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龙圆兵变-历史经济学视角下的辛亥革命

茶叶龙圆兵变-历史经济学视角下的辛亥革命
茶叶龙圆兵变-历史经济学视角下的辛亥革命

作者:沙梨熊发表日期:2011-7-23 11:17:00 回复

1楼只看此人屏蔽此人

“当一名伦敦主妇开始享受悠闲的下午茶时,汉口的新军却踢翻了汤锅”。

本月开始,维尼开始历史经济学专题扫盲,开8历史真相背后的经济学潜规则,第一篇,茶叶革命。

有文盲会问,出口伦敦的茶叶和武昌的兵变会有毛个联系?维尼从头开始推导,先简单梳理一下晚清的财政史(这部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没兴趣的可以跳过。反正维尼向来对文盲读者群就没报过多大的希望)

晚清财政抓住几个重点就可以厘清。福寿膏战争之前,朝廷最大宗的收入是田赋,皇粮国税养活衙门官人,这是最标准的封建经济模式。之后五十年,世局大变,朝廷又多了两大宗收入,一是外战带来多口通商,关税大增,一是内战带来地方自辟财源,厘金大涨。虽然关税要和洋人协商,厘金要和地方分肥。但毕竟是新增财源,朝廷国库多了两大进项,自然底气足,可以夸口同光中兴。

说句题外话,财富这回事,不是藏之于民,就是掌控于官。历史上所谓中兴,盛世之类名词,无非都是一些伪概念而已。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之前,综合实力肯定是中国的N倍,可要论国民日常平均生活水平,拿日本农民

来说,不要说和沿海一带的江浙农民比,就连战乱不断的四川农民都比他们吃得饱。而民国的小资文人,更是没事就去游学,因为东洋消费低,下女便宜嘛。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关键在于当时的日本是个高度集权国家,典型的国富民穷,而民国就如当今的希腊,虽说政府更迭,党争不断,国家财政吃紧,可因为权力分散,多级制衡,自由度就高,财富多半藏于民间,国民的生活水准自然差不到哪去,于是有了北洋的白银时代,南京的黄金十年。

言归正传,继续说晚清财政,甲午,庚子两次战后天价赔款。朝廷没钱赔,只好借外债赔款,可外债也是要还本付息的。于是关税和厘金被拿来做了信用抵押。事情到了这儿,朝廷如果不多事,帐目总体还是平的(田赋支应官人行政开销,关税,厘金支应外债本息偿还),可朝廷又要搞新政,这就是财政的拐点,新政有两个火车头,一是练军,一是学堂。

旧军的团防营勇,主业干的是城管,协警的活,副业则是靠漕运,里卡之类自主创收,养活自己。好比现在,每当看见黑猫警长们,出现在高速路卡,为淫民服务的时候,大家就知道,春节快要到了。而旧式的科举教育,教材大纲都是固定的,最多也就是自己或是宗族出钱,私塾,义塾里雇几个老家伙来讲解一下应试答题技巧。这两件事,前者朝廷只是象征性的出点兵饷,后者压根不用国家财政负担。

可到了新政时代,这两样都变成了烧钱大户。要练一支近代化的新式军队,一张口就是宣统八年之前,要有48个陆战师,海军要恢复荣光,向英,德军购要开大单,教育更是要建立从初小,高小,到中学,大学,师范,技校等一系列大手笔,全包式的新学堂。这两笔巨额财政开支从哪来?有两个新式发动机。

一是福寿膏捐,一是铜元余利。福寿膏税收,大家都明白。铜元余利稍微解释一下,晚清货币,开始只有铜钱和银两,后来外洋流入了银元(这些都下文细说)。因为当时市场银价下跌,出现银贱铜贵。官府看到这点,有了办法,制作铜元。关键在这,材质上看,都是用铜,一个铜钱重1钱2分,一个铜元重2钱7分,可币值上,一个铜元却等于十个铜钱。说白了,铸币余下六成的铜,成为官府余利,这笔钱可以去套购白银等等,里头花样多多,各级官府的小金库自然膨胀。

起初,两个发动机牵引两台机车,还能全速前进,可到后头,困难了,先是福寿膏捐,朝廷和地方官府为了分配份额问题,上下互有心结,彼此屡屡杯葛,而且洋人提出禁烟案,给朝廷施加了巨大压力。洋人为何这么环保?因为大清的山寨能力太强,土药已经压制了洋药,还能反过来抢滩英伦市场,逼得洋人只能产业升级,开发研究白面去了,所以在禁烟问题上洋人是很高调的。有了地方抗税与外人禁烟压力,朝廷在土膏统捐问题上,收入自然大减。

后有铜元烂铸,带来的通胀。这也很好理解,开始银贱铜贵,法定100铜元换1银元,实际市场价格是75铜元换1银元,这叫升水。官府投放出去的铜元,市场信用高,再加上铸造过程中抽水的6倍铜元余利,于公于私都是情势一片大好。可市场行情变幻,欲望更是难以抑制。官府看见铜元推行顺畅,价值看涨,于是把手头劫余的那六成铜,干脆也铸成铜元投放市场,牟取暴利。可同一时期,国际银价却开始回升,这下悲催了,超额投放的铜元加上银价回升,变成双鬼拍门的格局,通胀如期而至,要120个铜元换1个银元,这叫贴水,之后铜元比价一路跌,最后贴水变成跳水,不仅余利泡沫破灭,而且背上更大的财政包袱。

福寿膏捐发动机熄火,铜元余利发动机着火。那练军和学堂两台机车怎么办?又不能停下来,只能再想辙开辟新财源,学堂这一块,推出印花税,盐斤加价,田赋加征,厘金加课,杂税统捐,房屋契税等等,光听这些名称,就知道草民有福了。于是有了宣统二三年间,乡民反钉户牌,捣毁学堂的群体性事件(老百姓最直接,晓得人口普查,钉户牌这类把戏,都是为了确定收税目标做的前期摸底热身,新增的赋税又大都是流向学堂)。而为了练军,提出的建议更多,有说要用宫中内帑,隆裕太后说这是欺负寡妇,有说要开捐例,要借洋债,清流说这是丧权辱国,侮辱斯文,有说要借用巡警衙门结余的财政预算,善耆说绿衣吃饭凭什么要我们黑皮出钱,有说要邮传部把火车票提高两成,盛宣怀说俺们交通部又没有高铁,最后不知那位高人想出的办法,茶叶出口,商战强国。

简单点说。要靠茶叶为外贸龙头,出口套汇,既商战扬我国威,又换回了大笔资金,用以练军云云。有时候和这些FQ压根就没法交流。他们所谓的战略思维逻辑都是呈单细胞直线发展,好像洋人都是SB,坐在那等着你来赚他钱似的。茶叶出口了吗?出了。外汇有了吗?有了。中国茶商赚了吗?赚了。洋人喝茶喝傻了吗?没傻?那有人问,难道各方都满意了,就没人亏吗?这项贸易里的确所有交易方都满意了,可和茶叶外贸半点关系都没有的中国人都亏了。

这笔账的奥妙在哪里呢?首先洋人身上毛多,比孙猴都精,绝对不做亏本生意,买卖的时候都是压价到比当地成本还低才成交,在外贸环节,大清茶商一毛钱都赚不到。那茶商都是亏本倾销?为什么亏本都作?雷锋投胎,还是有出口退税?是不是姓雷不好说,退税,那时的海关是洋人话事,这些小动作还搞不了。

关键在于银价汇率。大清是银本位,宣统时代英国是金本位,1英镑含7.3几克黄金,当时国际金银比价是1比38左右,大清1库平银含银34点几克,7.3几乘38再除以34点几,大概1英镑等于8两多银子。这是理论上的合理汇率。但大清是个汇率操纵国,上手段。

英商支付的是英镑,而外汇洋钱是要先在户部银行或是各有官方背景的票号,钱庄结算的,在那兑成能在国内通用的银元或是银票交给茶商。朝廷只要把汇率调高几个价位,也就是人为让白银贬值,油水就来了。例如,一箱茶叶的成本是1000两,英商只肯出100镑(相当于800两),钱货两讫,拿茶走人。这100镑进了大清银行,银行把100镑外币落袋,然后按1比11的自定汇率,折合成1100两的银票,支付给茶商。现在来看,英商拿到了低于成本200两的好茶叶,清廷拿到100镑外汇,茶商扣去成本,每箱能赚100两。表面上皆大欢喜。可实际上,茶商多赚得不是洋人的钱,而是户部银行根据虚拟汇率多印的银票而已。在茶商的角度,银票就是银票,赚了就拿出去花,这多印的银票投入市场流通,票子多了,货币贬值,等于全体国民要来分摊这多出的100两银票造成的通胀。

以上这套戏法,即所谓贱卖中国。洋人获得源源不断,物美价廉的MADE in china,出口商虽说赚不到洋人钱,可由朝廷的银票贬值,操纵汇率政策,一样可以获得利润,于是扩张式上马,疯狂出口,至于朝廷,巨额英镑外汇到手,在海外当然牛气十足,凯子外交,散财童子什么角色都扮演的游刃有余,就算在伦敦股市,橡胶金融风潮中亏得一塌糊涂,眉头也都可以不眨一下。

当事三方全赢,自然也有苦主,内外都有,内部由于出口套汇政策带来白银的持续贬值,银票超限发行,市场上的通胀如期而至,外部则有印度茶商的反弹。阿三是英属地,印度茶商算半个英国人,大吉岭红茶原先在成本,关税等方面,比清茶更有优势,可他再低的成本也不可能亏本买卖,而大清是赔本赚外汇,可以把大清子民抛进通胀的苦海。阿三只是商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和朝廷这种七伤拳的战法对抗。怎么办?投诉。他们向伦敦有关当局申述,要求保护海外领的英籍商户。英国政府里也不都是大清淫民的老朋友,就有一股势力要求大清不能再操控汇率,白银被低估了,逼大清银元升值,要让汇率回到1镑比8两的合理价位上去云云

这时的大清朝廷,左右为难,外贸是要保的,汇率是要守的,不然大笔英镑外汇收入怎么来,还有那么多阿哥,格格在海外的花销要从这支出,但是国内市场的通胀压力,洋人狗拿耗子的压力都很大。开始可以从小处用技术弥缝,例如,可以加息控制货币流通,各口岸都在微调,宁波6.2厘,上海7.1厘,幅度不大,重庆,京师动作大,一下子拉到12厘,汉口9.3厘,宜昌11厘,长沙11厘等等。但慢慢的,光是加息这类小手段,也吃不住劲,通胀这匹野马眼看要变奔马了。

朝廷于是决定祭出大杀器,货币改革计划浮出水面。表面上是要推出新版的龙圆,号称要取代之前市场上不规范发行的各种金属货币,实际上是要主打不可汇兑的纸币制度。点解?纸币这回事,本质只是一种货币符号,支撑他市场价值的,其实是发行方,也就是政府的信用额度。政府的信用担保是什么呢,是国库里压仓的货币发行保证准备金,即贵金属以及国际承认的有价证券等等。例如美元,70年代之前,美国人拿着35美元就可以去美国银行兑换1盎司黄金,所以美元又叫做美金。这就是纸币与硬通货的可汇兑制度,这是国家商业信用,如此国家发的纸币,淫民才情愿接受,使用的放心,币值稳定。还有一种是纸币不兑换制,这是演化到一定阶段,已经有了成熟稳定,透明公正的自由金融市场,淫民拿了纸币,可以投入金市,股市,汇市在完全自由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硬通货交易,这也行。最怕是碰上那种,强迫你用金银细软兑换他的纸币,又不可逆向兑换,再建几个虚拟网模式下的所谓股市之类,设套逗你玩的超级庄家。碰上这样的庄家,淫民也只能自求多福。大清朝廷很有超前意识,提前百年就想玩这套把戏。

龙票欲出,首先还要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可这时通胀已经初露锋芒,新

军也是拿军饷养家糊口的,先军政治的主体思想,朝廷也是懂得,于是有一系列先军政策的出台。

以下先来晒一晒当时一个普通新军士兵的月薪,与日常用度(维尼举例不取军官,而取军曹以及普通士兵,因为正式军官都属于已经上岸了的人群,不在考察范围之内)

正目(班长)5.1两,副目(副班长)4.8两,正兵(上等兵)4.5两,副兵(列兵)4.2两

再看常态下,相对稳定的市场货币兑换以及物价(宣统3年正月,汉口)

1两白银约等于1.2块(银元),1银元约等于116枚(铜元),1铜元约等于10文(铜钱)

食,1升米~60文,1斤猪肉~74文,1斤红糖~35文,1只鸡~48文,1只鸡子~4文,1两猪油~120文,1两茶50文,1两福寿膏~1400文,1两旱烟~200文,1两水烟~16文,1只鸭~100文,2根蒜苗~1文,5根葱~1文,1斤米酒~40文,1斤菜油~70文,

衣,1匹白布~700文,洋布1匹~1200文,

住,汉口河街买屋300两,正街店面房500两,汉口河街买屋300两,夹街买屋100两,后湖土地一方40两,武昌,汉阳房价比汉口便宜三分之一,

行,租界洋车一次30文,江上小划子摆渡来回10文

一个军曹(士兵)自己日常在营中的三餐食宿,是朝廷全包。有人统计过,一个普通军人年纯收入为45~55两白银,而当时各阶层收入(养活五口之家为基准),最低生存额度15~33两(佃农以及城镇雇工),自耕农到富农为40~60两。因此新军军人一个人可以赚出一家五口的1年花销,相当于小康阶层了。

以上是通胀初露锋芒时的情况,朝廷也知道,如果通胀奔马出现,湖水就不会这么平静。朝廷有未雨绸缪的准备。先军政治的核心就是要优先保障军人的利益不因通胀缩水。于是在军饷的发放上,朝廷有了精心的安排。当时理论上是有四大货币单位(银两,银元,铜元,铜钱)。新军军饷的账面结算,用的是标准的银两单位。但在实际生活中,银两不是常用单位,银元,铜元,铜钱才是市场单位。朝廷知道有通胀,故而在发军饷时,已经预先把贴水也算入内,实际就是财政补贴。而且规定军饷的发放要按7银3铜的比率发放.

例如一个正兵,一月军饷是4.5两,按常规理论牌价,1两银比1.2银元,1银元比116铜元,1铜元比10文铜钱,那么他的月工资折合5.4银元,或是510.4铜元,或是5140文铜钱。

可按朝廷先军优惠政策,就不是这么算了,而是按通胀状况下的黑市牌价来发放。此时,1两银比1.6银元,1银元比170铜元,1铜元比16铜钱,再加上硬性规定军饷必须按照银币七成,铜币三成来发放,那么他可以领取的数目是5块多银元,以及370余枚铜元。

按理朝廷已经够体恤了,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又有新问题,一是市场的通胀幅度每天都有新变化,以米价和猪肉价格为例,汉口的米价从5月开始,冲破了1升80文的大关。60文是米市的稳胆,在这个价位上浮动,哪怕涨个十几文,虽属通胀,但还在市场可以消化应对的范畴之内,可如果走高到80文,这就是触到了红线,过了这个价位,市场自动调补的临界点就被突破了,之后的涨幅,过九破百,那是分分钟的事。好比美女泡小熊,抱住维尼才是60文,之后前戏虽然她可以上下其手,可维尼的心智还在,还能守住底线,可如果她就势把维尼推倒,也就是过了80文,有了第一次,再往后,维尼就是她案板上的肉,一夜十三郎,

精尽人也亡,悲剧就诞生了。

再来看猪肉价格,年初74文一斤,可到十月初已经向每斤300文挺进,这是市场通胀方面,还有军饷的问题,按理朝廷连发多少,按什么比例发放都规定了,不会有什么争议,可大清的事情就那么回事,不管什么政策,具体的经手人,才是关键。本来应该发放的是银元和铜元,可各级军官们却发放银元票和铜元票,理论上银元票和铜元票是银元,铜元的纸币单位,有相同的价值。可实际上官钱局印的纸币那里会和叮当响的金属货币是一回事,里头的抽水也不是小数目。

菜市场通胀,薪水被吃红,一月赚的那4~5两银子,折耗下来,不要说养活家人小康,还可能会跌回低保线下,军心不稳,如果是私底下个人内心想法,牢骚抱怨一下,还不算大事。关键是还有一个寄生性的传销组织文学社在。

前文已经说过文学社是个什么样的结构组织模式,人家是搞教会传销出身,每个月按连队排班收取会费来维持,现在碰上这样的局面,文学社的资金链也断了,后期干脆决定不收会费了,因为按当时的通胀幅度,原先每个军人月薪十分之一的会费(也就是4钱2分银子),以文学社273个核心骨干,以及将近千名基层会员的规模,每月最多也就收到600块银元票左右,这连他的一份机关报,一月出版花销都难以支撑(因为当时光印刷费用,汉口大成印刷公司的纸张费用,1担纸张都升到银元10块以上)。维尼上文分析过,如果是普通的传销组织,资金链断裂的后果不过是上线卷余款跑路,下线的三姑六婆,街坊师奶,哭过骂过也就算数。可文学社不同,他的上线是野心家,下线是丘八,传销的产品叫做革命,资金链断裂之时,就是转做正式实体店的开始。

再看他们选择的开张日期,八月十五。这里头也有经济学的潜在逻辑。文盲都说这是模仿朱哥当年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旧例,其实里头有更深的考量。首先1911是个退伍兵的大年,06~07年入伍的士兵,到宣统三年,服役期满,要陆续退伍,按清军的惯例,挺人性化的,这个月接到通知,可以下个月再走,因为这样退伍兵可以多领一个月的军饷。而且如果碰到三节(春节,端午,中秋),部队里照例还有恩饷发放。选在中秋节,有三大好处,中秋聚餐,老兵退伍,奖金发放三碰头,有利于聚众搞事。当然消息走露,当局提前过中秋,打乱了乱党的原定计划,可就在中秋第二天,有老兵去官钱局兑换银元票时,碰上了汇兑的麻

烦,发生了退伍兵打砸官钱局的事故,这些维尼就都不说了,下月继续更新,顺便跪求电影《青春期》的120分钟完整版,维尼之下到一个五十分钟版本的,郁闷啊!

最新辛亥革命历史局限

【材料素材】 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所以不可避免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首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其次,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革命实难继续下去。 第三、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第四,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第五,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最后,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对于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经济、社会性质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引导力量。我想辛亥革命在驱动中国政治现代化方面的影响尤为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绵延整整两千多年,在此期间历经了一代代王朝的变迁。这种历代政权的变迁并非革命,只是一种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用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前所未有地提出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可以说是我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虽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依然命途多舛,发展风云多变 ,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其以后中国在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为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从政治形态与体制上彻底推翻了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虽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使人们观念上引起的巨大转变却不容小觑。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了这样的背景,各种政党团体、社会组织和报纸杂志纷纷涌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继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我想政党政治是辛亥革命对政治的影响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对于国家政治结构与模式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皇权专制时代,政党不允许存在,即使在‘预备立宪’的清末,凡与政治及公事有关的结社集会,同样也不可以‘照常设立’。” 最后,我想以上海为例,尽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在帮助各大城市确立以后的政治地位,增大政治影响方面的重大影响。孙中山曾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后上海政治及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伟大意义:“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辛亥革命给上海带来的进步可以说是全方面的,尤其推动了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上海本身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通商巨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经济实力。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疾风骤雨般的革命更是为上海提供了一个政治突越的契机。“当时上海聚集了一大批有政治声望、有全国影响、有经济实力的士绅名流,如赵凤昌、熊希龄、伍廷芳、李平书,等等,他们的态度逐渐转变,与革命党人携手合作,大大提升了上海在当时政治风云中的影响力”。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在上海整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都可以算是一个意义显赫而无比重要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金冲及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像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像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

100年前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100年后的中国,到处是发展和进步的蓬勃场面,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昔日积贫积弱的历史旧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日之中国,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今日之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今日之中国,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民族复兴的伟业,孙中山先生76年前的临终遗言,依然震聋发聩;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继承先生遗志,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祖国,并保持了繁荣稳定。实践证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绝不允许改变。而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 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逢其时。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 (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局限性:没有反帝国主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所以不可避免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摘要:辛亥革命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本文围绕着这一观点,以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程作为基础,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与其历史意义。不夸大辛亥革命的正面影响,也不对它的历史进步方面的意义予以抹杀,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袁世凯,失败,历史意义 一、革命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帝国议会产生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激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 2、清末变革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发起“戊戌变法”,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导致流产。1901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5日,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君主立宪。1905年,清政府曾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7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集权皇室的阴谋;令有心改革之士大失所望,转而同情革命,也敲响了亡清的丧钟。 3、文化与军队的革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4、革命团体的陆续成立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历史上,许多人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它没有改变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完成,从这个角度而言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它的历史功绩虽然卓越,但却是在“欢呼声中失败”了。 上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终于在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国,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伟大作用,不可泯没。按照某些人的论点,辛亥革命不过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所主张的“激进主义”思想的结果,因而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历史事实证明,这场革命绝非某种主观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产物,是清政府十分腐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一句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0世纪初,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声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沦为“洋人的朝廷”。由于它的卖国和腐朽黑暗的统治,不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与立宪派的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日益走向孤立的境地。据统计,1902年到1911年,全国各地此伏彼起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

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一、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转折的关键,是中华民族走向民族独立,建设现代国家的重要开端,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大标志,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突破了历代王朝的循环演进机制,打碎了传统中国整个政治体制,因此也震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政治神经,是政治制度与社会思想的一次大飞跃。 近代中国的政治构架、政体规范和行政运作程序的转型”都是从“辛亥革命否定了以君主专制政体为核心的‘朝代国家’形态开始的。不仅如此,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影响,认为正是这次革命,“中国在完全意义上开始了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 因此辛亥革命有一下几点历史意义: 第一,完全打乱了传统的统治秩序。皇帝被拉下马了,皇帝是旧统治秩序中的头,辛亥革命砍掉了这个头,整个旧秩序就全乱了套。此后,旧社会势力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来。 第二,民众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从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帝制下的中国老百姓被称作“子民”或“蚁民”,民国里的老百姓觉得自己是国家主人了,孙中山将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人民将民国比作一公司,老百姓是公司的主人。 第三,它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皇帝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打破的呢?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石。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亥革命后大盗窃国,帝制复辟,中国又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有识之士仍在黑暗中摸索。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革命党人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来,依靠并发动群众严重不足,尤其是同广大下层民众的脱离,同盟会又是一个十分松散的组织,成员十分复杂,导致这场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使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实现人们原先对它的期望”。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一、背景: ①、《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掀起了瓜 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三民主义的提出,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 想基础。 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 ⑤、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军事基础。 ⑥、文学社和共进会的推动作用。 ○7、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武昌兵力空虚,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 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现后进行了哪些革命活动? 革命活动: ○1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成立中国同盟会。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于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基础: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领导机构: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建立了领导机构。 机关刊物:《民报》 意义: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3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统治。 ○4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5颁布《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及教训: 积极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消极意义: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深刻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思考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思考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失败。但是,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社会、革命、民族甚至世界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其一,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其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三,颁布了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其四,为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此并不认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认为辛亥革命仍然是旧式的革命,它导致的政治变动并无实质性意义,或者说是换汤不换药。它没有也不可能跳出王朝更替的传统,更不可能建立起来新型的民主政治和崭新的政治秩序。其二,认为辛亥革命是过激主义的结果,它造成了军阀割据和社会动荡,更严重的是,它导致了启蒙的夭折和历史进程的中断,在政治上反而搞糟了;其三,认为革命的政治作用不在于推翻权威,而在于填补权威的真空。辛亥革命破除旧权威是胜利的、成功的,但建立的新权威未获成功,造成政治稳定性的丧失。因此,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并未终结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衰败过程,中国的现代化一再被延误就是必然的现象了。 辛亥革命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为社会注入了崭新的思想意识。其一,自由平等意识;其二,民主共和意识;其三,法治意识;其四,独立、自尊、自爱、自信的个性意识。虽然革命派的宣传与思想动员并不深入,难以取得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之功效,但是它戳穿了君权神授的外衣,催生了初步的国民意识,为新文化运动鸣锣开道。 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其一,辛亥革命动摇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聂冰晨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阳111000)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他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辛亥革命已过去百年,百年之中,对于它的评价层出不穷,褒贬不一。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已成为过去。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只有从其中借鉴到避免我们再次重蹈覆者的经验,才是我们学习、评论辛亥革命最应该做的事情。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成败借鉴学习 功过自有后人评 辛亥革命已过百年,当年之人,或许都已远逝,他们或留名历史或无闻于人们心中或被人们唾骂,但百年之后,他们都已化作尘土;当年之物,或孤独的陈列于博物馆或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或留下了一段往事的印记或抹去了这段历史的踪迹;当年之事,流传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思索、去总结。历史终归历史,后人之论或以偏概全,或无中生有,或模棱两可,不一而足,但终究是后人之作,无法亲身经历当时之事,不能感受当时之情,只能以现代的思想、背景以及历史事件其后的发展来评论,对错不知,褒贬由心。 功过自有后人评,可后人又怎能身临其境的评价当时之事呢? 不管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也不管辛亥革命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发展还是在另一方面阻碍中国进步。无论平民还是伟人评价辛亥革命,无论从全局还是从某一方面讨论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是在历史上发生过辛亥革命!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一段不能抹灭的印迹,让我们记得辛亥革命的存在。 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历史巨变 不论从全局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还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推动中国发展。也不论辛亥革命最终未完成反帝的目标、民主难以实现,还是辛亥革命政治不稳、经济不能维持、思想混乱。但总而言之,没有辛亥革命,或许中国的进步还得推迟几年,也或许中国受奴役的现实一直存在,中国终究由大变小,由强变弱。也同样由于辛亥革命,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是是非非,我们无法客观的评价辛亥革命,我们也就只能谈谈它的功,议议它的过。功过不相抵,它的发生改变了什么,造成了什么,我们后人只能叙述而不能妄下结论。或许他的发生根本没有成功对错之分,不身临其境,不大局旁观,我闷又怎能正确的评价它。大谈,空谈,漫谈,它依旧发生,结果是不变的,我们妄加议论又有何用。历史为鉴,我们后人不需要一个结论,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让我们后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想的过程,一个让我们能有前车之鉴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无价值、无意义的结论。1910年3月21日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3月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同年6月16日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同年9月18日资政院开院。同年10月3日《民立报》在上海创刊。同年10月11日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同年10月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同年11月4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同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同年4月8日温生才击丝广州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同年4月27日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同年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

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 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这次伟大的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二)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不但不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镇压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20世纪初年大大激化,显示了内部矛盾的特

别尖锐性。人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必须打倒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革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 (三)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高潮。1905~1908年间,中国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这次发展的规模、投资的金额、投资的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扩大。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近代中国新政治力量的出现——资产阶级。20世纪初,出现了一批同时投资于几个行业或拥有较雄厚资金的上层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上层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兼有的封建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关系,揽有一定的特权,获得中下曾资产阶级不能得到的资本积累条件,形成拥资数百万元的大资本家。经济的发展,必将会引起到政治上的巨大变革。 洋务派: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浅谈辛亥革命 众说周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随着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战败以及面对外国列强的软弱无力,中国的有志之士们开始寻求中国强盛的道路。作为面对外国列强掠夺般行为的第一线,清政府的官员们不得不为了清廷的延续而尝试做出改变。从洋务运动开始,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在稳定统治与改革之间徘徊不停,而历史却不断给清廷开一个个玩笑。 很多人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血泪史。不错,之鸦片战争开始,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列强侵略战争,清政府打了无数的白条给每一场战争的胜利者,像是在展示中国地大物博似的。每一个不平等条约就像是给中国打了一针吗啡,那些庞然大物们希望中国这头狮子在平静中“安详的”死去。清政府的改革派们试图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给狮子打一针强心剂,却无奈的看着强大的北洋舰队,新军一次次的倒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一次次的失败,这些改革派们再也没有继续变革的信心和能力,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傀儡政府。 清政府在失去维护中国独立与统一的信心与能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广大农民的民心,单纯但是强悍的农民们用自己种了一辈子地的双手反抗着强压于身上的重担。在清政府不怀好意的挑拨和引导下,农民们的怒火释放到了每一个外国人身上。可是延续千年强大的封建观念让这些英勇的农民英雄们倒在了自己人的铡刀之下。 这些英雄们的热血并没有让那些吸收了外国思想的中国精英们有所触动,那庞大的变革力量却让他们害怕,他们怕这些单纯的英雄们会坏了自己的好事,他们依然幼稚的把希望寄托在曾经侵略过自己祖国的列强们。但精英毕竟是少数的,在绝对的数量面前他们所谓的力量什么也不是。一次次的起义换来的不是胜利而是无谓的牺牲,那些应该在革命成功后可以为建设中国做出更多贡献的精英们只能无奈的死在本可以成功的起义之下。终于,可能是老天都看不过去了。1911年10月10号,起义终于在武昌成功了,武昌起义成功的带起来了一系列省市的独立运动,辛亥革命成功在望。 但或许是无奈,或许是一厢情愿,伟大的辛亥革命后这些精英们只能把自己想要打倒的封建官僚们再度拉到身边。袁世凯用一个脆弱的诺言把辛亥革命几乎所有的成功果实骗到了自己手里,中国又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关于这段广义上的辛亥革命,历史上一直没有给它一个公认的说法。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毛主席1939年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提出的,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摘要]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是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的讲话,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阐明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纪念孙中山先生》是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撰写的文章,这篇纪念文章是在中国共产党成功引导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对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所作的一次新的全面、科学的历史评价。这两篇文章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代表性著作。 [关键词] 毛泽东;孙中山;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a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09-0014-007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是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的讲话。现已收入《毛泽东文集》第6卷。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了,“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1](p667)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性质所作的科学判断。但是,在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时,一部分党外民主人士对共产党人讲“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觉得不妥,在感情上有些过不去。为此,毛泽东在宪法草案通过后发表了这个讲话,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阐明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 《纪念孙中山先生》是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撰写的文章,发表在1956年11月12日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现已收入《毛泽东文集》第7卷。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毛泽东对孙中山始终怀有崇高的敬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多次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和革命精神。这篇纪念文章是在中国共产党成功引导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历 史条件下,毛泽东对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所作的一次新的全面、科学的历史评价。 毛泽东一生酷爱历史,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诸多评说。《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和《纪念孙中山先生》,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两篇重要的代表性著作。 一、人类历史上几次性质不同的大革命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出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总趋势。为了阐明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毛泽东提到了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不同性质的大的革命。 1.奴隶主推翻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毛泽东指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的革命,是奴隶主推翻原始共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其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局限性:没有反帝国主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所以不可避免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