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 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 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貌.

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 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

景观葱郁美等方面. 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 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 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 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 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 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 、冰雷报春(水帘洞) 、彩泼莲花(莲花峰) 、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 、云海万千(清凉台) 、黄岳宝光(天都峰) 、松趣万象(始信峰) 、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 、排云霞海(桃云亭) 、蟾宫玉树(莲花峰顶) 、石笋擎天(石笋石工) 、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 、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 、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 、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 、丹青秋色等(黄山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 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 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 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

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

的特征. 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 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花岗岩)

和浑圆和缓的山丘(围岩) 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

是一种清晰美. 但黄山一年中有

200 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 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

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

Mar . 2 0 0 2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 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

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 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

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 黄山景观在清晰美和模糊美的协调下显得更美,如笔者在天都峰看到玉屏楼和光明顶人文景观呈现在云海之中,犹如天国风光,美妙绝顶.

1. 3 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

黄山群峰竟秀,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水系发育,动植物资

源丰富,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

其自然景观轴线为群峰—秀水—怪石—云海,加上崖、洞、涧、池、潭、瀑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雄、奇、险、秀、奥、旷”等特征. 人文景观有宗教文化所建立的寺、庙、庵、殿、祠、亭、楼、阁;有地方风格的古民居、古桥、古道、摩崖石刻、书画题记、名人游踪;有具现代风格的现代建筑和空中缆车..其人文景观轴线为古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古道,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黄山人文景观镶嵌在自然景观之中,对自然景观起着点缀和渲染的作用,自然景观映衬出人文景观,使

其更加鲜明、剔透. 因此,黄山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构成黄山特有的风韵. 这种融合在玉屏楼、

北海、西海、温泉等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松谷庵景区和太平湖畔的度假村,山色风光和人文景观也具有这种特色.

2 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分析

旅游活动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一种欣赏活动,在我国它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旅游,我

们可开展美学教育,增强人们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方法,激发人们对大好河山和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 旅游景

观审美要素很多,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 ] .

2. 1 感觉力

感觉力即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耳、目、鼻、口、舌) 的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运动觉、肌体觉、平衡觉等引起人

们机体的快感,并通过知觉、思维等感性理性的认识过程,形成美的感受. 人的感觉是美感的前提,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的源泉. 它们构成这样的递进关系:客观世界—人的感觉—美感. 人的审美感觉,是沟通美(客观) 与美感(主观) 的过渡性“窗口”. 人的感觉力越强,美感也越强.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觉力,所获得的美感也不尽相同. 黄山景观确实太美,所有来黄山的旅游者都能

体会出来. 这种感觉力随文化层次的提高而增强,特别是地学旅游者更能体会出美的内涵.

2. 2 想象力

感觉是审美的门户,但还须经“知觉”和“思维”的过程,以便对旅游景观进行高层次的审美.“知觉”是由感觉经过分析、综合、联想而转化来的,它比感觉复杂、完整,往往是多种感觉的结合.“思维”已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从“知觉”到“思维”,旅游者对旅游景物产生了“想象”和“理解”. 这样,人们对旅游景观的欣赏就更深刻、细腻和全面,从旅游中得到的乐趣也更多和全面. 其实,黄山许多景点的命名都是通过知觉和思维,经过想象而命名的. 它能使旅游者联想到具体的事和物,通过比较和综合,得到美的回味.

2. 3 理解力

理解力驱使人们“对旅游景观探究,寻根问底,弄清自然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文化景观的渊源”. 理解旅游

景观的内在本质,从而把握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过程,一般需要一定的自然科学知

识和文化历史知识. 例如,要理解黄山峰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必须知道岩石的断层、节理和花岗岩的差异风化等知识. 又例如黄山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是黄山的象征,分布在海拨800 —1600m 的山地上. 黄山松能耐贫瘠、耐旱和耐- 22 ℃的低温,在黄山分布很广,有“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之说. 黄山松为什么能在土壤贫瘠的丛山峻岭悬崖峭壁中旺盛生长,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厚在破岩中”的特点呢? 这是由于真菌的菌丝与植物的根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发育,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结构. 这种结构叫“菌根”,形成菌根的真菌叫“菌根菌”. 这种菌根共生结构能加速花岗岩的风化,使黄山松根系能直接从岩缝中汲取养分和水分,从而使黄山松长得葱郁苍翠,刚毅有骨. 黄山松特有的景观特征在黄山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4 情绪力

所谓“情绪”是“从人对客观事物持有的态度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情绪,可从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激动—平静三个方面作描述. 情绪发生时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有关,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 本文第二作者虽然出生在皖南山区,但第一次到黄山,被玉屏楼的景色所陶醉,夜不能寐,坐起来写诗,这是情绪力的一种典型表现. 因此,对旅游景观的高质量的欣赏,往往就是那种情化为景,景流于情,情景交融的“审美情绪力”的高度体验.

2. 5 情感力

情感和情绪有区别又有联系, “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 ”绚丽的景色

不仅给人刹那的、短暂的美感,而且也能在人心灵深处留下永恒的,不可磨灭的情感. 例如著名画家刘海粟曾十上黄山,我院区域地理教研室的教师每年都要带学生到黄山实习,多次到黄山没有厌倦之感,实质为情感所致. 情感力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美德,这是对故乡、故土的一种倦恋之情.

3 黄山旅游景观欣赏

3. 1 峰、石地貌景观欣赏

峰、石地貌景观是黄山自然景观的骨架. 境内主要山峰有82 座,其中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 座,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有块状峰林、筒状峰林、屏式峰林、石林式峰林、独秀峰和岭岗等类型. 从峰林组合来看,前山雄伟后山秀丽. 黄山怪石形象逼真,数量众多,成为黄山的一绝. 主要类型有: ①类球状怪石,主要分布在岩石垂直和水平节理均匀发育和较密集分布的峰脊或坡缘地带,如猴子观海、天鹅孵蛋、松鼠跳天都,双猫捕鼠等; ②柱状怪石,多出现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峰顶或斜坡上,如梦笔生花、飞来石、十八罗汉朝南海、象鼻石、仙人指路、五老上天都等; ③片状怪石,受密集发育的垂直或水平节理制约,多形成厚度较薄的怪石,或立或卧, 如蓬莱三岛、蒲团石

等.

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陷褶断带西段,介于绩溪复背斜与太平复向斜之间. 黄山地区在距今8 - 4 亿年前的震旦纪、寒武纪、志留纪属扬子海区,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海相地层. 在距今4 - 2 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黄山地区海陆交复. 在印支运动时遂隆起成为陆地. 在燕山运动时表现为断块运动和岩浆侵入. 黄山主体是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花岗岩出露面积占风景区面积的70 %. 侵入体包括“太平花岗岩体”(裸露面积240 Km2 ,形成于距今2. 231 亿年前) 、“黄山花岗岩体”(面积约107 Km2 ,形成于距今约1. 43 亿年前) 、“狮子林花岗岩体”(面积7. 7 Km2 ,形成于距今1. 23 亿年前) . 黄山自第三纪—第四纪早更新世,表现为缓慢上升和剥蚀、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而黄山急剧抬升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的事件. 根据河流裂点(九龙瀑有9 - 11 级裂点) 、河流阶地和山地夷平面可知黄山自第四纪以来为间歇性抬升,抬升幅度为500 - 800m. 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机制为花岗岩基下部及附近地区的热流活动] . 黄山南北两侧都有北东向主干断裂,山体内部有北西向黄山断层、光明顶断层及其被其错开的南北向断层等. 黄山花岗岩在各种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北西、近东西和近南北向四组节理. 断层控制水系的发育, 节理破坏了花岗岩的不透水性和坚硬性,加速了外力作用对花岗岩的肢解,因其发育程度和组合情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

奇峰怪石. 对黄山峰石地貌景观成因的欣赏,不仅能丰富旅游者的知识,而且能明确峰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基础,便于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欣赏峰石地貌景观,从而得到不同的美学价值,它对画家和摄影师有重要意义,能提高艺术品的水平和价值.

3. 2 云霞气象景观欣赏

云霞气象景观包括日出朝霞、日落夕阳、云海、佛光、雨凇、雾凇等,还有春光、夏景、秋色、冬装等气候景观. 它们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例如云海一般在雨后初晴,受高气压控制,且有逆温层存在时最易形成. 这时大气比较稳定,对流不强,云顶高度在几百米至1500m 以下. 观云海的时间以冬、秋季最好,春季次之,夏季因对流旺盛,多不稳定天气,形成云海的机会较少. 观看云海宜在高山峰顶,视野开阔之处. 如在光明顶看天海,清凉台看后海,排云亭看西海,白鹅岭观东海,玉屏楼看前海,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黄山因水汽丰沛,云雾多,全年均可出现佛光. 一天中佛光在早上9 时以前或傍晚16 时以后出现的最多,中午则较少见. 黄山山势陡峻,一般晴天清晨登上山顶,都可看到日出. 看日出的地方,以夜宿地点而定,住北海宾馆可到清凉台观看. 夜宿光明顶气象站,则在光明顶观看. 日出时分依季节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介于清晨5 时10 分(7 月1 日) - 7 时3 分(1 月 1 日) . 太阳落山时的景色,也很美丽,西海排云亭是观看晚霞的好地方. 黄山四季景色迥然不同,春季百鸟争鸣,繁花似锦;夏季气候宜人,瀑布流泉,清溪翠谷;秋季层林尽染,云雾成海;冬

季银装素裹,冰挂三尺,青松傲雪. 由于云霞气象景观时间性很强,因此,来黄山旅游可根据各人的喜爱,选择不同的季节和时间观赏不同的云霞气象景

观.

3. 3 溪、泉、潭、瀑流水景观欣赏

黄山有源水35 处,溪涧24 条,3 大瀑布(百丈泉,人字瀑和九龙瀑) ,具有“山中一夜雨,处处是飞泉”的壮丽景色. 天然湖泊有大洋湖(水面面积3. 3hm2) 、小洋湖(水面2. 0hm2) . 有五里桥、云谷寺、西海和天海等水库. 黄山温泉有宾馆温泉和松谷庵温泉. 宾馆温泉位于紫云峰麓、逍遥溪滨,海拔650m 处. 泉水出露在黄山汤口—汤岭关张性断层的破碎带上,恰是“黄山花岗岩体”与其西南部围岩—下元古界构造层的接触面部位,属断层上升泉. 据氢氧同位素测定,温泉水主要由大气降水沿天都峰、莲花峰的垂直节理、断裂破碎带渗入地下深处,经过地热增温,使水温升高,复受地下水及围岩的压力而出露地表. 氘值推算认为温泉水的年龄为16 - 22 年. 日流量为200t 以上,水温保持在41. 1 ℃左右. 经地质部门分析化验,水中含有钠、钙、镁、钾和氧、氮、二氧化碳、氡等阴阳离子和元素气体,总矿化度为0. 06 - 0. 12g.

l - 1 ,pH 值为7. 5 ,属于重碳酸盐型淡温泉. 泉水可饮可浴,对皮肤病、风湿病、消化、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疗效. 松谷庵温泉位于松谷庵上山的路边,海拔高度560m ,属构造裂隙泉. 水温为25. 0 ℃,流量较小,初步测定为100t . d - 1 ,水质成分与宾馆温泉相似,目前尚未开发.

黄山由飞瀑掘成的深潭甚多,主要有逍遥溪一带的青龙潭、白龙潭、桃

花潭;松谷庵一带的翡翠潭、老万潭、乌龙潭、黄龙潭、青龙潭;钓桥庵一带的栗溪潭、鱼鳞潭、鲤鱼潭;苦竹溪一带的龙女潭、九龙潭、八龙潭、七龙潭、六龙潭、五龙潭、四龙潭、三龙潭、二龙潭、一龙潭、七星潭等. 其中以翡翠潭最为幽美. 彩池的形成与潭相似,但规模比潭小,其中最著名的为翡翠谷彩池群. 深潭、彩池千姿百态,依奇特的梯形山谷向上延伸,随周围景色的变幻,光线明暗不同,池水也晶明翠绿,绚丽多彩. 黄山河谷中分布有许多石臼,当地叫“丹井”. 认为黄山第四纪有冰川作用的学者称为“冰臼”. 根据笔者调查,发现石臼一般都分布在瀑布的下沿,河谷的边侧. 大的石臼直径可达2. 0m 以上,小的只有40 - 50cm. 石臼的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 石臼多分布在河床偏山体隆升一侧,一般高出现代河床0. 5 - 2. 0m 左右. 笔者认为石臼是瀑布上的流水下冲,在瀑布下方形成圆形深潭,水流在深潭内作环形流动,进一步冲磨,以至在深潭内进一步形成圆形的小潭,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随山体抬升高出河床. 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之一,水体所呈现的光、影、形、色、味是最生动的风景素材. 黄山水景与雄伟、奇特、险峻、妩媚的山色相结合,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形成“山明水秀”、“青山绿水”的景色. 水景动态变化特征明显,山水相映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翡翠谷迟浩田上将撰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石刻,反映了翡翠谷的幽静动雅,山松水石的动态变化特征.

3. 4 生物景观欣赏

黄山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自然界分布的植物有1600 多种,其中苔藓植物60 科240 种,蕨类植物

21 科110 种,裸子植物6 科14 种,被子植物130 科约1300 种. 森林覆盖

率为56 % ,森林群落结构完整. 主要保护树种有银杏( Gri nkgo biloba) 、华东黄杉( Pseudotsuga gaussenii Flous) 、青钱柳( Cyclocarya pali u rus

( B atal . ) Ilji nsk) 、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 roboi des Hu et cheng) 等. 在黄山植物中, 黄山松( Pi nus

hw angshanenis Hsia) 以神态的奇特,造型的苍劲,姿态的优美和顽强的生命力而受到人们的赞赏. 著名的黄

山松有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黑虎松、连理松、卧龙松等.

黄山野生动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境内有脊椎动物300 多种, 其中鱼类24 种, 两栖类21 种, 爬行类46 种,鸟类17

6 种, 兽类54 种.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 白颈长尾雉( S y rmaticus ellioti) 、白鹳( Ciconia boyciana) 、云豹( Neof elis nebulosa) 、金钱豹( Panthera pardus) 、黑麂( Muntiacuscrinifrons) 、梅花鹿( Cerv us ni ppon) 等. 黄山短尾猴( Macaca thibetana) 大都群居在海拔600 - 1500 m 的深山密林中,在景区范围内共有九群,每群有20 - 80 只不等,极引游人注目. 黄山动植物资源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是华东地区的生物基因库. 生物资源的观赏能体现生命力的强劲,能给人一种振奋和拼搏的激情, 对旅游者有很强的感染力.

3. 5 人文景观欣赏

黄山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宗教文化、古代关卡、古道、古桥、摩崖石刻、

黄山画派和文学艺术等. 据记载,与黄山结缘最早的是宗教徒. 唐代道家旧籍中就有道家活动的记载. 轩辕黄帝和容成子、浮丘公在黟山(黄山古称) 炼丹,得道升天的仙道传说,流传甚广. 旧记佛教传入黄山约在南朝刘宋年间(公元424 - 453 年) ,历代先后修建寺庙近百座,其中祥符寺、翠微寺、慈光阁、掷钵禅院被称为黄山“四大丛林”. 古时黄山设汤岭关、乌泥关,为徽州和宁国两府之界. 山阳属徽州府歙县,山阴属宁国府太平县. 风景区磴道始于唐,形成于明,修建于民国,完好于当代. 目前盘道总长50788m ,有石阶36073 级,依山就势,穿洞过桥,顺其自然. 全山各盘道有历代古桥40 余座,其中以汤泉溪上的明代卧龙桥,桃花溪上的白龙桥,始信峰顶的仙人桥最著名. 这些古桥,建筑风格各异,具有不同时代特色. 各景区景点上有从唐代至当代集文化、书法和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摩崖石刻200 余处. 其中雕刻在海拔1589m 的青鸾峰壁上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的大型石刻(每字直径6m , “平”字一竖长达9m) ,为世所罕见.“鸣弦泉”、“洗杯泉”史记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手法,尤为珍贵. 黄山是黄山画派的发祥地,历代名家有石涛、雪庄、程邃、郑雪、丁云鹏、查士标、戴本孝、肖从云、法若真及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刘海粟等,都有各自的艺术风格. 黄山大自然美景,成为黄山艺术作品丰富的体裁和内容,史志、诗句、歌赋、散文、游记、掌故、绘画、摄影等,它们从各个侧面发掘体现并充实了黄山美,形成独树一帜的黄山文化,成为华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花朵.

黄山旅游景观的优美是举世闻名的,它有很强的感染力,每个来黄山旅游的观光者都能体会到黄山的美. 如果每个旅游者在饱览黄山美景的时候,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感觉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激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一定

能体察到黄山美的内涵,把黄山的美感印在自己的脑际,滋润自己的心田,激励自己对美的追求, 体现人生更大的价值.

愿黄山的旅游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使黄山人的情感与黄山的美感融合在一起,以便使黄山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

旅游美学第二章风景美

第二章风景美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风景美的各种表现形式,理解风景美的审美属性,掌握风景美的特征,应用风景观赏的基本原理。 同时,结合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中《全国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相关考点的要求,通过小知识、小资料和案例拓展的形式,补充“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中国四大鸣沙”、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雾凇、雨凇、佛光、蜃景、日食、月食、流星雨、极光、“四君子”、文(武)赤壁等风景内容的简要介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了以大自然景观为主体的风景美的形态、特征和观赏方法,并探讨了风景美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 [教学重点] 风景美的形态和特征。 [教学难点] 风景美的审美属性。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要点讨论。 [实训环节] 寻美西湖——探寻西湖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节风景美的形态 把风景作为审美对象加以欣赏,由来已久。孔子曾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南朝陶景宏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自然风景是旅游者游览过程中的主要审美对象。按照构成要素来分,我们可以把风景美的形态概况为两类:自然美和人工美。其中,自然美指的是自然景色的美;人工美是指人类赋予自然景色的某种内涵,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装饰与点缀。 一、自然美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名胜。这些自然景观呈现的审美状态就是自然美,或自然景色的美。 按其性质,自然美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美、生物美、气候美三类。 (一)山水美

山水是大自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青山隐隐水迢迢,山水相连,更增添无穷魅力。清澈的漓江,正因为两岸一座座奇特青峰的沿途相送,才构成山青青、水清清,人在青山梦里行的百里画廊。 1.山之美 山之美,在其形、在其色、在其态、在其声、在其魂。 (1)山之形。在山体景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具有一定造型的地貌形态。如江西龟峰就因“无山不龟,无石不龟”,整个景区就像一只硕大无比的昂首巨龟而得名。山体因海拔高度不同,地质结构和地理位置有别,往往具有不同的造型,形成不同的景观。如,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清·魏源《衡岳吟》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 【小知识】“中国南方喀斯特” (2)山之色。色彩赋予山体景观特有的神韵。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 【小知识】“中国丹霞” (3)山之态。即山体景观的动态美。垂直自然地带的变化,使山体景观“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再加上季节的变化,阴、晴、风、雨、云、雾、霜、雪的渲染,使得山体景观变幻莫测,激起人们寻幽探奇的强烈审美愿望。 (4)山之声。天籁之声,隐于大山。芭蕉夜雨、空谷足音、林海松涛,莫不引人入胜,涤荡身心。独特的响声岩、鸣沙山,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小知识】“中国四大鸣沙” (5)山之魂。文化是山的灵魂、山的精神。山因文化而扬名,文化因山而传世。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名山,庐山是文化景观,泰山、黄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武夷山是文化与自然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武当山古建筑是文化遗产。且名山多与宗教相结合,以山寄托情怀。如四大道教名山、四大佛教名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体景观的刚毅之美,成为中国山水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山者,刚毅、沉静、果敢、稳固,坚忍不拔。山体景观的力量之美,也往往成为英雄品格的象征。如美国南达科他州的西部拉什莫尔山,山高1800 多米,花岗岩的一

旅游景观鉴赏

叮叮小文库 文化流传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 ( 设计 ) 黄山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 评阅人署名: _________ 复核人署名: 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 姓名高家乐 学号201434004202 专业广告学 课程名称中国旅行景赏析析 指导教师朱纪广讲课老师 2017 年 10 月 27 日

摘要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三山之一,有“天下 第一奇山”之美称。为道教圣地,旧址古迹众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曾两次 游泰山,留下“五岳回来不看山,黄山回来不看岳”的叹息。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 下壮美篇章。黄山也是有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景色区和休养避暑胜地。 1985 年当选全国十大景色名胜。 1990 年 12 月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二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两重遗产列入名录的。生态保护完满,是中国的标记。 要点词:人文景色;四绝;怪石;云海

目录 1 前言 (3) 2 景观简介 (3) 3 景点简介 (6) 4 景点文化 (6) 5 景观美学特点 (8) 参照文件 (9)

1 引言 早就听人说过:“五岳回来不看山,黄山回来不看岳。”又常常碰到去过黄山的人 叙述那边的奇景,还看到画家画的黄山,拍照家摄的黄山,黄山在我的心中就占了一个 地位。五岳之尊的泰山,我曾凌绝顶,观日出。可是我心中的那一幅黄山图,只管跟着 旅行的深广而多罕有所修正,但毕竟仍是特别美的,特别迷人的,同时拥有很深的人文 内涵。借此课时机,将我旅行黄山的看法略表一二。 2景观简介 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两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 AAAAA级旅行景区,国家级 景色名胜区,全国文明景色旅行区示范点,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 72 峰,主峰莲花峰海拔 1864 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 36 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行的标记,是中国十大景色名胜独一的山岳风光。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眺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 故更名为“黄山”。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忱友善的象征,承载着拥抱 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美:“薄国内外之名山,无如徽 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代引申为“五岳回来不看山,黄山回来不 看岳”。 2.1地理地点 黄山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 40 千米,东西宽约 30 千米,总面积约1200 平方千米。此中,黄山景色区面积 160.6 平方千米,地跨东经 118°01' — 118°17' ,北纬 30°01' —30°18' ,东起黄狮,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 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 缓冲区面积 490.9 平方千米,以与景区相邻的五镇一场(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 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和洋湖林场)的行政界限为界。 2.2天气特点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天气区内,山高谷深,天气呈垂直变化,局部地形对天气起主导 作用,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形成特别的山区季风天气,夏无炎暑,冬少寒冷。 山顶年均降水2369.3 毫米,年均雨日180.6 天,多集中于4-6 月,积雪日32.9 天,雾日259 天,狂风 118.7 天,年均温 7.9 ℃,夏天最高气温 27℃,冬天最低气温 -22 ℃,

黄山风景区

黄山风景区规划 李丽 摘要:风景区好的规划能让风景区得到好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分区规划、游览规划和建筑规划上分析黄山风景区的规划。分区规划将黄山风景区分为资源核心保护区、资源低强度利用区、资源高强度利用区、社区协调区共四大类;科学合理的游览规划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观赏黄山的美景;建筑规划使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关键词:黄山风景区分区规划游览规划建筑规划 一、黄山风景区的概况 黄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面积154平方公里,是1982年我国正式批准建立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0年12月,黄山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山的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峰林地貌主要特征的地质资源、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和以黄山画派为代表的文化资源最为珍贵,也最能体现世界遗产地的资源价值。黄山呈现典型的花岗岩峰林地貌,有名的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为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并以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此外神奇的冬景、壮美的日出、独特的“黄山文化”,也让游客流连忘返。[1] 二、黄山风景区的分区规划 1988年黄山风景区通过第一轮总体规划,包括保护区、景区、分级保护区和功能分区四大分区类型。黄山风景名胜区共分为6 个景区、5 个保护区。6个景区分别为: 温泉景区、玉屏楼景区、北海景区、云谷寺景区、松谷庵景区和钓桥庵景区。5 个保护区分别为浮溪、箬箸、洋湖、福固寺和乌泥关, 分布于各景区的外围。在这里, 景区强调旅游开发的功能, 保护区强调资源保护的功能。从空间分布看, 景区和保护区的总和构成了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的用地布局结构。 从前面分区的关系可知, 黄山风景名胜区多种类型的分区共存, 相辅相成。布局层面的分区属于空间战略规划, 对保护和利用起到总体指导作用; 分级保护分区则属于具体实施规划, 对保护和利用起到直接约束和指导作用; 功能分区则更接近专项规划,主要是对利用的详细规定和控制。这样使规划实施者不仅在大方向上得到指导, 而且在具体工作中得到指导和约束。[2] 但也有很多的缺点,比如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截然分开, 各自的管理措施之间缺乏相互呼应, 缺乏系统性、分级保护分区的一级保护区保护对象范围过于狭隘,分级保护分区的二级保护区管理措施过于笼统,不具可操作性、功能分区的游览区( 景区) 管理措施未体现游客体验多样,,分级保护分区和功能分区均未考虑与周边社区的关系等等。 针对这些不足,2006年黄山风景区进行了第二次总体规划,此次规划针对第一次规划的不足做了调整。将规划分区分为资源核心保护区、资源低强度利用区、资源高强度利用区、社区协调区共四大类。资源核心保护区是指资源特殊、价值高, 同时对人类活动和设施建设敏感的区域。本区执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措施,除允许一定程度的资源管理、特殊科学研究活动外,禁止其他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和设施建设。资源核心保护区根据资源受人类干扰程度, 又分为资源弱干扰区和资源干扰区两类。资源低强度利用区是在资源保护的前提下, 允许较低强度

(完整版)3.3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著名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欣赏旅游景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各景区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片、自制图片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启发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1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存环境特点有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以下知识: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其次是旅游 ( ,呈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虚无缥缈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天边、美在眼前. :分析黄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4)温泉 黄山温泉成因:黄山的花岗岩体庞大,深厚且断层发育,节理发育使地下热能沿断裂处释放,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教案含解析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了解旅游景观的两大审美形态。 2.理解并掌握旅游景观的主要审美特征。 3.运用图表归纳判断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培养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自然美 1.概念 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2.表现形式 二、人工美 1.概念 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2.表现形式 类别组成审美内涵 古典园林山、水、花木、建筑四种基本要素组合 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大自然的美景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内 古建筑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

塔、民居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 方面 人造景物亭台楼阁、桥梁、寺庙等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 绚丽多姿的风景美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旅游景观的形象美。(×) 2.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人工美破坏了自然景观的自然美。(×) 3.峨眉山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且两者有机结合,体现了和谐美。(√) 4.下列不属于自然美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是(C ) A.形象美B.色彩美 C.古建筑美D.朦胧美 5.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反映了自然景观的美感类型是(C ) A.形象美B.动态美 C.色彩美D.朦胧美 [问题探究] 读教材P32图3.1、图3.2,探究下列问题。 (1)华山之险反映了自然美中的________。 (2)峨眉之秀反映了哪些自然美? 答案:(1)形象美 (2)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 [总结深化] 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的审美特征。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 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 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

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 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 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 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 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 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 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 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 、冰雷报春(水帘洞) 、彩泼莲花(莲花峰) 、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 、云海万千(清凉台) 、黄岳宝光(天都峰) 、松趣万象(始信峰) 、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 、排云霞海(桃云亭) 、蟾宫玉树(莲花峰顶) 、石笋擎天(石笋石工) 、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 、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 、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 、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 、丹青秋色等(黄

怎样介绍黄山风景

怎样介绍黄山风景 怎样介绍一个景点呢?,怎样写好一篇导游词?以下是小编以黄山风景为例整理的有关黄山风景导游词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篇一:黄山风景导游词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有幸和妈妈一起乘着缆车登上了黄山。身临其境,被黄山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 黄山以云海、奇松、怪石、温泉闻名天下。我见过大理石、花岗岩,却从来没有见过黄山的岩石。黄山的石头真奇呀,小的只有篮球般大小,大的有蓝鲸一样;黄山的石头真险啊,石头叠在石头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滚下来;黄山的石头真怪呀,重重叠叠,底部只碰着一丁点儿,可它还是纹丝不动,像一位士兵,好像是用固体胶粘住一样。奇形怪状,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我见过阿里山和泰山,却从没见过像黄山那样的山。黄山的山真高呀,高耸入云,像一根针一样,直入云霄;黄山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黄山的山真秀啊,像海豚、像婴儿、像巨象,千姿百态,还有若隐若现的云海缭绕着每座山峰,游客就像进入天上仙境,我们也成了天上的各路神仙。 黄山真的太美了,秀丽的风光举不胜举,让我流连忘返,导游说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黄山,下次有机会还想去游黄山。 篇二:黄山风景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黄山风景区。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崔导。接下来,让我先来介绍一下黄山吧——黄山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我们今天要游览黄山的一小部分景观。 慈光阁是黄山的前山票房。今天我们就从前山上。请大家跟着我

人文特征之黄山

人文特征之黄山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地处江淮之间,距离上海约350公里,素有"五岳之一"和"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它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 的人文特征而闻名于世。本文将从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文化遗产等 方面介绍黄山的人文特征。 一、自然景观 黄山以其独特的山峰、怪石、云海、温泉和奇松等自然景观而闻名。在黄山上,可以欣赏到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景点,如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等。黄山的山峰险峻,犹如刀削斧劈,宛如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给人一种无穷的富丽感。而怪石则是黄山的一大特色,各种形状 奇特的石头,像是大自然的艺术品,令人瞠目结舌。此外,黄山的云 海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当云雾缭绕山峰之间,宛如仙境一般,令人神往。 二、历史人文 除了自然景观,黄山还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在黄山地区,可以找 到许多古代的文化遗迹和建筑。黄山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黄山地区的文化遗址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自 古以来,黄山一直是道教的圣地,有着丰富的道教文化。在黄山的多 个景点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印记,如鹤峰寺、紫云宫等,这些古老 的建筑物见证了黄山的历史。 三、文化遗产

黄山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黄 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 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黄山的文化遗产体现在建筑、艺术、文学等 多个方面。其中,黄山的建筑是黄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玉屏楼、皮松岭古炮台等。此外,黄山还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众多文 人墨客在黄山上寻找灵感,创作了许多千古佳作。 黄山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 而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艺术家。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追寻自然之美、还 是探索人文之韵,黄山都是一个值得亲自体验的地方。前往黄山,您 将被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色所震撼,同时也能感受到古老文 化的底蕴和博大精深。

选修课论文《中国传统旅游文化》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考试选修课《中国传统旅游文化》期末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年级、专业: 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 论文成绩:

选修课《中国传统旅游文化》期末课程论文考试细则 一、考试方式 本课程采用撰写论文的考试方式。 二、要求 1、运用课程所学知识,任选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 2、文章条理清楚,观点鲜明,字数不少于4000字。 3、论文应由学生独立完成。 4、论文格式包括封面、内容提要及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根据需要)、附录(根据需要)等部分,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具体格式要求见附件。 三、评分标准: 1、90分以上 能够按照课程相关内容为题进行写作;观点正确、明确,论述深刻,论证严谨;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流畅,行文规范,格式符合要求。 2、80-89分 能够按照课程相关内容为题进行写作;观点基本正确,论述较深刻,论证较严谨;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语言流畅,行文规范,格式符合要求。 3、70-79分 基本能够按照课程相关内容为题进行写作;观点基本正确,论证较严谨;结构较合理,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流畅,行文较规范,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4、60-69分 基本能够按照课程相关内容为题进行写作;论述的深刻性和论证的严谨性一般;结构合理性、语言流畅性和行文规范性一般,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5、60分以下 内容严重离题;观点有原则性错误;结构不合理,层次不清,逻辑混乱,语句不通顺;多处格式不符合要求。

附件1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一律用标准A4纸打印。页边距为:上边距2cm,下边距2cm,左边距2cm,右边距1.5cm。 2、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 3、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目录: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内容用小4 号仿宋 (2)内容提要及关键词:标题3号黑体,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三个字用4号黑体,内容用5号黑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5个,词间空一格。 (3)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1.5倍行距。 (4)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5)注释: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和“(1)”,注文按序号统一放到正文后排印,字体用5号宋体。引用著作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中间用逗号分隔;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期数,中间用逗号隔开。 (6)参考文献: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在正文或注释后排印,字体用5号宋体,参考文献内容的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 4、全文排印连续页码,单面印时页码位于右下角。

黄山外观结构重点介绍

黄山外观结构重点介绍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黄山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其壮丽的山势、奇特的峰峦、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黄山的外观结构也是其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将对黄山的外观结构进行重点介绍。 第一章: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黄山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南部,距离上海约300公里。黄山由72个峰峦组成,其中著名的有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等。黄山整个地区分为北海、南海、西海、玉屏四大风景区。黄山的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是黄山的最高峰。 第二章:黄山的构造特征 黄山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地质构造以及岩石类型上。黄山的地质构造主要是由于华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碰撞和挤压造成的,这也是黄山的地震活动频繁的原因之一。黄山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片麻岩、旋回石等,其中花岗岩是其主要成分。 第三章:黄山的自然景观 黄山的自然景观主要表现在其山峰、峡谷、瀑布、松柏等方面。黄山的山峰高耸

入云,有的峰顶如莲花、如犀角、如人头,形态各异。黄山的峡谷则是由于地质活动而形成的,其峭壁陡峭,景色壮观。黄山的瀑布则是由于山上的雨水形成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九龙瀑布。黄山上的松柏则是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千年古松。 第四章:黄山的建筑特色 黄山的建筑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两方面。黄山的古建筑主要有云谷寺、慈光阁、光明顶等,这些建筑都是以黄山石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黄山的现代建筑主要有酒店、别墅等,这些建筑都是以黄山自然风景为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结:黄山的外观结构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构造特征、自然景观和建筑特色的综合体现,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黄山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黄山的创作文艺外形特点文化价值

黄山的创作文艺外形特点文化价值 黄山的创作文艺外形特点,可以从它拥有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两方面入手。自然风光秀丽神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徽州山水独有“三绝”,即“三绝”指三个历史悠久、各具地域特色的著名村落:西递、宏村和南屏。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长期封闭,保存完好。这里山明水秀,民居错落,环境清幽,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被誉为我国古代村落建筑的典范。如今的它们仍不失当初的魅力,展示着昔日的辉煌与繁华。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开发利用山水资源的民族之一,据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我国就已兴起原始的游览活动。到秦汉时期,一些山区已出现了小规模的宗教建筑。在江南一带已形成以佛寺道观等宗教建筑为主体的景观群落。唐宋以后,徽州逐渐取代四川的峨眉山而成为全国三大宗教名山(普陀山、九华山、天台山)之首。随着宗教势力在此的确立并不断扩张,先后形成许多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因此被专家们赞誉为“东方古建筑的宝库”。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还依照山形地貌,因地制宜修建了不少亭台楼阁、石桥木桥及园林庭院,使得千姿百态的风景名胜构成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画。黄山虽不以景致见长,但却兼备雄奇、灵秀、险峻、挺拔诸多美景于一身,尤其以松树和怪石更引人注目。那么,如何才能将其内涵表达出来呢?首先,要写出其精髓——自然美。所谓“外

师造化,中得心源”,便是说无论描摹什么事物都应该有生命。对黄山而言,松树就像万里长城般牢固、顽强、壮观、气势磅礴。春季绿意盎然,夏秋苍翠欲滴,冬季则傲雪凌霜……因此只有把握住松树那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突显黄山的蓬勃向上之感。除此之外,山谷的雾凇也别有一番韵味,似白色烟云笼罩山峰,漫步其间宛若仙境。正是由于对其恰如其分的刻画,方使人对这儿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徽派建筑,顾名思义是指古徽州民居的特色建筑。主要特征是青砖黛瓦马头墙、高高翘起的马头墙或人字墙、封闭式的天井院和两层的楼房。这种建筑大多为二层结构,上层堆放杂物或做厨房,而楼板就设计成天井院的顶盖,不仅利于防雨,且具有遮阳隔热效果。

黄山市六大特点

黄山市六大特点诠释美在黄山、梦圆徽州 黄山过去叫徽州,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就有了行政区划,那么现在面积比那个时候稍微小一些,现在有三个区四个县,人口150万,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咱们黄山的面积有9807平方公里,也相当于全国总面积的千分之一,我们黄山如果用一个形象广告语来概括,那就叫天地之美、美在黄山,人生有梦、梦圆徽州,具体可以说有六个方面或者说有六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咱们黄山山水优美。山就是黄山了,应该说是世界一流,有联合国认定的三顶桂冠,自然、文化双遗产,也是世界地质公园,有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冬雪,五绝于天下,还有道教圣地齐云山。水也是国内一流,我们那有新安江,有山水画廊之称,黄山脚下还有太平湖,被誉为黄山情侣、东方日内瓦,太平湖面积有平方公里,24亿方水,平均水深40米,最深的地方达70米。所以在黄山有山有水,可以说给人们的感觉就是简约素雅、大气协调、舒适清新、健康和谐。 第二个特点就是文化灿烂。黄山市是徽商故里,是徽文化发祥地,徽文化应该说是博大精深,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大家知道的像程朱理学、像徽派建筑、徽墨歙砚、徽州四雕等等吧,还有新安医学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园当中的奇葩或精品,俗话讲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那么在咱们黄山,在咱们徽州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中国有一本名人大辞典,记录了清末以前各个朝代的名人有4万多,在咱们徽州,在这本名人大辞典上记录在案的就有800多人,不仅有名儒巨贾,也有伟人大师,像毕升、像朱熹、像戴震,还有胡适,还有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等等,不胜枚举。 第三个特点就是生态优质。黄山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倍,我市空气的优良率100%,水功能区达标率100%,黄山风景区的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常年稳定在2万个左右,天然的、名副其实的氧吧。

第四章山岳景观审美

第四章山岳景观审美 第4章山岳景观审美 4.1山岳景观类型 山岳景观按其地质地貌成因,可分为花岗岩地貌景观、变质岩地貌景观、砂岩峰林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景观和岩溶山地景观等几种主要类型。 4.1.1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由于节理风化、崩塌等外力作用,常形成峭壁悬崖、孤峰擎天、石柱林立等奇特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我国花岗岩山地分布广泛,许多名山几乎全部或大部分为花岗岩构成,其中有些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黄山的莲花峰、炼丹峰和天都峰三峰鼎立,华山的东西南北中五峰相峙,天柱山的天柱峰,九华山的观普峰也都是这种地貌景观的典型,并成为具有重要吸引力的旅游景观。 4.1.2变质岩地貌景观 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由于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理化条件的变化,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我国由变质岩构成的名山很多,大江南北分布广泛,如泰山、嵩山、庐山、五台山、苍山、武当山、梵净山、孔望山、花果山、南明山等等。 4.1.3砂岩峰林地貌景观 特殊的地层岩性、高角度裂隙的发育、特殊构造地位、新构造运动的抬升等一系列因素造就了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形成。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源风景区是我国独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共有4000多处砂岩石峰,形成峰林、峰柱、方山、石林、峡谷、嶂谷、幽谷等奇特的砂岩峰林,集神、奇、秀、野等特色于一体,峭壁万仞,千姿百态,世所罕见。 4.1.4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景观整体感强、线条明快质朴,体态浑厚稳重、丹山碧水、引人入胜,具有奇、险、秀、美的丹崖赤壁及千姿百态的造型,因而有很高的游览和观赏价值,是我国重要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较

著名的有广东仁化丹霞山,桂北湘南资江、八角寨,福建武夷山,浙江方岩,江西圭峰、龙虎山,安徽齐云山、甘肃麦积山、崆峒山,贵州梵净山,四川江油窦山、都江堰市青城山等等。 4.1.5岩溶洞穴景观 岩溶洞穴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岩溶峰林神奇秀美,洞景迷人。我国岩溶景观以广西桂林、阳溯一带为代表,峰林形态多呈圆形或锥形;在翼部多呈单斜式。广西有“无山不洞”之称,如桂林七星岩,芦笛岩等;贵州有著名的黄果树石林和天星桥石林。我国洞穴景观资源特色纷呈,千变万化。 4.2山岳景观文化 山岳景观被大自然生态赋予自然美感的同时,也深深地烙上人类文化的印记,人类用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模式审视山岳景观,使其具备多种多样的浓郁民俗性格,展现千姿百态的民俗风貌和丰厚深刻的文化内涵。 4.2.1山岳神话文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春秋战国时期《山经》共记载有347座名山,其中大多数都和神话相关,自古便为山岳注入神话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山岳文化的思维定式之一。昆仑山和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州”是众神居住的神山;登葆山、灵山、华山、日月山都是众巫登天与神沟通的天梯或天枢;巫山、云雨山生长不死神药;还有许多山与诸神之间的战争有关;另有许多山岳和奇异的神禽神兽有关。这些丰富的内容意味着在远古时代就形成山岳神话文化。并且,在中国许多民族中,还存在恭祭山或山神的习俗,也是这种原始文化的遗存。 4.2.2山岳民间传说 随着神话时代之终结,民间传说成为山岳景观的依托造型。山岳景观的民间传说中:一类是山岳象形的奇异故事附着于山岳,甚至是精怪故事。如海南、台湾、河北承德都有的五指山,以及众多的龙山、虎山、猴山、龟山、蛤蟆山、鸡冠山、帽山、鼓山等,都有象形的民间传说作证。另一类是具有人文价值的人物传奇故事与山岳的粘合。

旅游美学论文题目

旅游美学论文题目 旅游欣赏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无论是休闲、娱乐还是美学等等方面,都有让人放松于美景之中的作用,今天我们从美学方面进行整理,精选113个旅游美学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研究此领域的同学们。 旅游美学论文题目一: 1、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 2、基于CVM的青海湖旅游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 3、天下第一泉风景区人工植物群落生态特征及景观美学评价研究 4、论中国大漆材料的美学特征 5、美学经济与发展创意农业旅游的美学策略研究 6、溱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研究 7、天山天池景区旅游美学价值探析 8、中国当代陶瓷美学研究述评 9、景观生态学和美学视角下的滇东喀斯特景观农业配置模式 10、丝路漆艺与中国美学思想的传播 11、唐代敦煌壁画“迦陵频伽”造像与佛教音乐美学 12、敦煌壁画中的唐代服饰艺术美学初探 13、旅游美学视阈下桐城派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14、秦汉瓦当纹饰的形式美及其美学意义 15、远古的回声--大河村遗址彩陶艺术美学分析 16、导游服务中的美学劳动研究--基于导游员与旅游者的双重视角 17、旅游美学与旅游产业开发 18、美学农业与休闲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19、从理论走向实践--旅游美学研究评述 20、基于旅游美学视域的旅游活动结构与类型分析 21、从艺术欣赏角度探讨陶瓷的美学思路 22、傈僳族服饰的美学原则 23、论戏曲脸谱的美学特征与创构依据 24、景观美学视域下的名人故居规划 25、论敦煌壁画中的唐代服饰艺术美学 26、中国民间剪纸的美学价值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27、论析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美学意蕴 28、傩面具的美学审视 29、服饰美学文化的经济探究 30、旗袍服饰特征所折射出的典型中外美学内涵 31、陶瓷“神性”的美学探析 32、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中国陶瓷窑变的美学分析 33、中国陶瓷款识的美学探析 34、汉代吉祥动物纹瓦当的装饰艺术与美学思想 35、浅谈服饰美学研究在游戏角色造型设计中的意义 36、渝东南民俗旅游资源美学价值分析及旅游开发研究 37、论陶瓷书法美学在中国陶瓷史的地位 38、漆艺,生活与美学--论现代漆艺的生活性与当下性 39、漆艺与美学:家族相似性探讨

景观美感的类型

景观美感的类型 1.形态美:无论自然界或人工建筑物,首先必须以某种形态存在,这是人们能够感知的首要条件。其形态及其数量、范围和某些性征,可以形成不同的美感。如前面讲到的山体雄伟美、山势秀丽美、峡谷幽深美、平畴旷景美等。这些自然美,多以构戍自然景观的地理因素所产生的形态为基础。这些千姿白态的形体,通过游人的各种生理机能,就能形成美感,加以享受和评价。这就是自然环境中的形态美。 在人文环境中,这种形态美表现类型就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人们根据物质的存在,通过形象思维,而设计出的、符合人们审美能力的多种形态美。例如体量高大、位置适当的人工建筑,往往产生一种庄严、景仰之效果,如宫殿、会堂等;若辅以苍松翠柏,则更有肃穆、景仰气余,如碑、塔、陵寝等。 2.色彩美:大自然不仅为我们塑造了大到千米的凌云高峰,小至方寸的奇石,给我们以种种形象美,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色彩美。色是物的基本届性之一,对人的感官最富刺激性。姓紫嫣红的花草树木,绚丽斑驳的鸟兽虫鱼,光彩夺目的朝晖夕阳,晶莹光洁的冰雪雾淞,光怪陆离的矿物结晶,红黑褐黄的土壤岩石,七彩正纯的霓红佛光,幻化速离的极光海市以及色彩缤纷的建筑、服饰,莫不以其特有的色彩引人注目。色彩是生机的表征,色彩给人以激励。云雾缥渺虚幻,是造成朦胧景观的重要因素,它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也使静物产生了运动感,能够激发游人去驰骋自己的想象力。黑暗并非总是消极作用,它可以掩饰某些不足,而衬托出万家灯火,星月皓辉。植物和岩石的颜色被造园家利用来造成四季景象,最典型的例子是扬州个园。某些色彩能够使人产生特定的心理反应,如按不同的颜色对人的感官和心理的影响而常被划分为冷色、暖色和中间色调。某些颜色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如红色代表热烈、革命;绿色代表和平、安全;黑色代表死亡等。 在旅游景观中构成色彩美的因素有下列几种: ①鲜花:在旅游色彩美的系列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色彩鲜艳的天然和人工花卉了。花卉在自然风景中,常常是一个观景点或建筑物周围的配景内容之一。在各种人工园林和景区中,它乂主要充当环境“美容师”的角色,如花坛、绿地、盆景等。而在植

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

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 摘要:黄山是世界著名风景名山,地质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其形成以地质构造为基础.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山峰林立,怪石嶙峋,千变万化的地貌旅游资源,以花岗岩山岳旅游地貌景观为特色.地质旅游景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和景观增值效应,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关键词: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机制;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其中心位置光明顶近于3010N,11810E.全山面积1200km2,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山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境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m.黄山自然风光优美,其自然景观轴线为群峰秀水怪石云海,加上崖、洞、涧、池、潭、瀑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雄、奇、险、秀、奥、旷等特征.人文景观荟萃,有宗教文化建立的寺、庙、庵、坛、亭、楼、阁;有具地方风格的古民居、古桥、古道、摩崖石刻、书画题记、名人遗迹;有具现代风格的建筑和空中缆车,琳琅满目,举不胜举.其人文景观的轴线为宗教文化现代建筑摩崖石刻书画题记.黄山历来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地质构造背景与岩石性质 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凹陷褶断带西段,介于绩

溪复背斜与太平复向斜之间.黄山地区在距今8-4亿年前的震旦纪、寒武纪、志留纪属古扬子海区,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海相地层;在距今4-2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海陆交复,在印支运动时遂隆起成为陆地,在燕山运动时期表现为断块运动和岩浆侵入.岩浆沿复背斜和复向斜交错带侵入后可发生圈闭,故形成多期的特点.黄山主体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花岗岩出露面积约占风景区面积的70%,见图1侵入体包括“太平花岗岩体”、“黄山花岗岩体”和“狮子林花岗岩体”。 黄山属于典型的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它是一种火山爆发的熔岩且受到相当的压力在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之构造岩。在地壳表层形成中,缓慢地移动冷却下来。属于火成岩之一种,火成岩是由含有硅酸盐熔融物的岩浆或熔岩冷却固化结晶形成的一种物质。当熔化的岩浆冷凝固结时,矿物即形成于火成岩,像橄榄石、辉石之类。其密度最大的铁镁硅酸盐矿物,在岩浆温度最高时形成;密度较小的矿物,如长石和石英,则在冷却的后期形成。形成于熔岩中的矿物,通常可以毫无拘束地生长,并有发育完好的晶形。黄山在被收入为世界地质公园,也就是一个以中生代花岗岩地貌而著称的地质公园。黄山花岗岩体的内在特点与外貌很好的记载了扬子板块的东南缘的地质历史。它集中反映了100多万年以来黄山花岗岩岩体从形成-隆升-剥蚀-流水-冰川等内、外营力作用的地质历史,是重大构造事件转折期的体现;从全球范围看,黄山地质公园又是反映和揭示花岗岩地貌景观形成机制的最佳地区;在解决扬子板块的形成演化历史上具有重

山水景观的美学特征

1、山水景观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答:山水景观的美学特征分为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水体景观的美学特征. 其中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包括 (1)形象美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总是以某种形态存在着。不同的形态形成了不同的美感,如起伏的山体,广袤无垠的草原等。 (2)色彩美 色彩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对人的感官最富有刺激性,如:贬紫嫣红的花草树木,绚丽斑斓的鸟兽鱼虫,光彩夺目的朝晖夕阴,晶莹光洁的冰雪雾淞,色彩缤纷的建筑服饰等,都以其特有的色彩引人注目。 (3)声音美 声音悦于耳,大自然与社会黄鲸中存在许多美妙的声音。如泉水丁冬、溪流潺潺、莺啼婉转,雨打蕉荷、林海松涛、浪涛澎湃等。 (4)嗅觉美 嗅觉给人一种想亲自体验的美感,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如:武夷山流香、涧峭壁上的兰花,涧边的石蒲,清香阵阵,令人陶醉。 (5)动态美 运动或相对运动的景物给人以美感。如奔腾的江河,跌落的瀑布,飞溅的浪花、水中的游鱼,空中的飞鸟等。 (6)结构美 人工建造的景物都追求结构完美,自然界中景观也有许多结构美的表现。如:岩石的结构与构造,植物的花、叶形态组合,动物的躯体与花纹,或排列有序,或对称均衡,显得非常和谐。 (7)质感美 质感是物体的各种物理属性或化学属性,人们对景物质感美的感受需要首先在自己头脑里构建一个标准,然后再对景物质感进行比较,最后得出该景物的质感美。如用水泥模仿竹木的物品,用硅胶模仿人的皮肤等。 (8)综合美 以上各种美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综合美,一般而言,经管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在综合美中起支配作用,是景区美学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水体景观的美学特征包括 (1)形态美 西子三千个,群山已失高,峰岳成岛屿,平地卷波涛。一千岛湖 (2)倒影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