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

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
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

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

2005.06.13

供稿人:王静波

全球制药业的创新迷局

全球制药产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包括不断攀升的R&D投入,药品审批过程过长带来的专利保护期的缩短,市场开拓投入越来越高,价格压力增加,业界的竞争者越来越多等等,其中创新迷局是制药业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制约长足发展的最大羁绊。

1、研发投入激增,NAS上市数量下降,新药研发效率低迷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球制药产业面临着创新成本不断攀高、新药上市数量连年减少的不利形式:一方面是平均800亿美元耗资、12年历时的新药开发成本,一方面是NAS上市数量持续下降到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可谓全球制药业的“创新困境”(见下图)。

图新药研发费用飙升(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PHRMA

图1994-2003年全球上市的NASs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 IMS LifeCycle

2、大量“重磅炸弹药物”专利保护到期,

为这一创新困境“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在过去二十多年为跨国公司的利润膨胀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量药物的专利保护到期,新药产品一时难以上市,即便出于临床试验三期的也是前途未卜,而旗下重磅产品专利到期带来的非专利药市场空间已经引得众多非专利药厂磨刀霍霍。

表2003-2007 年部分跨国公司专利到期药物

数据来源: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整理

3、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短时“难成气候”

一度为制药业带来蓬勃生机和加速心跳的生物技术药,尽管行业处于上升发展期,近几年新药上市态势优于行业整体,但是与化学制药业相比,300多亿美元的市场不过药品大市场的6%,难举大势;而且毕竟是蹒跚学步的阶段,而且学者的激动远甚于业者的追捧,很多理想中的潜力一时难以现实化为市场的产品,所以对多数制药企业来说,生物技术制药美则美矣,前途当然也一片光明,但是显然不是当下的立基。

4、中药的标准化迷局破解尚需时日

发祥于中国、惠及东南亚多国及西方华人聚集地区的中医药,则因为其“神秘性”和“玄学”而一直难以扣开向来要求标准化和“说得清道得明”的FDA的大门,也因此一直作为“潜力股”徘徊在制药业的正门之外。

化学药创新乏力,生物药与中药一时难统江山,这样的困局对于创新强度最高(在美国,制药产业是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比电子、通讯、航天行业都要高,是美国工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的4倍)的制药业而言,无疑是其长足发展的最大羁绊,据估计大型制药企业要维持两位数的销售增长幅度,必须保证每年有3-5个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储备,而目前发现新化学实体的的投入激增,每年产出的NCE数量却在减少,面对前所未有的创新压力,跨国公司在这样的困局下进行全新的、全方位的战略调整是必然之事。

向生物技术要未来

从技术潜力和已有的实践看,生物技术无疑是制药业创新实力的供养者,而且很有可能是未来新药开发的主流,因此尽管生物新药目前还难以撑起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它依然是跨国公司选取的第一个战略制高点。该战略的实施有两种模式。

一是投入巨资进行生物新药的研发,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罗氏、辉瑞、GSK、安万特、默克、强生、诺华等10家跨国制药公司共实施了302个生物技术新药研发项目,其中罗氏以53个在研项目成为投入数量最多的公司。另据IMS在2003年2月对全球新实施的临床试验项目进行的统计分析,在新实施的临床试验中有27%的是生物技术药的临床试验,生物技术临床试验和新药申请数量有500项之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发项目并不完全是制药公司自主实施的,相反处于技术优势和成本考虑,平均67%的研发项目是是通过从专门的生物技术公司获得特许的。其中强生公司的内部自主开发比例最高,为72%,其次是罗氏公司,60%的生物药研发项目在公司内部开展。相反,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只有9%的项目数与自主开发,其余91%全部通过特许获得;辉瑞公司的特许开发比例也很高,达89%。

表2003年部分制药企业的生物技术药研发计划数及来源分布

数据来源: IMS Chemical Pioneer ,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整理

第二是与生物技术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生物技术产业带动了一大批生物技术研发公司的成熟,这些专业公司多掌控着一项或者多项新品开发潜力巨大的生物技术,很多还有不少专利储备,这些公司在生物新药开发技术上的娴熟和已有的积累,使得它们日益成为跨国制药公司抢占生物技术药制高点的首要通道之一。全球前二十大药厂与生物技术公司的联盟合作总体上呈逐年增强之势,1988-1990年这种合作联盟的案例数为186宗,而2000-2002年上升至757宗,而且投入的联盟经费逐年增加,从1988—1990 年间的0.824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00—2002 年间的 3.52 亿美元。从联盟目的看,治疗药品开发(Therapeutic)类型的联盟多,数量几占总量的3/4,而且药品开发联盟主要集中在新药发现与先导化合物筛选的早期阶段,有68%的属于此类。在治疗药品开发的联盟中,以Pfizer 与生物技术公司的联盟件数最多,1988—2002 年该公司本身以及所收购的公司共签署了246 件生物技术联盟案,GSK 排名第二,签署了201 件,Roche 则以198 件排名第三。

图1988-2002年全球制药企业与生物技术公司联盟的数量增长情况

进入2005年,生物技术在制药业依旧硝烟风起,仅仅前三个月,发生的值得一提的有关合作或技术产品转让就有:Celladon公司和Targeted遗传产品公司将合作开发腺相关病毒(AA V)的基因产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衰;安进公司已经和人类基因组企业GenData

科研公司达成技术转让协议;葛兰素史克和Galapagos基因组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Tripos 公司已经完成了收购私人分子发现软件公司Optive科研公司的工作;美国曼哈顿制药公司和Tarpan制药公司达成兼并协议;Sangama生物科学公司将帮助辉瑞生产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药品,等等。

非专利药不再单纯是仿制药公司的机遇

非专利药一度是印度、中国、包括欧美等向来以仿制药物见长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的制药公司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NAS、NCE产出数量的逐年见低,和旗下大量原创新药的专利保护到期,一向主要专注于原始创新的跨国公司也“坐不住”了,非专利药市场这一日益长大的大蛋糕,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入分切行列。

从2003年开始,大量专利药专利保护到期,非专利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全球非专利药市场规模从1998年的271.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433.6亿美元,近两年其销售额的年增幅都超过20%,而同期全球药品总销售额的增速为8%左右。到2008年,全球非专利药的市场规模将超过800亿美元。几乎每个跨国制药巨头麾下都有2-5个专利药将转为非专利药。FDA审批的非专利药数量一直在增加,2003年批准上市的非专利药共有349个,这样的上市速度是专利药所无法想象和企及的。

面对新药开发资金压力、风险压力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率下降、入不敷出的形势,资金投入低、安全风险小的非专利药理所当然地进入了跨国公司的视野,并很快被纳入其全球化战略,出手并购非专利药公司成为跨国公司进军非专利药市场最便捷的第一策略选择——

2002年,当时排名第三的非专利药生产企业——美国雅来制药成功收购广州佛山康宝顺药业,借此进入中国的非专利药市场;

2003年,素来在新药开发领域长袖善舞的辉瑞公司购并了在非专利药开发和市场占有上具优势的法玛西亚公司,因此涉足非专利药市场;

2004年1月,当时世界最大的非专利药公司TEV A收购以制造生物基因药品而闻名的世界第九大非专利药公司Sicor;

2004年7月,拜耳斥资23.8亿欧元一气收购了罗氏大众药品部。

2005年2月21日,诺华公司收购了德国第二非专利药生产商赫素公司(Hexal)的全部股份及其美国附属公司Eonlabs 66.7%的股份,交易总额约87亿美元。收购的两家公司被整合到诺华的非专利药公司“山德士(Sandoz)”旗下。这并不是诺华在非专利药领域的第一次收购:2003年,诺华斥资8.76亿美元收购了斯洛文尼亚的大型非专利药公司LEK;2004年又收购了加拿大和丹麦的两家非专利药公司Sabex和Durascan。

频频收购的结果是:诺华坐上了世界非专利药的头把交椅。2005年2月28日,诺华明确提出:不久将通过收购兼并中国制药企业的方法促使山德士及其非专利药进入中国市场。

目前,非专利药“老大”诺华制药公司正在重组山道士制药公司,包括更换CEO,以质量、服务、成本为导向,这些举措都将使山道士制药公司的财务业绩有所改善。

值得一提的事,目前世界非专利名药物市场正面临价格压力和所谓“授权仿制药”的压力。仿制药,特别授权仿制药将对印度等后起国家的仿制药生产及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之四

中药资源争夺战剑拔弩张

中药方面,世界上已知有25万种药用植物,但是只有1%经过了西方医学研究,研发空间巨大,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新药已经成为药物创新的希望所在。发达国家过去10年在开发植物医药方面的支出年均增幅达15%,其中15家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公司在这方面的科研支出年均增幅达22.5%。2003年,仅北美、西欧10家最大的医药公司在中药领域的科研支出就达5.4亿美元。2003年全球植物药及草药制剂市场为230亿美元,并以每年10-12%的速度成长。近两年美国FDA及欧盟相继修改了中草药审批制度,监管与审批政策的放宽使得中草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大好的发展契机意味着众多跨国公司对中药资源的争夺战来开帷幕,并且这种争夺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中国作为中药的发源地,其丰富的天然资源和悠久的研究历史越发受国际大制药企业的关注,正在成为跨国公司中药资源争夺战的主战场——

葛兰素史克作为最早投资中药研发领域的国际制药公司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对近万种中草药进行了筛选和开发;

法国施维雅公司于2001年10月26日在北京成立了“施维雅北京中药新药研发中心”,重点开展中药新产品的研发;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已对30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筛选和有效成分的研究。

2003年10月30日,占日本“汉方”药70%市场的日本津村药业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兴建的工厂竣工投产,在该合资企业中,津村药业占63%以上的绝大股,这是中国第一家外资占绝对控股地位的中外合资中药企业。这标志着津村新的中国战略开始实施,即把生产和销售的重点放在中国。以津村药业为代表,越来越多的日本中药公司将视野转向海外尤其是中国市场。与中国相比,日本汉方药在产品剂型、包装和质量控制以及中药西制方面均优于中国的中成药,因此汉方药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中国中成药的最大竞争对手,而且在参与中国国内的市场竞争方面也拥有很大优势。

2005年4月初,诺华宣布将在中国设立其第八大全球研发中心,该中心将以中草药作为主要研发项目。来自瑞士诺华总部的专家3月考察了上海张江和北京中关村两地,5月这些专家将再次来到中国,并最终敲定研发中心的选址。这是诺华公司在全球的第八大研发中心。此前,诺华斥资450万美元牵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发“中草药天然活性物质”项目,已于2002年11月宣布了令人振奋的阶段性成果——500个新化合物进入专利申请程序;2004年11月诺华再次投资3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从传

统中药中分离天然化合物。

中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和悠久的应用历史,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药材生产国,有大约13000种中药材资源与近万种中药方剂,但在目前的全球中药市场营业额中,中国仅占约3-5%(日本占到80%,韩国占10%,),即使加上边贸及以食品名义出口的中药,占有率也不过7%。这些数字无法不令人忧虑。

跨国制药公司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之五

原料药供应格局生变,欧美公司出手亚太市场

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制药产业的重要基础,世界生产的原料药已达2000余种,市场规模由1996年的近100亿美元扩展到2000年的130亿美元,每年以7%左右的幅度递增。国外药品制剂生产商所需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60%通过外购或合同生产。

西欧是世界最大原料药生产基地,由于西欧制药工业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先进,故西欧各国均为原料药纯出口国。瑞士、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瑞典与芬兰均为制药工业强国,西欧原料药出口量占其产量的80%以上,最近几年,西欧原料药的总产值一直维持在36亿-40亿美元。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料药出口国,这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化学制药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原料药转移生产使得中国成为生产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化学原料制造业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一个主要支柱。

近年来在全球化行业布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整态势,而中国和印度成为调整的“漩涡”。

首先是以研发为重心的制药企业和制剂厂商(主要是北美的)的原料药供应链调整。在传统上,欧洲的原料药厂商是北美药厂的主要供应商,而近两年,美国制药将降低原料药的采购成本作为重要策略,其直接后果就是将部分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大宗原料药外包给亚洲国家,主要是印度和中国,同时,北美的制剂药企业通过这一“外包转移”制衡欧洲的原料药供应商降低价格,从而形成“欧洲从事高端原料药生产,印中从事低端原料药生产”的新的原料药供应链。

其次,非专利药市场的崛起也引爆了原料药供应渠道从欧洲向印、中转移。由于非专利药的利润空间比较小,不像品名药那样在专利保护下可以提高定价,因此一大批非专利药生产厂商在原料药这一环节势必选择价格较低的供应商。由于对低成本的渴求,非专利药厂商更加青睐印度和中国的原料药厂商。

第三,由于欧洲在原料药生产上的技术水平较高,又有一大批传统客户,原料药厂商不会放弃北美的原料药外包。而面对印中的地价竞争,欧洲开始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承接技术含量高的原料药生产,而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低段原料药外包给印中等地,成为“中间商”。在一些原料药的生产链条中,印中主要从事前期的生产,而后期的、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体则由欧洲厂商完成。

第四,印度和中国近年来在原料药市场上形成了竞争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印度具

有以下优势:价格低、生产效率高(完成同等量的同等产品的速度是欧洲企业的2倍)、人才多(原料药厂商内有一批留学美国和欧洲的专业技术人才,博士等)、企业通过FDA的GMP认证且熟知FDA的规范、研发制剂的能力较强。这些优势一方面使得印度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能承接更多的原料药专业,另一方面由于印度的研发能力强于中国,因此欧美企业正将一些低端的制剂研发外包给印度,这样一来,印度制药业的产业升级将获得比中国更多的机会。在不远的未来,欧美企业和非专利药厂降低自己成本的策略之一就是将研发外包给印度而将生产制造外包给中国,而且印中在承接原料药转移方面的价格战对于欧美药企来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印度现已成为亚洲主要原料药出口国之一,其头孢菌素原料药出口量已经居亚洲第一位。

可以说,印度的原料药生产技术能力和效率的上升、GMP规范,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球原料药行业的格局变动,从区域格局来说,跨国药企将在欧洲的技术优势、印中的价格优势之间灵活地外包或采购不同种类的原料药,结果是欧洲在高端原料药的生产上秉持优势,中国由于缺乏技术优势,因此只能靠价格战分得一些低端原料药的生产,并且原有的部分产品优势也面临着失去的危险,印度则在占据中国和欧洲的中间类型。

以上变局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世界原料药的生产中心已逐渐向亚洲转移,尤其是印度和中国。

如果说中国的制药业能够拿到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下的话,那是非原料药行业莫数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制药业中技术附加值最低、创新压力最小的领域,由于其充当着制药业的“基础行业”,有显示着如上所述的布局调整态势,中国的原料药行业无法躲避的面临冲击,已经有跨国公司着手布局中国的原料药市场。

2005年4月11日,雅来(佛山)制药有限公司与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签订万古霉素总代理协议。雅来集团将通过其中国公司与国药控股广州公司的合作,正式在中国上市万古霉素原料和制剂产品。雅来集团还将进一步考察国内的多家原料药生产企业,并进行洽谈以谋求合作。

雅来集团的原料药生产主要集中在西欧,目前原料药总产值接近60亿美元,堪称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雅来2004年已经在上海建立了原料药技术中心,希望能够获得与中国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业务往来的机会,将来雅来还有可能与国内企业合作建立原料药生产基地。

巴斯夫作为全球500强、化工系统的领先企业,已经在3年前与东北药集团的合资工厂(其中巴斯夫98%,东总2%)生产系列人用、畜牧业用维生素。

抗生素巨头荷兰帝斯曼(DSM)在上海、无锡、石家庄、张家口等地都有生产基地,先后与白云山、新华、华北制药等国内原料药巨头携手成立半合抗产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维生素等原料药。其研发的茶多芬(EGCG)由绿茶中提取,抗氧化能力比维生素C强4倍,由茶多芬生产的茶维力制剂也已在中国上市。

可见,中国的原料药产业市场也已经“狼烟四起”。跨国公司盯住了中国原料药市场

商机,制剂企业开始狂赌原料药,化工企业也要来分原料药、中间体的一杯羮……在通往中国原料药市场这座“围城”的道路上,国企、外企、合资企业……颇有千军万马的感觉。

跨国公司战略改变的内涵

前文所列举的只是部分跨国公司在相应领域的举措,仅仅是案例,但是从以上案例还是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动向:

第一,跨国制药公司抢占非专利药开发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步履正在加快;

第二,中药研发资源已经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跨国制药巨头的战略视野;这两个新动向恰恰有别于跨国药企传统的“专注化学新药创新”的主战略。

第三:日益开放环境下的中国制药业正不得不接受来自跨国公司战略布局调整的冲击,尤其是中药、仿制药和原料药。

风平浪静不再,重复建设同质竞争必须摒弃,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侵入竞争?又如何在全球产业舞台上谋得一席之地?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X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X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X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X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X的X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行的国际贸易是否自由无关。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还是保护其关键取决于一些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足以称雄世界以后,才会愿意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同时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论调。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21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路途并不会非常平坦,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孟祥民 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经营战略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经营战略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科技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新变化: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经济权力从原来的集中于制造厂家向销售商和客户分散等等。这些变革极大地改变了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竞争规则和创造价值的方式。在上述经营环境巨变的情境下,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与管理改革,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著名跨国公司进行的战略调整和变革创新,有助于我国政府和企业更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资. 1、经营业务归核化-中国成为跨国公司非核心业务一个重要外包基地 二战后,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为了分散风险,曾普遍采用业务多元化经营战略。但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如摊子过大或不熟悉非相关领域等,导致收益降低,甚至高负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企业又纷纷由多元化扩张向有竞争力的主营业务回归,实施归核化战略,其要旨是: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这是跨国公司在外部环境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一种主动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核心主业、提高竞争力而实施的战略转移。可以预计,归核化将成为21世纪初各国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的主导型战略。 最近值得注意的一个新趋势是,跨国公司在向中国转移制造业价值制的组装加工环节的基础上,开始把制造业价值链条中的服务环节,如战略咨询与管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营销、公共关系、金融服务等转向中国,带剥了外资流向中国。中国入世以来,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明显。例如,英国汇丰银行在2002年把地区总部从香港转移到上海并把技术保障中心迁到深圳,把呼叫中心转移到广州和上海。摩托罗拉公司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给上海对外服务公司,为其进行销售团队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工作。 2、职能与资源配置“全球化”——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网络的一个重要结点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为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有一种要超越一切民族和国家疆界的冲动和欲望。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并不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而是追求全球布点,扩大势力范围。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巨额资产、庞大的生产规模、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手段,将其触角己伸展至全球的各个角落,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它们的子公司以及分公司等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在经营管理上带有明显的“全球战略”特色,即放眼全球资源和市场,把各种职能行为-融资、研究开发、零部件生产、总装、会计、培训等等-安排到能最好地实现公司全盘策略的地方,并实行统一控制,这样创造了企业内部的国际化分工。 对于实行全球战略的公司来说,已逐渐淡化了跨国公司总部区位概念和公司的民族身份。总部可以设在任何一个合适的国家和地区,只是作为一个连接网络内各线路的通信中心。全球化经营战略要求经营者具有宽广视野与胸怀,竭力使本公司融合在东道国里,如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麦克唐纳、福特、菲利浦、索尼等在世界范围中都愿淡化公司的民族身份,在决定投资战略时,他们优先考虑能否有效地利用其全球网络中的人才、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而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

浅析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已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本上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对经济的影响分为正负两方面,我们应正确定位跨国公司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中国经济影响 一、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 据统计,跨国公司在中国迅速发展所生产的gdp已经占到中国经济总量的1/3,它对中国gdp所做出的贡献不能忽视;若从质的角度看,跨国公司会引进一定外资,而外资的进入促进了中国产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深化;从出口方面讲,跨国公司是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1985年,这些外资企业涉及的出口仅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1%,2004年这个数字达到了45%—50%。 (二)促进了中国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跨国公司科技开发和创新的成果带动了上下游产品的开发,为中国供应商及用户提供了相应的质量技术标准、生产技巧或工艺创新,将先进的工业技术转让、引进至中国企业。在技术转让和引进过程中,中国不可能照搬停滞在原生产工艺,而是通过模仿、吸收、

消化与创新创造出新的更适合中国企业的技术,与此同时,技术外溢效应也通过诸多研发中心扩散开来,跨国公司与中国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部门进行合作,交流研究心得与信息资料,实现共赢,间接促进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促进了中国配套产业的发展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会把国外的配套产业吸引过来,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关联,使中国当地配套产业兴起发展。配套产业的出现,大量零部件生产商在中国当地形成,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就业人口,对解决我国部分地区的就业难题起到一定作用,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有些发达地区形成了配套产业群,企业及中间商都聚集在一起,既减少了运输成本,又提高了效率,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 (四)提高了中国科技人才的素质,产生人才流动效应 首先,跨国公司立足于世界前沿开展研发工作,所提供的优厚待遇与优越研究条件,将吸引优秀人才流入,对提高我国人才素质意义重大;其次,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在跨国公司投资本地化过程中,从事相关研究的中国员工可以由培训积累大量经验,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再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雇佣中国的科研人员,这必然发生与中国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人员流动,这些人员会将知识带回本国企业,产生人才流动效应,有助于提高中国技术创新能力。

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下]试题

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下) 试卷 [考试时限]:60 分钟 [及格分数]:60 分 [考试说明]: 1、中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正确 错误 2、坚持对外开放就要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东西来发展社会主义。 正确 错误 3、如果欠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不能够克服资本和外汇的短缺,就会长期地贫困化和被边缘化。 正确 错误 4、美国是TPP 的创始国之一。 正确 错误 5、在中韩贸易中,我国一直保持对韩国的贸易顺差。 正确 错误 6、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是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的竞争。 正确 错误

7、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是配置既有资源的效率的竞争。 正确 错误 8、中国在生产全球化产业链中处于上游。 正确 错误 9、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 正确 错误 10、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正确 错误 11、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对外部依赖比较突出。 正确 错误 12、准入前国民待遇是指在企业设立、取得、扩大等阶段给予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不低于本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 正确 错误 13、负面清单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 正确 错误 14、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正确 错误 15、我国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正确

错误 16、国际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主要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正确 错误 17、扩大进口从战略高度来看能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正确 错误 18、中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积极引进外资。 正确 错误 19、扩大海外投资有利于加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 正确 错误 20、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影响包括消除了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合理现象。 正确 错误 21、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正确 错误 2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宗旨是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正确 错误 23、当今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已经联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各国都在一条船上”。这种现象告诉我们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解决。 正确 错误 24、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提出,铲平世界的第一辆推土机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浅析讲解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浅析 摘要跨国公司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其发展战略也作出了相应调整,体现在跨国并购、战略联盟、当地化和研发国际化都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跨国公司的这些战略调整,既是外部环境刺激的结果,又是为了获取全球竞争优势尤其是战略资产的需要。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战略调整1 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跨国公司是企业对外投资的结果,其投资形式多样。长期以来,并购一直是西方企业实现扩张与发展的一个主要手段。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逐渐增多,成为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增大的主要动力之一,2000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并购达到高潮,跨国并购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1 440亿美元,占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额的近90%。跨国并购的方式与手段及目标市场也发生了变化,股本互换已 成为并购特别是大型并购普遍采用的融资方式。与早期的多以现金支付的方式取得目标公司的所有权不同,跨国公司往往采用先合资后控股或采取非股权资本参与经营。目标市场上,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发达国家是外国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地,占全球流入的75%以上。产业投资方向也发生转移。跨国并购在产业方面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倾向日益增强,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2 跨国公司之间广泛缔结国际战略联盟传统的企业竞争是以竞争对手消失为目标的对抗性极强的竞争,国际战略联盟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竞争观念,企业间除了对抗性竞争外,还可能存在合作。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的显著趋势是战略联盟向技术联盟方向发展。跨国公司缔结战略联盟也正是为掌握科技制导权,而且又主要是高技术领域制导权的联盟。高技术的战略联盟流行于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微电子等领域中。跨国公司推行战略联盟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广泛利用外部资源,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常常受到自身技术力量、信息不完全、消费者态度等因素的制约,且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决定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很高的风险。所以企业自然要从技术自给转向技术合作,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信息传递的密度与速度,减少资源浪费,降低风险;二是回避竞争或防止过度竞争。如果大公司之间开展恶性竞争,不仅降低各自的盈利水平,而且容易造成两败俱伤。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加强合作,可以理顺市场,共同维护竞争秩序;三是提升竞争力。在单一公司的技术能力不足以掌握竞争主动权时,将多数公司的优势技术结合在一起,发挥优势叠加效应,就能够提升公司的竞争力。3 跨国公司广泛采用当地化战略3.1 人力资源当地化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的当地化是其当地化经营战略的根本。高薪直接聘用当地员工是跨国公司实施人才当地化最基本的战略。以中国为例,近年来在华跨国企业加速推行人才当地化策略。如诺基亚在中国已拥有员工3 5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跨国公司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管理者多是“外国人”。但实施当地化战略后,高层管理人员开始由国人担任。人力资源当地化有利于跨国公司与当地人、当地企业之间建立亲密感;有利于克服文化和情感差别对企业管理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民族主义情绪冲突;有利于减少外派人员所需要的企业管理费用等。3.2 管理当地化管理当地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变化,跨国公司开始采取多“中心”并存的管理格局。在跨国公司发展初期,跨国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定义和特征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定义和特征 1、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含义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达到长期总体效益的优化,即在正确战略思想指导下,在科学分析国际经营环境和自身经营条件的基础上,为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总体、长远的谋略。全球战略是一个以变革为实质内容的概念。 2、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特征:全球性、长远性、纲领性、抗争性、风险性 3、全球战略决策具有如下性质: (1)决策对象复杂,没有经验(2)面对的问题突发性、难以预料 (3)决策的性质直接涉及公司的前途(4)评价困难,难以标准化 4、对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提高公司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2)有效地发挥经营活动的整体功能 (3)统一跨国公司内部职工的思想行动 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基本内容 1、全球战略的基本结构 一项完整的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应该包括四个层次: (1)整个公司的全球总战略 (2)各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经营战略 (3)子公司、分支机构层次的经营战略 (4)经营业务类别和产品类别的战略 从纵向进行分析,每种不同的战略都又都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战略思想(2)战略目标(3)战略对策 2、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思想 1.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思想的基本观念 (1)全球用户观念(2)全球竞争观念 (3)全球创新观念(4)全球时效观念(5)全球系统观念 2.影响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因素 (1)符合发展现代商品济的要求 (2)要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要求 (3)要符合国际市场和资源优化组合的要求 3.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是指跨国公司在较长时期要达到的全球经营的总水平或预期效果。它是全球战略的核心,是全球战略思想的具体化、定量化。 3、全球战略目标的内容 (1)生产经营方向(2)用户和市场方向(3)自身的发展方向

浅析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浅析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国国门的逐步打开,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世界强烈的关注。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世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也逐步增加与趋于稳定。 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正在逐步加快,而保持速度的同时中国经济如何继续保持方向,稳定发展仍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时候,追赶的速度与自身的稳定很难兼顾,跨国公司对于中国而言亦是如此。适逢中国“入世”10周年之际,在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此简单讨论跨国公司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并探索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博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跨国公司发展概述及其发展趋势 1.1定义 跨国公司1又被称为多国公司,它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联合国有关组织对跨国公司的内涵做出了规定:(1)跨国公司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2)在国外分支机构不少于6个;(3)海外业务必须占总公司业务的25%以上;(4)有统一的决策体系,内部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 1.2发展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众多大型企业纷纷走向海外寻求原材料和占领市场,由此开始了跨国经营。美国的第一家跨国公司是胜家缝纫机公司(Singer),它于1867年首先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立了一家缝纫机装配厂,其产品供应欧洲和其他地区。而在欧洲,德国的拜耳化学公司(Bayer)于1865年在美国纽约州的奥尔班尼开设了一家苯胺制造厂;瑞典的诺贝尔公司(Nobel)于1866年在德国汉堡设立了生产炸药的分厂。这三家公司在海外设立生产性分支机构,已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因此它们通常被看作是早期跨国公司的代表。二战之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支持与推动下,跨国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对全球跨国公司的排名,前十名依次是英荷壳牌集团RoyaI Dutch Shell,美国的Ford、GM、Exxon、IBM,英国石油BritishPetroleum,瑞典及瑞士合资的Asea Brown Boveri,瑞士的Nestle,荷兰的飞利浦,美国的Mobil。不难看出,美国公司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而在步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天,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正在向全球公司方向过渡,其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着当下市场的要求,承担着时代的责任,诸如在提高办事效率,鼓励创新,经营企业文化等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个性。当代跨国公司无论在垄断程度还是发展战略的国际化都空前强大,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跨国公司群体中取得一定了地位。很多时候,跨国公司不仅仅在经济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更在政治,社会舆论上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力。正因如此,跨国公司的模式与运作环境对于我们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其发展趋势也值得我们长远的关注。 二.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1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控制着大部分的生产资料与市场,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世界商品的主要提供者与最大需求者的双重身份,再加上跨国公司手中的巨额资 1《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九版

跨国公司的战略分析

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启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大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资本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跨国公司已经屡见不鲜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不断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作出巨大贡献,在“财富500强”中,目前已经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世界级跨国公司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在华投资。而后在华投资的几年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也遭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近几年来跨国公司也相应的调整了其在华的投资战略,由以前被动的、试探性的投资转为积极主动的战略规划。随着中国投资软硬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开放,跨国公司开始较大规模地对华投资。外商投资遍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外商投资的结构和质量也不断优化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加速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在华本土化趋势加强,在华投资项目去向系统化,加大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趋向独资或合资控股的投资方式并积极开展并购。 关键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外资 一、我国引进外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外资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据有关数据表明无论国际经济如何变化,FDI 流量如何波动,我国的FDI一直稳步增长。据统计,2016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92家,同比增长12.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90.3亿元人民币(折950.9亿美元),同比增长4.2%。 9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4家,同比增长27.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2亿元人民币(折9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

跨国公司扩张对我国的影响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的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扩张活动也日趋活跃。跨国并购在中国已经成为外商对话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当今世界的经济朝着全球化发展,跨国扩张在其中起的作用也变得更为重要。随着我国企业的飞速发展,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跨国扩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更能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让我国企业日后走向世界做更充分的准备。因此,研究扩国公司在华的扩张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2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面对跨国公司在华的扩张,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政府都认识到了由此所带来的问题,在不断的总结的基础上,就当前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谢丽芬、姚胜辉(2006)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了跨国公司并购在我国已成为外商对话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在产业上已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因此分别从跨国公司并购在我国的产业布局特点、产业区域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引导外资并购的产业建设策略。朱远程、刘燕(2008)的文章中说明了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限制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对跨国公司选择以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文章中就目前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的建设,期望规范并购与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祖强、周志莹(2005)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了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美国哈弗大学乔治.金教授(2009)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的扩张中国市场,适应本土化经济作了深刻的诠释。 1.3 本文结构 本文开篇主要以并购为例,介绍了并购的类型和方式,之后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华扩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积极、消极两方面的效应,最后提出了面对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所带来的问题我国的政府和企业将如何应对。

最新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摘要: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中国对外贸易特点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五)我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我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并积极的推进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六)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七)出口加工区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了推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国家加强了对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促进了出口加工区的健康发展。国的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 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且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壹、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壹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能够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壹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能够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和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和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壹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和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壹)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壹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壹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和国际贸易发展。WTO是壹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和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仍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和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且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壹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跨国公司在对解决中国国内的就业、引进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们对中国国内的营商环境、商业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很多不可忽视的、深刻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影响 一、跨国公司定义 只要在一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设有一个以上的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并从事营利性生产经营活动,有共同的决策中心和共同战略,并分享风险和责任的企业,即可称为跨国公司。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整体情况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国际直接投资继续回升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发展,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外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2005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FDI流入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70家在华投资。世界500强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计算机、汽车、日用产品等行业。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增加,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截至2005年底,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共40余家,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主要分布在电子、通讯、机械和电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三、跨国公司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1.有效地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缓解和弥补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现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和既定方针。近2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流入,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供给不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与稳定发展。这突出表现在我国历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总体上呈现明显地上升趋势。在我国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外商直接投资还是我国部分行业(如近海油气开发等)的主要资金来源。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增加了我国实际性投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缺口,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金使用率,进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2.促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并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向跨国公司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跨国公司是国际竞争的优胜者,竞争优势很多,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和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等知识资产方面的优势。实践证明,跨国公司带来了大批先进实用的技术以及在质量管理、营销战略、财务管理、技术管理、劳动工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库存管理等方面先进的管理方法,对我国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跨国公司还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本地人才,为我国企业造就一大批新型管理人才,促进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跨国公司为我国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我国已有超过14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投产开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750多万人,约占全国非农业劳动人口的10%以上。另外,跨国公司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和福利都比较好,大量中国雇员在跨国公司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就业质量,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职业培训,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熟练技工和专门人才。 4.增加了政府税收。为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长期以来我国给予了跨国公司诸多税率优惠待遇。随着大量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我国主要来源于跨国公司的涉外税收逐年大幅度增长。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收以成为我国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

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 世纪国际 1987年 。1995 出口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废弃物处理的成本逐步提高,会利用贸易形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96年发现多起工业垃圾运到我国的事件。另外,我国环保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服务范围、服务质量、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缺少市场竞争机制,法规管理不健全,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出口实施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外贸适应超前增长与国民经济的约束条件之间的矛盾,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矛盾,外贸宏观效益与企业微观效益的矛盾,出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一).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一) 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据统计,2002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171家,同比增长30.72%;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它结束了近几年来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负增长和低增长的局面,预示了今后几年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新一轮高增长的开端。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根据调查,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目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开始成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 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造业的若干重要特点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制造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观察现代跨国公司和传统跨国公司的区别,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已由“一个中心”成为“多个中心”。 1.生产制造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生产成本低廉,许多外国厂商相继将生产据点移往中国。例如,2001年7月,松下电器公司停止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波炉,将其生产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东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显像管,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至此,日本主要彩电制造商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视4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国。此外,日本的其他家电产品如录像机、复印机、空调、CD、单放机、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国的工厂生产。据统计,中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为4%,2002年进一步提高至6.5%。就轻工纺织产业看,以家电为例,2001年全国微波炉共计出口125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69%;2001年全国电饭锅共计出口82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5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多数家电产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再以鞋业为例,目前,全球鞋类年产量约100亿双,在中国,2001年广东省鞋类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世界产量的3/10;温州市鞋类年产量10多亿双,占世界产量的1/10。就中国而言,堪称世界最大的成品鞋生产基地。 一般而言,制造业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一般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之分。如果说前一时期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或一般制造业的话,那么,自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受“广本汽车”示范引导,2002年,本田、丰田、尼桑都陆续将不少生产厂搬到广州,由此广州可能很快形成一个上千亿元产值的汽车产业。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中国。例如,菲利浦已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芯片生产厂;由几家大公司联合投资62亿美元设立的芯片生产基地——中芯国际,首批芯片已于2002年底前后下线。此外,新惠普、东芝、夏普、三星等国外主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于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且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壹、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于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壹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能够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壹点对于包括中国于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能够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和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于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和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壹步发展,故于21世纪经济全球化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和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壹)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壹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均是于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于。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于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壹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和国际贸易发展。WTO是壹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和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仍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和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且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均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于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壹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于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选择题重点

选择题重点 1、从进出口综合来看,我国第一至第五大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地区、 东盟。 2、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万亿美元是在2004年。 3、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实现年度顺差是在2004年。 4、把对外贸易统制确定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是在1949年。 5、世贸组织对中国进行次贸易政策审议是在2006年4月。 6、《对外贸易法》颁布于1994年。 7、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8、中国承诺到2008年过渡期结束时,关税总水平将降到10.17%。 9、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成立于2001年12月18日。 10、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出口卖方信贷的贷款种类有:中短期额度贷款、境外投资贷款、境外加工贸易贷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出口卖方信贷项目贷款。 11、对于实行“非一批一证”管理的货物,同一份《自由进口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累计使用不得超过6次。 1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最大顺差来源地是中国香港和美国。 13、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正式启动的时间是2000年。 14、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的第二阶段主要谈具体承诺议题。 15、2003年,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是德国。 16、属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条款中规定的普遍性义务的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17、国际经济合作在战后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及其影响。 18、战后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19、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中国进行中外合作开始的主要方式是风险合同形式。 22、中国开始借用外国贷款始于1979年。 23、中国向境外发行债券始于1982年。 24、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海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营经营企业是京和股份有限公司。 25、自1999年开始,成为我国海外投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境外加工贸易。 26、截止2004年年底,我国经商务部批准具有对外劳务经营资格的企业超过2000家。 27、为了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其中税负最重的是扣除法。 28、完全放弃居民(自然居民和法人居民)税收管辖权而只实行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国家或地区有:香港、巴拿马、阿根廷。 29、一般适用于缺乏可比对象的某些工业品销售及特许权使用费之类无形资本转让收入的分配方法是:成本利润推算法。 30、1978-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6%。 31、2004年,我国货物出口排名第一位的国家或地区是美国。 32、我国被批准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时间为2001年11月。 33、“WTO后过渡期”是指自2005年1月1日直至中国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 34、根据修订后的《外贸法》的规定,2004年7月1日前发生的对外贸易行为不适用该法。 35、承保出口企业所有以非信用证为支付方式出口的收汇风险的是统保保险。 36、对进口许可证,凡符合要求的申请,发证机构一般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发放。 37、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和货样属于法定减免税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