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版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版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版

鸿门宴导学案

第二课时制作人:张欢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意”、“与”“因”“且”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樊哙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上节课重要知识点

二、自主探究

1、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2)、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3)、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2)、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3)、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2、“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3、“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

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三、合作交流

根据课下注释和翻译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三、四自然段出现的高中文言文必须掌握的五种基本情况。

(明确:高中文言文必须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四、小组展示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令将军与臣有郤(隙)(2)因击沛公于坐( 座 )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骖)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

..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说出

(三)一词多义

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2)其意常在沛公也用意

因:(1)不如因善遇之趁着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因击沛公于坐趁机(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趁机

举:(1)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举起

(2)杀人如不能举尽,完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将要(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表让步,尚且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范增数目.项王

(3)常以身翼.蔽沛公

(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5)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6)刑.人如恐不胜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8)此亡秦之续.

答案(1)从:使……随从,动词的使动用法。

(2)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目示意。

(3)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翅膀一样。

(4)止、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使…进去

(5)上: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上。

(6)刑:名词活用为动词,处罚。

(7)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称王。

(8)续:动词活用为名词,后继者。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句,省略“于”

(2)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以何

(3)得复见将军于此

介宾后置

(4)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5)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6)客何为者

宾语前置

五、总结拔高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今者.项庄拔剑舞

(2)臣请.入,与之同命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窃为.大王不取也答案:(1)者: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可不译。(2)请:动词,请允许我做某事。(3)举、胜:动词,尽,完。(4)为:动词,认为。

(二)被动句

(1)若属皆且为所虏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三)宾语前置

(1)客何为者

(2)何厌之有

六、作业布置

翻译下列句子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5)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6)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7)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8)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