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

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
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

第一章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第一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常用术语

职业病危害: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工作场所: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点。

工作地点: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岗位或作业地点。

蒸汽:液态物质气化或固态物质升华而形成的气态物质。

气溶胶:以液态或固体为分散相,分散在气体介质中的溶胶物质。

粉尘: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烟:分散在空气中的直径小于0.1微米的固体颗粒。

雾:分散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由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形成。

职业接触限值: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劳动者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超限倍数:对为知道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采样点:指根据监测需要和工作场所状况,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用于空气样品采集的工作地点。

空气收集器:指用于采集空气中气态、蒸汽态、气溶胶态有害物质的器具。

空气采样器:指以一定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的仪器。

无泵型采样器:指利用有毒物质分子扩散、渗透作用为原理设计制作的、不需要抽气动力的空气采样器。

个体采样:指将空气采样器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其进气口尽量接近采样对象呼吸带所进行的采样。

采样对象:指选定为具有代表性的、进行个体采样的劳动者。

定点采样:指将空气收集装置在选定的采样点、劳动者呼吸带进行采样。

采样时段:指在一个监测周期(如工作日、周或年)中,选定的采样时刻。

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街上所持续的时间。

短时间采样:指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的采样。

长时间采样:指采样时间一般在1h以上的采样。

采样流量:指在采集空气样品时,每分钟通过空气收集器的空气体积。

标准采样体积:指在气温20℃,大气压为101.3kPa(760mmHg)下,采集空气样品的体积,以L表示。

呼吸带:距离人鼻孔30cm所包含的空气带。

采样效率:空气收集在采样过程中能够采集到的待测物量占通过该空气收集器的空气中待测物总量的百分数。

样品空白:在采集空气样品的同时制备空白样品,其制备过程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工作场所空气外,其余操作与空气样品完全相同。

检出限:测定方法给定的概率P=95%(显著水准5%)时能够定性检出样品中待测物的最低浓度或含量。

最低检出浓度:在采集一定量(体积)的样品时,测定方法能够定性检出样品中待测物的最低浓度。

穿透容量:在采集空气样品过程中,固体吸附剂管发生穿透时所吸附待测物的量。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几笔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汞十大类115种。

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空气检测以及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生物检测等。

物理因素测量是指利用一期设备对工作场所噪声、高温、振动、射频辐射、紫外光、激光灯管物理因素的强度及其接触时间进行测量,以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者的接触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空气检测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以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生物检测是指在一段时期内,通过检测人体生物材料(血、尿、呼出气等)中有害物质或其代谢物的含量(浓度)或由他们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以评价劳动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

检测方案应包括检测范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有害物质样品采集方式(个体或定点采样)、物理因素的测量时间和地点、化学有害因素的采样地点、采样对象、采样时间、采样时机和采样频次等。

第三节

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十五条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还应当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第二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集技术

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有哪几种?分别选用哪种采样方法?

答:有害物质在工作场所中主要以气体、蒸汽、气溶胶三种状态存在。气溶胶又可分为雾、烟、粉尘三种。

其中气体蒸汽可以用直接采样法和有泵型采样法、无泵型采样法。有泵型采样法又分为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和滤料浸渍法。气溶胶的采样方法主要有滤料采样法、冲击式吸收管法、多孔玻板吸收管法。蒸汽和气溶胶有害物质共存时的采样方法主要有浸渍滤料法、聚氨酯泡沫塑料法、串联法、冲击式吸收管和多孔玻板吸收管法。

液体吸收法各类型吸收管分别适用于那些物质?有哪些优缺点?

答:大型气泡吸收管、小型气泡吸收管主要用于气态和蒸汽态的采集。多孔玻板吸收管适用于气态、蒸汽态和雾态气溶胶的采集。冲击式吸收管适用于气态、蒸汽态和气溶胶态。

固体吸附剂法的常见吸附剂类型有哪些?有哪些优缺点及采样注意事项?

答:主要有活性炭吸附剂主要用于吸附非机械和弱极性的有机气体和蒸汽,吸附容量大,吸附力强。但沸点低于-150摄氏度的物质肠胃下不能定量吸附。硅胶吸附剂对急性物质有着强烈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大量的水,以致降低甚至失去它的吸附性能。所以硅胶只适宜在较干燥的环境中采样。高分子多孔微球是一类合成的多孔性芳香族聚合物,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一定的机械强度、疏水性、耐腐蚀和耐高温等性质,是一种较好的吸附剂。浸渍固体吸附剂是将固体吸附剂涂渍化学试剂,利用浸渍的化学试剂与待测物发生化学反应,生产稳定的化合物被收集下了。浸渍固体吸附剂在物理吸附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吸附,可以扩大固体吸附剂的使用范围,增加吸附容量,提高采样效率,通常采集酸性化合物时,可浸渍碱性物质,采集碱性物质可以浸渍酸性物质。

如何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样方案?

答:

采样点和采样对象选择原则是什么?

答:采样点的确定原则:

1、 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1个采样点。

2、 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1~3台设置1个采样点;4~10台设置2个采样点;10台以上,

至少设置3个采样点。

3、 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2台以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逸散同一种有害物质时,,采样点应设置在逸散有

害物质浓度大的设备附近的工作地点;以上不同种有害物质时,将采样点设置在逸散待测有害物质设备的工作地点,采样点的数目参照上一条的原则确定。

4、 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一个采样点。

5、 劳动者是流动工作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m 设置1个采样点。

6、 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休息室,至少设置一个采样点。

个体采样采样对象的选择原则:

1、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采样对象。

2、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都应列为采样对象选择范围。

3、选择的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

机选择。

第三章样品预处理技术

第一节滤料样品的预处理

洗脱法是用溶剂或溶液(称为洗脱液)将滤料上的待测物溶洗下来的方法,洗脱法可用于采集到滤料上的金属、类金属化合物的样品预处理,也用于采集到滤料上的污迹非金属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样品预处理。

洗脱法不适用浓酸,操作简单、省时、安全、经济;在洗脱操作中滤料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微孔滤膜和过氯乙烯滤膜在洗脱液中不会发生纤维脱落,因此,洗脱液不必进行过滤或离心等操作,可以直接用于测定或浓缩后测定。玻璃纤维滤纸在洗脱液中较易发生纤维脱落,若影响测定时,必须进行过滤或离心。洗脱法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金属及其化合物难溶于水或稀酸溶液,没有合适的洗脱液,难以得到满意的洗脱效率。

消解法是利用高温和/或氧化作用将滤料及样品基质破坏,制成便于测定的样品溶液。消解法分为干灰化法和湿式消解法两种。在工作场所空气检测中,主要使用湿式消解法中的酸消解法,用于采集到滤料上的无机金属、类金属化合物的样品预处理。影响消解效率的因素主要有:

1、消解方法常用电热消解法和微波消解法等,对不同的待测物要选择合适的消解方法。

2、消解的温度和时间,通常加入可以促进消解,缩短消解时间。但要控制好消解的温度和时间,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

会造成易挥发金属化合物的损失,降低消解回收率。

3、与洗脱法相比,消解法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待测物样品的处理,但需要使用浓缩和加热,操作时须注意安全,

防止烫伤、腐蚀皮肤黏膜和衣服,特别在使用高氯酸时,要防止爆炸。

第二节吸收液样品的预处理

大部分无机非金属类化合物以及部分有机化合物可采用吸收管法采集,用吸收管法采用后,所得吸收液样品通常可以直接用于测定,不必作预处理。

第三节固体吸附剂管样品的预处理

固体吸附管法主要用于气态和蒸汽态有机化合物的采集。采用的解吸方法为溶剂解吸法和热解吸法。

溶剂解吸法的优缺点:

1、优点:使用范围广;采用合适的解吸剂,通常可得到满意的解吸效率和准确精密的测定结果;操作简单,无需特殊

仪器;所得解吸液样品可以多次测定。

2、缺点:解吸液选择不当,可能对测定产生影响;解吸液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应注意防护,要在通风柜内操作,尽量

减少用量;溶剂解吸法因使用的解吸溶剂量较大,一般不小于1ml,而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时,进样体积仅1~2ul,影响了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热解吸法:

热解吸法影响热解吸法的主要因素是解吸温度和解吸时间。解吸温度及时间主要取决于待测物的性质,特别是它在固体吸附剂上的吸附性和对热的稳定性。热解吸法不适用解吸溶剂,但需要专用的热解吸器,热解析器控温、流量精度等性能优劣对解吸效率的稳定性和测定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影响很大。

热解吸法适用的热解吸型固体吸附管只装有一段固体吸附剂,采样时必须注意防止发生穿透,

第四章化学物质的实验室分析技术

第一节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组成:光源原子化器分光器检测器

第二节原子荧光光谱法

仪器组成:光源

透镜

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

第三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仪器组成:ICP光源、进样装置、分光器、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第四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仪器组成: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

第五节:离子色谱法

仪器组成:流动相输运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

第六节气相色谱法

仪器组成: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

第七节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相关辅助部件

第八节离子选择电极法

第九节不分光红外分析法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常见分析方法有哪些?影响原子吸收分析条件的因素有哪些?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紫外光可见分光光度法。

影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分析条件的因素主要有

分析线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火焰类型和特性燃烧器的高度选择程序升温的条件选择狭缝宽度选择进样量的选择。

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的厂家分析方法有哪些?如何选择显色反应条件?

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影响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

第一节总分才浓度的测定

总粉尘是指可进入整个呼吸道的(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简称总尘。

用过滤乙烯滤膜或其他测尘滤膜;空气中粉尘浓度不大于50mg/m3时用直径37mm或40mm的滤膜;粉尘浓度大于50mg/m3时,用直径75mm的滤膜。

1、定点采样

(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粉尘采样夹,于呼吸带高度以15~40L/min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5min。(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粉尘采样夹,于呼吸带高毒以1~5L/min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8h。

2、个体采样

将装好滤膜的粉尘采样夹,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5L/min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8h。

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两次,置于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防止粉尘脱落或污染。

测定

分别于采样前和采样后,将滤膜和含尘滤膜置于干燥器内2h以上,除静电后,在同一台分析天平上准确称重并记录其质量m1和m2,按照下式计算总粉尘浓度:

C=m2-m1/V/T*1000

本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2mg/m3(以0.01mg感量的天平称量,采集500L空气计)。当过滤乙烯滤膜不适用时(入在高温情况下采用),可用超细玻璃纤维滤纸。采用前后,滤膜称量应使用同一台分析天平。测尘滤膜通畅带有静电,影响称量的准确性,因此,应在每次称量前去除静电。若粉尘浓度过高,应缩短采样时间,或更换滤膜后继续采样。

第二节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

呼吸性粉尘是指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栗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u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um粉尘栗子的采集效率为50%,简称呼尘。

空气中粉尘通过采样器上的预分离器,分离出的呼吸性粉尘颗粒采集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呼吸性粉尘浓度。

呼吸性粉尘采样器主要包括预分离器和采样器,

预分离器:对粉尘栗子的分离性能应符合呼吸性粉尘采样器的要求,即采集的粉尘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应在7.07um一下,且直径为5um的粉尘栗子的采集率应为50%。

采样器: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GB/T 17061的贵点,采样流量应与预分离器相匹配。需要防爆的工作场所应使用防爆型采样器。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在呼吸带高度以预分离器要求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5min。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在呼吸带高度以预分离器要求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8h。采样前应根据现场空气中粉尘浓度,采样夹大小,采样流量及采样时间,估算滤膜上粉尘的增量(⊿m),通过调节采样时间,,确保0.1mg≤⊿m≤5mg。。否则,有可能因滤膜过载而造成粉尘脱落。

第三节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粉尘分散度的定义:粉尘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u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粉尘的分散度越高,表明粉尘粒径较小的颗粒越多,分散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越易参与化学防御,对机体危害就越大。

粉尘分散度测定有滤膜溶解涂片法和自然沉降法两种方法。

注意事项:

(1)滤膜溶解涂片法不能测定可溶于醋酸丁酯的粉尘和纤维状粉尘。

(2)自然沉降法沉降时间不能小于3h。

第四节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焦磷酸法

原理:游离二氧化硅是指结晶型二氧化硅(即石英),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于10%时,均按矽尘容许浓度对待。粉尘中硅酸盐及金属氧化物能溶于加热到245~250摄氏度的焦磷酸中,游离二氧化硅几乎不溶,二实小分离,然后称重分离出游离二氧化硅,计算其在粉尘中的百分含量。

二、样品采集

将粉尘采样器架设在选定采尘点于呼吸带高度,大流量将空气中粉尘采集到直径75mm的滤膜上。当受采样条件限制时,也可在选定测尘点于呼吸带高度采集新鲜沉降尘。

三、测定

1、测定步骤

(1)将采集的粉尘样品房在(105±3)摄氏度的烘箱内干燥2h,稍冷,贮于干燥器备用。如果粉尘粒子较大,需用玛瑙研钵研磨至手捻有滑感为止。

(2)准确称取0.1000~0.2000g粉尘样品于25ml锥形瓶中,计入15ml焦磷酸,搅拌,使样品全部湿润。将锥形瓶放在可调电炉上,迅速加热到245~250摄氏度,同时用带有温度计的玻璃棒不断搅拌,保存15min。

(3)若粉尘样品含有煤、其他碳素及有机物,应放在瓷坩埚或铂坩埚中,在800~900摄氏度下灰化30min以上,使碳及有机物完全灰化,取出冷却后,将残渣用焦磷酸洗入锥形瓶中,若含有硫化矿物(入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等),应加数毫克结晶硝酸铵于锥形瓶中。再按照(2)的方法处理。

(4)取下锥形瓶,在室温下冷却至40~50摄氏度,加入50~80摄氏度的蒸馏水至约40~45ml,一边加蒸馏水一边搅拌均匀。将锥形瓶中内容物小心转移入烧杯,并用热蒸馏水冲洗温度计、玻璃棒和锥形瓶,洗液倒入烧杯中,加蒸馏水至约150~200ml。取慢速定量滤纸折叠成漏斗状,放于漏斗,并用蒸馏水湿润。将烧杯防止电炉上煮沸内容物,稍静置,待混悬物略沉降,趁热过滤,滤液不超过滤纸的2/3处。过滤后,用0.1mol盐酸洗涤烧杯,并移入漏斗中,将滤纸上的沉渣冲洗3~5次,再用热蒸馏水洗至无酸性反应为止。如用铂坩埚时,要洗至无磷酸根反应再洗3次。

(5)将有沉渣的滤纸折叠数次,放入已称至恒重(m1)的瓷坩埚中,在电炉上干燥、碳化;炭化时要加盖并留一小缝。然后放入高温电炉内,在800~900摄氏度灰化30min;去除,室温下稍冷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1h,在分析天平上称至恒重(m2),并记录。

按下式计算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

二氧化硅(F)=(m2-m1)/G*100。

二氧化硅(F)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m1—坩埚质量,g。

m2—坩埚加沉渣质量,g。

G—粉尘样品质量,g。

注意事项

焦磷酸溶解硅酸盐时温度不得超过250摄氏度,否则容易形成胶状物。酸与水混合时应缓慢并充分搅拌,避免形成胶状物。样品中含有碳酸盐时,遇酸产生气泡,宜缓慢加热,以免样品溅失。用氢氟酸处理时,必须在通风柜内操作,注意防止污染皮肤和吸入氢氟酸蒸汽。用铂坩埚处理样品时,过滤沉渣必须洗至无磷酸根反应,否则会损坏铂坩埚。测定总粉尘浓度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当过氯乙烯滤膜不适用时可用超细玻璃纤维滤纸。采样前后应使用同一台分析天平。测尘滤膜通常带有静电,应在每次称量前除去静电。若粉尘浓度过高,应缩短采样时间,或更换滤膜后继续采样。

测定呼吸性粉尘和总粉尘浓度时有哪些不同?

答:测呼吸性粉尘采样器上需安装预分离器,感量天平用0.01mg。

焦磷酸法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焦磷酸溶解硅酸盐时温度不得超过250摄氏度,否则容易形成胶状物。酸与水混合时应缓慢并充分搅拌,避免形成胶状物。样品中含有碳酸盐时,遇酸产生气泡,宜缓慢加热,以免样品溅失。用氢氟酸处理时,必须在通风柜内操作,注意防止污染皮肤和吸入氢氟酸蒸汽。用铂坩埚处理样品时,过滤沉渣必须洗至无磷酸根反应,否则会损坏铂坩埚。

第六章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

第一节噪声

以中心频率31.5Hz为最低频段,则每递增一倍为一个频段直至16kHz止。这种分段方法称为倍频程。如以1/3倍分段,则称之为三分之一倍频程。

A声级最接近人耳对声源的感觉特性。

稳态噪声:采样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小于3dB(A)的噪声称为稳态噪声。

非稳态噪声:采样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大于等于3dB(A)的噪声称为非稳态噪声。

脉冲噪声: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小于等于0.5s,间隔时间大于1s,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等于40dB(A)的噪声称为脉冲噪声。

一般认为强度越大、频率越高、接触时间越长则危害越大。

当作业现场中,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压,且每日8h或每周40h噪声暴露等效声级大于等于80dB (A)的作业,即为噪声作业。

噪声的测量

1、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的耳部的高毒,站姿为1.50,坐姿为1.10m。

2、传送器指向声源方向。

3、测量仪器固定在三脚架上,置于测点;若现场不适于放三脚架,可手持声级计,但应保持测试者与传送器的间距大

于0.5m。

4、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

5、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根据声级变化确定时间段,测量各时段的等效声级,并记录各时间段的持续时间。

6、脉冲噪声测量时,脉冲的重复率较稳定时,记录1分钟或几分钟的脉冲重复率,一次推算一个工作日的脉冲数。脉

冲的重复率不稳定时,则应记录一个工作日的实际脉冲数。

7、测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工作场所风速超过3m/s时,传声器应戴防护罩。应尽量避免电磁场的干扰。

第二节高温

WBGT指数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指数,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残留。

接触时间率: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积时间与8h的比率。

本地区室温通风设计温度: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的每日13~14时的气温平均值。

湿球黑球温度指数是评价高温作业的主要参数,它综合考虑了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个因素。

WBGT的测量范围为21~49摄氏度。

室外WBGT=湿球温度*0.7+黑球温度*0.2+干球温度*0.1

室内WBGT=湿球温度*0.7+黑球温度*0.3

现场调查

1、了解每年或工期内最热月工作环境温度变化幅度和规律。

2、了解工作场所的面积、孔径、作业和休息区域划分以及隔热设施、热源帆布等一般情况,绘制简图。

3、工作流程包括生产工艺、加入温度和时间、生产及作业方式等。

4、进行工时记录,包括工作路线、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测量前准备

1、测量前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校正,并检查电量是否充足。

2、确定湿球温度计的储水槽注入蒸馏水,确保棉芯干净并且充分浸湿,注意不能加自来水。保证棉芯浸入水槽中,棉

芯不得与周边接触。

3、读数前或者加水后,需要10min温度时间。

测量数量确定

1、工作场所无生产性热源,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存在生产性热源,选择3~5个测点,取平均值。

2、工作场所被隔离为不同热环境或通风环境,每个区域内设置2个测点,取平均值。

测点位置确定

1、测量应包括作业温度最高和通风最差的作业岗位和操作工人的高温接触情况。

2、劳动者工作时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相对固定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计算时间加权WBGT指数。

3、测量高度:立姿1.5m,坐姿为1.1m。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分别测量头部、腹部和踝部。立姿作业未1.7、

1.1和0.1m处;坐姿为1.1、0.6和0.1处。

4、WBGT=(WBGT头+2WBGT腹+WBGT踝)/4

测量时间

1、原则上应在室外温度达到或超过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进行测量。常年从事高温作业,在夏季最热季节测量;不

定期接触高温作业,在工期内最热月测量;从事室外作业,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量。

2、作业环境热源温度时,每天测3次,工作开始后及结束前0.5h分别测1i,工作中测1次,取平均值。入在规定时

间内停产,测定时间可提前或推后。

3、工作日内作业环境热源不温度,热强度随时间变化较大时,分别测量并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

4、测量持续时间取决于测量仪器的反应时间。

测量条件

1、测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2、测量期间避免受到人为气流影响。

3、WBGT指数测定仪应固定在三脚架上,同时避免物体阻挡辐射或者人为气流干扰,测量时不要站立在靠近设备的地

方。

4、环境温度超过60摄氏度,可使用遥测方式,将主机与温度传感器分离。

时间加权WBGT指数计算

在热强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场所,或工人在热强度不同的区域流动作业时,应按下式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WBGT=(WBGT1*t1+为包工头*T*t2+…+WBGTn*tn)/(t1+t2+…+tn)

第三节超高频辐射

超高频辐射:又称超短波,指频率为30~300MHz或波长为10~1m的电磁辐射,包括脉冲波和连续波。

脉冲波:以脉冲调制所产生的超高频辐射。

连续波:以连续震荡所产生的超高频辐射。

功率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以P表示,单位为mW/cm2.

测量对象

1、相同型号、相同防护的超高频设备,选择有代表性的设备及接触人员进行测量。

2、不同型号或相同型号不同防护的超高频设备及接触人员应分别测量。

3、接触人员的各操作位应分别测量,并记录接触时间。

测量

1、测量前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进行校准。

2、测量操作者接触强度时,应分别测量其头、胸、腹各部位。立姿操作,测量点高度分别取1.5~1.7、1.1~1.3m、0.7~0.9m;

坐姿操作,测量点分别取1.1~1.3m、0.8~1.0m、0.5~0.7m。

3、测量超高频设备场强时,将仪器天星探头置于距设备5cm处。

4、测量时将偶极子天星对准电场矢量,旋转探头,独处最大值。测量时,手握探头下部,手臂尽量伸直,测量者身体

应避开天线杆的延伸线方向,探头1m内不应站人或放置其他物品,探头与发射源设备及馈线应保持一定距离(至少0.3m)。每个测点应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测量结果处理:

1、测量结果用功率密度或电场强度表示。在远区场,功率密度与电场强度E(V/m)按下式计算

P=E2/3770.

2、不同操作岗位的测量结果应分别计算和评价。

3、接触时间不足4h的,按4h计;接触时间超过4h不足8h的按8h计。

第四节高频电场

高频电场:或称高频辐射,指平率为100kHz~30MHz,相应波长为3km~10m范围的电磁场。

第五节微波辐射

微波:频率为300MHz~300GHz、波长为1m~1mm范围内的电磁波,包括脉冲微波和连续微波。

脉冲微波:指以脉冲调制的微波。

连续微波:指不要脉冲调制的连续振荡的微波。

平均功率密度:表示单位面积上一个工作日内的平均辐射功率。

日剂量:表示一日接受辐射的总能量,等于平均功率密度与受辐射时间(按8h计算)的乘积,单位uW﹒h/cm2或mW﹒h/cm2.

第六节工频电场

电场辐射频率为1~100Hz的为极低频电场,频率为50~60Hz的为工频电场。主要测量其电场强度,以V/m或kV/m表示。第七节紫外辐射

紫外辐射的波长范围是100~400nm。

1、长波紫外线(UVA):波长为400~315nm,又称黑斑区。

2、中波紫外线(UVB):波长为315~280nm,又称红斑区。

3、短波紫外线(UVC):波长为280~100nm,又称杀菌区。

富照度:照射到表面一点处的面元上的辐射通量除以该面元的面积,即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是W/cm2、mw/cm2、uW/cm2.紫外辐射检测用紫外照度计进行。

E eff=0.00011*E A+0.64*E B+0.5*E C(UVC的辐照度)

第八节激光辐射

激光:波长为200nm~1mm直接的相干光辐射。

激光器:通过受激发射过程产生和放大光辐射的装置。

照射量:受照面积上光能的面密度,单位为J/cm2.

辐照度:单位面积照射的辐射通量,单位为W/m2.

辐射时间:激光照射人体的持续时间,用t表示。

测量仪器

1、根据激光器的输出波长和输出功率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

2、用1mm极限孔径测量辐射水平时,测量仪器接收头的灵敏度必须均匀,测量误差不得超过±10%。

3、测量时,中小功率的激光器选用锤形腔热电式的功率计,小功率的激光器选用光电型的能量计,大功率的激光器选

用流水量热式功率计。

测量

1、测量时将激光器调至最高输出水平,并消除非测量波长杂散光的影响。

2、测量激光器和机关器系统对眼和皮肤的接触限值时,应在激光工作人员工作区进行。激光辐射测量仪器的接收头应

置于光束中,以光束截面中最强的辐射水平为准。

3、测量最大容许照射量的最大圆面积直径为极限孔径。测量眼的最大容许照射量时,波长为200~400nm与

1400~1*106nm用1mm孔径,波长为400~1400nm用7mm孔径。测量皮肤的最大容许辐射量时,用1mm孔径。

第九节手传振动

振动: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经过某一中心位置来回重复运动叫振动。

振动体离开中心位置的最大位移叫振幅(m或mm);振动体单位时间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即振动频率);振动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叫速度(m/s)振动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叫加速度(m/s2)。振动体的加速度与位移成正比,而加速度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相反。

生产性振动:在生产中,由生产或工作设备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手传振动: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1、噪声的测量注意事项有哪些?怎样选择噪声测量的位置?

答:

1、测量前应根据仪器校准要求对测量仪器校准。

2、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设置为A计权、S(慢)挡。

3、测量脉冲噪声时使用Peak(峰值)挡。

4、风速超过3m/s时,传声器应戴防风罩。应尽量避免电磁场的干扰。

测点位置选择:

1、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均匀,选择3个测点,每个测点记录2~3个读数,取平均值。

2、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为若干声级区,同一声级区内声级差小于3dB(A).每个区域内,选择2

个测点,每个测点记录2~3个读数取平均值。

3、劳动者流动工作时,应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如使用声级计测量时,在流动范围内,应对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

量,并记录累积作业时间,计算等效声级。

1、怎样选择高温的测量时间及测量次数?

答:

1、原则上应在室外温度达到或超过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进行测量。常年从事高温作业,在夏季最热季节测量;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在工期内最热月测量;从事室外作业,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量。

2、作业环境热源温度时,每天测3次,工作开始后及结束前0.5h分别测1i,工作中测1次,取平均值。入在规定时

间内停产,测定时间可提前或推后。

3、工作日内作业环境热源不温度,热强度随时间变化较大时,分别测量并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

4、测量持续时间取决于测量仪器的反应时间。

4、职业卫生中设计的电磁辐射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仪器测定?

答:1、超高频辐射(30~300MHz、10~1m)使用量程和频率适合于所检测对象的测量仪器。

2、高频电磁场(100kHz~30MHz、3km~10m)量程范围能够覆盖10~1000V/m和0.5~50A/m,频率能够覆盖0.1~30MHz

的高频场强仪。

3、微波辐射(300MHz~300GHz、1m~1mm)使用量程和频率适合于所检测对象的测量仪器。

4、工频电场(50~60Hz)采用高灵敏球形(球直径为12cm)偶极子场强仪。

第七章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编制

第一节检测报告的编制

基本要求

每份报告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1、标题

2、被检测机构的名称和地址,进行检测的地点(如果与被检测机构的地址不同或检测结果与检测地点有关时)。

3、检测报告应由唯一性标识,以确保能识别该页是属于检测报告的一部分以及表明检测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检测报告硬拷贝应由页码和总页数)。

4、所用标准或方法的标识。

5、检测类别。

6、检测样品的描述、状态和唯一性标识。

7、采样日期、样品接受日期和检测日期。8、检测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的名称及设备的唯一性标识。9、检测的结果、结果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10、检测人员、复/校核人员、授权签字人的签名或等效的标识。11、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样品有关的声明。12、未经检测机构书面批准,不得复制(全文复制除外)检测报告的声明。

检测与评价包括的基本内容应包括

1、封面。

2、标题、报告编号、技术服务机构名称等。

3、委托单位和受检单位名称、受检场所、检测与评价范围、检

测日期、检测性质或任务来源等。4、检测与评价的依据。列出和本检测与评价项目有关的检测、评价技术规范和标准。5、正文。6、检测人员、复/校核人员、授权签字人的签名或等效的标识。7、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样品有关的声明。8、未经检测机构书面批准,不得复制(全文复制除外)检测报告的声明。

检测与评价报告正文的基本要求

1、现场情况描述

简要描述采样与现场检测当天该企业生产情况,气象条件,劳动者作业情况、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防护设施情况、生产设备布局情况等。

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1)、用简洁的文字、图表等描述生产工艺过程中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及分布。

(2)、用人单位设置各工种的工作方式、各工作地点停留时间情况。

(3)、各工种作业人员接触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4)分析并确定应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根据现场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工人接触情况对检测结果进行计算,计算出各岗位或接触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TWA、STEL等结果,并按工作岗位或危害因素类别等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用简洁的文字、结果与限值列表比较,并对结果进行判定。

4、结论与建议。

针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情况,给出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标准要求的结论。必要时分析超标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建议。

第八章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质量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

1、降低样品采集和测量的误差。

2、规范采样和检测操作,减少工作量。

3、改善实验室之间数据可比性的基础。

4、为分析测试质量做出评价提供统计学基础,最终为保证进行的检测与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空气样品采集工作的质量控制应包括:

1、采样点和采样对象的选择。

2、采样时机的选择。

3、采样频率的选择。

4、采样时间的选择。

5、采样效率。

6、采

样过程中的误差。7、现场样品空白。

怎样减少采样过程中的误差

答:1、采样设备器材应选用性能合格经过校正的采样仪器。2、采样装置的安装应正确安装,防止过程中漏气。3、采样流量应适当,防止采集不完全或穿透采样介质。4、收集器进气口应在工人呼吸带水平,且进口处不能被遮挡。5、采样持续时间应当合理。6、样品的运输和保存过程应当按标准进行。否则容易造成污染或损失。

现场样品空白的目的是什么

现场空白的目的是了解样品在采集、运输和保存过程中是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的程度,以便评价所采样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职业卫生检测工作中可选择的定量方法有校准曲线法、单点校正法和标准加入法3中方法。

检出限是在给定的概率P=95%(显著水准为5%)时,能够定性区别于零的待测物的最低浓度或含量。

检测下限是在给定的概率P=95%时,能够定量检测待测物的最低浓度或含量。

最低检出浓度时在一定的采样体积下,该方法所能检测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低浓度。

附录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术语和定义

工作场所: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点。

工作地点: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作业地点或岗位。

职业性有害因素: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职业接触限值: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部分接触者的健康不产生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自然疫源地:某些传染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并造成动物间流行的地区。

卫生防护距离:从产生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生产单元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全年(夏季)最小频率风向:全年(或夏季)各风向中平率出现最少的风向。

夏季主导风向:累年夏季各风向中最高频率的风向。

粉尘: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低剂量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各种毒物。

高温作业:在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下,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寒冷环境: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负荷联合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更多散热,导致人体发射冷应激反应的环境状态。低温作业:平均气温小于等于5摄氏度的作业。

噪声一切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响。

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振动:一个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平衡位置来回重复的运动。

手传振动:指生产中使用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动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全身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并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到全身的振动。

电离辐射: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即波长小于100nm的电磁辐射。

非电离辐射:波长大于100nm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

辅助用室:为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劳动者生活和健康而设置的非生产用房。

工效学:以人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和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人在生产劳动及其他活动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和高效的一门学科。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设计应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工艺、材料、技术;对于生产过程中尚不能完全消除的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生产性噪声以及高温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应采取综合控制措施,使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防止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损害。

承担工业企业卫生设计的设计人员应了解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以及职业病防治知识,掌握减建设项目使用和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危害的分布、毒作用特点和有关预防控制技术。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与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在可行性论证阶段编制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应包括职业卫生相关内容,并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项目预算设计应包括职业病防治经费。

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应设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上风侧,并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防护距离要求。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有毒、有害的生产车间的布置应设置与相应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相配套的设施及设备,并留有应急通道。

附录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职业接触限值(OELs):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超限倍数: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工作场所: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

空气动力学直径:某颗粒物(任何形状和密度)与相对密度为1的球体在静止或层流空气中若沉降速率相等,则球体的直径视作该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

C TWA=(C1T1+C2T2+…+C n T n)/8

T1,T2,T3相加可以不为8。

当接触浓度超过PC-TWA,达到PC-STEL水平时,一次持续接触时间不应超过15min,每个工作日接触次数不应超过4次,相继接触的间隔时间不应短于60min。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物质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或具有相似的毒性作用(如刺激作用等),或已知这些物质可产生相加作用时,则按下式计算结果。

C1/L1+C2/L2+…+C n/L n=1 (比值≤1时,表示未超过接触限值,符合卫生要求;反之,当比值>1时,表示超过接触限值,则不符合卫生要求。

物理因素

超高频辐射:又称超短波,指频率为30MHz~300MHz或波长为10m~1m的电磁辐射,包括脉冲波和连续波。

脉冲波:以脉冲调制所产生的超高频辐射。

连续波:以连续振荡所产生的超高频辐射。

功率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以P表示,单位为Mw/CM2.

辐照度:单位面积照射的辐射通量,单位为W/cm2。

接触时间率: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实际与8h的比率。

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记录每年最热月的每日13~14时的气温平均值。

每周工作5d,每天工作8h,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见下表。

日接振时间:工作日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的累积接振工件的累积接振时间,单位为h。

平率计权振动加速度:按不同频率振动的人体生理效应贵了计权后的振动加速度,单位为m/s2

劳动时间率: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工作时间与日工作时间(8h)的比率。

附录3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

空气检测的类型:评价监测、日常监测、监督监测、事故性监测。

评价监测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时,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

事故性监测应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采样点,监测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为止。

现场调查应包括

1、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2、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等。

3、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4、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贵了、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

5、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

定点采样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1、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2、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3、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进行采样。

4、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个体采样采样对象的选定:

1、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采用对象。

2、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都列为采样对象范围。

3、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机选

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