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心理学的物体大小恒常性计算

视觉心理学的物体大小恒常性计算
视觉心理学的物体大小恒常性计算

视觉心理学的物体大小恒常性计算

摘要: 知觉恒常性是人类感知世界最重要、最突出的方面,它为解决计算机图像理解和物体识别等经典计算机视觉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小恒常性是最重要的知觉恒常性之一.正确的图像物体大小恒常性感知的关键在于准确计算物体在图像中的感知深度.本文总结了人眼使用的各种图像深度线索,提出了这些线索融合与冲突的解决方案,然后用数学方法建立了图像物体大小恒常性计算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本文是应用视觉心理学来解决计算机视觉问题的一次成功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大小恒常性;视觉心理学;图像理解;图像深度线索

1引言

根据几何光学知识,物体在视网膜的映像轮廓不同于物体的轮廓,会随着人和环境不断变化,而且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对我们而言,外界的物体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有着标准的形状、大小、颜色、明度和位置关系.例如,随着观察者与桌子的相对运动或照明的变化,桌子的视网膜映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对它的感知却基本上没有变化.这种现象称作知觉恒常性(Perception

constancy),它是人类感知世界最重要、最突出的方面.知觉恒常性使人类视觉系统能超越不完全的、易于失真的、模糊的、二维视网膜映像,而建立起丰富的、稳定的、通常正确的、三维的客观世界表象?从光学成像的角度,人眼和照相机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成像机制(初始状态相同).根据Marr的观点,计算机视觉问题与人类视觉问题几乎完全相同,两者都是从图像中发现客观世界有什么事物,这些事物在什么地方(目的状态相同).不同的是,人类视觉能轻易地完成计算机视觉中的许多经典难题,如边缘检测、图像分割、物体识别等等.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无论在生物社区还是在机器人社区,人类视觉系统都是最好的、最通用的,而且绝大多数计算机视觉算法的参考标准要靠人眼标定.不难想象,在计算机求解视觉问题的中间状态时,如果能完全共享人类视觉的计算理论与算法,从理论上讲计算机视觉的性能就有可能与人类视觉系统相媲美悼1.知觉恒常性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所以计算机视觉也应充分利用人类知觉恒常性的有关理论与算法.恒常性理论对图像物体识别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随着成像视点的变化,客观世界中的任一物体都可以产生无限多个二维图像投影,所以从二维图像出发,识别出对应的客观世界物体是一对多的数学问题,也是计算机视觉中的经典难题.恒常性理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面对连续变化的刺激特征,物体能被稳定、唯一地感知.所以恒常性理论特别有助于解决物体识别中的视点不变

(Viewpointinvariant)难题H。.恒常性主要包含如下种类: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及颜色恒常性等.文献[5]指出:

除了有了颜色恒常性的报告外,没有发现计算机视觉学者对其他恒常性的研究文献.我们通过对国内外的中、英文文献资料的检索,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故本文将对大小恒常性进行计算研究.大小是标识物体的一个重要属性.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矮个子被感知为小孩的概率较大,高个子被感知为成年人的概率较大.而且,正确感知物体的大小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对许多食肉动物而言,小老虎是它们可能的美餐,而大老虎则是它们的杀手.故自动计算图像物体的正常大小对于图像物体识别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正是图像物体大小恒常性计算的意义及应用所在.

2大小恒常性心理学基础视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尽管物体视网膜映像的大小在变,但看上去它的大小基本不变.心理学家称这一现象为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图1显示了一些大小恒常性的例子.视觉心理学已经揭示了大小恒常性的计算理论u1,用公式表示为: S=B木A半D (1)s为物体的感知大小,A为物体的成像视角,D为物体的感知深度(也称感知距离),即人类视觉系统感知到的图像上物体在成像时离照相机的距离,曰为与眼睛(相机)有关的成像缩放系数(对于同一次成像,曰值对所有物体都是相同的).物体的成像视角A可用物体在图像中的一维大小来表示.图2演示了一个实例.棒1和棒2分别放在离观察者10个单位、30个单位远的位置上,即D棒l=1/3 D棒2.根据几何光学知识,物体成像视角的大小与物体离眼睛的距离成反比,故两棒成像视角的关系为A棒。=3A棒2.如果能正确感知两棒的实际深度(距离)D棒。,D棒2,应用式(1)就能实现大小恒常性,即S棒。=S棒2.视觉心理学还揭示了人眼使用的各种图像深度线索(Image

depth cues),主要包括:物体在图像中的高度(Elevation of object in the image)、线性透视(Line perspective)、纹理梯度(Texturegradient)、大气透视(Aerial perspecfive)等.下面对它们分别介绍,主要参考资料见文献[1,6,7].(1)物体在图像中的高度室外深度图像一般同时包含低处的地面部分与高处的天空部分,如图l(a)一(c)、图3(c)~(d).室内深度图像一般也同时包含低处地板部分与高处的天花板部分,如图3(a).我们分别统称室外图像的天空部分与室内图像的天花板部分为图像天空,地面部分与地板部分为图像地面,并称图像天空与图像地面的分界线为中间线.处于中间线附近的图像物体在图像中具有最大的感知深度.在图像地面部分,图像物体离中间线越近,即离图像底端越远,感知深度越大,反之越小;在图像天空部分,图像物体离中间线越近,即离图像顶端越远,感知深度越大,反之越小.物体在图像中的高度是一种最重要的图像深度线索.图像有时也没有中间线,此时只有地面部分,线性透视客观世界中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在图像平面中将靠得越来越近,甚至会聚(Converge).这样一组线称为会聚线(Converging line),它们的会聚点称为灭点(Vanishing point).在图像中,平行线指示平坦的表面,会聚线指示向远处延伸的表面.对于室外图像,线性透视效果一般仅出现在图像地面部分,但对于室内图像,同时作用于地面部分与天空部分,如图3(n).线性透视的深度感知规律是:图像中的物体离灭点越近,感知深度越大,反之越小.同时,会聚线的中心线也能给出图像感知深度变化最快的方向.如图l(a)两铁轨的中心线(与图像底端边线夹角约45℃)指示感知深度变化最快的方向;而图l(b)小径的中心线(与图像底端边线夹角约900c)为感知深度变化最快的方向.(3)纹理梯度(纹理密度) 许多表面如墙面、路面及田野里的花朵都有纹理.当这些纹理表面向远处延伸时,表面离观察者越远,分辨率越小、纹理也变得越来越小.所以,对于图像中的同质纹理区域,分辨率越小,纹理越小,感知深度越大;纹理越大,分辨率越大,感知深度越小.纹理梯度方向可用来指示感知深度变化最快的方向,大气透视大气散射来自各个方向的光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也应被大气散射.因蓝光更容易被散射,所以物体距观察者越远,物体附着的蓝色越深.又因并不是所有的光都以直线进入观察者的眼睛,所以物体距观察者越远,物体看上去越模糊.这种自然现象称大气透视,它也是一种图像深度线索:图像中的物体越模糊,附着的蓝色越深,感知深度越大,反之越小.(d)是一张大峡谷的照片.照片中间靠近右侧(如箭头所示)的部分清晰、带蓝色较浅,感知深度较小;而同一高度靠近左侧的部分模

糊,带蓝色较深,感知深度较大.上述所有线索都是相对深度线索.第一种深度线索(物体在图像中的高度)既适用于自然场景图像又适用于人造场景图像,是最为重要的深度线索.第二种深度线索(线性透视)一般仅适用人造场景图像.前两种线索都能对整幅图像产生强烈的、难以抗拒的深度感知.纹理梯度要求有大范围的规则纹理表面.大气透视仅适用于室外、天气晴朗且实际距离较远的物体.后两种线索适用范围有限.一般情况,各种线索是互补的,但有时也会产生冲突.冲突如何解决,心理学家并没有给出可参考的结论,本文将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他深度线索如物体重叠、阴影及对物体的熟悉程度等,我们在此不作介绍,原因是:一对它们的表示与计算比较困难;二通常它们只局部影响深度感知,在成像场景景深较大时,对深度感知的影响很。

3大小恒常性计算模型尽管视觉心理学早已揭示了人类视觉系统大小恒常性的计算理论,但是多年来,计算机学者没有应用此项成果来解决计算机视觉问题,所以计算机也就一直没能获得图像物体大小恒常性感知的能力.应用式(1)作为计算理论,本文提出了图像物体大小恒常性的计算模型,试图使计算机像人一样,对单幅二维图像中的各物体能实现相对大小恒常性感知.实验结果表明此模型的效果确实如此.该模型的输入是单幅二维直立图像;输出是图像中的各物体在一维维度上和指定方向上(一般是垂直或水平方向)的相对感知大小;中间过程是按式(1)进行的相对大小恒常性计算;相机模型为针孔成像模型.直立图像是指:图像天空位于图像中间线的上面,图像地面位于图像中间线的下面.相对大小恒常性是指:在客观世界中,人与人之问、人与各正常物体之间及各正常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是基本恒定不变的,如成人与儿童的相对高度、成人与房子的相对高度、餐桌与旁边椅子的相对高度等等.这是人类视觉系统具有大小恒常性感知的客观物质基础,但是在针孔成像过程中,这种恒定的大小比例关系被破坏了.所以必须自动恢复图像中各物体间的大小比例关系,这个过程即本文要研究的大小恒常性计算.由式(1)可知,要实现对图像中各物体相对大小恒常性感知,需要正确计算图像物体的成像视角A和相对感知深度D.成像视角A可用物体在图像中的一维大小表示,即可用它在图像中沿某一方向覆盖的像素点数量表示.对给定轮廓的图像物体,计算机能轻易完成这项计算任务.本文的目的仅是论证大小恒常性计算模型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故假定图像物体的轮廓都是人工给定的,其余的工作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估计相对感知深度D一直是计算机视觉中的难题.本文从上述心理学的结论出发,提出了一种简单、新颖、有效的求解方法,其计算原理见图首先,利用物体在图像中的高度与大气透视两种深度线索,用天空检测技术计算出中间线上1,把图像地面部分从整幅图像中分离出来.其次,在图像地面部分,利用线性透视与纹理透视两种深度线索,可算出从图像底端边线到中问线的深度变化最快方向直线如.岛与厶的交点y(y。,K)为图像中的感知深度最大的点,即灭点.如与图像地面底端边线的交点u(以,玑),为图像中的感知深度最小的点,我们称之为近点.根据针孔成像模型,在一定的范围内,图像深度是线性变化的.故从近点u向图像中间线,沿着深度变化最快方向直 线£,,图像深度值线性递增,直至灭点y达到最大.最后,计算图像地面相对感知深度图.与如相垂直的直线上的所有点具有相同的深度.如直线L。过点P(m,Ft)且与L2垂直,则厶上的所有点的感知深度与点P相同.故点P的相对感知深度可用近点u到L3的距离D。表示.这样就可以自动计算出图像地面各点的相对感知深度,进而形成稠密相对感知深度图.得到了各物体的成像视角A和相对感知深度D,应用式(1),计算机就能实现图像物体相对大小恒常性计算.因为我们只计算相对感知大小,故可将式(1)的中曰值设为1.计算时,用物体中点处的感知深度代表整个物体的感知深度,其原因将在本文实验部分中讨论.4感知深度算法如上所述,大小恒常性计算的关键是计算各图像物体的感知深度.因为我们仅想实现相对大小恒常性,故仅需要计算各物体间的相对感知深度,即物体问感知深度的比例关系.人类对位于地面上的物体能较好地实现大小恒常性感知,而对处于天空中物体的感知能力较差(如月亮错觉).这是因为相对于天空而言,地面的深度线索比较多,比较有效,所以本文也仅计算图像地面各点的相对深度.已有很多方法可用来估计图像深度,按成像设备与输入图像数量的不同可分成三类:一是多相机多图像,即基于立体成像的双目匹配(Stereo based binocular

matching),精度较高,但仅能产生稀疏的深度图旧o;二是单相机多图像,即基于变焦的单目图像(Defocus based single image),精度差,但能产生稠密深度图一。三是单相机单图像,精度差,但适用范围广u11.这些方法的共同缺点是:一仅从相机成像模型及其相应的数学变换关系出发来计算出图像深度,数学运算复杂,而且需要先验知识约束(如相机参数、对应点等);二很少有效利用心理学已经给出的各种图像深度线索,从而忽视了人的主观感受.本文从心理学结论出发,提出了一种简单、新颖的单相机单图像深度计算方法,它无需先验知识约束,可产生较稠密的相对深度图.大小恒常性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感知深度算法由以下三步组成.

4.1计算中间线L1我们使用天空检测技术来计算图像中间线,把图像地面从整幅图像中分离出来.目前天空分离算法主要有基于天空物理模型的方法u刮与二维多项式模型的方法,大气透视线索用来区分天空与类似天空颜色的表面,如水域、墙面、玩具、衣服等.这些方法计算复杂,而且需要先进行分类训练.我们的目的仅是想验证图像物体大小恒常性计算模型的可行性,所以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天空分离方法,详述如下:

图像天空部分(包括天花板)的颜色一致性较好,布局较简单.利用这个特性,使用图像分割技术能将天空分离出来.因H分量对彩色描述能力相对来说与人的视觉最接近,故先把RGB空问转换成HSI空间.因待处理图像都是直立的,故在图像的上半部分必定存在天空区域,故仅对图像的上半部分进行统计,计算lD颜色直方图.具有最大值的直方条(Bin)对应的H值就是天空的H值,记作热KY.为了提高计算速度和避免地面部分的单点被误判为天空,图像被分成2木2的小块,它的H值为4个像素的平均值.设w为任一图像小块,它的H值记为日w,如果I风。。一巩1<=瓦半H。KY,则块w属于天空.一为相似性阈值,实验取值为0.05.天空的计算在整幅图像上进行.若计算出天空的面积小于图像的5%,我们便认为此图像中不包含天空.图像每列中位于最下方的天空点形成天地分界线.用最小二乘法把天地分界线拟合成水平直线,这条水平直线就是中间线L。.当图像中不包含天空时,中间线一般退缩到图像的顶 端边线,如图1(d)所示;有时也会出现在图像的两侧边,如图3(6)所示,在图像的左侧边.因为所有的图像都是直立的,中间线是出现在图像的底端边线.此时,中间线的位置由灭点位置与深度变化最快方向直线岛决定.当图像中包含天空时,图像地面是由中间线、底端边线及两侧边所形成的区域;当图像中不包含天空时,图像地面是整幅图像.图5是中间线计算的例子,可以看出这种简单的方法基本能满足我们的要求.4.2计算地面深度变化最快方向直线L:

由前面心理学的内容可知,线性透视与纹理梯度两种深度线索可用来指示地面深度变化最快方向.这两种线索仅在图像地面部分有效,所以计算直线如的图像支持范围仅是图像地面部分.单独利用线性透视线索,可算出一条从图像底端边线到中间线的深度变化最快方向直线,我们称此直线为线性透视直线0.单独利用纹理梯度线索,也可算出一条从图像底端边线到中问线的深度变化最快方向直线,我们

称此直线为纹理梯度直线o.o与岛的计算方法稍后介绍,现在假设这两条直线已经求出.一般情况下,这两条直线不会重合,所以在共同指示地面深度变化最快方向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因这两条直线都是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产生的,故可以认为,直线的相对拟合误差越大,它所指示的深度变化最快方向越不准确.一种冲突的解决办法是:两直线以各自的相对拟合误差为权,线性组合来求解地面深度变化最快方向直线t,相对拟合误差越大,对应直线的组合权值越小,具体方法如下i设深度变化最快方向直线厶、线性透视直线o、纹理梯度直线L,的相对拟合误差分别为岛、鄙、岛,它们斜率对应的角分别为吼、Oj,、如,所有日的取值范围为[一7c/2,n/2],则有02=口P木6r/(艿r+6,)+0r术8P/(艿r+6P) (2)龟=6P}8r/(占r+6P)+6r¥6P/(6,+6P) (3)于是,直线厶由它的斜率对应角吼和直线。与L,的交点唯一确定.下面分别介绍直线。与。的计算方法.4.2.1求解线性透视直线。

目前,求解线性透视直线的方法是使用灭点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高斯球(Gaussiansphere)[151,它的缺点是要知道相机的光学中心与焦距;另一类是基于灭点区域(Vanishing region)¨?,它不需要先验知识,但数学模型复杂.本文尝试用简单的数学来解决复杂的视觉问题,所以提出了一种新而简单、不需要先验知识的线性透视直线求解方法.由前面心理学的内容可知,线性透视由会聚线指示,所以我们先提取直线.目前,提取直线方法主要有两种Ⅲ1:一是基于图像亮度梯度幅度(Gradient magnitude),一般使用Hough变换技术实现;另一种是基于图像亮度梯度方向(Gradient orientation),一般使用相位编组技术实现.这两种方法是互补的.因为第一种方法简单易行,所以我们在实验中使用它.因提取的直线越长,越能体现线性透视效果.Hough变换技术使用投票机制,其原理就是直线越长,越先被提取.这是我们使用第一种方法的另一个原因.对每幅图像,先使用Hough变换技术找出最长的10条直线分别对应的图像点集,然后用最小二乘法把这些点集分别拟合直线,并得到每条直线的方程、斜率对应角口及相对拟合误差8.利用类似式(2)、式(3)的思想,由这lo条直线以各自的相对拟合误差为权线性组合,易得到线性透视直线的斜率对应角0P、相对拟合误差6,及直线方程 4.2.2求解纹理梯度直线L,纹理梯度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视觉各领域中,如从纹理求形状u?,基于纹理梯度图像分割u刊等等.在这些应用中,纹理梯度的表示与计算都比较复杂,故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纹理梯度表示方法.由前面心理学的内容可知:表面离观察者越远,纹理变得越小.其原因是:离视点越近,相同面积的视网膜(成像平面)区域包含的同质物体越少,即图像分辨率越大,纹理元素的尺寸越大.在物体内部区域,像素亮度的差异小,故物体一般被感知为同质区域.这也就意味着:从统计意义上讲,离视点越近,相同图像区域内的像素亮度差异之和应越小.为此,我们用各像素点的亮度差异度作为它的纹理梯度,并用它进一步求解纹理梯度直线o,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4.3计算地面感知深度图们没有发现图像物体大小恒常性的计算模型与算法,所以由图4可知,近点u的感知深度最小,设为D。,它的没有进行算法比较,仅是用下面的例子来验证了我们所提值等于相机离客观世界场景最近成像点的距离除以相机出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并对算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缩放系数曰.由本文第三节的内容可知,在图像地面部分析.为了便于验证文中提出模型的正确性,各组试验中选各点感知深度的变化规律是:从近点u到图像中间线,沿用的图像物体都具有同一属性:它们在图像中的大小不着深度变化最快方向直线如,图像深度值线性递增,直至同,但感知大小却相同.灭点y达到最大;与深度变化最快方向直线如相垂直的表1是对图l(口)中的6根杆子大小恒常性的处理结直线上的所有点具有相同的深度(等深线).设P(m,n)为果.表2是对图1(d)中的3个人的大小恒常性的处理结图像地面部分任一坐标为m,n的像素点,求解点P(m,n) 果.从表l、表2可以看出,无论以脚点还是以中点的感知处的相对感知深度D,的方法如下: 深度代表整个物体感知深度,经大小恒常性处理后,各物设深度变化最快方向直线如的斜率为%,直线厶过点P 体问的平均相对分离程度都显着减少.物体问的平均相对(m,n)且垂直于直线厶,故直线厶的斜率墨=一1/整,则分离程度越小,说明对物体的这种测量结果越趋于相同.直线厶的方程为: 如表l所示,各杆子高度平均相对分离程度由图像的27%x+%YmK,一n=0 (5) 减少到16%(脚点),16%(中点);如表2所示,3人的高平均相对分离程度由图像的58%减少到53%(脚点),20%(中点).这些结果都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实现类似人眼的图像物体大小恒常性感知.在表l中,脚点与中点的大小恒常性调整的效果相同.但在表2中,两者的效果差别很大:脚点的平均相对分离程度为53%与图像的58%相差无几,而中点的为20%,与图像的58%相差很大.故以中点代表整个物体进行大小恒常性计算,效果更令人满意.所以在计算感知深度时,一般以物体的中点代表整个物体,其原因后面分析.表3、表4分别是对室外建筑物图3(易)与室内建筑物图3(a)的计算结果.表3的大小恒常性计算效果较好,平均相对分离程度从3l%减少到8%,而表4则只有2%的减少.这是因为表3对应的室外图像场景景深较大,图像物体的失真也较大,深度线索较多而且强烈,故调节效果较好.而表4对应的室内场景正好相反,故调整效果较差.显示了近点感知深度D,,不同取值对大小恒常性计算的影响.圆点曲线表示D。不同取值对图1(b)中右侧的5棵树大小恒常性计算的影响(表5为D。=o的情况).可以看出,当D,,为2.5个单位时,平均相对分离程度达到最小为6%,此时的大小恒常性计算效果最好.按式(7),此时树1的真实中点感知深度应为D,=D。+D。。=2.5+o.6=3.1(单位),而表5中(D。,=0)的中点感知深度才0.6单位,相差甚远.这是表5中大小恒常性计算结果反常的真正原因.方点曲线表示D,,不同取值对图1(d)中3个人的大小恒常性计算的影响(以脚点代表整个物体,表2为D。=o的情况).可以看出,当D。,为3.5个单位时,平均相对分离程度由最初的53%减少到3%.所以,如果我们能正确估计图像的D。值,脚点也能够很好地代表整个物体.心理学的研究结论也表明:人眼在测定物体与我们的距离时,一般以物体的脚为参考点.但是图像的D。值一般很难计算,当人为的把它设为0时,物体脚点比中点受到的影响大,这是因为图像物体的脚点比它的中点离近点u要近一些.故以中点代表整个物体也是对人为设D。=0的一种补偿.即使补偿过度,比不补偿造成的误差要小.这可从图8中曲线的走势看出:在到达最佳的平均相对分离程度之后,曲线走势趋于平缓,每单位D。对相对分离程度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

6结论

本文从视觉心理学的结论出发,提出了图像物体大小恒常性计算模型,实验结果说明该模型是有效的:对图像中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果人眼感觉它们的大小是基本相同的,本文提出的模型就能实现恒常性感知.视觉心理学表明:人类视觉系统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了许多复杂的问题,所以本文也力图使用简单的数学(平面解析几何)来建立复杂的恒常性计算模型.在计算大小恒常性的同时,本文也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新颖的单幅图像相对深度计算方法.实验表明,这种深度计算方法是有效的.忽略近点u处的感知深度,当成像场景景深很小时,大小恒常性的计算结果不好,可增加先验知识(如相机参数)或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估计近点u处的感知深度,从而弥补本文的不足.本文只实现了相对大小恒常性感知,而人类以自身高度或以某一熟悉物体尺寸为绝对深度参考点,对周围物体具有绝对大小恒常性感知的能

力.计算机要想获得这种能力,必须在图像中寻找到绝对深度参考点.这些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本论文中国,参考文献:教师职称论文

数值稳定性验证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数值计算方法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08070141 学号:37 姓名:汪鹏飞 中北大学理学院

实验1 赛德尔迭代法 【实验目的】 熟悉用塞德尔迭代法解线性方程组 【实验内容】 1.了解MATLAB 语言的用法 2.用塞德尔迭代法解下列线性方程组 1234123412341234 54 1012581034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与软件平台】 计算机,MATLAB7.0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先找出系数矩阵A ,将前面没有算过的x j 分别和矩阵的(,)A i j 相乘,然后将累加的和赋值给sum ,即(),j s u m s u m A i j x =+?.算 出()/(,) i i x b sum A i i =-,依次循环,算出所有的i x 。 2.若i x 前后两次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所给的误差限ε,则输出i x .否则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满足误差条件为止. 【实验结果】 (A 是系数矩阵,b 是右边向量,x 是迭代初值,ep 是误差限) function y=seidel(A,b,x,ep) n=length(b); er=1; k=0; while er>=ep

k=k+1; for i=[1:1:n] q=x(i); sum=0; for j=[1:1:n] if j~=i sum=sum+A(i,j)*x(j); end end x(i)=(b(i)-sum)/A(i,i); er=abs(q-x(i)); end end fprintf('迭代次数k=%d\n',k) disp(x') 【结果分析与讨论】 >> A=[5 -1 -1 -1;-1 10 -1 -1;-1 -1 5 -1;-1 -1 -1 10]; b=[-4 12 8 34]; seidel(A,b,[0 0 0 0],1e-3) 迭代次数k=6 0.99897849430002 1.99958456867649 2.99953139743435 3.99980944604109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案设计] 可能性大小优质课教案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案设计] 可 能性大小优质课教案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4、课时:1课时二、教材分析内容分析:例1教学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可能性。教材以此为切入点,复习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可以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体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基本思考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几分之一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思考方法。 例2教学用几分之几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1)题让学生继续学习用几分之一表示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第(2)题教学用几分之几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后,通过练习加深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游戏公平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初步的体念,能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的可能性事件,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使学生理解到为什么要用数表示,用哪个数表示,为什么要用这个数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不可能”、“可能”、“一定能”的描述性语言转化为数据表示。 教学准备: 教学之前利用百度搜索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可能性的资料作为教学参考。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三、教学方法由于概率本身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这部分知识时有较大的难度。为让学生能较轻松地学习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安排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使

安全人机工程考试A卷

《安全人机工程》期末考试试卷( A卷) 学院: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题) 掩蔽效应: 明适应: 人为失误: 视觉疲劳: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 1.( )是世界上开展人机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但本学科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美国完成的。 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 2.阳光下煤快的反射率要比黄昏时粉笔的反射率高,然而人们仍然把粉笔看成白的,把煤快看成黑的,不会依反光率的高低而颠倒黑白,这是知觉特性的 ()性。 A恒常性B整体性C理解性D选择性 3.在人的三种视野中,()范围最大。 A静视野B动视野C注视野D视平面 4.有限度的或受身体延伸所限制的空间尺寸(象抓握物体的可及距离、控制器的位移、显示器与测试点位置、安全防护罩上的空隙等),应以第( )百分位的值作为适用的人体尺寸; A 50 B 20 C 10 D 5 5.人的感觉印象最多的来自( )。 A耳朵B眼睛C嗅觉D其他感官 6.只有频率在( )范围内的声音人耳才能感觉到,即才能引起听觉。 A20~20000Hz B10~20000Hz C40~200000Hz D30~200000Hz

《安全人机工程》期末考试试卷( A卷) 7.人耳对声音的( )的感觉最灵敏。 A广度B响度C强度D频率 8.为了保证安全作业,在机器设计中,应使操纵速度( )人的反应速度。 A大致等于B低于C大于D远大于 9.疲劳程度的轻重决定于( )。 A劳动强度的大小和持续劳动时间的长短 B劳动强度的大小 C持续劳动时间的长短 D作业者的满意度 10.在物质代谢过程的同时发生着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 )。 A自然代谢B新陈代谢C能量代谢D心理代谢 11.下列( )不属于疲劳测定方法。 A闪光融合值测定B空气含氧量测定 C能量代谢率测定D心率测定 12.为了防止和减轻眩光对作业的不利影响,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有,但下列()对防止和减轻眩光无明显效果。 A限制光源亮度 B采用直射光源 C合理分布光源 D适当提高环境亮度以减少亮度对比。 13.( )是指在作业面及其周围光的照度。 A照度B光强C光的数量D亮度 14.温度计、速度计均属于( )

原料药稳定性试验报告

L- 腈化物稳定性试验报告 一、概述 L-腈化物是L- 肉碱生产过程中的第一步中间体(第二步中间体: L-肉碱粗品;第三步中间体:L-肉碱潮品),由于L- 肉碱生产工艺为 间歇操作,即每生产一步中间体,生产完毕并出具合格检测报告后,存 入中间体仓库,以备下一步生产投料所需。根据本公司L- 肉碱产品的 整个生产周期,L- 腈化物入库后可能存放的最长时间为4 周(约28 天)。以此周期为时间依据制定了L- 腈化物稳定性试验方案,用于验 证L-腈化物在再试验期限内的各项质量指标数据的稳定性,并且能否符 合L- 腈化物的质量标准,此次稳定性试验的整个周期为28 天,具体 的稳定性试验方案以ICH 药物稳定性指导原则为基础制定,以确保L- 腈化化物稳定性试验的可操作性。 二、验证日期 2010 年1 月13 日- 2010 年2 月10 日 三、验证方案 1)样品储存和包装: 考虑到L- 腈化物今后的贮藏、使用过程,本次用于稳定性试验的样品 批次与最终规模生产所用的L- 腈化物的包装和放置条件相同。 2)样品批次选择:此次稳定性试验共抽取三批样品,且抽取样品的批次与 最终规模生产时的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相同

3)抽样频率和日期:从2010.1.13 起,每隔7 天取样一次,共取五次,具体日期为:2010.1.13 、2010.1.20 、2010.1.27 、 2010.2.3 、2010.2.10 ,以确保试验次数足以满足L- 腈化物的稳 定性试验的需要。。 4)检测项目:根据L- 腈化物的质量标准的规定,此次稳定性试验的检测项目共五项,分别为外观、氯含量、熔点、比旋度、干燥失重。这 些指标在L- 腈化物的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且有可能影响 其质量和有效性。 5)试样来源和抽样:L- 腈化物由公司102 车间生产,经检测合格后储存于中间体仓库,本次稳定性试验的L- 腈化物均取自于该中间体仓 库,其抽样方法和抽样量均按照L- 腈化物抽样方案进行抽样。抽 样完毕后直接进行检测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登记,保存,作为稳 定性数据评估的依据。 四、稳定性试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及评估 通过对三批L- 腈化物的稳定性试验,对其物理、化学方面稳定性资料进行评价,旨在建立未来相似情况下,大规模生产出的L- 腈化物是否适用 现有的再试验期(28天)。批号间的变化程度是否会影响未来生产的

普通心理学实验大纲.doc

河西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标准 普通心理学实验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概括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必修课。普通心理学实验是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方法。普通心理学实验是《普通心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和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 重复心理学发展史上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 2. 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全面思维能力。 3. 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能够较好地分析实验的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4. 通过心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5.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内容 心理学常用实验仪器的了解,感知觉实验,记忆实验,注意实验,动作技能实验,阈限实验,错觉实验,气质实验。 (四)教学时数 20学时。本课程学时列入《普通心理学》总学时计划。 (五)教学方式 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过程,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亲自担当主试或被试来完成实验,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 1.力图将经典研究和前沿进展交织铺陈,从而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实验心理学各领域中的历史脉络和传承关系; 2.把具体实验和逻辑方法有机整合,突显出科学思维在实验心理学中的核心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注重实验程序、方法和仪器的掌握和练习,让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们迈出心理学研究实践的有效指南。 二、本文

知觉恒常性例子

知觉恒常性例子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依次站在离我们3米、5米、10米远的地方,虽然我们的视网膜上的映象在这些不同条件下是在改变着,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人的大小却是相对不变的。 同样,从不同角度看篮球板上的蓝框,视觉形象均不同,但也仍然以蓝框是圆的而不是椭圆的形状来知觉,而真正要看到圆形的蓝框,只有在蓝框的正上方和正下方才能看得到。 2013-04-301245【篇二知觉恒常性例子】请问“知觉恒常性”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知觉恒常性,他的认知会是什么样的-知乎登录加入知乎请问“知觉恒常性”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知觉恒常性,他的认知会是什么样的搜索无果,在知乎里来一发网上关于“知觉恒常性”的信息都只是分别描述了下各种恒常性我想了解一些关于恒常性的形成的信息以及恒常性的缺失会造成什么样的而后果如果有实例的话就更好了然后,还有两个具体一点的问题求解答什么样的脑外伤或先天缺陷会使知觉恒常性受损以及恒常性受损后会对人的认知产生怎样的影响分割线之所以好奇这些问题,是因为看到显示全部关注者14被浏览4021添加评论分享邀请回答关注问题写回答1个回答默认排序月光下讲故事的人12人赞同了该回答试回答。 知觉恒常性是人类认识自然,自我保护的重要心理属性。 它和知觉整体性、知觉理解性、知觉选择性共同构成了知觉这样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

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客观事物具有稳定性,人类认识世界也必须要有相应的稳定性,如果外界条件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知觉的变化,那么人类就无法认识千变万化的世界了。 一般认为视知觉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shapeconstancy大小恒常性sizeconstancy颜色恒常性colorconstancy亮度恒常性lightnessconstancy方向恒常性orientationconstancy距离恒常性(distanceconstancy)位置恒常性(locationconstancy)等。 每种恒常性产生的生理机制有所差异,但最终都是经过大脑的信息整合和分析形成相近的认知。 下面我来举个栗子旷野中一辆汽车从远处向我们开来时,投射到我们视网膜上的视像会产生一个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之所以我们能够判断那是一辆真实的汽车而非玩具模型汽车,是由于知觉大小恒常性的作用,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述旷野中一辆汽车从远处向我们开来时,投射到我们视网膜上的视像会产生一个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之所以我们能够判断那是一辆真实的汽车而非玩具模型汽车,是由于知觉大小恒常性的作用,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述sid 其中s指知觉中物体大小;d指物体的距离;i指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

计算方法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实验报告

专业 序号 姓名 日期 实验1 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用MATLAB 语言的编程训练,初步体验算法的软件实现; 2.通过对稳定算法和不稳定算法的结果分析、比较,深入理解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及其重要性。 【实验内容】 1.计算积分 ()dx a x x I n ?+=1 0) (n (n=0,1,2......,10) 其中a 为参数,分别对a=0.05及a=15按下列两种方案计算,列出其结果,并对其可靠性,说明原因。 2.方案一 用递推公式 n aI I n 1 1n + -=- (n=1,2,......,10) 递推初值可由积分直接得)1 ( 0a a In I += 3. 方案二 用递推公式 )1 (11-n n I a I n +-= (n=N,N-1,......,1) 根据估计式 ()()()11111+<<++n a I n a n 当1 n a +≥n 或 ()()n 1 111≤<++n I n a 当1 n n a 0+< ≤ 取递推初值为 ()()()() 11212])1(1111[21N +++=++++≈N a a a N a N a I 当1 a +≥ N N 或

()()]1111[21N N a I N +++= 当1 a 0+< ≤N N 计算中取N=13开始 【解】:手工分析怎样求解这题。 【计算机求解】:怎样设计程序?流程图?变量说明?能否将某算法设计成具有形式参数的函数 形式? 【程序如下】: % myexp1_1.m --- 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实验 % 见 P11 实验课题(一) % function try_stable global n a N = 20; % 计算 N 个值 a =0.05;%或者a=15 % %-------------------------------------------- % % [方案I] 用递推公式 %I(k) = - a*I(k-1) + 1/k % I0 =log((a+1)/a); % 初值 I = zeros(N,1); % 创建 N x 1 矩阵(即列向量),元素全为零 I(1) =-a*I0+1; for k = 2:N I(k) =-a*I(k-1)+1/k; end % %--------------------------------------------

机器视觉测量技术1.

机器视觉测量技术 杨永跃 合肥工业大学 2007.3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 概述 1.2 机器视觉的研究内容 1.3 机器视觉的应用 1.4 人类视觉简介 1.5 颜色和知觉 1.6 光度学 1.7 视觉的空间知觉 1.8 几何基础 第二章图像的采集和量化 2.1 采集装置的性能指标 2.2 电荷藕合摄像器件 2.3 CCD相机类 2.4 彩色数码相机 2.5 常用的图像文件格式 2.6 照明系统设计 第三章光学图样的测量 3.1 全息技术 3.2 散斑测量技术 3.3 莫尔条纹测量技术 3.4 微图像测量技术 第四章标定方法的研究 4.1 干涉条纹图数学形成与特征 4.2 图像预处理方法 4.3 条纹倍增法 4.4 条纹图的旋滤波算法 第五章立体视觉 5.1 立体成像

5.2 基本约束 5.3 边缘匹配 5.4 匹域相关性 5.5 从x恢复形状的方法 5.6 测距成像 第六章标定 6.1 传统标定 6.2 Tsais万能摄像机标定法 6.3 Weng’s标定法 6.4 几何映射变换 6.5 重采样算法 第七章目标图像亚像素定位技术 第八章图像测量软件 (多媒体介绍) 第九章典型测量系统设计分析9.1 光源设计 9.2 图像传感器设计 9.3 图像处理分析 9.4 图像识别分析 附:教学实验 1、视觉坐标测量标定实验 2、视觉坐标测量的标定方法。 3、视觉坐标测量应用实验 4、典型零件测量方法等。

第一章绪论 1.1 概述 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面临着自身能力、能量的局限性,因而发明和创造了许多机器来辅助或代替人类完成任务。智能机器或智能机器人是这种机器最理想的模式。 智能机器能模拟人类的功能、能感知外部世界,有效解决问题。 人类感知外部世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眼耳鼻舌身 所以对于智能机器,赋予人类视觉功能极其重要。 机器视觉:用计算机来模拟生物(外显或宏观)视觉功能的科学和技术。 机器视觉目标:用图像创建或恢复现实世界模型,然后认知现实世界。 1.2 机器视觉的研究内容 1 输入设备成像设备:摄像机、红外线、激光、超声波、X射线、CCD、数字扫描仪、 超声成像、CT等 数字化设备 2 低层视觉(预处理):对输入的原始图像进行处理(滤波、增强、边缘检测),提取角 点、边缘、线条色彩等特征。 3 中层视觉:恢复场景的深度、表面法线,通过立体视觉、运动估计、明暗特征、纹理 分析。系统标定 4 高层视觉:在以物体为中心的坐标系中,恢复物体的完整三维图,识别三维物体,并 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5 体系结构:根据系统模型(非具体的事例)来研究系统的结构。(某时期的建筑风格— 据此风格设计的具体建筑) 1.3 机器视觉的应用 工业检测—文件处理,毫微米技术—多媒体数据库。 许多人类视觉无法感知的场合,精确定量感知,危险场景,不可见物感知等机器视觉更显其优越十足。 1 零件识别与定位

稳定性试验办法

附件3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稳定性研究要求(试行) 一、基本原则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稳定性研究是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设计试验获得产品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随时间 稳定性研究用样品应在满足《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及商业化生产条件下生产,产品配方、生产工艺、质量要求应与注册申请材料一致,包装材料和产品包装规格应与拟上市产品一致。 影响因素试验、开启后使用的稳定性试验等采用一批样品进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分别采用三批样品进行。 (二)考察时间点和考察时间

稳定性研究目的是考察产品质量在确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此研究中一般需要设置多个时间点考察产品的质量变化。考察时间点应基于对产品性质的认识、稳定性趋势评价的要求而设置。加速试验考察时间为产品保质期的四分之一,且不得少于3个月。长期试验总体考察时间应涵盖所预期的保质期,中间取样点的设置应当考虑产品的稳定性特点和产品形态特点。对某些环境因素敏感的产品,应适当增加考 3.检验方法:稳定性试验考察项目原则上应当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规定的检验方法。国家标准中规定了检验方法而未采用的,或者国家标准中未规定检验方法而由申请人自行提供检验方法的,应当提供检验方法来源和(或)方法学验证资料。检验方法应当具有专属性并符合准确度和精密度等相关要求。

四、试验方法 (一)加速试验 加速试验是在高于长期贮存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考察产品的稳定性,为配方和工艺设计、偏离实际贮存条件产品是否依旧能保持质量稳定提供依据,并初步预测产品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加速试验条件由申请人根据产品特性、包装材料等因素确定。 %。如在6 温度 %, 25℃±2℃ 长期试验是在拟定贮存条件下考察产品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为确认贮存条件及保质期等提供依据。长期试验条件由申请人根据产品特性、包装材料等因素确定。 长期试验考察时间应与产品保质期一致,取样时间点为第一年每3个月末一次,第二年每6个月末一次,第3年每年一次。 如保质期为24个月的产品,则应对0、3、6、9、12、18、24月样品进行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94-95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教学重点: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用几分之一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一)教学例1 1.(播放乒乓球比赛的场景。)刚才同学们观看了精彩的乒乓球比赛,那么乒乓球比赛时是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的? 2.我们这里是用猜球方法,一起来看看好吗?(播放猜球场景)在左手还是在右手? 3.想一想,用这种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4.刚才那个同学说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你同意吗?这里的2表示什么?1呢? 5.你明白了吗?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的结果只有“对”或“错”这两种情况,猜对或猜错的情况只是其中的一种,是相等的,所以说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是。(板书:) 6.现在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了吗?(上面猜对和猜错的可能性都是,因此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公平的。) (二)教学试一试 刚才同学们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了可能性的大小,(板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下面,袋子中的摸球问题你也能用分数来表示吗?) 1.教师出示试一试左图,问:如果让你从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2.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同时板书: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 生:“2”表示这里一共有2个球,说明任意摸一个球产生的所有情况有2种。 师(板书:所有情况(种)2) 3.接着问:“1”表示什么意思? 生:摸到红球的情况有1种,也就是符合要求的情况只有1种。 师(板书:符合要求的情况(种)1) 4.谁来说一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为什么也是? 出示:试一试右图 1.现在袋子中放入3个球,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 2.生汇报,反问:这里的3是什么意思?(师同时板书:31) 3.如果在袋子里再放入一个黄球,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板书:)

知觉的基本特性究竟是恒常性还是整体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究竟是恒常性还是整体性知觉的基本特性是教育理论考试中,心理学部分的核心重点考点。在很多考试的客观题中都会出现一道考查知觉基本特性的单项选择题。题目往往以应用理解性的例子的形式对考试进行知识点的考试,即题干给出一个例子,要求考生辨别是反映了何种知觉基本特性。这样的考题一方面难度较大,对学员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也会出现较多考题难以在两个特性间进行选择。成为了很多考生甚至是部分老师都觉得头疼的考点。 知觉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在这四个基本特性中经常会出现考题中的某一个实例看上去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性都很接近,让考生觉得难以下手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知觉的过程中,知觉的所以的基本特性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而往往考试的时候我们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来作为我们的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往往答案是和题目最为吻合的一个选项而不是唯一看上去合理的选项。所有在进行选题时必须选择最为贴切和与题干中要点最为契合的选项。 今天我们主要想要给大家辨析和阐述的就是关于知觉的恒常性的问题。知觉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例如:一面红旗,不管在白天或晚上,在路灯下或阳光下,在红光照射下或黄光照射下,人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从物理特性和生理角度看,当色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由于色光混合原理的作用,其色调会发生变化,但人对物体颜色的知觉并不受照射到物体表面色光的影响,仍把物体知觉为其固有的颜色。 因而很多同学会任务知觉的恒常性就是知觉的不变性,所有在解题的过程中将带有“不变”、“仍然”、“始终”这样词汇的题目都当做知觉的恒常性进行选择。这样的做法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说恒常性的考题一定会带有“不变”、“仍然”、“始终”等词汇,但并不能说有这些词汇的题目就是恒常性。恒常性的本质是物理条件在变而知觉的结果始终不变。而忽略条件仅仅说知觉的结果不变是不能武断的选择,如果是事物整体中有一部分没有发生变化而最终推断出事物整体的知觉的不变性那就不能选择恒常性而是整体性。 例如: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在这个例子中人的外部条件在变化,但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脸始终是没有变的,我们通过人脸推断出整个人没有变,仍然能偶认出他来,符合知觉的整体性关于从部分推断整体的基本要点,因而应该选择整体性。 再例如: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国歌,我们仍然能偶辨别出是国歌。很多同学也是一看到仍然就选择的恒常性。实际上,国歌换乐器演奏的过程中,变化的音色、音高、响度、节奏等外部条件,但核心要素旋律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我们通过旋律这一局部来推断国歌的整体也符合整体性的解题要点,故选择整体性比恒常性就跟我贴切。

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1 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 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 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Posner,1972 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实验3 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 Sternberg,? 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 实验4 开窗实验 Hockey,1981 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 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 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 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 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 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 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结果:在被试头部中切面上声音最容易混淆 结论:双耳听觉差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 实验6 锥体暗适应实验 Hecht,1921 整个实验在黑暗环境进行。被试坐在暗适应仪前,先在明灯环境刺激5分钟,然后关灯,逐级降低暗适应的按钮等级,同时让被试不断报告窗口内是否出现了视标,从而测量其阈限。若用红色视标,由于基本不能被棒体细胞所感知,所以可单独测量锥体暗适应曲线。如果用紫色视标,则可以测量棒体细胞的暗适应。 结果: 结论:两种视觉细胞的适应时间和速度有很大差别,锥体适应能力差,但速度快,棒体

知觉

一、知觉概念 1.知觉的定义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应。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①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观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知形式。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即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②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比感觉复杂。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3)知觉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需要和动机、价值与态度、情绪。 2.知觉过程的作用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他纳入一定的范畴。

3.知觉的分类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4.几个概念 (1)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如: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 (2)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人的知觉系统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例如:在阅读课文时,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我们从课文中提取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的过程。被选择的是对象,未被选择的其他刺激成为背景。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

稳定性数据评价

稳定性数据评价 1.介绍 1.1 指南的目的 该指南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如何使用根据ICH指南Q1A(R)里详述的“新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试验”原则(以后提到即作为总指导原则)而产生的稳定性数据的介绍来建议再试验期或货架期。该指南描述了何时及如何使用有限外推法来建议关于原料药的再试验期或超出来自长期储存条件的数据的观测范围的原料药货架期。 1.2 背景 总指导原则提供的关于稳定性数据的评价和统计分析的指南是性质上简要和范围上有限制。尽管总指导原则指出回归分析是可接收的方法来分析关于再试验期或货架期评价的定量稳定性数据,并建议用0.25显著性水平操作合并批的统计测试,它很少包括细节。另外,总指导原则不包括当复合因素包含在全面或折合-设计调查的情况。当到该方针的第4步,总指导原则的评价部分将会重复,因此删去。 1.3 指南的范围 该指南,总指导原则的附件,目的是当基于定量和定性测试性质的稳定性数据评价而建议再试验期或货架期和贮存条件时提供预期值的清晰解释。该指南概括了基于单个或复合因素和全面或折合-设计调查得出的稳定性数据以确定再试验期或货架期的介绍。ICH Q6A 和Q6B提供了关于调整和证实认可标准的指南。 2. 指南 2.1 一般原则 正规稳定性调查的设计和实行应符合总指导原则列出的原则。稳

定性调查的目的是,在测试最少三批原料药或制剂基础上,确立适用于将来在相似环境下生产和包装批的再试验期或货架期和标签贮存说明。 在稳定性资料的说明和评价里应采用系统性方法,其中应包括,视情况而,从物理、化学、生物和微生物试验,包括从那些与剂型有关的特定性质(例如,固体口服剂型的溶解速率)的结果。如果合适,应注意回顾质量平衡的合适性。应该考虑能引起质量平衡明显不足的因素,例如,降解机理和稳定性-显示能力和分析方法内在可变性。单批的变化程度作用以后生产批次在其再试验期或货架期间仍保留在其认可标准内的信心。 该指南里关于统计法的介绍不意味着当统计计算被证明是多余时,用统计计算仍可取。但在一些情况下统计分析在再试验期或货架期的外推法里是有用的且在其它情况可能提倡将次用于核实再试验期或货架期。 稳定性数据测定的基本原则同于单个-与多个-因素调查和全面-与折合-设计调查。正规稳定性调查里的数据测定,并视情况而定,使用支持数据来确定可能作用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和性能的关键质量性质。应各自评估每个性质和为了建议再试验期或货架期而由调查结果构成的全面评估。所提议的再试验期或货架期不应超过任何单个性质的预测。 附录A里提供的流程图和附录B里提供的关于如何分析和评价从多因素或折合设计得到的关于适当的定量试验性质的长期稳定性数据。用于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应该考虑稳定性调查为估计再试验期或货架期而提供有效统计结论。附录B也应该提供关于如何使用再试验

大小常性测试(IE)

大小常性测定仪 目 的 证示视知觉大小恒常性现象,检验距 离线索对大小常性的影响,学习用匹配法 测量大小常性。 简 介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改 变时,知觉映象仍保持恒常不变的这种知 觉特点,称之谓“知觉的恒常性”。大小 常性就是心理学研究中较多的一项。大小 常性是指人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因距离 的远近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而改变。根据 透视规律,同一物体在远处比在近处的视网膜上的像要短小。但在知觉中,在一定 的距离范围内其大小不变。霍威和波灵(A.N.Holway E.C.Boring )在1941年作了一个大小知觉恒常性的实验,较好地说明了大小恒常性的形成过程,实验是在L 形走廊中进行,实验者站在走廊的交叉处,在一边走廊内放着标准剌激,在另一边走廊内放着比较剌激,比较剌激是距离被试1尺的用幻灯映射在白幕上的亮圆点,圆点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标准剌激亦是用幻灯映在白幕上的亮圆点,圆点的大小永远保持视角1度,离被试长度的距离从10尺~120尺可供选择。主试用园点渐增和渐减法改变比较剌激,让被试先注视标准剌激,然后再注视比较剌激,并加以来回比较,直到认为比较剌激和标准剌激大小相等时为止。观察的状况是; 2.5.7-1 Holway 和Boring 的实验布置示 意图 2.5.7-2 影响大小常性的 条件

S c 变异刺激S s 标准刺激D c 变异刺激与 1。双眼视觉 2。单眼视觉 3。单 眼使用 被试之间的距离 D s 标准刺激与被试之间 人工瞳孔 4。单眼用人工瞳孔并通 过减光筒的距离 观察结果表明,在双眼和单眼观察的条件 下,都保持着大小知觉恒常性,而用单眼人工瞳孔或单眼人工瞳孔加减光筒观察, 由于排除了周围环境的参考,知觉大小便趋向于视角的规律,即恒常性消失。 大小知觉的恒常性的定量表达,常用知觉大小偏离视角大小的比值来计算。 布伦斯维克比率(Brunswik ratio BR ) R--S BR=---------------- C —S C=恒常性的大小 R=被试所反应的知觉大小 S=根据视角计算的大小 例;身高1.7米的人由1米移到5米,其知觉大小为1.5米,其比率为: 2.5.7-3 远距离对像大小知觉的变化 R=1.5 C=1.7 S=1.7(1/5)=0.34 BR=(1.5一0.34)/(1.7一0.34)=0.85 大小知觉的恒常性保持为85%。 注:布伦斯比率为0时,表明没有恒常性,即知觉大小与按视角计算的大小 相等。 布伦斯比率为1时,表明完全恒常性,即知觉大小与物理大小相等。其结 果在0~1之间变化。 恒常性也常用对数来计算。

原料药稳定性试验报告

L-腈化物稳定性试验报告 一、概述 L-腈化物是L-肉碱生产过程中的第一步中间体(第二步中间体:L-肉碱粗品;第三步中间体:L-肉碱潮品),由于L-肉碱生产工艺为间歇操作,即每生产一步中间体,生产完毕并出具合格检测报告后,存入中间体仓库,以备下一步生产投料所需。根据本公司L-肉碱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L-腈化物入库后可能存放的最长时间为4周(约28天)。以此周期为时间依据制定T L-腈化物稳定性试验方案,用于验证L-腈化物在再试验期限内的各项质量指标数据的稳定性,并且能否符合L-腈化物的质量标准,此次稳定性试验的整个周期为28天,具体的稳定性试验方案以ICH药物稳定性指导原则为基础制定,以确保L-腈化化物稳定性试验的可操作性。 二、验证日期 2010 年1月13日----2010 年2月10日 三、验证方案 1)样品储存和包装: 考虑到L-腈化物今后的贮藏、使用过程,本次用于稳定性试验的样品批次与最终规模生产所用的L-腈化物的包装和放置条件相同。 2)样品批次选择:此次稳定性试验共抽取三批样品,且抽取样品的批次与 最终规模生产时的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相同 3)抽样频率和日期:从2010.1.13起,每隔7天取样一次,共取五次,具体日期

为:2010.1.13、2010.1.20、2010.1.27、2010.2.3、2010.2.10,以确保试验 次数足以满足L-腈化物的稳定性试验的需要。。 4)检测项目:根据L-腈化物的质量标准的规定,此次稳定性试验的检测项目共五项,分别为外观、氯含量、熔点、比旋度、干燥失重。这些指标 在L-腈化物的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且有可能影响其质量和有效 性。 5)试样来源和抽样:L-腈化物由公司102车间生产,经检测合格后储存于中间体仓库,本次稳定性试验的L-腈化物均取自于该中间体仓库,其抽样方法和抽样量均按照L-腈化物抽样方案进行抽样。抽样完毕后直接进行检测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登记,保存,作为稳定性数据评估的依据。 四、稳定性试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及评估 通过对三批L-腈化物的稳定性试验,对其物理、化学方面稳定性资料进行评价,旨在建立未来相似情况下,大规模生产出的L-腈化物是否适用现有的再试验期(28天)。批号间的变化程度是否会影响未来生产的L-腈化物在再试验期内是否仍符合其质量规范。本次试验数据以表格、图解的形式给出,从而对L-腈化物的稳定性数据进行有效的评估。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公开课)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4-96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 难点: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从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唤起经验。 1、根据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说明理由。 2、小结:以前我们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可能性的大小,那可能性的大小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呢?今天继续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1、教学例1。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打乒乓球吗?如果让你来当裁判,你会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 出示例1场景图,提出问题: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 提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后明确:一共有2种情况,乒乓球可能在裁判的左手,也可能在裁判的右手,对于运动员来说,无论猜左还是猜右,猜对的可能性是一半,猜错的可能性也是一半。 (3)问:“可能性是一半”用分数怎么表示?你怎么想到是 2 1的? 追问:这里的“2”表示什么?“1”呢? (4)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所以猜的结果只有“对”或“错”两种可能,猜对与猜错的可能性相等,都是21。用这种方法决定谁先发球是公平的。以前我们都是说可能性有大有小、相等或不相等,现在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完成板书) 2、同步体验:教学P94“试一试”。 课件出示一个口袋。 (1)谈话:这里面原来有一些球,现在放入一个红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 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学生肯定有疑问) (2)打开袋子(一红一蓝)问:有答案了吗?你怎么想的? (3)交流中明理:一共2个球,任意摸一个,有2种情况,摸到红球是1种情况,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2 1。 (4)再往袋中放入一个绿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5)疑问:袋中同样有一个红球,为什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会不同呢?这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6)小结:一共有几个球,红球有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 (7)追问:如果右边的口袋里再装一个黄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6 1,口袋里至少要怎么放? 三、迁移和提升。 1、 教学例2。 出示例2中的实物图,问:同学们喜欢玩扑克牌吗?认识这些牌吗?(逐一出示,学生说出各是什么牌) (1)问: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 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怎么思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