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辐射组合实验.rar

热辐射组合实验.rar
热辐射组合实验.rar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年级 ***** 学号********** 姓名 **** 时间********** 成绩 _________

一、实验题目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仪器用具 ZKY—GD—3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五个)、光阑(两个)、光电管、测试仪 四、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量为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 。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1)式中, 为入射光的频率,m为电子的质量,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

速度, 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2 21mv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最 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0 U 被称为 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 代入(1)式,即有 (3) 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W h <γ,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 低频率是h W = 0γ,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 因而 0γ也不同。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 度成正比。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γ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 U 是入射光频率γ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 率 γγ=时,截止电压 0=U ,没有光电子逸出。图中的直线的斜率 e h k = 是一 个正的常数: (5)

热传导与热辐射大作业报告..(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热传导与热辐射大作业报告

目录 一、作业题目............................................................................................ - 1 - 二、作业解答............................................................................................ - 2 - 个人感想 ................................................................................................... - 17 - 附件.计算中所用程序........................................................................... - 18 -

一、作业题目 一矩形平板a x ≤≤0, b y ≤≤0,内有均匀恒定热源0g ,在0=x 及0=y 处绝热,在a x =及b y =处保持温度1T ,初始时刻温度为0T ,如右图1所示: 1、求0>t 时,矩形区域内的温度分布()t y x T ,,的解析表达式; 2、若m a 18=,m b 12=,3 01m W g =,K 600=,K T 200=,热传导系数 K m W k ?=0.1,热扩散系数20.8m α=。请根据1中所求温度分布用MATLAB 软件绘出下列结果,加以详细物理比较和分析: (a) 300s 内,在同一图中画出点)4,0(、)8,0(、()0,6、)0,12(、)6,9((单位:m )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b) 200s 内,画出点)4,18(、)8,18(、()12,6、)12,12(、)6,9((单位:m )处,分别沿x 、y 方向热流密度值随时间的变化; (c) 画出s s s s s t 1501251007550、、、、=时刻区域内的等温线; (d) 300s 内,在同一图中画出点()0,9(单位:m )在0g 分别等于31m W ,32m W ,33m W 情况下的温度变化; (e) 300s 内,比较点(9,6) (单位:m )在其它参数不变情况下热导率分别为K m W ?5.0、K m W ?0.1和K m W ?5.1的温度、热流密度变化; (f) 300s 内,比较点(9,6) (单位:m )在其它参数不变情况下热扩散系数分别为s m 24.0、s m 28.0和m 22.1的温度、热流密度变化; 3、运用有限差分法计算2中(b)、(d)和(e),并与解析解结果进行比较,且需将数值解与解析解的相对误差减小到1‰以下; 4、附上源程序和个人体会; 以报告形式整理上述结果,用A4纸打印上交。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要点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要点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年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成绩_________

一、实验题目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仪器用具 ZKY—GD—3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五个)、光阑(两个)、光电管、测试仪 四、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 量为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6.626 。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1) 式中, 为入射光的频率,m为电子的质量,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 速度,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2 2 1 mv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

最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0 U 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 代入(1)式,即有 (3) 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W h <γ,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 低频率是h W = 0γ,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 因而 0γ也不同。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 度成正比。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γ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 U 是入射光频率γ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 率 0γγ=时,截止电压00=U ,没有光电子逸出。图中的直线的斜率 e h k = 是一 个正的常数: (5) 由此可见,只要用实验方法作出不同频率下的 γ -0U 曲线,并求出此曲线的 斜率,就可以通过式(5)求出普朗克常数h 。其中 是电子的电 量。

物化实验电渗实验报告

篇一: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实验七十恒温水浴组装及性能测试 1. 简要回答恒温水浴恒温原理是什么?主要由哪些部件组成?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答:恒温水浴的恒温原理是通过电子继电器对加热器自动调节来实现恒温的目的。当恒温水浴因热量向外扩散等原因使体系温度低于设定值时,继电器迫使加热器工作,到体系再次达到设定温度时,又自动停止加热。这样周而复始,就可以使体系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 2. 恒温水浴控制的温度是否是某一固定不变的温度? 答:不是,恒温水浴的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因为水浴的恒温状态是通过一系列部件的作用,相互配合而获得的,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少滞后现象,如温度传递、感温元件、温度控制器、加热器等的滞后。所以恒温水浴控制的温度有一个波动范围,并不是控制在某一固定不变的温度,并且恒温水浴内各处的温度也会因搅拌效果的优劣而不同。 4. 什么是恒温槽的灵敏度?如何测定? 答:ts为设定温度,t1为波动最低温度,t2为波动最高温度,则该恒温水浴灵敏度为: s?? 测定恒温水浴灵敏度的方法是在设定温度 温度-时间曲线(即灵敏度曲线)分析其性能。 5. 恒温槽内各处温度是否相等?为什么? t2?t12下,用精密温差测量仪测定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 答:不相等,因为恒温水浴各处散热速率和加热速率不可能完全一致。 6. 如何考核恒温槽的工作质量? 答:恒温水浴的工作质量由两方面考核:(1)平均温度和指定温度的差值越小越好。(2)控制温度的波动范围越小,各处的温度越均匀,恒温水浴的灵敏度越高。 7. 欲提高恒温浴的灵敏度,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答:欲提高恒温水浴的灵敏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①恒温水浴的热容量要大,恒温介质流动性要好,传热性能要好。②尽可能加快加热器与感温元件间传热的速度,使被加热的液体能立即搅拌均匀并流经感温元件及时进行温度控制。为此要使:感温元件的热容尽可能小;感温元件、搅拌器与电加热器间距离要近些;搅拌器效率要高。③作调节温度用的加热器要导热良好,热容量要小,功率要适宜。 8. 恒温槽的主要部件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答:恒温水浴主要组成部件有:浴槽、加热器、搅拌器、温度计、感温元件和温度控制器。浴槽用来盛装恒温介质;在要求恒定的温度高于室温时,加热器可不断向水浴供给热量以补偿其向环境散失的热量;搅拌器一般安装在加热器附近,使热量迅速传递,槽内各部位温度均匀;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恒温水浴的温度;感温元件的作用是感知恒温水浴温度,并把温度信号变为电信号发给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包括温度调节装置、继电器和控制电路,当恒温水浴的温度被加热或冷却到指定值时,感温元件发出信号,经控制电路放大后,推动继电器去开关加热器。 9. 影响恒温槽灵敏度的因素很多,大体有那些? 答:影响恒温槽灵敏度的因素有:(1)恒温水浴的热容,恒温介质的流动性,传热性能。(2)加热器与感温元件间传热的速度,感温元件的热容;感温元件、搅拌器与电加热器间的距离;搅拌器的效率。(3)作调节温度用的加热器导热性能和功率大小。 10. 简要回答恒温槽主要由哪些部件组成?你在哪些物理化学实验中用了恒温技术,试举出一个实验实例。 答:(1)主要部件:浴槽(恒温介质),加热器,搅拌器,温度计,感温元件(导电表、电接

热辐射计算公式

传热学课程自学辅导资料 (热动专业) 二○○八年十月

传热学课程自学进度表 教材:《传热学》教材编者:杨世铭陶文铨出版社:高教出版时间:2006 1

注:期中(第10周左右)将前半部分测验作业寄给班主任,期末面授时将后半部分测验作业直接交给任课教师。总成绩中,作业占15分。 2

传热学课程自学指导书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的核心、重点及前后联系 (一)本章的核心 1、导热、对流、辐射的基本概念。 2、传热过程传热量的计算。 (二)本章重点 1、导热、对流、辐射的基本概念。 2、传热过程传热量的计算。 (三)本章前后联系 简要介绍了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和传热过程 二、本章的基本概念、难点及学习方法指导 (一)本章的基本概念 1、热传导 导热(Heat Conduction):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称为导热。 特点:从宏观的现象看,是因物体直接接触,能量从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中间没有明显的物质迁移。 从微观角度分析物体的导热机理: 气体:气体分子不规则运动时相互碰撞的结果。 导电固体:自由电子不规则运动相互碰撞的结果,自由电子的运动对其导热起主导作用。 非导电固体:通过晶格结构振动所产生的弹性波来实现热量传递,即院子、分子在其平衡位置振动。 液体:第一种观点类似于气体,只是复杂些,因液体分子的间距较近,分子间的作用力对碰撞的影响比气体大;第二种观点类似于非导电固体,主要依靠弹性波(晶格的振动,原子、分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产生的)的作用。 热流量:单位时间传递的热量称为热流量,用Ф表示,单位为W。 3

20-红外热像仪的研究和使用实验

实验二十 红外热像仪的研究和使用 红外热像仪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辐射而拍摄的摄像仪,热成像显示系统是一种处理热信息的微机处理系统。红外热像技术与X 射线,B 超,CT ,磁共振和核显像原理不同,它不主动发射任何射线,而只接受物体辐射出的“热”线——红外线,从而形成物体的“热”影象,是物体的三维“热”(温度)分布图象。热像处理技术在军事上运用很广,而且即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夜间跟踪目标,武器瞄准器等。但在民用上的运用是这几年的事,比如,医学上通过热拍摄来分析人体各部分的热分布,从而找出病变的部分;电学中对电路板上各元器件的热分布的合理性的研究,从而改善各元器件的分布结构等等。 【实验目的】 1. 熟悉热像仪的基本结构原理。 2. 学会使用热颜色处理热源的软件包。 3. 观察和分析电路板的热分布特性。 4. 描绘电路板的热分布图。 【实验原理】 自然界存在着一种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客观现象,这就是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们都是“热”的,所不同的只是热的程度有差异而已。在物理学中,热是用绝对温度来表示的(即用K 表示)。因此,上述现象又可表示为:自然界不存在绝对温度为零的物体。 绝对温度=摄氏温度+273 热与光,电,磁一样,具有辐射特性(热辐射),只是辐射波长有长短。将热,光,电,磁等的辐射,按其辐射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便是人们熟知的波谱(图1)所示。 10-5 0.2 0.4 0.75 1.00 波长(μm ) 图1 红外线在波谱中的位置 热辐射又称红外辐射,这是因为其辐射波长的位置与可见的红光相临并在其外。红外辐射为英国科学家赫胥尔于1800年所发现。 物体的红外辐射波长与其自身温度有关,服从维恩定律: C T m =λ (1) 式中:λm-----物体红外辐射的峰值波长(um ) T ------物体的绝对温度(K ) C ------常数2898。 从式(1)中可看出,物体绝对温度越高,其辐射波长越短;反之亦然。 物体的绝对温度不仅决定了物体辐射的波长,而且也确定了物体的辐射出射度(单位

热辐射成像实验

实验3 热辐射成像实验 热辐射是19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学科,至19世纪末该领域的研究达到顶峰,以致于量子论这个婴儿注定要从这里诞生。黑体辐射实验是量子论得以建立的关键性实验之一,也是高校实验教学中一重要实验。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向外辐射电磁波的现象成为热辐射,热辐射的光谱是连续谱,波长覆盖范围理论上可从0到∞,而一般的热辐射主要靠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和红外线。物体在向外辐射的同时,还将吸收从其他物体辐射的能量,且物体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与它的温度、表面积、黑度等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1、研究物体的辐射面、辐射体温度对物体辐射能力大小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测量改变测试点与辐射体距离时,物体辐射强度P 和距离S 以及距离的平方S 2的关系,并描绘P-S 2曲线。 3、依据维恩位移定律,测绘物体辐射能量与波长的关系图。 4、测量不同物体的防辐射能力,你能够从中得到哪些启发?(选做) 5、了解红外成像原理,根据热辐射原理测量发热物体的形貌(红外成像)。 【实验原理】 热辐射的真正研究是从基尔霍夫(G.R.Kirchhoff )开始的。1859年他从理论上导入了辐射本领、吸收本领和黑体概念,他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证明了一切物体的热辐射本领r (ν,T )与吸收本领α(ν,T )成正比,比值仅与频率ν和温度T 有关,其数学表达式为: ),() ,(),(T F T T r νναν= (3-1) 式中F (ν,T )是一个与物质无关的普适函数。在1861年他进一步指出,在一定温度下用不透光的壁包围起来的空腔中的热辐射等同于黑体的热辐射。1879年,斯特藩(J.Stefan )从实验中总结出了黑体辐射的辐射本领R 与物体绝对温度T 四次方成正比的结论;1884年,玻耳兹曼对上述结论给出了严格的理论证明,其数学表达式为: 4T R T σ= (3-2) 即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其中4212/10673.5K cm w -?=σ为玻耳兹曼常数。 1888年,韦伯(H.F.Weber )提出了波长与绝对温度之积是一定的。1893年维恩(wilhelmwien )从理论上进行了证明,其数学表达式为: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书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 姓名:梁智健 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166班 学号:5901216163 台号:22 时间:2017-10-16 实验教室:309 【实验目的】 1、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测定普朗克常量h。 2、了解光电效应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3、学会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4、研究光电管的伏安特性及光电特性。 【实验仪器】 1.光电效应测定仪 2.光电管暗箱 3.汞灯灯箱以及汞灯电源箱。 【实验原理】 1、当光照射在物体上时,光的能量只有部分以热的形式被 物体所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转换 为物体中某些电子的能量,使这 些电子逸出物体表面,这种现象 称为光电效应。在光电效应这一 现象中,光显示出它的粒子性, 所以深入观察光电效应现象,对 认识光的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普朗克常数h是1900年普朗克 为了解决黑体辐射能量分布时提 出的“能量子”假设中的一个普

适常数,是基本作用量子,也是粗略地判断一个物理体系是否需要用量子力学来描述的依据。 1905年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量子”假设,即频率为v 的光子其能量为h v ?。当电子吸收了光子能量h v ?之后,一部分消耗与电子的逸出功W ,另一部分转换为电子的动能212 m v ?,即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212m hv mv W =+(1) 2、光电效应的实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中GD 是光电管, K 是光电管阴极,A 为光电管阳 极,G 为微电流计,V 为电压表, E 为电源,R 为滑线变阻器,调 节R 可以得到实验所需要的加 速电位差AK U 。不同的电压AK U ,回路中有不同的电流I 与之对 应,则可以描绘出如图2所示的 AK U -I 伏安特性曲线。 (1)饱和电流的强度与光强成 正比 加速电压AK U 越大,电流I 越大,当AK U 增加到一定值后,电流达到最大值H I ,H I 称为饱和电流,而且H I 的大小只与光强成正比。 (2)遏制电压的大小与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如图3所示,电源E 反向连接,即当加速电压AK U 变为负值时,电流I 会迅速较少,当加速电压AK U 负到一定值Ua 时,电流0I =,这个电压Ua 叫做遏制电压,4所示。 212 a mv e U =?(2)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实验简介】 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而神奇的现象。在高于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光电现象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解释为爱因斯坦所提出。科学家们在研究光电效应的过程中,物理学者对光子的量子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响。 普朗克常数记为h,是一个物理常数,用以描述量子大小,约为62619 .6。在量子力学中占有重要的角色,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研10 ?-34 s J? 究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假定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计算的结果才能和试验结果是相符。这样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每一份能量子等于,为辐射电磁波的频率。普朗克常数是自然科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常量,它可以用光电效应简单而又准确地测量。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实验仪器】 GD-4型智能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由光电检测装置和实验仪主机两部分组成)光电检测装置包括:光电管暗箱GDX-1,高压汞灯箱GDX-2;高压汞灯电源GDX-3和实验基准平台GDX-4。实验主机为:GD-4型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该仪器包含有微电流放大器和扫描电压源发生器两部分组成的整体仪器。

【实验原理】 1、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P s E hv W =- (1) (其中:P E 是电子的动能,hv 是光子的能量,v 是光的频率,s W 是逸出功, h 是普朗克常量。)s W 是材料本身的属性,所以对于同一种材料s W 是一样的。当光子的能量s hv W <时不能产生光电子,即存在一个产生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0v (0/s v W h =)。实验中:将A 和K 间加上反向电压KA U (A 接负极),它对光电子运动起减速作用.随着反向电压KA U 的增加,到达阳极的光电子的数目相应减少,光电流减小。当KA s U U =时,光电流降为零,此时光电子的初动能全部用于克服反向电场的作用。即: s P eU E = (2) 这时的反向电压叫截止电压。入射光频率不同时,截止电压也不同。将(2)式代入(1)式,得: 0s h U v v e =-() (3) (其中0/s v W h =)式中h e 、都是常量,对同一光电管0v 也是常量,实验中测量不同频率下的s U ,做出s U v -曲线。在(3)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这是一条直线。若电子电荷e 已知,由斜率h k e = 可以求出普朗克常数h 。由直线上的截距可以求出溢出功s W ,由直线在v 轴上的截距可以求出截止频率0v 。如图(2)所示。 2、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在照射光的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光电管中的电流I 与光电管两端的电压AK U 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理想曲线与实验曲线有所不同,原因有: ①光电管的阴极采用逸出电势低的材料制 成,这种材料即使在高真空中也有易氧化的趋向,使阴极表面各处的逸出电势不尽相等,同时,逸出具有最大动能的光电子数目大为减少。随着反向电压的增高, 光电流不是陡然截止,而是较快降低后平缓的趋近零点。

黑体辐射实验

实验十 黑体辐射实验 实验者:头铁的小甘 引言: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大于绝对零度,就会向周围发生辐射,这称为温度辐射。 黑体是指能够完全吸收所有外来辐射的物体,处于热平衡时,黑体吸收的能量等 于辐射的能量,由于黑体具有最大的吸收本领,因而黑体也就具有最大的辐射本 领。这种辐射是一种温度辐射,辐射的光谱分布只与辐射体的温度有关,而与辐 射方向及周围环境无关。 6000o K 5000o K 4000o K 3000o K 图 1 黑体辐射能量分布曲线 黑体辐射 p lanck 公式 十九世纪末,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对黑体辐射进行了 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实验测出黑体的辐射能量在不同温度下与辐射波长的 关系曲线如图 1 所示,对于此分布曲线的理论分析,历上曾引起了一场巨大的风 波,从而导致物理世界图像的根本变革。维恩试图用热力学的理论并加上一些特 定的假设得出一个分布公式-维恩公式。这个分布公式在短波部分与实验结果符 合较好,而长波部分偏离较大。瑞利和金斯利用经典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也得 出了一个分布公式,他们得出的公式在长波部分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而在短波 部分则完全不符。如图 2。因此经典理论遭到了严重失败,物理学历史上出现了 一个变革的转折点。 实验原理: Planck 提出:电磁辐射的能量只能是量子化的。他认为以频率ν做谐振动 的振子其能量只能取某些分立值,在这些分立值决定的状态中,对应的能量应该 是某一最小能量的 h ν整数倍,即 E=nh ν,n=1,2,3,…,h 即是普朗克常数。在 此能量量子化的假定下,他推导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公式 )() 1(35 1 2--= Wm e C E T C T λλλ

热传递方式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热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叫做传导。 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在气体或液体中,热传导过程往往和对流同时发生。各种物质都能够传导热,但是不同物质的传热本领不同。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各种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其中最善于传热的是银,其次是铜和铝。瓷、纸、木头、玻璃、皮革都是热的不良导体。最不善于传热的是羊毛、羽毛、毛皮、棉花、石棉、软木和其他松软的物质。液体中,除了水银以外,都不善于传热,气体比液体更不善于传热。 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来传热的方式叫做对流。 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现象比液体更明显。 利用对流加热或降温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质可以流动,二是加热方式必须能促使物质流动。 辐射热由物体沿直线向外射出,叫做辐射。 用辐射方式传递热,不需要任何介质,因此,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地球上得到太阳的热,就是太阳通过辐射的方式传来的。 一般情况下,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补充内容: 一、热传递与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并列为三种传递过程。 二、热传递与热传导的关系 有许多人在学习物理、解答物理习题时,常把热传递与热传导混为一谈,认为热传递与热传导描述的是同一物理过程,殊不知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由内能与热能一节以及热、热运动与热现象的阐述可知,物体的内能就是组成物体全部分子、原子的动能、势能和内部电子能等总和,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分子、原子有规则运动的能量交换来达成,也可以通过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能量交换来达成(或者是两者兼有)。前者能量交换的方式就是作宏观机械功的方式,后者能量交换的方式就是所谓的热传递。更确切地讲,所谓热传递就是没有作宏观机械功而使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过程。它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实际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常常是相伴进行的,重要的是看哪一种方式占主要地位。在热力学中,把除了热传递以外的其他一切能量转移方式都归于作功。所以,热传递和作功是能量转移的两种方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式。 由以上论述可知,热传递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它具体又包括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形式。为了帮助大家能把热传递与热传导更好地加以区别,下面我们有必要对热传导、对流和总辐射分别作论述。 热传导指的是物质系统(气体、液体或固体),由于内部各处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热能(内能)从温度较高处向温度较低处输运的现象。 热传导的实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或电子的相互碰撞,而使热能(内能)从物体温度较高部分传到温度较低部分的过程。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在气体、液体中它往往与对流同时发生。各种物质的热传导性能不同,热传导过程的基本定律是博里叶定律。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五、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 普朗克常量是量子力学当中的一个基本常量,它首先由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提 出,其值约为s J h ??=-34 10626069 .6,它可以用光电效应法简单而又较准确地求出。 光电效应是这样一种实验现象,当光照射到金属上时,可能激发出金属中的电子。激发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光电流与光强成正比2、光电效应存在一个阈值频率(或称截止频率),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某一阈值频率时,不论光的强度如何,都没有光电子产生3、光电子的动能与光强无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4、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一经光线照射,立刻产生光电子(延迟时间不超过9 10-秒),停止光照,即无光电子产生。传统的电磁理论无法对这些现象对做出解释。 1905年,爱因斯坦借鉴了普朗克在黑体辐射研究中提出的辐射能量不连续观点,并应用于光辐射,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建立了光电效应的爱因斯坦方程,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各项基本规律,使人们对光的本性认识有了一个飞跃。1916年密立根用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的上述理论,并精确测量了普朗克常数,证实了爱因斯坦方程。因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爱因斯坦与密立根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子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 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 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实验仪器 GD-3型光电效应实验仪(GD Ⅳ型光电效应实验仪)

图1 光电效应实验仪 实验原理 1、 光电效应理论:爱因斯坦认为光在传播时其能量是量子化的,其能量的量子称为光子,每个 光子的能量正比于其频率,比例系数为普朗克常量,在与金属中的电子相互作用时,只表现为单个光子: h εν= (1) 2 12 h mv W ν= + (2) 上式称为光电效应的爱因斯坦方程,其中的W 为金属对逃逸电子的束缚作用所作的功,对特定种类的金属来说,是常数。 2、实验原理示意图 图2 图3

物化实验报告燃烧热的测定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明确燃烧热的定义,了解定压燃烧热与定容燃烧热的差别。 2、掌握量热技术的基本原理;学会测定萘的燃烧热 3、了解氧弹量热计的主要组成及作用,掌握氧弹量热计的操作技术。 4、学会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二、 实验原理 通常测定物质的燃烧热,是用氧弹量热计,测量的基本原理是能量守恒定律。一定量被测物质样品在氧弹中完全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使氧弹本身及其周围的介质和量热计有关附件的温度升高,测量介质在燃烧前后温度的变化值T ?,就能计算出该样品的燃烧热。 ()p V Q Q RT n g =+? (1) ()V W W Q Q C W C M +=+样品21总铁丝铁丝水水(T -T ) (2) 用已知燃烧热的物质(本实验用苯甲酸)放在量热计中燃烧,测其始末温度,求出T ?。 便可据上式求出K ,再用求得的K 值作为已知数求出待测物(萘)的燃烧热。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SHR-15氧弹量热计1台;贝克曼温度计;压片机 2台;充氧器1台;氧气钢瓶1个;1/10℃温度计;万能电表一个;天平 2.试剂 铁丝;苯甲酸(AR);萘(AR );氧气 四、实验步骤 1、测定氧氮卡计和水的总热容量 (1)样品压片:压片前先检查压片用钢模,若发现钢模有铁锈油污或尘土等,必须擦净后,才能进行压片,用天平称取约0.8g 苯甲酸,再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一根铁丝质量,从模具的上面倒入己称好的苯甲酸样品,徐徐旋紧 压片机的螺杆,直到将样品压成片状为止。抽出模底的托板,再继续向下压,使模底和样品一起脱落,然后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重。 分别准确称量记录好数据,即可供燃烧热测定用。 (2)装置氧弹、充氧气:拧开氧弹盖,将氧弹内壁擦净,特别是电极下端的不锈钢接线柱更应擦十净,将点火丝的两端分别绑紧在氧弹中的两根电极上,选紧氧弹盖,用万用表欧姆档检查两电极是否通路,使用高压钢瓶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则。将氧弹放在充氧仪台架上,拉动板乎充入氧气。 (3)燃烧温度的测定:将充好氧气后,再用万用表检查两电极间是否通路,若通路将氧弹放入量热计内简。用量筒称3L 自来水,倒入水桶内,装好搅拌轴,盖好盖子,将贝克曼温度计探头插入水中,此时用普通温度计读出水外筒水温和水桶内的水温。接好电极,盖上盖了,打开搅拌开关。待温度温度稳定上升后,每个半分钟读取贝克曼温度计一次,连续记

热辐射

崇明县新光中学课堂教案设计表课题 热在固体中和真空中的传递 授课 时间 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实验,知道热在固体以传导的方式传递。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理论推测的方法揭示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情感目标:通过辐射传递热的实验,知道热在空气中除通过对流方式外还可以通过辐射等方式传递。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热在固体中以传导的方式传递。 2.辐射传热不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1.通过粒子理论解释传导现象。 2.辐射传热的现象以及辐射与传导、对流传热的根本差异 学情 教情 分析 教学 准备 铜棒、隔热板、氯化钴试纸、酒精灯\温度计2支,100瓦灯泡、灯座、接线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在屏幕上投出物质的三态粒 子构成模式图以及相关表 格。 让学生明确热在固体中不 可能通过对流传递。 ◆回顾物质的三态特性, 并复习热在气体和液体 中的传递方式——对 流。 明确热在固体中不可能通过 对流传递。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授新课实验1 ◆提问:为什么要将氯化 钴试纸能湿? ◆提问:为什么在铜棒靠 近酒精灯一侧加隔热 板。 ◆提问:为什么A氯化钴 试纸最先变绿?最先A 变绿然后B变绿最后C 变绿的实验结果可以得 出什么结论? ◆注视教师的实验操作过 程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 题。 通过实验现象知道热在固体 中从高温的一端传递到低温 的一端的方式称为传导 说明:隔热板可使用 泡沫塑料制作但在靠 近火焰一侧需加硬纸 板。

教授新课2.屏幕上投出实验装置或使 用教材中的图片作参考。 要求思考为什么两支温度计 的安装位置不同? ◆预测实验结果。 ◆为什么要记录两支温度 计的起始温度 ◆实验结果的分析。 ①要对实验结果进行 比较分析。 ②两支温度计升温幅度不 同的原因是由于热在空气中 可以通过对流和辐射等方式 传递。 ◆观看图片并安装实验 装置。 ◆思考:为什么两支温 度计的安装位置不 同? ◆预测实验结果,并填 写工作纸。 ◆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起 始温度。 ◆记录5分钟后两支温 度计温度。 组内分析实验结果。 列举辐射传递热的 例子 小结 热在固体中从高温的一端传递到低温的一端的方式称为传导 热在空气中可以通过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传递。 作业 反思 与重 建

热传导与热辐射大作业报告..

热传导与热辐射大作业报告

目录 一、作业题目.............................................................................................................................. - 1 - 二、作业解答.............................................................................................................................. - 2 - 个人感想.................................................................................................................................... - 17 - 附件.计算中所用程序.............................................................................................................. - 18 -

一矩形平板a x ≤≤0, b y ≤≤0,内有均匀恒定热源0g ,在0=x 及0=y 处绝热,在a x =及b y =处保持温度1T ,初始时刻温度为0T ,如右图1所示: 1、求0>t 时,矩形区域内的温度分布()t y x T ,,的解析表达式; 2、若m a 18=,m b 12=,301m W g =,6T 1=0K m W k ?=0.1,热扩散系数20.8m s α=。请根据1中所求温度分布用 MATLAB 软件绘出下列结果,加以详细物理比较和分析: (a) 300s 内,在同一图中画出点)4,0(、)8,0(、()0,6、)0,12(、)6,9((单位:m )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b) 200s 内,画出点)4,18(、)8,18(、()12,6、)12,12(、)6,9((单位: m )处,分别沿x 、y 方向热流密度值随时间的变化; (c) 画出s s s s s t 1501251007550、、、、=时刻区域内的等温线; (d) 300s 内,在同一图中画出点()0,9(单位:m )在0g 分别等于 31m W ,32m W ,33m W 情况下的温度变化; (e) 300s 内,比较点(9,6) (单位:m )在其它参数不变情况下热导 率分别为K m W ?5.0、K m W ?0.1和K m W ?5.1的温度、热流密度变化; (f) 300s 内,比较点(9,6) (单位:m )在其它参数不变情况下热扩 散系数分别为m 24.0、s m 28.0和s m 22.1的温度、热流密度变化; 3、运用有限差分法计算2中(b)、(d)和(e),并与解析解结果进行比较,且需 将数值解与解析解的相对误差减小到1‰以下; 4、附上源程序和个人体会; 以报告形式整理上述结果,用A4纸打印上交。

热成像仪原理

热成像仪原理 热成像仪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形反映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从而获得红外热像图,这种热像图与物体表面的热分布场相对应。通俗地讲热像仪就是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红外能量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热图像的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 热像仪的应用非常广泛,只要有温度差异的地方都有应用。比如:在建筑领域,检查空鼓、缺陷、瓷砖脱落、受潮、热桥等;在消防领域可以查找火源,判定事故的起因,查找烟雾中的受伤者;公安系统可以找夜间藏匿的人;汽车生产领域可以检测轮胎的行走性能、空调发热丝、发动机、排气喉等性能;医学可以检测针灸效果、早期发现鼻咽癌、乳腺癌等疾病;电力检查电线、连接处、快关闸、变电柜等。 热像仪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形反映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从而获得红外热像图,这种热像图与物体表面的热分布场相对应。通俗地讲热像仪就是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红外能量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热图像的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 任何有温度的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热像仪就是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通过有颜色的图片来显示被测量物表面的温度分布,根据温度的微小差异来找出温度的异常点,从而起到与维护的作用。一般也称作红外热像仪。 一.热像仪的发展 热像仪在最早是因为军事目的而得以开发,近年来迅速向民用工业领域扩展。自二十世纪7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开始使用热像仪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 热像仪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非常轻便的现场测试设备。由于测试往往产生的温度场差异不大和现场环境复杂等因素,好的热像仪必须具备160*120像素、分辨率小于0.1℃、空间分辨率小、具备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合成功能等。 热像仪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形反映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从而获得红外热像图,这种热像图与物体表面的热分布场相对应。通俗地讲热像仪就是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红外能量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热图像的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 二.热像仪的品牌 作为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热像仪的知名品牌主要集中在美国。近年来,我国在热像仪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在技术上相对美国还有一定差距,相信国内品牌再经过几年的发展,一定能够和美国品牌抗衡。 热像仪的品牌非常多,客户在选择时,有点无从下手,在选择热像仪时,建议选择大品牌的热像仪。 2012年4月,美国知名的Thermal infrared imager TIMES,发布了2011年全球热像仪品牌排名,美国RNO连续5年荣登销量榜首,其PC160G热像仪更是以40%的市场份额连续8年荣登单品销量冠军。在选择时,可以根据这个排名,进行参考选择。同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型号。 1. 美国RNO RNO公司于1940年成立于美国芝加哥,是全球历史最为悠久的热像仪生产企业,在二战中,RNO热像仪曾广泛应用美国军方。经过70年的发展,RNO下设了美国RNO热像仪公司,美俄合资RNO夜视仪公司。RNO是全球最为专业的热像仪公司,其下属的RNO夜视仪,在3,4代高端夜视仪领域拥有极大的知名度。

ht黑体辐射出射度曲线绘制实验报告..

黑体辐射出射度曲线绘制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黑体辐射出射度曲线绘制 一、 实验目的: 学习和巩固黑体辐射定律,验证普朗克辐射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了解单色仪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二、 实验内容: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和步骤操作仿真黑体实验的装置,验证黑体相关定律。 三、 实验设备: WHS-型黑体实验装置,计算机,打印机等。 四、 实验原理: 黑体是一个能完全吸收并向外完全辐射入射在它上面的辐射能的理想物体。黑体的光谱辐射量和温度之间存在精确的定量关系,确定了黑体的温度,就可以确定其他的辐射量,因此黑体辐射定律在辐射度学中起了基准作用,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黑体,用人工的的方法可以制成尽可能接近绝对黑体的辐射源。钨的熔点约为3695K ,充气钨灯丝的光谱辐射分布和黑体十分相近,因此可以用来仿真黑体。CIE 规定分布温度2856K 的充气钨丝灯作为标准A 光源,以此实现绝对温度为2856K 的完全辐射题的辐射,即标准照明体A 。本次试验所用的WHS-1黑体实验装置就是以溴钨灯模拟黑体的辐射源,通过改变灯丝的电流来模拟改变黑体的色温。 描述黑体辐射定律的普朗克公式以波长表示的形式为: 1)exp(1),(2510-=T c c T M λλλ (1) 其中第一辐射常数21621m W 107418.32??==-hc c π;第二辐射常数K m 104388.122??==-k hc c ,k 为玻尔兹曼常数,c 为光速。 由于黑体是朗伯辐射体,因此可以得到黑体的光谱辐亮度表示式如下: 1)e x p (1 ),(2510-=T c c T L λπλλ (2)

北京科技大学参数检测实验报告全

北京科技大学参数检测实验报告全

实验六工业热电偶的校验 摘要:本实验重在了解热电偶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对热电偶进行校正验证镍铬热电偶的准确性并了解补偿导线的使用方法。 关键词:热电偶校正标准被校补偿导线 1 引言 (1)实验目的 1.了解热电偶的工作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了解热电势与热端温度的关系。了解对热电偶进行校正的原因及校正方法,能独立地进行校正实验和绘制校正曲线。 2.了解冷端温度对测量的影响及补偿导线的使用方法。 3.通过测量热电势掌握携带式直流电位差计的使用方法。 (2)实验设备 1.铂铑-铂热电偶(标准热电偶)1支 2.镍铬-镍硅热电偶(被校正热电偶)1支 3.热电偶卧式检定炉(附温度控制器)1台 4.携带式直流电位差计 1台 5.酒精温度计 1支 6.广口保温瓶 1个 7.热浴杯及酒精灯各1个 2 内容 1.了解直流电位差计各旋钮、开关及检流计的作用,掌握直流电位差计的使用方法。 2.热电偶校正 (1)实验开始,给检定炉供电,炉温给定值为400oC。当炉温稳定后,用电位差计分别测量标准热电偶和被校正热电偶的热电势,每个校正点的测量不得少于四次。数据记录于表6-1。 (2)依次校正600oC、 800oC、 1000oC各点。 (3)将测量电势求取平均值并转换成温度,计算误差,根据表6-3判断被热电偶是否合格。绘制校验曲线。 3.热电偶冷端温度对测温的影响及补偿导线的使用方法。 (1)1000oC校正点作完后,保持炉温不变。测量热浴杯中的水温,然后用电位差计分别测量镍铬-镍硅热电偶未加补偿导线和加补偿导线的热电势。数据记录于表6-2中。 (2)用酒精灯加热热浴杯,当水温依次为30oC、 40oC、 50oC时,用电位差计分别测量镍铬-镍硅热电偶未加补偿导线和加补偿导线的热电势。数据记录于表6-2中。 (3)用铂铑-铂热电偶测量炉温,检查实验过程中炉温是否稳定,分析若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