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一

一、表“举荐、征辟”的词语

1.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2.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3.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4.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5.征(召):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6.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二、表任命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2.拜、授:授予官职。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3.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4.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5.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6.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7.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8.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三、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

以望之为平原太守。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四、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4.超迁:越级升迁。

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破格提拔。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陟: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8.升:提升。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10.提:提拔。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五、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9.黜、绌:废掉官职。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罢免官职。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11.夺:削去,罢免。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六、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辞去官职。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①《后汉书·王龚传》: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

七、表“兼职、代理”的词语。

1.假:临时的、代理的。如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兼:兼任,同时监管。如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②《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权:暂时代理官职。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6.摄:暂代官职。如《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7.署:暂任、代理官职。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8.守:代理官职。如《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

9.行:代理官职。如①《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

②《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八、其他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

1.知:主持。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2.典:主持;主管。如《书·尧典》:命汝典乐。《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

3.主:主持,掌管。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②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

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5.下车:新官到任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6.坐:因犯……罪或错误。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月,便自求解退。《南史·虞寄传》

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竝如故。《陈书·袁枢传》

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

10、筮仕:出行做官前进行占卜。

人物传记其他常用词汇(一):

1、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落第、下第、状元、榜眼、探花、解元(乡试第一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举人)、会试(乡试次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元)、殿试

2、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少傅、教授

3、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4、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赞许)、许、叹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的:贵、贱、卑、微、细微、寒微、官绅、豪、

8、表主管的:知、典、主

9、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挡水的堤坝)

10、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大豆,豆类)、稼穑、耕耘、稔(庄稼成熟)、熟、刈、籴、粜、廪、禀(通“廪”)、府、荒、欠收、芜秽

丰、饶、赡(丰足,充足)、足、给

11、表食物的: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2、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13、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14、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缯、蚕、桑

15、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16、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17、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18、表违背的:忤、逆、倍(背)

19、表揭发狱讼刑罚:劾、讦、揭、发、论、系狱,属吏、下吏、质、辟(刑罚,惩办)、大辟(死刑)、髡(剃去头发、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髡钳:刑罚名、髡首:剃去头发,光头。笞(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部)、磔(分裂肢体的酷刑)、刖、族、杖、流、赭衣(囚徒穿的衣服)、械(枷锁、镣铐之类的刑具)、囹圄、狱

20、表诬陷的:中、谮、诬

21、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2、表嫉恨的:恶、厌、憎、衔、怨、患、疾、恨、怒、诅、贬(贬损)

23、表暗中的:阴、间、密、暗、私

24、表朝见的:朝、觐、入觐、觐见、朝觐

25、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帝京、京畿、

26、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皇位)、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銮舆、对策、奏、表、疏、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大行:(1) 指皇帝刚死(2)普遍推行践祚:皇帝即位行在:皇帝出行临时在的地方

27、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告晓,告示)、喻(晓喻,开导;表明)、晓、辩(纠正;辩论)、问、谢、折(反驳)、诘、诉(诉说,告诉;控告,告状;诽谤,进谗言)、咨(谘)(咨询,商议)

28、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9、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谴责,责问)、让、谴、尤、折(斥责,指责)、刺(指责)

30、表宽容的:容、贷、恕、宽、假借

31、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怨怼、涕泣、骂、责、诟(辱骂,指责)

32、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3、表告别的:辞、别、谢、诀

34、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之

35、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幼马)、厩、策、羁、縻、辔、逸(马脱缰绳而奔跑)、驭、御、驾、辕、辙

36、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37、表死亡的:

(驾)崩、山陵崩、薨、卒(大夫死)、不禄(士死或诸侯、大夫死)、死、没(殁)、终、圆寂

38、和时间有关的词语:寻:不久既而:不久翌年:第二年

39.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40.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

41.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42.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其他常用词语(二)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3)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4)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5)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6)孤:幼年失去父亲。

(7)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8)遽:急速,就,恐惧。

(9)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10)按:追究,考察,调查。

(11)令:美好,县令。

(12)执:捉拿。

(13)延:延请。

(14)省:减免。

(15)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16)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17)赧:因羞愧而脸红。

(18)竟:结束,完。

(19)坐:因……而犯罪,因为。

(20)寻:不久。

(21)弑:子杀父,臣杀君。

(22)用:财用,因为。

23、故事:惯例、先例

24、属文:写文章

25、次:驻扎

26、交通:勾结,联络

27、克日:严格限定日期

28、假道:借道

29、行服:守孝,服丧

30、服阙:又叫“除服”,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31、丁口:人口

32、行年:经历过的年岁

33、行成:(1)议和,求和“公乃使鲍叔行成”(2)德行养成

34、行状:品行,事迹。

35、季、末造:末、末年

36、辟易:因受惊吓而后退

37、仪表:表率

39、平居:平时

40、谁何:呵斥、责问

41、受业:从师学习,传授学业

42、坐法:犯法判罪

43、才略:才干与谋略

44、间道:从小路

45、论难:辩论

46、诣阙:到朝廷

47、或:(1) 有的(2)有时(3)或许,也许

48、克:(1) 战胜(2)能够(3)克制

49、遽:(1) 迅速(2)突然

50、学者:求学的人

51、休沐(归沐):官吏例行休假

52、寝:(1)停止,平息:其议遂~(那种议论于是平息)。事~。(2).面貌难看:貌~。

53、报:报答、报复。答复、回复、批准

54、檄: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也作命令、下文书。

55、躬:弯曲身体,亲自

56、钩考:探求考核

57、条奏、条陈:逐条上奏、逐调陈列

58、趣:趋向,催促,追赶

常见的古今异义的: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诬(捏

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孤(幼年失去父亲)阪(山坡)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勤(辛劳)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树(种植)给(食用丰足)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县令)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雅(平时)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造(造访)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太尉:军事首脑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主簿:秘书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左右拾

遗:唐代谏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侍郎侍中:官庚侍卫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太史:记史,管文收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

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围子监:中央教育机构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丞相:相当于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

古代文化常识四:科举、官职 1、科举 汉代:征辟(bì)和荐举制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叫“孝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东汉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隋唐以后:科举制。考试内容:八股文(时文、制艺)。 同年;考试后,同榜录取的叫“同年”。 明清时代科举情况: 院试(童试)乡试(秋闱)会试(春殿试(廷试)

闱) 时间每年一次三年一次, 常在秋季八 月三年一 次,乡试 后第二年 春三月 三年一次,会试 后。初为五月,后 定在四月二十一 日 地点府、州或县省城礼部初:天安门 后:保和殿应考者儒生、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 主考者省提督、学政、 知县 皇帝派主考礼部主持皇帝主持 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 外,主考八股文 和试帖诗 同左同左策问 录取后获 称号、等级、 授官生员(或称庠生, 俗称秀才),考 中秀才后才叫 “进学”,进学 前统称童生。 举人(前五 名称经魁, 第一名称解 (jia)元, 第二名至第 十名称亚 元),举人 可任知县、 教职、学官。 贡士,第 一名叫会 元。 统称进士。第一 甲,赐进士及第, 前三名叫状元、榜 眼、探花。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若干 名)。第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若干 名)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 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 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 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 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 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 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 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 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 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 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1.“解天文卜筮”中“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2.“赠卫大将军”中“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3. “谥”是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曰宣王”中“谥”是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4.“诏班乐府”中“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5.甲,指铠甲,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备。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战国后期,出现了用铁制造而成的。 6.候卒,守卫巡逻的士兵,在军中一般担任夜间巡查、监督敌军等任务。类似的还有“候骑”等。 7.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家安度晚年。它和致仕、致政、释褐等词语意思是一样的。(“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 8.钤辖,宋代武官名,官高资深的称都钤辖、都钤辖使和副都钤辖,官低资浅的称钤辖和副钤辖。? 9.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 10.由于战争导致中原民众及官员被迫南迁,称之为南渡,如晋人南渡、宋人南渡等。11.刀笔即刀笔吏,指掌管文案的官吏,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诉状的人。 12.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住地。?(御史台是中国古代的官署名)

13.黜陟,指官吏的降免或升迁。古代“擢”“迁”表示晋升官职,“谪”“左迁’’表示贬官。(“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 14.扈从,皇帝出巡时的护驾侍从人员,此指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矼请求跟随皇帝前往。15.北面,方位词,指面朝北方。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面向北方,表示臣服。 16.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艰”即“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须停职守丧。? 17.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18.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19.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0.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21.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22。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王侯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王侯的死不能叫“崩”) 23。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24。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爵位可世袭,或降等世袭。? 25.字,古人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所起的别名,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称字是对别人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

2017.5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一)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李斯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名翟)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调动!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调动中高考必考的文言文解释, 表授予官职 1、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2、" 2、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3、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4、拜: 授予官职。如: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5、"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6、除: 任命,授职。如: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7、授: 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 “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8、"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 9、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 10、"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如: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11、"察: 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12、"仕: 做官。如: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仕宦:

做官,任官职。如: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仕进: 进身为官。如: 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13、"知: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表罢免官职 1、罢: 免去,解除官职。如: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2、绌、黜: 废掉官职。如: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2、免: 罢免。如: 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3、 4、"夺: 削除。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表提升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李斯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名翟)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20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称谓常识 1. 2.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号,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就是谥号。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相符的很少。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 ①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 ②属于批评的有:灵、厉、炀等。如周厉王姬胡。 (2)庙号。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 (3)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可以用年 (5)尊号(徽号)。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尊”即尊崇,“徽”即善美。“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表达的是尊崇和褒奖。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皇后会获得很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可以加几次。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3.年龄称谓常识 (1) (2)孩提。本义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后泛指2~3岁的儿童。如:汝之子始十岁, (3)始龀·龆龀(tiáo chèn)·童龀·龆年。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如:邻人京城 (4) (5)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代称 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1、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沾恩。” 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5、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6、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7、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诏许之。” 8、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9、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吕望:姜尚,别号飞熊。西周官为太师。因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俗称姜 太公。 B.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名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C.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也指尽力于王事。 D.诸路:指各支兵马。在宋代“路”指兴起的各派系拥有的不同的军事力量。 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宋孝宗,是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 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3.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 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 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景泰”是明代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山陵”是古代帝王或皇后的坟墓。夏商周的帝王死后不起坟墓,春秋晚期以后开始 出现很高的大墓,于是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高大的“山陵”。 C.“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志、信。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5.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后用“社稷”代国家。 B. 秀才,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 为生员,俗称秀才。 C. 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者 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 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 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 《出师表》。 C. “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 D.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部也是军队编制单 位。 7.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B. “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 “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D. “姓氏”都是宗族血亲的代号,姓原本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本是指父亲一系的血缘关系。 8.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史为中国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 B.帷幄原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也可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C.委质原指卑幼往见尊长,放下礼物而退出;也可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 _、_ _、_ _ 来称 呼人。 A.郡望、爵名、号 B.郡望、爵名、谥号 C.官职、爵名、号 D.官职、谥号、号 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 A.孤足下不才 B.愚仆小子 C.妾寡人臣 D.孤不谷竖子 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 职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文化常识之一——古代官职 姓名:班级: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或选拔任以官职。如:延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