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地职业培训体系

建立完善地职业培训体系
建立完善地职业培训体系

(四)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

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培训体

系,是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我国的职业培训事业已

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法律和政策规范、管理机构、培训实体、标

准教材、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体系,对促进经济和

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轨和产业技术升级,带来了大调整的阵痛。表现为,一方

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有较高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

者,而社会又提供不了;另一方面我国有大量需要培训的求职和

转业者,而相当一部分职业培训能力却因招不上生而闲置,有些

学校或培训中心生存举步维艰。这反映出我国的职业培训管理

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迫切需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方面进行变革。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美国企业提出,为了使员

工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应当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日本提倡

企业把“终身雇用”变成“终身培训”。我国应从加强成人教育、职

工培训等方面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和优化劳动者知识结

构,培养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使之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目

前有些下岗职工业务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技术单一,不能

适应新岗位的要求,因而有岗不能上、有业不能就的情况,加强

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适应重新就业的

需要。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应认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新观

念,摆脱失意和报怨,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

识,培养技能,完善自我,寻找新的就业岗位。

强化职工的继续教育,对职工进行培训和训练。大力加强就

业前培训,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大力加强在职职工培训

工作,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大力加强再就业培

训,以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职业指导要向社会融入方向扩展,解决学员的就业和融人不断

变化社会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还仅限于提供职业前景、

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内容,而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认知、法

律解答等方面的知识介绍较少。KEMET代理商公共福利就业安置政策仍然是解决特困就业群体就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可废弃,在我

国还有扩大其领域和适用范围的必要。

2加大培训事业的投入。我国大量的劳动力来自农村,由于

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其受教育程度较低26于历史的原因,

城市下岗职工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也很低。这两部分人多

为社会低收人阶层,很难为自身发展提供高额培训费用。所以,

现阶段国家应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同时通过税收等政策对

培训事业加以倾斜、扶植、保护。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培训领域,并

使其健康发展。逐渐用市场调节培训事业的发展方向。要在政

策上鼓励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发挥他们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

快、专业设置灵活且具有个性化的长处.弥补公共培训机构的不

足和满足劳动者多样化的需求。民办学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

办职业培训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

3恩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

就业制度改革的衔接,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人控制,引导和规范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促进职业教育培训主动面向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未经过培训未取得培

训合格证书的劳动者不能进入相应行业就业,虽然现阶段会加

重外出打工人员的经济负担,但从长远看,只有如此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五)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基

础性作用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专业技术

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人才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人世后我国人才服务领域的新变局,提高人才市场信

息化水平,促进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向市场竞争主

体转变。根据美国、日本的经验,市场在入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决定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和标准。市场自发地调节着人力资源的供给。市场为人力资源竞争提供了舞台,并充当着竞争的裁判者。市场培育了比较完备的人力资源开发

中介服务体系。

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根据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的不同特点,逐步形成反映人才供求与人才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引导人才流向,调节人才分布结构。

发挥人才信息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通过人才需求、人才供

给等信息,准确地反映人才市场的变化情况,为个人择业和单位用人提供服务。重视人才信息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传播媒介.发展专门的人才信息传播媒介,逐步实现信息手段现代化,建立全国性的人才供求信息网络。

根据人才具有物质和精神多层次需求的特点,在发挥经济

手段调节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倡导敬业和奉献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的价值。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发挥组织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机构在人才市场

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具备条件的部门、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化、产业化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应具有人才信息、人才交流、人才培训、人才测评等基本功能。人才市场中介组织要依法经营,平等竞争.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开拓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与单位的服务要求。

要变政府办市场为管理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环

境:完善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信息机制,并使其充分发挥作

用,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探索建设与其他要素市场

相贯通的人才市场的有效形式,TDK代理商建立人才配置与资金、项目、技术等多种要素配置相结合的贯通机制;努力发展高层次人才市

场,把高级人才的市场配置与各项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抓

紧做好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的整合联手,引导他们走“专业

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发展道路i要健全完善包括人才评

价、咨询服务、开发培训等内容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

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挥人才市场信息对人才培养和

优化配置的导向作用。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利用与开发程度,盘活

人才信息资源,促进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网络的形成。

对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所从事的业务进行分类,把属于政府

人事部门委托或职能延伸的“人事代理”业务纳入公共服务体

系,进行规范的管理;“人才配置”的业务实行面向市场的企业化

运营体制,可采取成立控服公司的办法,倡导人才流动服务机构

进行强强联合,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形成一批主业突

出、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市场实业集团,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有条

件的地方可先行试点,首先将两块业务在内部分开,采取不同的

管理办法和分配机制,推动人才配置业务完全进入市场,积极参

与竞争,待条件成熟再成立公司分开经营口”

深化企事业人事制度改革,在乎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聘用

关系;建立和完善辞职、辞退制度,确保个人依法辞职的权利和

单位依法辞退人员的权利,打破人才的单位所有、部门所有,落

实个人择业自主权和单位用人自主权;使人才与单位成为市场

活动的主体。结合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和参照管理工作,机关

面向社会招考工作人员,逐步实施辞职、辞退等制度,保证机关

工作人员进出渠道的畅通。

(六)加强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

1政府对人才开发统筹规划。为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目

的性和有效性,使其能够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科技发展的有利支

持,就需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预测和规划职能。特别是我

国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与调整时期,能否为经济结构变化提供

足够的智力资源,能否顺利推进宏观人才结构的调整,避免出现

新的人才结构失衡,政府部门科学的人事项测与规划至关重要。

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和调整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人力

资源开发提供开放、竞争、流动、协作发展的平台。通过制定政策

法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人力

资源开发进行宏观调控,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引导人才

流向,控制人才的流量和流速,保持人才供求总量的动态平衡和

结构的相对合理。

2庭立多元化的人才发展和评价机制。人力资源的发展应

是多元化的。不同领域、行业和类型人才应有各具特色的发展道

路和评价机制。重学历、轻技术,以文凭、身份论人才是导致当今

高级技工断档的重要原因。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博士

生、硕士生等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实践型、技能型

人才;企业创新不仅需要工程师,也需要技术工人,他们都是国

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只有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机制,

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起多元化的人才价值导向。

3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格局。对公共教育投入不足是造

成国民家质不高、人力资本稀缺的重要原因。而教育投入的不足

既有经济的原因,更有观念的、政府职能定位有偏差的原因。要

增加教育投入将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上,就必须转

变政府职能,将教育视为政府基本的丰要的职能,从而为人力资

本投资提供制度保证。一方面通过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另一方面

将教育当作一个开放的领域,通过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于

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

4有效推动人力资源流动。人力资源流动的根源在于生产

力的需求,流动过程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是传统、守旧的观念意

识,故土难离,友人难别的心理因素;二是职业性质转换,需要劳

动能力的再培训;三是新岗位、新环境的适应;四是流动与迁移

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等。

人力资源合理、有效的流动和迁移,是保证人才合理结构、

减少知识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在搞活人才流动的同时,运用计

划调节手段,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国家

重点加强的行业和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并使之相对稳定。采取切

实可行的措施,逐步解决边远、贫困地区人才缺乏问题。边远、贫

困地区首先要注重培养本地人才,同时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

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稳定人才队伍。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开展经济较发达的地

区与边远、贫困地区对口支援、智力支边等工作,采取不同形式

吸引入才到边远、贫困地区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培养当地人

才,继续实行到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交流、轮换等制度,并

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引导人才流向边远、贫困地区。建立

和健全人才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

督和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制止欺诈行为,保证

人才市场正常运行o

5.g国际战略眼光培养人才。加快培养和造就适应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式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精

通国际金融、财会、TDK贴片电容贸易、法律和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如果我们不知道世界的趋势,就没右办法与之交流,更谈不上与时俱进。

为此,我们只有限踪世界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的人才交流,并

与之强强联合,做到“请进来”的是一流的,送出去的“有的放

矢”,学习那些“人知我不知”、“人长我短”、“人有我无”的现代科

学技术、管理技术,提升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对于留学生出国

学习,不能光看眼前。有派出的,就会有回归的:有流出的,就有

流进的。世界上许多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都曾派出大批留学

生前往世界各国。如果我国没有建国前后一大批优秀留学回国

人员,研制“两弹一星”就很难设想。

6大力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留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

资源。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派出留学人员的同时,大批学有所成

的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已成潮流。据统计,到删1年底,已有t3万

人回国,639万留学人员的l/3。目前全球经济衰退,美国、德国、

日本、新加坡等国纷纷陷于低谷,唯有中国连续以7%以上的速

度增长。因此,全球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中国流动这是经济发

展的规律性表现。历史上许多国家曾出现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

如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战、二战后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等。当

前中国可能正处于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70一80年

代。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都有大批留学生回国,带动了当地

工业腾”S,出现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创业者本身也成了

各行业的精英。抓住机遇,吸引他们回国创业、发展成为国家需

要的高级人才,应作为新时期人才开发的重要途径。全国现有60

多个留学生创业园区.留学生企业近奶oo家.产值超过100亿元。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自2咖年以来,已有530多家留学生企业落

户,创业人员2咖多人。留学生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一支不

可忽略的生力军。要继续开发和挖掘这个巨大的人力资源苦水

池。

(七)实现人事工作的根本性转变

当前,人事工作员迫切的是转变观念,实现从以“事”为中心

到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具体说来,在认识上要转变“四

大观念”。第一,打破人事部门机械地执行上级文件政策的习惯

思维,树立人事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结合实际开发人才资源的新

思路:第二,打破人事部门简单地管理工资、晋级、公务员录用、

职称晋升等具体事务性工作的习惯思维,树立围绕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优化人才环境,发挥育才、引才、聚才功能作用的新思

维;第三,打破用老框框、老办法应付现实的习惯思维,树立主动

适应现实.鼓励竞争,不断创新的新思维;第四,打破偏重管理忽

视服务的习惯,树立“人才至上”,服务人才、激活人才,把人事部

门建成“人才之家”的新思维。

在转变“四大观念”基础上,人事工作在操作上应实行“三个

转变”。第一,工作对象转变。人事部门要从管理国家干部的观

念中转变出来,树立“大人才”观。全国人才战赂研讨斑上把“人

才”概括为六类人才:领导人才、公务员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

业管理人才、技术工人人才、乡土实用人才。目前,公务员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乡土实用人才仍是人事工作的重点对象。巩固重

点对象,拓展新的对象将是今后人事工作的方向。第二,人事职

能转变。根据党中央提出的人才战略,新世纪人事工作全面进入

实施人才战略阶段。加快实施人才战略是新世纪人事部门的根

本任务,这就要求人事工作的宏观思路、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工

作重点名理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作为政府的人事部

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TDK电容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事务管理向政策法规管理转变。第三,工作

方式转变。以人才为中心要求人事部门增强服务意识*人事工

作方式由行政型刚R务型转变;由等人办事转为走出去主动服务,开展人才资源调查研究i由单一用人向人才开发转变;由国

有经济领域延伸到整个国民经济,向开放性市场运作转变。wxq$#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高职教育界对其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梳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可以提高我们对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更加明确如何处理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回顾;展望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一)早期职业大学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发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创办了一批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这就是我国最早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从1980年到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各地共兴办了120多所职业大学。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多年来,这些学校通过校际协作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校际合作,共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经验不足,重视不够,以及职业大学在办学中尚存在着政策不配套、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不足、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结果多数学校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专科,或者说,办成了“压缩饼干式”的本科。近年来,经过改革和发展,部分职业大学逐渐从“压缩式”模式中走了出来,经过改革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上重要办学力量。相对于早期职业大学的发展,初中起点的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却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成功的发展道路。1985年,中央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要求。为落实这一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原国家教委决定在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这三所中专学校基础上试办5年制技术专科教育。实践证明,5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便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并且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有效教学时间长,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总体上看,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生产第一线岗位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适应了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与欢迎。 (二)“双起点”、“双证书”的探索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对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探索一条高中毕业程度起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路,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991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和总后勤部共同批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学校基础上,建立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率先在全国试办高中起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当时,国家对试办学校的基本要求是“双起点”、“双证书”,即学校招收普通高中起点和相当于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起点的毕业生,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经过几年的探索,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双起点、双业制、双证书、订单式”高等职业办学道路,被原国家教委称为“邢台模式”。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这一举措整合了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策转变,也是高职教育界对高职教育认识更加深入的体现。1997年,为了明确高职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规范校名,原国家教委明确提出新建高等职业学校一律定名为“x x职业技术学院”或“x x职业学院”,同时鼓励其他通过改革、改组、改制发展高职教育的学校照此更名。3月,原国家教委首批批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挂牌。1998年,教育部提出“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职教育”的要求,并拨出了11万个招生指标,在20个省市用于试点发展高职教育。这一时期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之路。 (三)办学规模快速扩张阶段 1999年1月,为了逐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便于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进行统筹,教育部提出: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再使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国家不再统一印制毕业证书内

我国建设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建设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终身职业培训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终身职业培训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职业学校教育发展滞后、职业培训结构失衡以及发展环境较差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终身职业培训中的作用、建立与各类教育相互整合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改革和进行职业培训的信息化改造。 关键词:终身职业培训;终身学习;问题;对策 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关于“失业”的理论,可以说这与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不无关系。构建完善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有助于降低失业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全社会的人力资源素质。因此,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构建完善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职业培训的提出 终身职业培训的理念形成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实践中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二是对“终身教育”的“终身”理念的引进。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将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整合进终身学习体系,并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保罗·朗克让于1970出版了其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他在该书中指出:“教育不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即必须终身接受教育。政府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任何时候提供其所需教育和学习的机会。”这一教育新理论的提出,很快在世界各国引起反响。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学会生存》,提出学习化社会理想和终身教育思想。经合组织提倡“回归教育”,对技术职业教育进行终身化改革。美国在1976年颁布了《终身学习法》,并在1994年签署的《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案》中特别强调并鼓励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欧洲“终身学习年”召开了两个国际继续教育大会,提出“提高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在教育”、“努力创建学习型的企业和学习型的组织”等新观点,表明“工业已成为终身教育的先驱者,这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和“继续学习”计划。例如,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系统实施方案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系统实施方案

目录 总论 指导思想 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背景及意义 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 职业资格证书的长远影响 总论

职业院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面对这种现实,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需要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职业院校应树立大职业教育观,积极介入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训与培训工作,来自行业的呼声也对职业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描述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并将“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使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作为具体任务目标,其核心内容就是要为所有劳动者职业生涯全程提供有效的职业技能培养与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这就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从大职业教育观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必然组成部分,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乃至提升综合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也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的大背景下,必将引发职业资格证书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党和国家的日益重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旨在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职业培训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人们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业培训事业的时候,往往容易步入一个误区,即认为职业院校是开展以全日制为主的学历教育的,因而更加关注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职业培训中的重要地位,却常常忽视了作为职业培训前沿阵地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职业培训这一社会职能的发挥。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职业学校要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的、开

(完整版)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赵恒伯教授 讲学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职业教育又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教育类型地位平行。 职业教育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远古时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等知识,主要以言传身教代代传授。如果把人类的此类活动称为教育的话,那么它就是职业教育,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的发端。手工业经济时代,以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在劳动现场开展,父子相继、世代“薪火相传”。农业经济时代,有技术的能工巧匠通过设学授徒等方式在工作中传授技艺,是一种学徒教育形式,其职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高度一致,教具即生产用具,教师即师傅。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后,出现了形式各异的讲习所和讲座等,通过讲习所和讲座向工人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机器工作原理,它们可以看作是学徒教育转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形式。18世纪初,俄、德、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办了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在我国,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并逐渐发展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实业学堂。这标志着学校职业教育的正式形成。 由言传身教、父子相继、师徒相授、讲座传授发展到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与规模在逐步拓展,由单一教育形式向集体传递形式演变,为适应工厂对大量技术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职业教育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形式,采取夸美纽斯

中国的职业培训体系

中国的职业培训体系 中国职业培训体系包括:职业分类与职业(技能)标准、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表彰 ──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 1992年,中国完成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种分类目录》,目前,已正式颁布3200多个工人技术等级标准(职业技能标准),199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相应的职业标准正在制定之中。 ──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 职业培训包括就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和在职培训,依据职业技能标准,培训的层次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和其它适应性培训。培训工作主要由技工学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承担。 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基地,就业训练中心是培训失业人员的基地,以实用技术和适应性培训为主。此外,还有企业培训中心、社会和各方面(包括个人)举办的培训机构,承担在职培训和其他培训。 综合性培训基地是在改革现有的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以及企业的培训实体基础上,建立起的一种兼有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指导等多种功能并与职业介绍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为学员提供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服务。 职业技能开发集团是在城市,依托社区,联合各类培训机构,并实行劳动部门内部培训、鉴定与就业机构的联合运作,扩大培训规模效益,为促进就业服务的一种新型培训联合体。 劳动预备制度是为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而实施的一项制度。对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1-3年的职业技术培训。1997年在36个城市进行试点,1998年在200个城市推行,199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 ──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 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初、中、高级技术等级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制度,对劳动者实行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毕(结)业生中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在各类企业的技术工种实行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凭证上岗的制度,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表彰 从1995年开始评选表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目前已评选了3届。组织全国各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数百万工人参加了岗位练兵活动,提高了职业技能水平。 职业培训体系的工作规模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普及高中教育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重任务。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围绕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加快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百姓满意、特色鲜明的职教发展之路,是关系到我县教育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 2002年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2005年国务院再次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还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200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学校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学校建有比较规范的实验室、语音室和图书阅览室,建有40座位的学生微机室两座、教师电子备课室一座,学生教室全部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多功能餐厅,建有5000多平米的教学综合楼和2000多平米的学生公寓楼各一座。 职教中心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360人,其中外地学生241人,生源来自全盟十个旗县市。学校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9人。学校开设农学、机电、建筑、化工、财会、旅游、美工、计算机等八门专业课,其中农学、机电、建筑为盟级重点骨干专业。 学校积极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学校先后被评为盟级“文明单位”、盟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盟级“重点职业中学”,是花园式学校。目前正在积极创建自治区重点职业中学。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几年来,我县充分把握国家、自治区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倾斜和扶持的有力机遇,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就业为目标,挖掘内部潜力,强化内部管理,在学生升学、校企联办、校外联合办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一)加大宣传力度,完成招生工作。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不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职业教育的不理解。为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学校专门派人到县内外多所初中调查、了解、宣传,鼓励学生报考职教班、联办班,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学生成绩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于自己特长的专业。号召每名教职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每人至少招录一名线下学生。学校与联办学校联系,2007年邀请150多名学生与家长免费到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北京黄庄职业高中等地进行考察。每年的4月-7月,我们通过开展职教宣传月、交流会、校园艺术节等专人进行设点宣传,通过电视图文广告连续十天滚动播出招生简章。由于政策宣传深入人心,我县职业教育05年完成招生560人,06年完成招生580人,07年完成招生640人。连续三年招生突破500大关,在全盟率先实现并突破职普招生比例1:1的目标。 (二)加强联合办学,实现订单培养。我县职业教育在04年尝试与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开展“2+1”模式联合办学。在总结两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我们又慎重选择了与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进行联合办学。2007年继续加大联合办学力度,与烟台开发区高级职业学校、青岛胶南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韩国大宇(烟台)造船厂开展联合办学。联办班学生在我县职教中心学习1-2年的文化基础课及部分专业基础

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

(四)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 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培训体 系,是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我国的职业培训事业已 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法律和政策规范、管理机构、培训实体、标 准教材、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体系,对促进经济和 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轨和产业技术升级,带来了大调整的阵痛。表现为,一方 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有较高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 者,而社会又提供不了;另一方面我国有大量需要培训的求职和 转业者,而相当一部分职业培训能力却因招不上生而闲置,有些 学校或培训中心生存举步维艰。这反映出我国的职业培训管理 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迫切需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方面进行变革。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美国企业提出,为了使员 工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应当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日本提倡 企业把“终身雇用”变成“终身培训”。我国应从加强成人教育、职 工培训等方面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和优化劳动者知识结 构,培养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使之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目 前有些下岗职工业务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技术单一,不能 适应新岗位的要求,因而有岗不能上、有业不能就的情况,加强 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适应重新就业的 需要。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应认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新观 念,摆脱失意和报怨,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 识,培养技能,完善自我,寻找新的就业岗位。 强化职工的继续教育,对职工进行培训和训练。大力加强就 业前培训,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大力加强在职职工培训 工作,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大力加强再就业培 训,以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职业指导要向社会融入方向扩展,解决学员的就业和融人不断 变化社会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还仅限于提供职业前景、 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内容,而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认知、法 律解答等方面的知识介绍较少。KEMET代理商公共福利就业安置政策仍然是解决特困就业群体就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可废弃,在我 国还有扩大其领域和适用范围的必要。 2加大培训事业的投入。我国大量的劳动力来自农村,由于 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其受教育程度较低26于历史的原因, 城市下岗职工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也很低。这两部分人多 为社会低收人阶层,很难为自身发展提供高额培训费用。所以, 现阶段国家应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同时通过税收等政策对 培训事业加以倾斜、扶植、保护。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培训领域,并 使其健康发展。逐渐用市场调节培训事业的发展方向。要在政 策上鼓励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发挥他们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 快、专业设置灵活且具有个性化的长处.弥补公共培训机构的不 足和满足劳动者多样化的需求。民办学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

学习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战略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战略心得体会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关系教育全局的系统工程,正大步向我们走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评价,强烈地冲击着原有的教育体系,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的确,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二十世纪的教育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手段的日益先进,都真正意义上酝酿着教育领域内的全面革命。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由此,产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应当怎样应怎样认识? 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是新的人才观念,其次是要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换,要对立大教育观念,成为教育过程的设计者,助学者,行为品质的示范者。只有改变以往家长式的教师角色将目光放远,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走上了树立暂新的教育理念,告别旧的教育观念的道路。

二、教师应当有更新自已知识的能力。 二十一世纪要求年轻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这一切都不是在书本上可以全部学到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时代,教师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因此,我认为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将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作为教师,无论是教什么专业,都需要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具备了二十一世纪教育观念上的第一步突破,如果教育者自身知识陈旧、落后,又怎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呢? 三、在树立全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及操作技能。 本人认为掌握教育技术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更新的过程,这是作为新观念教师所必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正如文中所谈到的:“如果教师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软件教材,他也只能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 因此,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将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紧密相结合。 总之,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乃至未来的教育中,都将占有重要地位,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观念,已经为广大教师开辟了一条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的大路,我们只有顺应时代要求,才能在未来有所收获。

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 近日,《经济》杂志社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倡导社会关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让更多年轻人获得就业技能和就业机会。《经济》记者就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对与会嘉宾进行了专访。 共青团中央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党组书记 陈宗 作为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的理事会理事,大学生创业就业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在基金会成立6年多的时间中,从政策协调、资金扶持再到技能培训,我们以扶持青年就业创业为宗旨,以大学生创业为关注帮扶的重中之重,不断进行各方面技能整合。在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就业这么久之后,我发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偏才”往往比“全才”更好找工作,行行通却行行不精,远不如精通一门专业的知识技能,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要比本科院校好。 但是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欠账很多,原因在于人们在传统观念上总觉得上了大学才有出息,上职业院校就是没出息,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和教育体系趋势,以及家庭教育的结果都导致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低下。而在美国、新西兰等发

达国家,蓝领工人的薪资水平一般都很高。我们应改变人们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尊重技能人才,尤其是传承传统手工业的技能人才,因为这些工艺是不可替代且难以传承的。 因此,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成立后应该在舆论上引导社会大众,使传统观念发生变化。同时,也可以通过成立专项基金,对相关项目进行扶持。比如很多贫困地区的小孩,有的可能义务教育完成后就出来打工了,并且往往只能胜任一些技术含量较低、可替代性高、重复劳动的低薪资工作。如果职业教育能够补上来,对他们将有很大的帮助。在政策上进行争取和协调,在资金方面提供帮助和扶持,都是联盟可以做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及世界各地,但是我们往往只是世界的代工厂,从设计到技术甚至原材料大多都是国外进口,对于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工资收入都没有什么积极效果。而我国有着悠久的制造业历史,有能力也有潜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职业技工,发展出更先进的技术,带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高端专业的职业技能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从一种说法变成一种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也被国家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我认为职业技能教育也应当被重视起来,它和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相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现状及培训体系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现状及培训体 系建设

中职学校师资培训现状及培训体系建设 刘贵举 (重庆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对于未来技工人才的需求巨大。职业教育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资源。如何培养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是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学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可是就中国当前职业学校的发展模式来看,职业学校师资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更好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文章主要以当前中职学校师资面临的问题及培训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展开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培训体系建设

伴随着中国向现代化工业大国的迈进,对于技工的需求与日俱增。可是我们应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对于技工的职业能力要求将更加深入。可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贫乏的师资力量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将不再适应。如今,努力提高学校实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就必须培育一批基础知识过硬、知识面广首先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学校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因此在很多专业领域都没有得到、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一、中职学校师资现状分析 实际性的突破,不但影响了学校本身的长远发展,而且也无法真正的培养出有前景的学生。其次师资数量相对不足,专业课教师缺乏。近年职业学校教师总量虽有所增长,但滞后于学生规模的扩大,受编制等各种因素约束,加之近几年正值教师退休的高峰期,教师数量不够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在职的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只能穷于应付书本教学,无法更新知识和技能、讲授新技术,教学效果不佳。然后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与职称结构上,高职称队伍年龄老化。学缘结构资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培训体制一直不够完善。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师资培训体制问题日益突出。在教师资格证书制上,许多学校的年轻教师大都集中在进新教师还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再次是教师流动现象广泛,师资队伍建设缺乏连续性。由于教育体制原因,临时教师得不到相应的认同,再加上管理上有一定的欠缺,致使教师流动处于无序状态。 ,实际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其次,教师培训没有作为学校考核的硬性

培训体系建立的六大步骤

培训体系建立的六大步 骤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一、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的培训体系,规范培训流程,明确各部门对培训的职责以及监督培训,评估和反馈培训效果,以真正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技能、绩效以及公司的整体绩效。 二、培训需求调查: 1、每年11月底下发年度培训需求调查表(部门),次月中旬回收调查表,保证回收率为100%,作好记录和分析; 2、月底下发月度培训需求调查表(部门、员工),次月3日前回收,以弥补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的 3、组织分析:从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组织的整体绩效、公司的发展规划以及和公司高层领导的沟通来确定培训的内容; 4、职务分析:根据岗位说明书和工作规范来确定培训的内容(这主要是针对新员工); 5、员工分析:首先是根据月度考核的结果对个人绩效的分析;其次是员工职位变动;最后是根据员工个人的要求; 结合以上调查和分析,经过和各部门的沟通和讨论(会议),可以确定年度培训计划的内容。 三、年度、月度培训计划的实施 1、明确具体培训目的,经过培训后员工要达到的目标; 2、培训内容: a、职业品质培训,主要是员工手册培训(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职业态度,责任感,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等);

b、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专业知识技能、管理技能、职业规划、社交技能等; 3、参加培训人员: a、中高层管理者。因为他们都公司的决策和和经营理念全面负责,所以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决策,战略等方面; b、基层管理人员: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知识,管理技能,有效工作、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 c、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沟通艺术、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 d、普通员工的培训:提高工作绩效的培训 4、培训类型: a、岗前培训: i)新员工集训:一般时间1~2天,由综合部组织实施,主要内容为公司概况,企业文化,基本政策与制度,工资福利等; ii)用人部门培训:使新员工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职责,主要内容是部门的工作职责,环境,本部门的特殊规定,介绍同事等; b、在岗培训: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或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对部门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主要从以下方式进行:定期举行会议宣贯公司制度和理念、现场培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员工进行教育的培训)、师徒制培训、工作轮换等,综合部负责监督培训进程和效果;

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梁鑫 (教育学院教育本1302 摘要:自我国首次在政策中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注释1)以来,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在国家没有制定出台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包括方法体系),培养方案,评聘制度,双师型教师无论质量数量都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元化角度来考虑,还是从双师型教师自身的本质来考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于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必要性、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要素及其内涵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说明和诠释,尽管如此,作为一个职业教育的社会现象,它已经渗透到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国对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也给予了重视,早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到“要采取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知识,使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那么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究竟有何种必要性呢? 解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将对探究它发展的必要性产生深远的意义。我国在注重和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就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育的构想,可是一直以来,双师型教师都没有公认准确的内涵界定,一直停留在探索阶段。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及表述。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双师型”教师就是拥有双证的教师,这个观点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可是可能会导致教师为了考证而考证的弊端。2.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二是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能力。但是这种观点有可能会把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为教师和工程师的机械相加。3.还有叠加说认为双师就是双证加双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双师是既有讲师职称又有工程师的职称,这是从形式的角度看到双师的两硒功能。5.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种复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培养,有可以指导他们获得与个人价值相匹配的职业。这就是把双师型教师分为两个层次:能力之师和素质之师7.双师结构8.特定说。综其所述,双师型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不仅仅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有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虽然“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还缺乏统一、准确的认识。(1)”但是这不会妨碍到认识它的必要性。 历史角度:职业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古代职业教育之中,师徒制是存在最普遍,影响最持久广泛,受教育者人数最多,也是沿用时间最长的教育形式。他们培养了许多能工巧匠,发展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工工艺,有的产品被视为“国宝”,成为中国古代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1】师徒制是学徒边从事劳动边接受师傅关于操作技艺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以“言传身教”、“心传”为特色,注重现场学习,以亲密的师徒关系维系,同时也存在教育效率低下,周期长的缺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以私塾讲学的形式传授知识给三千弟子,发明了锯,刨,石磨的木匠祖师爷鲁班,也通过师徒的方式传授技能,这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的雏形。其实大量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已经证实,早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XX,

企业培训体系设计方案

企业培训体系设计方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培训体系设计方案 一、培训组织机构: 培训办公室设集团培训专职管理人员;公司人事规划部设公司专职培训专员;公司各部门也应设有兼职培训工作负责人。 1.集团人事部: 集团人事部是集团培训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如下: (1)对整个集团的培训工作进行总体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2)负责制定和下发集团培训管理的相关制度,并监督实施; (3)负责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集团培训工作年度发展规划,指导培训工作的发展方向; (4)负责各项培训费用的审核和审批工作; (5)审批各培训负责部门上报的各类文件和计划; (6)负责于每月底组织召开“培训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议题为:总结当月培训工作情况,汇总当月培训需求信息,布置下月培训工作等。各公司培训专员和全体企业内部讲师参加。 2.培训办公室: (1)负责按集团人事部的要求起草各类培训制度、文件并报集团人事部审批;

(2)负责汇总、制定集团整体年度培训计划,并报集团人事部审批后实施; (3)负责集团统一招聘的新员工(工人除外)入职培训的组织实施; (4)负责对各类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包括培训计划是否实施,培训质量是否合格(培训是否有效)等; (5)负责对讲师的培训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和管理,并适时安排针对内部讲师的培训课程,以提高其业务水平; (6)负责开发外部培训资源,经集团人事部审批聘请优秀外部讲师来集团授课,负责外部讲师授课期间的接待、协调和管理工作; (7)负责组织实施全集团性的或公共性的培训以及管理人员培训; (8)负责汇总、制定集团培训费用预算和年终培训费用总结并上报审批; (9)负责集团培训专用的资料、仪器、设备的保管、维护和管理。 3.各公司人事规划部: (1)负责督促公司各部门年度培训计划的实施,并对培训实施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估,每月底将当月各类培训的《培训记录表》和《培训有效性评价表》汇总报集团人事部备案; (2)制定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并于每年11月末上报集团人事部,包括课程时间、地点、授课讲师、参加人员、课时、考核方式、费用预算等内容; (3)负责零星招聘或各公司自主招聘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工作; (4)负责公司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根据结果适当安排培训,并于每月底将调研结果报集团人事部备案; (5)负责本公司年度培训费用预算及总结工作,并同培训计划一起上报集团人事部;

教育论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中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很曲折的发展过程,近几年发展的速度加快,迎来了职业院校“火爆”、“热潮”。新世纪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 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现有政府的职能对职业教育还有相当程度的束缚力,易造成职业教育脱离实际,产生教育、效用“两张皮”的后果。其次,虽然“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缺少承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 2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目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思路对现时期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也有很大的启发。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重视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劳动市场的密切配合

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企业、职业教育机构、学生三者之间形成开放的系统,形成良好的反应机制,企业在其中起领导作用。澳洲职业教育办学与企业全面合作程度非常紧密,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学模式。学生有1/3的时间是在社会企业的实习中度过的,同时学生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一线学习的工人。 澳洲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聘任都是企业一线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技术人员,他们在从事教学工作过程中还必须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企业专家对其实践效果会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估,实践环节不合格的教师学校不予续聘。并且澳洲职业教育学校都会从企业技术经验丰富的专家中聘任兼职专业教师,通常兼职专业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另一特色是教学和实习场所进入企业一线。在澳洲,职业教育学生的有些专业课直接放到企业或研究所的试验室里进行同步教学是一大亮点。 他们还非常重视校际合作,取长补短共谋发展。近年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非常迅猛,他们的校际合作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联合”为原则,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一、如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1.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评价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该指标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指挥棒。同时,该指标体系还应体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指标体系的质量保障作用,引导教育产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2.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逐步认识到就业是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方向,通过市场选择,使以岗位准人制度为标志的职业资格证书

成为就业的香悖悖,通过“双证书”、定单培养等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健全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促进就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的就业压力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二是现行的有关法律未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和保障就业问题;三是制定促进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有利于社会转变观念,加快劳动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将劳动就业的有关政策__匕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来加以规范。 4.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当在政策_L予以支持和保障。一要千方百计为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门路;二要落实职业资格的确认和就业资格准人制度,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就业;三要积极调整教育结构,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初中后高中后生源向职业教育的分流,构建人才立交桥,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四要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支持员工的在岗、离岗、转岗及再就业培训,鼓励员工创新技能的获得,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五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扶贫与救济制度,以技术激活就业,以就业带动脱贫致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为此,要积极探索多

浅谈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前景

浅谈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前景 摘要: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我国人才结构、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劳动者素质和和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发展与前景也备受瞩目。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与前景分析转变前途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前景,对我国教育和社会事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我国人才结构、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职业教育发展与前景也备受瞩目。 一、职业教育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1.思想观念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阻力。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封建观念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之下,传统文化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理念已深深镌刻到人们的思想中,逐渐形成了“重普教,轻职教”、“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社会氛围,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和支持,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办学模式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限制。在国际上,职业教育是多数应用技术性人才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既注重于学历教育,也注重非学历的技能培训,正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正确的功能定位,以及它和企业的紧密联系,才决定了它在社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地位。但现行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还存在特色不够明显,教学过程中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职业培训不够广泛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够,也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3.体系缺陷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层次教育。近十几年,职业教育发展也陷入了困境,其结构体系的不健全,办学方向与定位、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及招考制度越来越趋于普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结构体系。而新的结构体系,应该有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培养技能“双料”型人才的本科教育院校,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应逐步探索。 二、未来职业教育的转变 1.运行机制的转变。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集团化办学是推动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改革的切实有效的途径。通过实行集团化教学,可以调动政府、企业、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广大职业院校继续探索加以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