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知识讲解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

8知识讲解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
8知识讲解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

8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

【学习目标】

1、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方式

2、掌握有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3、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4、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实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细胞呼吸方式

1、细胞呼吸的概念及本质

(1)概念: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本质: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

要点诠释:细胞呼吸的概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掌握:

①发生场所:生活状态的细胞内。

②分解底物: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

③呼吸产物:CO2和水或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因呼吸类型而异)。

④反应类型:氧化分解(生物氧化)。

⑤能量变化:有机物中化学能释放,生成ATP。

2、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目的:用兼性厌氧菌——酵母菌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情况。

(2)产物的鉴定:酒精+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灰绿色;

CO2+Ca(OH)2=CaCO3 + H2O

CO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绿变黄

(3)实验步骤:

①配制酵母培养液,20g新鲜食用酵母菌+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

②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③检测酒精的产生:

自A、B中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滤液注入已编号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震荡并观察溶液中颜色变化。

(4)实验现象及分析:

现象分析结果

甲、乙石灰水都变浑浊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产生CO2

甲装置浑浊快且程度高酵母菌在有氧比无氧时放出的CO2多且快

2号试管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无氧时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

1号试管不变色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CO2。

要点诠释:

对照实验:实验组的结果是实现未知,而对照组结果是已知的。

对比实验:两个实验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

要点二、有氧呼吸【高清课堂: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 356506 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外膜:光滑

结构内膜:嵴——增大了膜表面积,分布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线粒体基质: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DNA

分布:均匀分布在细胞质中,但代谢旺盛的部位或细胞多。

2、有氧呼吸过程图解

3、有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的比较: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上

反应物1葡萄糖(C6H12O6 )2丙酮酸(CH3COCOOH)和6H2O 24[H]和6O2

产物2丙酮酸、4[H]、2ATP 6 CO2、20[H]、2ATP 12H2O和34 ATP 氧不需要不需要需要

4有氧呼吸反应式及元素去向

C 6H 12O 6 + 6H 2O + 6O 2??

→酶

6CO 2 + 12H 2O+ 能量

要点诠释:(1)有氧呼吸反应式中箭头不能写成等号,能量不能写成ATP

(2)葡萄糖是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但不是唯一的物质,有氧呼吸时1O 2~1CO 2,但分解其他物质(如脂质)时不一定是此关系。 5、特点

必要条件:有氧的参与、多种酶的催化

过程特点:①能量是逐步释放的;②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 6、能量转化

1mol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后,释放出2870KJ 的能量,其中1161KJ 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转化效率只有40%,其余以热能形式散失掉。 【典型例题】

类型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例1、人红细胞无线粒体但能携带氧。红细胞所需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利用( )

A .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

B .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

C .乳酸,进行有氧呼吸

D .乳酸,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B

【解析】红细胞尽管携带氧气,但由于本身不含有线粒体(不含进行有氧呼吸的酶),所以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红细胞含有无氧呼吸的酶,能够进行无氧呼吸。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原料是葡萄糖,产物是乳酸和能量。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红细胞的能量来源。

例2、下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湿桶内温度变化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材料用具:保温桶(500mL )、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0.1g/mL 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更多。 (装置 方法步骤一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三 A 加入240ml 的葡萄糖溶

液 加入10g 活性干酵母 ① B

加入240ml 煮沸后冷却

的葡萄糖溶液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2)B 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 ,这是控制实验的 变量。

装置 方法步骤一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三 C

加入石蜡油,铺满

液面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

(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答案】

(1)①不加入石蜡油;②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2)去除氧气自

(3)③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

(4)A>B>C

【解析】分析表中相关内容,考虑到实验要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这几个原则,因此①处应填:不加入石蜡油,②处应填:加入10g活性干酵母。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氧气,这样来控制实验的自变量。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因此应设计成空白对照,即:③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因为有氧条件下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多,因此,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A>B>C。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通过探究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的情况。

【举一反三】:

【变式一】

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制作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甲、乙中各加等量的经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并加等量的酵母菌,乙内用液体石蜡隔绝空气。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不能以有无CO2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

B.将葡萄糖溶液煮沸可以防止杂菌污染,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C.乙和甲比较,说明酵母菌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呼吸作用类型

D.乙为甲的空白对照实验,以排除无关因素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答案】D

【变式二】

在一普通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如下图所示。在下列有关的坐标图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图示为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在此过程中酵母菌消耗葡萄糖,产生酒精和 CO2。 CO2溶于水导致 pH 降低。酵母菌的数量经过快速增长后处于稳定后期,随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环境的改变酵母菌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最终导致细菌的数量下降。

类型二:有氧呼吸

例3、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转移的途径是()

A.葡萄糖~丙酮酸~水

B.葡萄糖~丙酮酸~氧

C.葡萄糖~带氧~水

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葡萄糖的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在无氧参与的情况下分解成丙酮酸(糖酵解),同时产生[H]和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02,同时产生[H]和少量ATP;第三阶段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H]还原从空气中吸收进来的氧气生成水,同时产生了大量的ATP。从C6H l2O6被氧化分解产生H20和C02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葡萄糖中180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要点诠释: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用来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去向,进而了解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元素一般是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4C、32P、35S等。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有氧呼吸过程中元素的去向。学生们要深入了解其过程,然后跟踪其元素去向。

【举一反三】:

【变式一】

下图是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据图回答:

(1)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分为________个阶段。释放的CO2是在第________阶段产生的;H2O是通过第________阶段形成的;产生ATP最多的是第________阶段。

(2)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进入该场所的呼吸底物是__________。

(3)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________ ___ __。

(4)下列反应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均能完成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

B.ADP+Pi+能量→ATP

C.H2O→[H]+O2

【答案】(1)三二三三

(2)线粒体 丙酮酸

(3) 反应式 :C 6H 12O 6 + 6H 2O + 6O 2??

→酶

6CO 2 + 12H 2O+ 能量 (4) B

细胞呼吸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分类? 二、有氧呼吸 1.含义: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反应式: 3.过程: 4.实质:(1)物质转化:有机物变化无机物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三、无氧呼吸 1、概念:一般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尚未彻底氧化的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场所:细胞质基质条件:缺氧条件、酶 3、总反应式: 分解成酒精的反应式: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高等植物和酵母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 转化成乳酸的反应式: 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对于高等动物、高等植物某些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或细胞、乳酸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乳酸。 4、实质: (1)物质转化: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部分生物)和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化学能转化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化学能、ATP 和热能四、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 五依据物质的量的关系来判断: 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无CO2释放→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或细胞已死亡。 ③酒精产生量等于CO2量→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④CO2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⑤CO2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 来自酒精发酵。 ⑥酒精产生量小于CO2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 来自有氧呼吸。 六、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细胞呼吸速率不同,旱生植物<水生植物,阴生植物<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细胞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期、开花期细胞呼吸速率较高,成熟期细胞呼吸速率较低。 (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细胞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二)外因 1.氧气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1)机理:O 2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O 2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根据曲线模型分析:

高中生物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知识讲解

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 【学习目标】 1、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方式 2、掌握有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3、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4、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实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细胞呼吸方式 1、细胞呼吸的概念及本质 (1)概念: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本质: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 要点诠释:细胞呼吸的概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掌握: ①发生场所:生活状态的细胞内。 ②分解底物: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 ③呼吸产物:CO2和水或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因呼吸类型而异)。 ④反应类型:氧化分解(生物氧化)。 ⑤能量变化:有机物中化学能释放,生成ATP。 2、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目的:用兼性厌氧菌——酵母菌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情况。 (2)产物的鉴定:酒精+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灰绿色; CO2+Ca(OH)2=CaCO3 + H2O CO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绿变黄 (3)实验步骤: ①配制酵母培养液,20g新鲜食用酵母菌+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 ②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③检测酒精的产生: 自A、B中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滤液注入已编号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震荡并观察溶液中颜色变化。 (4)实验现象及分析:

(5)实验结论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CO2。 要点诠释: 对照实验:实验组的结果是实现未知,而对照组结果是已知的。 对比实验:两个实验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 要点二、有氧呼吸【高清课堂:细胞呼吸(一)有氧呼吸 356506 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外膜:光滑 结构内膜:嵴——增大了膜表面积,分布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线粒体基质: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DNA 分布:均匀分布在细胞质中,但代谢旺盛的部位或细胞多。 2、有氧呼吸过程图解 4有氧呼吸反应式及元素去向 C6H能量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知识点.doc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知识点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知识点总结 生物知识点一、ATP和酶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酶的作用: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可以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具有催化作用,同时证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的特性。 3、酶的作用机理: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催化剂的作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3、作用机理:催化剂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生物知识点二、光合作用 概念及其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反应式的书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尽管反应式中生成物一方没有写出水,但实际有水生成;(2) ─不能写成= 。 对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应该从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条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氧气来掌握。 细胞呼吸知识点

生物知识点1、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三阶段反应式及场所 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即: 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每个箭头上边都加上酶,下同) 在线粒体基质中发生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即: 2C3H4O3+6H2O 6CO2+20[H]+少量能量(2ATP) 在线粒体内膜发生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 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大量能量 生物知识点2、无氧呼吸:(两阶段都在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C6H12O6 2丙酮酸(C3H4O3)+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或者乳酸的过程中并不产生能量 2丙酮酸(C3H4O3)+4[H] 2C3H6O3(乳酸) 2丙酮酸(C3H4O3)+4[H] 2C2H5OH(酒精)+2CO2 总反应式 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高中生物生殖类型的知识点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细胞呼吸知识点总结

1 / 3 一、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 2.分类? 二、有氧呼吸 1.含义: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 的过程。 2.反应式: 3.过程: 4.实质:(1)物质转化:有机物变化无机物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三、无氧呼吸 1、概念:一般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尚未彻底氧化的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 场所:细胞质基质 条件:缺氧条件、酶 分解成酒精的反应式: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高等植物和酵母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 转化成乳酸的反应式: 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对于高等动物、高等植物某些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或细胞、乳酸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乳酸。 4、实质: (1)物质转化: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部分生物)和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化学能转化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化学能、ATP 和热能四、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

五依据物质的量的关系来判断: 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无CO2释放→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或细胞已死亡。 ③酒精产生量等于CO2量→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④CO2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⑤CO2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来自酒精发酵。 ⑥酒精产生量小于CO2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 来自有氧呼吸。 六、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细胞呼吸速率不同,旱生植物<水生植物,阴生植物<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细胞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期、开花期细胞呼吸速率较高,成熟期细胞呼吸速率较低。 (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细胞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二)外因 1.氧气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1)机理:O 2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O 2 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根据曲线模型分析: ①O 2 浓度=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0

有氧呼吸教案

课题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 2 课时整理人:赵长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理解——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了解——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 学要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特别关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链接怎样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精选作业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112页基础题 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课前汇报:学生上前汇报上一节课内容。 导入新课: PPT展示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北极 苔原生态系统,展示并简介生物圈Ⅱ号 问题1: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课前汇报:学生总结 第五章第三节第一 课时细胞呼吸的概 念,探究酵母菌细胞 呼吸的方式以及细胞 呼吸的分类。 通过学生课前汇 报以及课前提问 理清知识脉络,激 发学生学习兴 趣。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目标: 1.完成有氧呼吸图解,并能够根据图解描述有氧呼吸过程。 2.根据图解写出各阶段反应式以及总反应式,并归纳有氧 呼吸的概念。 (1)比较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有哪些共同与不同之 处,并完成表格所要填写内容。 (2)阅读P94中间小字部分,归纳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去 处并计算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1161KJ的 能量大约能使多少ADP转化为ATP?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 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数码展台展 示自主学习成果,由 师生共同完成学案的 修改和完善。 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 完成表格填写,小组 组内进行讨论,通过 小组间合作探究,以 学习小组为单位,汇 报探究结果。 通过学生自主学 习,整理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同时充 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通过学生自主探 究问题,进一步理 解有氧呼吸的三 个阶段。 通过合作探究,能 够学以致用,解决 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 交流能力。 答疑解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学生问学生答,老师对问题进行进 一步完善。 提出关于本节课的疑 问。 解决学生学习的 差异性问题 总结学生总结知识之后,教师进行最终概括。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 知识。 加深学生对本节 课知识点的记忆,

2020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知识点梳理)人体的呼吸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人体的呼吸 呼吸是指生物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动物的呼吸通过呼吸系统来实现。 一、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其温暖、湿润、清洁。 呼吸道中,鼻有骨和软骨作支架,气管和支气管是“C”形软骨和连于其间的环状韧带构成,这样的结构,保证了肺能顺畅地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鼻腔前部生有鼻毛,可阻挡灰尘,鼻腔内表面覆盖有黏膜,黏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粘液腺,使进入肺的空气温暖、湿润和清洁。气管上皮有纤毛,纤毛向咽喉方向做有规律的波浪运动,将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薄层黏液与吸入的尘粒、细菌形成痰排出体外,达到清洁吸入空气的目的。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有左肺和右肺,左肺两叶,右肺三叶。 肺泡特点与功能的适应 肺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通过 毛细血管包绕在肺泡外,丰富,管壁与肺泡壁紧贴有利于气体交换 弹性纤维丰富、具较强弹性弹性回缩利于气体排出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吞咽与呼吸(如下图)不能同时进行。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通过咽,然后,空气通过喉进入气管,而食物进入食道。呼吸时,会厌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又像盖子一样盖子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有的人边吃边笑,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急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就会引起剧烈咳嗽,因此,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

二、呼吸过程 呼吸过程由以下四个环节完成。 1.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也称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完成。 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上提,肋骨向外向上移动,使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扩大;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当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随着回缩,肺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吸运动(如下图) 呼吸运动 呼吸肌的运动肋骨和胸 骨变化 膈顶 变化 胸廓的变化肺内 气压肋间外肌膈肌前后、左右径上下径容积 吸气收缩收缩向上、下降下降增大增大增大下降呼气舒张舒张向下、上升上升减小减小减小上升

细胞呼吸知识点复习及答案

细胞呼吸知识点复习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图 通过对概念图的制作,不仅能充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且充分展示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这样使学生对习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 二、展开知识点 1. 有氧呼吸的过程 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分子并不像燃烧那样一下子就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有氧呼吸的 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 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发生场所等方面来具体把握每一阶段的 特点。 (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两边的水没有抵消,这是为什么? 有氧呼吸的过程中,产物水是在第三阶段由前两阶段脱下来的[H]与O2结合而成的,与原料水不是一回事,因此,对于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两边的水来说,此水非彼水,不能抵消。上述表达式未明确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转换关系,不妨参考下面的反应式: 就有氧呼吸的净反应而言,只有水的生成,而没有水的加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也可写成: +能量 (3). 有氧呼吸的概念 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提示:学习有氧呼吸的概念应抓住几个关键:发生条件、物质变 化、能量变化。 A、发生条件:需要氧气参加,需要酶的催化,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 有氧呼吸,顾名思义,需要氧气参加,但氧气只在第三阶段才参与进来。氧气的参加,使有机物能够彻底地分解,将贮藏其中的大量能量释放出来,供生物体利用。有氧呼吸在常温常压下、迅速而高效地进行,需要100多种酶的催化。由于线粒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氧呼吸酶,从而成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重要考点之一)。线粒体内形成的ATP约占有氧呼吸全过程形成ATP总量的95%,所以称线粒体是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工厂”。 B、物质变化:有机物彻底分解成无机物。

“生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

“生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的呼吸作用 名词: 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

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走进细胞知识归纳总结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有九大结构层次:分别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是生物圈、最小的是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一个病毒不是一个个体,病毒不在生命系统有九大结构层次中。 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生物圈本质是生态系统。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器官: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经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系统:能够完成一种或者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叫做系统。 个体:若干个器官和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体,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在生命系统有九大结构层次中。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群落: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步骤: 1.安放:将显微镜应放在体前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的方向安放好。 2.对光:利用低倍镜、较大光圈(遮光器上调);眼看目镜,同时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得明亮。 3.放片:观察对象要放在通光孔正中间,将玻片夹好之后再调焦。 4.调焦:先用低倍镜寻找物象,先降镜筒后升高镜筒,降低镜筒时要在侧面观察是否压片,升高镜筒时正对着目镜寻找物象。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心,换用高倍镜观察只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变得清晰。 5.观察: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用右眼画图。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篇一: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教案】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2课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 吸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细胞 呼吸”第2课时的内容,第1课时安排的是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 的呼吸方式”,该部分知识点主要有细胞呼吸的过程、原理及应用, 它与前面学习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酶、atp等内容密切联系,也 为接下来的光合作用等其他生命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呼吸作用和细胞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已 经有所了解,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 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这些问 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②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③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 目标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自 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合 作能力和对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 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 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 和能量变化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等八、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境,凝疑激趣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背诵知识点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1.呼吸系统作用:(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2)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 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左肺两叶,右肺三叶。一分钟呼吸16次 2.肺结构:肺泡数量大,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 于气体交换。 功能: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3.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了气体顺畅通过。 4.鼻腔前部生有鼻毛,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清洁,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分泌黏液,使气体湿润,黏膜中还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使气体温暖。气管内的纤毛和黏液也可以使空气变得湿润、清洁。 5.人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经过咽,吞咽时会厌软骨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6.痰的生成部位是气管和支气管,鼻涕是在鼻腔内产生。人体的发声部位是喉。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 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 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吸气肋间肌收缩-----------→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 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上下径缩小 →胸腔容积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上升呼气肋间肌舒张 ----→胸廓前后,左右径缩小 2.体内气体的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气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吸气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 血液;b呼气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 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3.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最后被细胞内的线粒体利用。 4. 肺活量是人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细胞 基础知识 一、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单细胞生物(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3)病毒的生命活动必须在( 活细胞内)才能进行。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八个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 (2)与动物相比,植物(如松树)的结构层次中不具有(系统)。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学说的建立 (1)最先用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是荷兰的(列文虎克),发现细胞的科学家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 (2)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他们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2、高倍心显微镜的使用 (1)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正对通光孔。 (3)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3、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与动植物、真菌的细胞结构相比。细菌、蓝藻的细胞结构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为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无明显界限的区域,这个区域叫(拟核)。 重难点 1、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统一性 (1) 都具有细胞膜、且膜的成分和结构相似。 (2) 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 (3) 细胞核和拟核中都含有DNA 和RNA 两种核酸,且都以DNA 作为遗传物质。 3、常见原核生物及易与之混淆的真核生物 补充: (1) 依据有无细胞结构 病毒(以DNA 为遗传物质,如噬菌体;以RNA 为遗传物质, 如SARS 、HIV ,HIV 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 有细胞结构生物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草履虫 如蓝藻、细菌 多细胞生物,如动植物、霉菌 (2)蓝藻的生活方式为光合自养型,没有叶绿体,但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色和蓝藻素。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细胞呼吸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她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得过程。 2.分类? 二、有氧呼吸 1。含义:在氧气得参与下,通过多种酶得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与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得过程。 2。反应式: 3。过程: 4.实质:(1)物质转化:有机物变化无机物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稳定得化学能转化为ATP中活跃得化学能与热能 三、无氧呼吸 1、概念:一般就是指细胞在缺氧得条件下,通过酶得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尚未彻底氧化得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得过程。 2、过程场所:细胞质基质条件:缺氧条件、酶 分解成酒精得反应式: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高等植物与酵母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 转化成乳酸得反应式: 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对于高等动物、高等植物某些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或细 胞、乳酸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乳酸。?? 4、实质: (1)物质转化: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部分生物)与不彻底得氧化产物、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化学能转化为不彻底得氧化产物中化学能、ATP与热能 四、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得区别 阶段具体过程发生场所 第一阶 段 C6H12O6→ C3H4O3(丙酮酸)+4[H]+ 能量 细胞质基 质 第二阶 段 2C3H4O3+4[H]→2C2H5OH(酒精)+2CO2 或者2C3H4O3+4[H] →2C3H6O3(乳酸) 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不同点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条件需氧气、相应得酶不需氧气,需相应得酶 产物 彻底得氧化分解产物:二 氧化碳与水 不彻底得氧化分解产物:酒精与二氧化碳或者 乳酸 能量大量少量 相同点 过程 第一阶段相同。之后在不同得条件下,在不同得场所、不同酶得作用下沿不 同途径形成不同产物 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意义 (1)为生物体得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体内其她化合物得合成提供原料

(完整)高中生物呼吸作用训练题(带答案)

呼吸作用训练题 1.下列不含有氮、磷元素的物质是 A.DNA B.核酶 C.ATP D.纤维素 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是细胞吸能反放能反应的纽带B.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嘌呤构成C.ATP中连接两个磷酸基团之间的磷酸键比较不稳定 D.ATP水解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另一吸能反应 3.“有氧运动”近年来成为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得到很多学者和专家的推崇,它是指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下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 B.C点以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消耗量 C.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点,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 4.下图表示生物体内有关物质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与其不相符的是 A.该图表示在油菜种子的成熟过程中,糖类(甲)和脂肪(乙)的含量变化,若在萌发过程中甲、乙表示的物质则刚好相反 B.该图表示某运动员长跑时体内CO2(甲)与O2(乙)的含量变化 C.曲线甲、乙分别表示因CO2浓度骤然降低,某绿色植物体内C5和C3的含量变化D.该图表示光照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TP(甲)与ADP(乙)的含量变化 5.关于有氧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个阶段都产生能量 B.三个阶段都能合成ATP C.三个阶段都需要酶催化 D.三个阶段都产生[H] 6.下列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酵母菌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的原因之一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B.依据石灰水混浊程度和速度可以判断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用来检验CO2 D.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的方法是直接向培养液中加入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 7.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 8.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下列据图中信息推断正确的是

细胞呼吸知识点归纳答案

细胞呼吸的知识点归纳 1.有氧呼吸过程 2.无氧呼吸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将丙酮酸还原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过程。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是由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应用指南 1.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 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ATP产生;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其余的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

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过程中H 2O 既是反应物(第二阶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阶段生成),且生成的H 2O 中的氧全部来源于O 2。 5.有H 2O 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 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6.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对动物可用于维持体温。 7.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考点2根据CO 释放量和O 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状况(底物为葡萄糖) 【特别提醒】 1.CO 2释放量、O 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 2.以上的根据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机物质。 考点3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应用 1.内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开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 (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2.外因——环境因素 (1)温度 ①温度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实现的。呼吸速率与 温度的关系如下图。 ②生产上常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贮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 (2)O 2的浓度 ①在O 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既进行有氧呼吸 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只进行有氧呼吸。(如图) ②生产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 来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 (3)CO 2 CO 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在CO 2浓度升高到 1%~10%时,呼吸作用明显被抑制。(如图)

生物必修一1--5章知识点整理框架图

知识 生物 生物类型 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 说明 SARS 病毒 非细胞生物 侵入肺细胞 繁殖 病毒要在活细胞中繁殖 草履虫 单细胞生物 运动与分裂 运动与繁殖 单细胞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衣藻、酵母菌等) 人 多细胞 生殖发育 繁殖生长发 育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的 人 多细胞 缩手反射 应激性 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 人 多细胞 免疫 应激性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 叶绿体和液泡 生物类群 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第一章 走进细胞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看到物像是倒像,因而物像移动的方向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 从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 3、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呼吸作用

细胞的呼吸作用 1、细胞呼吸的概念 无论是哪类生活细胞,都必须分解细胞内的有机物以获得能量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细胞氧化有机物以获得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一个复杂的,有多种酶对参与的多步骤过程。 如果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可以使葡萄糖一步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而实际上在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是要远非如此简单,而是经过许多步骤才完成的。其全程可概括地分为四个阶段:糖酵解,丙酮酸氧化脱羧,柠檬酸循环,氧化磷酸化。这些过程是由酶负责催化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2、细胞呼吸全过程 (1)糖酵解:这是葡萄糖氧化的第一阶段,包括一系列的反应,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这时不需要氧的参与,每一反应都有特定的酶催化,经过这一过程的一系列反应,一分子葡萄糖(六碳化合物)最终分解为两分子的丙酮酸(三碳化合物),同时净产生2个ATP 和2个NAD+还原成2个NADH+H+。具体而言,糖酵解可分为两个步骤: ①葡萄糖经过两次磷酸化,并且发生异构化以后,转变成1,6-二磷酸果糖。这就是说,一个六碳化合物变成带有两个磷酸的化合物。这一过程要消耗两分子ATP。 ②1,6-二磷酸果糖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在醛缩酶的作用下,很容易分解成为两个磷酸丙糖,即磷酸二羟丙酮和磷酸甘油醛。这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处于平衡状态。当磷酸甘油醛进一步转化而被消耗掉的时候,磷酸二羟丙酮也就跟着转变为磷酸甘油醛,参加到以后的反应中去。由磷酸甘油醛转变为磷酸甘油酸的时候,脱出的氢被氧化型辅酶Ⅰ(NAD)携带着,成为还原型辅酶Ⅰ(NADH +H+)。在这个氧化过程中放出的能量被ATP携带着。以后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中也生成ATP。 在由葡萄糖到丙酮酸的整个过程中,能位是逐步下降的,但只有上述这两个反应的能位下降较大,足以生成ATP,其他反应则只有微小的下降,不足以生成ATP。因此一分子1、6_二磷酸果糖实际上可以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共得到四分子ATP,但在糖酵解的开始阶段用掉两分子ATP,所以一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净得两分子ATP。 (2)丙酮酸氧化脱羧 葡萄糖经过酵解过程只释放出不足1/4的化学能,大部分还保留在2个丙酮酸分子和2个NADH中。丙酮酸是呼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在有氧条件下,它经脱羧氧化产生乙酰辅酶A后,可进入三羧酸循环进一步氧化分解放能;在无氧条件下,它被NADH还原成为乳酸,或者在脱去羧基(放出CO2)以后转变成为乙醛,乙醛再被还原成为乙醇丙酮酸在进入三羧酸循环之前,先要氧化脱羧、脱氢,与辅酶A结合成为活化的乙酰辅酶A(乙酰-CoA)。这一过程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所产生的乙酰辅酶A即进入柠檬酸循环(又叫TCA循环、Krebs循环或三羧酸循环)。 (3)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的最初中间产物是柠檬酸(这是一种三羧基酸),所以这个过程又叫柠檬酸循环,还有为了纪念这一途径的发现者Hans Krebs,所以这个过程又叫Krebs循环。 这一过程也包括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丙酮酸的3个碳在转变为乙酰辅酶A时脱去了1个,在通过这一循环中继续脱去2个,这样葡萄糖中的碳就被完全氧化了。柠檬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柠檬酸循环途径中的酶,除琥珀酸脱氢酶,定位于线粒体内膜外,其它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通过一次柠檬酸循环,由葡萄糖产生的2个乙酰辅酶A,共产生4个二氧化碳分子,6个NAHD分子,2个FADH2和2个GTP分子(底物磷酸化产生的)。 三羧酸循环的简化过程是:丙酮酸在经过氧化(脱氢)和脱羧(放出CO2)以后生成乙

走进细胞知识点

走进细胞知识点 一、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病毒由和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才能生活。(2)单细胞生物依赖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4)连接亲子代的桥梁是;受精的场所是;发育的场所是。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和。(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 (5)做教材P6中基础题1和2。 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层次。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显微镜的使用 (1)基本原则:不管物像多么好找,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先倍镜后倍镜观察。(2)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 在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转动换用高倍镜观察→转动,直到看清楚为止。 3)注意事项 显微镜成放大的虚像,例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为“q”。若物像在偏左上方,则装片应向移动。移动规律:向的方向移动。但研究细胞质环流方向时,显微镜下观察的和实际环流方向一致。 (4)高考考点 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暗),反之则应适当调(亮/暗);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则可能是的调节角度不对;若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则可能是花生切片造成的。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差异性:最根本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 (2)统一性:两者都具有和与遗传有关的DNA分子,共有的细胞器是。 (3)关注教材P9中图1-4和图1-5的细菌、蓝藻细胞结构模式图。 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吗? 单细胞生物中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都是原核生物,但变形虫、草履虫、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但不是原核生物。

第十章、人体的呼吸知识点

第十章、人体的呼吸 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不仅需要吸收营养物质,而且需要摄取能量。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食物。 1、食物的热价是指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脂肪的热价最高,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其次为脂肪,脂肪还是储备的能源物质。 2、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 过程。它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 3、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 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肺的作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4、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点: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5、呼吸道的起点是鼻。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 6、外界和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通气。呼吸运动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所以,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7.气体扩散:气体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移的运动。 8、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肺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由气体扩散实现。 9、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二、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肺通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人体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的横径加大;膈肌收缩,膈顶下降,使胸廓的纵径加大。这样,由于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呼气时,由于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体外。 人体呼吸时胸廓的变化示意图 气管 肺 气体 静脉血 动脉血 毛细血管 肺泡 A.气管和肺 B.肺泡显微结构图 C.肺泡结构示意 膈肌 咽 喉 气管 肺 鼻 吸气 呼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