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材施教与以学定教

浅谈因材施教与以学定教
浅谈因材施教与以学定教

浅谈因材施教与以学定教

称羡的光辉业绩,除了他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个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动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

但相对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师生席地而坐的谈话式教学和某些国外的“超小班化”教学来说,现今我国的教学中实施起来有困难。现行我国将班级授课制发挥到了极致:45人为标准班,而有些农村学校每班少则六七十人,多则百余人。试想,如此规模,如何因材施教?至多也是针对个别同学。

在当前中国教育背景下,实施“因材施教”主要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第一,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第二,课程资源比较薄弱,能提供学生选修的资源很有限;第三,教师难以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第四,分层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如何尽可能地使每位同学都能“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呢?这不但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当前相对有效的做法就是分班、分层教学,以异步代替同步教学。所谓“同步教学”,就是“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它忽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差异,导致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状况。异步教学是以承认差别、允许差别为前提的教学方法,是贯彻“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措施。

作者以为“因材施教”的策略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

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它是“因材施教”的基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应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在教学中,既要从绝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对症下药”,我们要充满热情地对待学生,对后进生更应关怀备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实践已经证明:经过教和学的双方努力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成长为有用之材,从不同的方面对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

三.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那都是人为划分的,应该理解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教师要长所有学生的善扬所有学生的优。能够组织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竞赛,并在学校开设选修课,真正地做到让学生自愿选修,同时增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共同发挥学生的特长。

今年我校提出教学应“以学定教”:即就是依据学生的基础和学科的特点来确定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好地实现“学生发展”这个终极目标。“以学定教”希望达到的状况是“让教师更会教”,而“让教师更会教”的评价标准是有没有“让学生更会学”,让教学更有效。所以,“以学定教”与“有效教学”紧密联系着。

所以。如果说“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优秀的教育思想,而现在我们提倡的“以学定教”则是“因材施教”的实现形式和现代版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