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目之刑法篇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目之刑法篇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目之刑法篇

刑法

一、单项选择题

1. 李某在偷盗超市外停放的自行车时被超市保安刘某发现,李某于是持匕首划

伤刘某,在争斗中李某因头部撞击旁边的栏杆昏迷倒地,匕首掉在地上,刘某见状,

捡起匕首,往李某心脏部位猛刺数下,导致李某死亡。对于刘某用匕首刺死李某的

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B. 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C. 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D. 属于故意杀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涉嫌构成()。

A.危险驾驶罪

B.交通肇事罪

C.破坏交通工具罪

D.破坏交通设备罪

3. 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所采取的原则是()。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4. 某国家工作人员李某与社会上的张某勾结,由李某利用职务便利同张某共同

骗取国家大量财物。对上述行为的定性为()。

A. 李某构成贪污罪,张某构成盗窃罪

B. 李某构成贪污罪,张某构成诈骗罪

C. 李某和张某共同构成贪污罪

D. 张某构成诈骗罪,李某构成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5. 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的特殊规定有()。

A.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 犯罪时不满16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法律編:

C. 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一律免予刑事处罚

D. 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

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6. 甲扬言杀害乙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往乙家的公路上,

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甲的行为属于()。

A. 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7. 王某纠集5人组成了“山口组”,自任首领,命令手下“采取一切可能的手

段为组织创收”,其手下在一个月内抢劫4次,重伤2人,劫得财物若干。上述犯罪

行为,王某知情的有2次,参加的只有1次,王某应()

A. 对其参与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B. 对其知情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C. 对其知情和参与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D. 对该组织的全部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8. 某工厂电工李某,自恃精通业务,操作熟练,在修复电路时,不按照相关规

定操作,造成电路起火,部分设备受损,损失数十万元,李某的行为构成()。

A. 故意纵火罪

B.玩忽职守罪

C.重大责任事故罪

D.破坏集体生产罪

9. 社会青年小张,某夜晚在巷子口抢获一女青年的钱包,不料发现此女青年为

自己的邻居,立即将钱包还给女青年,并开玩笑说是在检验女青年的胆量。由此可

以判断()。

A.小张犯罪未遂

B.小张犯罪既遂

C.小张的行为未触犯相关法律

D.女青年不可以据此起诉小张

10. 下列人员不属于我国《刑法》上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是()。

A. 任职于省工会的甲

B. 任职于某省属高校招生部门的乙

C. 某村委会内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丙

D. 担任某民营医院院长的丁

11. 对于甲来说,下列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是()。

A. 乙绑架甲时,被甲打成重伤

B. 乙抢劫甲,甲反抗用水果刀将乙刺死

Cl% 羼:tfinnii 7 1-^1

?备梦^3SSHL獲tuiMi|S| Lit/ . _.

c.乙诽镑甲,甲将其打伤

A. 乙飞车抢夺甲钱包,甲将其拉下摩托车,导致乙重伤

12. 关于死刑,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B. 死刑缓期执行的,也必须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C.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D. 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13. 赵某购买了一辆旧车,在驾驶过程中蓄意制造交通事故,骗取保险公司理

赔金2万多元。法院审理认为,赵某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

罚金2万元,责令其退赔不法所得。在上述案件中,赵某犯有()。

A.肇事逃逸罪

B.恶意骗保罪

C. 保险诈骗罪D?扰乱公共秩序罪

14. 下列甲的行为应当以包庇罪定罪处罚的是()。

A. 甲收买证人丙指使丙向司法机关作伪证以帮助丁逃避刑事追究的

B. 鉴定人甲在刑事诉讼中对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鉴定帮助逃避刑

事诉讼的

C. 甲明知乙是犯罪分子为其作假证明帮助其逃避刑事追究的

D. 辩护人甲指使证人乙作伪证以帮助其委托人逃避刑事追究的

15.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

是()。

A.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间接故意

16. 甲因盗窃被公安机关逮捕。在审讯期间,甲主动交代出曾实施过抢劫犯罪。

甲交代抢劫犯罪的行为属于()。

A.自首

B.坦白

C.立功

D.悔过

17. 甲正在一偏僻地段对一名女性实施抢劫,被正在路过的乙看到,乙捡起旁

边的石头朝甲扔去,正打中甲的头部,导致甲死亡,乙的行为属于()。

A.紧急避险

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

D.过失致人死亡

18. 依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负刑事责任。

A.应当

B.应当减轻

C.应当加重

D.根据犯罪情节

19. 甲乙夫妻发现RiJ生下的孩子有缺陷后,将其扔到河里淹死,甲乙犯有()。

A. 遗弃罪

B.虐待罪

C.故意杀人罪

D.过失杀人罪

20. 王某利用黑客技术获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后,以每3个月100元的价

格出售此账号和密码,从中获利5000元,给该公司造成损失4万元。王某的行为构

成()。

A. 盗窃罪,盗窃数额为5000元

B.诈骗罪,诈骗数额为5000元

C.盗窃罪,盗窃数额为4万元

D.诈骗罪,诈骗数额为4万元

21. 下列选项中,符合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是()。

A. 甲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逃往公安机关自首,被害人因得不到

救助而死亡

B. 乙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但误以为被害人没有死亡,为逃避法律责

任而逃逸

C. 丙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导

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

D. 丁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导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22. 村民张某与同村李某结怨已久,某日夜晚,张某趁黑夜将李某家柴垛点着,

想烧死紧邻柴垛的李某一家,但是,他点完火回家不久,恰巧当晚下了一场暴雨,

将张某已经点着的火给熄灭了。下列关于本案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张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

B.张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C.张某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D.张某的行为不属于犯罪

23.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下列行为中属于遗弃行为的是()。

A. 经常打骂妻子

B. 限制子女人身自由

C. 不送适龄子女上学接受义务教育

D. 夫妻不履行扶养对方的义务

24. 某日,窃贼张某潜入李某家中行窃,恰巧被下夜班回家的李某撞个正着,

二人发生扭打,张某急于挣脱,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刺向李某的腹部,夺门而逃,

经查,李某家虽被翻乱,但并未丢失任何物品,李某腹部系轻微伤。下列关于本案

的表述正确的是()。

B.

张某构成抢劫罪

D. 张某构成盗窃罪和伤害罪

25. 下面哪个选项中的人依法应负有刑事责任()。

A. 丽丽刚满9岁,由于贪玩不小心放火点燃了邻居家门前的柴火垛

B. 精神病人宋某由于精神病发作,拿刀刺伤了家人

C. 青年方某由于失恋欲喝农药自杀,结果邻居家的大黄狗误食了方某买来放在

自家院中的农药,造成大黄狗死亡

D. 司机李师傅在和朋友的聚会上喝了一斤白酒,随后驾车回家途中迷糊地撞死

-个路人

26. 中国公民张青由于金融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下列附加刑不适用于张青

的是()。

B.

剥夺政治权利

D.没收财产

27. 死刑的适用在我国有着一定的限制,下面哪项可以适用死刑()

A. 怀孕妇女小米因涉嫌犯罪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

B. 许宁犯罪时不满18周岁

C. 审判时,小丁已怀孕7个月

D. 李然出于报复的目的,使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杀害了仇家全家6 口人

28.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

的年龄。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

A. 14周岁

B. 16周岁

C. 18周岁

D. 20周岁

29. 甲预谋杀乙,便在乙的碗里投放毒药,不料朋友丙分食了乙的饭菜,甲为

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结果导致乙和丙均中毒死亡。甲对丙死亡所持的心

理态度

是()。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直接故意

30. 甲于2013年6月与乙合谋共同诈骗张某30000元。甲、乙平分各得15000

元。在审査本案期间,甲主动交代曾在2010年3月间诈骗王某4000元的犯罪事实。

在处罚甲诈骗罪时其犯罪金额应为()。

A. 34000 元

B. 30000 元

C. 19000 元

D. 15000 元

31. —天下午,张某在大街上闲逛时看见王某骑着一辆摩托车经过,遇见熟人

叫他,王某随即停了下来,将摩托车靠在马路边的一棵树旁和熟人聊天。张某趁机

骑上王某的摩托车就跑,王某和熟人马上追了上去,但没追上,就到附近的派出所报

案。过了2天,警察抓住了张某并追回了王某的摩托车,张某所犯的罪属于()。

A.抢劫罪

B.抢夺罪

C.盗窃罪

D.治安管理罪

32.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种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 盗窃某公司财物5万元

B. 协助他人制造爆炸物

C. 向学校食堂投毒,但被及时发现,未造成人员伤亡

D. 拐卖人口,误致他人死亡

33.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

A. 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年

B. 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C. 原判刑期以上三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年

D. 原判刑期以上三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34. 潘某因犯抢夺罪情节轻微,被免除处罚。两年后潘某又因犯煸动颠覆国

政权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潘某()。

A.属于初犯

B.构成一般累犯

C. 构成特殊累犯

D.不构成累犯

35. 甲是H国公民,某年夏天乘坐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班来我国旅游,在飞行途

中因琐事与邻座乙(我国公民)发生争吵,并将乙打成重伤,对甲应按()处理。

A.H国刑法

B.我国刑法

C.飞机最终降落国刑法

D.国际法院

36. 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37. 下列不属于正当防卫适用条件的是()。

A. 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的

B. 防卫行为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实施

C. 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D. 须是为使公共利益免受不法侵害

38. 职务侵占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将本单位的财务非法占为己

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A.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C.利用熟悉环境的便利

39. 李某,14岁,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因逆行且车速较快,在转弯处撞着对面

行走的张某,造成张某因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李某的行为()。

A. 因为不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

B. 属于人为事件

C. 没有因果关系

D. 构成交通肇事罪

40. 刘某将小明的一台价值10000余元的笔记本电脑偷回家中,经其母、姐规

劝,在失主发觉前,又偷偷送回原处,刘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41. 我国《刑法》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判刑,法

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是刑法的()。

A.刑法定罪原则

B.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C.普遍保护原则

D.罪刑法定原则

42. 方某蓄意盗窃厂房附近堆放的焦煤,骗蒋某说自己买了一堆煤炭,向蒋某

借拖拉机去帮助拉回,蒋某深信不疑,答应帮助。于是方某、蒋某共同装车,将焦

煤拉回。蒋某属于()。

A.从犯

B.帮助犯

C.窝赃犯

D.不构成犯罪

43. 张某半夜潜入崔某家偷盗,中途崔某回来开门,张某躲避不及,从6楼摔

下死亡,案例中应该负责任的是()。

A.崔某

B.张某

C.小区物管

D.张某的家人

二、多项选择题

44. 某国企单位职工集体宿舍发生多起盗窃案件,经职工举报,企业保卫处查

看案发现场的监控录像,认为某车间职工曹某嫌疑很大,保卫处的下列做法不恰当

的是()。

A.公安机关搜查犯罪嫌疑人曹某住处时,应派人员在场作为见证人

B. 对现场提取的指纹进行鉴定

C. 对案发现场采取保护措施,通知公安机关进行现场勘验

D. 将曹某作为犯罪嫌疑人进行扣押

45.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特有的在刑法的立法、解释和适用过程中所必须

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原则,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 疑罪从无

B.罪刑法定

C.罪刑相当

D.适用刑法一律平等

46. 下列犯罪,说法正确的是()。

A. 张三将自己的电脑(价值5000元)借朋友用,后又将电脑偷回,张三构成

盗窃罪

B. 李四将朋友委托其保管的电动车(价值4000元)私藏起来,却谎称电动车

被盗,朋友信以为真,李四构成侵占罪

C. 王五将自己的假手枪当真手枪以2万元卖给他人,王五构成诈骗罪

D. 赵六收取了3万元赌债,将欠债人绑架,逼其还钱,赵六构成绑架罪

47. 对正在进行下列犯罪的人实施防卫行为造成其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的

是()。

A.抢劫

B.绑架

C.盗窃

D.故意杀人

48. 下列行为,在达到数额较大的情况下,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有()。

A. 张某利用技术手段,使用已经作废的信用卡购物

B. 李某借用张某的信用卡买房

C. 赵某在使用信用卡时明知自己没有还款能力仍透支

D. 孙某拾得刘某的信用卡并以刘某的名义使用

49. 下列行为不属于犯罪的是()。

A. 小赵由于抑郁症导致的自残行为

B. 高先生在追赶上手无寸铁的小偷后,由于怒气难忍,用木棒将小偷活活打死

C. 李女士在被抢劫时,自卫搏斗中捡起地上的石块砸伤劫匪

D. 医生依照医院合法程序给病人开刀

50?下列犯罪表述中正确的是()。

A. 甲发现路边一“女尸”,极为漂亮,将其强奸。实际上,该“女尸”并未完

全断气。甲构成强奸罪(既遂)

B. 乙意图盗窃枪支,将被害人的包偷过来一看,发现里面没有枪,只有1万块

钱。乙构成盗窃罪(既遂)

c.丙故意伤害丁,致丁重伤昏迷。丁的仇人王某经过现场时,以为丁已死亡,

就肢解丁的“尸体”。事后证明,丁实际上死于王某的肢解行为。王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既遂)

D. 戊天亮不久上山打猎,发现距其100米左右的山坡上离房舍不远的草丛中有

一物体时隐时现,以为是野兔,于是开枪射击。结果击中一小孩的臀部,致其重伤。戊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既遂)

51?下列犯罪,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将自己亲生的婴儿以2万元卖给他人,尽管甲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

罪,仍然应当对其定罪处刑

B. 乙开枪杀李某,结果却是导致李某重伤,同时导致李某身旁的何某死亡,对

乙应以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择一重罪处罚

C. 丙教唆丁杀害仇人朱某,但丁认为如果杀死丙的另外一个仇人马某,丙可能

更髙兴,于是将马某杀死,而未杀朱某。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丁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 戊欲打电话敲诈勒索杨某但错拨电话到刘某,刘某因为害怕被迫交钱,戊构

成敲诈勒索罪(未遂)

36.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累犯()。

A. 应该从重处罚

B.不得适用缓刑

C. 不得减刑

D.不得假释

E. 应当加重处罚

三、判断题

37.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犯罪。()

38.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39.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不是一种独立的刑罚,而是一种运用死刑的刑罚制度。

()

40.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但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

示威的权利。()

41. 刑法是由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

意志的反映。()

42. 王某明知冯霞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这一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中

的破坏军婚罪。()

59?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和一般的诈骗罪在刑罚上没有任何区别。()

60?国家公职人员向上级谎报事故灾难中的伤亡人数属于违纪行为。()

61. 走私、贩毒、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

以刑事处罚。()

62. 死缓是介于无期徒刑与死刑立即执行之间的一种独立刑种。()

63. 紧急避险没有危害社会的故意,虽然损害了第三者的合法权益,但是保护

了更大的合法利益,是一种排除社会危害性,有利于社会的行为。()

64. 玩忽职守罪是社会各种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

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刑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

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

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本题中

李某的侵害行为已经终止,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了,因此,刘某的行为是故意

杀人。

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A

【解析】根据《刑法修正案》,危险驾驶罪包括醉驾和追逐竞驶两种行为。

故正确答案为A。

3?【答案】C

【解析】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

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

有溯及力。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从罪刑法定原则中必然引申出刑法

不溯及既往的派生原则。因此,我国《刑法》原则上否认刑法具有溯及力。但从有

利于被告的原则出发,对于那些旧法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重,而新法不认

为是犯

罪或者处刑较轻的行为,例外地承认刑法的溯及力。简言之,我国刑法关于刑法的

溯及力,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C

【解析】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

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的规定,与国

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贪污罪的共犯论处。据此,国家工作人员李某利

用职务便利,同张某共同骗取国家大量财物的行为,共同构成贪污罪。

故正确答案为C。

5.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

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项错误,我国《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

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C项错误,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特别注意的是,“不负刑事责任”

并不等同于“免予刑事处罚”。免予刑事处罚是以承担刑事责任为前提的。

D项正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故正确答案为D。

6. 【答案】A

【解析】A项正确,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本

题中甲在前往犯罪地的途中被擒获,未能着手实施犯罪,即属此类。

B项错误,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

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C项错误,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

而未得逞的,是为犯罪未遂。

D项错误,题干中已经表明甲有携带凶器的行为,即甲为了杀人进行了准备工

作,已经具有了社会危害性,构成犯罪,应该受到刑法制裁。

故正确答案为A。

7?【答案】D

【解析】《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

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本题中王某组织的“山口组”符合了犯罪集团的全

部特征。对于犯罪集团的组织者、领导者的处罚方法,我国刑法也有明确规定,即

按照犯罪集团所犯全部罪行进行处罚。

故正确答案为D。

8.【答案】C

【解析】A项错误,故意纵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

行为。

B项错误,玩忽职守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项正确,重大责任事故罪是在生产作业活动中违反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

行为。

D项错误,破坏集体生产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不是过失。

故正确答案为C。

9.【答案】B

【解析】犯罪既遂是犯罪的一种基本形态,在司法上,应当坚持罪刑法定原则,

应当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在立法上,则应当

从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的角度出发,以“犯罪目的实现刑事政策说”作为确立犯罪

既遂形态的标准。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的行为。本题中小张已抢获女青年的钱包,构成抢夺的既遂,之后还给女青年的行

为可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故正确答案为B。

10?【答案】D

【解析】我国《刑法》第九十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

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民营医院是私人成立的社会团体,不属于《刑法》中所涉及的团体。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11?【答案】C

【解析】正当防卫(又称自我防卫,简称自卫),是大陆法系刑法上的一种

念。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

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

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

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乙诽镑甲,该不法行为

不具有侵害紧迫性,故不属于正当防卫。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B

【解析】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指行刑者基于

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遭受这种剥夺生命的刑罚方法的有关犯

人通常都在当地犯了严重罪行。

A项正确,我国《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

罪分子。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B项错误,我国《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

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髙级人民法院判

决或者核准。”即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髙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C、D两项正确,我国《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

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13. 【答案】C

【解析】A项错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发生交

通事故后,对于受害人或受损财物未做必要的抢救或处理或未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

警,擅自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无法确定和追究的

行为。如果行为人对肇事情况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驶,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所谓

的“逃逸”在行为人的主、客观上无非是正常行驶行为的继续化,是交通肇事罪中

的重要情形。

B项错误,恶意骗保只是一种行为,构成的是保险诈骗罪,我国刑法没有规定

恶意骗保罪。

C项正确,保险诈骗行为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

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

较大的行为。“虚构保险标的”是指投保人违背《保险法》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

虚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保险标的或者将不合格的标的伪称为合格的标的,与保险人

订立保险合同的行为。所述与题干描述相符。

D项错误,扰乱公共秩序罪是指聚首纠集多人扰乱公共场所和交通秩序,抗拒、

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行为。所述与题意不相符。

故正确答案为C。

14. 【答案】C

【解析】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

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本罪为选择性罪名,具体包括窝藏罪和包庇罪。

A项错误,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

或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属于妨害作证罪。

B项错误,甲构成伪证罪,《刑法》第三百零五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

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

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

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C项正确,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财物,帮助其

逃匿或做假证明包庇的,属于包庇罪。

D项错误,属于辩护人伪造证据罪。《刑法》第三百零六条规定:“在刑事诉讼

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

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

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D

【解析】A项错误,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

的心理态度。与题意不符。

B项错误,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与题

意不符。

C项错误,过于自信的过失又叫“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与题意不符。

D项正确,所谓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

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任凭、同意它的发生。

故正确答案为D。

16?【答案】A

【解析】如果甲所交代的抢劫事实是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含没有报案),属于

自首。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三)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三) 1.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将盗窃罪对象的“公私财物”解释为“他人的财物”,属于缩小解释 B.将《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当然解释 C.对随身携带枪支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解释为以抢劫罪定罪,属于扩张解释 D.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属于类推解释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刑法解释。 A项中,盗窃罪的对象“公私财物”都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他人的财物”的解释,去除了“他人占有”的限制,扩大了盗窃的对象,属于扩张解释。 B项中,将“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扩张解释,并不是当然解释。当然解释,即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故B项说法错误。 C项对抢劫罪的认定进行了扩张解释,说法正确。 D项中,对“信用卡”的功能进行了扩张解释,故D项说法错误。 2.关于犯罪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女,43岁)吸毒后强制猥亵、侮辱孙某(智障女,19岁),因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故甲无罪 B.乙(15岁)携带自制火药枪夺取妇女张某的挎包,因乙未使用该火药枪,故应当构成抢夺罪 C.丙(15岁)在帮助李某扣押被害人王某索取债务时致王某死亡,丙不应当

负刑事责任 D.丁是司法工作人员,也可构成放纵走私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犯罪主体。 A项中,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行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同样可以是女性。所以A项说法错误。 B项中,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为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机械进行抢夺,这种携带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因而只要携带这些凶器进行抢夺,就应定为抢劫罪,所以B项说法错误。 C项中,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或者致人死亡都是在非法拘禁过程中过失致人重伤或者致人死亡,是非法拘禁的结果加重犯。而15岁的人对过失致人死亡不负刑事责任,所以C项说法正确。 D项中,放纵走私罪是指海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放纵走私,情节严重的行为。司法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放纵走私罪的犯罪主体,所以D项说法错误。 3.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成立故意犯罪 B.抢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财物后,对抢劫犯立即进行追击的,由于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属于合法行为 C.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D.基于过失而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是不法侵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正当防卫。 A项中,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意味着不法侵害不可能继续侵害或威胁法益,

2020 法考主观真题历年主观题汇总--刑法

2020 法考主观真题历年主观题汇总 刑法 甲与余某有一面之交,知其孤身一人。某日凌晨,甲携匕首到余家盗窃,物色一段时间后,未发现可盗财物。此时,熟睡中的余某偶然大动作翻身,且口中念念有词。甲怕被余某认出,用匕首刺死余某,仓皇逃离。(事实一)逃跑中,因身上有血迹,甲被便衣警察程某盘查。程某上前拽住甲的衣领,试图将其带走。甲怀疑遇上劫匪,与程某扭打。甲的朋友乙开黑车经过此地,见状停车,和甲一起殴打程某。程某边退边说:“你们不要乱来,我是警察。”甲对乙说:“别听他的,假警察该打。”程某被打倒摔成轻伤。(事实二)司机谢某见甲、乙打人后驾车逃离,对乙车紧追。甲让乙提高车速并走“蛇形”,以防谢某超车。汽车开出2公里后,乙慌乱中操作不当,车辆失控撞向路中间的水泥隔离墩。谢某刹车不及撞上乙车受重伤。赶来的警察将甲、乙抓获。(事实三) 在甲、乙被起诉后,甲父丙为使甲获得轻判,四处托人,得知丁的表兄刘某是法院刑庭庭长,遂托丁将15万元转交刘某。丁给刘某送15万元时,遭到刘某坚决拒绝。(事实四) 丁告知丙事情办不成,但仅退还丙5万元,其余10万元用于自己炒股。在甲被定罪判刑后,无论丙如何要求,丁均拒绝退还余款10万元。丙向法院自诉丁犯有侵占罪。(事实五) 问题: 1.就事实一,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理由是什么? 2.就事实二,对甲、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理由是什么? 3.就事实三,甲、乙是否应当对谢某重伤的结果负责?理由是什么? 4.就事实四,丁是否构成介绍贿赂罪?是否构成行贿罪(共犯)?是否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理由分别是什么? 5.就事实五,有人认为丁构成侵占罪,有人认为丁不构成侵占罪。你赞成哪一观点?具体理由是什么?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试题(9) 附答案解析

17.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甲潜入乙家,搬走乙家1台价值2000元的彩电,走到门口,被乙5岁的女儿丙看到丙问甲为什么搬我家的彩电,乙谎称是其父亲让他来搬的。丙信以为真,让甲将彩电搬走。甲的行为属于诈骗 B.甲在柜台假装购买金项链,让售货员乙拿出3条进行挑选,甲看后表示对3条金项链均不满意,让乙再拿2条。甲趁乙弯腰取金项链时,将柜台上的1条金项链装入口袋。乙拿出2条金项链让甲看,甲看后表示不满意,将金项链归还给乙。乙看少了l条,便隔着柜台一把抓住甲的手不让其走,甲猛地甩开乙的手逃走。甲的行为属于抢夺 C.甲在柜台购买2条中华香烟,在售货员乙拿给甲2条中华香烟后,甲又让乙再拿1瓶五粮液酒。趁乙转身时,甲用事先准备好的2条假中华香烟与柜台上的中华香烟对调。等乙拿出五粮液酒后,甲将烟酒又看了看,以烟酒有假为由没有买。甲的行为属于盗窃 D.甲与乙进行私下外汇交易。乙给甲1万美元,甲在清点时趁乙不注意,抽出10张110元面值的美元,以10张10元面值的美元顶替。清点完成后,甲将总面额8……3万元的假人民币交给乙,被乙识破。乙要回1万美元,经清点仍是100张,拿回家后才发现美元被调换。甲的行为属于诈骗 答案及解析:C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别的关键在于,被害人是否基于认识错误而交付财物,本题ABCD四个选项中甲的行为都属于盗窃。选项A,乙的女儿只有5岁,是无行为能力人,不具备同意让甲搬走彩电的行为能力,因此甲的行为仍是盗窃。选项D甲“趁乙不注意”,应认定为秘密窃取,不是诈骗而是盗窃。故AD都不应选。盗窃罪与抢夺罪区别的关键在于,一个是“秘密窃取”,一个是“趁人不备、公开夺取”,选项B中,甲秘密窃取金项链在先,后被发现后挣脱逃走,不属于“趁人不备、公开夺取”,因此应定盗窃罪而不是抢夺罪。故B不应入选,本题正确答案为C. 18.关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以外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均属防卫过当 B.由于武装叛乱、暴乱罪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而非危害人身安全犯罪,所以,对于武装叛乱、暴乱犯罪不可能实行特殊正当防卫 C.放火毁损自己所有的财物但危害共安全的,不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 D.律师在法庭。上为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已泄露他人隐私的,属于紧急避险 答案及解析:C根据《刑法》第20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在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暴力犯罪以外的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时,只要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也不属于防卫过当,A项错误。而B项中的武装叛乱、暴乱罪,也可能出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形,因而“对其不可能实行特殊正当防卫的说法”,错误,另根据《刑法》第21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D项中律师面临义务冲突(辩护义务与维护他人隐私权义务),应当衡量利益轻重,不必然构成紧急避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司法考试刑诉法主观题真题

刑诉法主观题真题(2012-2017) 2012年(本题28 分) 专家观点:刑事诉讼法既有保障刑法实施的工具价值,又具有独立价值。在刑事诉讼中,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仅违反法定程序,侵犯人权,而且往往导致证据虚假,发生冤错案件。为此,《刑事诉讼法》及有关部门的解释或规定,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发挥了刑事诉讼法的应有功效。 案情:花园小区发生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犯罪现场破坏严重,未发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经査,李某有重大犯罪嫌疑,其曾因抢劫被判有期徒刑12 年,刚刚刑满释放,案发时小区保安见李某出入小区。李某被东湖市公安局立案侦查并被逮捕羁押。审讯期间,在保安的指认下,李某不得不承认其在小区他处入室盗窃3000 元,后经査证属实。但李某拒不承认抢劫杀人行为。审讯人员将李某提到公安局办案基地对其实施了捆绑、吊打、电击等行为,3 天3 夜不许吃饭,不许睡觉,只给少许水喝,并威胁不坦白交代抢劫杀人罪行、认罪态度不好法院会判死刑。最终,李某按审讯人员的意思交代了抢劫杀人的事实。在此期间,侦查人员还对李某的住处进行了搜査,提取扣押了李某鞋子等物品,当场未出示搜查证。 案件经东湖市检察院审査起诉后,向东湖市中级法院提起公诉。庭审中,应李某辩护人的申请,法庭启动了排除非法证据程序。 问题: 1. 本案哪些行为收集的证据属于非法证据?哪些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2. 本案负有排除非法证据义务的机关有哪些? 3. 针对检察院的指控,东湖市中级法院应当如何判决本案? 4. 结合本案,简要说明刑事诉讼法对保障刑法实施的价值。 5. 结合本案,简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过程,阐明非法证据排除規则的诉讼价值。 答题要求: 1. 根据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及刑事诉讼法理知识作答: 2. 无本人观点或论述,照抄材料原文不得分: 3.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说理充分,文字通畅: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及解析

2012年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付通知书后,甲故意失踪。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将甲抓获。在侦查期间,甲主动支付了所欠工资。起诉后,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示认罪。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 B.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 C.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 D.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考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信息需要判断:甲是否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甲有能力支付拒不支付且经劳动部门责令支付后逃避,符合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犯罪构成。AB项从法治理念的角度分析,均无不妥;C项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可以肯定结论正确。D项,对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定从轻量刑情节把握两点:(1)必须是起诉前支付拖欠工资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2)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对于第一点,从题干信息可以确认;对于第二点,减轻或免除处罚与不再追求刑事责任的用语是不同的,减轻或免除处罚是以定罪为前提,而不追究刑事责任则是不构成犯罪。所以D项说法错误,为正确答案。 【辨析】解答本题主要还是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认定及处罚入手,法治理念只是形式(不是直接考查对象)。另:依据题干信息,并未交代造成严重后果,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属于自诉案件,如果考生从这个角度分析,就与命题人设题思路岔开了,难以得出正确结论。 2.甲与乙女恋爱。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甲绝望大喊:“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关于本案的死刑适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施中的公平正义理念? A.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 B.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一)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一) 1.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不准确的?()(2011年卷二单选第1题) 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B.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 C.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罪刑法定同样以此为思想基础 D.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当根据民意判决 【答案】D 【考点】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关系 【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该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民主主义要求,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由人民群众决定,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来决定;尊重人权主义要求,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须使得公民能够事先预测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故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在事前明文规定。 选项A理解正确。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对社会的治理是依照法律进行的,故法律必须明确,刑法是刑事领域对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的具体规定。因此,可以说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选项B理解正确。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制权规范约束公权力,防止其滥用和扩张,保障人民利益。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说与心理强制说。三权分立说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范围要分明,以免滥用权力。

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因此,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 选项C理解正确。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刑法是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制定的,其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选项D理解错误。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对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处罚。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如果依照“网民的意见”判决,不但违反了罪刑法定的原则,也会降低法律的性。 2.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38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30余万美元的“中介费”、“劳务费”。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2011年卷二单选第2题) A.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 B.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C.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D.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答案】D 【考点】犯罪的概念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解析】《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第一款第(八)规定,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四)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四)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四) 1.关于危害结果的相关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男(25岁)明知孙某(女)只有13岁而追求她,在征得孙某同意后,与其发生性行为。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B.警察乙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清洁工王某捡拾该枪支后立即上交。乙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C.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丙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 D.丁恶意透支3万元,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立即归还。丁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答案:A 解析: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对法益所造成的实际侵害,它具有因果性、侵害性、现实性、多样性和规范性。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规定,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刑法》第236条第2款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所以A项所述的甲的行为是侵害了孙某的合法权益,已经造成了实际损害,所以A是错误的。应选。《刑法》第129条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B项中警察乙虽然在其枪支丢失后没有及时报告,但是清洁工捡到枪支后立即上交,没有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后果,没有对法益造成实际侵害,所以B的说法是正确的,不应当选。《刑法》第262条规定,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

拘役。C项中丙诱拐5岁孤儿离开其监护场所(孤儿院),尽管该孤儿在丙的养育下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但丙的行为仍然触犯了《刑法》第262条的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C项的说是正确的,不应当选。《刑法》第19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四)恶意透支的。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根据上述法条可知,D项中丁某的行为并没有构成对法益的实际侵害,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所以D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应当选。 2.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 B.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 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 D.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 答案:C 解析:一般情况下,盗窃自己的财物不成立盗窃罪,但是,如果盗窃本人已经被依法扣押的财物,或偷回本人已经交付他人合法持有或保管的财物,以致他

2015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解析(部分)

2015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解析(部分) 2015年9月20日,国家司法考试落下帷幕。考生普遍反映,今年的司考题目较往年难度有所增加,特别是刑法题目出得十分刁钻古怪,让人感叹命题人的想象力丰富。不少考生在网上直呼“神考题”、“奇葩”、“雷人”。9月24日晚20时,司法部网站公布了参考答案,9月24日至28日开通答案异议专区。从异议的情况来看,试卷二刑法部分的异议数量是最多的,如试卷二第4题收到异议790余条、第5题收到异议500余条、第13题和第52题分别收到异议1400余条。考生们都希望抓住异议这根“救命稻草”,为自己争取宝贵的分数。提出异议较多的题目,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确实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的参考答案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下面,我就异议较多的题目进行逐项分析: 4.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 B.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 C.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 D.对2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参考答案:B 考点:紧急避险 异议情况:本题的争议重要集中在A项和B项之间,也有许多考生选择C项,少数考生选择D项。 解析:甲既有避免工厂仓库中的商品免于烧毁的避险意图,又有报复乙的动机,但不能因为甲有报复的动机就否定其避险的意图,故A项可排除;有观点认为,紧急避险作为违法阻却事由,只有当行为人要求所保全的法益高于所侵害的法益,即避免的损失大于因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失时,才不具有违法性(违法性阻却事由说);也有观点认为,当紧急避险行为所保护的法益高于所侵害的法益时,是作为阻却违法事由的紧急避险,而当紧急避险行为所保护的法益等于所侵害的法益,是作为阻却责任事由的紧急避险(二分说)。题干中提到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所避免的损失与造成的损失价值相等,因此不属于《刑法》第21条第2款规定的“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故C项可排除;从客观方面看,只有当甲抽水的行为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所挽救的损失,并且所造成损失超过所挽救损失的数额达到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定罪标准时,才具有可罚性,从主观方面看,只有当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财产损失的危害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的发生,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甲抽取的水量是以救火为必要,因此甲对鱼苗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既可能是出于直接故意或者间接故意,也可能是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过失的情况下,不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故D项可排除;但参考答案B项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题干中提到“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首先,当报复的意图和避险的意图并存时,避险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值得商榷。根据我国刑法通说理论,避险行为应当具有避险的意图(其道理如同正当防卫必须具有防卫的目的,挑拨防卫、偶然防卫不构成正当防卫,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德、日刑法理论中,存在着

刑法司考真题解析

2015年刑法司考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 B.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C.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甲的肇事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 2.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不满14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14周岁后爆炸,导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B.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

C.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D.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3.警察带着警犬(价值3万元)追捕逃犯甲。甲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只打死警察(希望打死警察),也可能只打死警犬,但一枪同时打中二者,导致警察受伤、警犬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数罪并罚 C.如甲仅打中警犬,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D.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4.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 B.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 C.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 D.对2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5.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刑法司考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 B.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C.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甲的肇事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 2.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不满14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14周岁后爆炸,导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B.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 C.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D.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3.警察带着警犬(价值3万元)追捕逃犯甲。甲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只打死警察(希望打死警察),也可能只打死警犬,但一枪同时打中二者,导致警察受伤、警犬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数罪并罚 C.如甲仅打中警犬,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D.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4.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 B.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 C.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 D.对2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5.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A.以贩卖为目的,在网上订购毒品,付款后尚未取得毒品即被查获 B.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现金支票后,未到银行提取现金即被查获 C.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将价值5万元的财物送给国家工作人员,但第二天被退回 D.发送诈骗短信,受骗人上当后汇出5万元,但因误操作汇到无关第三人的账户 6.甲以杀人故意放毒蛇咬乙,后见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便开车送乙前往医院。途中等红灯时,乙声称其实自己一直想死,突然跳车逃走,三小时后死亡。后查明,只要当时送医院就不会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不对乙的死亡负责,成立犯罪中止 B.甲未能有效防止死亡结果发生,成立犯罪既遂 C.死亡结果不能归责于甲的行为,甲成立犯罪未遂 D.甲未能阻止乙跳车逃走,应以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论处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经典选择题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经典选择题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经典选择题 1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 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答案BCD 考点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内容详解 1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设定首先必须轻重有序、适当。各个法条之间对犯罪量刑要统一平衡不能罪重的量刑比罪轻的轻也不能罪轻的量刑比罪重的重。罪刑相一致原则要求2刑罚与罪质相适应。不同的罪质标志着各该行为侵害、威胁法益不同。这种不同正是表明各种犯罪具有不同的危害程度、从而决定刑事责任大小的根本所在。罪刑相一致原则要求 3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在罪质相同的犯罪中犯罪情节不一致其社会危害性就不同量刑当然必须注意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刑罚的轻重还要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人身危

险性体现着行为人对社会的潜在危险程度现代刑罚追求遏制犯罪、预防犯罪的目标把人身危险性作为决定刑罚轻重的标准之一符合刑罚目的的要求。罪刑相一致原则在行刑中体现为重视人身危险性的消长变化具体的制度运作就是合理的运用减刑、假释等规定。A选项中的“刑法不溯及既往”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评论难度中等对考生的刑法理论功底要求较高。 2.下列哪些行为不构成单位犯罪 A.甲、乙、丙出资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走私犯罪活动 B.甲、乙、丙出资设立的公司成立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为主要经营活动 C.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以公司名义印刷非法出版物所获收入由她们二人平分 D.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组织职工对前来征税的税务工作人员使用暴力拒不缴纳税款答案ABCD 考点单位犯罪详解根据最高法1999年6月18日第14号司法解释的规定个人为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选项A和B中描述的案情符合这一规

法考刑法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2018法考刑法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一)2018法考已进入到了紧张的复习阶段,真题练习必不可少,小编整理了刑法历年真题供各位考生练习,帮助大家解析命题思路,了解命题的陷阱与障碍。 一、单项选择题 1、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付通知书后,甲故意失踪。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将甲抓获。在侦查期间,甲主动支付了所欠工资。起诉后,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示认罪。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 B.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 C.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 D.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案中甲有能力支付劳动报酬而以转移财产的方式拒不支付,且经劳动部门责令支付后逃匿,符合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犯罪构成。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另外,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三款规定,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

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从题干中给出的信息看,甲在侦查期间即起诉前支付了所欠工资,且未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可以对其减轻或免除处罚。另外,注意减轻或免除处罚与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是不同的,减轻或免除处罚是以定罪为前提的,而不追究刑事责任则是不构成犯罪。 【提示】解答本题主要是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认定及处罚入手,法治理念只是形式。 2、甲与乙女恋爱。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甲绝望大喊:“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关于本案的死刑适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施中的公平正义理念? A.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 B.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 C.甲轻率杀人,为严防效尤,即使甲自首悔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D.应当充分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以此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死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据此可知,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即作为死刑的适用对象的罪犯应当是罪大与恶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本案中,甲犯有故意杀人罪,满足罪大的条件,但其存在自首情节,如果不存在恶极情况的话,则不能适用死刑。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 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试题及答案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试题及答案 八2018年司法考试《刑法》试题及答案八 (1)关于生效裁判申诉的审查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B.二审法院将不服本院裁判的刘某抢劫案的申诉交一审法院审查,一审法院审查后直接作出处理 C.李某对最高法院核准死刑的案件的申诉,最高法院可以直接处理,也可以交原审法院审查,交原审法院审查的,原审法院应当写出审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逐级报最高法院审定 D.高某受贿案的申诉,经两级法院处理后不服又申诉,法院不再受理 (2)关于自诉案件,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院都可以进行调解 B.当事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自行和解 C.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提起反诉 D.只能由被害人亲自告诉 (3)关于证据的审查判断,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被害人有生理缺陷,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和表达存在一定困难,故其陈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采信 B.与被告人有利害冲突的证人提供的对被告人不利的证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采信 C.公安机关制作的放火案的勘验、检查笔录没有见证人签名,一律不得采信 D.搜查获得的杀人案凶器,来附搜查笔录,不能证明该凶器来源,一律不得采信 (4)下列哪一做法不属于公务员交流制度?

A.沈某系某高校副校长,调入国务院某部任副司长 B.刘某系某高校行政人员,被聘为某区法院书记员 C.吴某系某国有企业经理,调入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任处长 D.郑某系某部人事司副处长,到某市挂职担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5)法院在审理一起抢夺案时,发现被告人朱某可能有自首情节,但起诉书和移送材料中没有相关证据材料。关于法院应当如何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运用庭外调查权调查核实 B.建议检察院补充侦查 C.裁定驳回起诉 D.根据已有证据定罪量刑 (6)被害人对于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不服而在7日内提出申诉时,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1年试卷二第31题) A.由作出决定的检察院受理被害人的申诉 B.由与作出决定的检察院相对应的法院受理被害人的申诉 C.被害人提出申诉同时又向法院起诉的.法院应裁定驳回起诉 D.被害人提出申诉后又撤回的,仍可向法院起诉 (7)被告人甲犯数罪被判死刑,甲向辩护人咨询死刑复核程序的有关情况,辩护人对此作出的下列哪一答复符合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 A.应当调查甲的人际关系 B.应当为甲指定辩护人 C.应当审查甲犯罪的情节、后果及危害程度 D.应当开庭审理并通知检察院派员出庭

司法考试刑法真题之不定项选择题

2014年司法考试刑法真题之不定项选择题 从历年来司法考试的考试内容来看,刑法的知识都是司法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学习 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练习,小编整理了2014年司法考试刑法之不定项选择题的真题、答案及解析,日积月累,帮助考生做好司法考试备考复习。 (一) 郑某等人多次预谋通过爆炸抢劫银行运钞车。为方便跟踪运钞车,郑某等人于2012年4月6日杀害一车主,将其面包车开走(事实一)。后郑某等人制作了爆炸装置,并多次开 面包车跟踪某银行运钞车,了解运钞车到某储蓄所收款的情况。郑某等人摸清运钞车情况后,于同年6月8日将面包车推下山崖(事实二)。同年6月11日,郑某等人将放有爆炸装置的自行车停于储蓄所门前。当运钞车停在该所门前押款人员下车提押款时(当时附近没有行人),郑某遥控引爆爆炸装置,致2人死亡4人重伤(均为运钞人员),运钞车中的230万元人民币被劫走(事实三)。 请回答第86—88题。 86.关于事实一(假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抢劫致人死亡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杀害他人后立即劫取财物的情形 B.如认为抢劫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则对事实一只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与盗窃罪(如否认死者占有,则成立侵占罪),实行并罚 C.事实一同时触犯故意杀人罪与抢劫罪 D.事实一虽是为抢劫运钞车服务的,但依然成立独立的犯罪,应适用“抢劫致人死亡”的规定 【答案】ABCD 【考点】抢劫罪 【解析】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 私财物的行为。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 A项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规定,行为人为劫取财物而预谋故意杀人,或者在劫取财物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事实一中,为劫财而故意杀害物主的行为属于抢劫致人死亡。 B项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行为人实施伤害、强奸等犯罪行为,在被害人未失去知觉,利用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的处境,临时起意劫取他人财物的,应以此前所实施的具体犯罪与抢劫罪实行数罪并罚;在被害人失去知觉或者没有发觉的情形下,以及实施故意杀人犯罪行为之后,临时起意拿走他人财物的,应以此前所实施的具体犯罪与盗窃罪实行数罪并罚。事实一中,郑某等人以杀人为手段,劫取面包车,其主观心态上对于司机的死亡是故意的,如果认为抢劫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则郑某等人的行为就不能认定为抢劫罪,只能被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与盗窃罪。

最新司法考试刑法试题及答案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司法考试刑法试题及答案: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1.甲某遭到乙某等三人的无端殴打,并被乙某用刮刀刺伤。甲某急忙夺路跑走,此时,乙某等人高呼:“抓小偷!”路人丙某不明真相,上前抓住甲某。甲某一时难以挣脱,不得已刺伤丙某,得以脱身。事后查明,甲某被乙某刺成重伤,甲某给丙某造成轻伤害。甲某的行为:( ) A.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 B.属于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C.属于假想防卫,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D.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甲某在路上看到儿子正被二个人拦截、纠缠、推打,准备上前制止。这时一名便衣警察也为制止纠纷冲上前去,在未表明身份的情况下,直接架住甲某的儿子,且动作粗暴。 甲某误以为是对方的同伙,上前用扳手砸向便衣警察的头部,致其死亡。甲某的行为: ( ) A.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B.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C.属于假想防卫,应当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D.属于假想防卫,应当认定为意外事件 3.甲某的邻居乙某患有精神病,某日乘家人看管不严之机,溜出家门。持菜刀追砍甲某年仅7岁的儿子,甲某情急之中,顺手拿起一根铁棍,追过去将乙某打倒在地,致乙某重伤。甲某的行为应当属于:( )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防卫过当 D.避险过当 4.甲入户强奸乙女,乙的妹妹丙被呼救声惊醒,丙赶到乙的房间,举棒将甲打昏,并立即拨打110报警。同时乙发现甲在动,捡起棒子朝甲头部猛击二下,然后乙丙二人逃离该屋,将门反锁。后甲死亡。乙的行为:( )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G.故意杀人罪 D.假想防卫 5.甲与乙素有积怨,得知乙持铁棍向其父挑衅后,便前往乙家滋事。因乙不在家,甲返回途中从路过的丁家取了一把菜刀藏于身后。乙闻讯赶至并持铁棍打甲,甲即持菜刀与乙对打,砍伤乙左手腕关节(轻伤),甲也被随后赶至的乙之女儿丙砍伤。甲在住院治疗期间委托其姐向公安机关投案。在庭审中,甲辩解是在受到乙一家围攻殴打时才拔刀还击的,属于正当防卫。甲的行为:( ) A.成立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B.故意伤害罪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 司考历年真题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司考历年真题解析 1.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2003 年·卷二·41 题) A. 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女友如驾车外出,15 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 分钟后,即遇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7 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自己醒来后,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赵的仇人赫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赵慌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亡。赵的死亡和丙的追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在两人厮打时,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钟的死亡和丁的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丁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答案】( ) 【考点】介入因素三标准 【解析】A 项,第一,甲的破坏行为对女友的死亡作用很大,二者有因果关系。第二,介入因素是山洪,很异常,切断甲的先前行为与女友死亡的因果关系。第三,山洪对女友死亡作用很大,甲的先前行为与女友死亡没有因果关系。两个结论是没有因果关系,所以最终结论是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B 项,第一,先前行为是乙重伤苏某的行为,对苏某死亡的作用大,二者有因果关系。第二,介入因素是苏某自己迈了两步,该行为不异常,先前行为与苏某死亡有因果关系。第三,介入因素本身即苏某自己迈了两步,直接导致死亡,先前行为与苏某死亡无因果关系。综合结论是,先前行为即乙重伤苏某的行为与苏某死亡有因果关系。 C 项,第一,先前行为是丙的追杀行为,对赵某死亡的作用大,二者有因果关系。第二,介入因素是第三人赫某开枪射击,很异常,先前行为与赵某死亡无因果关系。第三,赫某开枪直接导致赵某死亡,先前行为与赵某死亡无因果关系。综合结论是,先前行为即丙的追杀行为与赵某死亡无因果关系。 D 项,第一,先前行为是丁持上膛的手枪与钟某厮打的行为,对钟某死亡的作用大,二者有因果关系。第二,介入因素即钟某自身触动扳机的行为,在厮打中出现该行为,不异常,先前行为与钟某死亡有因果关系。第三,钟某触动扳机直接导致死亡,先前行为与钟某死亡无因果关系。综合结论是,先前行为即丁的行为与钟某死亡有因果关系。 本题答案:ABCD。 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6 年·卷二·2 题)

2002-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

2002-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 案例分析题: (2011年) 二、(本题22分) 案情:陈某因没有收入来源,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了一张信用卡,使用该卡从商场购物10余次,金额达3万余元,从未还款。(事实一) 陈某为求职,要求制作假证的李某为其定制一份本科文凭。双方因价格发生争执,陈某恼羞成怒,长时间勒住李某脖子,致其窒息身亡。(事实二) 陈某将李某尸体拖入树林,准备逃跑时忽然想到李某身有财物,遂拿走李某手机、现金等物,价值1万余元。(事实三) 陈某在手机中查到李某丈夫赵某手机号,以李某被绑架为名,发短信要求赵某交20万元“安全费”。由于赵某及时报案,陈某未得逞。(事实四) 陈某逃至外地。几日后,走投无路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事实二与事实四。(事实五) 陈某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将自己担任警察期间查办犯罪活动时掌握的刘某抢劫财物的犯罪线索告诉检察人员,经查证属实。(事实六) 问题: 1.对事实一应如何定罪?为什么? 2.对事实二应如何定罪?为什么? 3.对事实三,可能存在哪几种处理意见(包括结论与基本理由)? 4.对事实四应如何定罪?为什么? 5.事实五是否成立自首?为什么? 6.事实六是否构成立功?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对事实一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因为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触犯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数额较大,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二者具有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关系,从一重罪论处,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2.对事实二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因为长时间勒住被害人的脖子,不仅表明其行为是杀人行为,而且表明行为人具有杀人故意。 3.对事实三主要存在两种处理意见:其一,如认为死者仍然占有其财物的,事实三成立盗窃罪;其二,如认为死者不可占有其财物的,事实三成立侵占罪。 4.事实四成立敲诈勒索罪(未遂)与诈骗罪(未遂)的竞合。因为陈某的行为同时符合二罪的犯罪构成,属于想象竞合。陈某对赵某实行威胁,意图索取财物未果,构成敲诈勒索罪(未遂);陈某隐瞒李某死亡的事实,意图骗取财物未果,构成诈骗罪(未遂)。由于只有一个行为,故从一重罪论处。 5.事实五对故意杀人罪与敲诈勒索罪或诈骗罪成立自首。因为走投无路而投案的,属于自动投案,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6.事实六不构成立功。因为根据《刑法》规定,陈某提供的犯罪线索虽属实,但是其以前查办犯罪活动中掌握的,故不构成立功。 (2010年) 二、(本题22分) 案情被告人赵某与被害人钱某曾合伙做生意(双方没有债权债务关系)。2009年5月23日,赵某通过技术手段,将钱某银行存折上的9万元存款划转到自己的账户上(没有取出现金)。钱某向银行查询知道真相后,让赵某还给自己9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