用法;帮助学生扩充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相关的各种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注重原著的精读与欣赏,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语言感知、文体感知能力,以及读写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巨大变革,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以及面对这一冲突所表现出的痛苦、抗争与情怀。 2、具体方法:采用以每十年为一个知识模块的做法,即1917年至1927年为第一个十年;1928年至1937年为第二个十年;1937年至1949年为第三个十年。授课以左翼文学的兴起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阶段,每周3学时,总学时为54学时。要求每位主讲教师讲授全部现代文学史,但可根据自己研究专长有所侧重。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现代文学史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术专长,点与面的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继续深化所学知识并最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整个课程设计将文学史教学、作品分析、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施“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适当引入讨论、写作、表演、朗诵、改编等实践环节,将中文素养与应用中文能力落到实处。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意识。

2012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题简答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五、论述题 41.联系作品论述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41.分析评价茅盾《蚀》三部曲对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各类精神面貌的反映。 42.分析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 1.试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2.“五四”文学的基本特色。 42.以周朴园形象为中心分析曹禺《雷雨》剧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2.沙汀小说的创作特色。 41.结合作品,比较分析巴金小说《家》中觉慧与觉新的思想性格。 1.试析造成老舍《骆驼祥子》中主人公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42.试论穆旦诗中的“自我”。 41.试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基本思想。 42.分析评价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理论和创作实践。 41.以《八骏图》为例,论述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42.论述艾青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41.为什么称沈从文为“文体”小说家? 42.试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41.试分析《女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2.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试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 42.《雷雨》中蘩漪要周萍记着:“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人的欺侮”,并且警告周萍:“小心! 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由这些台词联系全剧,分析蘩漪的思想性格及形象意义。 1.概述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的巨大成就。 2.试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41.试论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及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42.试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论述艾青诗作的独特思想内容。 2.试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41.试从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方式两方面,论述《女神》的创作特色。 42.分析巴金《寒夜》的思想艺术成就。 1.试评左联的成就与缺失。(15分) 2.论述艾青诗作的独特思想内容。(10分) 41.以《八骏图》为例,论述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42.论述艾青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41.论述鲁迅小说《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成就。 42.结合《屈原》剧作,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悲剧精神。41.以《八骏图》为例,论述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现代文学三十年》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 第一编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40学时)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一)(6学时) 教学要点: 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主要的新文学社团 3、胡适的文学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绪论(1学时)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现代文学的命名比较明晰但也较为简单的界说是指单纯的时间概念,即通常指从五四运动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较为复杂一些的,认为“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与发展。“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 2、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二、文学观念改革 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戏剧是

“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而在西方,斜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以后,由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就已形成。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东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应有的地位。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等。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1.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多年,但其收获之丰富,进步之迅速,成就之卓越,历史上很少有哪个阶段能够比拟。这30年,足足抵得上一两个世纪,大大缩短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在文学上的距离。 2.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是一种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文学革命本身,就体现着民族觉醒、个体觉醒和文学觉醒的多重要求。“五四”先驱者视启蒙、改变国民性为新文学的使命,表现了对国运民生的无比关切。鲁迅直到30年代还这样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闻一多在《静夜》诗中也说:“最好是让这万里塞满了沙泥,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连高唱“艺术无目的”论的早期创造社作家,同样也十分重视文学的时代使命和社会使命。他们都以文学来推动民族觉醒和人的觉醒,探索着“理想的人性’。稍后的革命文学家更进而以文学推动工农和被压迫阶级的觉醒,塑造无产阶级新人。中国现代文学,就其主体来说,正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是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真正的人民的文学。 3.不同于梁启超过于急功近利而多少忽视文学特征的主张,“五四”先驱者在坚持文学社会使命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学本身的独特性能。陈独秀突出地强调了文学“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答曾毅信);李大钊针对当时盛行的文学载封建之道和商业化的倾向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什么是新文学》)。鲁迅更坚决排斥那种只把文学当做宣传、当做政治留声机的主张,认为文学必须是艺术品,“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摩罗诗力说》),还说;“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文艺与革命》)。中国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注意使文学的社会使命和艺术的独特性相统一,正是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的标志,也是它能够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原因。 4.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现代作家同时吮吸着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双重的历史营养。 “五四”和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文学界着重介绍、学习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学,这是一个前进的运动,十分切合于新文学建设的需要。它使中国新文学从思想到艺术都成为一种真正现代化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复习题集(含答案)[1]讲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期复习习题集 一、填空题 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鸳鸯蝴蝶派的主流是言情小说,还有一个坏的支流,就是黑幕小说。专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钱玄同、周作人曾撰文加以批判。 3."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诗集《女神》便是它喷发出来的璀璨珠玉。 4.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5.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高潮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6.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 7.《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8.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9.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0.在初期象征诗派诗人中,李金发是全面探索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并全力创作、实验象征主义诗歌的探路者。 11.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是为创造社后期,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2.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3.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14、如果说《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呐喊”,那么写于1921、1922年间的《星空》就是郭沫若诗歌的“彷徨”。 15.《野草》中的《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鲁迅自语)。 16.冰心的散文比她的小说、诗歌更有成就。1926年出版的《寄小读者》,为她赢得了很大的声誉,15年间发行了36版。 17.《弃妇》是李金发在国内最早发表的一首象征主义诗歌,为其代表作。 18.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19.“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20.被“五四”的惊雷震上文坛的冰心,是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的。 23.郁达夫《沉沦》集中的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 24.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4-26年间,是鲁迅思想矛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3)教案格式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课程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3) 王炜 2009年8月修订

中国现当代文学(3)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3) (二)学时学分 周2学时,2学分 (三)预修课程 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2.中国现当代文学(1)(2) (四)使用教材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下》(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五)主要教学参考书 1.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吴炫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6.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田中阳、赵树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方式。 教学中注意文学史三种模式的结合: 1.作为资料的文学史。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2.作为鉴赏的文学史。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3.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 (七)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逐步向网络教学发展。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品分析以及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史现象的能力。 (十)其它要求 1.课堂考勤缺席1次,期末考试总成绩扣5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尔雅答案复习课程

2017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尔雅答案

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 B、鲁迅 C、巴金 D、老舍 正确答案:B 2.《祝福》收录在()。 A、《呐喊》 B、《彷徨》 C、《而已集》 D、《坟》 正确答案:B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正确答案:√ 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2.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A、《药》 B、《在酒楼上》 C、《伤逝》

D、《祝福》 正确答案:C 3.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 B、《狂人日记》 C、《伤逝》 D、《风波》 正确答案:D 3.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B 4.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5.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2、文学革命的意义; 3、“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对新文学的影响; 4、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反对者之间的论争。 提示:这是新 5、如何理解《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6、《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7、狂人形象的独创性。 8、阿Q形象及其价值和意义。 9、《野草》对于鲁迅的重要性及其艺术成就 10、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 11、朱自清前后期散文的特点有何不同? 12、谈谈问题小说作家的个性 13、乡土小说有何价值? 4.《尝试集》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16、《女神》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15、《女神》中的现代自我形象具有什么特征 16、《女神》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17、创造社的文学倾向是什么? 18、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19、如何评价郁达夫小说前后期的变化及其意义; 0、20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些特点。 21、小诗的特点是什么? 2、湖畔诗社对于新诗的贡献是什么? 23、李金发诗歌的时空特点是什么? 24、如何评介李金发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25、新月派是如何规范新诗走向的? 26、新月派是如何规范新诗走向的? 27、徐志摩诗歌的思想特点是什么? 28、徐志摩诗歌艺术特征是什么? 29、《现代》杂志中的诗歌有何特点? 32、废名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是什么? 33、何其芳诗歌风格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34、“左联”是如何成立的? 35、如何看待“左联”时期的文艺论争? 36、吴荪甫形象分析。 37、《子夜》的延长线上的作品何指? 8、谈谈“革命的浪漫蒂克” 39、吴组缃短篇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40、《生死场》的特点是什么? 41、殷夫的“红色鼓动诗”有何特点? 42、中国诗歌会的诗歌艺术特点是什么? 43、臧克家诗集《烙印》的思想、艺术特点是什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提示:中国现代文学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其彻底的反封建性质,现在人们则更倾向于用现代性来概括其基本的性质,即强调中国现代文学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这一转型既表现在文学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学的内容上。具体地说,它用现代的形式表达了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这是现代文学之所以为现代文学的关键。 2、文学革命的意义; 提示:可从文学观念、文学内容以及文学的语言形式三方面强调文学革命对建构新文学的 历史意义。通过文学革命,以现代的文学观念为核心、表现反封建的内容和采用白话语言形式的一种新文学延生了。 3、“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对新文学的影响; 提示:外来文学思潮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文学观念、文学形式、表现技巧,从形式到内容深刻地影响了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但这种影响从根本上讲只是激活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即它是在中国文学面临深刻的变动的历史关头起作 用的,离不开中国的条件。 4、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反对者之间的论争。 提示:这是新文学阵营与封建复古派、保守派之间的斗争,论争的中心是新文学在思想上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倾向,在语言形式上采用了白话文,这种激进的态度引发了争议。但历史地看,新文学的这种激进态度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5、如何理解《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提示: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 新纪元。 6、《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 意义。 提示: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以小说为工具进 行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个总纲。 7、狂人形象的独创性。 提示:是鲁迅自我的艺术表达,采用的是双层结 构。 8、阿Q形象及其价值和意义。 提示:阿Q形象是一个多重的复合体,既是落后 农民的典型,又是精神胜利法的载体,也是弱者 保护心理的形象化概括。就基本的性格构成来 看,阿Q充满了矛盾,其特点是两重人格、退回 内心、泯灭意志。这一性格系统实际上构成了一 种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精神符号,即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直接的意义是以虚幻的精神上的胜 利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它的实质则是一种病态 的人格,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甚至可以看作 是人类的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精神弱点的象征。 9、《野草》对于鲁迅的重要性及其艺术成就。 提示:是鲁迅内心的独语,最直接、最隐晦、最 深刻地表现了鲁迅的矛盾、丰富和伟大,包含着 鲁迅的生命哲学、他对人生和社会基本观点;它 在艺术上也极为新颖,作了多方面的成功探索。 10、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 提示:鲁迅杂文是匕首与投枪,是艺术性的政论 文。其基本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合 11、朱自清前后期散文的特点有何不同? 提示:可从作品内容、情致、结构、语言等方面 比较 12、谈谈问题小说作家的个性。 提示:可选几位代表作家,从他们关于人生问题 的不同答案、创作转向等方面来谈 13、乡土小说有何价值? 提示:可从其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的关系来谈, 侧重谈其认识价值 14.《尝试集》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意义是什么? 提示:《尝试集》是新诗史上第一部诗集,它标 示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其在内容上反映了 新的时代主题,形式上有自由诗体,但许多作品 未脱尽旧诗痕迹,所以它是一部过渡性作品,承 上启下。 15、《女神》中的现代自我形象具有什么特征? 提示:他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形象。他无限地 张扬自我,充分肯定自我本质,具有超凡的力量, 大胆地破坏与创造,热爱祖国,视野开阔,胸怀 世界,是一位泛神论者。 16、《女神》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1、《女神》浪漫主义是主调。2、象征是 其精义。3、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体、半格律 体、诗剧体等等,其中自由体是诗人最得心应手 的。4、最能代表《女神》风格的是惠特曼式的 豪放诗歌,它们“雄而不丽”;但《女神》中也 有泰戈尔式的“丽而不雄”的清新、婉约之作。 17、创造社的文学倾向是什么? 提示:是浪漫主义。这种倾向在诗歌与小说中都 有相应的艺术表现。 18、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 艺术个性;提示:《沉沦》时期的郁达夫处于青 春阶段,下笔有锐气,亦有躁气,既有向旧道德 冲锋陷阵的勇气,又有自伤自悼的晦气,相当真 实而且深刻地显示了新旧转型期青年的人格特 点和个性特点。《沉沦》以“路遇-自慰-窥浴 -偷听-宿妓”作为基本情节,塑造了一个多愁 善感、孤僻自卑的青年形象,着重表现了极度自 卑、苦闷压抑的忧伤情绪,大胆而又细微地描写 了因压抑而产生的变态性心理,并把这种心理与 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交织在一起,从而深刻地表 达了“现代人的苦闷”。 19、如何评价郁达夫小说前后期的变化及其意 义;提示:郁达夫前期小说显示了强烈的主观抒 情,甚至表现大胆的自我暴露的倾向。他的后期 小说在风格上转向明净和秀丽,流露出优雅的风 度。这种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作者内心世界 的变化。如果说他的前期小说其狂暴和颓废表达 的是反封建的精神和他内心的焦虑,那么他后期 小说优雅则反映了他此时的与传统的开始和解 及个人生活的安定与惬意。 20、20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些特 点。 提示:(1)强烈的主观抒情。(2)大胆的自我 暴露。(3)散文化的结构。(4)诗化的语言 21、小诗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冰心、宗白华等人的小诗形式短小,或缘 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 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变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为 内心感觉的主观表现,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 内在困惑。 22、湖畔诗社对于新诗的贡献是什么? 提示:他们创造了真正的现代爱情诗,使新诗在 情爱表现上具有与古代诗歌、五四初期白话新诗 完全不同的特征,为新诗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23、李金发诗歌的时空特点是什么? 提示:时间上,他往往站在现在立场表现对于时 间消失的无可奈何之感;而其习惯使用的空间语 词是空谷、丘墓、江底、枯老之池沼、高丘之坟 冢、蝼蚁之宫室等,大都指向死亡、生命衰微, 空间色彩为黑、白与灰色,营造出令人窒息、恐 惧的氛围。如此空间里时间不断流逝,流逝的时 间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于空间的恐惧。 24、如何评介李金发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提示:李金发的诗歌虽然朦胧、晦涩,内容上更 多地表现的是西方生活经验,民族性不够;但他 自觉地化用西方象征派的方法,将象征主义诗风 带到中国,填补了新诗的一大空白,并开启了新 诗现代主义创作潮流,其地位是很重要的。 25、新月派是如何规范新诗走向的? 提示:1、以理性节制情感。2、倡导新诗形式格 律化,即音乐美、建筑美与绘画美。 26、新月派是如何规范新诗走向的? 提示:1、以理性节制情感。2、倡导新诗形式格 律化,即音乐美、建筑美与绘画美。 27、徐志摩诗歌的思想特点是什么? 提示:徐志摩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对爱情、自由、 美的理解、向往与赞美。 28、徐志摩诗歌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a.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意境新奇。b.比 喻鲜明、贴切,且往往富有暗示性。c.不同于闻 一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 29、《现代》杂志中的诗歌有何特点? 提示:《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纯然是现代的 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 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32、废名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思想内容:主要写自己在现代都市的寂寞 感,对现代人存在价值、意义进行质疑;渴望超 凡脱俗,向往传统生活,在入世与出世间挣扎。 艺术特征:受禅宗影响,重直觉、顿悟,不重语 法逻辑,意象跳跃大,形式自由,散文化;诗歌 意象往往是由心智生发或以禅理为本的智性化 意象,借助这些意象,诗人进行一种禅宗式的体 验、顿悟,上下古今,思接千载,诗中那超然物 外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审美理想与心理诉 求,耐人寻味。这些正是诗人诗学观点的体现, 即以“散文的文字”表现“诗的内容”。 33、何其芳诗歌风格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什 么?提示:何其芳诗风的改变,是时代变化的 产物,是民族历史非常时期有良知的爱国诗人的 必然选择,令人钦佩;但这种变化,并未带来艺 术的提升,变化后好的作品并不多。可见,一个 人艺术风格一旦形成,改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注意艺术本 身的升华问题。 34、“左联”是如何成立的? 提示:要注意“左联”成立的历史背景,“革命 文学“的论争、中共中央的干预、论争双方的携 手合作等过程。 35、如何看待“左联”时期的文艺论争? 提示:“左联”时期的文艺论争情况比较复杂。 “左联”发起的一些论争是扩大马克思主义文 艺思想所必需的,但也犯了一些简单化、教条化 的错误;有一些论争则是“左联”内部的论争, 双方态度都很激烈,但最终还是达成了不少共 识,只是也因此埋下了后来意见分歧的伏笔。 36、吴荪甫形象分析。 提示:可先给其形象定性,再从其形象的多面性、 鲜明性、发展性及其历史意义、美学意义等方面 分析。 37、《子夜》的延长线上的作品何指? 提示:可从《子夜》的原始构思、创作结果及短 篇小说的内容等方面来回答。 38、谈谈“革命的浪漫蒂克” 提示:可从其含义、写作模式、代表作品方面来 谈。 39、吴组缃短篇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可从其破产影象、伦理指向、“速写”形 式等方面回答。 40、《生死场》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可从其内容、构思理念及其在抗战文学中 的地位等方面回答。 41、殷夫的“红色鼓动诗”有何特点? 提示:殷夫的“红色鼓动诗”情感激越刚劲,节 奏明快有力,语言铿锵富有鼓动性。 42、中国诗歌会的诗歌艺术特点是什么? 提示中国诗歌会以创造“大众歌调”为己任, 广泛采用歌谣、小调、鼓词、儿歌等民间艺术形 式创作,艺术上通俗易懂,富有鼓动性。 43、臧克家诗集《烙印》的思想、艺术特点是什 么? 提示:《烙印》在思想上,一是表达诗人对于生 活的严肃看法与态度;二是写农民和其他角落里 卑微人物的痛苦人生,寄予着作者的人道主义同 情。艺术上,他如同古代苦吟诗人,重视锤字炼 句,诗歌精致、凝练,耐人寻味,但略嫌拘谨。 44、谈谈京派小说的诗化与散文化风格。 提示:(1)综述京派小说的诗性特征及其构成 原因,即田园牧歌化的文学抒情特色; (2)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阐述京派小说的诗 化特点,如废名沈从文等; ①人物性格的纯净化表现 ②“心灵的悲剧”而非外部世界的冲突形式 ③浓郁的抒情风格 (3)京派小说的散文化特点(以废名、沈从文 小说为例); ①散文化的审美独特性 ②散文化的小说语言特色 ③文体创造的文学意义 44、如何理解京派作家对自己作为“乡下人”的 身份认同。 提示:(1)陈述沈从文、萧乾等关于“乡下人” 身份的内涵定义; (2)“乡下人”的文化选择的具体内涵:京派 作家的乡土情结以及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边缘化 体验,构成京派的乡土乌托邦理想,以及对都市 文化的讽刺批判; (3)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阐释京派小说的乡 土情结及城乡对照叙述; (4)阐述京派的乡土生命理想在20世纪30年 代文学流派中的独特意义。 45、分析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提示:(1)简述废名小说在京派中的重要意义 及总体风格; (2)以《桃园》、《竹林的故事》、《浣衣母》、 《河上柳》、《桥》等作品为例,分析废名田园 小说的艺术风格; (3)唐绝句的意境美:古典审美艺术的追求; (4)散文化的小说语言。 46、简述新感觉派的流派特征及其主要作家作 品。提示:(1)新感觉派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及其都市性定位; (2)新感觉派与日本新感觉派的文学联系; (3)主要代表作家作品及创作风格:刘呐鸥《都 市风景线》、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施蛰 存《梅雨之夕》、《将军的头》等; (4)新感觉派的文学史地位与意义 47、试评新感觉派的“感觉”化叙述。 提示:(1)“感觉”叙述的内涵及独特性:“感 觉”作为最重要的文学特征与形式试验,具有不 同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叙述方式; (2)结合作品分析“感觉”叙述的文学特征, 以刘呐鸥、穆时英的创作为例; (3)现代都市体验与“感觉”叙述的精神联系。 48、分析施蛰存现代心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提示:(1)施蛰存创作与现代心理分析学说的 关系; (2)以《梅雨之夕》为代表,分析小说的心理 意识流表现,以及人物多重潜意识、分裂人格等 的书写; (3)以《将军的头》为代表,评述作者以现代 心理分析的手法重新演绎古代题材,颠覆古典形 象的艺术特点。 49、如何认识老舍笔下的市民社会及其批判性。 提示:(1)老舍创作市民社会的文学史意义与 独特性; (2)结合具体作品及人物,分析老舍创造的老 派市民、新派市民、城市贫民形象,评述人物形 象的历史文化内涵; (3)老舍的市民性批判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 的思考。 50、试析《骆驼祥子》的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 提示:(1)《骆驼祥子》的文学史价值及在老 舍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2)祥子的市民性格多重性特点:贫民生存意 志与美德、小生产者的保守与个人主义; (3)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悲剧的深刻意蕴; (4)老舍独特的文化批判性 51、谈谈老舍的“京味”和幽默风格。 提示:(1)老舍创作与老北京文化之间的精神 联系及其具体内涵; (2)“京味”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 (3)老舍幽默风格的本质特征与独特性; (4)幽默的发展演变与利弊得失。 52.简述《家》的写作动因 提示:《家》的写作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 面: 其一、心灵伤痛的治疗。《家》中的许多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