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认识平均分(1)

教学内容: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

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它说: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摆出8个桃)

小朋友,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在图里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请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指出:刚才平均分的分法是这样的: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4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每次拿出几根小棒,能看出怎样的结果?每3根、每4根一份地分呢?

小朋友能分吗?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录下来:每( )根一份,分成( )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渲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分成了几份,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每(2)根一份,结果分成——(6份);第二次每(3)根一份,结果分成——(4份);第三次每(4)根一份,结果分成——(3份)。你觉得这里平均分是怎样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板书: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 )份]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交流分法和结果。逐题说说每几个一份,结果分成了几份.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里的平均分都是怎样分的?

强调: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

2.操作平均分。

让学生摆出6个圆片。要求按每2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要求按每3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说明:刚才大家的分法,就是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结果知道分成了几份。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样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这样每3个一份地分,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把结果填在( )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图里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结果: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回顾内容,课堂小结

引导: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通过学习有

哪些体会?

小结:今天学习了平均分。通过小朋友摆学具,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还通过分桃、分学具,知道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可以看分成了几份。同时,小朋友体会到,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是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好方法。。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 )份

机动课:练习

教学内容: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掌握平均分中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的分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1、说说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并在□里打√。

(1)△△△△△△△△(2)○○○○○

2、先圈一圈再填空

(1)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2)8个○,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3、先摆一摆,再填空。

(1)有12个△,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份。

(2)有12个△,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份。

(3)有12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

4、画一画

(1)10个△,每2个一份。

(2)16个○,每4个一份。

三、拓展练习

1、把16个三角形平均分,有几种分法。

四、完成练习册,批改练习

四、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第二课时认识平均分(2)

教学内容:第44 -45页例3、“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掌握“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内涵。

2.使学生联系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表达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和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操作回顾,揭示课题

1.操作回顾。

我们已经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现在就来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一分。

(1)请拿出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一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

交流:8根小棒怎样分的,分成了几份?

结合交流演示按每2根一份地分,并画圈表示分法和结果:

(2)追问:这是平均分吗?这里的平均分是按什么来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

指出:这里的平均分是按每2根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板书: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几份]

2.谈话揭题。

像上面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里的平均分是知道每2根一份,要每次拿2根摆成一份,结果分成4份,这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那平均分还可以怎样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板书课题)小朋友要注意两种分法不同的地方。

二、动手实践

1.教学例3。

(1)学生操作、交流。

出示例题,让学生了解题意。

引导:这里把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分几个。现在请大家先拿出8个圆片代替8个桃;再拿出2根小棒横着摆.代表2个小朋友。

追问:摆2根小棒表示什么意思?

现在大家动手分一分8个桃,按照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来分.把桃分完,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几个,在书上( )里填一填。

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几份?先摆2根小棒表示要按什么平均分?(按2份平均分)

说明: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就是要平均分成2份.所以先摆小棒或画圈确定分2份,再按2份平均分。

小朋友按2份平均分的分法有一些不同,有的每份先分1个,有的每份先分2个……再把剩下的这样分完;也有的每份一次分4个,刚好分完。过程不同,但都是按2份分,把每份分得同样多。

引导:想一想,每次摆的时候为什么都要把每份个数分得一样多呢?

演示、操作,统一方法:刚才小朋友的分法,都是按2份分,做到了每份同样多。现在请小朋友再跟老师一起分一分:8个桃要按2份平均分,先确定分的份数是2份;为了保证每份分得同样多,可以这样分:每份先分1个,接着每份再分1个……现在正好分完。

提问:8个桃按2份平均分,结果知道了什么?

(3)回顾小结。

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分法,把8个桃按几份平均分的?我们是怎样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

说明:今天把8个桃平均分是这样分的:按指定的2份平均分,分完后看到每份分得4个。

启发: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分法,和前面学的“按每几个一份地分”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说明:今天学习的平均分,先确定好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

分,结果是每份分得几个;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是先确定好每几个一份,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要确定好几份来分,能看出怎样的结果?平均分成3份、4份呢?

小朋友能分吗?请小朋友先想好每次分成几份,再动手分一分,分完后看每份几根,并且记录下来:平均分成( )份,每份( )根。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演示分的过程(教师画圈或横线表示份数),明确各是按几份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几根,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按2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6根);第二次按3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4根);第三次按4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3根)。你觉得这里平均分都是按什么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板书: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 )个]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几个。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平均分另一种分法。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今天是先看清要平均分成几份,然后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看每份几个。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懂分的方法,说说要平均分成几份,为什么每份先分1个,接着怎样分;再连线分一分,分完为止,然后填一填。

交流连线结果,逐题说说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每份几个:

提问:这里平均分先看什么,都是按什么分的?

小结:这里的平均分,都是先看要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能知道每份几个。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分胡萝卜给几只小兔,要求按几份平均分?

提醒学生可以连一连,也可以用学具表示8根胡萝卜分一分。再把分得的结果说一说、填一填。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题意后,要求学生先看着图在脑子里分一分,想想每只松鼠分得几个,再连一连、分一分、填一填,看自己想的结果对不对?

提问:这是按几份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几个?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组织操作。

15个○能平均分成几份?先同桌时论,(可以想几个几是15)想好了一起交流。

交流:能平均分成几份?(板书:平均分成3份、5份、15份)你准备按几份平均分?先想一想,再选一个平均分的份数,用圆片分一分。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2)组织交流.深化分法。

根据学生交流分法,教师演示分法:先确定平均分几份。再分一分。分完后让学生说说:15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说明:刚才小朋友用今天的分法平均分,分得真好!都是:先看要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几个。

(3)观察拓展。

小朋友,如果换个方法看,用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想15平均分成3份的,可以看成是按每几个一份分的。结果是平均分成3份?(先用手势表示每5个一份地分,并指分成3份的结果,初步体验不同分法) 指出:小朋友,我们从平均分15个○的结果里,可以看出分法虽然不同,但也是有联系的。究竟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小朋友先想想,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就能更加清楚不同分法各是怎样分的。

四、完成“动手做”

1.用8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请小朋友拿出8个小正方形,你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同桌商量怎样拼,动手做一做,看看你有几种拼法。

交流拼法,教师演示两种拼法:拼成一排的,拼成两排的。(注意引导学生明白4×2的两种拼法位置不同,但却是完全一样的图形)启发:请看拼成的图想一想,怎样很快想到能拼成2排.每排4个?(引导用二四得八或2×4=8想)

说明:用几个几是8.想乘法口诀或算式,再把8个平均分,就能想到怎样拼。比如,二四得八,或者2X4=8,就想到按2排平均分,一排可以摆4个;也可以想到按每4个摆一排,可以摆成2排。

2.用12个、l8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用12个、18个能拼成长方形吗?你选一种个数,用你的方法想一想、拼一拼,再和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等会我们一起交流怎样拼的,各有几种拼法。

交流拼法,教师展示给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拼正方形。

提问:用这样的小正方形拼正方形的话,你最少用凡个就能拼成正方形?

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形拼正方形。

五、回顾过程,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的“平均分”你学到了什么?能说说今天平均分的方法是按什么平均分,结果是什么吗?和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方法不同在哪里呢?

你是通过什么活动学会平均分的方法的?

小结:今天仍然学习平均分。小朋友还是通过动手操作分桃、分学具,学会了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看清要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得到每份几个。用学具摆一摆、想一想,是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小朋友要学会用学具学数学。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分

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几份。

机动课:练习

教学内容: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掌握平均分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的分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生独立完成基本练习

1、8条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吃,每只猫吃()条。

2、9个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得()个。

3、

(1)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

(2)1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个。

4、10条鱼,平均放在2个鱼缸里,每个鱼缸放()条。

5、9个纽扣平均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个。

6、16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个。

7、12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

三、拓展练习

你会把18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在纸上画出分法。

四、完成补充习题册。

五、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第三课时认识平均分(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例4、“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进一步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能区分平均分的不同分法,能根据平均分的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表达等活动,比较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加深认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和结果,感受不同分法的内在联系,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了解现实情境中具有数学现象和数学内容,体会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与区别;培养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比较、认识平均分不同分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分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棒、圆片各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感知,初步比较

1.谈话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内容,我们主要学习和研究的是什么知识?

分得怎样的结果才是平均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平均分。(板书课题)

2.操作激活。

出示8根小棒,要求:把它们每2根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根?

学生用小棒按要永操作平均分,同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操作两种分法。

交流:刚才各是怎样分的?

请小朋友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结归纳。

说明:一种是按每几根一份地分,看分成几份;另一种是按几份平均分,看每份几根。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比较分法

1.教学例4。

引导:老师这里有12支铅笔,你能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把12支铅笔平均分吗?

请小朋友用12根小棒代替铅笔,想想可以怎样平均分,再分一分。分的时候看明白你是怎样分的。(学生操作)

2.初次尝试。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结合学生黑板上出现的实际分法进行教学:

如出现:////////////

(1)交流:这是平均分吗?你能介绍自己是怎样分的吗?

小朋友听明白他是怎样分的了吗?那来说说他怎样分的。

(2)提问:有没有分好后与他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却是不同分法的呢?

那你怎样分的?你来用不同的分法说说怎样得出这个相同结果的。

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又是怎样分的?

(3)比较:现在平均分摆出的结果一样,但他俩的分法不同在哪里呢?大家先同桌交流一下,再把不同的分法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明确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分的过程一种是把12支铅笔,每3支一份地分,结果分成了4份;另一种是把12支铅笔,按4份平均分,结果每份3支。

(4)小结:小朋友现在看到,虽然平均分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分的过程却不一样:一种是“每3支一份地分”,看出可以分成4份;一种是“按4份平均分”,看出每份3支。不管哪种分法,结果都是

每份铅笔的支数相同,因此都是“平均分”。

3.再次尝试。

引导:12支铅笔平均分,你还可以怎样分,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自己用小棒分一分.再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并互相说说你摆出的结果还可以用哪种分法得到。

交流:你分的结果是什么?能说出哪两种分法都能得到这个结果吗?

讨论: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结果,你能有序地说说一共发现了多少种平均分的结果吗?

小组汇报,将不同的分法分别依次呈现在黑板上:

12支铅笔

每份2支,分成了6份;

平均分成6份,每份2支。

每份3支,分成了4份;

平均分成4份.每份3支。

每份4支,分成了3份;

平均分成3份,每份4支.

启发: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份慧分,结果是分成几份”,也可以是“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有几个”,餐看.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每份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分法:每几个一份地分按几份平均分

结果:可以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操作、填空。

交流每次怎样分的.根据交流演示分法和结果。

提问:这里两种分法摆的圆片结果一样吗?分法有什么区别?

说明:这里平均分摆出的相同结果,可以用两种分法得到:一种可以每2个一份地分,另一种可以按5份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图,把两小题自己读一读,互相说说每题要求按怎样的

分法分,然后看图填空。

交流结果。

提问:看图说说,按哪种分法来平均分的,结果怎样?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8个菠萝平均分的图,想想可以用哪些分法分得这样的结果,再填空。

交流结果。提问:这两种分法不同在哪里?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小朋友看看有几个苹果呢,想想怎样分的,把结果填在( )里。

交流填写结果。提问:分物体要得到平均分的结果,可以怎样分,你能总结一下吗?谁来说一说。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让学生根据图上意思独立思考,完成填空。

比较:请小朋友自己比一比这三小题不同在哪里,再说给大家听一听:每小题是怎样看图、怎样想的。

指出:像这样每份个数相同的情境,可以看成有几个几,一共多少个,也可以从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来看: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或者按几份平均分,每份有几个。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引导:你从图上看到兔有几个几只,鸡有几个几只?

兔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同桌先说一说。

交流:你看出兔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

追问:每幅图都可以看成几种分法?哪两种分法?

指出:这两种小动物都是几个几是多少的情境,用平均分来看,都可以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了几份;也都可以看成按几份平均分,每份有几个。

四、反思过程,全课总结

引导:小朋友反思一下学习过程,今天学习了平均分的什么内容?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第25页。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分

12支铅笔

机动课:练习

教学内容: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分中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的分法。

2、掌握平均分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的分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1、

(1)16朵花,每8朵放在一个花篮里,可以放()个花篮。(2)16朵花,平均放在2个花篮里,每个花篮放()朵。

2、

(1)8朵花,每2朵一份,分成了()份。

(2)8朵花,平均分成4份,每份()朵。

3、

(1)20个香蕉,每5个一把,分成了()把。

(2)20个香蕉,平均分成4把,每把()个。

4、○○○○○○○○○○

(1)10个○,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10个○,平均分成()份,每份()个。

三、拓展练习

1、看图说两种分法。

2、6只小兔,平均分成()份,每份()只。

四、完成补充习题册。

五、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50页例5、例6和相应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经历从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

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填写除法算式,并能说明理由。

2.使学生在联系平均分的情境认识除法的活动中,体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式子的过程,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平均分的含义,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感受除法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平均分,对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产生一定的兴趣;培养积极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师生各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新知

(一)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写除法算式。

1.教学例5。

(1)出示例5情境和问题。

讲述: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公园里玩,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告诉大家:你从题里知道了什么?

提问:一共几个小朋友?(板书:6)每几人坐一辆车?(板书:2)要算出什么结果?

(2)引导思考、解决。

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可以怎样想呢?你能得出要坐几辆车吗?自己想一想,有困难可以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得出要坐几辆车,把( )填好;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结果是要坐几辆车。好吗?

交流: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要坐几辆车?

(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要坐3辆车)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自己想的?来说说你怎样想的。

你们听明白了他说的有6人,每2人坐一辆,要坐3辆车是怎样想的吗?

谁来说说看?

追问:他的想法实际上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分的,结果得到什么?

引导归纳: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用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要坐几辆车?(板书:3)

(3)引入除法。

说明:刚才的问题,是把6人按每2人一份地平均分,结果得到坐3辆车。(指板书的数)这样把6人按每2人一份平均分,结果是3份,可以用除法计算,写成算式“6除以2等于3”。(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追问:根据什么写出“6÷2=3”这道除法算式的?

说明:这样的算式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除法算式。(板书课题:认识除法)

说明:这个符号叫除号。(在“÷”下面板书:除号)除号可以这样写:先写中间一小横,然后上面写一点,下面写一点。(让学生跟教师书空写除号)教学算式“6÷2=3”的读法,让学生读一读,并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应该把12个苹果怎样分,得到结果是什么?(让几名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明白:把12个苹果每3个—份地分,看分成几份)

按照这样平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集体读一渎算式。

追问:想一想,为什么算式可以写成“12÷3=4”?这个算式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是把6个小朋友、12个苹果怎样分的?

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像刚才两道题这样,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按几份平均分写除法算式。

1.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和问题。

讲述:星期天小朋友们去植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想想从题里你知道了什么,提出什么问题,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问:这是要把6个小朋友怎样平均分?(板书:6 3)

(2)引导思考、解决。

把6个小朋友按3组平均分,每组几人呢?看图自己想一想,也可以用圆片分一分,得出每组几人,填在( )里;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

交流: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组几人。

(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每组2人)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看图想的?来说说每组几人,你怎样知道的。

追问:他的想法实际上也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平均分的,结果每组几人?

引导归纳: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每组几人?(板书:2)

(3)引入除法。

说明:这里的问题,也要平均分。这是把6人按3组平均分,结果得到每组2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把6人平均分成3组,结果是每组2人,(指板书的数)就写成“6除以3等于2”。(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让学生读一读算式。

追问:根据什么写出“6÷3=2”这道除法算式的?6和3各表示什么?2呢?说明被除数、除数和商并板书在算式下面,并指给学生说一说。

2.教学例6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每人分得几支,要把8支铅笔怎样平均分,得到结果是什么?

按照这样平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追问:为什么要写成“8÷2=4”?这道除法算式的8、2、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6个小朋友、8支铅笔都是怎样分的?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通过这里两道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巩固内化,加深认识

1.选择答案(口答)。

(1)8个同学在跳绳,每2人一组,分成了(4)组。列式是( )。

A.2×4-8 B.8÷2=4

(2) 10人打乒乓球,平均分成5组,每组(2)人。列式是( )。

A.2×5 =10 B.10÷5-2

提问:这里为什么都要选除法算式?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算式,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说10、2、5各表示什么,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把10砖按每2块搬一次,求几次搬完,要用除法算。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算式,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除数3表示什么意思?商3呢?

4.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可以看成怎样平均分的,还可以看成怎样平均分的。

学生独立读题并完成算式。

交流两道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两小题都用除法算?这两道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个朋友知道了只要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还是按几份平均分、求每份是几个,都要用除法计算。

5.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除法算式。

6.阅读:你知道吗

三、全课总结

回顾: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认识了哪些知识?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还有哪些体会?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 ÷ 2 = 3 6 ÷ 3 =

2

除号被除数除数

6÷2=3读作:6除以2等于3。6÷3=2读作:6除以3等于2。

认识除法练习(机动)

教学内容: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2、会根据平均分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生独立完成基本练习

1、列式计算

(1)8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2)8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

(3)1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块。

(4)10块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块。

(5)18个桃子,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有()个。

(6)18个桃子,每盘放6个,可以放()盘。

2、填空。

(1)8÷4=2,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2)15÷3读作(),9除以3写作()。

三、拓展练习

12÷3=4,表示把12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还表示把

12 按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四、完成补充习题册。

五、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第五课时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 52页练习八第l~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列算式的练习,能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情境表示的意思,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和问题正确列出除法算式,并能说明自己的想法,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熟练渎、写除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看情境说明列式理F,体会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强化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加深理解除法含义,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发展形象思维和观察、分析、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初步感受模型思想。

3.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观察、思考等认知活动,感受实际生活里的除法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情境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准备:师生各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除法,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列出除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练习除法的认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并了解乘法和除法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理解除法含义

1.做练习八第1题。

(1)学生读题。

要求:请同臬小朋友每人用10根小棒,互相合作按题里要求分一分。同桌用左边小朋友的小棒按第(1)题分,注意分法和结果,填写( )和算式。

用右边小朋友的小棒按第(2)题分,两人检查对不对,再填写( )和算式。交流:第(1)题怎样分的,结果是几份?(教师演示,数一数分成几份)除法算式怎样列的?(板书算式)

为什么用除法算?

第(2)题怎样分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演示,数一数每份几根)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板书算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_苏教版

课题: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成一份的方法。 3、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每份分得同样多。 4、通过数学活动,学会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平均分解决生或终得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请来了两位猴宝宝跟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么? 欢迎。 但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帮个忙,大家可不可以帮帮老师呢? 可以 老师带来了一些桃子想分给两只猴宝宝,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应该怎么分这些桃子呢? 二、探究学习 【思考探究】6个桃子的分法: ①分成1个和5个 ②分成2个和4个 ③分成3个和3个 但:怎么分最合理呢?你看看分得不公平,小猴宝宝都要哭了呢!我们快来帮帮它们吧。师:分成3个和3个时,两只猴宝宝最开心了,说明两只猴宝宝分得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探究1: 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每2个桃圈一份,一共圈了4份,可以分给4个小朋友。

8个,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4)人。总结方法: 我们可以用圈一圈的方法。 试一试: 根数2根3根4根 份数 用圈一圈或者摆一摆的方法,要求最后结果同样多。想想做做: 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草莓每份三个,分得同样多,所以草莓是平均分。 15个,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人。 练习1: 1、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可以分得()个苹果。 2、老师有4根铅笔,分给小红3根,小张1根,这()“填是或者 不是”平均分。 3、符合平均分的基本条件是每份分得()。 4、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探究2: 把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一个一个的分······ 8个,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4 )个。 思考:要求平均分时可以用什么方法分? 答案: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分。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四表内除法(一)1.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四表内除法(一)1.平均分(一):平均 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验学习的乐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态度。 2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而操作和观察则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认识平均分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着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听清楚要求:首先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份,再说说是怎样分的。(学生操作)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按学生交流,板贴分法) 预设1:把6个桃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2:把6个桃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3:把6个桃分成2份,每份都是3个 观察:分成2份,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种分法中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把黑板上的分法按两类分开摆)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案及教学反 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的,重点是让 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本单元内容包括平均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 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 学生已经初步介绍了乘法的意义,本单元就是在学生会用1~6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 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碰触至“平均分”,只是没下降至理论的层面。这些都为本单元内容的自学打下了基础。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 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并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明确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举适当的乘法算式,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育有条理思索的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 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1.强化平均分的操作方式活动,为重新认识乘法累积多样的感性经验。乘法源于日常 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个整体分为成正比的几份就是乘法含义的实质。教材在教学乘 法前先精心安排学生展开平均分的操作方式活动,并使学生经历“晓得平均分―把一些物 体每几个分后一份,分为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值分为几份,每份几个―初步 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认识除法的含义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融合具体内容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使学生充份体会乘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 给同样多,谋可以分为几份,或者谋每一份就是多少,都可以用乘法排序。教材通过各种具 体内容的操作方式活动,以及化解一些直观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为成正比 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将有所不同,但结果都就是平均分,都可以用乘法去则表示,从而 从整体上初步认知乘法的实际意义。 1认识平均分(一)2认识平均分(二)3认识平均分(三) 1课时1课时1课时 4初步认识除法1课时5练习八1课时6用乘法口诀求商7练习九1课时8复习1课 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1 认识平均分(一)

认识平均分(一)。(教材第42、第43页的内容) 1. 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 使学生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 培养学生善于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体验平均分。 体验平均分。 课件、圆片、小棒。 师:同学们,你能帮老师把这6个桃子分成两堆吗?先用圆片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一堆1个,另一堆5个。 ·一堆2个,另一堆4个。 ·两堆都是3个。 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平均分”,有兴趣吗?【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平均分”的兴趣】 1. 教学例1。 师:这6个桃子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生1:还可以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 生2:也可以平均分成6份,每份1个。 师:是啊,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对,只要每份的数量相同,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2. 教学例2。 师:能帮助老师按要求分这8个桃子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 师:题中要求我们每个小朋友分2个,大家先在图中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吧! 生:因为要求每个小朋友分2个桃子,所以在分的时候,我把每2个桃子圈一份,表示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圈出4份,所以就可以分给4个小朋友。 师:说得真好!我们可以摆圆片帮助分一分,还可以画图圈一圈来帮助我们完成分一分的 任务,今后解决问题时,可以借助这两种方法哦。 3. 教学“试一试”。 师: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自己分分看。 生:先数出12根小棒,每2根放一起,这样就可以分成6份。 师:如果是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学生尝试自己分一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经历由实物分法抽象出画图表示分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师: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吗?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认识平均分(一) 平均分:分得同样多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四 表内除法(一) 教案1

表内乘法(一)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出发在生活中的作用。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12个小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 图示理解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是对一类数学问题的提炼和概括,既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学生能够依靠以前学过的有关除法的知识正确列出除法算式,但是学生对“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可能不是真正理解,尤其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含义,再根据图来列算式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虽然正确列出算式,画的图可能与题意不符,有些同学可能对于自己画的图和列的算式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也就是学生对于题目所表达的含义在理解上是有偏差的。 想到这种情况,我在上课开始,让学生先用小圆片动手摆一摆,通过动手摆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尝试画图列式打下基础。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认识平均分(1) 教学内容: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 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 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 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1.教学例1。(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 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 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 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 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它说:有 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摆出 8个桃)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_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_ 苏教版 教学目标: 明白得除法算式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明白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把握列除法算式的方法。明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明白总数和每份的个数,求平均分成几份,都能够用除法来运算。 明白得并把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逐步熟练地运用1·6的乘法口诀运算相对应的除法算式。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并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将除法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4×4= 2×8= 3×5= 6×8= 2×4= 5×7= 7×6= 二、探究学习 探究1: 6个小朋友坐,每车坐2人,要坐()车。 6÷2=3 除号 6÷2读作:6除以2。 试一试: 12个苹果,每只小熊分3个,能够分给()只小熊。 12÷3读作:12除以3。 想想做做: ①10块砖,每次搬2块,()次能搬完。 应列式为:10÷2 10÷2读作:10除以2。

②3个花坛栽了18棵花,平均每个花坛栽()棵。 列式为:18÷3 18÷3读作:18除以3 练习1: 读出或者写出下面各算式 12÷4 12÷4读作12除以4 9除以3 9除以3写作:9÷3 16÷4 16÷4读作:16除以4 探究2: 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每组()人。 6 ÷ 3 = 2 被除数除数商 【除号前面的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是除数,等于号后面是商。】 试一试: 1、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够分得(4)支铅笔。 8÷2=4 2、被除数是16,除数是8,商是(2) 16÷8=2 3、9个南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筐放(3)个。 9÷3=3 想想做做: 9个南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筐放()个。 列式为:□÷□=□ 9÷3=3读作:9除以3等于3。 其中被除数是9,除数是3,商是3。 读除法竖式,再说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苏教版

课题: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课目的: 1、经历把一些物体均匀分的过程。初步认识均匀分,成立均匀分的观点。 2、在详细活动中理解均匀分的含义,掌握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红一份的方法。 3、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领会均匀分的特色--- 每份分得相同多。 4、经过数学活动,学会踊跃参加实质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课要点:学会用均匀分解决生活中的实质问题。 教课难点:灵巧运用均匀分解决生或终得实质问题。 教课流程: 一、讲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日请来了两位猴宝宝跟大家一同学习,你们欢迎么? 欢迎。 但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帮个忙,大家可不可以够帮帮老师呢? 能够 老师带来了一些桃子想分给两只猴宝宝,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应当怎么分这些桃子呢? 二、研究学习 【思虑研究】 6 个桃子的分法: ①分红 1 个和 5 个 ②分红 2 个和 4 个 ③分红 3 个和 3 个 但:怎么分最合理呢?你看看分得不公正,小猴宝宝都要哭了呢!我们快来帮帮它们吧。 师:分红 3 个和 3 个时,两只猴宝宝最高兴了,说明两只猴宝宝分得相同多。 【每份分得相同多,叫做均匀分。】 研究 1: 有 8 个桃,每个小朋友分 2 个,能够分给几个小朋友? 每 2 个桃圈一份,一共圈了 4 份,能够分给 4 个小朋友。

,每人分 2 个,能够分给( 4)人。8个 总结方法: 我们能够用圈一圈的方法。 试一试: 12 根小棒,每 2 根一份,能够分红几份?每 3 根、 4 根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根数 2 根 3 根 4 根 份数 用圈一圈或许摆一摆的方法,要求最后结果相同多。 想一想做做: 下边哪一种分法是均匀分? 草莓每份三个,分得相同多,因此草莓是均匀分。 15 个,每人分 3 个,能够分给()人。 练习 1: 1、把 10 个苹果均匀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够分得()个苹果。 2、老师有 4 根铅笔,分给小红 3 根,小张 1 根,这()“填是或许 不是”均匀分。 3、切合均匀分的基本条件是每份分得()。 4、把 12 均匀分红 3 份,每份是() 研究 2: 把8 个桃均匀分给 2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一个一个的分· ····· 8 个,均匀分给 2 人,每人分得( 4 )个。 思虑:要求均匀分时能够用什么方法分? 答案:我们能够一个一个的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认识平均分(1) (5) 第2课时认识平均分(2) (7) 第3课时认识平均分(3) (9) 第4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12) 第5课时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15) 第6课时复习 (1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1~6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用除法计算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和探索用口诀求商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前后联系如下: 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结合用口诀求商的教学,教材还安排了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除法实际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认识,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概念的内涵比较丰富。学生在结合生活实例理解除法含义时,不但要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还要学会“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在学习用口诀求商时,不但要理解“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还要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因此,理解除法的含义和用口诀求商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一些特点: 1.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所以,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为此,教材在揭示除法的概念之前,先安排四道例题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平均分。例1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把6个桃分成两堆,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作平均分;例2引导学生按每几个分成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得到可以分成几份;例3引导学生按平均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得到每份是多少;例4直接提出“把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操作和思考中进行两种分法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升”的特点,使学生头脑中的“平均分”的概念既有具体的表象支撑,又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概括,从而为认识除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联系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对平均分的已有认识,逐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认识平均分后,教材通过例5、例6提出两个实际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尝试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联系操作和思考过程,揭示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安排,使学生对除法概念的产生及形成过程有着较为深刻的感悟,除法概念的引入

新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 【例1】小猴摘了8个桃子,每2个装一盘,能装几盘? 解析: 方法一:要求能装几盘,可以通过操作直观得出。 方法二:每2个装1盘,8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装几盘。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 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列成除法算式写成8÷2,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先看除法算式中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因为除数是2,想2和几相乘得8,所以用口诀 二(四)得八,得出商是8。因此,8÷2=4。 解答: 8÷2=4(盘) 答:每2个桃子装一盘,能装4盘。 【例2】有12枝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 )枝。 解析: 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时,先考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再看是全部分完,还是有剩余,要结合具体情况解决。根据题意可知,一共有12枝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也就是平均分成3份,可以列式为12÷3,想3的乘法口诀,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3=4。 解答:4 【例3】有16个苹果,正好是梨的4倍。怎样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呢? 解析: 题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梨的个数,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算出梨的个数。已知苹果的个数是梨的4倍,“四四十六”,所以,有4个梨。把苹果和梨分别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4个苹果;4个梨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分到1个梨。 解答: 16÷4=4(个) 4÷4=1(个) 答:每个小朋友分得4个苹果和1个梨。 【例4】有些一些草莓,个数比10个多,比20个少,分的份数和每份的个数同样多。这些草莓有( )个。

解析: 要使分的份数和每份的个数同样多,可以想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要相同,也就是对应的乘法算中两个乘数相同。这样的算式有:1×1,2×2,3×3,4×4,5×5,根据乘法口诀可知,积在10和20之间的只有“4×4”,口诀是“四四十六”,所以草莓的个数是16个。把16个草莓平均分成4份,每份4个,这样就使分的份数和每份的个数同样多。 解答:16 【例5】小明和5个小伙伴一起去植树,一共种了30棵树,平均每个人种了多少棵树? 解析: 要求平均每个人种了多少棵树,需要用植树的棵树÷植树的人数;一共植了30棵树,植树的人数是:1+5=6(人);所以平均每人种了30÷6=5(棵)。 解答: 1+5=6(人) 30÷6=5(棵) 答:平均每人种了5棵树。 【例6】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 解析: 方法一:根据题意,我们可以画图帮助理解,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以后是一半,就是8米,再对折以后是8米的一半,也就是4米。 方法二: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计算。16米的绳子对折以后是把16米平均分成两份,可以列算式16÷2=8(米),再对折以后就是把8米平均分成两份,可以列算式8÷2=4(米)。 方法三: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以后是把绳子平均分成了两份,再对折,就是把这两份再平均分成两份,就是说把原来的绳子平均分成了4份,可以列算式16÷4=4(米)。 解答: 16÷4=4(米) 答:每折长4米。

2016二年级数学上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苏教版

2016二年级数学上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学设计(苏教版)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 基础上教学除法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 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本单元内容包括平均分和认识除 法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认识平 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 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本单元是在学生会用 1~6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 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平均分”,只是没有上升到理 论的层面。这些都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 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 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 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 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 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 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 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 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

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1. 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含义的实质。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学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认识除法的含义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 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教材通过各种具体的操作活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1 认识平均分(一)1课时 2 认识平均分(二)1课时 3 认识平均分(三)1课时 4 初步认识除法1课时 5 练习八1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单元全套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平均分(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1、学生操作摆桃子。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苏教版二上第四单元《表内除法》教(学)案

第四单元口诀求商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的知识,主要容包括:除法的含义,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及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小学数学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除法的概念。在本单元首先知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然后在用乘法口诀求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进一步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在联系,为以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除法是四则计算中较难教学的一种运算,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理解除法含义、形成除法概念的知识基础与经验背景。他们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平均分的现象,即使偶尔接触也很少关注。另外,除法知识的难度比较大,不仅在概念上是乘法的逆运算,而且用乘法口诀求商也有逆向思维的成分。因此,本单元教材作了如下的安排。例题教学容练习编排例1平均分的概念例2、3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例4对平均分的综合体验练习八 配合六道例题的教学, 主要练习平均分的活动和例5、6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的知识列除法算式例7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九 主要练习除法口算单元复习整理全单元的容从上表可以看到,全单元容分成三段教学:平均分的含义和操作;除法的含义与有关知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是连贯的且不能颠倒的次序,没有平均分的概念就不能讲除法;没有除法算式就没有除法计算。除法概念是全单元的核心容,用口诀求商不仅是计算,而且体现了乘法与除法的在联系,反映了除法的本质意义。本单元教学的除法含义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用除法计算”。编排的许多实际问题都与平均分直接联系,可以直接用除法解答,所以不编排专门教学除法实际问题的例题。那些教学平均分知识、除法知识以及求商的例题,都同时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1.联系具体的现象和操作,教学平均分的知识。 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运算,除法含义要在平均分操作的基础上形成。所以,本单元的教学从平均分开始,通过例1~例4,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综合体验平均分。 2.联系平均分,教学除法知识。 本单元教学的除法知识,主要有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容。除法的意义是重点。教科书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知识,在突出除法含义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教材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帮助学生意义接受除法知识,并通过练习逐渐形成除法的概念。 3.联系平均分的活动,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 本单元教学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解答平均分的问题,列出的除法算式不能一直依赖操作寻找得数,而应该学会通过口算直接说出除法算式的商。例7就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 4.结合用口诀求商的教学,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表内除法(一)》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表内除法(一)》 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表内除法(一)》教案 年级:二年级执教者: 课题:课题:平均分(1)课时:1课时 页码:P42—43页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目标: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活动设计个性化补充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 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学生操作摆桃子。 2.报告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砚们,你们开动脑子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能够分成两份,每份三个……那么,你们按照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分歧,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如何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来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砚们通过自己着手摆,不仅匡助了XXX解决问题,还晓得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味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如何分呢?请同砚们先考虑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

分完后给同砚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能够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深化认识 1、完成“想一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43页的“试一试”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3课时)

第四单元单元分析 «表内除法(一)»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含义和用口诀求商 难点:理解除法含义和用口诀求商 四、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认识平均分3课时 认识除法1课时 练习八2课时 口诀求商1课时 练习九2课时 复习1课时 机动3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认识平均分(1) 教学内容: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