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各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黑龙江省各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黑龙江省各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黑龙江省各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土地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虽然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快,但农业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扩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对缓慢。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各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黑龙江省各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并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成分分析;比较分析

一、构建黑龙江省各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根据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在选择综合评价指标时,主要从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状况和经济结构等方面考虑,其中农业生产包括农业产值和技术投入。据此,本文选择以下11个指标组成评价体系。

二、黑龙江省各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结果

根据《2010年黑龙江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一系列数据,后进行整理选出四个主成分及表达式。

f1=-0.369zx1+0.213zx2-0.360zx3-0.297zx4+0.180zx5+0.309 zx6+0.331zx7

+0.308zx8+0.192zx9-0.378zx10+0.297

zx11

黑龙江各市经济排名

第一,哈尔滨市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黑龙江省的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强,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旅游业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工商业体系决定了她是沈阳市同为祖国东北两大中心都市,未来有望成为直辖市。 第二, 大庆市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并于哈尔滨共同成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黑龙江省最富有的城市,拥有雄厚的资金和科研实力,人均购买力是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不能不关注的地方。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大庆地方经济的崛起,成为黑龙江省的副中心城市,大庆与哈尔滨将共同成为黑龙江省的“双中心”。二是哈尔滨直辖后,成为黑龙江省省会。 第三,齐齐哈尔市全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黑龙江省西部的中心城市,重要的地理位置,雄厚工业基础是她再次腾飞的资本。未来有望成为大兴安岭省省会城市。 第四, 牡丹江市全国重要的城市之一.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的地 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蓬勃对俄贸易是她不断发展的引擎,未来她将成为牡丹 江省的省会城市。 第五, 佳木斯市全国重要的城市之一,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的地 理位置,大量的待开发矿藏资源和未开发荒地,是她能够腾飞主要因素,未来她将 成为三江省的省会城市。 第六, 鸡西市中国城市之一,黑龙江省的主要城市之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她 快速发展的动力.未来她将是牡丹江省第二大城市。 第七, 鹤岗市中国城市之一,黑龙江省的主要城市之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她 快速发展的动力。未来她将是三江省第二大城市。 第八, 双鸭山市中国城市之一,黑龙江省的主要城市之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 她快速发展的动力.未来她将是三江省第三大城市。 第九, 七台河市中国城市之一,黑龙江省的主要城市之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 她快速发展的动力.未来她将是牡丹江省第三大城市。 第十, 绥化市中国城市之一,黑龙江省的主要城市之一,便利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丰富的粮食产量是她发展的条件.未来她将成为大哈尔滨直辖市的一个区。 第十一,伊春市中国城市之一,黑龙江省的主要城市之一,丰富森林和木材是她宝贵财富.发展森林旅游和木材深加工是她唯一的出路.未来她将是三江省第六大城市(第四同江,第五富锦)。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 作者:范晓峰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地方经济2010年第3期字号:【大中小】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黑龙江省目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经济格局趋于合理,区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四大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各有利弊,经济发展还不协调。黑龙江省要想形成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必须做到:发挥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比较优势并打造特色经济;加强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对外开放度;加强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内各地方政府的合作;以项目带动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经济的发展等。 关键词: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黑龙江省的经济迅速发展,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沿边经济开放带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使黑龙江省的经济优势逐渐显现。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交相呼应,使黑龙江省的区域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但四大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各有利弊,下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现状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是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的经济区域。该经济区域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特别是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发电设备、机车和飞机、机床等行业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优势。从2005年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至今,走廊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开始显现。截至2008年8月末,哈大齐工业走廊开发面积已经达到93平方公里,已开工项目711个,竣工投产项目429个,实际完成投资457亿元。然而,哈大齐工业走廊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行政区划的影响,哈大齐工业走廊内的多数地方政府至今仍习惯于严格按照行政区划、使用行政手段来管制经济,经济上的“条块分割”严重存在,阻碍了走廊经济的发展;由于走廊内“行政区经济”的存在,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局部利益,通过行政手段或多或少地限制着经济资源的流入或流出,严重制约着走廊内各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走廊内各地方政府缺乏合作机制,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和现象不断出现,市场机制在走廊内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失效,加剧了走廊建设的难度等。 (二)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包括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六座城市。东部六市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品种齐全、品质优良,煤电化产业基础良好,是我国七个煤化工基地之一,在我国煤化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08年7月,鹤岗鸟山和双鸭山东荣一矿、东荣二矿、鸡西东山选煤厂、中央选煤厂等煤矿建设已经开始,华电佳木斯发电厂、鹤岗电厂和七台河电厂的二期等一批扩建工程和国电桦南风电场、富锦风电场等一批可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 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 786元,黑龙江为10 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大量关停并转,使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缩减,其实际人数由1990年的504.7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74.9万人,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9.6%下降到2006年的29.1%。这部分从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逆向回流到第一产业。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黑龙江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进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早日走出困境。 1.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理性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质。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在产业结构已失衡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以使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效用最大化。从《发展经济学》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农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贫困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靠土地谋生的,领导者希望通过帮助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劳动生产率,然后提高这些农产品销售价格,给大多数农村人口带来好处。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不仅要生产足够多的粮食养活自己,还要生产足够的粮食来供养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现代城市部门的重要市场。农业部门以规模为特征,这个特征使得农业在手工业和其他现代化部门提供生产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外汇看作是一个单独的生产要素,农业在这个要素的供应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借助于制度、市场和科技三者来实现,并且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械化、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来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贫困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业部门已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这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和研究,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分析和理解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国民经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 一、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及经验 在很多人眼里,对于发达国家经济的最初印象,都是其在经济上的强大,而经济的强大都是来自于高科技产业的支撑。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农业经济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虽然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比,这些贡献在发达国家的重要性总体上相对降低,但仍然不可忽视。并且在某些具体情况下,甚至可能高于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和法国都属于发达国家,但同时又分别为农产品出口的第一、第二大国,农产品的外汇贡献十分巨大。其中,美国的情况尤为突出,它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入国,而很多经常项目长期存在巨额赤字,农业在减少外汇赤字、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的绝对值虽然稍小,但占出口总值的比例却很高,其外汇贡献也不可低估。至于农业的产品贡献,特别是食物形式的产品贡献,更不可以用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简单地加以评价。发达国家大规模发展现代化农业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大多数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通过市场、制度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械化、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化,都把传统农业发展成了现代农业。农业的现代化带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起作用也是越来越大。 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凭借着发达的低价能源和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以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经营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美国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使得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机械动力替代人畜力,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因此美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机械化水平最高、人均经营耕地最多的农业大国。以1990年为例,人均耕地73.75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机150马力以上。同时随着科技成果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美国农业不仅农机数量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由牵引式改为自走式,在拖拉机和其他机械上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液压传动、电子监控、自动控制等新技术。此外美国农业现代化采取的措施还有: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黑龙江省,林业,对策]试论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发展对策

试论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发展对策 随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材业经济领域逐步显现,本文对黑龙江森林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目前黑龙江省林业开发方面等突出问题,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发展对策。 1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现阶段林业开发破坏严重 近年,黑龙江省虽然在林业开发与保护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但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由于过度开采而使林区遭到严重破坏。1989-2005年,黑龙江的国有林地面积、林分蓄积大幅度下降,国有林地消失231.5万公顷,下降12.8%;林分蓄积由16.8亿立方米,减少到13.1亿立方米,下降22.0%;择伐455.6万公顷,占整个采伐面积的72.5%,同期疏林地增加46.2万公顷,非林业用地增加113.6万公顷,而同期疏林地人工造林面积只有9万公顷[1]。 1.2林业开采量大利用率低 黑龙江省森工林业开采量大但效率低,同时衍生出众多其他问题: (1)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地方财政困难。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林木蓄积量由开发之初的7.3亿立方米,下降到5.3亿立方米,下降了27.4%;地处小兴安岭的伊春市可采的成熟林蓄积不足500万立方米,比开发之初减少98.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全面停止了采伐,对人工林的木材产量进行了大量的调减,而这些地区多是“木头”财政,大兴安岭地区财政收入的90%直接或间接来自森林工业,停伐后对地方财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偏重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条件恶化。长期的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脱节,使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生态条件受到严重破坏,大小兴安岭森林过量采伐,蓄水固土抗风沙能力大大减弱,给整个东北、华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尽合理,采掘工业中的国有大型企业一直是城市经济的主体,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 2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保护和扩大天然林比重 黑龙江省天然针阔叶混交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12.7%,比例较低,同时,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也在不断减少,2008年森林覆盖率仅为44.60%。可见,保护和扩大天然林覆盖率是实现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措施 (1)防止毁林开垦,偷砍盗伐天然林。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共管,只有群众参与,才能做好森林管护工作,加大“天保工程”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并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对全省林权界线进行清理、核定;严厉打击破坏天然林资源的行为。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 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 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786元,黑龙江为10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 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 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直到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在工业生产中把石头、泥沙、水加工成面包、牛奶等食物,农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3)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

关于发展黑龙江省配套经济的对策研究

关于发展黑龙江省配套经济的对策研究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再次强调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适应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一体化的变化趋势,结合本省经济发展实际,着眼全局,创新机制,发展配套经济,以增强本省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振兴省城经济。 标签:配套经济;省域经济;振兴东北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任务。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又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再次强调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党中央这一系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对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加快我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面对世界市场格局的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一体化的变化趋势,要把握时代机遇振兴我省经济,增强我省经济整体的竞争力,最为关键的就是着眼全局,创新机制,走新兴、综合、配套之路,发展配套经济,解决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链条。 一、发展配套经济是增强黑龙江省综合经济实力的必由之路 1配套经济是我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应对市场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由生产要素的可流动性以及流动强度决定,而资源配置的方式则主要得益于配套经济的进入和成长。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地区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如我国的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历程就说明以经济互动和经济互赢为基础,综合配套、互相呼应,建立超级都市圈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我省加快配套经济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就我省而言,由于长期是一个农业大省,经济基础不牢,配置资源的能力弱,所以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增强我省经济实力,就必须发挥我省产业优势和科技、人才优势,不断发展壮大配套经济。 2配套经济是我省促进跨区域合作、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要加强资源配置能力就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以获取竞争优势。当前,我省面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这一历史机遇,要利用政策和制度的优势,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发展配套产业为结合点,这对于加强区域产业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哈大齐工业走廊肇东段,2005年

研究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研究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 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 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XX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黑龙江为%,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XX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 786元,黑龙江为10 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 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外,大部分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黑龙江经济概况

黑龙江经济概况 *土地资源* 黑龙江省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全省耕地面积960.1万公顷,是全国耕地最多的省份,人均占有耕地7.7亩。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最多,103个大型国营农场拥有耕地206.8万公顷,占全省的21.5%,占全国国营农场的4.3%。 *矿产资源* 黑龙江省是矿产资源大省,全省矿产储量丰厚,可开发利用的物产众多。在已查明的131种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的75种,居全国首位的有石油、石墨、矽线石、颜料黄黏土、长石、铸石用玄武岩、岩棉用玄武岩、火山灰、玻璃用大理岩和水泥用大理岩10种;位居全国第二位的有铼、硒、玻璃用脉石英、陶粒用黏土等4种;位居全国第三位的有金、泥炭、熔炼水晶、沸石、饰面用辉长岩和珍珠岩等6种,全省64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为14,286.1亿元。 *水利资源* 黑龙江省境内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4大水系,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918条。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和五大连池等。密集的江河,为通航、发电、灌溉、养鱼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620亿立方米,居东北之首。众多的江河湖沼和水库塘堤,栖息着上百种观赏与食用鱼类,有兴凯湖的大白鱼、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以及内河中的“三花”、“五罗”等。 *旅游资源* 冰雪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大部分区域处于中温带,山区冬季雪量大,雪期长(120天左右),雪质好,适于滑雪、冰灯和冰雪等旅游项目。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其原始、神奇、粗犷、博大而闻名于世。 避暑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夏季凉爽,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浩瀚的林区是避暑的好去处。有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世界三大冷泉之一——五大连池,中俄界湖——兴凯湖。全省有67处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37处,省级30处。 边境旅游资源: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有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其中界江2300公里,有25个开放口岸,其中17个已经成为旅游口岸,绥芬河、黑河、东宁、抚远的边境出入境游客量排在前4位。 其他旅游资源:黑龙江省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6处。自然保护区蕴涵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此外,黑龙江省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以农耕为主的满族、朝鲜族,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和以牧业为主的蒙古族、达斡尔族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风情。 *工业基本情况*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黑龙江省发展成为以煤炭、石油、木材为重点的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全省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规模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有2500户,其中大中型企业589户。2001年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8倍,年均增长9.5%,累计向国家提供石油16.5亿吨,占全国产量的50.1%,向国家提供木材6.3亿立方米,占全国产量的40.3%;提供原煤20.5亿吨,占全国产量的8.3%,此外,还向国家提供占全国产量1/2以上的铁路货车和1/3以上的大重型机械和电站成套设备。 *农业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

浅析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7330672.html, 浅析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王艳红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03期 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1、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2、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省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省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黑龙江,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3、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

2016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报告

2016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7-06-01 11:03:35 来源:省统计局 2016年,我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以做好“三篇大文章”为引领,以“五头五尾”为抓手,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建设“龙江丝路带”,全省宏观经济在预期中运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常住人口。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年人口出生率为6.12‰,死亡率为6.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9‰。年末常住总人口为3799.2万人,比上年减少1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49.1万人,乡村人口1550.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9.9%。0—14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1.0%,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1.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人口主要构成情况如下表:

国民经济。初步核算,我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3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70.5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441.4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4.2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为17.4:28.9:53.7。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0432元,比上年增长6.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3.1%。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23.1万户,拥有企业从业人员324.4万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46.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值82.3亿美元,实现税收收入942.9亿元。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2.1%。从商品类别看,呈现“6升2平”:医疗保健上涨3.7%,食品烟酒上涨2.6%(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0%,畜肉价格上涨11.6%,鲜菜价格上涨6.9%,食用油价格上涨1.9%,水产品价格上涨2.3%,禽肉价格下降0.6%,蛋类价格下降3.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1%,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7%,衣着上涨1.0%,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居住和交通通信价格与上年持平。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6%,建筑安装工程价格下降0.6%,农产品生产价格

区域经济学的开题报告

区域经济学的开题报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开题报告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体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资源。只要黑龙江省坚持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本省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可行性论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现在黑龙江省面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