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论平时作业及答案

课程理论平时作业及答案
课程理论平时作业及答案

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理论》《课程理论》作业作业要求写为1000-1500字的小论文。在这门课中,我们介绍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果按照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基本原则去进行课程与教学工作,会面临什么问题假如你是一位教师,你赞同这种模式吗为什么

如果按照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进行实际的课程开发工作,可能会面临的比较尖锐的问题是教师的专业权力与专业责任之间的矛盾。

答:20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我国沿用的是目标模式,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统一实施。斯坦豪斯是英国着名现代课程论专家,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 提出了着名的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由于“过

程模式”强调的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对我国目前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关于课程开发的过程, 斯坦豪斯并没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程序及方案。事实上,他主要论证了课程开发过程的基本原则及方法。第一,一般目标与程序原则。“过程模式”反对“目标模式”预设的原子化目标,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绝对反对目标。但两者的目标具有本质的区别。过程目标只是确立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宽泛的教育目标, 这个目标并不构成最后的评价依据。程序原则即课程开发的总要求, 它不同于目标模式预设的、希望达到的教育结果, 它只是作为课程开发的方法及指导思想而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 而不指向课程实施最后结果的控制。第二, 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在斯坦豪斯看来, 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说明课堂上的现实状况, 仅仅合乎逻辑是不够的,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反映教育目的及教学过程的实际。“过程模式”的主要任务就在于这种反映教育本体功能及知识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从此意义而言, 过程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内容的选择而非目标预设。第三, 开放系统与形成性评价。斯坦豪斯认为, 课程领域应是一个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系统, 学生的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反应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不存在简单的正确结果或错误结果。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关注学生个人的理解与判断。第四,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斯坦豪斯认为, 整个课程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探索研究过程, 课程开发者不再是提供解决办法的人。因为, 各个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 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中心, 所以必须让教师从事课程研究和开发工作。因而, 他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并认为没有教师的参与, 就没有课程开发, 因为每一课堂都是一个实验室, 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研究团体中的一员。斯坦豪斯在后期的研究中, 主张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并积极投人课程探究过程之中, 提出“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口号,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新的课程“种族关系课程规划”。在此,“教师作为研究者”也就意味着学校成为课程探究和开发的中心,教师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斯坦豪斯认为整个课程编制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探究过程, 教师即问题探究者。课程编制过程就是由教师确定研究任务, 在自己所处的特定情境中收集和分析资料, 进而确定课程内容及其实施间题,

“课程编制者不再是提供解决办法的人。因为各个学校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 学校是课程中心, 所以必须让教师从事课程研究和编制工作困”。这样,以学校为基地编制课程成为课程编制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是“过程模式”的必须要求,“过程模式”为“学校本位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思想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 使“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成为可能, 使校本课程开发方为现实。最后,在实践上,过程模式还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存在困难。评价要求有一个公共标准,然而在过程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成就

评定的诊断者、鉴别者、批评家,而不是一位判分者。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即使情况相同,每位教师给出的成绩都不同。从学生的角度说,如果信任教师的判断,当然就希望对其学习进行评判而非打分。反之如果不信任教师的判断,就可能希望打分而非评判。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能力问题。这个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科中的各种概念、原理和标准不断地加以精炼,并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识别。斯坦豪斯也承认,过程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了,因此在实践中完成它是十分困难的。“实践模式”、“过程模式”课程开发模式, 其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均有借鉴意义, 但因文化背景不同, 对其思想的理解和借鉴难免存在偏差和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 但应取其积极一面, 为我所用, 以便更好地落实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