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课内外阅读

【语文】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课内外阅读
【语文】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课内外阅读

【语文】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课内外阅读

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课外阅读。

光阴(节选)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他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他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对谁都一视同仁,决不会多施舍给谁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1)“一视同仁”的意思是________,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

(2)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在作者的笔下,“他”具有以下特点:________。

(3)读选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出你的理解。

(4)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把时光写得充满人性。你觉得光阴还像什么呢?

【答案】(1)不分厚薄,同样看待;光阴给谁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决不会多施舍给谁一分一秒

(2)光阴;一直前进,悄无声息,神奇而又无情,慷慨而又公正

(3)这两段话写出了珍惜时间的人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漠视时间的人则只能浪费时间,最终时间消逝了,自己还一无所获

(4)略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不分厚薄,同样看待;光阴给谁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决不会多施舍给谁

一分一秒

(2)光阴;一直前进,悄无声息,神奇而又无情,慷慨而又公正

(3)这两段话写出了珍惜时间的人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漠视时间的人则只能浪费时间,最终时间消逝了,自己还一无所获

(4)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课外阅读。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④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

⑤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⑥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什么?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2)本文语言生动,意义丰富深刻。请根据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的含义。(3)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事例,说明了“________”的观点。(4)第⑤自然段作者结合现实生活,运用________的写法,表明了________的观点。【答案】(1)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2)优秀者通过思考在工作上已经取得了成就。

(3)爱因斯坦;黑格尔;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

(4)对比;思考造就成功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此题意在明白对比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故答案为:(1)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2)优秀者通过思考在工作上已经取得了成就。

(3)1、爱因斯坦2、黑格尔3、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

(4)对比、思考造就成功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考查学生对对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开心阅读。

感悟春天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渐渐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凍閒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往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着,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又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等诗人们的关于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灏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唐朝的志雨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

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角度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借助春天,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位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一个春日,在讲台上,偶有知更乌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读第①自然段,你感到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2)用一句话概括第③自然段的内容。

(3)第④自然段中那位封建时代的女子和那位现代美国哲人桑塔耶那面对同样的春天,心态却明显不同。请借助文中“悔”和“冲”两个字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

(4)作者从春天里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用直线从文中画出来。

【答案】(1)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总是阴雨霏霏,乍暖还寒。

(2)春天是美好的

(3)那位封建时代的女子一个“悔”字表达了在这大好春光里他对夫婿的思念。春光如此美好,只可惜不能与夫婿一起赏春,所以触发了她的思君之情。那位现代美国哲人桑诺耶那面对美好的春天,“冲”出教室,一个“冲”字表达了他对春天的喜爱,对春天的世界的向往。

(4)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第①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第④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比较概括即可。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总是阴雨霏霏,乍暖还寒。

(2)春天是美好的;

(3)那位封建时代的女子一个“悔”字表达了在这大好春光里他对夫婿的思念。春光如此美好,只可惜不能与夫婿一起赏春,所以触发了她的思君之情。那位现代美国哲人桑诺耶那面对美好的春天,“冲”出教室,一个“冲”字表达了他对春天的喜爱,对春天的世界的向

往。

(4)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因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千枯。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画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拉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月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英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并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2)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

①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老人的血脉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

(3)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因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4)文章题目“爱,从来不卑微"”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5)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答案】(1)老人弓腰拾起的,不仅仅是为我们丢弃的垃圾。

(2)①“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

②因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3)前一问:“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后一问: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

(4)爱是人的本性,每个人心中都有爱,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爱没有贵贱,没有等级,也不是因人的权利和地位来衡量的,每个人心中的爱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5)略(只要符合语境和情理即可。)

【解析】【分析】(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①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②体会句意,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题目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老人弓腰拾起的,不仅仅是为我们丢弃的垃圾。

(2)①“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②因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3)前一问:“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后一问: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

(4)爱是人的本性,每个人心中都有爱,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爱没有贵贱,没有等级,也不是因人的权利和地位来衡量的,每个人心中的爱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5)略

【点评】(1)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①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②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命的选择

①在我住的这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

②多好的一片空地。花工们在花坛里种些什么呢?人们猜测着。自然是玫瑰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玫瑰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人们一如既往地走过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有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说是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

⑥可是有一日,有几个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间,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紧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坚硬”指的是:________

②“柔软”指的是: ________

(2)在第⑩段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请仔细阅读短文,思考文中的白玉簪花究竟美在哪里。

(4)阅读短文,说说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邻里关系生疏、互不联系、不融洽。;邻里关系和谐、融洽、友好。(2),,;,,。

(3)外形美:花色雪白,素雅。气质美:庄重里透着羞怯。精神美:即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奋发向上,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4)这不是付不付得起的问题,有钱可以买来塑料袋,但买不来洁净的生活环境。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①邻里关系生疏、互不联系、不融洽。②邻里关系和谐、融洽、友好。(2),,;,,。

(3)外形美:花色雪白,素雅。气质美:庄重里透着羞怯。精神美:即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奋发向上,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4)这不是付不付得起的问题,有钱可以买来塑料袋,但买不来洁净的生活环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6.请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第十一根红布条(节选)

“拴根红布条吧!”一位大爷说。

这里的风俗,凡是在牛救活孩子以后,这个孩子家都要在牛角上栓根红布条。是庆幸?是认为这头牛救了孩子光荣?还是对上苍表示谢意而挂红呢?

亮仔家里的人,立即撕来一根红布条。人们都不吱声,庄重地看着这根红布条拴到了独角牛的那根长长的独角上。

独角牛“哞哞”地对着天空叫起来,并在草垛下来回走动,尾巴不停地甩着。

“噢,麻子爷爷!”人们突然想起他来了,有人便走过来,叫他,“麻子爷爷!”____________①

一个内行的老人突然从麻子爷爷的脸上发现了什么,连忙推开众人,走到麻子爷爷面前,把手放到鼻子底下。大家看见老爷爷的手忽然控制不住地颤抖起来。过了一会,他用发哑的声音说:“他死啦!”

打谷场上顿时一片寂静。

人们看着他:____________②

亮仔的妈妈抱着亮仔,第一个大声哭起来。

"麻子爷爷!麻子爷爷!"那个力气最大的叔叔使劲摇晃着他--他确实永远睡着了。

忽地许多人哭起来,悲痛里含着悔恨和歉疚。

独角牛先是在打谷场上乱蹦乱跳,然后一动不动地卧在麻子爷爷的身边,它的双眼分明汪着洁净的水——牛难道会流泪吗?它跟随麻子爷爷几十年了。是的,麻子爷爷锯掉它的一只角,可是,它如果真的懂得人心,是永远不会恨他的。那时,它刚被买到这里,就碰

上一个孩子落水,它还不可能听主人的指挥,去打谷场的一路上,它不是赖着不走,就是胡乱奔跑,好不容易牵到打谷场,它又乱蹦乱跳,用椅角顶人。那个孩子当然没有救活,有人叹息说:“这孩子被耽搁了。”就是那天,麻子爷爷锯掉了它的一只角。

那个气力最大的叔叔背起麻子爷爷,走向那片林子,他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默不作声的队伍……

在给他换衣服下葬的时候,从他怀里落下一个布包,人们打开一看,里面有十根红布条,也就是说,加上亮仔,他用他的独角牛救活十一条小小的性命!

麻子爷爷下葬的第二天.独角牛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几个孩子驾船捕鱼去,在滩头发现它死了,一半在滩上,一半在水中。人们一致认为,它是想游过河去的——麻子爷爷埋葬在对岸的野地里,后来游到河中心,它大概没有力气了,被水淹死了。

它的那只独角朝天竖着,拴在它角上的第十一根鲜艳的红布条,在河上吹来的风里飘动着……

(1)我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个片段的主要内容。(40字以内)

(2)“第十一根红布条”有什么特殊含义?请你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以下三个选项是关尹麻子爷爷”的外貌描写,请仔细比较,选择最合适的两处填写在文中画横线处,请填序号。

A.他长得很不好看,满脸的黑麻子,个头又矮,还驼背,像背了一口沉重的铁锅。B.他的身体因衰老而缩小了,灰白的寸发上沾着草屑,脸庞清瘦,因为太瘦,牙床外凸,微微露岀发黄的牙齿,整个面部还隐隐显出刚才拼搏着牵动独角牛而留下的痛苦!

C.麻子爷爷背靠草垛,脸斜冲着天空,垂着两只软而无力的胳膊,合着眼睛。那张麻脸上的汗水已经被吹干,留下一道白色的汗迹。

(4)文中说:“它如果真的懂得人心,是永远不会恨他的。”你觉得独角牛会恨麻子爷爷吗?请从文中至少概括出两条理由加以说明。

(5)文中有一段文字补充交代了麻子爷爷锯掉牛角的事倩,很多同学觉得这一段文字是多余的,你觉得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答案】(1)麻子爷爷为救溺水的孩子而去世了,老牛为游到埋着麻子爷爷的对岸,淹死了。

(2)加上亮仔,他用他的独角牛救活十一条小小的性命!

(3)①—C;②—B

(4)不会,理由:老牛跟随麻子爷爷几十年了;麻子爷爷锯掉牛角是因为当初老牛不听指挥,耽搁了救孩子的最好时机。

(5)我认为不是多余的,锯掉牛角以后老牛才学会配合麻子爷爷一起救人,才会有“十一根红布条”的故事。这段插叙衬托了老牛与麻子爷爷深厚的感情。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5)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麻子爷爷为救溺水的孩子而去世了,老牛为游到埋着麻子爷爷的对岸,淹死了。

(2)加上亮仔,他用他的独角牛救活十一条小小的性命!

(3)①—C;②—B

(4)不会,理由:老牛跟随麻子爷爷几十年了;麻子爷爷锯掉牛角是因为当初老牛不听指挥,耽搁了救孩子的最好时机。

(5)我认为不是多余的,锯掉牛角以后老牛才学会配合麻子爷爷一起救人,才会有“十一根红布条”的故事。这段插叙衬托了老牛与麻子爷爷深厚的感情。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7.课外阅读。

等鱼断气

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医生说喝鲫鱼汤可以消肿。这可难住了父亲一那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黑市”买卖是不合法的。

但是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地去黑市买鲫鱼。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全消。医生却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医生这可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当时父亲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

“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

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让我去找。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瓷盆子。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二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冻得簌簌发抖的身子,但仍然坚定地蹲着。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死鱼只要四五毛一条。”

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子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给你!蹲了两个钟头了已经!”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就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或许被父亲的举动所感动,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这条鱼,快断气了呀!”

十来天后,父亲病了。他派我去蹲守。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于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

那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____________。

(1)结合语境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下列词句的意思。

黑市:________

仗义每多屠狗辈: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中“一定要活鱼吗?”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A.父亲没弄清楚到底要什么鱼。

B.父亲感觉没必要买活鱼。

C.父亲感觉买活鱼手头很困难。

D.父亲对医生的要求不满。

(3)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揣摩作者内心的情绪,补充结尾。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以“等鱼断气”为题的理由,至少两点。

【答案】(1)暗中进行买卖的市场,文中指鱼贩的流动摊位。;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在文中指的是有爱心的鱼贩。

(2)C

(3)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4)“等鱼断气”是父亲和“我”在市场上做的主要事情,是文章的关键内容;同时,以此为题,新颖奇特,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3)在续写时紧扣所给原文的中心,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续写部分与原文有机结合,保证文章的完整性。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暗中进行买卖的市场,文中指鱼贩的流动摊位;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在文中指的是有爱心的鱼贩。

(2) C

(3)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4)“等鱼断气”是父亲和“我”在市场上做的主要事情,是文章的关键内容;同时,以此为题,新颖奇特,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主要是考查续写结尾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⑧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⑨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

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我”在不同时期对合欢的情感变化。

九岁在大院看到合欢花时:________→又五年后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失望→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花时:________→“我”已是母亲的年纪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时:________。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A.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

B.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3)联系全文,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4)本文以“合欢,合欢”为题有什么好处?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欢喜;茫然;悲伤或痛苦

(2)【示例1】A;①“丝丝缕缕”“翻翻覆覆”“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表达了“我”对合欢香气的喜爱。或②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把香气的浓重说成是香气“倾泻”,富有韵味。

【示例2】B;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表达作者对没有母亲陪伴的羊城的茫然感。

(3)内容上:写出了妈妈的香、软,还有我与妈妈在一起带给我的无限欢喜和美好;结构上:与前文第三段妈妈唤我走过来,我沉浸在她香软的声音中相呼应;情感主题上:突出了文章主题,表达了对妈妈的喜爱、依恋和不舍之情。

(4)【示例】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氛围,勾勒出文章的线索;以树衬人,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丰富母亲的形象,突出主题,如写想象中的合欢树,“我”已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表达了深深的眷恋。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之后结合相关情节理解“我”对合欢的情感,然后从原文中筛选或概括出作者的情感。文章第②段写我跟着母亲去一个小城开会,在所住的窗前看到一种从未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从我“雀跃而出”可以体会出我当时欢喜的感情。第⑤⑥段写十九岁“我”在羊城遇见合欢花,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我当时的感情是茫然的。第⑦⑧段写“我”已是母亲的年纪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时,当时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当时的我是悲伤或痛苦的。

(2)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

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A:①这句话描写的是合欢花的香气,其语言特点之一是运用了“丝丝缕缕”“翻翻覆覆”“重重叠叠”等叠词,这些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表达了“我”对合欢香气的喜爱。②这句话描写的是合欢的香气,作者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把香气的浓重说成是香气“倾泻”,富有韵味。

B:“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把合欢拟人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表达作者对没有母亲陪伴的羊城的茫然感。

(3)结合本段的内容分析,当时我站在母亲病房的窗前,窗外是合欢树,恍恍惚惚像是回到了9岁那年我第一次见合欢树的情景,那时的妈妈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美,声音是那样的香和软,带给我的无限欢喜和美好,可回过神来,却看到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前后的对比表现了我因为母亲的生病悲伤,害怕母亲离我而去,从而表达了对妈妈的眷念和不舍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这是划线句在内容上的作用。在结构上:这部分与前文第三段妈妈唤我走过来,我沉浸在她香软的声音中相呼应。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按照分别写了几次看到合欢的情景,合欢贯穿全文内容,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第②③段写合欢花的外形的美和香气的独特,也写成了母亲的年轻和声音的香和软,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最后一段“我”写想象中的合欢树和母亲,可以说这时的合欢就是的合欢就是母爱的象征,当时母亲老病在床,我怕母亲会离我而去,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眷恋。

故答案为:⑴欢喜茫然悲伤或痛苦

⑵【示例1】A;①“丝丝缕缕”“翻翻覆覆”“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表达了“我”对合欢香气的喜爱。或②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把香气的浓重说成是香气“倾泻”,富有韵味。

【示例2】B;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表达作者对没有母亲陪伴的羊城的茫然感。

⑶内容上:写出了妈妈的香、软,还有我与妈妈在一起带给我的无限欢喜和美好;结构上:与前文第三段妈妈唤我走过来,我沉浸在她香软的声音中相呼应;情感主题上:突出了文章主题,表达了对妈妈的喜爱、依恋和不舍之情。

⑷【示例】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氛围,勾勒出文章的线索;以树衬人,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丰富母亲的形象,突出主题,如写想象中的合欢树,“我”已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表达了深深的眷恋。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⑵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理解散文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散文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

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9.阅读《母亲的哲学》,完成小题。

母亲的哲学

①哲学是智慧的母亲,世上需要哲学和哲学家。我总觉得哲学比较诡秘高深,但又听村里的先生说:世界上的事儿,都是曲曲折折的,用嘴说出来,就是哲学嘛。

②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自然不识字,当然更不懂得什么深奥的哲学。她说,她只知道说话要讲道理,做事要顺天理,为人要懂情理。——话中有“理”,理中带“哲”,母亲俨然就是个哲学家。

③我们兄弟三个刚够到桌面高时,母亲便规定“吃要有吃相,坐要有坐相”。吃饭,手得端着碗,还要粒粒进口;坐凳,两腿要端正,不能架腿而坐。道理呢,白得很:吃饭掉粒米,粒米百颗汗哟,浪费粮食,菩萨看得见,响雷会打头的;从小就晃荡“二郎腿”,一副懒散的样子不说,还可能落下毛病,这样的坐姿绝对不合规矩。

④“小娃娃懂什么啊?”奶奶溺爱地护着我们。母亲总是争辩说:“没得规矩不成方圆,规矩要靠做,做的就是一种习惯;桑树只有从小撑绑,长大才能硬直。”母亲慈爱中不失严格,合于中华儒教,正如《论语》所言:不学礼,无以立;又如《三字经》中所唱:玉不琢,不成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不是天生的,是母亲用心“做”出来的,做人就要有人相。

⑤上小学时,有一天放学后,“田大眼”在我家耍赖,硬说我拿了他的小人书《地道战》。我是喜欢看小人书,可我没有拿他的书啊。他死说,那天是我负责打扫卫生的,而且是最后一个走的。真是有理说不清!(A)母亲回来了,问清缘由,看看急红了脸的我,又摸摸可怜巴巴的“田大眼”的头,从衣袋里掏出两张一角的钱,说:“一人一张,每人去买一本画画书吧。”后来,“田大眼”在草垛洞口找到了《地道战》。我想去跟他要回那一毛钱,母亲却不以为然地说:“多大的事啊,(甲)这已经过去了。”

⑥高考那年,我落榜了,沮丧地躺倒在床。母亲却大大咧咧地劝慰我:“要学杨子荣,昂首挺胸!广播里不是常说,失意不能失志,消沉反会伤神,干吗非挤那独木桥呢?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她顿了顿,扬起眉毛,又说:“时间不说话,(乙)这都会过去。”

⑦我受聘当上了乡干部,后来,又考上了国家干部,要办“农转非”。我回家拿农村户口簿,高兴地告诉母亲:“儿吃皇粮了!”母亲头也没抬,淡淡地说:“要紧的是珍惜现在,(丙)这还会过去。”

⑧母亲这些淡淡的话,涵盖着不凡的智慧。

⑨门前的小河,没日没夜地流淌。清澈的水底,鱼儿自在欢畅。春天里,父亲劈开竹竿为竹条,编排成箔子,安插在小河中,再用粗壮的竹篙稳固好,簖,算做好了,就等着取鱼吧。我们雀跃开了,屁颠屁颠地在河边吮指,那簖拦截整个小河道,任性的大鱼小鱼

啊,看来插翅都难逃了!母亲却要父亲把中间的竹箔锯断,要留个口儿,也方便船行。父亲说,这条小河没有船行啊。母亲还是坚持说,锯吧,锯短些,簖对鱼杀伤力够大的了,要留下生门,放鱼虾们一点生路,积点德吧。母亲根本不会懂得古代玄学里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的八门之说,生门为吉门。但她心里却有一杆秤,知道做事不可做绝,张弛有度方能造化平衡,万事大吉。

⑩以瓜菜代粮的年月,母亲变着花样改“膳”,常做胡萝卜饼子:先把面发好,再把煮熟的胡萝卜捣烂,和合在一起,就可以烙胡萝卜饼子了。我们抢着去锅灶旁,这里不仅可以闻到饼香,还可以取暖。麦草杆推进锅塘,只是冒出青烟,刺眼呛鼻。(B)母亲看看锅塘里堆得像小山丘似的麦草杆,笑着说:“草把儿得慢慢添,火要抬着烧。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烙饼子,也很讲究技法。冷锅底,面就会黏连,难成饼形;火太旺,锅烧急了,饼子又会焦煳。母亲用很少的菜油抹下锅窝,待锅烧热,才一一烙饼。我们等不得了,脖子都伸长啦!“锅不热,饼不靠啊。”母亲嗔怪道,“烙饼如同为人做事,要懂得分寸,要用心把住火候,心急吃不了热粥。”

?(C)母亲别出心裁,做的胡萝卜饼子真是好看又好吃:有圆形的、心形的,还有蝴蝶形的,让我们稚嫩的心灵长出灿烂的翅膀。我们一边吃着饼子,一边欢乐地唱着:“又甜又香,一直吃到栽秧;又香又甜,一直吃到过年……”

(作者罗有高,有改动)(1)阅读文章⑤——⑨段,梳理与母亲有关的事件。

“我”和伙伴产生矛盾,母亲开导“我①________ ②________ 捕鱼时,母亲要求父亲给鱼虾留生门

(2)第⑨段中的“簖”是个形声字,请你写出它的字音:①________,并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它的意思:②________。

(3)母亲的话中有“理”,理中带“哲”,品味文章第⑤⑥⑦段中三个加点句子,任选一句,说说作者从母亲的话里领悟到了什么“理”。

(甲)这已经过去了。

(乙)这都会过去。

(丙)这还会过去。

(4)请从(A)(B)(C)三个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母亲的形象。

【答案】(1)我高考落榜,母亲劝慰我;我考上了国家干部,母亲告诫我。

(2)duàn;用竹条编排而成,安插在小河中,用来拦截鱼虾以便捕获的工具。

(3)示例:【甲】待人要宽容大度,不必斤斤计较。【乙】人生失意时也要振作精神,不能消沉失志。【丙】在顺利得意时要懂得珍惜,不能忘乎所以。

(4)示例一:我选【A】处。通过对母亲进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出母亲理解孩子、宽厚平和的性格。示例二:我选【B】处。通过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刻画出母亲温和、富有智慧的形象。

【解析】【分析】(1)第①-⑤段写“我”和伙伴产生矛盾,母亲开导“我”;第⑥段“高考那年,我落榜了,沮丧地躺倒在床。母亲却大大咧咧地劝慰我……”概括为“我”高考落榜,

母亲劝慰“我”;第⑦段“我受聘当上了乡干部,后来,又考上了国家干部,……母亲头也没抬,淡淡地说……”概括为“我”考上了国家干部,母亲对“我”的告诫。

(2)题干说形声字,“竹”形,“断”声,读作duàn;意思是插置在水中,便于捕捉鱼、虾、螃蟹等的竹栅。

(3)甲处,根据母亲的态度是“不以为然”,母亲的说的话“多大的事啊”,意思是都是小事,不要放在心上,不必斤斤计较,表现宽容大度的哲理;乙处,对于“我”高考落榜,很是沮丧,母亲的劝慰,告诉“我”面对人生失意,要振作精神,不能意志消沉的哲理;丙处,受聘当上了乡干部,又考上了国家干部,要办“农转非”。心里自是很高兴,母亲告诫“我”珍惜现在,不能忘乎所以的哲理。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生活学习经历来谈即可,做到言之有理。如选C处。运用侧面描写,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在吃到母亲做的各种形状的萝卜饼子时快乐幸福的感受,以此衬托出母亲勤劳、心灵手巧、乐观、富有智慧的性格特点。故答案为:⑴我高考落榜,母亲劝慰我;我考上了国家干部,母亲告诫我。

⑵duàn;用竹条编排而成,安插在小河中,用来拦截鱼虾以便捕获的工具。

⑶示例:【甲】待人要宽容大度,不必斤斤计较。【乙】人生失意时也要振作精神,不能消沉失志。【丙】在顺利得意时要懂得珍惜,不能忘乎所以。

⑷示例一:我选【A】处。通过对母亲进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出母亲理解孩子、宽厚平和的性格。示例二:我选【B】处。通过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刻画出母亲温和、富有智慧的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字词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推断,要求考生作答时要仔细阅读文章,积极思考。

⑶本题考查的是语句意思的理解,考生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结合上下文的内容仔细揣摩。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的事件,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桥在水上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座桥,桥总是架在水上。

星期天清晨,一片宁静。我站在一座桥上看风景。

桥上没有行人,桥中央的栏杆旁躺着个男子。这几天,我每天从桥上走过,总能看见他蜷缩在这里。

一辆红色小桥车出现在桥头边。车门开了,两个孩子从车里跑了出来,后面是一位中年妇女。男孩六岁模样,女孩小一些。孩子们朝桥上跑来,女人站在桥头观望。

两个孩子各抱一个纸袋,奔到男子身旁站住。早上好!男孩女孩异口同声说。

早上好!男子翻了个身,坐了起来,靠在桥栏上。他头发蓬松,胡子拉碴,深色的夹克衫满是污迹。

这是你的早餐!男孩把手里的纸包递过去。这是你的苹果!女孩把手里的纸包也递了过去。

女孩双手撑在膝盖上,你吃吧,这是我妈妈做的三明治。

男子疲惫地说,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发烧了,还不想吃,谢谢你妈妈,我一定会吃的。女孩说,哦,我发烧的时候,也不想吃饭。

我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站在桥栏边,装作欣赏河上的风景,一字不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

先生,男孩问,你为什么睡在这里呢?

我没有房子。

女孩马上说,你可以住到我们家去,我们家有房子。

谢谢你,可我不能去你家。

为什么呢?女孩很惊奇。

那不是我的家,每个人都应该住自己的家。

你的家在哪里?男孩问。

我的家在外地,房子被大水冲掉了,我没有家。

两个孩子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女孩问,先生,我能不能抱抱你呢?不,不不,男子惊慌地缩了缩身子,低头看看肮脏的衣服,我很久没有洗澡了……话还没说完,女孩伸出细小的胳膊,绕住男子的脖子,男子犹豫了一下,紧紧地抱住了女孩。随即,男孩也扑过去,三个人拥抱在一起。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一动也不敢动,怕扰了桥上这无比温馨的一幕。我问自己,我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拥抱一个肮脏的发着烧的乞讨者吗?我知道,我是宁愿给钱给物也不愿让孩子这样做的。我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她依然站在那里,粉红的围巾飘动。

我能和你玩一会儿吗?一转眼,女孩已经坐到男子的膝盖上,像自家亲人一样。男子激动得声音发颤,我怕是感冒了,会传染给你的。女孩说,不要紧的,我打过感冒预防针。男子说,可是,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玩的呀。

我有玩具!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一辆掌心大小的玩具汽车,递给男子。男子接过去,看了看,往地上一收一放,小汽车呼啦一下滑了出去。三个人趴在桥上一起玩了起来。咯咯咯的笑声在空气里震荡,传得很远。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表,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该走啦!两个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和男子挥手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再次飞奔而来,每人给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妈妈说了,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谢谢你让我们有这样快乐的早晨!

谢谢你们,我也非常快乐。坐在地上的男子扒着栏杆摇晃着站起来,他低楼着身子,不停地挥手,谢谢,谢谢,告诉你妈妈,这是我来到这个城市最快乐的一天!

桥上这感人的一幕,让我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良久,我缓过神来,走过去,给了男子一些钱。男子正在流泪,他说他的孩子们寄养在亲戚家,等他赚钱寄回去。可是他病了,没钱医治,又不能打工,只能暂时在桥上乞讨度日,这几天发烧了,头痛欲裂。他曾想从桥上一跃而下,可是今天,上帝派这两个孩子带信来,让他一定要活下去!

(作者:王周生。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桥在水上”的作用。

(3)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4)文中那个中年妇女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5)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答案】(1)两个孩子给桥上乞讨的男子送早餐,和他拥抱、玩耍;孩子的行为让男子有了活下去的信心。(意思对即可。孩子的行为,;孩子行为产生的影响。

(2)①指架在水面上的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指架在善良的人们与落难者之间的桥,点明主题。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美好的氛围。(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示例一:“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孩子的纯真善良。示例二:“犹豫”“紧紧”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男子内心的波动,表现了孩子的纯真善良带给男子的感动。(言之成理即可)

(4)①教子有方:在具体行动中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②善良有爱心:同情乞讨男子,让孩子给他送早餐、送钱;当孩子拥抱男子时,不阻拦。(意思对即可)(5)示例:桥下,水静静地流着,在阳光下泛着片片金光,远处飘来悠扬的乐声,好听极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文章描绘了三个画面,早晨桥上两个小孩给乞讨男子送早餐并和他亲切玩耍;小孩母亲要小孩感谢乞讨男子的陪伴;“我”与乞讨男子交谈。正是这两个善良的孩子让乞讨男子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有了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根据此分析概括即可。(2)题目中的“桥”有双重含意,既指实际的建筑,也指善良的人们与落难者之间架起的希望之桥。同时标题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标题新颖别致,富有诗意,引人入胜。

(3)做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先写出词语,再进行赏析。如“话还没说完,女孩伸出细小的胳膊,绕住男子的脖子”中的“绕住”,刻画了孩子拥抱男子的动人情形,歌颂了孩子的纯真善良的品格,描写生动细腻,有感染人的力量。开放性答案。举一例分析即可。

(4)做答时要注意“结合全文探究”字样,即要有依据,不能只写概括性的词语。如从同情乞讨男子,让孩子给他送早餐、送钱等事件中,可以看出中年妇女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再如从“我问自己,我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拥抱一个肮脏的发着烧的乞讨者吗?我知道,我是宁愿给钱给物也不愿让孩子这样做的。我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她依然站在那里,粉红的围巾飘动”等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教子有方的特点。

(5)景物描写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此时的男人应该是激动,充满信心的,所以景物描写要与人物的这一心情相符合,即景物应该是美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作铺垫等。环境描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或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容埋下伏笔等。

故答案为:⑴两个孩子给桥上乞讨的男子送早餐,和他拥抱、玩耍;孩子的行为让男子有了活下去的信心。(意思对即可。孩子的行为,;孩子行为产生的影响。

⑵①指架在水面上的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指架在善良的人们与落难者之间的

桥,点明主题。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美好的氛围。(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⑶示例一:“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孩子的纯真善良。示例二:“犹豫”“紧紧”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男子内心的波动,表现了孩子的纯真善良带给男子的感动。(言之成理即可);

⑷①教子有方:在具体行动中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②善良有爱心:同情乞讨男子,让孩子给他送早餐、送钱;当孩子拥抱男子时,不阻拦。(意思对即可);

⑸示例:桥下,水静静地流着,在阳光下泛着片片金光,远处飘来悠扬的乐声,好听极了。(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小说的整体感知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内涵和作用的掌握情况。解答时,了解标题的一般作用,结合文本作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先找到描写具体细节词语,再结合细节描写的作用具体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小说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人物的形象即可;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和意境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联系文本的主旨,按照题目要求,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作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