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1、放射性的基本概念

某些物质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射线,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物质的这种性质叫放射性。

放射性核素

某些元素的原子通过核衰变自发地放出α或β射线(有时还放出γ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按原子核是否稳定,可把核素分为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两类。一种元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成别种元素的原子核的现象,称作放射性衰变。能发生放射性衰变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或称放射性同位素)。

在目前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中,约有2600多种核素。其中稳定性核素仅有280多种,属于81种元素。放射性核素有2300多种,又可分为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两大类。放射性衰变最早是从天然的重元素铀的放射性而发现的。

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天然存在的某些物质所具有的能自发地放射出α或β或γ射线的性质,称为天然放射性。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盐的实验中,首先发现了铀原子核的天然放射性。在进一步研究中,他发现铀盐所放出的这种射线能使空气电离,也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他还发现,外界压强和温度等因素的变化不会对实验产生任何影响。贝克勒尔的这一发现意义深远,它使人们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新的认识,并由此打开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大门。

1898年,居里夫妇又发现了放射性更强的钋和镭。由于天然放射性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居里夫妇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于1902年分离出高纯度的金属镭。因此,居里夫人又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在贝可勒尔和居里夫妇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后来又陆续发现了其它元素的许多放射性核素。

以上发现,有力地推动了放射性现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2、放射性污染来源及分类

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核弹爆炸的瞬间,由炽热蒸汽和气体形成大球(即蘑菇云)携带着弹壳、碎片、地面物和放射

性烟云上升,随着与空气的混合,辐射热逐渐损失,温度渐趋降低,于是气态物凝聚成微粒或附着在其它的尘粒上,最后沉降到地面。

2)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原子能工业的中心问题是核燃料的产生、使用与回收、核燃料循环的各个阶段均会产生"三废",能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3)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目前,由于辐射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已使医用射线源成为主要的环境人工污染源。

4)其它各方面来源的放射性污染其它辐射污染来源可归纳为两类:

一、工业、医疗、军队、核舰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运输事故、遗失、偷窃、误用,以及废物处理等失去控制而对居民造成大剂量照射或污染环境;

二、是一般居民消费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如放射性发光表盘、夜光表以及彩色电视机产生的照射,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低,但也有研究的必要。

3、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在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照射剂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住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4、放射性"三废"处理

放射性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都不能将其消灭或破坏,只有通过放射性核素的自身衰变才能使放射性衰减到一定的水平。而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十分长,并且衰变的产物又是新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放射性废物与其它废物相比在处理和处置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1)放射性废水的处理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稀释排放法、放置衰变法、混凝沉降法、离子变换法、蒸发法、沥青固化法、水泥固化法、塑料固化法以及玻璃固化法等。

2)放射性废气的处理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辐射对人体的效应是从细胞开始的。它会使细胞的衰亡加速,使新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或造成细胞畸形,或造成人体内生化反应的改变。在辐射剂量较低时,人体本身对辐射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可对上述反应进行修复,从而不表现出危害效应或症状。但如果剂量过高,超出了人体内各器官或组织具有的修复能力,就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病变。下表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辐射的生物效应。从中可以看到:人体能够耐受一次25雷姆的集中照射而不致遭受损伤。当然各个人的抵抗能力和体质是有所不同的。 全身受照射剂量可能发生的效应 0-0.25希伏没有显著的伤害 0.25-0.50希伏可以引起血液的变化,但无严重伤害 0.50-1.0希伏血球发生变化且有一些损害,但无疲劳感 1.0- 2.0希伏有损伤,而且可能感到全身无力 2.0-4.0希伏有损伤,全身无力,体弱者可能死亡 4.0希伏50%的致命伤 6.0希伏以上可能因此而死亡 我们身边的辐射 说起辐射,人们就会有些害怕,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给人体造成伤

害。其实辐射并不是一种稀罕物,我们的周围到处存在着辐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晒太阳、看电视、戴夜光表、乘飞机、拍X光片等,都会受到一定的辐照。只是生活中的辐照都是微量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人们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大量的辐射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 天然本底辐照 自然界中放射性是到处存在的,我们一直在接受天然本底的辐照。天然辐射的“本底”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高能粒子形式的辐射,它来自外层空间,统称宇宙射线;另一个来源是天然放射性,即天然存在于普通物质(如空气、水、泥土和岩石,甚至食物)中的放射性辐射。另外现代社会中人们还会接触到各种人为的辐射,如X光检查,看电视,使用微波炉等。下表按辐射的大小列出了各种本底辐射。从中可以看到人类的吃、用、住、行都会接受微量的放射性辐照。 来源所受 住在核电厂周围每年约0.0002毫希伏 乘坐飞机每小时约0.005毫希伏 每天看1小时电视每年约0.001毫希伏 吃食物每年约0.02毫希伏 宇宙射线每年约0.03毫希伏 大地和住房每年约0.05毫希伏

放射性污染

嘉应学院 题目:放射性污染 姓名:吴国淦学号:131030262 专业:环境工程院系:化学与环境班级:1306 2013年10月

摘要:在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些元素统称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状态下,来自宇宙的射线和地球环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会给生物带来危害。50年代以来,人的活动使得人工辐射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大大增加,环境中的射线强度随之增强,危机生物的生存,从而产生了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很难消除,射线强弱只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关键词:放射性污染,危害,防治法 一、污染源 (一)原子能工业排放的废物 原子能工业中核燃料的提炼、精制和核燃料元件的制造,都会有放射性废弃物产生和废水、废气的排放。这些放射性“三废”都有可能造成污染,由于原子能工业生产过程的操作运行都采取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三废”排放也受到严格控制,所以对环境的污染并不十分严重。但是,当原子能工厂发生意外事故,其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国外就有因原子能工厂发生故障而被迫全厂封闭的实例。 (二)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 在进行大气层、地面或地下核试验时,排入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与大气中的飘尘相结合,由于重力作用或雨雪的冲刷而沉降于地球表面,这些物质称为放射性沉降物或放射性粉尘。放射性沉降物播散的

范围很大,往往可以沉降到整个地球表面,而且沉降很慢,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落到大气对流层或地面,衰变则需上百年甚至上万年。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使几十万人死亡,大批幸存者也饱受放射性病的折磨。 (三)医疗放射性 医疗检查和诊断过程中,患者身体都要受到一定剂量的放射性照射,例如,进行一次肺部x光透视,约接受(4—20)×0.0001Sv的剂量(1sv相当于每克物质吸收0.001J的能量),进行一次胃部透视,约接受0.015-0.03SV的剂量。 (四)科研放射性 科研工作中广泛地应用放射性物质,除了原子能利用的研究单位外,金属冶炼、自动控制、生物工程、计量等研究部门、几乎都有涉及放射性方面的课题和试验。在这些研究工作中都有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1.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毒性,按致毒物本身重量计算,均高于一般的化学毒物。2.按放射性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影响遗传给后代带来隐患。3.放射性剂量的大小只有辐射探测仪才可以探测,非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知晓。4.射线的副照具穿透性,特别是r射线可穿透一定厚度的屏障层。5.放射性核素具有蜕变能力。6.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

论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论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环 境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健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以下三种: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1.那何谓这三种危害? (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内浓度很高,或者几种污染物联合进入人体可以对人体造成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的作用于人体产生的危害。如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 发病率的影响等 (3)远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如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 等。环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 素 2.我们结合一些事例来具体分析这三种危害。 (一)急性危害 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相继出现了不少污染事件,引起人群中毒死亡。1952年12月5—9日是在伦敦多次烟雾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当时的逆温层是在60—90米的低空,从家庭炉灶和工厂烟囱排出来的烟尘、SO2被封盖在下面扩散不出去,污染物不断蓄积。在雾的初期,伦敦市民感到胸闷、咳嗽、嗓子痛以至呼吸困难,进而发烧;在浓雾后期,死亡率急剧上升,支气管炎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肺炎、肺结核,以及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患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相继死亡,尤其是老年和幼儿患者死亡率更高。病理解剖发现,死者多属急性闭塞性换气不良,造成急性缺氧或引起心脏病恶化而死亡。 环境污染对人体造成的急性危害,近年来在我国也有发生,如1971年7月13日17时许,某市冶炼厂镍冶炼车间,由于输送氯气的胶皮管破裂,造成氯气污染大气的急性中毒事件,使工厂周围284名居民受害。同时也使附近工厂受到影响,不能正常生产。 (二)慢性危害 1.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的影响 根据我国某市某地区对中小学生和成年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调查结果显示,重污染区与轻污染区中小学生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和同时患两种以上慢性鼻、咽腔疾患的有病率比较,重污染区显著高于轻污染区。

磁场对人体的影响

磁场对人体的影响 磁性是物质的属性之一,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磁场,它能使对人体和生物构成致命威胁的高能粒子、X射线等辐射物质发生偏转,顺着磁场方向流向两极,再散射到宇宙中去,从而对人类和生物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人体也具有一定的磁性,人脑、心脏、皮肤和其它器官的电流活动都产生磁场,甚至连头皮上的毛囊也产生有磁场。磁场是生物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对机体的生理机能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叫生物的磁效应。这种磁效应是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的电子运动和构成生物组织的物质磁性决定的。科学实验证实,磁场对生物的分子、细胞、神经、器官及机体的各个层次均显示不同的影响。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在有意无意中利用磁场的作用进行保健,例如:饮用磁化水;食用蔬菜、水果,以增加矿物质,早睡早起,到大自然中去旅游,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这些都促进了人与大自然磁场的和谐;

在人体适当的穴位上进行适量磁力线的照射,诸如使用含有磁性的枕头、被褥,扎磁性腰带等。 科学家经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磁场效应有益健康。所谓磁场效应就是磁场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细胞代谢,活化细胞,从而加速细胞内废物和有害物质排泄,平衡内分泌; 2.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状态; 3.促进炎症消退,消除炎症肿胀和疼痛; 4.双向调节血压,尤其能使高血压降低; 5.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降低血液粘度; 6.增强和改善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有抗衰老作用,清除体内积存的自由基; 8.改善血脂代谢,有降低胆固醇作用。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 9.镇静作用,消除失眠和精神紧张。 上述种种磁场效应,确实对人体健康能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是人类理想的健康之宝。

浅谈电磁场及其电磁场对人体的伤害(一)

浅谈电磁场及其电磁场对人体的伤害(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磁波在计算机、广播、电视、电话、无线通讯、雷达监测等领域慧日益深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电磁波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又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起着电磁污染的作用,从而扰乱人体的自然生理节律(如头痛、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使人体热调节系统失调(如心率加快、呼吸障碍)和助长癌细胞生长,使癌症发病率增高。因此电磁波被称之为既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1电磁波的基本概念1.1电磁波电磁波包括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长波的频率为100KHz—300KHz,波长为3km—1km;中波的频率为300KHz—3MHz,波长为1km—100m;短波的频率为3MHz—30MHz,波长为100m—10m;超短波的频率为30MHz—300MHz,波长为10m—1m;微波指频率为300MHz—300GHz,波长为1m—1mm。 1.2电磁波污染电磁波污染是指各种电子生活产品(包括计算机、移动电话、空调机、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卡拉OK机、VCD机、音乐、电热毯等)在正常工作时所产生的各种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它无色、无味、无形、无踪、无任何感觉又无处不在,现已被科学家称之为"电子垃圾"或"电子辐射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视。1.3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可以分为天然的和人为两种。天然电磁辐射是某些自然现象引起的,包括雷电、火山喷发、地震、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新星爆发、宇宙射线等。人为电磁辐射指人工制造的各种系统、电气和电子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包括脉冲放电、工频交变电磁场、射频电磁辐射等。2电磁辐射损伤人体的作用过程 2.1热效应(Thermaleffect)所谓热效应就是指生物体内自由电荷或离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将产生振动,从而导致传导电流的产生,并伴有由于介质本身的电阻而造成的电磁能量的损耗的现象。即吸收电磁辐射能后,组织或系统产生的直接与热作用有关的变化。频率很高时将在其平衡位置振动,使电介质变热。同时由于机体内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闭合回路的性质,还可产生局部性感应涡流,而导致生热。由于机体内各个部分的导电、导热性能不同,电磁场对各个组织的热作用也不一样。吸收的辐射能很多,靠生物体的温度调节来不及把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则会引起体温升高,并引发各种症状。不同类型的人或同一人的不同器官对热效应的感受能力不一样。体弱者如老人儿童等属于敏感人群,心脏、眼睛和生殖系统属于敏感器官。2.2非热效应(Non-thermaleffect)非热效应是指生物体内的偶极子发生取向运动,按外界电磁场的频率旋转,直接影响了通过介质的位移电流,同时伴有由于粘度而发生的能量损耗现象。非热效应是指吸收的辐射能不足以引起体温升高,但确出现生物学变化或反应。这类效应会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紊乱)、循环系统、免疫功能、生殖功能等,研究发现,严重时会诱发癌症。电磁场在生物体中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存在于电磁场对人体作用过程的始终。致热作用是按电磁场场力的平方率增加,而非热效应大致是随场力线性递增的。当场力小于某一限值时,非热效应大于热效应,反之热效应大于非热效应。因此在高电平辐射场情况下,电波的致热作用占主导地位,而在长时期的低辐射电磁场作用下,电磁场的非致热作用占主导地位。3电磁辐射对人体损伤 3.1伤害眼睛眼组织含有大量的水分,易吸收电磁辐射功率,而且眼的血流量少,故在电磁辐射作用下,眼球的温度易升高。温度升高是造成产生白内障的主要条件,温度上升导致眼晶状体蛋白质凝

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及危害

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及危害 课题组组长:唐蔚军 课题组成员:韦乐、邓小娜、郑婷婷、徐以轩、王花、符雪栩、冯云、吴刚 指导老师:曾维娜 开题时间:2009年10月结题时间:2010年2月 课题安排: 韦乐、邓小娜:负责上网调查,搜索课题里的有关资料及内容工作. 郑婷婷、徐以轩:负责排表几整理有利的资料内容工作. 王花、符雪栩:负责书写课题报告论文工作. 冯云、吴刚:负责列表及排表工作. 课题的方法: 调查法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课题只对电磁波的各方面进行学习,如电磁波的产生、传播途径、对人体的危害等,对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及市民对电磁波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 首先,课题组将对电磁波的本质及其它方面进行了解、学习。内容如下: 1、什么是电磁波?什么是电磁辐射?什么是电磁辐射污染源? 2、电磁波对人体作用的机理和危害。 3、电磁辐射会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各方面造成什么危害? 其次,我们将对生活中的主要电磁辐射源和周围身边的电磁辐射源进行调查。 再次,我们将对周围的人对电磁波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调查主要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 最后,我们将根据调查的结果得出结论: 1、人们的身边有哪些电磁辐射源? 2、身边的电磁辐射情况 3、身边的人对电磁波的了解情况。 在得出结论后,我们还将根据调查的结果针对生活里的电磁辐射、提高生活中对电磁辐射的警惕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政府和环保部门提出有益的建议。 论文 电磁辐射的危害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辐射的世界里——大气热辐射、太阳光辐射、放射性元素辐射、电磁辐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此外太阳及其它星球也在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但科学研究表明,天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很小,是基本没损害的。对人体构成威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人工产生的电磁辐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手机、计算机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然而,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会释放电磁波,即使是电线,也会释放电磁波。 根据麦克斯韦理论,任何加速的电荷都能发射电磁辐射,在有电流通过的地方,均会产生电磁波。手机、微波炉等会产生较高频的突波(脉动波)及不均匀的电磁辐射波,如防护不当,会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但大部分电器产生的低频电磁辐射为均匀稳定的交流电磁辐射波,对人体尚无明显伤害。长时间的低频脉动电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尚无定论,但发达国家已对此开始采取防范措施。瑞典、美国的学者、专家的有关专题报告中曾指出:低频脉动电磁场所发出的辐射,同样能引起人体某些病变。因此,目前关于辐射方面的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在您看电视的时候,您也许不会料到比高压电缆所产生的电磁波还要强的电磁辐射正笼罩着您;在您用移动电话谈妥一宗生意的时候,您不会想到手机天线集中释放的电磁波已经进入了您的体内…… 生活中的电子产品种类十分众多,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与它们接触的时间又比较长,因此,这些电子产品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既然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电磁辐射到底是怎么一回是呢? 要想弄清电磁辐射是怎么一回事,首先就必须弄清什么是电磁波? 什么是电磁波? 电磁波就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无线电波、光线、X射线和γ射线等都是波长不同的电磁波,也叫电波。电磁场是电场和磁场的统称。 变化着的电场和磁场往往同时并存,并且互相转化。 电磁辐射和电磁污染 其实电波就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指电磁场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在没有实物媒质存在时,它的传播速度为光速。电磁辐射可按其波长、频率排列成若干频率段,形成电磁波谱。频率越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越大,其生物学作用就越强。科学实验表明,能引起生物组织电离的最小量子能量约为12电子伏(相应波长、频率介于远紫外线与X射线之间),人们常把量子能量大于这一水平的电磁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反之,把量子能量小于这一水平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的来源: 电磁辐射的来源主要有两类:

室内环境放射性污染来源及危害

室内环境放射性污染来源及危害 ①放射性基本知识和天然放射性来源 自然界所有物质由各种元素组成,组成原子的基本单位是原子。有些原子核是不稳定的,能自发地放出射线,这种具有放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从原子核发出具有一定能量的物质被称为放射线。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核素有2800多种,除271种是稳定的核素,其余约有2530种是放射线核素,包括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地球上到处存在天然放射性核素,它们衰变放出α、β或γ射线。我们把来自地 地球表面的射线称为地面辐射,通常又把宇宙射线和地面辐射统称为天然本底辐射。天然放射性核素种类很多,分布很广。岩石、土壤、天然水、大气、动植物和建筑材料都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 土壤主要由岩石的浸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可见其中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的。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可以预期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变化范围很大。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 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此外,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最终成为食品中和人体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室内氡的来源? 室内氡来源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a 房基的岩石或土壤(岩石或土壤是氡的主要来源); b 从建筑材料中释放出的氡;c 生活用水;d 天然气(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氡会全部释放到室内);e 室外空气。 ③氡的基本知识和对人体的危害 氡是一种放射性气体,自然界中的氡由镭衰变产生的。氡共有27种同位素,从200Rn到226Rn,通常所说的氡是指222Rn,222Rn衰变期为3.82天,衰变产生一系列新的放射性核素,并释放出α、β或γ射线。我们习惯上把这些放射性核素称作氡子体,氡子体又分为短寿命子体和长寿命子体。吸入人体产生危害主要是短寿命子体。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衰变时产生的短寿命放射性核素会沉积在支气管、肺和肾组织中。当这些短寿命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的α粒子对内照射损伤最大,可使呼吸系统上皮细胞受到辐射。长期的体内照射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甚至诱发肺癌和支气管癌等。据估算,人的一生中,如果在氡浓度370Bq/m3的室人环境中生活,每千人中将有30~120死于肺癌。氡及其子体在衰变时产生穿透力极强的γ射线,对人体造成外照射,使人体内的造血器官、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受损伤。 若长期生活在含氡量高的环境里,还可能对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危害,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的还会导致白血病。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氡污染在肺癌诱因中仅次于吸烟,排在第二位,如果生活在室内氡浓度为200贝克/立方米的环境中,相当于每人每天吸烟15根。由于氡无色、无味、无臭,人体又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且潜伏期长、难以根除,可以说氡气是室内最危险的有害物质。 ④怎样预防氡对人体的危害 由于氡的危害是长期积累的,且不易被察觉,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做好防护工作。为降

放射性危害

放射性危害 1.放射性危害途径 ?外照射:外照射系指体外的X 、γ、β等射线对人体的照射 ?内照射:当α、β等放射性核素经食入、吸入、皮肤粘膜或伤口进入体内引起的照射2.放射性危害影响因素 ?电离辐射的种类 ?照射剂量 ?剂量率 ?照射方式:间歇、持续;全身、局部 ?照射部位 ?受照个体差异:性别,年龄,敏感性 3.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 ?遗传效应(后代中的随机性效应) ?胚胎和胎儿效应(遗传、确定效应) 1)确定性效应 是指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一种辐射效应,超过阈值时,剂量越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愈大。 一般在辐射导致组织细胞大量死亡而超过机体的再生和代偿能力时,则出现确定性效应。由于这种损害效应是当受照剂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肯定发生,故称为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特点 ?存在‘剂量阈值’:超过‘阈剂量’值,才会产生效应。 ?效应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有关,剂量越大越严重。 ?临床表现:乏力、呕吐、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降低、白内障、性欲降低、皮肤红斑、溃疡、不同类型的放射病,直至死亡 ?某些确定性效应是特殊组织所独有的: 睾丸和卵巢的暂时和永久性不育 眼晶体的白内障 皮肤的良性损伤 骨髓内血细胞减少所致造血障碍 任何器官都能发生的炎症过程 2)随机性效应 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效应称为随机效应。如受照个体的癌症和遗传效应。如果照射后细胞DNA的损害和突变没有使细胞死亡,也没有得到正确修复,而是出现错误修复,这些修复的细胞可以保存继续增殖的能力,并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后代的细胞,演变成伴有特定DNA变化了的异常细胞克隆,造成细胞变异。 ?随机性效应的特点 ?主要表现是癌症发病率增加。 ?癌症发病率与接受的剂量有关,接受的剂量越大,癌症发病率越高 ?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无关。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环境,还包括现代生活用品的科学配置与使用。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突出地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今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才能让我们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喝上放心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拥有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 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自我防护方法

电磁辐射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各种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移动通讯设备等电器装置只要处于操作使用状态,它的周围就会存在电磁辐射。据专家介绍,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环境下,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以下影响: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 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 2.对视觉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视力下降,引起白内障等。 3.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性功能降低,男子精子质量降低,使孕妇发生自然流 产和胎儿畸形等。 4.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影响 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 5.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 用。 针对我们身边接触到的电磁辐射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人身健康威胁,我们应该: 1.多了解有关电磁辐射的常识,学会防范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如:对配有应用手 册的电器,应严格按指示规范操作,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等。 2.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 射的危险之中。特别是电视、电脑、冰箱等电器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3.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如电视、电脑 等电器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时,应注意至少每一小时离开一次,采用眺望远方或闭上眼睛的方式,以减少眼睛的疲劳程度和所受辐射影响。 4.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要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 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 5.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眼睛离电视荧光屏的距离,一般 为荧光屏宽度的5倍左右;微波炉在开启之后要离开至少一米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手机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 6.消费者如果长期涉身于超剂量电磁辐射环境中,应注意采取以下自我保护措施: (1)居住、工作在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员,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经常使用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人员,以及生活在现代电器自动化环境中的人群,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孕妇、儿童、老人及病患者,有条件的应配备针对电磁辐射的屏蔽防护服,将电磁辐射最大限度地阻挡在身体之外。

放射性防护-核辐射危害及防护措施

放射性防护 由于人体组织在受到射线照射时,能发生电离,当照射剂量低于一定数值时,射线对人体没有伤害,如果人体受到射线的过量照射,便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对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避免放射性物质或射线污染环境和侵入人体,采取多种措施,减少人体接受来自内外照射的剂量。 防止放射性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的基本措施是:缩短接触时间,增大距离、屏蔽、遥控、机械化操作及个人防护等,以避免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和侵入人体,减少对人体的照射剂量。对从事放射性作业或可能有放射性污染物存在场所,作业人员要进行系统的有关安全卫生防护知识的教育与训练,建立健全卫生防护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危险信号、色标和报警设施等。 1.控制辐射源法 一方面降低辐射源自身的辐射强度,另一方面采用封闭型辐射源。使用封闭型辐射源时,建筑物应符合以下特殊要求: (1)地点选择 一个较强的γ辐射源,例如强度与n×1013Bq量级的60Co相当的源,一般必须隔离在一个单独的建筑物内。中等强度的γ辐射源,例如强度与1013Bq以上的60Co相当的源,可设在建筑物一端的底层或地下室。但都应尽量避免建在人口稠密地区或居民的生活区,这样可以减少正常情况下和事故时受到照射的各类人员的总剂量即集体剂量(man·Sv)。 (2)屏蔽 一个放射性工作场所的设计,除了要保证工作人员自身所受剂量不超过规定的标准以外,还必须保证相邻地区人员所受的剂量也不超过相应的规定。特别是上下左右前后均有人工作或居住时,必须满足相应的辐射安全标准。这就是说,在计算各方向所需的屏蔽厚度时,首先要确定屏蔽以后各方向的容许照射量率,这个容许的照射量率就是对在这个方向邻近地区工作和生活人员的防护标准。但是,有时这个标准,还要根据很多因素,例如相邻场所的使用情况及人员存在因子等综合考虑确定。有时天顶方向虽然无人居住或工作,但是强的γ射线束和中子辐射束穿过天顶后在空气中也会散射到地面上,造成此地面上辐射剂量超过相应标准。经验告诉我们,有时空气散射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离1.25米高的墙壁30厘米处的地面上放着3.7×1012Bq的60Co源,其散射辐射使离该墙另一侧的2米处一点地面上,产生的照射量率约为100毫伦/时。一个高约4米的照射室,当顶上的照射量率为1000微伦/秒时,在照射室外离照射室约3米处的地面上,其照射量率可达1微伦/秒左右。这些都是空气散射的结果。 辐照室一般是由样品照射室和操纵室组成的。照射室和操纵室之间由迷宫相连。迷宫是一种旨在减少辐照室入口处照射量率的防护结构。一般迷宫每节有2米长。迷宫拐弯次数和墙厚要根据辐射源大小确定,通常有2~3个拐弯就够了。透射的剂量贡献可按前面所述方法计算。迷宫内散射辐射的剂量贡献,可以粗略地估计为行进方向每改变一次就损失99%(仅指散射)。入口处的照射量率应降至2.5毫伦/时以下。 不工作时的辐射源,一般都存放在地下土井(另加屏蔽容器)或水井中。不会溶解的固体放射性物质,和封装严密的其它放射性物质,都可用水井存放。照射不怕水泡的样品,也可以直接在水中操作,它的优点是易于观察以及在诸如改变几何位置等过程中样品连续受到照射。一般水深3米以上,即能满足中等强度辐射源的屏蔽要求。井壁要能防止渗水,并有较好的去污性质。水应定期更换,换前要测定水中放射性活度,符合排放标准的可作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水中有放射性污染时,从水中拿出的样品或别的工具(如水下照明行灯等),未经去污前都不能随便乱放,以免造成辐照室污染。水的pH值要严格控制,以防止对建筑材料和源的包装容器的腐蚀。水下照明可用水下白炽灯。

环境整洁的意义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环境整洁的意义 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直接体现保障广大群众拥有良好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利益要求,是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改善环境卫生,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广大群众对一些地方脏、乱、差等环境卫生很不满意。城乡环境卫生水平是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关系老百性的切身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一项民生工程,将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纳入民生工程战役,就是要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打一场攻坚战,彻底解决一些地方卫生脏、乱、差问题,使我省城乡卫生尽快好起来、美起来、优起来。 第二,改善环境卫生,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 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脏乱差的环境卫生条件,是引发疾病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手足口病等疫情的发生和流行,都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及时清理垃圾废弃物,翻盆倒罐、整治河沟、清除积水,清除“四害”孳生地。科学运用药物杀灭,有效降低“四害”密度,预防控制虫媒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第三,改善环境卫生,可以进一步优化、美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拥有良好环境卫生的城市和乡村不仅能为当地群众带来美好的人居环境,还能吸引更多的项目和投资,提升综合竞争力。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不仅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全民健康,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善我省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第四,改善环境卫生,可以充分体现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城乡卫生环境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群众的精神面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善的是环境,塑造的是形象,凝聚的是人心,推动的是工作。我们把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纳入民生工程

最新整理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护措施.docx

最新整理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基本概念:非电离辐射从频率概念上来说,包括工频电磁场和射频电磁场两类。 (1)电磁场源的种类 电磁场源主要包括两大类,即自然型电磁场源与人工型电磁场源:自然型电磁场源来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界某些自然观象所引起的。在自然型电磁场源中,以天电所产生的电磁辐射最为突出。于自然界发生某些变化,常常在大气层中引起电荷的电离,发生电荷的蓄积,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火花放电,火花放电频带很宽,它可以从几千赫一直到几百兆赫,乃至更高频率。 危害的预防: 最重要的是对电磁场辐射源进行屏蔽,其次是加大操作距离,缩短工作时间及加强个人防护。 (1)场源屏蔽 利用可能的方法,将电磁能量限制在规定的空间内,阻止其传播扩散。首先要寻找屏蔽辐射源,如高频感应加热介质时,电磁场的辐射源为振荡电容器组、高频变压器、感应线圈、馈线和工作电极等。又如,高频淬火的主要辐射源是高频变压器,熔炼的辐射源是感应炉,粘合塑料源是工作电极。通常振荡电路系统均在机壳内,只要接地良好,不打开机壳,发射出的场强一般很小。 屏蔽材料要选用铜、铝等金属材料,利用金属的吸收和反射作用,使操作地点的电磁场强度减低。屏蔽罩应有良好的接地,以免成为二次辐射源。 微波辐射多为机器内的磁控管、调速管、导波管等因屏蔽不好或连接不严密而泄漏。因此微波设备应有良好的屏蔽装置。 (2)远距离操作 在屏蔽辐射源有困难时,可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的远距离操作,在场源周围设有明显标志,禁止人员靠近。根据微波发射有方向性的特点,工作地点应置于辐

射强度最小的部位,避免在辐射流的正前方工作。 (3)个人防护 在难以采取其他措施时,短时间作业可穿戴专用的防护衣帽和眼镜。 (4)卫生标准 我国的《高频辐射卫生标准》对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分别做出规定: 高频辐射(频率100千赫至30兆赫)的电场强度为20伏/米,磁场强度为5安/米。 电子部颁布的《微波辐射暂行卫生标准》规定: 1)一日8小时工作,连续辐射强度不应超过38微瓦/平方厘米; 2)一日总剂量不应超过300微瓦/cm2; 3)不允许在5毫瓦/cm2辐射环境下工作。 (2)红外线 A、危害 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大部分被皮下组织吸收使局部加热,皮肤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出现红斑反应,反复照射时局部可出现色素沉着。过量的红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肢急性灼伤,短波红外线的灼伤作用较长波红外线强。 直接照射头部或面积较大、时间较长时,人体可因过热而出现全身症状,甚至发生中暑。 红外线照射眼睛时,可使眼组织加热,过量时可引起角膜和瞳孔括约肌的损伤,自觉眼睛不适或疼痛,瞳孔痉挛甚至瞳孔括约肌瘫痪,双眼集合作用减退,阅读困难。 红外线引起的白内障多发生于工龄长的工人,波长0.8~1.2微米的红外线长期照射时,可引起晶状体温度升高,晶状体浑浊,发展为白内障。波长小于1微米的红外线可达到视wang膜,过量照射时引起视wang膜灼伤,主要损害黄斑区,形成暂时性或永久性中心暗点,影响视力,多发生于使用弧光灯、电焊、乙炔焊等作业。 B、预防 预防红外线伤害主要是穿戴防护服和防护帽。严禁裸眼看强光。生产中应戴绿色玻璃防护镜,镜片中需含有氧化亚铁或其他过滤红外线的有效成分。

电磁辐射多大对人体有危害

电磁辐射多大对人体有危害? 浏览次数:1593次悬赏分:50 |解决时间:2008-1-14 15:36 |提问者:xiaoyao0521 在强电的工作环境下,知道电压和电流,怎么计算辐射的大小?有没有公式?(不需要电脑,电视之类家用电器的解释) 最佳答案 这个很难计算的,只能通过环境来估计 国家标准安全的长期暴露电磁波平均功率密度不能大于4mw/立方厘米。 工频强电一般来说电磁辐射的能量不大,但是在某些线况和环境下,倍频辐射可能会增强,强磁场对人的危害不容忽视。还有一些器件的磁场可能会比较强,这些都很难去算出来,只有依靠一些设备去测量了。 无线电辐射的强度达到多少对人体有害? 浏览次数:168次悬赏分:0 |提问时间:2011-5-21 15:01 |提问者:夏熙敬 其他回答共1条 200mW以下,对人基本没有危害。超过这个标准就对健康有比较不利的影响了。电磁辐射容易超标的有: 1.电脑0.6-1.5米的距离内; 2.居室中电视机、音响等家电比较集中的地方; 3.工业、科技、医疗电气设备周围; 4.广播电视发射塔周围; 5.各种微波塔周围; 6.雷达周围; 7.高压输变电线路及设备周围。 另外打手机对人的危害更大。 追问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与频率及强度两个变量有关的,频率越高,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辐射强度越低,不同的频率有不用的辐射强度标准,所以200mW以下这个数据没有说明什么问题。例如国标工频高压的场强居然是4000伏/米,而电视场强达到1毫伏/米就是很大的强度。 哪位知道与此相关的国际标准吗? 辐射强度是怎么计量的,量纲是?达到什么值就会对人体构成威胁? 浏览次数:3260次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09-8-16 07:43 |提问者:yffim 最佳答案 包括计算媒质在辐射场中吸收辐射的能量和推断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两个方面。 吸收剂量媒质在辐射场中吸收辐射能量的度量,用D表示。D=d劔/dm,式中d劔是电离辐射授予某一体积元中物质的平均能量,dm为该体积元中物质的质量。它的国际制(SI)单位是戈瑞(Gy),1Gy=1J/kg,暂时并用单位是拉德(rad),1rad=10-2Gy。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对策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对策 1402032026孙小飞环境工程(2)班摘要:本文阐述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危害 , 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 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重点探讨了间接防治、直接治理、采用耐辐射微生物、超积累植物和森林等修复技术的防治对策。只有通过有效方法进行治理和修复 , 才能起到阻截废气、废液、废渣进入土壤 ,控制污染源 , 使污染土壤恢复原有的功能。 关键词:放射性 ; 土壤污染; 防治对策 ; 植物修复技术 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土壤,其传统的修复方法常破坏环境,因此,对土壤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对策或修复技术是要视污染情况而定。目前釆取的方法,大致分为间接防治法、直接治理法和生物修复技术三种。 一.放射性污染防治 1.土壤放射性污染的间接防治法 间接防治就是先釆用机械物理、化学、电化学和物理化学联合去污等方法对放射性污染水源、大型设备、车辆等进行去污。然后将放射性污染物焚烧、固化、掩埋,不要让放射性污染物质进入土壤。 1.1.机械物理法 目前主要有:吸尘法,用吸尘器吸除放射性污染物;擦试法,对污染面进行远距离擦试或打磨,并可配备排气净化系统;高压喷射法,利用高压喷头射出水或者蒸气,用机械力破坏污染层,达到去污目的;超声波法,该法利用18-l00kHz机械振动在固液交界面产生空化作用达到去污目的。 1.2.化学法 化学法就是利用化学清洗剂溶解、疏松、剥离设备表面放射性拔紊污腻物,涂层,氧化膜层等,从而达到去污目的。所用化学药品包括无机酸类、有机酸类、氧化还原类,螯合剂类、碱类、表面活性剂(如烷基磺酸盐、烷基吡啶等)以及溶剂、缓蚀剂、促进剂等。清洗方式可用浸泡法、循环法、剥离膜法,从而去除放射性污染物。 1.3.电化学法 该法将去污部件作阳极,电解槽作阴极,在电流作用下污染表面层均匀溶解,污

高频电磁场作业环境对职业健康有何危害通用版

操作规程编号:YTO-FS-PD429 高频电磁场作业环境对职业健康有何 危害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高频电磁场作业环境对职业健康有 何危害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操作规程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电磁场是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这二者是统一的、互相联系的且同时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运动的带电体除显示电场外还能建立磁场,而运动的磁体除显示磁场外还能建立电场,这就是电磁场。电磁场具有能量,电磁场能量的辐射是以波的形式进行的,我们把它叫做电磁波,电磁波的速度很大,它叫做电磁波,电磁波的速度很大,一般认为和光速相等,即3X108m/s。 人体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吸收辐射能量,使人体发生生物学的作用,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这些伤害也是由电磁场能量转化为热能而引起的。实践证明,电磁场的频率不同,伤害的程度也不同,频率愈高,其伤害程度越大。同时影响伤害程度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点: ①电磁场强度愈高,伤害愈重。 ②在其它参数相同的情况下,脉冲波比连续波对人体的伤害严重。

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

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 要了解电力输送的变压器对人健康的影响,首先要稍了解一些电的相关知识。我是搞电气工作的,有关电的一些情况,我在此也说几点,供参考。对于这类问题,要“牵涉”到电工学知识的电与磁的知识了;对于电磁的一些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1,我们用的电能是由电网提供的频率为50Hz的“工频交流电”,当导体中有电流流过时,它确实会在导体周围产生和电流频率相同的磁场,这就是电工学中的“电生磁”现象;如果有一个可以形成电流回路(通路)的“闭合导体”进入这个磁场范围,并且(或者相对而言)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则这个进入磁场范围内的闭合导体内就会产生磁电感应现象而有电流流过,这个就是“磁生电”现象;2,如果是高频率的交流电,(比如无线电信号等)在导体内流过时,也会使导体周围产生和其频率相同的电磁场,并且还会向空间辐射,而还能穿透非金属物质。如果此时非金属物质内含有水份的话,则这个电磁波会使水分子发生激烈的振动和摩擦,产生热量;微波炉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来加热物体的;3,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工频交流电在导体周围产生的是磁场,而且必须是“闭合导体”时才有可能感应出电流;高频交变电流可以向空间辐射电磁波而不单是磁场了,电磁波可以对水分子产生“作用”而使含水物发热。从这个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电磁场”和“电磁波”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的;如果讲可能对人产生的损害,那电磁波确实会对人产生影响和损害,但是电磁场虽然存在,人也虽然可以称作导电体,可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人的身体不能形成闭合回路,那么即便有电磁感应,也产生不了感应电流,所以这个电磁场对人体不“起作用”。 从上面的几点来分析,我认为大家完全没有必要为靠近电源(不是“辐射源”)而担心,要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可是个都被电磁场包围着的环境,除非你跑到珠穆朗玛峰或者跑到海洋里去才会好些,所以说,人是早已经“习惯”了这个环境的,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的了。 从我自己的感觉上来讲,我搞电器工作已经有30余年了,而且在这20年来,我的办公室就在变电室内,我身体离开变压器的距离也就不足5米。从我自身的感觉上和每年的体检结果看,从没有发现因和电力方面有关问题而引起的任何疾病。 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 2009-12-13 13:42:24 来源:中华铁道网 Diancichang dui renti de yingxiang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 (effect on human body by electromagnetic field)足够强的电磁场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工频(在中国为50Hz)电场可能... Diancichang dui renti de yingxiang 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effect on human body by electromagnetic field)足够强的电磁场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工频(在中国为50Hz)电场可能影响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工频磁场与白血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联系,但一般认为相关性不强; 也有一些关于工频电磁场对生殖系统影响的报告。但是由于人类暴露于强的工频电磁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