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教案

解析几何教案
解析几何教案

第一章 矢量与坐标

教学目的:

1、理解矢量的有关概念,掌握矢量线性运算的法则及其运算性质;

2、理解矢量的乘法运算的意义,熟悉它们的几何性质,并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律;

3、利用矢量建立坐标系概念,并给出矢量线性运算和乘法运算的坐标表示;

4、能熟练地进行矢量的各种运算,并能利用矢量来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教学重点:矢量的概念和矢量的数性积,矢性积,混合积。 教学难点:矢量数性积,矢性积与混合积的几何意义。 教学时数:18学时

§1.1~§1.3 矢量的概念,矢量的加法,数量乘矢量

由于这部分内容已下放到高中教材中,学生基本上已掌握,因此我们这里就不作重点讲解,只对某些基本知识作简单复习.

§1.4 矢量的线性关系与矢量的分解

教学要求:掌握矢量线性组合的定义,共线矢量,平面矢量,空间矢量用其基底表示的方法,线性相关,

线性无关的概念以及相关的重要定理.

前面已学过矢量的加法和数与矢量的乘法,它们称为矢量的线性运算,且我们知道有限个

矢量通过线性计算,它的结果仍然是一个矢量,下面首先给出 1线性组合

定义1.4.1 由矢量n a a a ,...,,21与数n λλλ,...,,21所组成的矢量n n a a a a λλλ+++= (2211)

称为矢量n a a a ,...,,21的线性组合.

注:线性组合也可说成线性表示,线性分解,a λ也称为a 的线性组合.

2 线性关系

(1)线性相关和无关性:(定义1.4.2) 对于)1(≥n n 个矢量n a a a ,...,,21,如果存在不全为零的n 个

数n λλλ,...,,21,使得: 0...2211=+

++n n a a a λλλ (1.4.1) 那么n 个矢量n a a a ,...,,21叫做线性相关。n a a a ,...,,21 推论:一个矢量a 线性相关的充要条件为0=a

n a a a ,...,,21线性无关, 当且仅当:

0...2211=+++n n a a a λλλ时0...21====n λλλ

例:判断下列向量组是相关还是无关?

(2)一些基本性质:

定理1.4.1 在2≥n 时,矢量n a a a ,...,,21线性相关的充要条件是其中有一个矢量是其余矢

量的线性组合.

证明:

定理1.4.2 如果一组矢量中的一部分矢量线性相关,那么这一组矢量就线性相关.

推论:一组矢量如果含有零矢量,那么这组矢量必线性相关.

定理1.4.3 矢量n a a a ,...,,21线性相关, 121,...,,-n a a a 线性无关,则n a 可写成

121,...,,-n a a a 的线性组合。 即1111--++=n n n a a a λλ ,且系数由n

a a a ,...,,21唯一确定。

3线性组合及关系的几何意义:

定理1.4.4 矢量r 与矢量e 共线的充要条件r 和e 线性相关。

推论:如果矢量0≠e ,那么r 可写成e 的线性组合,即

xe r = (1.4-2)

并且系数x 被e r ,唯一确定

定理1.4.5 三矢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线性相关 证明:

若r 与21,e e 共面

若21//e e 由定理1.4.4以及定理1.4.2结论显然。 若21,e e 不平行如图。

反过来若r 与21,e e 线性相关

推论:如果矢量21,e e 不共线,那么矢量r 与21,e e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r 可分解成2

1,e e 的线性组合,即 21ye xe r += (1.4-3) 并且系数y x ,被21,,e e r 唯一确定 这里21,e e 称为共面(平面)矢量的基底.

定理1.4.6 空间任何四个或以上矢量总是线性相关

推论:如果矢量321,,e e e 不共面,那么空间任意矢量r 可由321,,e e e 线性表示或r 可分解成

321,,e e e 的线性组合,即

322ze ye xe r ++= (1.4-3)

并且系数z y x ,,被r e e e ,,,321唯一确定 这里321,,e e e 称为空间矢量的基底.

总结:这一节我们应重点把握好矢量的几个线性分解式和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应用定理 例题见书上

课堂练习:P24 7,8,9 作业:P24,10题

1.5 标架与坐标

教学要求:了解各种标架的定义,掌握坐标的定义,掌握坐标在标架中各个卦线的符号,掌握矢量的坐标运算. 引言

前面我们已知道空间中任何矢量可由三个不共面的矢量来线性表示,于是在空间中任取一点O,再引出三个不共面的矢量321,,e e e ,那么空间中任何矢量r 可由321,,e e e 线性表示,即

321ze ye xe r ++= (1)

并且这里的z y x ,,是唯一的一组有序实数.

我们把321,,,0e e e 的集合称为仿射标架,记作{}321,,;0e e e , ()z y x ,,称为向量r 在该标架下

的坐标。标架分为右手系和左手系标架.

如果1e ,i =⊥且j i e e i ,j=1…3 称{}3

21,,;0e e e 为直角标架,常用}{k

j i ,,

;0表示空间

右手直角坐标系.

例: 点关于坐标面、坐标轴、原点的对称点,

设),,(z y x P 关于0点的对称点为)(z

y x ---,,

关于xoy 面的对称点为)(z y x -,,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z y x --,,

1矢量的基本坐标运算

(1) 矢量的坐标分量等于其终点的坐标减去其始点的坐标。.

特别→

OP 称为点P 的径矢 ()()22221

111,,,,,z y x P z y x P ,则{}1

212122

1,,z z y y x x P P ---=→

(2) {}{}222111,,,,,Z Y X b Z Y X a ==,则{}2

12121,,Z Z Y Y X X b a +++=+

(3)设{}Z

Y X a ,,=,则{}Z Y X a λλλλ,,=

例:用坐标方法证明:四面体对边中点连线交于一点且互相平分 2共线和共面向量的坐标性质

(1) {}{}2221

11,,,,,Z Y X b Z Y X a ==共线2

12

12

1Z Z Y Y X X =

=

?

当分母为0时,约定分子也为0

推论: 三个点A (111,,z y x ),B (222,,z y x )和C (333,,z y x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1

3121

3121

312//z z z z y y y y x x x x AC AB --=

--=

--?

(2) 三个非零矢量{}{}222111,,,,,Z Y X b Z Y X a 和{}333,,Z Y X c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

03

3

3

2221

11=Z Y X

Z Y X Z Y X 证明:

复习:平面向量{}{}2211,,,Y X b Y X a 共线 02

2

11=?

Y X Y X

四维向量共空间是否可以类似讨论? 事实上3

3

3

222

1

11

Z Y X

Z Y X Z Y X 称为三向量张成的有向体积 推论:四个点()()4,3,2,1,,=i z y x A i i i i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

01

41

41

41313131

21212=---------z z y y x x z z y y x x z z y y x x 00

0011

41

41

4131313121212111=---------?z z y y x x z z y y x x z z y y x x z y x

01

1114

4

4

333222111=z y x z y x z y x z y x (1.5-7’)

3定比分点

对于有向)(2121P P P P ≠→

线段,如果点P 满足→→=21PP P P λ,则称点P 为→

21P P 的λ分点(定比分点)

定理 1.5.6 设有向线段→21P P 的始点()1111,,z y x P ,终点为(),,,2222z y x P 则分→

21P P 成定比

()1-≠λλ的分点P 的坐标是

λ

λλ

λλ

λ++=++=++=1,1,1212121z z z y y y x x x (1.5-8)

推论:设()()2,1,,=i z y x P i i i i ,那么线段→

21P P 的中点坐标是 2

,2

,2

2

12

12

1z z z y y y x x x +=

+=

+=

(1.5-9)

总结:本节重点掌握用坐标进行矢量的运算,三矢量共面,两矢量共线的条件,有向线段的分点的坐标公式,应注意点和矢量坐标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练习:P33,4,10题 作业:P34,7(2),8(2)题 例题见书上

1.6 矢量在轴上的射影

教学要求:了解射影的定义,掌握射影的公式。 1 基本概念

① 点在有向直线l 上的射影定义:设有空间中的一点和轴l ,过A 作垂直轴l 的平面交l 与A '

点,则称A '为A 在轴l 上的射影。 ② 矢量在有向直线上的射影矢量及射影:设B A ,两点在轴l 上的射影分别为B A '',,则矢量

''B A 称为→

AB 在l 上的射影矢量,记为射影矢量l →

AB 。

规定l 方向为正向,称线段B A ''的有向长度为→

''B A 在l 上的射影,记为射影l →

AB 。 或e

射影

→AB

显然上述射影满足:e x B A =''→

e

为l 方向的单位矢量

③ 矢量在矢量上的射影:设e 是向量a 方向的单位矢量,向量xe b =,称x 为b 在a 上的射

影记为b a 射影 2 两向量的角

规定两矢量夹角在0到π之间,即π≤∠≤),(0b a ,若b a ,同向()0,=∠b a ,b a ,反向,则()π=∠b a ,,在平面上,还可以定义方向角 下面给出射影公式。

定理1.6.1 矢量→

AB 在轴l 上的射影等于矢量的模乘以轴与该矢量的夹角的余弦:

射影l →→=AB AB cos θ, θ=),(→

∠AB l . (1.6-2)

注:定理1.6.2和1.6.3表明矢量的射影满足加法和数乘两种运算。 总结:本节内容相对简单,重点掌握矢量在轴l 上的射影的计算公式。 作业:P38,1题

1.7 两矢量的数性积

教学要求:掌握两矢量数性积的定义,两矢量垂直的充要条件,数性积的运算律,利用矢量的坐标(分量)表示数性积,两点距离公式,方向余弦,两矢量的夹角余弦。 0引言

前面我们已学过矢量的加法和数乘运算,这两种运算的结果仍然是矢量,这一节我们将进行两矢量的一种乘积运算,这种运算的结果是一个数,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物理学上一个外力,经过一定的位移所作的功θcos s f W =

1 定义:两个矢量a 和b 的模和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乘积叫做矢量a 和b 的数性积(也称内积),记或,即b a ?或ab

()b a b a b a ,cos ∠=?

注:数性积是一个数,零矢量与任何矢量的数性积为0。 由上一节射影公式,

b a ?=a 射影a b =b 射影b a

若e b =,则,=?e a 射影e a

若b a =,则2

a a a =?,记作2

a ,为a 的数量平方。

下面给出

定理1.7.1 两矢量a 与b 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是0=?b a 该定理有许多应用,值得重视。

定理1.7.2 矢量的数性积满足下面的运算规律 1) 交换律 a b b a ?=?

2) 关于数因子的结合律 )()()(b a b a b a λλλ=?=? 3) 分配律 c b c a c b a ?+?=?+)( 推论:)()()(c b c a c b a ?+?=?+μλμλ

我们在这里指出,矢量的数性积运算可以像数的乘法那样进行。 现在给出数性积的坐标表示。

定理1.7.3 设k Z j Y i X b k Z j Y i X a 222111,++=++=

那么212121Z Z Y Y X X b a ++=? (1.7-6) 推论:设Zk Yj Xi a ++=,那么 下面给出几个重要的公式 1) 两点距离公式

定理1.7.4 设Zk Yj Xi a ++=,那么 2

2

2

2

Z

Y

X

a

a ++==

(1.7-8)

定理1.7.5 空间两点()()22221111,,,,,Z Y X P Z Y X P 间的距离是 2

122

122

12)()()(z z y y x x d -+-+-=

(1.7-9)

2) 矢量的方向余弦:矢量与坐标轴所成的角叫方向角,而方向角的余弦叫矢量的方向余弦,我

们有 定理1.7.6 非零矢量Zk Yj Xi a ++=的方向余弦是

cos α=2

2

2

Z

Y X X a X ++=

cos β=

2

2

2

Z

Y X Y

a Y ++=

(1.7-10)

cos γ=

2

2

2

Z

Y

X

Z

a

Z ++=

且cos 2α+cos 2β+cos 2γ=1 (1.7-11) 这里α,β,γ分别为矢量a 与x 轴,y 轴,z 轴的交角,即矢量的三个方向角。 特别地,a 0={cos α,cos β,cos γ} (1.7-12) 3) 两矢量的交角

定理1.7.7 设空间中两个非零矢量a{X 1,Y 1,Z 1}和b{X 2,Y 2,Z 2},那么它们夹角的余弦是 22

22

22

21

2

121

2

12121),(cos Z

Y

X

Z

Y X

Z Z Y Y X X b

a b a b a ++++++=

?=

∠ (1.7-13)

推论:矢量a{X 1,Y 1,Z 1}和b{X 2,Y 2,Z 2}相垂直的充要条件是

0212121=++Z Z Y Y X X (1.7-14)

平面的两矢量有类似的结论。

总结:这一节重点掌握数性积的定义,利用分量表示数性积及其应用。 作业:P48,5题 例题见书上。

1.8 两矢量的矢性积

教学要求:掌握矢性积的定义,几何意义,运算律,坐标表示。

引言

前面已学过数性积,它表示一个数,这一节我们将引入两矢量的饿乘积运算的另一种形式,它的结果是一个新的矢量。首先看一下它的定义:

定义1.8.1 两矢量a 与b 的矢性积(也称外积)是一个矢量,记做b a ?,它的模是 ),(sin b a b a b a ∠=?, (1.8-1)

它的方向与a,b 都垂直,且按a,b, b a ?的顺序构成右手标架{O;a,b, b a ?} 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我们有

定理1.8.1 两不共线矢量a 与b 的矢性积的模等于以a 与b 为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个定理刻画了矢性积的饿几何意义。 定理1.8.2 两矢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b a ?=0 该定理的应用也相当广泛,需重视。

定理1.8.3 矢性积是反交换的,即

b a ?=-(a b ?) (1.8-2) 定理1.8.4 矢性积满足关于数因子的结合律,即

)()()(b a b a b a λλλ?=?=? (1.8-3) 推论 设μλ,为任意实数,那么

))(()()(b a b a ?=?λμμλ (1.8-4)

定理1.8.5 矢性积满足分配律,即

c b c a c b a ?+?=?+)( (1.8-5)

推论 b c a c b a c ?+?=+?)( (1.8-6)

值得注意的是,矢性积在运算过程中,如果顺序发生改变,一定要变号 下面用分量来表示矢性积

定理1.8.6 如果k Z j Y i X b k Z j Y i X a 222111,++=++=,那么

k Y X Y X j X Z X Z i Z Y Z Y b a 2

2

112

2

112

2

11+

+=

? (1.8-7)

或2

2

2

111

Z Y X

Z Y X k

j i

b a =? (1.8-8) 总结:本节重点掌握矢性积的定义,几何意义和分量表示形式。 作业:P54,5题 例题见书上。

1.9 三矢量的混合积

教学要求:掌握混合积的定义,几何含义,三矢量共面的充要条件,分量表示。 引言

我们在前面两节学习的是两个矢量的乘积运算,但三个矢量的乘积运算还未涉及,总的来说有下

面几种情况,矢量a,b 作数性积再与c 作积,即(ab)c ,此时结论为与c 共线的矢量,没必要讨论,另外一种是,矢量a,b 作矢量积再与c 作数性积,即c b a ??)(,此时为一个数,还有一种是,a,b 作矢性积再与c 作矢性积,即c b a ??)(,我们在这一节只讨论第二种情况,首先给出

定义1.9.1 给定空间的三个矢量c b a ,,,如果先做前两个矢量a 与b 的矢性积,再做所得矢量与第三个矢量c 的数性积,最后所得的这个数叫三矢量c b a ,,的混合积,记做c b a ??)(,或(a,b,c),或(abc)

定理1.9.1 三个不共面矢量c b a ,,的混合积的绝对值等于以c b a ,,为棱的平面六面体的体积V ,并且当c b a ,,构成右手系时混合积是正数;当c b a ,,构成左手系时,混合积是负数,也就是有 (abc )=εV (1.9-1) 当a,b,c 是右手系时ε=1,反之ε=-1

定理1.9.2 三矢量c b a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a,b,c)=0

定理1.9.3 轮换混合积的三个因子,并不改变它的值,对调任何两个因子要改变符号,即 (abc)=(bca)=(cab)=-(bac)=-(cba)=-(acb) (1.9-2) 推论 )()(c b a c b a ??=?? (1.9-3) 下面用分量表示矢性积

定理1.9.4 如果k Z j Y i X c k Z j Y i X b k Z j Y i X a 333222111,,++=++=++=,则

3

3

3

222

1

11

)(Z Y X Z Y X Z Y X abc = (1.9-4) 三矢量c b a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 03

3

3

2221

11=Z Y X Z Y X Z Y X 总结:本节重点掌握混合积的定义,几何意义,三矢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混合积的特点,分量表示。

作业:P60,5题 例题参见书上。

第二章 轨迹与方程

教学目的:

1、理解曲面与空间曲线方程的意义;

2、掌握求轨迹方程(矢量式与坐标式参数方程及普通方程)的方法;

3、会判断已知方程所表示的轨迹名称。 教学重点:曲面和空间曲线的方程求法。

教学难点:判断已知的参数方程或普通方程所表示的图形。 教学时数:6学时

2.1 平面曲线的方程

这一节的内容不在课堂上讲,由学生在课后自学,因为后面要讲的空间曲线的方程包含了这一节内容。

2.2 曲面的方程

教学要求:掌握曲面方程的定义,求曲面方程的方法,曲面参数方程的定义、形式。 引言

曲面方程的意义与平面曲线一样,即点所满足的式子,曲面方程通常由下列形式来表示: F(x,y,z)=0或z=f(x,y)

求曲面方程的方法通常是:利用轨迹的性质,列出曲面上的点所满足的条件建立等式,再把坐标代入化简即可得曲面方程,举例如书上 曲面的矢量式参数方程为

321),(),(),().(e v u z e v u y e v u x v u r ++=

其中),(,d v c b u a v u ≤≤≤≤为参数,321,,e e e 为空间矢量的基底。 曲面的坐标式参数方程为 ??

?

??===),(),(),(v u z z v u y y v u x x 这里v u ,同上。

总结:这一节重点掌握曲面方程的形式,参数方程的形式。 作业:P88, 5题 例题见书上

2.3 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这类方程比较特殊,分别有下面三种形式 F(x,y)=0, 母线平行于z 轴 F(x,z)=0, 母线平行于y 轴 F(y,z)=0, 母线平行于x 轴 例如:2

2

2

a y x =+, 圆柱面(轴为z 轴) 2.4 空间曲线的方程

教学要求:掌握空间曲线方程的定义,了解它的求法,掌握曲线射影柱面的求法。 引言

空间曲线方程的意义与曲面一样,我们把空间曲线看作是两个曲面的交线,于是方程为

??

?==0),,(0

),,(:2

1z y x F z y x F L (2.4-1) 具体举例见书上。

对于空间曲线L(2.4-1)的射影柱面,就是以L 为准线,作母线分别平行于三坐标的柱面,在代数上就是在方程(2.4-1)中分别消去三个坐标x,y ,z ,

就可得L 对于yoz 面,xoz 面,xoy 面三坐标面的射影柱面 例子见书上

作业:P97,3题,8题

第三章 平面与空间直线 教学目的:

1、 深刻理解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下平面方程是一个关于x,y,z 的三元一次方程;反过来任何一个关于x,y,z 的三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个平面。直线可以看成两个平面的交线,它可以用两个相交平面的方程构成的方程组来表示;

2、 掌握平面与空间直线的各种形式的方程,明确方程中常数(参数)的几何意义,能根据决定平面或决定直线的各种导出它们的方程,并熟悉平面方程的各种形式的互化与直线各种方程形式的互化;

3、 能熟练地根据平面和直线的方程以及点的坐标判别有关点、平面、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与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和交角。

教学重点:平面与空间直线的方程求法及点、平面、直线之间的相关位置。 教学难点:平面与空间直线各种形式方程的互化。 教学时数:10学时 3.1平面的方程

教学要求:掌握平面方程的几种形式,包括参数方程,点位式方程,截距式方程,法式方程以及一般方程,平面的一般方程的法式化。

引言

我们知道,平面可以由一个点和不共线的两方向矢量决定,于是可得如下的矢量式参数方程。

a r r νμ++=0

其中νμ,为参数,b a ,为两不共线矢量,0r 为定值 (3.1-1) 变形又可得坐标式参数方程

??

?

??++=++=++=ν

μνμνμ210210210z z z z y y y y x x x x (3.1-2) 消参可得点位式方程 02

2

2

111000=---Z Y X Z Y X z z y y x x (3.1-4)

或0),,(0=-b a r r ,共面三矢量的条件 (3.1-3)

平面也可由三点决定,于是有下面的三点式方程

)()(13121r r r r r r -+-+=νμ (3.1-5)

??

??-+-+=-+-+=-+-+=)

()()()()()(13121131211121z z v z z u z z y y v y y u y y x x x x x x νμ (3.1-6) 0),,(13121=---r r r r r r (3.1-7)

01

31313121221

11=---------z z y y x x z z y y x x z z y y x x (3.8-8) 01

1113

3

3

22111=z y x z y x z y x z y x (3.8-8')

特别地,我们还有截距式方程

1=+

+

c

z b

y a

x 0≠abc (3.1-9)

平面的一般方程是下面的三元一次方程

0=+++D Cz By Ax (3.1-10)

其中,A,B,C 不全为0

对于一些特殊情形,必须非常熟悉。

对于平面,还可由一点和垂直于已知非0矢量的矢量决定,平面的方程为下面的点法式方程

0)(0=-?r r n (3.1-11)

0)()()(000=-+-+-z z C y y B x x A (3.1-12)

如果取单位法矢量{}γ

βαcos ,cos ,cos 0=n ,则

00

=-?P r n (3.1-13)

cos cos cos =

-++P z y x γβα (3.1-14)

这里的P 表示原点到平面的距离0≥P 对于平面的一般方程(3.1-10),用2

2

2

1C

B A ++±

=

λ

可以法式化,符号的造取须使0≤-P

具体的一些例子参见书上。

总结:本节重点掌握平面的几个方程形式和法式化。 作业:P109,5,6,7题 3.2 平面与点的相关位置 3.3两平面的相关位置

教学要求:掌握离差的定义,点与平面的距离公式,两平面位置关系的判定条件。 引言

点与平面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点在平面上即点满足平面方程,由前一节可得,于是我们只考虑点在平面外的情形,离差的定义为 δ=射影n 0→

QM

(3.2-1)

以及

P

z y x P

r n -++=-?=γβαδcos cos cos 00000

(3.2-2,3)

点),,(0000z y x M 与平面0=+++D Cz By Ax 间的距离为

2

2

2

000C

B A D

Cz By Ax d +++++= (3.2-4)

两平面的关系有相交,平行,重合,具体的条件决定于下述方程组 ??

?=+++=+++)2(,0)

1(,02222

1111D z C y B x A D z C y B x A 的解的情况。

平面(1)与(2)相交的充要条件是

222111::::C B A C B A ≠ (3.3-1)

平行的充要条件是 2

12

12

12

1D D C C B B A A ≠== (3.3-2)

重合的充要条件是 2

12

12

12

1D D C C B B A A === (3.3-3)

两平面夹角的余弦

22

222221

21

2

1

2

121212

12121cos ),(cos C

B A C

B A

C C B B A A n n n n ++++++±

=??±

=±=∠θππ (3.3-5)

由此可得,两平面垂直的充要条件是

0212121=++C C B B A A (3.3-6)

总结:这两节重点掌握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两平面位置关系的判定条件。

作业:P113,10题,P115,6题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教学要求:掌握直线的几种方程形式,包括参数方程,标准方程,两点式方程,一般方程,射影方程。 引言

我们知道,直线可以由一个点和一个方向矢量决定,于是得到直线的参数方程。

νt r r +=0 (3.4-1)

??

??+=+=+=tZ

z z tY y y tX x x 000 (3.4-2) 再消去参数t ,即得直线的标准方程 Z

z z Y

y y X

x x 0

-=-=- (3.4-3)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为 1

211

211

21z z z z y y y y x x x x --=--=-- (3.4-6)

如果取}{γ

βαcos ,cos ,cos 0

=V

,则

=-=0

0MM

r r t

参数t 的绝对值是l 上两点0M 与M 间的距离 用Z Y X ::表示方向数

直线的一般方程是下面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

?=+++=+++0

22221111D z C y B x A D z C y B x A (3.4-11) 其中222111::::C B A C B A ≠ 它的射影式方程为

?

?

?+=+=d bz y c

az x (3.3-12) 其中

0000,,,z Z Y y d z Z

X x c Z

Y b Z X a -

=-

==

=

由(3.4-11)可得直线的标准方程

2

2

1102

2

1102

2

110B A B A z z A C A C y y C B C B x x -=

-=

-

其中

0,,2

2

11221102

2

112211

0==

=

z B A B A A D A D y B A B A D B D B x 1

另外,直线的方向矢量v 可取21n n ?

具体的例题见书上

总结:本节重点掌握直线的方程形式及求解方法。 作业:P123,4题

3.5 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 3.6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3.7 空间直线与点的相关位置 3.8平面束

教学要求:掌握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判定,两直线相关位置的判定,两直线夹角的余弦,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公垂线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轴平面束,平行平面束的方程及其应用。 引言

直线与平面有相交,平行,直线在平面上三种关系。 判定要求是:

(1)相交0≠++CZ BY AX (2)平行0=++CZ BY AX

(3)直线在平面上0=++CZ BY AX ,0000=+++D Cz By Ax

其中l :,0

Z

z z Y

y y X

x x -=-=-平面0:=+++D Cz By Ax π

直线L 与平面π的交角为0到

2

π

之间,有

2

2

2

2

2

2

sin Z

Y

X

C B A Cz

By Ax v

n v n ++++++=

??=? (3.5-4)

直线1

111111:

Z z z Y y y X x x L -=

-=-

直线2

22

22

22:

Z z z Y y y X

x x L -=

-=-

相关位置的充要条件是

1 异面:

02

2

2

1111

21

21

2≠---=

?Z Y X Z Y X z z y y x x (3.6-1)

2 相交:

222111::::,0Z Y X Z Y X ≠=? (3.6-2)

3 平行:

)(:)(:)(::::,0121212222111z z y y x x Z Y X Z Y X ---≠≠=? (3.6-3)

4 重合:

)(:)(:)(::::121212222111z z y y x x Z Y X Z Y X ---== (3.6-4)

空间两直线的夹角余弦 22

22

22

21

2

121

2

1212121),(cos Z

Y

X

Z

Y X

Z Z Y Y X X ++++++±

=∠ (3.6-5)

垂直的充要条件:

212121=

++Z Z Y Y X X (3.6-6)

异面直线1 与2 间的距离为

2

2

2

112

2

2

112

2

2

112

2

2111

2

12

12

1Y X

Y X X

Z X Z Z Y Z Y Z Y X Z Y X z z y y x x d +

+

---=

(3.6-7)

公垂线0 的方程为

????

?????

?

?=---=---00

222222111111Z

Y

X

Z Y X z z y y x x Z Y X Z Y X z z y y x x (3.6-8)

其中2

2

112

2

112

2

11,,Y X Y X Z X Z X Z Y Z Y Z Y X =

=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

2

2

2

2

1

01

02

1

01

02

1

01

00

1Z

Y

X

Y

X

y y x x X

Z x x z z Z

Y

z z y y v

M M v d ++--+

--+

--=

?=

(3.7-1)

以直线L 为轴的有轴平面束的方程是

0)()(22221111=+++++++D z C y B x A m D z C y B x A , (3.8-1)

由平面0=+++D Cz By Ax 决定的平行平面束的方程是

λλ,0=+++Cz By Ax 为任意实数 (3.8-2)

相关例题参见教材

总结:重点掌握直线与平面,直线与直线的判定条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平面束的方程以及应用。

作业:P127,6题,P133,8题,P134,2题,P139,4题

第八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案(同济大学版高数)

第八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第一节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教学目的:将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引导到空间,使学生明确学习空间解析几何的意义和目的。使学生对(自由)向量有初步了解,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的概念 4.向量的运算 教学难点:1.空间思想的建立 2.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向量的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在数学上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其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其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在数学上只研究与起点无关的自由向量(以后简称向量)。 2. 量的表示方法有: a 、i 、F 、OM 等等。 3. 向量相等b a =:如果两个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说(即经过平移后能完全重合的向量)。 4. 量的模:向量的大小,记为a 。 模为1的向量叫单位向量、模为零的向量叫零向量。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5. 量平行b a //:两个非零向量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零向量与如何向量都平行。 6. 负向量: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向量,记为a -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1.加减法c b a =+: 加法运算规律:平行四边形法则(有时也称三角形法则),其满足的运算规律有交换率和结合率见图7-4

2.c b a =- 即c b a =-+)( 3.向量与数的乘法a λ:设λ是一个数,向量a 与λ的乘积a λ规定为 0)1(>λ时,a λ与a 同向,||||a a λλ= 0)2(=λ时,0a =λ 0)3(<λ时,a λ与a 反向,||||||a a λλ= 其满足的运算规律有:结合率、分配率。设0 a 表示与非零向量a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那么 a a a 0= 定理1:设向量a ≠0,那么,向量b 平行于a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数λ, 使b =a λ 例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a =AB ,b =AD ,试用 a 和 b 表示向量MA 、MB 、MC 和MD ,这里M 是平行 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见图7-5) 图7-4 解:→→==+AM AC 2b a ,于是)(2 1 b a +- =→ MA 由于→ → -=MA MC , 于是)(21 b a += → MC 又由于→→==+-MD BD 2b a ,于是)(2 1 a b -=→MD 由于→→-=MD MB , 于是)(2 1 a b --=→MB 三、空间直角坐标系 1.将数轴(一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二维)进一步推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三维)如图7-1,其符合右手规则。即以右手握住z 轴,当右手的四个手指从正向x 轴以2 π 角度转向正向y 轴时,大拇指的指向就是z 轴的正向。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解析几何全部教案

百读文库CHENyx2011 woaiwojia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以及直线的斜率公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直线上的点与直线的方程的解的一一对应关系、方程和直线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迁移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品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材分析 1.重点:通过对一次函数的研究,学生对直线的方程已有所了解,要对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内容进行介绍,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理解概念;斜率公式要在熟练运用上多下功夫.2.难点:一次函数与其图象的对应关系、直线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是难点.由于以后还要专门研究曲线与方程,对这一点只需一般介绍就可以了. 3.疑点:是否有继续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 三、活动设计 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练习.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次函数及其图象 已知一次函数y=2x+1,试判断点A(1,2)和点B(2,1)是否在函数图象上.初中我们是这样解答的: ∵A(1,2)的坐标满足函数式,

∴点A在函数图象上. ∵B(2,1)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式, ∴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 现在我们问:这样解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 讨论作答:判断点A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满足函数关系式的点都在函数的图象上;判断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应满足函数关系式.简言之,就是函数图象上的点与满足函数式的有序数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二)直线的方程 引导学生思考:直角坐标平面内,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直线吗?直线都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吗?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直线不一定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如直线x=a连函数都不是.一次函数y=kx+b,x=a都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这个方程的解和它所表示的直线上的点一一对应. 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之,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 上面的定义可简言之:(方程)有一个解(直线上)就有一个点;(直线上)有一个点(方程)就有一个解,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显然,直线的方程是比一次函数包含对象更广泛的一个概念. (三)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 通过研究一次函数,我们对直线的方程已有了一些了解,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y=kx+b中k的几何含意、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方向怎样求直线的方程、怎样通过直线的方程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都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四)直线的倾斜角 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如图1-21中的α.特别地,当直线l和x轴平行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解析几何初步》复习教案

课题:《解析几何初步》章节复习第一课时 —————直线和直线的方程 内容出处:北师大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章节小结与复习 授课教师:江西省景德镇一中胡闵红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公式,使学生掌握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直线方程,形成较完整知识体系,完成知识学习“由厚到薄”的全过程。 (2)通过对直线方程的梳理,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讨论的思想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画、图表多种形式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易于识记。同时凸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复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梳理,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复习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结构美,数形结合的统一美。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本章的知识结构,综合地应用直线方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恰当选择直线方程形式求解问题。【教学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讨论、共同探究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课: 说明:如此设计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梳理: 1、倾斜角的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把x 轴(正方向)按逆时针方向绕着交点旋转到和直线l 重合所成的角。对于与x 轴平行的直线,我们规定倾斜角为00。 所以倾斜角的范围为00[0,180) 2、斜率: 在当倾斜角不等于90°时,斜率等于倾斜角的正切值;如果倾斜角等于90°时,斜率不存在。 斜率也可以由两点坐标表示,21 21 y y k x x -= -12()x x ≠。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直观的复习倾斜角和斜率。 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如下表: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案.doc

第八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第一节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教学目的:将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引导到空间,使学生明确学习空间解析几何的意义和目的。使学生对(自由)向量有初步了解,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重点: 1. 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的概念 4.向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1. 空间思想的建立 2.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向量的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在数学上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其长度表示向 量的大小,其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在数学上只研究与起点无关的自由向量(以后简称向量)。 2.量的表示方法有: a 、i、F、 OM 等等。 3.向量相等a b :如果两个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说(即经过平移后能完全 重合的向量)。 4.量的模:向量的大小,记为 a 、OM。 模为 1 的向量叫单位向量、模为零的向量叫零向量。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5.量平行a // b:两个非零向量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零向量与如何向量都平行。 6.负向量: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向量,记为 a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b c 1.加减法a b c:加法运算规律:平行四边形法则(有 时也称三角形法则),其满足的运算规律有交换率和结合率见图7 a -4

2.a b c 即 a ( b) c 3.向量与数的乘法 a :设是一个数,向量 a 与的乘积a规定为 (1) 0 时, a 与a 同向, | a | | a | (2) 0 时, a 0 (3) 0 时, a 与a反向,| a | | || a | 其满足的运算规律有:结合率、分配率。设 a 0表示与非零向量 a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那么 a 0a a 定理 1:设向量,那么,向量 b 平行于 a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数 λ , a≠ 0 使b=a 例 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AB a ,AD b ,试用 a 和b表示向量 MA 、MB 、MC 和 MD ,这里M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见图7-5)图 7- 4 解: a b AC 2 AM ,于是 MA 1 (a b) 2 由于 MC MA ,于是 MC 1 b) (a 2 1 (b a) 又由于 a b BD 2 MD ,于是 MD 1 (b 2 由于 MB MD ,于是 MB a) 2 三、空间直角坐标系 1.将数轴(一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二维)进一步推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三维) 如图 7- 1,其符合右手规则。即以右手握住z 轴,当右手的四个手指从正向x 轴以角度 2 转向正向 y 轴时,大拇指的指向就是z 轴的正向。 2.间直角坐标系共有八个卦限,各轴名称分别为:x轴、y轴、z轴,坐标面分别 为 xoy 面、yoz面、zox面。坐标面以及卦限的划分如图7-2 所示。 图 图 7-1 右手规则演示 7- 2 空间直角坐标系图图7-3空间两点 M 1 M 2的距离图3.空间点M ( x, y, z)的坐标表示方法。 通过坐标把空间的点与一个有序数组一一对应起来。注意:特殊点的表示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练习题讲课教案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练习题

第4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练习题 习题4.1 一、选择题 1.将平行于同一平面的所有单位向量的起点移到同一点, 则这些向量的终点构成的图形是( ) (A )直线; (B ) 线段; (C ) 圆; (D ) 球. 2.下列叙述中不是两个向量a 与b 平行的充要条件的是( ) (A )a 与b 的内积等于零; (B )a 与b 的外积等于零; (C )对任意向量c 有混合积0)(=abc ; (D )a 与b 的坐标对应成比例. 3.设向量a 的坐标为 31 3 , 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向量a 的终点坐标为),,(z y x ; (B )若O 为原点,且a =, 则点A 的坐标为 ),,(z y x ; (C )向量a 的模长为222z y x ++;(D ) 向量)2/,2/,2/(z y x 与a 平行. 4.行列式2 131323 21的值为( ) (A ) 0 ; (B ) 1 ; (C ) 18 ; (D ) 18-. 5.对任意向量a 与b , 下列表达式中错误的是( ) (A )||||a a -=; (B )||||||b a b a +>+; (C ) ||||||b a b a ?≥?; (D ) ||||||b a b a ?≥?. 二、填空题 1.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边BC 和CD 的中点分别为M 和N ,且p AM =, q =,则BC =_______________,CD =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ABC ?三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0,2),B(8,0,0),C(0,8,6),则边BC上的中线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间中一动点移动时与点)0,0,2(A和点)0,0,8(B的距离相等, 则该点的轨迹方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力k + 2+ =, 则F将一个质点从)3,1,0(A移到)1,6,3(, B所做的功为 F5 j i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2,5,3(A, )4,7,1(B, )0,8,2( C, 则= ?____________________;ABC =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与证明题 1.已知1 | |= c, 并且0 |= b, 5 | a, 4 |= | a? b + + ?. b ? +c + c b = c a.计算a 2.已知3 ?b || a?. |= |b a, 求| | |= ?b a, 4 | 3.设力k - =作用在点)1,6,3(A, 求力F对点)2 ,7,1(,- + B的力矩的大小. i j F5 3 2+

鲁京津琼专用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九章平面解析几何9.1直线的方程教案含解析

鲁京津琼专用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九章平面解析几何 9.1直线的方程教案含解析 §9.1 直线的方程 最新考纲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3.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1.直线的倾斜角 (1)定义: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2)范围:直线l 倾斜角的范围是[0°,180°). 2.斜率公式 (1)若直线l 的倾斜角α≠90°,则斜率k =tan α. (2)P 1(x 1,y 1),P 2(x 2,y 2)在直线l 上且x 1≠x 2,则l 的斜率k =y 2-y 1 x 2-x 1 . 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名称 方程 适用范围 点斜式 y -y 0=k (x -x 0) 不含直线x =x 0 斜截式 y =kx +b 不含垂直于x 轴的直线 两点式 y -y 1y 2-y 1=x -x 1 x 2-x 1 (x 1≠x 2,y 1≠y 2) 不含直线x =x 1和直线y =y 1 截距式 x a +y b =1 不含垂直于坐标轴和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 Ax +By +C =0 (A 2 +B 2 ≠0)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直线都适用

概念方法微思考 1.直线都有倾斜角,是不是都有斜率?倾斜角越大,斜率k 就越大吗? 提示 倾斜角α∈[0,π),当α= π2时,斜率k 不存在;因为k =tan α? ????α≠π2.当α∈? ?? ?? 0,π2时,α越大,斜率k 就越大,同样α∈? ?? ??π2 ,π时也是如此,但当α∈(0,π) 且α≠π 2 时就不是了. 2.“截距”与“距离”有何区别?当截距相等时应注意什么? 提示 “截距”是直线与坐标轴交点的对应坐标值,它可正,可负,也可以是零,而“距离”是一个非负数.应注意过原点的特殊情况是否满足题意. 题组一 思考辨析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根据直线的倾斜角的大小不能确定直线的位置.( √ ) (2)若直线的斜率为tan α,则其倾斜角为α.( × ) (3)斜率相等的两直线的倾斜角不一定相等.( × ) (4)经过任意两个不同的点P 1(x 1,y 1),P 2(x 2,y 2)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y -y 1)(x 2-x 1)=(x -x 1)(y 2-y 1)表示.( √ ) 题组二 教材改编 2.若过点M (-2,m ),N (m,4)的直线的斜率等于1,则m 的值为( ) A .1B .4C .1或3D .1或4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得m -4-2-m =1,解得m =1. 3.过点P (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为. 答案 3x -2y =0或x +y -5=0 解析 当截距为0时,直线方程为3x -2y =0; 当截距不为0时,设直线方程为x a +y a =1,

解析几何课程标准

《解析几何》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解析几何》是师范院校数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特点是应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内容。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平面曲线、空间直线、平面、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二次曲面等的基本性质,提高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今后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并能在较高的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处理中学数学的有关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中学教学;要充分利用矢量工具,注意矢量法与坐标法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培养学生的图画能力,提高画图技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与独立价值及其研究的主要范围,研究方法与该学科的进展与未来方向; 2、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3、知道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联系与相互的渗透; 4、充分理解几何学科的特点与本课程处理几何的方法; 5、牢固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后继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该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下面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一)矢量坐标

(二)轨迹与方程 (三)平面与空间直线 (四)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与二次曲面

四、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 解析几何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系主干课程。每周安排4课时,共60课时,函授生一般为3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教学班是主要教学组织,班级授课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根据几何学科的特点,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充分利用习题课课时,灵活组织学生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各种教学活动。 3、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好的教学方法应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 五、教材编写与选用 本课程选用吕林根、许子道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出版的教材《解析几何》(第三版)。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1、这门学科的评价依据本科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该门课程的成绩评 定采用平时考核(30%)和期末考试(70%)相结合的形式。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考试方式、分制与分数解释。 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 4、题型比例 判断题10%;填空题10%;计算题60%;证明题20%。 5、样题与目标定位示例 A、判断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空间解析几何2》教学大纲.

《空间解析几何2》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229 学时:22 学分:1.5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课 面向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英语译名:In terspace An alytic Geometry (2)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向 量代数知识,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深刻理解坐标观念和曲线(面)与方程相对应的观念,熟练掌握讨论空间直线、平面、曲线、曲面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及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几何直观分析问题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高等代数》及《数学分析》及后继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为日后胜任小学教学工作而作好准备。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平面与空间直线(14学时) 1.教学内容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平面与空间直线的各种形式的方程,能判别空间有关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能熟练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与交角。 2?教学重点:根据条件求解平面和空间直线的方程,及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3?教学难点:求解平面和空间直线的方程。 4.教学内容: (1)平面的方程(2课时):掌握空间平面的几种求法(点位式、三点式、点法式、一般式)。 (2)平面与点及两个平面的相关位置(2课时):掌握平面与点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掌握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3)空间直线的方程(2课时):掌握空间直线的几种求法(点向式、两点式、参数式、一般式、射影式)。 (5)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2课时):掌握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6)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2课时):掌握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7)空间直线与点的相关位置(2课时):掌握直线与点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8)平面束(2课时):掌握平面束的定义(有轴平面束和平行平面束),并能根据题意求平面束的方程。 (二)特殊曲面(8学时)

(整理)平面解析几何教案

第十章 平面解析几何 10.1直线方程 教学内容及其要求: 一、教学内容 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2. 直线的方程 3. 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4. 两条直线的交点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教学要求 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斜率公式,并会运用。 2. 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和一般式方程,能较熟练地根据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 3. 掌握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充要条件,并会熟练运用。 4. 掌握求两直线交点的方法并会运用。 5. 熟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会运用。 简单介绍直线方程的概念 我们把0kx y b -+=(y kx b =+转换过来)叫做直线l 的方程,反过来说直线l 的方程表示就是0kx y b -+=。 例1 已知直线l 的方程为2360x y ++=(1)求直线l 与坐标轴交点的坐标。(2)判 断点1(1,1)M -、210 (2,)3 M - 是否在直线l 上。 解:(1)要求坐标轴上的点,我们可以知道在x 轴上坐标(,0)x ,在y 轴上坐标(0,)y 把(,0)x 带入方程,得3x =- 把(0,)y 带入方程,得2y =- (2)要问点是否在直线上,我们只需把点的坐标带入方程,方程左右相等,那么点就在直线上,否则就是不在。 把1(1,1)M -带入方程左边,左边7=≠右边,所以点不在直线上。 把210 (2,)3 M - 带入方程左边,左边0==右边,所以点在直线上。

例2 已知直线l 的方程为3120x y -+=(1)求直线l 与坐标轴交点的坐标。(2)判断点1(2,6)M --、2(2,3)M -是否在直线l 上。 解:(1)要求坐标轴上的点,我们可以知道在x 轴上坐标(,0)x ,在y 轴上坐标(0,)y 把(,0)x 带入方程,得4x =- 把(0,)y 带入方程,得12y = (2)要问点是否在直线上,我们只需把点的坐标带入方程,方程左右相等,那么点就在直线上,否则就是不在。 把1(2,6)M --带入方程左边,左边12=≠右边,所以点不在直线上。 把2(2,3)M -带入方程左边,左边21=≠右边,所以点不在直线上。 10.1.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 (1)定义:沿x 轴正方向,逆时针旋转到与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作?,那么?就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 (2)图像表示:

最新平面解析几何教案

平面解析几何教案

第十章平面解析几何 10.1直线方程 教学内容及其要求: 一、教学内容 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2. 直线的方程 3. 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4. 两条直线的交点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教学要求 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斜率公式,并会运用。 2.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和一般式方程,能较熟练地根据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 3. 掌握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充要条件,并会熟练运用。 4. 掌握求两直线交点的方法并会运用。 5. 熟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会运用。 简单介绍直线方程的概念 我们把?Skip Record If...?(?Skip Record If...?转换过来)叫做直线?Skip Record If...?的方程,反过来说直线?Skip Record If...?的方程表示就是?Skip Record If...?。 例1 已知直线?Skip Record If...?的方程为?Skip Record If...?(1)求直线?Skip Record If...?与坐标轴交点的坐标。(2)判断点?Skip Record If...?、?Skip Record If...?是否在直线?Skip Record If...?上。

解:(1)要求坐标轴上的点,我们可以知道在?Skip Record If...?轴上坐标?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轴上坐标?Skip Record If...? 把?Skip Record If...?带入方程,得?Skip Record If...? 把?Skip Record If...?带入方程,得?Skip Record If...? (2)要问点是否在直线上,我们只需把点的坐标带入方程,方程左右相等,那么点就在直线上,否则就是不在。 把?Skip Record If...?带入方程左边,左边?Skip Record If...?右边,所以点不在直线上。 把?Skip Record If...?带入方程左边,左边?Skip Record If...?右边,所以点在直线上。 例2 已知直线?Skip Record If...?的方程为?Skip Record If...?(1)求直线?Skip Record If...?与坐标轴交点的坐标。(2)判断点?Skip Record If...?、?Skip Record If...?是否在直线?Skip Record If...?上。 解:(1)要求坐标轴上的点,我们可以知道在?Skip Record If...?轴上坐标 ?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轴上坐标?Skip Record If...?把?Skip Record If...?带入方程,得?Skip Record If...? 把?Skip Record If...?带入方程,得?Skip Record If...? (2)要问点是否在直线上,我们只需把点的坐标带入方程,方程左右相等,那么点就在直线上,否则就是不在。 把?Skip Record If...?带入方程左边,左边?Skip Record If...?右边,所以点不在直线上。

(完整版)(整理)第七章空间解析几何

第七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内容概要

习题7-1 ★★1.填空: (1) 要使b a b a -=+成立,向量b a , 应满足b a ⊥ (2) 要使 b a b a +=+成立,向量b a , 应满足 //b a ,且同向 ★2.设c b a v c b a u -+-=+-=3 , 2,试用c b a , , 表示向量v u 32- 知识点:向量的线性运算 解:c b a c b a c b a v u 711539342232+-=+-++-=- ★3.设Q , P 两点的向径分别为21 , r r ,点 R 在线段PQ 上,且 n m RQ PR = ,证明点R 的向径为 n m m n += +r r r 12 知识点:向量的线性运算 证明:在OPQ ?中,根据三角形法则PQ OP OQ =-,又)(21r r -+=+= n m m n m m , ∴n m m n n m m PR OP OR ++=-++ =+=22r r r r r 1 11)( ★★4.已知菱形 ABCD 的对角线b a ==B , ,试用向量b a , 表示 , , , 。 知识点:向量的线性运算 解:根据三角形法则, b a ==-==+B D AD , AB AC BC AB ,又ABCD 为菱形, ∴ =(自由向量), ∴222 AB AC BD AB CD DC AB --=-=-?=?=-=-=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a b b a a b ∴2b a +==,2 DA +=-u u u r a b ★★5.把ABC ?的BC 边五等分,设分点依次为4321 , , , D D D D ,再把各分点与点 A 连接,试以 a c ==BC AB , 表示向量 , , 321A D A D A D 和A D 4。

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空间解析几何 英文名称:Analytic geometry 课程编号:2411207 开课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开课学期:第1学期 学分/周学时:3/3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2.课程性质(本课程在该专业的地位作用) 本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及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初等数学通向高等数学的桥梁,是高等数学的基石,线性代数,数学分析,微分方程,微分几何,高等几何等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及研究方法。空间解析几何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一门学科,是从初等数学进入高等数学的转折点,是沟通几何形式与数学关系的一座桥梁。 3.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树立起空间观念。使学生受到几何直观及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训练,扩大知识领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向量法与坐标法计算几何问题和证明几何问题的能力,并且能用解析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和对解析表达式给予几何解释,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加深对中学几何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从而获得在比较高的观点下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借助解析几何所具有的较强的直观效果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教材体系特点及具体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用代数的方法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下,研究平面、空间直线、柱面、锥面、旋转曲面和二次曲面等几何图形的性质,能对坐标化方法运用自如,从而达到数与形的统一。了解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和二次曲面的一般理论。以培养学生掌握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为主,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解析几何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娴熟的矢量代数的计算能力和推理、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教学时数及课时分配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养成,《空间解析几何》,科学出版社。 2.吴光磊、田畴编,《解析几何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丘维声,《解析几何》,北京大学出版社。 4.南开大学《空间解析几何引论》编写组编,《空间解析几何引论》,高教出版社。 5.吕林根许子道等编《解析几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说明 1.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 2.可考虑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空间解析几何简介

153 自测题七解答 一、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3分,满分33分) 1.点)4,1,2(--位于第( Ⅵ )卦限;关于y 轴的对称点是( (2,1,4) );到z O x 平面的距离是( 1 ). 2.下列方程:(1)0222=--z y x ;(2)044222=+-+xy z y x ;(3) z y x 364922-=+; (4) 1=x ;(5)364922=+z x ;(6)1222=+-z y x 中, 方程( (4) )和( (5) )表示柱面;方程( (1) )和( (6) )表示旋转曲面;方程( (6) )表示旋转双曲面;方程( (3) )表示椭圆抛物面;方程( (1) )表示锥面;方程( (2) )表示两个平面.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 1.下列点在球面02222=-++z z y x 内部的是〖 C 〗. (A ) )2,0,0(; (B ) )2,0,0(-; (C ) ()5.0,5.0,5.0; (D ) ()5.0,5.0,5.0-. 2.方程组22 1,492.x y y ?+=???=? 在空间解析几何中表示〖 B 〗. (A ) 椭圆柱面; (B ) 两平行直线; (C ) 椭圆; (D ) 平面. 3.圆? ??=--+=++-+-09336)1()7()4(222z y x z y x 的中心M 的坐标为〖 A 〗. (A ) )0,6,1(; (B ) )1,7,4(-; (C ) )0,1,6(; (D ) )1,6,0(. 提示:只有点)0,6,1(到球心)1,7 ,4(-(球心)1,7,4(-到平面的距离). 4.下列平面通过z 轴的是〖 D 〗. (A ) 013=-y ;(B ) 0632=--y x ;(C ) 1=+z y ;(D ) 03=-y x . 三、(本题满分15分) 求过点)2,0,1(1M 、)3,1,0(2M 且平行于z 轴的平面方程. 解 因为平面平行于z 轴,所以设平面的方程为0Ax By D ++=(缺z 项). 又点)2,0,1(1M 、)3,1,0(2M 在平面上,所以00A D B D +=??+=?,得A D B D =-??=-?. 则平面方程为0Dx Dy D --+= (0D ≠),即 10x y +-=. 四、(本题满分15分)求母线平行于x 轴,且通过曲线???=+-=++0 162222222z y x z y x 的柱面方程.

解析几何课程教案

第一章矢量与坐标 教学目的1、理解矢量的有关概念,掌握矢量线性运算的法则及其运算性质; 2、理解矢量的乘法运算的意义,熟悉它们的几何性质,并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律; 3、利用矢量建立坐标系概念,并给出矢量线性运算和乘法运算的坐标表示; 4、能熟练地进行矢量的各种运算,并能利用矢量来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教学重点矢量的概念和矢量的数性积,矢性积,混合积。 教学难点矢量数性积,矢性积与混合积的几何意义。 参考文献(1)解析几何(第三版),吕林根许子道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解析几何思考与训练,梁延堂马世祥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 授课课时8 §矢量的概念 教学目的1、理解矢量的有关概念; 2、掌握矢量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矢量的两个要素:摸与方向。 教学难点矢量的相等 参考文献(1)解析几何(第三版),吕林根许子道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解析几何思考与训练,梁延堂马世祥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 授课课时1 一、有关概念 1. 矢量 2. 矢量的表示

3. 矢量的模 二、特殊矢量 1. 零矢 2. 单位矢 三、矢量间的关系 1. 平行矢 2. 相等矢 3. 自由矢 4. 相反矢 5. 共线矢 6. 共面矢 7. 固定矢量 例1. 设在平面上给了一个四边形ABCD,点K、L、M、N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 当ABCD是空间四边形时,这等式是否也成立 例2. 回答下列问题: (1) 若矢量设点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在矢量、、、、、、、、、、和中,哪些矢量是相等的 2. 如图1-3,设ABCD-EFGH是一个平行六面体,在下列各对矢量中,找出相等的矢量和互为相反矢量的矢量: (1) 、; (2) 、; (3) 、; (4) 、; (5) 、. 矢量的线性运算(§矢量的加法、§矢量的数乘) 教学目的1、掌握矢量加法的两个法则、数量与矢量的乘法概念及运算律; 2、能用矢量法证明有关几何命题。

福建省漳浦县道周中学2020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 解析几何教案 文

福建省漳浦县道周中学2020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 解析几何教案 文 平面解析几何 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着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题量一般为一道解答题和两道填空题.江苏高考对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由原来的理解降为了解,圆锥曲线突出了直线与椭圆(理科有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淡化了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有关问题始终是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必考一道解答题.直线与圆锥曲线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对解题能力的考查层次要求较高,所研究的问题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定点(定值)、最值以及参数的取值范围等. 教学目标:在2020年的备考中,需要关注: (1)直线的基本概念,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基础知识; (2)活用圆的两类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对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熟练掌握。 一、基础回顾: 1、若直线(a 2 +2a )x -y +1=0的倾斜角为钝角,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经过22 2410x y x y +--+=的圆心,且倾斜角为 6 π 的直线方程为 . 3、直线ax +2y +6=0与直线x +(a -1)y +(a 2 -1)=0平行,则a =________. 4、直线20x +-=与圆2 2 4x y +=相交于,A B 两点,则弦AB 的长度等于 . 5、已知圆:C ()()22 212x y -++=,过原点的直线l 与圆C 相切,则所有切线的斜率之和为 . 6、过点()0,6A 且与圆2 2:10100C x y x y +++=切于原点的圆的方程为 . 二、典型问题 基本题型一:直线的概念、方程及位置问题

《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0532001 课程英文名称:Analytic Geometry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应用统计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空间解析几何》是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初等数学通向高等数学的桥梁,是高等数学的基石,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方法。空间解析几何是用坐标法,把数学的基本对象与数量关系密切联系起来,它对整个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几何直观化及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训练,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解析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并对解析表达式予以几何解释,为进一步学习基础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学几何理论与方法的理解,联系中学数学的教学,充分利用矢量工具注意矢量法与坐标的联系,从而获得高观点下处理中学几何问题的能力,以及画图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矢量的概念;矢量的运算及矢量的坐标法;平面与空间直线方程;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代数形式的联系;曲线与曲面的一般方程;参数方程、球面和旋转面、柱面和锥面、二次曲面(十七种)、直纹面、曲面的交线和曲面所围区域;平面仿射坐标变换平面直角坐标变换空间坐标变换;二次曲线(二次曲面)方程的化;二次曲线(二次曲面)的不变量等。 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解析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以及在实际中应用这一方法的能力;严密的科学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空间的观点和结构的观点解决数学中的其它问题以及其它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技能:使学生获得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运算技能;运用数学软件进行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度的空间解析几何运算技能。 (三)实施说明 1.本大纲主要依据应用统计学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应用统计学专业建设和特色发展规划和沈阳理工大学编写本科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及全国通用《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行编写的。 2.课程学时总体分配表中的章节序号在授课过程中可酌情调整顺序,课时分配仅供参考,打“*”号的章节可删去或选学。 3.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习题课和讨论等方式强化重点,通过分散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难点。 4.教学手段:建议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初等数学行列式矩阵。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课不单独安排。教学内容要配合主讲课程的教学进度,由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讲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将作业情况反馈给学生,要补充有一定难度和综合度的练习题,以拓宽同学们的思路。

3.1.2复数的几何意义 教案.doc教学设计

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课题】:3.1.2 复数的几何意义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已经学过代数、解析几何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类比实数的几何意义自己探索复数的几何意义,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平面向量及其几何表示、坐标表示,得到用平面向量来表示复数就比较容易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 (2)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加深对复数几何意义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数的代数形式和复数的向量表示. 【教学难点】: 复数的向量表示. 【课前准备】: powerpoint课件

六、 作业 1、在复平面内,复数 2)31(1i i i +++对应的点位于 ( B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2、复数,111-++-= i i z 在复平面内,z 所对应的点在 ( B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3、 在复平面内指出与复数i z i z i z i z +-=-=+= +=2,23,32,214321 对应的点 4321,,,Z Z Z Z .试判断这四个点是否在同一个圆上?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因为 ︱1z ︱=52122= +,︱2z ︱=5,︱3z ︱=5,︱4z ︱=5, 所以,4321,,,Z Z Z Z 这四个点都在以圆点为圆心,半径为5的圆上. 4、如果P 是复平面内表示表示复数a +bi (a ,b ∈R )的点,分别指出在下列条件下点P 的位置: (!)a >0,b>0; (2) a <0,b>o; (3)a =0,b ≤0; (4)b<0. 解:(1)第一象限 (2)第二象限 (3)位于原点或虚轴的下半轴上 (4)位于实轴下方 5、如果复数z 的实部为正数,虚部为3,那么在复平面内,复数z 对应的点应位于怎样的图形上? 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0,3)为端点的一条射线,但不包括端点(0,3) 6、已知复数z 的虚部为3,在复平面内复数z 对应的向量的模为2,求该复数z . 解:由已知,设)(3R a i a z ∈+ = 则.432 2=+ a 解得 ±=a 1. 所以 .31i z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