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概念图在核壳微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有机概念图在核壳微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有机概念图在核壳微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考研专业课 配方设计原理B卷试题

配方设计原理试题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题(B)卷 课程名称《配方设计原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正确填写2分) 1. 精细化工产品,从制备过程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可分为 ()和配方精细化学品。 2.在有机概念图理论中,将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结合部分,即非极性 部分作为有机性,并根据含()的多少区别有机性程度的 大小,用数值表示为有机性质。有机化合物的()部分,即极性部分作为无机性,并根据极性的大小用数值表示为无机性质。 3.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的分子中有23个碳原子,既有有机性又 兼有无机性的氯离子的有机性质的O值为40,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 氯化铵的有机性质O值即为O值=()。 4.化妆品的生产配方与实验配方比较,生产配方除要遵守 ()、稳定性准则、配伍性准则、功效性准则和感 观效果准则等准则以外,还要遵守成本定位准则。 二、选择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选择正确计1分) 医药的片剂有许多种类,请在下面的各种医药片剂后面的括号填上正确的英文单词:1.糖衣片(),2. 泡腾片(),3. 多层片(), 4.咀嚼片(),5.口含片(),6.舌下片(),7.硫酸钙片(),8.植入片(),9.缓释片(), 10.控释片() 备选单词:1. dispersible tablets 2.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 3. sustained release tablets 4. implant tablets 5. solution tablets 6. sublingual tablets 7. buccal tablets 8. chewable tablets 9. effervescent tablets 10. multiplayer tablets 11. coated tablets 12. compressed tablets 13. sugar coated tablets 14. film coated tablets 15. vaginal tablets 16. starch tablets 17. excipientoradjuvant tablets 18. dextrin tablets 19. lactose tablets 20.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tablets 21. calcium sulfate tablets 22. absorbents tablets 三、简述题(共30分,每小题10分) 1.实验配方与生产配方的区别。 2.简述在进行香精配方设计时“论香气、定品质、拟香气、制配 方”十二字工作方针的工作内容。 3. 简述家用洗涤剂的作用与组成 四、讨论题(30分,每小题15分) 1.涂料的配方的组成与配方的设计 2.香精配方的组成与花香型香精配方的设计 五、计算题(10分) 在有机概念图理论中,化合物的I/O越大,亲水性能越好。试计算比较十八烷基二甲基乙酸甜菜碱与十四酸二乙醇酰胺的水溶性,哪一个更大。(已知,胺、铵盐的I值≥400,—COOH的I值为150,酰胺的I值为200,—OH的I值为100)。 六、问答题(10分) 1.乳状液体系与真溶液体系的区别?(5分) 2.常说的乳状液体系的类型有几种,在有机概念图理论中乳状液体系的 类型又可分为哪几种?(5分)

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综述

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综述 连建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摘要:本文综述了聚合物表面改性的多种方法,主要包括有溶液处理法、等离子体处理法、表面接枝法、辐照处理法和新兴的原子力显微探针震荡法,并结合具体聚合物材料有重点的详细介绍了改性方法及其改性机理。 关键词:聚合物;表面改性;应用 聚合物在日常生活及化工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这些聚合物表面的亲水性和耐磨损性较差,限制了聚合物材料的进一步应用。为了改善这些表面性质,需要对聚合物的表面进行改性。聚合物表面改性是指在不影响材料本体性能的前提下,在材料表面纳米量级范围内进行一定的操作,赋予材料表面某些全新的性质,如亲水性、抗刮伤性等。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方法很多,本文综述了溶液处理方法、等离子体处理法、表面接枝法、辐照处理方法和新兴的原子力显微探针震荡法。下面将结合具体聚合物材料详细介绍各种改性方法。 1溶液处理方法 1.1含氟聚合物 PTFE或Teflon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化学稳定性、电性能以及抗水气的穿透性,所以在化学和电子工业上广泛地应用,但由于难粘结,所以应用上受到局限。为了提高粘结性能,需对表面进行改性,化学改性的方法通常用钠萘四氢呋哺液溶处理它。此处理液的配制是由 1mol的金属钠(23g)一次加到1mol萘(128g)的四氢呋喃(1L工业纯)中去,在装有搅拌及干燥管的三口瓶中反应2h,直至溶液完全变为暗棕色即成[1]。 将氟聚合物在处理液中浸泡几分钟,取出用丙酮洗涤,除去过量的有机物。然后用蒸馏水洗。除去表面上微量的金属。氟聚合物在处理液中浸泡时,要求体系要密封,否则空气中氧和水能与处理液中络合物反应而大大降低处理液的使用寿命。正常情况处理液贮存有效期为2个月。处理后的Teflon与环氧粘结剂粘结,拉剪强度可达1100~2000PSi。处理过的表面为黑色,处理层厚低于4×10-5mm 时,电子衍射实验表明处理过的材料本体结构没有变化,材料的体电阻、面电阻和介电损耗也没有变化,此方法有三个缺点:一、处理件表面发黑,影响有色导线的着色;二、处理件面电阻在高湿条件下略有下降,三、处理过的黑色表面在阳光下长时间照射,粘结性能降低,因此目前都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来处理。 1.2聚烷烯烃 聚乙烯和聚丙烯是这类材料中的大品种,它们表面能低。如聚乙烯表面能只有 31×10-7J/cm2。为了提高它们表面活性,有利于粘接,通常需对它们的表面进行改性,其中化学改性方法有用铬酸氧化液处理,此处理液的配方[2]重铬酸钠(或钾)5份,蒸馏水8份,浓

高分子材料聚合工艺综述

高分子材料聚合工艺综述 姓名:王庆阳 班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301班 学号:0707130104

高分子材料聚合工艺综述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301班王庆阳 0707130104 摘要:介绍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工业合成工艺,以及产品的形貌及使用性能。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合成工艺;自由基聚合;缩合聚合;逐步加成聚合 一、前言 高分子材料作为新时期的全新全能型材料,是现代人类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发展高新科技的基础与先导,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将会使人类支配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人类的发展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促进。 而作为高分子材料生产的工业基础,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及其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到高分子材料后续产品的性能,并且易于改良、优化从而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因此,本文将对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合成工艺,即:自由基聚合工艺、缩合聚合工艺、逐步加成聚合工艺,作简单的探讨,为今后在高分子材料工业合成方面的学习及工作奠定基础。 二、自由基聚合工艺 2.1综述 自由基聚合反应是当前高分子合成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化学反应之一。工业中,我们将自由基聚合工艺定义为:单体借助于光、热、辐射、引发剂的作用,使单体分子活化为活性单体自由基,再与单体连锁聚合形成高聚物的化学反应;通过高分子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由基聚合化学反应主要包括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三个“基元反应”;同时,在链引发阶段,我们通常选择引发剂作为产生自由基的物质,并通过改变自由基的种类来适应不同的聚合生产工艺。 通常而言,我们将自由基聚合工艺,以实施方法的为分类标准,继续细分为本体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和溶液聚合。每种聚合方法聚合体系、产品形态、产品用途各具特色,具体可见表2-1高聚物生产中采用的聚合方法、产品形态与用途。 下面,我们将对这几种自由基聚合工艺的聚合体系组成、产品形貌及性能、适用范围做详细介绍。

表面改性之光接枝聚合综述

1.1表面改性概论[1,2] 聚合物的性能不仅仅与内部结构有关,有时也受材料表面性能的极大影响,聚合物本身存在着大量的表面和界面问题,表面的粘接、腐蚀、染色、吸附、耐老化、耐磨、润滑、表面硬度、表面硬度、表面电阻及由表面引起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等。聚合物表面存在弱边界层(WBL层),其表面能低、化学惰性、表面污染等影响表面吸附、印刷、以及其他应用。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的方法有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两种,而按照改性过程体系的存在形态又分为干式处理和湿式处理。 干式处理可分为:聚合物混炼、表面粗化、离子注入、电离活化线处理、臭氧处理、火焰、蒸镀、放电处理。其中,放电处理细分为:电晕处理、辉光放电处理、等离子体聚合、低温等离子处理。 湿式处理分为:化学药品处理、引发处理、聚合物涂覆、电极沉积、催化接枝。 由于我的研究方向偏向光引发聚,所以此篇综述围绕光接枝聚合改性展开。 1.2光接枝改性 紫外光因为较低的工业成本以及选择性使得紫外光接枝受到重视,选择性是指众多聚烯烃材料不吸收长波紫外光(300-400nm),因此在引发剂引发反应时不会影响本体性能。 光接枝改性相对于传统表面改性方法有两大突出优点: (1)紫外光比高能辐射对材料的穿透力差,故接枝聚合可严格地限定在材料的表面或者亚表面进行,不会损坏材料的本体性能。 (2)紫外辐射的光源及其设备成本低,反应程度容易控制,容易实现连续化工业生产。 1.3表面光接枝的化学原理 这里首先介绍光聚合的基本原理[3]。 光聚合法又称光引发聚合,是指在光照条件下,光引发剂或者光敏剂吸收光能产

生活性中心(如自由基、阴离子和阳离子等),进而引发单体聚合的一项高分子合成技术。 同时,光聚合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聚合技术,它具有聚合能耗低、聚合速度快、生产效率高、聚合反应温度低、反应设备简单、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已经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兴趣。众所周知,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首先光波是电磁波,因而具有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作为一个粒子,每一个光量子具备一定的能量,根据爱因斯坦方程如式 1-1,光量子的能量 E 与光的频率ν成正比,与波长λ成反比。所以波长越短,光量子的能量越大。 式中 h 为普朗克(Planck)常数;c 为光速;λ为光波波长。因此可以根据紫外光的波长计算出每个光量子具有的能量。当光波波长λ为 300nm 时,光量子能量约 400kJ·mol-1,与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键能相当,低于一般化学反应的反应活化能,因而光辐照能够使某些化学键断裂,从而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光聚合的理论基础。 而光聚合有三大特点,分别是: (1)光引发聚合中,只有光辐照的区域才能产生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反应,也就是说,光引发聚合反应可以被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来进行,由于自由基的寿命极短,因而可以通过控制光源的开启和关闭,来控制聚合反应的进行或者停止,而且光辐照的强度也容易测量和控制,在进行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常用来测定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的链增长和终止速率常数。 (2)光聚合反应遵循光化学三大定律:a.Grotthus-Draper 定律:只有被光引发剂或者光敏剂吸收的光,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因而紫外光光源波长必须与光引发及或者光敏剂分子所吸收的光波长相匹配;b.Stark-Einstein 定律:一个分子只吸收一个光子,即量子化的。c.Lambert-Beer 定律:光引发速率与吸光度成正比,光引发速率聚合反应速率可以通过控制光源强度、引发剂的浓度、光源与光引发剂波长匹配性等因素控制光照强度来控制聚合反应的速度。 (3)光引发剂分解活化能低,因而光聚合反应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聚合。 1.4光接枝改性类型

核-壳乳液聚合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 核*壳乳液聚合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段明,胡星琪 (西南石油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四川南充%&+""!)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核!壳乳液聚合理论的发展,其中包括聚合机理:聚合物沉积机理和种子粒子表面聚合机理;核!壳粒子的制备方法:间歇法、平衡溶胀法、半连续法、连续法;常见的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的几种形态结构以及影响形态结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并介绍了核壳结构的表征方法包括对成膜能力的评价。最后介绍了核!壳乳液聚合在涂料中的应用。 关键词:聚合物;形态;成膜能力;涂料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引言 近年来,由于安全和环境因素促进了乳胶漆在涂料工业中代替有机溶剂型涂料。但是在室温下乳胶漆的成膜能力却有待提高。这是由于一方面,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0必须低于成膜时的温度。当成膜温度高于聚合物的!0时,成膜较快,成膜速度受(! "!0)影响很大。一般希望乳胶粒子能快速凝聚成膜,所以乳胶的!0必须远远低于成膜温度;另一方面, (!"!0)也决定凝聚的膜是否为固态膜,为了通过抗粘着性实验,人们常常希望聚合物!0较高。这样一来,要想得到满足两方面要求的!0似乎不可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常用的方法是加入一些可挥发的增塑剂,其作用在于降低聚合物链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链段的运动,降低最低成膜温度,使乳胶既有较好的成膜能力,形成的膜有较好的理化性能。随着人们对工业和日常应用中123含量的限制,我们面临研制一种新型乳液,使其不依靠增塑剂而获得好的成膜能力和理想的理化性能。 一种较有发展前途的策略就是使用特殊结构的粒子:核!壳结构聚合物粒子。它是根据4"年代25678提出的“粒子设计”[!]的思想,通过特殊乳液聚合方法制备出的一类具有双层或多层结构的复合粒子。可以通过核和壳的不同组合得到一系列不同形态的乳胶粒子,进而得到不同功能的产品。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核!壳乳液聚合的机理、制备方法、 表征方法、成膜机理以及膜的性能。 !核!壳乳胶粒生成机理 目前,对于核!壳结构的形成机理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综合各种文献,核!壳结构的形成机理主要有以下两种: !.!聚合物沉积机理 在种子乳液聚合的反应初期,水相中的第二单体浓度高达浓度极限时,有一部分单体沉积下来形成基本粒子。这种基本粒子来不及长大就被种子粒子所吸附,从而在种子表面形成壳层,第二单体的聚合反应就在这些新粒子中进行。对于水溶性好的第二单体,它们聚结在壳层有利于核!壳结构的稳定。9:8;[$]等认为<=>/<(?/!@@/)粒子形成的机理就是如此。 !.$种子粒子表面聚合机理 多数种子乳液聚合用的是水溶性引发剂,所产生的自由基有较好的亲水性,易附在粒子表面。@:A A;[&],3B C D E[’],1F E G C D B8H H[(]等人认为:粒子中不仅自由基的分布不均匀,而且单体也呈梯度分布,形成单体富集的壳层,因而聚合反应主要发生在壳层。对于水溶性差的单体或以平衡溶胀法、间歇法进行的种子乳液聚合,其核!壳结构的形成遵循这种机理。 第$’卷第$期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8A.$’I8.$ $""$年’月J86D E F A8H=86>B K C;>D8A C6LM E;>:>6>C/N D$""$ !收稿日期:$""!#"4#$! 作者简介:段明(!)+(#),男(汉族),四川南充人,在读博士,从事油田化学研究。 万方数据

乳液聚合技术

乳液聚合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乳液聚合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近期几年备受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乳液聚合的基本情况,并着重介绍了一些新的乳液聚合方法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乳液聚合;进展 前言: 乳液聚合技术的开发始于本世纪20年代末期,当时就已有和目前生产配方类似的乳液聚合的专利出现。30年代初,乳液聚合已见于工业生产。随着时问的推移,乳液聚合过程对商品聚合物的生产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在许多聚合物如合成橡胶、合成树脂涂料、粘合剂、絮凝剂、抗冲击共聚物等的生产中,乳液聚合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方法之一,每年通过该方法制作的聚合物数以千万吨计。【1】1.乳液聚合基本情况 1.1乳液聚合定义 生产聚合物的方法有四种: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及乳液聚合。乳液聚合是由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配制成的乳状液中进行的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介质(水)、乳化剂及溶于介质(水)的引发剂四种基本组分组成。目前的工业生产中,乳液聚合几乎都是自由基加成聚合,所用的单体几乎都是烯烃及其衍生物,所用的介质大多是水,故有人认为乳液聚合是指在水乳液中按照胶柬机理形成比较独立的乳胶粒中,进行烯烃单体自由基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技术。但随着聚合理论的逐步完善,对乳液聚合比较完整的定义应该为:乳液聚合是在水或其他液体作介质的乳液中,按照胶束理论或低聚合物机理生成彼此孤立的乳胶粒,并在其中进行自由基加成聚合或离子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聚合方法。 乳液聚合体系至少由单体、引发剂、乳化剂和水四个组分构成,一般水与单体的配比(质量)为70/30~40/60,乳化剂为单体的0.2%~0.5%,引发剂为单体的0.1%~0.3%;工业配方中常另加缓冲剂、分子量调节剂和表面张力调节剂等。所得产物为胶乳,可直接用以处理织物或作涂料和胶粘剂,也可把胶乳破坏,经洗涤、干燥得粉状或针状聚合物。 1.2乳液聚合的特点 聚合反应发生在分散在水相内的乳胶粒中,尽管在乳胶粒内部粘度很高,但由于连续相是水,使得整个体系粘度并不高,并且在反应

高分子聚合方法综述

高分子离子聚合综述 王广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201班学号3121303016 摘要:首先介绍阴阳离子聚合的简史,以及近二十年来离子聚合的发展。分别讲述的阳离子聚合的研究突破来自引发反应的理解和大分子工程对阳离子聚合发展进程的帮助,和阴离子聚合在新引发剂体系、新单体开发以及聚合理论方面取得的雅安就进展。最后举例讲述了水溶液中的离子聚合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关键词:阳(正)离子聚合;阴(负)离子聚合;可控操作;水溶液;化学性能 引言:离子聚合是由离子活性种引发的聚合反应。根据电荷性的不同可分为阴(负)离子聚合和阳(正)离子聚合。配位聚合也可称为机理独特的离子聚合,但他们都属于连锁机理。其中负离子聚合是最早实现的活性聚合的聚合物合成方法,在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新材料开发方面应用十分广泛。阳离子聚合由于阳离子的活性较高因此发展较为缓慢。 阳离子聚合的发展 亲核性或杂环单体通过引发产生阳离子活性种,并在其后加聚过程中反复进行阳离子活性链端加成单体的反应称之为阳离子聚合。 经过前几十年的发展直到七八十年代对阳离子聚合的研究来说是一个有重大突破的年代。是从传统阳离子聚合转化到现代阳离子聚合的年代。其基础是对聚合引发机理的确定。其特征是将阳离子聚合与大分子工程(macromolecularengineering)相结合。本文仅就阳离子聚合近期的主流方面作简要介绍。 阳离子聚合的反应过程 阳离子聚合的引发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引发剂生成阳离子,进而引发单体,生成碳阳离子;二是电荷转移引发。传统的阳离子引发剂包括质子酸、Lewis酸(如AlCl3)等,电荷转

移引发剂有乙烯基咔唑和四腈基乙烯等。其中Lewis酸是最重要的阳离子聚合引发剂。而到70年代经过较深入的研究却确定它们实际上均直接或间接起引发作用。 例如: 阳离子聚合的引发反应包含络合形成离子对,离子对电离成自由离子、离子对引发单体三个步骤或环节。阳离子聚合引发体系络合后形成的离子对电离,一般平衡常数很小,因此自由离子对单体引发的贡献相对于离子对引发很小,在动力学处理时可以忽略。也就是说引发主要是离子对完成的。 下面以枯基氯的引发作用及BCl3的共引发作用为例讲述其引发机理以及其后的链增长、链终止过程。枯基氯不仅有引发作用,还兼有链转移(在阳离子聚合中,链转移又是链终止的一种主要方式)作用,其大致反应机理如下:

人体皮脂的成分及人工皮脂的应用

人体皮脂的成分及人工皮脂的应用 07级化学学院宫鹏33070222一.人体皮脂的成分: 早上起床后都会发现脸上出现一层油状物,这就是皮脂。 皮脂由皮脂腺分泌。皮脂腺(sebaceous gland)大多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为泡状腺,由一个或几个囊状的腺泡与一个共同的短导管构成。导管为复层扁平上皮,大多开口于毛囊上段,也有些直接开口在皮肤表面。腺泡周边是一层较小的幼稚细胞,有丰富的细胞器,并有活跃的分裂能力,生成新的腺细胞。新生的腺细胞渐变大,并向腺泡中心移动,胞质中形成越来越多的小脂滴。腺泡中心的细胞更大,呈多边形,胞质内脂滴,细胞核固缩,细胞器消失。最后,腺细胞解体,连同脂滴一起排出,即为皮脂(sebum)。皮脂腺的发育和分泌受性激素的调节,青春期分泌活跃。皮脂是几种脂类的混合物。皮脂由角鲨烯、蜡、胆甾醇、胆甾醇酯、甘油三酸酯、甘油二酸酯、甘油一酸酯和游离脂肪酸等组成,因皮肤表面有脂肪酸组成的皮脂膜,皮肤的PH 值通常是4.5-6.5,平均5.75,弱酸性。但因身体部位而异和汗分泌而不同。弱酸性能抑制皮肤表面常存在的化脓性菌与白癣菌繁殖、使其发育困难从而达到杀菌效果,这是皮肤自身的净化作用。皮肤的缓冲作用的可能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皮肤表面乳酸与氨基酸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皮肤表面呼吸所呼出的CO2也起着缓冲作用。 当皮脂过多阻塞在管道(毛囊)中时,细菌将在没威胁的情况下在毛囊中繁殖。这些细菌会产生一种引起皮肤炎症的毒素,使整个部位发红,变得敏感红肿,就形成了痘或痤疮.还有会形成黑头,黑头主要是由皮脂、细胞屑和细菌组成的一种“栓”样物,阻塞在毛囊开口处而形成的。加上空气中的尘埃、污垢和氧化作用,使其接触空气的一头逐渐变黑,所以得了这么一个不太雅致的称号----黑头。黑头是硬化油脂阻塞物,通常出现在颜面的额头、鼻子等部位,当油脂腺受到过分刺激,毛孔充满多余的油脂而造成阻寒时,在鼻头及其周围部分,经常会有油腻的感觉。这些油脂最终会硬化,经氧化后成为黑色的小点,这些小点就是被称作黑头的油脂阻塞物。在生活中,关注最多的是面部和头皮的皮脂分泌。与其相关的各种护肤护发产品也很多。 另一方面,由于皮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的,与皮肤内细胞和体内的各种物质的含量都密切相关。天然人体正常分泌的皮脂没有什么应用价值。人工皮脂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被应用于皮肤吸收测定。 皮肤吸收测定法使薄膜一侧表面和人工皮脂接触,使与皮肤表层类似的薄膜另一侧表面和被检物接触,以此被检物向人工皮脂的转移程度为指标,通过评价被检物的皮脂转移性,测定被检物的皮肤吸收。 二.人工皮脂的应用: 另一方面,由于皮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的,与吸收方面也有关。天然人体正常分泌的皮脂没有什么应用价值。人工皮脂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被应用于皮肤吸收测定。 皮肤吸收测定法使薄膜一侧表面和人工皮脂接触,使与皮肤表层类似的薄膜另一侧表面和被检物接触,薄膜另一侧表面为开放体系。以此被检物向人工皮脂的转移程度为指标,通过评价被检物的皮脂转移性,测定被检物的皮肤吸收。

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综述

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综述 摘要:聚合物表面改性的方法很多,本文主要对溶液处理法、等离子体处理法、表面接枝法、辐照处理法和新兴的原子力显微探针震荡法进行综述。前几种方法都是化学处理法, 在基底上形成的新的极性表面层与体相结合一体, 非常牢固;最后一种方法为物理过程, 能够精确控制改性区域, 对于改善材料表面微摩擦性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聚合物;表面改性;化学处理法;物理过程 在当今的社会中,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是现代工业和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材料单体的种类有限,而且材料单体的单一的某的些性能比较差,不符合人们所求,所以要对其材料经行改性。 聚合物在日常生活及化工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这些聚合物表面的亲水性和耐磨损性较差,限制了聚合物材料的进一步应用。为了改善这些表面性质,需要对聚合物的表面进行改性。聚合物表面改性是指在不影响材料本体性能的前提下,在材料表面纳米量级范围内进行一定的操作,赋予材料表面某些全新的性质,如亲水性、抗刮伤性等。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方法很多,本文综述了溶液处理方法、等离子体处理法、表面接枝法、辐照处理方法和新兴的原子力显微探针震荡法。 1溶液处理方法 1.1溶液氧化法 溶液氧化法是一种应用时间较长的处理方法, 由于其简便易行, 可以处理形状复杂的 部件, 且条件易于控制, 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溶液氧化法对聚合物表面改性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化学氧化剂的种类及配方、处理时间、处理温度。常用的氧化体系有: 氯酸- 硫酸系、高锰酸- 硫酸系、无水铬酸- 四氯乙烷系、铬酸- 醋酸系、重铬酸- 硫酸系及硫代硫酸铵- 硝酸银系等, 其中以后两种体系最为常用。溶液氧化法处理聚乙烯表面是一个典型的氧化反应, 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对氧化处理有很大的影响, 王博等系统的研究了用重铬酸钾- 浓硫酸、高锰酸钾-浓硫酸体系处理市售农用聚乙烯薄膜表面时温度和时间对表面性质的影响[ 1]。实验发现, 当氧化体系温度低于30 o C时, 氧化处理基本不能发生, 温度升高,对制备氧化深度大 的产品有利, 但是过高的温度会使聚乙烯表面萎缩变形, 最适宜的温度为45~ 60 o C。当氧化时间少于30 min 时, 氧化程度很小, 几乎观察不到, 当氧化时间超过30 min 后, 氧化作用 明显加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合适的氧化时间为45 min左右。由此可见, 表面氧化处理效 果和氧化时间、氧化温度之间有一种平衡关系。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范围内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1.2溶剂浸渍法 溶剂浸渍法是用适当的溶剂处理聚合物表面, 溶剂与聚合物表面发生溶解、吸附和化学反应等作用,从而达到除污、增加粗糙度及提高表面极性等效果。聚碳酸酯在1, 6- 己二胺水溶液或N, N - 二甲基- 1,3- 丙二胺水溶液中进行处理时, 会发生某种化学反应, 使表面活化。聚乙烯在进行溶液氧化处理之前,可选用适当的溶剂, 如CCl4 对聚乙烯进行预浸渍。这样可 以除掉聚合物弱的边界层, 在制品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孔穴, 增加表面粗糙程度, 使氧化液 与制品表面接触面积增加, 从而提高氧化处理效果。 1.3水解法

乳液聚合方法在材料制备上的应用

聚合方法在材料制备上的应用及发展 材料的合成与制备首先是单体通过聚合反应合成聚合物,然后通过相应的加工工艺制备成所需的材料或产品。聚合反应常需要通过一定的聚合方法来实施,根据聚合物的性能指标以及应用环境条件等要求,常用的聚合方法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以及固相聚合、熔融聚合、界面聚合等等,不同的聚合反方法有不同的工艺及设备要求,所得的聚合物产物在纯度、分子量、物态及性能等方面也各有差异。如本体聚合体系中仅有单体和引发剂组成,产物纯净后处理简单,可直接用模板模具成型,如有机玻璃的制备;溶液聚合是将单体和引发剂均溶于适当的溶剂中的聚合方法,体系得粘度较低,具有传热散热快、反应条件容易控制,可避免局部过热,减少凝胶效应等特点适应于聚合物溶液直接使用的场合,如涂料、胶粘剂等;悬浮聚合是单体以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进行的聚合方法,,其特点是以水作为反应介质,为了让非水溶性的单体能在水中很好地分散需要使用分散剂,所以悬浮聚合体系一般由单体、油溶性引发剂、分散剂以及水组成,悬浮聚合的产物一般以直径为0.05~2mm的颗粒沉淀出来,后处理简单方便生产成本低,但产物中常带有少量分散剂残留物;乳液聚合是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单体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状态的聚合方法,体系由单体、水溶性引发剂、乳化剂和水组成,由于是以水为介质,具有环保安全、乳胶粘度低、便于传热、管道输送和连续生产等特点,同时聚合速度快,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聚合,且产物分子量高,所得乳胶可直接用于涂料,粘结剂,以及纸张、织物、皮革的处理剂等众多领域,乳液聚合因其生产过程中安全、环保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广泛重视,下面主要以乳液聚合为例就聚合方法在材料制备上的应用及进展进行

概念图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及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概念图是一种促进学习与教学的有效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在简介概念图基本 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在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制作方法及应用。 关键词:概念图化学教学应用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概念地图(concept map)也被称为概念构图(concept mapping)或心智/思维地图(mind map)或心智/思维工具(mind map)【1】。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图示工具。它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 概念图包括概念/节点(concepts) 、命题(propositions)、交叉连接(cross - links) 和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frame-works)四个基本要素。概念是指感知到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用符号表示;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呈现方式:在同一知识领域内,概念按其概括性水平分布,概括性强的一般概念位于概念图的最上层,其从属概念依次向下排列,具体事例一般位于最下层。在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也可以通过超链接相联系,提供背景资料等。概念图就是这样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通常将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用它们之间的连线表示交叉连接,以形成关于某一主题的网络结构【2】。这样,可以形象地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对该主题的理解。 二、概念图的由来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图的由来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Joseph D. Novak )和古温(Bob Gowin)等人提出的,他们在((学会学习》一书中,使用图形组织结构,称之为“概念地图”。[3]诺瓦克教授提出了概念图的绘制技巧并将这种技巧应用在科学教学上,做为一种增进理解的教学技术。目前,概念图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中【4】。

生物资源综合利用(附答案)

《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 1.生物技术就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能的新物质,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加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综合性技术。 2.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征,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3.次生代谢产物指细胞生命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正常运行的非必需的的小分子化合物,其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及生长发育时期的特异性。 4.生物工程技术进行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生产的方法:液体悬浮培养、固定化细胞培养、发酵工程技术。 5.毛状根是发根农杆菌感染双子叶植物后,其Ri质粒上的 T-DNA 整合进植物细胞和基因组中诱导产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培养系统。6.发酵工程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和有活性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门技术。 7.生物反应器是指在体外模拟生物体的功能,设计出来用于生产和检测各种化学品的反应装置。或者说,生物反应器是利用酶或生物体(如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功能,在体外进行生化反应的装置系统,是一种生物功能模拟机。 8.超临界流体(SCF)就是纯净物达到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时,会出现液体与气体界面消失的现象,该点被称为临界点,此时形成的流体被称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兼具液体性质和气体性质。 9.膜分离技术是通过天然的或人工制备的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为材料,以膜的两侧的作为动力,允许某些组分透过而保留混合物中其他组分,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10.根据表面性质,大孔吸附树脂可以分为非极性吸附树脂、中性吸附树脂、极性吸附树脂。 11.分子蒸馏又叫短程蒸馏,是一种在高真空度下(绝压0.133Pa)进行分离操作的连续蒸馏过程。这时蒸汽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蒸发表面与冷凝表面间的距离,各组分在受热情况下停留时间很短,分离程度很高。是一种完全非平衡蒸馏过程。 12.黄芪多糖抗衰老的能力与其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降低细胞内过氧化脂质水平,大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13.灵芝多糖作为一种生物反应调节剂通过加强机体内NK细胞活性和促进辅助细胞产生INF-r 、INF-r而实现其抗癌作用。 14.用酶法改变二醇类皂苷的糖基,从而产生稀有人参皂苷;酶反应产物用 9:1氯仿与甲醇为洗脱剂进行硅胶柱法分离法分离而获得。 15.人参皂苷Rh2使B16细胞阻断在 G1期。药物作用后 G1 期细胞明显增多,而 S期细胞明显减少,说明Rh2可诱导B16细胞向正常色素细胞分化。 16.稀有人参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h2、Rh1、Rh3、和Rg5等,它们只存在于红参和野山参中。它们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但在人参中的含量只有十万分之几,因此从人参中直接提取不符合实际。一般用酶法通过改变人参中二醇类皂苷的糖基,使之定向转化为人参稀有皂苷。17.异黄酮是典型的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既能代替雌激素与雌二醇受体(ER)结合,发挥雌激素样作用,又能干扰雌激素与ER结合,表现为抗雌激素样作用。

第5章 聚合方法

思考题 2. 本体法制备有机玻璃板和通用级聚苯乙烯,比较过程特征,说明如何解决传热问题、保证产品品质。 答:本体法制备有机玻璃板过程中,有散热困难、体积收缩、产生气泡诸多问题;本体法制备通用级聚苯乙烯存在散热问题。前者采用预聚合、聚合和高温处理三阶段来控制;后者采用预聚和聚合两阶段来克服。 3. (略) 4. 悬浮聚合和微悬浮聚合在分散剂选用、产品颗粒特性上有何不同? 答:悬浮聚合分散剂主要是水溶性高分子和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而微悬浮聚合在分散剂是特殊的复合乳化体系,即由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难溶助剂组成;悬浮聚合产品的粒度一般在50μm~2000μm之间,而悬浮聚合产品的粒度介于0.2μm~1.5μm之间。 5.苯乙烯和氯乙烯悬浮聚合在过程特征、分散剂选用、产品颗粒特性上有何不同? 答:苯乙烯悬浮聚合的初始体系属于非均相,其中液滴小单元则属均相,最后形成透明小珠状,故有珠状(悬浮)聚合之称,而氯乙烯悬浮聚合中,聚氯乙烯将从单体液滴中沉析出来,形成不透明粉状产物,故可称作沉淀聚合或粉状(悬浮)聚合。 聚苯乙烯要求透明,选用无机分散剂为宜,因为聚合结束后可以用稀硫酸洗去,而制备聚氯乙烯可选用保护能力和表面张力适当的有机高分子作分散剂,有时可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 聚苯乙烯为透明的珠状产品,聚氯乙烯为不透明的粉状产物。 6. 比较氯乙烯本体聚合和悬浮聚合的过程特征、产品品质有何不同? 答:氯乙烯本体聚合除了悬浮聚合具有的散热、防粘特征外,更需要解决颗粒疏松结构的保持问题,多采用两段聚合来解决。本体法聚氯乙烯的颗粒特性与悬浮法树脂相似,疏松,但无皮膜,更洁净。 7. 简述传统乳液聚合中单体、乳化剂和引发剂的所在场所,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的场所和特征,胶束、胶粒、单体液滴和速率的变化规律。 答:单体的场所:水中、增溶胶束、单体液滴 乳化剂的场所:水中、胶束、增溶胶束、单体液滴表面 引发剂的场所:水中 引发的场所:增溶胶束 增长的场所:乳胶粒内 终止的场所:乳胶粒内 (1)增速期:这一阶段胶数不断减少直至消失,乳胶粒数不断增加,聚合速率相应提高,单体液滴数目不变,但体积减少;

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而在地理教学中,各类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意义建构,运用概念图可以说是一种有力工具。概念图是由美国康奈儿大学的诺瓦克(Joseph D.Novak)提出的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知识之间关系的图示,主要呈现为以概念为联结点的网络化知识系统,它实质上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一种工具。 1 概念图的构成 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该主题的概念图,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及其对某一主题的理解。概念图一般由概念、连线、命题和层级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概念又名节点。它表示感知到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用符号表示。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层级是指同一层面中的层级结构,既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念性水平而分布排布,概念性最强的,最一般的概念处于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放在其下,具体事例放在图的最下面。概念图就是这样一种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如“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结构图(图1) 图1 2概念图的制作 概念图的制作没有非常严格的程序规范,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选取熟悉的知识领域。选取熟悉的知识有利于做出制作清晰的概念图,对于地理概念图,可以选取教材中某一单元或某一章节或欲理解的某一问题,并

以此创设一种情境,便于确定概念图的层级结构。例如可以选取矿物的概念和形态制作概念图。 (2)确定关键概念并排序。知识领域选定以后,从中挑出关键概念及与之相关的关键概念,然后对这些概念进行排序,可以按照从一般到具体,概括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中相关概念有矿产、矿物、单质、化合物、气态、液态、固态等。 (3)初拟概念图层级。把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置于顶层,依次向下,概括性较小的概念位于较低的层次,最具体的概念位于最底层,从而形成概念的层次结构。例如矿物的概念和形态概念图可以大体分为四个层次。 (4) 进行概念之间的连接。把相关的概念用连线联结,并在线上表明两者的关系。当然有的连接是单向的,还有连接可能是双向的。这样,一个概念图就可初步完成,例如图2。 (5)反思与完善。对初步编制好的概念图进行反思,在后继学习中随时修正、补充和完善,使概念图真正成为意义建构学习的有力工具。 图2 3 概念图的应用及意义 概念图作为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可以有效的检查、修正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它可以使知识系统化、简洁明了,很好地揭示了意义建构的实质。在地理教学中,各类概念之间存在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相互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的运用对于地理教学具有非常的作用和意义。 3.1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在教学设计(主要如备课)中,教案的形式可以由多种多样,但作为最为简

聚合方法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原理及应用 研究综述 杜亚伟1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物理与化学、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本综述主要介绍表面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接枝。另外,本文还介绍了聚合物刷当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聚合物刷;分子设计;接枝聚合物;表面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引言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是在材料表面获得可控聚合物刷的一种有效方法。聚合物在材料表面物理吸附或化学接枝所形成的单分子层界面被称为聚合物刷(图1),是由密度很高的聚合物分子链的一端连接于表面或界面上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高分子结构。在聚合物刷的分子设计中,聚合物刷的主要连接方式有两种,聚合物刷中分物理吸附法和化学键接法[1-4]。在这其中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是研究的重点。活性自由基聚合的引入帮助研究者更加高效容易地设计各种聚合物刷分子实现各种不同的功能。 图1 聚合物刷的微观形态 活性自由基聚合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根据Szwarc 第一次提出的活性聚合的概念,所谓活性聚合是指那些不存在增长链终止反应和不可逆链转移等副反应的聚合反应。在活性聚合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活性中心的活性保持到聚合结束,反应的引发速率大于增长速率,从而保证所有活性中心以相同速率增长,可以有效地控制聚合物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分子结构,聚合产物具有单分散性,规整性良好的特点[5]。活性自由基聚合主要包括活性开环聚合(ROP)、氮氧自由基法(TEMPO)、开环歧化聚合(ROMP)、可逆加成-裂解链转移聚合(RAFT)、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等,其中以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研究最为活跃。

种子乳液聚合

种子乳液聚合 ?所谓种子乳液聚合是先将少量单体按一般乳液聚合法制得种子胶乳(100~150nm) ?然后将少量种子胶乳(1%~3%),加入正式乳液聚合的配方中 ?种子胶乳粒将被单体所溶胀并吸附水相中产生的自由基而引发聚合,逐步使粒子增 大最终可达1~2μm ?在种子乳液聚合中,乳化剂要限量加入。这是因为:乳化剂在本体系中的目的仅是 供应长大粒子的保护和稳定的需要,要防止新胶束或新乳胶粒的形成。 ?种子聚合中粒子长大后,一个乳胶粒内可能存在多个自由基,易引起凝胶效应。核壳乳液聚合 ——种子乳液聚合的发展 ?种子乳液聚合中,种子胶乳的制备和后继的正式聚合采用同一种单体,结果仅使粒 子长大。 ?若种子聚合使用某种单体,后继正式聚合采用另一种单体,则形成核壳结构的颗 粒。 ?核壳结构的乳胶粒,核与壳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在它们的界面上形成了化学键连 接,这增加了两者的相容性。 ?根据核壳物质的性质,核壳之间可以是离子键合、接枝或是核壳物质分子链互相贯 穿形成的聚合物网络。 ?形成种子乳液后,壳层物质的加料方法不同,形成的核壳结构和核壳间结合方式也 差别很大。 ?加入壳单体的方法主要有:溶胀法﹑半连续性饥饿法和间歇法,下面分别介绍。 ?溶胀法:先不补加引发剂,而加入壳单体,使壳单体溶胀进入乳胶内。这种方 法不仅种子乳胶粒表面的单体浓度很高,而且壳单体有充分时间渗入到种子乳胶粒子内部。 ?间歇法:壳单体一次性加入,在引发剂存在下引发聚合,这种方法也使乳胶粒 表面单体浓度很高。 ?以上两者均有利于两种单体发生接枝或分子链互相贯穿,从而有利于核壳间的结合 或相容,导致聚合物浓度提高。 ?半连续法:将壳单体连续滴加,使种子乳胶的表面和内部壳单体浓度都很低, 因此只能在核聚合物上连续形成壳层而缺乏核壳层间的结合。 ?根据核和壳单体的不同,正常的核壳聚合物基本上有两种类型: ?硬核软壳型:这类聚合物主要用作涂料。 ?软核硬壳型:以丁二烯﹑丙烯酸丁酯等软单体,经乳液聚合后为种子,甲基丙烯 酸甲酯﹑苯乙烯﹑丙烯睛等为硬单体,后来加入继续聚合,就成为硬壳层。以B为核,S和A共聚物为壳,就成了著名的ABS工程塑料 乳液接枝-掺混法制备ABS ?ABS树脂生产方法很多,主要有机械共混法和化学接枝掺混法。 ?机械共混法由于性能低下,加工困难等原因正在逐渐被淘汰。 ?化学接枝掺混法又可分为乳液接枝-掺混法和连续本体法等。 ?乳液接枝-掺混法仍是当今ABS树脂聚合工艺的主流,目前全世界有70%的ABS树 脂生产装置采用此法。 ?工业生产中:先用乳液聚合生成丁二烯胶乳,它将是一种高弹性体胶乳,然后用这 种胶乳与丙烯腈、苯乙烯进行接枝共聚反应生成ABS接枝共聚物?

利用“问题解决”构建有效课堂

利用“问题解决”构建有效课堂 赵志超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 524022) 摘 要 本文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为例,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多样探究解决问题、问题深化思维延伸、实施问题解决的相关事项诸方面,阐述了如何实施问题解决,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构建有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 物质跨膜运输 问题解决 有效课堂 “问题解决”是指依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创设情境,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为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知识和思维不断发展和升华的一种教学模式。“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枟分子与细胞枠第4章第2节内容,其中涉及高中阶段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学难点。教学实践表明,利用“问题解决”来实施本节内容的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学难点,突破学生的认知和探究障碍,从而构建有效课堂。本文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多样探究,解决问题;问题深化,思维延伸;实施问题解决的相关事项四个方面来谈谈一些做法。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如能创设新颖、引人入胜的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本节创设的情境:通过课件Flash动画分别演示渗透现象的四组实验过程和现象:①教材“问题探讨”所展示的实验;②把玻璃纸换成鸡蛋膜,观察漏斗溶液液面的变化;③向烧杯中加等浓度的蔗糖溶液,观察漏斗溶液液面的变化;④把玻璃纸换成不透的气球膜或者全透的多层纱布,观察漏斗溶液液面的变化。然后依据各组实验,设立有针对性的系列问题:①根据第1、2组实验分析:水分子能否穿过半透膜?②根据各组实验对比分析:发生渗透作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③依据实验分析:水分子等溶剂分子扩散的方向如何?以此激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让学生回答并小结渗透作用的概念、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以及溶剂分子扩散的方向。 随后类比推理提问:如果将装置中的漏斗换成细胞,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 2 多样探究,解决问题 思维始于好奇和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和思维程度,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进一步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获取新知,培养能力。 2.1 通过图片分析+系列设疑进行知识回顾和建构 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实现概念的迁移,加强对生物科学概念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问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知识。这些生物学知识经过教师的概括、抽象就会上升为生物学概念。 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反映生物的变异现象……在遗传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不但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学习,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由于这样的概念大多从生活实践中提取和概括,其应用性也会十分显著。 5 建构概念图,提升概念获得的准确性 概念和概念之间彼此是存在着联系的,而且不同的概念涉及的范围不同。对涉及范围小的,可称之为特定的概念,而涉及范围大的称为普遍的概念,或大概念。概念越大,就越抽象,学生掌握就越困难。在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同时,应该了解学生所具有的原有的概念。这些原有的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还有可能是理解存在偏差,要从学生原有的概念出发,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获得新的概念或深化概念的理解。概念图策略,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能让学生对某概念的新例做出概括,并能辨别出该概念的反例;通过意义联接,能理解和找到某概念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及组合关系的概念;找出某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各种对应关系(意义联接);解决与某概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概念图和核心概念之间是工具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一个概念图中可以体现多个核心概念的相互关系。概念图可以用来分析和组织核心概念的逻辑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直观的“知识结构”。同时,概念图可以评价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情况,反映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状态,因此也可以用概念图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来说,概念图也能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核心概念。已有研究证明,概念图在复习中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