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1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2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

4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5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

6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实施存在问题

存在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过分重视中考学科课程的开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忽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不完整、缺乏整合,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脱节错位;

部分校长、教师课程意识淡薄;

支持保障课程改革机制不健全等一些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发挥课程综合育人功能,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基本理念

一个方针:党的教育方针

两个规律: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一个理念: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三个关键: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准确把握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全面理解和掌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要围绕改革的四个主要任务(15条具体要求)。

增强课程意识重在课程落实

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框架

突出重点任务

总体:课程建设与实施

统筹国家课程

整合地方课程

完善校本课程

突出德育课程

强化实践课程

课时灵活安排

8个具体变化

1加强德育课程

2调整外语教学

3加强科学课程

4加强书法教育

5坚持健康第一

6加强实践活动

7促进课程衔接

8倡导综合课程

各地如何做好落实???

一、增强课程意识,确保三级课程落实

二、改进课程实施,强化课程综合育人

三、推进教学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研究评价改革,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五、做好教师培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六、坚持协同创新,形成改革工作合力

一、增强课程意识,确保三级课程落实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统筹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

1、落实国家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就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做好部编教材语文、历史、道德与法制的全覆盖使用。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强化目标教学,开展新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培训。

建立健全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

指导学校制定课程规划,推动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

课程时间安排

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

学校机动时间为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研学旅行等);

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

突出德育课程。强化学科教学、地方课程、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与学校文化、重大纪念日及传统节日,与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结合;构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2)调整外语教学。小学阶段开设外语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

课程标准的起点是三年级。

新一年级不开外语;新二年级外语也可以不开、采购教材目录不上二年外语,减轻学生负担。

新三年级:原二年级学过可以继续沿用原来外语版本,原来二年级未开设外语的从头开始,三年级起点。

(3)加强科学教育。从2017年9月新入学的学生一年级学生开始开设科学课程,每周1课时。(二年级不开)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

(4)突出“健康第一”。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证每天“阳光体育活动1小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安排好集体锻炼、大课间、广播操、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树立“全程健康观”,各科教学、日常生活、课外活动等。

(5)加强书法教育。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毛笔字)。在美术等课程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也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标准:3-4年级,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5-6年级用毛笔写楷书;

纲要: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

(6)加强实践课程。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课时不挤占;增加学科实践活动,在不增加学科总课时的前提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科技普及、公益性劳动等活动。

(7)促进课程衔接。如:理、化、生、地等课程课可前置和后延,各地可选择不同的课程安排。

生物、地理:后延到九年级(括号内的)

物理:前置到七年级

化学:前置到八年级

地方课与国家课程衔接

(8)倡导综合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继续设置综合课程。如: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

2、整合地方课程

基于问题

地方课程种类多(16种)、交叉重复、地方课程难度大

目标导向

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

整合内容

重复交叉脱节错位的内容

减轻负担

降低地方课程难度、减少课时

教育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出台《实施意见》《课程纲要》

地方课程结构

省情教育是体现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综合性课程。

省情通识——省里统一组织编制。

区域特色——各市组织实施。

各市可以制定区域特色部分指导纲要并编写教师用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编写学生用书。

专题教育是落实国家和省里对中小学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的要求而设置的课程。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领域,整合为一门综合性课程,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始终

专题教育三个领域

地方课程课时安排

新方案的特点

省情教育:

向低年级延伸,(由原来的678三个年级——456789六个年级)、体现课程连续性;

给各地留有自主空间(24课时),突出课程的地域性,体现课程针对性;

减少课时总量(75课时-66课时),降低课程难度,减轻学生负担课业负担,体现课程的基础性。

专题教育:

强化综合,防止交叉重复,体现连续性和整体性。

整合各级各类文件的要求。27个文件——15个文件——整合形成。

减少教科书数量(272本——51本),剩余118课时.

突出:生态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地方课程实施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整合后的新版地方课程教科书(4本或5本)。相关年级同时使用。

地方课程的课时(小学:2课时/周,初中:1课时/周),可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课时统筹使用,灵活安排。课程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

地方课程的实施以主题课、综合课、实践活动为主,防止“学科化”倾向。

省情教育主题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各地各学校要将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计入教师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重要内容。

地方课程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可采取考试、考查、演示、竞赛、成果展示、论文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问题:地方课程的教研员由谁担任?

建议一:由德育部的教研员担任

建议二:由学科教研员兼任

小学品德教研员——《省情教育》《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小学科学教研员——《人与自然》

初中政史地教研员————《省情教育》《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初中理化生教研员——《人与自然》

建议三:由综合教研部门的教研员担任

问题:地方课程的授课教师由谁担任?

主要是兼职教师

各学科教师都可以兼职

要指导学校建立教师积极兼职地方课程的制度

3、完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办学宗旨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建设原则:

1学生发展为本

2教师为主体

3发展学校特色

4统筹整合

校本课程建设一般程序

1.建立机构,认真组织实施。

2.充分调研,科学确定课程内容。

3.制定工作方案,编制课程指导纲要。

建设方案包括确定校本课程的背景分析、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门类、课程实施、课程纲要等内容,把校本课程纳入到学校整体课程计划之中。

4.协同合作,多元开发。

以课程纲要、教师讲义等多种形式呈现。

5.报告有关实施情况。

学校要将《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在实施前的一个学期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学校层面:《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如何撰写?

1基本依据

政策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现有资源条件、办学理念或思路

2.总体目标

不宜太多和太复杂,有3-5项简要的描述即可

3.课程结构

包括校本课程的门数,每门课程的课时要求以及限制性条件等。

一是按照内容的性质进行归类,二是按照管理的性质进行归类。

4.课程实施

实施的具体要求。

选课说明

教师层面:《课程纲要》如何撰写?

《课程简介》——同行交流

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或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

《课程纲要》

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

《课程说明》——针对学生

落实三级课程:制定《学校整体课程规划》

学校根据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实际,对存在于本校的所有课程进行全过程的、统整性的规划,以调适学校情境中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关系,切实反映学校教育哲学,促进学校内涵提升的过程。

一所优质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模式

独特的课程哲学

特定的课程功能

个性化的课程结构

独特的课程实施方式

有特点的课程管理和评价

课程哲学

课程实施

课程结构

课程功能

课程管理与评价

改进课程实施,强化课程综合育人

改革目标之一: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结构——功能的关系,如何理解?

优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综合育人功能

统筹课程实施

学段衔接。加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

学科整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

资源统筹。加强与高中、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案例:德育课程整合的实施

《品德与社会》

了解我国的水资源

调查生活用水

《科学》

一天的生活用水

污水与污水处理

考察家乡水域

教学内容重整理

一天的生活用水

污水与污水处理

实践活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组织重安排

学科整合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因校制宜、逐步推进

学校应根据实际,从学科内的局部整合到学科间的主题整合,再到“全课程”的统整,逐步推进。

整合路径:明确整合主线——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灵活安排课时——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

研究与探索“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等,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全课程”整合教学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是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的具体做法。

一些地区积极开展的课程改革实验,得到多方肯定。(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等)

没了传统的科任教师,两位教师“包班”,承担全部课程教学;没了传统课本,一本书容纳一年级全部课程……

特点:课程整合、设计大主题单元、生活化学习、开展游戏化教学、开设戏剧课程、在低年段实行包班制。

“全课程”整合

跨学科整合:把识字写字、阅读、绘画、音乐、体育等都整合在一起。这种学习,给孩子的感受就是一种游戏,是一种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生活。

设计“主题周‘’:在这一周里,上午上课,下午围绕主题展开活动。比如“帽子周”,语文课收集帽子成语,科学课制作帽子,数学课计算帽子面积,美术课画帽子,音乐课教唱《帽子歌》、跳《帽子舞》……最后,全校师生在体育馆开了一个帽子派对!活动结束后还形成了一面帽子墙。

有专家讲:“传统教学学科林立,给孩子挖的是一口又一口的学科深井,但是学科之间缺少关联。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看上去我们的孩子学科知识学得深透,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偏弱”。“全课程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强化德育课程

明确主线。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突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

内容整合。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省情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学科德育。各门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全程育人。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

如何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德育教研员、德育主任:大德育观、德育体系、全程德育的系统研究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

学科教研员、教师:深入研究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

强化实践课程

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课时不挤占,纠正实践环节弱化虚化问题;每周3课时。

增加学科实践活动,在不增加学科总课时的前提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科技普及、公益性劳动等活动;

开展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例如:杭州某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

学科实践活动

10%的课时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课程目的:

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有用、会用、好用”;

弥补实践课程不足的问题,转变教学方式的载体。

课程价值:

学科实践活动是对整个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有益补充;

实践类课程更强调体验、探究,能够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

让学生经历学习发生的过程,弥补学生直接经验学习的不足,使学生既有接受式学习,也要有发现式学习。

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

10%从哪里来

1、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如:学科综合学习、学科拓展、科技制作、历史考察、地理考察、社会考察、课本剧等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

2、实验课教学活动,如:理科实验课等

3、体育艺术实践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

4、主题实践活动,多学科实践活动,如《爱心义卖》、《家乡经济调查》等等

5、实践基地课程。

学科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

要把握好学科实践活动的“课时总量”

不增加学科总课时

10%+90%>100%的课程价值

要充分落实“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资源”(校内外)

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学生的能力。知识很快过时,能力不过时

“让学生做好准备:毕业后投入目前根本不存在的工作,使用现在还没有发明的技术,解决我们从未想到过的问题。”

“教育应当帮助学生为明天做好准备,以便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正确前行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科技普及、公益性劳动等活动。

研学旅行活动。

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

将研学旅行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突出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课时灵活安排

建立课时底线,给学校更多的教学自主权

不能突破的“两条底线”“底线思维”

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

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课时数

学校拥有更多的教学安排自主权

自主安排。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学校可自主安排各门课程的课时。

统筹安排。音乐、美术可分开开设,也可分时段轮流开设,统筹使用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

多形式安排。鼓励探索长短课、周课、跨学科课、跨年级课等不同方式,科学、灵活安排课时,允许不用学校可以有自己特色的“学期课程安排表”,甚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现“月课程表”,甚至“周课程表”。

关于“长短课、周课、跨学科课、跨年级课”

长课:两节或多节连排。如,实践课、展示课等

短课:半节课,20分钟。如,小学英语、写字课等

周课:集中在一周内完成,如,安全教育等专题教育

跨学科课:主题课,涉及多学科,如《春天》、《开学了》

夸年级课:基于学生兴趣,自主选择的课。校本课程,艺术、体育、选修课程等等

课程实施监测模型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一、基本理念

(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

(二)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三)安全和谐充满活力

(四)依法办学科学治理

一、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生活本领

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五、营造和谐安全环境

六、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推进教学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要走出课堂教学改革的四个误区

误区一: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搞运动

误区二: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套模式

误区三: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导学案

误区四: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变形式

课堂热闹就行,小组围坐就行,教室周围墙上有黑板就行,有程式化的展示就行(组组上台、人人展示),

导学案编完了步骤就行

“课改”的准确含义?

三、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创新模式: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多样化教学改革。

学习金字塔

课堂文化: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强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生自己能做的——自己做

学生自己不能做的——教会学生如何做

实现不教也会学

“为考试而教”————“为理解而教”的课堂

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六个转变

1从单纯的学科知识点教学,到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从学科割裂、各自为政的教学,到重视课程整合的综合学习

3从关注习题解答、关注考点的接受学习,到关注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策略和高认知能力的探究学习

4从单一的知识讲授,到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自主阅读学习

主题探究学习

深度思维学习

玩中学(游戏学习)

做中学(实验、实践、劳动学习)

5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

6从只重视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到关注学生学习成本、提升学生全面素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审美需要

认识和理解需要

(高层次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

(低层次需要)

2.改革教学组织方式。

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实施多形式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研究和探索适应课时灵活安排的教学组织形式。

初中阶段可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但要警惕以“分层走班”的名义分“快慢班”。

分层走班必须坚持“四个原则”,家长知情、学生自愿、教师走教、动态分层。

关于协同教学创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

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

促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例如:微课、慕课、创客、智慧课堂、移动学习

一师一优课

协同教学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学人员,组成一个教学团(TeachingTeam),发挥各人所长,共同合作指导两个或更多班级的学生。协同教学的特点

1.两位或更多的教育人员。

2.一科或更多的教育领域。

3.两个或更多的班级。

4.不同的教学方法:大班教学、小组讨论、独立学习等。

5.应用各科教学器材。

6.合作的教学。

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

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

促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例如:微课、慕课、创客、智慧课堂、移动学习

一师一优课

教师是怎样把信息技术“带入”课堂教学的?

一、塞入——点缀(与教学过程无关的技术)

疏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

二、加入——弥补(辅助教学的技术)

使教学活动的效率或效果得到一定提高

三、嵌入——提升(支撑教学的技术)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使教学效果得到整体提升

四、融入——重构(教学化的信息技术)

对真个教学系统的改造: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习资源获取方式、教学空间秩序、教学环境氛围将改造或重构

4、落实学科课程标准

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8个精心

1精心制定学期(学段)教育教学计划。2精心开发课程资源。3精心备课。4精心上课。

5精心设计作业。6精心组织考试与评价。7精心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

8精心进行教育教学反思。

教研员、教师:提升教师国家课程的实施能力

四、研究评价改革,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1、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

1.品德发展水平。

2.学业发展水平。

3.身心发展水平

4.兴趣特长养成。

5.学业负担状况。

2、建立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赶进度、不增难度,把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3、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

主要目的:促进学生发展、改变学生评价生态。

辅助目的:为招生服务。

关注“冷冰冰的分”转向关注“活生生的人”

为上级学校招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的发展变化——更加科学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将学生发展目标分为基础型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

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学科学习目标是指各学科课程标准已经列出本学科学习的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过去各省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大多依据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六个维度进行分解。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把学业成绩排除在外,把社会实践排除在外

有交叉、重叠部分

指标逐层分解,有效性不够

采用等级评分,真实性不够

评价内容的发展变化

思想品德

学业水平

身心健康

艺术素养

社会实践

主要改革

调整了指标体系,减少交叉重复

强调社会实践,校内外结合

全面发展不等于面面俱到,不建议指标层层分解

采用客观记录,谁使用谁评价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评价程序

全面、真实、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强化监督管理

材料公示制度

抽查制度

申诉与复议制度

诚信责任追究制度

结果使用

学生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记录成长过程中的典型材料;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学校

促进学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强调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个人特长,学校特色;

引导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上级学校

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提供参考

强调真实性、区分度、便捷性;

先在自主招生;循序渐进。

深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生改革。

考试功能: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一考多用”

考试科目:全科开考、凡学都考

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的考查。

成绩呈现: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

招生录取: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

中考改革服务于课程改革。

改变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分类、比较功能的状况,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功能。

保障学校课程实施的自主权,创造有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五、做好教师培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本地区的深化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

深化课程改革的专题培训。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实践课程

课程育人

课程整合等等

基于需求,培训跟进——教研培训结合

创新模式,注重实效——线上线下结合

坚持协同创新,形成改革工作合力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按照“行政启动,教研带动,科研牵动,培训推动,评价促动、区域联动、校本行动”的总体策略,多方发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领导,提供保障

教科研部门要跟进指导,专业引领

中小学校要主动探索,积极实践

1、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领导,提供保障

成立课程改革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

制定本地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建立义务教育课程研究基地;

建立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指导机制;

开展系列化教师培训;

指导学校制订学校课程规划和课程方案;

开展课程改革专题调研、督导;

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确保课程改革有序进行。

2、教科研部门要跟进指导,专业引领

教研工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从研究单一学科教学,转向研究整个学科课程建设——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

从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学习

从研究提高考试成绩,转向研究如何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学、评价研究

教研工作要改革创新、升级

一个超越

教研员“基于学科、超越学科”

三个创新

创新教研内容,探索立体综合的育人模式。

创新教研方式,搭建便捷高效的研修交流平台

创新管理机制,保障教研工作规范运行。

五个借力

一是研究政策,借助行政的力量;

二是注重实证,依靠学术的力量;

三是培育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

四是合作共享,发挥集体的力量;

五是完善自我,显示自身的力量。

多个转变

1研究以教为主——研究以学为主。

2基于经验——基于事实和数据。

3普适性指导——个性化服务。

4关注知识传授——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

5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关注教学质量、区域及学校发展。

6纸质的、面对面的教学指导——以电子化、网络化的教学指导为主。

7从半行政管理——专业化指导。

8指导城市教研为主——指导农村教研为主。

多种成果

成果的形式政策方案、标准、制度、模式、典型、调研报告、社会效益,学术成果(课题、论文、着作)教研员是教师的专业领导者

(1)国家/地方课程政策执行者

(2)地方一级学科课程设计者

(3)学校一级课程发展服务者

(4)教师专业发展引领者

(5)区域教育质量促进者

加强课程改革的专题研究;

指导课程改革研究基地;

开展教师培训;

加强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指导;

基于标准的教学实施;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

开展相关专题研究,科研立项

1学校课程规划和教学管理改革;

2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3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4小学课程整合实施研究与实践;

5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实施;

7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8学与教的评价改革;

9幼小衔接教育;

10学业考试与招生改革研究;等等

3.中小学校要主动探索,积极实践

研制学校整体课程规划

制定校本课程方案

开发建设校本课程

制订有特色的课程表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增强课程意识、积极探索实践、重在课程落实

结束语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更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务实的工作作风,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扎实实践。

让我们上下团结一致,增强信心,攻坚克难,有力有序推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我省义务教育质量,在全国有更多的辽宁声音、辽宁经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立足本校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经验总结***完小课程改革三年来,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这一教学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勇于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过三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下面谈谈我校在课改实验中的几件做法 一、以校为本,实施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 1、强化通识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 20**年暑假以来,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通识培训,使教师深入了解把握新课程。 2、分组参与式案例培训,解读《纲要》和《标准》。 20**年-20**年,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培训,学校也安排进行了学科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主要是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与解读,了解新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系统学习课改理论和实践经验。几年来,学校在购置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这两本书人人都有,其它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每个教研组一套。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大量的学习材料,如从《人民教育》、《山东教育》等期刊上选印了

许多有关新课程的材料和优秀课例供老师们学习。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实验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课例。实验教师在深钻新教材的基础上,所有任教一年级学科的教师上了2至4节新教材研讨课。课后,对每一节课都进行了评课、议课、说课,对新教材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边培训、边实践、边提高。 4、充分利用教育网络,扩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荣成教育资源网、人教网、园丁网、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扩大教育资料,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淡化对教材的依赖,激活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5、合理调整教研机制,强化对教研教改工作的领导。为了使教研工作更好的为课程改革服务,几年来,我们根据本镇实际,强化了对教研工作的领导。 (1)学区成立了小学教研领导小组,将各校校长及教导主任纳入领导小组,并作了明确分工,与此同时,要求学校领导带头搞教研、写论文,每学期不得少于2篇。 (2)在布局得不到及时调整的前提下,学区打破学校限制,成立镇级教研组,由学区统一领导教研教改工作。 (3)强化激励考评机制,将教研教改工作直接与教师年终百分考核挂钩。我们规定,教师每上交一篇论文,交到中心完小,即奖0.2分;参加联谊校评比,奖0.4分;参加市评选,奖0.8分;获奖,再视级别加倍奖分。参加优质课、课件评选,依此类推。镇教研组长也按学校教研组长的双倍计分。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与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持续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产生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

课程改革成果

寨子小学课程改革成果汇总 寨子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学校在籍学生62人,教学班级6个,教职工11人。在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学校一步一个脚印,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先后获得射洪县“素质教育先进集体”,“射洪县文明单位”。2002年,射洪县掀起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浪潮,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寨子小学,吹暖了全校师生的心扉,吹紧了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面对新课程改革,学校迅速转变观念,改善条件,完善管理,锤炼师资,落实目标,轰轰烈烈的开展新课改工作,十年来,回顾探究发展之足迹,汇报如下: 一、课改管理机制的完善。 ㈠、机制有保障。 成立“寨子小学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文春同志任组长,教导处、年级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等相关同志任组员,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协调全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深入实验工作的第一线,集中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 1、组织有保障: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课程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协调,工作指导组下拟设几个指导小组:①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小组;(教研组)②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指导小组;④信息技术运用指导小组。来保证课程改革各项工作真正落实。 2、师资有保障: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容和教师测试容。教师的培训容包括通识培训和学科业务培训,培训工作要提倡讨论式和参与式,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实验领导小组还经常深入学校进行调研,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3、制度有保障:以课题研究促实验,用专题研究的方法来研究课改中的重大问题,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定期组织专题性教

小学课改工作总结

自改革工作以来,我院在高等教育部门的友好关怀和全面指导,全体教师采取行动,走进课程改革的潮流,新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尝试,新探索。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是我们对课程的理解,通过抽象,表面逐渐到具体,深入,是教训,向我们展示一个新的舞台,给我们一个新的世界,改变老师的教育思维。在过去几年的经验是深刻的。现在对几年的课程改革做一个简短的报告。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的学校重点关注三个系统的建设,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网络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是网络教学研究工作扎实有效,效果明显。 一是积极开展三系统工作 在进行三个系统的工作时,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了乡级班的学期,使任务分配到学科,到班组,以主,副书,案例,课堂材料,副书准备教师交换意见,每次会议有详细记录。咨询类分配到成绩组,由组长领导参与指导,超过两次的学期咨询,我们积极参与讨论温暖,相互促进和提高,达到教与学的效果。 二是积极发展校本课程,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领域 2005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学科的校本课程。已经开发了文明礼仪,自然科学等常识的校本课程。近几年来,我们对校本材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从2007年起,通过认真学习,精心挑选组织专业人员,修订,确定小学生礼仪教育,自然科学知识为我们的学校学校教科书。 本学期,我校新一轮的以学校为主的教材教材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低级语言培训,中级写作培训,高级兄弟,目的是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写作基本技能,儿童的道德修养。 三,大力做好研究工作,提高师范教育和科研水平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坚持大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规范教学和学习行为,从大小小开始,小组成员使用个人自愿声明并统一调度的组合方式。该研究组重点研究了独立,合作的研究和研究方法,并以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了研究活动。我们学校严格遵守任务组管理,认真完成一般任务组五个任务,在每个级别实施,即每学期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商业杂志专着。同时,相关学习笔记和阅读体验。每个月提交一次教学反思;每个学期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个学期在一个学习部分,每个学期至少提供一个研究问题,写一篇教学论文。按照实施计划,阶段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每个教师都仔细制定了个人研究计划,以安排自己的研究重点,步骤,预期的结果等在一个学期,以避免失明。加强教学与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在期末,教师将根据他们的研究计划检查研究组和教师,并确保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致性。参加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在自己的立场,根据实践,提出问题。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情况汇报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情况汇报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情况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推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物流管理专业于20xx年底实施课程改革,经过二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不少困惑和难题。为有助于下阶段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前阶段的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一、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物流管理》专业是近年来的新兴专业,专业的建设不是非常完善,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重组课程结构,顺利完成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 物流教研组设计了调查问卷,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了解专业发展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人才需求状况。还请校企合作的单位到校座谈,了解企业对毕业生、实习生的要求,征求课程改革的意见。通过调查问卷的汇总,及时汲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较为翔实的物流管理的专业市场调研报告。 (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 根据市场调研报告所确定的职业岗位及工作任务,多次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以及专业骨干教师座谈,开展广泛的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讨论

稿,并召开了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根据他们提供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多次修改,形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8级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按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 (三)研究制订主干核心课程标准 为了积累经验,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课改组根据主干课程的专业关系, 1 上学期首先选择《现代物流基础》、《运输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三门课程,通过对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和相应的工作要求进行调研分析,明确该课程应达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完成了上述三门课程标准(草案)的编写工作。利用暑假的时间课改组根据联职院的人才培养方案10门主干专业课程,19门专业课程,全部制定了课程标准。 (四)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及配套的实训指导书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物流教研组着手开始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编写的实训指导书《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生产管理》初稿已经完稿,正在边使用边修改。另外,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考证的要求,教研组编写了《物流概论考试题库》和《物流实务考试题库》,提高学生的考证成绩。

课改成果汇报

五环教学模式,打造卓越课堂 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卓越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力度、深度,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我校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提出了以“五环教学模式打造卓越课堂”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现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阶段工作回顾 (一)五环模式,引领课改 为实现课堂结构的变革,我们精心构建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流程,帮助教师明确改革的目标追求、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教师在常态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入格”,并引领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校的课改模式为“五环教学”,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预习检测——明确目标——分组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测评。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把教学过程看作动态发展的、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 (二)培训学习转变观念 我们多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再部署。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多媒体的使用,word文档的编辑以及课件的制作,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利用三月初两周时间,组织教师每天下午进行一小时的理论学习,内容包括新的课程标准,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编写等。四月,我校组织教师观摩大庙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观看“卓越课堂”优秀课例视频资料。

之后开展“课堂教学行为自我反思”活动,对已往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深刻的自查自纠。五月,我校又组织教师到走在课改前沿的庆隆小学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 (三)狠抓落实,推进课改 课改工作成效的好坏,关键在于使课改真正溶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并产生积极效果。我们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对全体教师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堂上要求教师努力实现用简短的话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问题必须讲,而且要讲透;坚决删除一些表演性、虚假性、无关教学效益与质量的环节,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提出不同的见解。为了使课改工作顺利推进,不断解决“五环教学模式”中遇到的新问题。课改领导小组组织教师分语、数两个教研组,结合教学进度,单周确定课题,按照“五环”教学模式要求集体备课并形成优质教案,双周指定教师对单周形成的优质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同时组内成员做好听课记录、写好评课稿,及时将教师上课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同备课组的老师也在“得”与“失”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努力打造卓越课堂,为全面实施“五环教学模式”做了良好的铺垫,从而推动“五环教学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更好地开展。 二、课改带给我们的体验与收获 (一)教师教学行为变了。 教师们从台上走到了台下,由主演变成了主导,把课堂还给了学

教学成果报告

教学成果报告 成果名称:“多角度、分层次”民 办高校经管类学生创新 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成果完成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成果负责人:刘威娜 成果完成人:刘威娜冯研谭芳郑彩飞 任洪云 起止时间:2012年6月-2017年6月

一、问题的提出 继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要求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社会的调整,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的严峻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对于民办型高校来说,更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经管类专业人才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自己培养为集应用型和创新型为一体的人才。 近年来,学者们更是从各种角度对于创新能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各种教育机构和学者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提上了日程。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有的从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观点,有的从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提出观点,有的从教育理念提出观点,有的从专业和大学生的综合角度提出观点,这些对于我们

2017年度课改工作总结

2017年度课改工作总结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工作总结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年以来,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得以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也是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不断学习,在教师头脑中建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校还抓住有利的时机,不断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县、省级的有关培训。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培训学习,提高和造就了我校一批教学骨干教师,扎实稳步地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教师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

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教研室安排骨干教师上全镇教学公开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授课老师进行自我评价,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反思成败得失;科任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围绕课改展开校本培训 (一)、充分利用我校省教坛新秀、省骨干教师的师资资源,开展“结对子”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岗位上练兵。每周让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组织讨论,对照《课标》,结合教学实践,教师们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相互讨论,共同寻求一个满意的答案。组织辅导,由教研室安排学习内容,提供给教师们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使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思想,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为推进课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为全面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做好开路先锋。活动中,我们有时先上课、听课,再组织观看光碟,把自己教师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对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探索,提高了我校的科研水平。(三)、开放“电子备课室”,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备课的实效性。在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校科研水平。 “计算机室”配备了70台电脑及相关标准化设施。改变了过去教师

课程改革主要成效1

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1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2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 4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5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 6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实施存在问题 存在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过分重视中考学科课程的开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忽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不完整、缺乏整合,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脱节错位; 部分校长、教师课程意识淡薄; 支持保障课程改革机制不健全等一些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发挥课程综合育人功能,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基本理念 一个方针:党的教育方针 两个规律: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一个理念: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三个关键: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准确把握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全面理解和掌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要围绕改革的四个主要任务(15条具体要求)。 增强课程意识重在课程落实 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框架

突出重点任务 总体:课程建设与实施 统筹国家课程 整合地方课程 完善校本课程 突出德育课程 强化实践课程 课时灵活安排 8个具体变化 1加强德育课程 2调整外语教学 3加强科学课程 4加强书法教育 5坚持健康第一 6加强实践活动 7促进课程衔接 8倡导综合课程 各地如何做好落实??? 一、增强课程意识,确保三级课程落实 二、改进课程实施,强化课程综合育人 三、推进教学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研究评价改革,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五、做好教师培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六、坚持协同创新,形成改革工作合力 一、增强课程意识,确保三级课程落实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统筹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 1、落实国家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就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做好部编教材语文、历史、道德与法制的全覆盖使用。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强化目标教学,开展新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培训。 建立健全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 指导学校制定课程规划,推动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转眼间一学年已悄然结束。一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区教育局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广泛地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现将一学年新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我校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校教师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

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4、重视课改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课改实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自我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之外,还注意了解最新信息,学习先进校的经验,注意兄弟校之间的探讨与交流。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进行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2、为了使我校教师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一年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上好5节公开课,并进行课后交流,相互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科学总结 成果名称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李元元、王迎军、邱学青、李正、徐向民成果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1(前言 本世纪头20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历史时期。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工程人才培养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面对新世纪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手段和培养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和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开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提出相应的行动纲领和改革举措,是当前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求。 本项目组基于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课题“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广东省教育厅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7个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自2004年开始,在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类专业进行了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2(理论创新

2.1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在全国率先提出现代“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组在全国较早地从认识上解决了研究型大学要不要培养工程师和培养怎样的工程师的问题。2004年,学校明确提出把培养敢创新、能创业、会创造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使命。根据以工为主的学科特点和办学基础,学校把培养现代高素质工程师作为自身的重要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以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作为主要培养方向:一方面致力于培养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了解我国国情,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工程师;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具有学科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受过严格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训练,能领导和驾驭科技型企业成长,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集专业技术、市场经验和管理才能于一身的科技型企业家。“研 1 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见图1)。 “大工程”研究型大学需求与挑战背景(华南理工大学)创新型国家战略人才定位人才需求综合性学科结构创新型 经济转型科学实力工程师产业升级师资队伍 办学基础全球一体化挑战理工科工程训练条件优势 研究型科技型 工程师企业家 共性能力 工程实市场管 专业技技术创践能力理能力 术能力新能力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工作总结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工作总结 立足本校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经验总结***完小课程改革三年来,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这一教学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勇于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过三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下面谈谈我校在课改实验中的几件做法: 一、以校为本,实施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 1、强化通识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 20**年暑假以来,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通识培训,使教师深入了解把握新课程。 2、分组参与式案例培训,解读《纲要》和《标准》。 20**年-20**年,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培训,学校也安排进行了学科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主要是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与解读,了解新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系统学习课改理论和实践经验。几年来,学校在购置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这两本书人人都有,其它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每个教研组一套。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大量的学习材料,如从《人民教育》、《山东教育》等期刊上选印了

许多有关新课程的材料和优秀课例供老师们学习。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实验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课例。实验教师在深钻新教材的基础上,所有任教一年级学科的教师上了2至4节新教材研讨课。课后,对每一节课都进行了评课、议课、说课,对新教材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边培训、边实践、边提高。 4、充分利用教育网络,扩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荣成教育资源网、人教网、园丁网、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扩大教育资料,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淡化对教材的依赖,激活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5、合理调整教研机制,强化对教研教改工作的领导。为了使教研工作更好的为课程改革服务,几年来,我们根据本镇实际,强化了对教研工作的领导。 (1)学区成立了小学教研领导小组,将各校校长及教导主任纳入领导小组,并作了明确分工,与此同时,要求学校领导带头搞教研、写论文,每学期不得少于2篇。 (2)在布局得不到及时调整的前提下,学区打破学校限制,成立镇级教研组,由学区统一领导教研教改工作。 (3)强化激励考评机制,将教研教改工作直接与教师年终百分考核挂钩。我们规定,教师每上交一篇论文,交到中心完小,即奖0.2分;参加联谊校评比,奖0.4分;参加市评选,奖0.8分;获奖,再视级别加倍奖分。参加优质课、课件评选,依此类推。镇教研组长也按学校教研组长的双倍计分。

报告:新课程改革报告

新课程改革报告 本课题研究拟在三年内完成,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7月 1.进行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举行专题讲座,进行学习辅导,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新课改的转轨,要求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写出学习心的,并举行校际间的交流,推行参与培训的教师实行上岗待证制,对优秀参与者颁发优秀学员证。 2.对“学习新教材.研究新教材.推广新教材──青岛市初中语文“大阅读”的实验与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召开局属中学部分校长会议.分管教学教导主任会议.青岛市语文中心组会议.郊市区语文教研员会议.青岛市青年骨干培训班成员会议,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3.对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及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语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课题组成员要进行子课题的分析,同时要求全体实验教师端正态度,高度重视,自觉参与实验与研究之中。各个学校课题组要选择本学校的研究子课题,写出本学校的实验与研究计划,并确立具体实验步骤。 4.组织全市语文教师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的考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5.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实验教材(人教社版)》的分析,进行全市的大集各,各区片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以研究新教材编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关系,研究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对阅读的启发作用,研究阅读教学的规律。 6.由各实验学校定期出示研究课,各区片教研网络每学期出示3节研究课,青岛市课题组每学期出示5节研究课。 7.各实验学校每学期写出阶段性总结,各区片教研网络针对课题研究进行区片研讨,写出阶段性总结,上报市课题组。 8.学期终了课题组汇总全市实验与研究情况做出实验总结,各学校与每位实验教师整理好总结与课后记,每学期要有相应的课题研究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9.举行由各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教改骨干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交流会,听取各校的研究情况的汇报。做好课题实验与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建档工作,档案工作要规范,便于上级领导检查。青岛市课题组定期向课程教材研究所通报情况,并上报阶段性实验报告。 10.完成《实验教材(人教社版)》第七册.第八册语文教材教学光盘的制作,计划每个单元选一篇课文,由教研员分析教材,由课题组教师出示研究课,再由教研员评课。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3年7月

践行课改 成果丰硕(新课改总结)

践行课改成果丰硕 ——剑桥一中新课程改革落实情况总结 我省2007年实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全面、最深刻,也将是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改革。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要求教育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并迫使教育本身的发展必须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各个学校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在这次新课改中,谁先按照新课改精神并根据实际校情理清办学思路,并进行大胆实践,谁就会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基于这种爱的情怀和“以人为本”的核心,我们完全可以提出,“学校以育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快乐、主动、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办学思想,可以按照“主体·合作·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去设计实践。就一般而言,学校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块,硬件建设只要资金到位就可以完成,而学校软件建设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软件这一层面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办学必须要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积极性,策划共同远景,师师、师生、生生、家庭、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打下坚实基础,并在育人的过程中同时得到发展。就学校而言,针对教师、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校就要营造适合的氛围,并且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得到发展,要突出主体的参与性、主动性。而学生、教师的发展,更离不开合作,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在合作中促进师生学习与发展。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以后,合作是发展的正确之路: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是协同发展的,学生的发展是为将来能继续学习、顺利工作、幸福生活打基础的,是生命的基础工程。 基于以上办学理念,我们应当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师生相伴而行的教育人生,是师生互动发展空间和共存的生命意义。在主体教育的思想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和智慧的启迪者,而是变教师的直接“说”为指导学生“发现”;变教师独立讲解为教师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储存器,而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弘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同时,还可以“主体·合作·和谐·育人”的理念为切入点,

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体会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如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理性支点。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事实上,每当我们处理学生遇到的某个问题,表扬某位同学、设计一堂课、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几句评语的时候,无一不会折射出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无一不流露出教师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学生在期中评教评学过程中,曾有一道题──让学生回答喜欢的学科和老师,并简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们责任心强之外,更多的用了“了解”“理解”“尊重”“引人入胜”“喜欢”“有兴趣”等词语。这正是老师们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生身上结出的硕果。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了解、理解、尊重,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老师的精心设计的课程体验到了“兴趣”与“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虽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做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观还应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师生观是:教与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心与心、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决定性的。教师不再是知认识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只是一个外在条件,与其他外在的自然条件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划上。如:注重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讨论,适时适地地指导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如在学生联系实际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多样化的

新课程改革报告

新课程改革报告 本课题研究拟在三年内完成,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7月 1.进行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举行专题讲座,进行学习辅导,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新课改的转轨,要求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写出学习心的,并举行校际间的交流,推行参与培训的教师实行上岗待证制,对优秀参与者颁发优秀学员证。 2.对“学习新教材.研究新教材.推广新教材──青岛市初中语文“大阅读”的实验与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召开局属中学部分校长会议.分管教学教导主任会议.青岛市语文中心组会议.郊市区语文教研员会议.青岛市青年骨干培训班成员会议,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3.对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及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语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课题组成员要进行子课题的分析,同时要求全体实验教师端正态度,高度重视,自觉参与实验与研究之中。各个学校课题组要选择本学校的研究子课题,写出本学校的实验与研究计划,并确立具体实验步骤。

4.组织全市语文教师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的考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5.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实验教材(人教社版)》的分析,进行全市的大集各,各区片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以研究新教材编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关系,研究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对阅读的启发作用,研究阅读教学的规律。 6.由各实验学校定期出示研究课,各区片教研网络每学期出示3节研究课,青岛市课题组每学期出示5节研究课。 7.各实验学校每学期写出阶段性总结,各区片教研网络针对课题研究进行区片研讨,写出阶段性总结,上报市课题组。 8.学期终了课题组汇总全市实验与研究情况做出实验总结,各学校与每位实验教师整理好总结与课后记,每学期要有相应的课题研究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9.举行由各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教改骨干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交流会,听取各校的研究情况的汇报。做好课题实验与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建档工作,档案工作要规范,便于上级领导检查。青岛市课题组定期向课程教材研究所通报情况,并上报阶段性实验报告。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须录 单位:市汝州市第三初级中学 课题组成员:董晓晖、杰、红军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属初中,位于城区西部,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

程改革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围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