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名词解释及简答

生理名词解释及简答
生理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经过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着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经过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向着原先活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不溶或少溶于脂质的物质在一些特殊蛋白分子的协助下完成跨膜转运。载体介导(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和通道介导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

血型blood group:由血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决定的血细胞的抗原性质,称为血型。常用的有ABO血型和Rh血型。

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是指用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主试验)以及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副试验)交叉。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通常主要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心指数cardiac index: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血压blood pressure:流动中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

呼吸respiration: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潮气量tidal volume: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约400~600ml。

肺活量vital capacity: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L,女性约2.5L。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blood:血红蛋白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量)×100%。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是一种主要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含脂质与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脂质成分约占90%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的回缩力。

消化digestion: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称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滤。正常成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常为19%,即约有19%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超滤液。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力的大小,即率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脉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糖阈rental threshold for glucose: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为160-180mg/100ml。

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 渗透性利尿是由于在血浆、肾小球滤液和肾小管腔液中形成高渗透压,阻止肾小管对原尿的再吸收,尿量增多。

水利尿water diuresis:饮用大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机体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高级的反射活动,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内分泌internal secretion:是指内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及任务是什么?

生物学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其任务是研究构成机体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的正常功能及其机制或规律,以及不同细胞、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阐明生物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个部分的功能活动是如何互相协调、相互约制,并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只有明确掌握了正常生命活动的规律,才能发现区分异常即疾病,防病、治病,保障人类健康。

简述兴奋性与兴奋的区别与联系。

生理学中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成为兴奋。

可兴奋组织具有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兴奋是一种反应,是一种状态的改变,比如骨骼肌由松弛状态转变为收缩状态,就表明骨骼肌兴奋了;兴奋性则是产生兴奋的能力,骨骼肌具有产生兴奋的能力,即骨骼肌有兴奋性,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具有兴奋性,肌肉,腺体,神经有兴奋性。

试述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兴奋信号传到肌接头处时,兴奋引起钙离子大量释放.释放的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突触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而释放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递质),乙酰胆碱(递质)经过神经肌肉接头间隙(突触间隙);与接头后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血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1)运输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同时将组织细胞代谢产物、有害物质等输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2)维持内环境稳态:各种物质的运输可以使新陈代谢正常顺利进行;血液本身可以缓冲某些理化因素的变化;通过血液运输为机体调节系统

提供必须的反馈信息。3)参与体液调节:通过运输体液调节物质到达作用部位而完成。如:激素的全身性体灌调节作用。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4)防御保护功能:各类白细胞的作用,血浆球蛋白的作用,生理止血、凝血过程的发生,扩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存在等均可以体现出血液的防御保护功能。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脏的泵血功能,骨胳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体位改变。

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作用。

心肌的前负荷.心肌的前负荷.心肌收缩性.心率

试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在维持动脉血压稳定中的作用。

在整个心血管系统,包括心房心室,动脉和静脉的壁内存在许多传入神经末梢,当管壁被动扩张时,这些神经末梢能感受机械牵张刺激而引起心血管反射。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有关的心血管中枢整合作用,是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降低,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回降,反之亦然。

一个人一次献血200ml,机体是如何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血压相对稳定的?

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有助于维持血压,减少渗出,维持有效血容量。另一方面,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肾上腺髓质释放皮质醇及肾上腺素到循环当中,皮质醇可以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均可作用于β受体,使心率增加,有助于增加心排出量,维持血压。第三,由于α及β受体分布密度不同,在心、脑、肾等脏器的血管上分布较多β受体,皮肤骨骼肌等血管上分布较多α受体,兴奋β受体时,可以引起血管舒张,有利于保持重要脏器的血供。

动脉血压是怎样形成的?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是正常的血液量充盈心血管;根本因素是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存在;辅助因素是大动脉的弹性作用。影响因素有:

1.搏出量当搏出量增加而心率和外周阻力变化不大时,血压的变化主要是收缩压升

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加大。这是由于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使动脉血迅速流向外周,到心舒期末大动脉内存留血量比搏出量增加前增多不明显,故舒张压升高较少。

因此,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当搏出量和其他因素不变时,心率适度加快,心输出量相应增加,血压升高,

主要是舒张压升高。这是由于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而心舒期缩短更显著,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心舒期末存留于大动脉的血量相对增多,使舒张压升高。相反,心率减慢,舒张压降低。

3.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外周阻力增大,大动脉内的血液不易流向外周,心舒末

期存留在考试,大网站收集大动脉内的血量增加,舒张压明显升高,脉压减小。相反,外周阻力减小,舒张压下降。因此,在心率不变时,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正常机体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相适应,使血管内血液保持一定

的充盈,血压正常。若循环血量急剧减少(或大失血),血管容积不变,动脉血压将急剧下降而危及生命。此时,应进行输液或输血以补充循环血量,提高动脉血压。若血管容积增大而血量相对不变(如中毒性休克或药物过敏),全身小血管扩张,血液充盈度降低,也可使血压下降。此时,应使用血管收缩药使小血管收缩,减少血管容积,使血压回升。

5.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可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

因而可缓冲动脉血压,维持一定的脉压。但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可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其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也逐渐减弱,故老年人或动脉硬化者可出现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如同时伴有小动脉硬化,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可升高。

何谓呼吸?呼吸全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2)通过血液进行的气体运输;(3)内呼吸。

指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氧解离曲线左移,右移各说明什么问题?

左移表示:在同样PO2下,血氧饱和度增加,即Hb与O2的亲和力增加,不易放出O2;右移表示:在同样PO2下,血氧饱和度比正常低,即能放出加多O2。

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及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通气功能中意义有何不同?

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可了解呼吸功能贮备量的大小。用力肺活量反映呼吸肌力度及所遇阻力变化,是动态指标,能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肺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肺泡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换气功能的基本条件。

简述唾液的生理作用。

1.湿润口腔

2.溶解食物

3.清洁和保护口腔

4.消化作用

5.排泄功能

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与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其中含有消化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通过小肠的化学性消化和小肠的机械性消化,使营养物质彻底分解,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因为:1.小肠吸收面积大2.毛细血管及毛细淋巴管丰富3. 营养物质在小肠被消化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4.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停留时间最长

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一)肾小球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之外的其他成分可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二)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集体需要的物质又被重吸收回血液。(三)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作用,可向小管液中排出H+、K+、NH4等物质并最终形成终尿。

何谓渗透性利尿及水利尿?

渗透性利尿就是由于肾小管腔液中溶质浓度增高,形成高渗透压,阻止肾小管对原尿的再吸收,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大量饮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血容量增加,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只是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的现象称水利尿。

简述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的机制。

1.汗液是低渗性液体,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兴

奋,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2O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大量出汗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下

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肾小管对H2O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肾内入球小动脉内血流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刺激减弱,激活了牵张感受器,使肾素释放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