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课后诗文资料

项羽之死课后诗文资料
项羽之死课后诗文资料

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译文:(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张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3)李清照的评价:《夏日绝句·咏项羽》

(4)王安石的评价:《乌江亭》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乌江胡曾

【作者小传】: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十分爱好游历。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安定集》十卷,《咏史诗》三卷,今合编诗一卷。

赏析:

首联“争地图王势已倾”说的是项羽垓下战败,退至乌江边,在于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处于劣势,以是大厦将倾之势。颔联“八千兵散楚歌声”以八千子弟代指项羽大军,并用四面楚歌的典故,点出项羽兵败的原因是军心散、人心散。颈联“乌江不是无船渡”,切《乌江》之题,说项羽似乎有机会东山再起,暂设一悬疑。尾联“耻向东吴再起兵”,一语道破,项羽人心尽失,就连自己也愧对江东父老,不会有机会了

全诗主题明确,点出项羽失败是因为他弑义帝、去能臣、阻谏议,最终失掉了民心,已是无力、无颜东山再起了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赏析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陶道恕)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说文解字】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浦,是项羽自捌之处。《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兵败垓下后,“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曦船待,谓项王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丽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赏析品鉴】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丧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哀”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咏项羽》李清照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毛泽东诗词及书法赏析《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江治国

1946年7月蒋介石发动内战。1947年7月,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开始战略反攻,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全胜;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敌150多万,解放了长江以北大半中国。国民党挂出免战牌,要求和平谈判,国内外舆论也都主张国共两党划江而治,呈南北中国之势。毛泽东洞察一切,高瞻远瞩于1949年元旦宣布“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斗号令!4月21日,第二、三两个野战军分三路突破500公里的长江天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粉碎了敌方视为固若金汤的千里江防。4月23日,第三野战军占领国民党总统府及南京城。毛泽东在获悉此一重大捷报后,欣然挥毫再发诗神与战神之龙呤。

手迹《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于1949年4月。这是一幅典型的毛体书法作品,气韵古雅苍茫,有晋唐之遗风。点画使转非常有节奏感,就象一曲解放军进行曲,不疾不纵,行距间隔分明有度;这在毛体中十分少见,收放也不象毛体其它诗词那样夸张;字与字之间

除“龙盘”、“不可”、“亦老”三处连写,其于皆字字断开而笔断意连;然字的大小在错落中变化,运笔结字多以点代画,散点布白极具个性。

“锺山风雨起苍黃,百万雄师过大江。”观其墨迹,“锺山风”三字,行书结字,草书用笔,字形宽大自然,用墨厚重,提笔转锋使点画变化生动有姿。从“雨”到“大江”,以点代画,挥洒之间毫端自有百万雄师。诗与书共鸣,天地之间,国共两党之间,两军之间,一个“过”字,扫平大江南北,真可谓声振环宇,指点江山;这是诗神又是战神的龙呤之声。那阅尽苍桑的锺山,经历过多少风雨,却从没见过1949年这么苍黃的锺山风雨,这天是火红的,那雨是炀的,象流星雨一样由北向南划过天空的飞弹,令整个锺山为之而颤抖;天地在一沉一浮中巨变,一个新世界升起的同时一个旧世界在坠落,下沉。看那百万雄师,就是那腾细浪,走泥丸的大脚雄师,他们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威,势如破竹地飞过长江,摧毁敌军千里江防;在那高高屋顶上一面旗帜降下的同时另一面红旗升上去,然后在那里高高飘扬。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接“大江”句,任笔挥洒,似随心所欲而又在规矩法度之间,点画清逸而俊爽,线条遒丽而婉畅,娴熟飞动有羲之流美之遗韵;然“翻、覆”二字犹有夸张,尽显毛体狂逸之风范。诸葛亮赞秣陵曰:“锺山龙盘,石城虎踞”;指南京地势地貌。“今胜昔”,南京历来都是帝王的南京,而今天的南京则第一次是人民的南京,故有“今胜昔”句。这也是诗人“从头越”再次提升。“天翻地覆慨而慷”,再次显示诗人大地之问的真实,那“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言壮语,也在这天翻地覆的风雨中回荡。这“慨而慷”,犹曹孟德当年《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诗人亦在此感慨胜利之余“忧思难忘”;那长征的日日夜夜;那“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的严酷;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悲壮;还有那腾细浪,走泥丸,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千里岷山雪,等等。由此可见,今日之慨慷中,有多少忧思难忘?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接“慨而慷”句,点画使转激情高涨,挥毫洒墨跌宕起伏,忽左忽右,忽长忽短,忽铺毫忽提锋,挥洒如枪林弹雨,使转犹猛追穷寇。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的独立和完整。”这是真的现实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时已不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现在已不是站在寒冷的橘子洲头那个热血青年,他象一轮红日一样站在地平线上。“追穷寇!追穷寇!”,他“今日长缨在手”,不图虚名,不讲义气,他挥动长缨,龙呤般地号令“将革命进行到底”。而“不可沽名学霸王”。因为老蒋也从不跟他讲义气;想当年红军被迫长征,

老蒋追他到金沙江,大渡河,还想成全他为石达开之二。真是: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接“霸王”句,点画使转与前三句约有所变,减了一分流美,多了一分拙朴。这正是毛泽东诗书双璧之妙处,形式服从内容;内容讲的是天道,客观规律,这就要求点画使转以拙朴的笔墨形式来表现。因此,这里毛体书法的艺术形式要完成的是诗和哲学的双重任务。既使这样,这一句的书写与前三句的书写,风格依然和谐一致,格调也完全统一。“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出自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指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人间正道是苍桑”,则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正义之道,就象大自然的苍海桑田一样自在自为。

2、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3、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公开课教案《项羽之死》

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 林艳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 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实词释义: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 3、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4、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5、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 7、田父绐曰:欺骗 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9、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10、此天之亡我:使动,使,, 亡 11、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1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 13、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 14、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 15、汉军皆披靡:溃散 16、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17、亡其两骑耳:失去 18、骑皆伏曰:通“服”,心服 19、乌江亭长檥(打不出来,原字请看课文)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20、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1、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 2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 23、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24、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 25、所当无敌:遇到 26、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 2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 28、若非吾故人乎:你 29、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 二、重点虚词: ①乃: 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汉军乃觉之:才 ②则: 项王则夜起:于是 ③以故汉追及之:因此 无以渡:没有 ,, 的办法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④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⑤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 ⑥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项羽之死》说课稿

《项羽之死》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板书) 一、教材简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 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

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在本文中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历史场景描写项羽? 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文本赏读。 场景一:垓下之围 问题提示: “霸王别姬”是《史记》中最悲恸感人,最壮怀激烈的一幕。项羽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司马迁是怎样描写当时场面的? 明确:司马迁一连用了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来传达项羽的反应。这些动词中最能击中你的心扉? 先说歌: 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该如何读? 对于“歌”这一部分的教学,重在指导诵读,读,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生色俱动的情感投入。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诵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采取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味这一段中的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眷恋,感受到七尺男儿项羽的铁骨柔情。 再说泣: “泣数行下”,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一幕呀!试想,曾经破釜沉舟,威振天下的霸王,此时却泪如雨落,谁能读懂项羽此时的心境呢?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可能会产生不同答案,甚至产生相互对立的观点,而这正是我设计此环节的激活

古代散文选知识点归纳

古代散文选修教材《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2、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编纂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是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项羽之死说课稿

《项羽之死》说课稿 说教材 《项羽之死》是高二下学期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散文在艺术形象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具体就《项羽之死》来说,学生在高一时候就学过《鸿门宴》,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项羽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现了项羽的性格,表现了他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壮谢幕。项羽的形象在太史公笔下得到完满的诠释。项羽形象的赏析有助学生自主赏析西门豹和大铁椎的形象。 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对散文和诗歌要理解作品内涵,体味其意蕴,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为此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梳理知识点,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能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散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去品读诗人和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从悲剧英雄项羽身上汲取历史教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说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作品如何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侧面烘托和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说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散文和诗歌评价人物方法的区别以及如何正确评价历史 人物的写法。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的办学理念是要求注重语文的应用审美探究的能力的培 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项羽之死》是自主赏析的课文,因而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法,质疑法,拓展深究法。第一课时重在梳理文言知识点,疏通文意,主要采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法、质疑法;第二课时重在分析项羽形象把握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主要采用提问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在教学难点的把握上借用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认识在课堂形成多种不同认识和交流的局面,充分利用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进行归纳分析,让学生积极发言形成自己个性化认识。 说教学过程 《项羽之死》虽是自主赏析的课文,但是它篇幅较长,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精彩最荡气回肠的一幕。这篇课文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疏通文意和理清故事情节,分为四个步骤:1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大致了解故

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点总结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词多义: 之 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 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 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 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 然 碧峰巉然孤起 ...的样子 古今异义词: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古义:水光山色,文中指长江与小孤山。 今义:江河和山岭,多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古义:不能通行。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接近死亡;表示程度极深。重点词组: 列置烽燧陈列、设置 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 又深秋潦缩积水 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 上干云霄冲,直入 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 庙在山之西麓山脚 尝加营葺营建,修缮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 有俊鹘抟水禽持,抓 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 词类活用: 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 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 二、指出词类活用用法及意义 1、宝.装屏风:宝石,实为用宝石,名词作状语 2、皆名.天下:扬名,名词作动词 3、上.干云霄:向上,名词作状语 4、南.望彭泽、都昌诸山:向南,名词作状语 5、掠江东南 ..去:向东南,名词作状语 6、岸土赤而壁.立:壁,向墙壁一样,名词作状语 7、晚.泊沙夹:在晚上,壁,向墙壁一样,名词作状语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信造化之尤物也;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判断句

省略句: 倒影(于)水中 方立(于)庙门 遂行泛(于)澎蠡口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介宾结构后置 其间一日阻风不行被动句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实词: 庖丁解.牛:剖开、分割 足之所履.:踩 肩之所踦.(yǐ ):支撑,接触 砉.(huā)然向.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向,通“响”。 奏.刀騞(huō)然:奏,进; 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进.乎技矣:超过。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会合、接触 批.大郤:击,劈开;郤,空隙。 导.大窾: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窾:空 因.其固然 ..: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肯綮 ....之未尝:技经,犹言经络。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 而况大軱.乎:大骨 良庖岁更 ..刀,割.也: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更,更换;割,割肉族.庖月更刀,折.也:众,指一般的;折,断,指用用刀折骨 新发.于硎.:发,出;硎,磨刀石 彼节.者有间.:节,关节;间:间隙。 如泥委.地:卸落,坠下,散落在地上 踌躇满志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缮,擦拭刀 二、通假字 砉然向.然通“响” 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缮 3,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牛者:古—没有不是今—只,不外乎 以神遇:古—会合,接触今—碰见、遇见 视为止,行为迟:古—行,动作;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虽然,每至于族:古——虽然这样,但是今——连词,表转折 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省略句,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说课稿 一、说教材: 《项羽之死》是高二下学期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散文在艺术形象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在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获得审美感受。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学生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并不陌生,应该容易进入角色。 二、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鉴赏,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合作学习:课堂交流之后,归纳总结司马迁的观点,并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诵读”的感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探究”的能力训练的教学思路下,我采用的教法有:导析法、问答法、诵读法和讨论法。学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方法,在讨论中学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放一曲《霸王别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激动、悲壮的气氛中,使其回顾对历史人物了解的知识。然后可以提问: 片中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是英雄还是莽夫? 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视学情适时引导,点名课题: 一曲《霸王别姬》,让你想到了喑呜叱咤的哪位英雄?(项羽)项羽号称西楚霸王, 史载这位西楚霸王曾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坑杀秦兵二十万,所到之处“城无遗类”。然而,这样一个凶残暴戾的失败诸侯,何以能得到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倾注深情,将他列入帝王本纪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项羽之死》,走近项羽,欣赏项羽形象。 (打出教学目标) 二、披文入情赏形象 通过预习,用四字短语概况出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项羽之死》练习题

《项羽之死》习题一 一、知识梳理: 1、项王军壁垓下()岸土赤而壁立() 2、自为诗曰()为诸君溃围() 赤泉侯为骑将()吾为若德() 吾为公取彼一将() 3、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 4、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无厚入有间() 7、籍独不愧于心乎()然今卒困于此() 8、天之亡我()汉军乃觉之() 9、乃有二十八骑()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2、力拔山兮气盖.世() 3、直夜溃围 ..南出() 4、常幸从() 5、然今卒困于此() 6、期山东为三处() 7、骓不逝兮可奈何()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9、地方千里()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6、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之死》习题二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

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3 人教版〔优秀篇〕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一次方程》(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 设计这四个部分来汇报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重 难点 (一)地位及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实数、整式、方 程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从算术到方程是 一种进步,一元一次方程为今后学习方程的应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 题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在中学数 学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再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将具体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方程的解,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 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再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的定义,难点则为:在实际问题中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学情分析 我面临的是七年级的学生,理性思维还需加强.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视启发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简易方程,但是对于“元”和“次”的意义理解不深.学生在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时会有困难. 三、教法学法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一元一次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和激趣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我将围绕如何强化本节课重点突破本节课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来展开。为此我设置了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到作业布置,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一: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吨,这头大象重几吨? 同学们会想到用算术法计算,然后我将提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 通假字: 骑皆伏曰伏通服,佩服,心服。 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一词多义: 乃 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汉军乃觉之:才 则 项王则夜起:于是 以 以故汉追及之:因此 无以渡:没有……的办法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于是 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而 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 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为 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 古今异义词: 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 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为情绪激昂,今义:大方的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父老乡亲,今义:父亲,哥哥 重点词组: 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 田父绐曰:欺骗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 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 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 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 汉军皆披靡:溃散 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亡其两骑耳:失去 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 所当无敌:遇到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 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 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 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直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 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 判断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此项王也。 省略句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之)赐公。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固定句式 何……为,表疑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独……乎: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

古代散文选修教材《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 壁,名词作动词,驻扎 2.项王则夜起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直(当)夜溃围南出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东,名词作动词,东行 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 二、特殊句式: 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这是宾语前置句 何如?等都为宾语前置句 三、虚词:之乎等 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 常骑之之为代词指骓马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之为代词指项羽 然今卒困于此于在这里 此天之亡我之为主谓之间不译

非战之罪也之为结构助词的 四、重点字词 1、项王军壁垓下:军为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壁为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慷慨为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泣为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随堂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 (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 () (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为诸君----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毋妄言,族矣(2)又不肯竟学

项羽之死(原创教案)

项羽之死 学习目标: 1、巩固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文言实词)。 2、分析项羽形象,学习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议论文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背景音乐屠洪刚《霸王别姬》 提问:这首歌的歌名?指名写歌名 霸王是?姬是?(写出姓名) 我们已经在《鸿门宴》中见过项羽,今天我们再扩展阅读:项羽之死(屏幕)这篇《鸿门宴》的续集。 屏幕:项羽之死司马迁 二、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落实文言实词: 屏幕: 1、根据解释按顺序找出相应文言词,在原文上标注序号: ⑴愤激悲叹的样子(慷慨﹑忼慨)⑵唱了几遍(歌数阕)⑶眼泪(泣) ⑷跟随(从)⑸罢了(耳)⑹欺骗(绐)⑺向东走(东) ⑻估计﹑考虑(度,duó)⑼八年(八岁)⑽亲身经历(身)⑾抵挡﹑抵敌(当)⑿攻击(击)⒀约定(期)⒁像草木随风倒下一样(披靡) ⒂瞪大眼睛(瞋目)⒃怎么样(何如)⒄土地方圆(地方) ⒅称王(王wàng) ⒆我渡江做什么呢?(我何渡为)⒇即使(纵)

﹙21﹚回头(顾) ﹙22﹚老朋友(故人)﹙23﹚成就成全你的功德(吾为汝德) ﹙24﹚难道(岂)﹙25﹚率领(将) 以下四个词见于“太史公曰”(P75相关链接一) 自夸功业(自矜功伐)以古代帝王为师(师古) 用来作证据或理由(引)错误差错(谬) 2、完成并订正课后习题二 3、思考、讨论节选部分的情节,用四字词语概括: 板书: 悲歌别姬(歌、泣——悲怆)儿女情长 垓下突围(溃围、斩将、刈旗)英雄气壮 乌江自刎(拒渡、赠马、赐头)慷慨悲壮 “天亡我,非战之罪”————执迷不悟(谬) 《项羽之死》结构分析: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情节和细节: 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 三、评论项羽形象: “妇人之仁”失败 ⑴课后习题一: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

《项羽之死》逐字逐句翻译

《项羽之死》翻译 本课虚词积累:其、以、而 【第一段】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扎营驻守,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重重包围。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羽)一直骑着。 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这时候,项羽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段解】写项羽在垓下被围的困境,刻画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 【第二段】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于是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项羽)鞭策着马逃跑。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动词,率领)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 左,乃陷大泽中。以(介词,因为)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 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

着意于精神

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言语,必得益于能力――韩军。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项羽之死》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板书) 一、教材简析: 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 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在本文中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历史场景描写项羽? 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文本赏读。 场景一:垓下之围 问题提示: “霸王别姬”是《史记》中最悲恸感人,最壮怀激烈的一幕。项羽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司马迁是怎样描写当时场面的? 明确:司马迁一连用了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来传达项羽的反应。这些动词中最能击中你的心扉? 先说歌: 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该如何读? 对于“歌”这一部分的教学,重在指导诵读,读,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生色俱动的

《项羽之死》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 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 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 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 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 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 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最新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整理

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实词(参看课后注解) 列置烽燧(陈列、设置) 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 又深秋潦缩(积水) 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 上干云霄(冲,直入) 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 庙在山之西麓(山脚) 尝加营葺(营建,修缮)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 有俊鹘抟水禽(持,抓) 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 重点虚词(参看绿色通道) 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 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 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 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 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古今异义 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词类活用(参看绿色通道) 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 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 特殊句式(参看绿色通道) 判断句: 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 信造化之尤物也;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省略句: 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 翻译(通篇译文见绿色通道) (1)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2)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抓住一只水鸟,掠过江面向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3)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说课稿

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言语,必得益于能力――韩军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项羽之死》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板书) 一、教材简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

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 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 “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