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功 功率》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功 功率》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功 功率》教案

3.功功率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3.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4.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5.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6.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功的两个要素,知道功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3.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教学难点

1.能计算功和功率。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1: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学生实验3:用手将书包匀速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教学活动

一、做功

生活中常常需要把粮食、蔬菜、水果等生活用品从楼下拿到楼上,工厂里常常需要把机器、材料和产品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这些过程需要推、拉、搬、提等,耗费一定的力气,在物理学中如何来描写这个过程呢?

阅读教材P82,观察:他们的效果相同吗?如图11-3-2。

小明和小聪分别用力移动箱子,发生了什么物理现象?

小明推箱子,虽然费了力气,但箱子没有移动;小聪用力将箱子拉走了。

从而引进功的概念。物理学中规定: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若用力而未移动距离或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钩码做功?为什么?

(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做功了吗?

(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

(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

(5)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提力做功了吗?

(6)手提着钩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想一想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没有距离不做功,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s=0,劳而无功);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2)有距离没有力不做功,即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F=0,不劳无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没有做功。

(3)通过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不做功,即物体受到某力的作用,但运动方向始终与该力垂直(F⊥s,劳而无功)。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身边的物理:

不同跳高方式的区别——背越式跳高优于跨越式跳高,如图所示。

背越式跳高时,由于头部和脚部在腰部下侧,因此重心也会比较低,而跨越式跳高时,重心较高。背越式跳高时,人的重心在杆的下面,身体成一个圆弧过杆,重心为圆心,人体的各个部位是依次越过横杆的,身体重心相对低,而且起伏比较小。这样克服重力做功较少,自身就更易越过。而跨越式跳高时,人的重心在杆的上面,要求有更高的高度,人体的躯干是在横杆上方一起过去的,重心相对高,并且起伏较大。所以背越式优于跨越式。

二、功的计算

1.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作功。即功=力×距离。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l焦耳=l牛顿·米(1J=1N·m)。

4. 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例题:一个人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

解:W

人=Fs=50N×2m=100J,W

=Gh=200N×0m=0J。

三、功率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教师引导: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1)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2)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3.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地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4.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教师总结:

(1)意义:功率是用来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作功率。通常用符号“P”表示。

(3)公式:P=W/t。

(4)单位:瓦特。

在国际单位制中,W的单位是焦耳(J);t的单位是秒(s);P的单位是瓦特(W)。

1瓦特=1焦耳/秒(1kW=1000W)。

5.巩固提高:

例题1: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同时推导出功率推导式:P=Fv。

例题2:体重为6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6.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学生自己阅读、解答,教师在教室巡视,给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做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规范的解题步骤。

四、功的原理

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省功。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作功的原理。

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因此功的原理对一切机械都适用。这个结论在历史上曾被誉为“机械的黄金定律”,对机械的使用和研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板书设计

3.功功率

教学反思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如果能够很好地掌

握它,就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有关的问题。因此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工作”概念的影响,学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否做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例如举重运动员高举杠铃未动,人推车车不动等,虽然人都消耗了体力,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做功;再比如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过程,也没有做功。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难点。

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材的思路进行授课,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本节课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功率,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物理 教案

目录 第七章力 (4) 第一节力 (4) 第一节弹力 (7) 第三节重力 (9) 第八章运动和力 (11)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1) 第二节二力平衡 (13) 第三节摩擦力 (17) 第九章压强 (20) 第一节压强 (20)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23) 第三节大气压强 (25)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8) 第十章浮力 (30) 第一节浮力 (30)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33) 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39)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44) 第一节功 (44) 第二节功率 (48) 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51) 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54)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56) 第一杠杆 (56) 第二节滑轮 (58) 第三节机械效率 (60)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2017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1 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进度表

2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3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含教学反思)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⑴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⑵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⑶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⑷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⑴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⑵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第1 共214 页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电 子 教 案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物理 教案(八年级上 册) 2016—2017 学年

目录 〒、【.、、/. 、〉?/ ? 科学之旅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二节运动的描述第三节运动的快慢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2 第三节声的利用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复习课复习和应用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复习课复习和应用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第四节光的折射第五节光的色散复习课复习和应用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复习课复习和应用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三节密度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复习课质量与密度复习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 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 1 实验[演示]课本图2 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图4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人教版初中物理 功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 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然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课题:科学之旅【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现象:试管自动上升。(2)器材:漏斗,乒乓

球。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现象:鸡蛋有浮有沉。(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上 全册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态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③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②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物质存在状态、特征及变化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 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 第一组:(男生做) 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 第二组:(女生做) 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 问题: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 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任务二:物态变化 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 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 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示:实验的现象是,条件是。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物理 教案

目录 第七章力 (4) 第一节力 (4) 第一节弹力 (7) 第三节重力 (9) 第八章运动和力 (11)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1) 第二节二力平衡 (13) 第三节摩擦力 (17) 第九章压强 (20) 第一节压强 (20)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23) 第三节大气压强 (25)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7) 第十章浮力 (29) 第一节浮力 (29)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31) 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35)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40) 第一节功 (40) 第二节功率 (44) 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47) 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50)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52)

第一杠杆 (52) 第二节滑轮 (54) 第三节机械效率 (56)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物理 教案(八年级上册) 2016—2017学年

目录 科学之旅 .......................................................................................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2) 第三节声的利用................................................................................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复习课复习和应用..............................................................................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复习课复习和应用.............................................................................. 第四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二节光的反射................................................................................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第四节光的折射................................................................................ 第五节光的色散................................................................................ 复习课复习和应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复习课复习和应用..............................................................................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质量.................................................................................. 第三节密度.....................................................................................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复习课质量与密度复习...........................................................................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题: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

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 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 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 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 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 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 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 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初级中学校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指导思想: 从这一个学期开始,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所以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先从兴趣着手,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工作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四、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虽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看似难度降底了,但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学生涫习的难度反而增加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己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20节以上,还要上了一堂教学观摩课。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 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1实验[演示] 课本图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图4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活动及反思) 教学活动: 一、新课引入 教师: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那什么是力呢? 学生:仔细观看,并积极回答问题 二、新课讲授 教师: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1、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 2、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 3、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 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 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 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所以 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简单介绍牛顿

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学生:积极参与,切实感受力的大小 教师:那1N有多大呢? 教师:关于力,老师这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并得出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演示实验演示1 (1)捏一下橡皮泥; (2)拉伸一下弹簧 学生: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师:讲授 但有的同学说,我按桌子,就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呀? 演示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