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收稿日期:2006-12-26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05B J Z29)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作者简介:张锡金(1964-),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

山东农业科学Shandong Agr icultural Sciences 2007年 第1期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张锡金,刘 涛,齐世军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07)01-0125-04

1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始全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逐步形成了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体经历了6个时期。

(1)1952~1954年

1952年农业部开始制订,并于1953年颁布了5农业技术推广方案6,提出了5关于充实农业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指导的意见6,要求各级政府设立专业机构和配备干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形成了以县繁殖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农技员为骨干的技术推广网络组织体系。

(2)1955~1957年

1955年农业部发布了5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的指示6。文件发布后各地开始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到1957年,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已达13669个,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9.3万名,形成了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为恢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3)1958~1965年

由于/左倾0思想影响和三年自然灾害,农技推广工作受到严重影响,1962年后才开始恢复。到1965年,全国恢复农业技术推广站14460个,共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76560名,各地县农技站还出现了专业分工,设置了农技、种子、土肥、植保、农机、畜牧等专业站。

(4)1966~1978年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0十年动乱的影响,我国的农技推广机构基本瘫痪。在动乱的形势下,1969年湖南省华容县创造了/县办农科所、公社办农科站、生产大队办农科队、生产队办农科小组0的/四级农科网0农技推广模式,1972年农林部对此予以肯定,决定在全国推广。到1975年,全国已有1140个县建立了农科所,26872个公社建立了农科站,332233个大队建立了农科队,224万个生产队建立了农科组,形成了以/四级农科网0为主体的农技推广组织体制。/四级农科网0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民技术员、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过分强调群众搞科研,脱离了科研的理论基础,贬低了科研机构的作用,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5)1978~199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时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促使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决定/要恢复和健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重点办好县一级机构,逐步把技术推广、植保、土肥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结合起来,实行统一领导0。1982年农业部决定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到1990年末,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已发展到2000多个,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员近100万人。在农村基层还有74000多个农民协会,拥有农民技术员十几万人。逐步形成了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技站为纽带、以村级科技服务小组为基础的推广网络。这支庞大的农技推广队伍,长期在农村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做了大量工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6)1990年至今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基层推广体系遭遇了多次挫折,甚至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0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发文予以纠正。1993年7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5农业技术推广法6,对推广工作的原则、推广体系的职责、推广工作的规范和国家对推广工作的保障机制等重大问题做出了原则规定,是我国农业推广事业的一个里程碑。1995年8月,农业部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全国土壤肥料总站、全国种子总站合并,组建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全国种植业技术推广的龙头。至此,从中央到乡镇的五级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建成。目前我国乡以上共有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农经等专业农技推广机构22.2万个,推广人员125万余人,另有15万个农民专业服务组织。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历史,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这一模式自建国以来便开始构建,并得以运作,在推广发展的各个时期,对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及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主要特点是政府直接领导农业技术推广,自上而下形成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同级农业

125

行政部门的领导,又受到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

2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2.1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现状

2.1.1机构设置我国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依然延续从中央到乡镇的五级推广网络。在中央层次,设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0,是农业部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95年8月,由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全国种子总站和全国土壤肥料总站合并而成,而畜牧兽医、水产和农业机械仍归专业司局管理;在省和地市级两个层次,按照上下对口,农业厅(局)下设农技站、种子站、植保站和土肥站,作为国有事业单位,负责与国家层次相对应的职能。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直接面向农民、为农民服务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当前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在一些地方,县、乡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有的甚至就是同一机构。

2.1.2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情况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属于事业单位,按专业领域分为五大系统: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营管理。据农业部统计,到2003年底,全国县、乡两级共有推广机构17.3万个,推广人员103万人;其中乡级机构15.1万个,乡镇人员69.4万人。据山东省农业厅统计,到2003年底,全省县、乡两级共有推广机构9144个,推广人员63087人;其中乡级机构7403个,乡镇人员40525人。

2.1.3职能划分农业部门将县乡农业技术推广职能按性质分为四大类:(1)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执法和行政管理。如动植物检疫、畜禽水产品检验、农机监理、农民负担管理等。(2)纯公益性工作。如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组织防治,对农民无偿的培训、咨询服务,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对农药、动物药品使用安全进行监测和预报,参与当地农技推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灾情、苗情、地力进行监测和报告等。(3)带有中介性的工作。如农产品和农用品的质量检测,为农民提供产销信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4)经营性服务。如农用物资的经营,农产品的贮运销,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品种的供应等。

2.1.4经费状况全国和省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般均为国家全额拨款单位。经费来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固定性经费,年度之间通常没有很大变化,来自于同级政府财政;二是项目经费,每年可有较大的变化,取决于项目的来源情况,项目来源可能是国家部门,也可能是地方部门。

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费来源情况较为复杂,大体上有三种来源:一是来自于同级(主要是县级)财政的固定经费;二是少量不确定的项目经费,一般来源于上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三是各种方式的自我创收,包括经营收入和服务收费。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统计,在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中,来自中央财政的不到10%,90%以上由地方政府负担。

2.1.5近年来政府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情况各地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近年来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1改革管理体制,精简机构,设立区域站;o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竞争上岗,破除终身制;?改革经营实体的经营体制,实行新的经营方式;?改革对外合作关系,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广体制;?改革推广方式,增加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渠道。

2.2农业科教单位的推广活动

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教育单位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也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战线上的主力军。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他们主动投身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主要通过公益性无偿服务的方式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2.1主要推广方式1与地方政府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方式,建立比较稳固的利益关系,进行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活动;o直接将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中的科技成果开发成科技产品,使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进入农户;?与涉农企业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等;?选派科技特派员和科技副县、乡长等。如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在全省80多个县建立了210处科技推广服务联系点和50多处推广示范基地,初步建成了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为龙头,遍布全省17个市的推广网络,并辐射到周边省份。通过组织科技下乡、举办农民培训、选派科技副职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高效科技服务。目前,全院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年均新增社会效益50多亿元。

2.2.2经费来源有多种方式:1从有关部门争取的推广项目经费;o单位自筹资金;?科技贷款;?协作单位出资等。

2.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广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在内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截至2004年底,综合农业部等机构的统计和估算,全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经达到15万个左右,拥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村占同期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2%左右,参加组织的会员约2363万户,占乡村农户总数的9.8%。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吸收部分科技人员作顾问,以农民技术人员为骨干,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教育单位的联系,主动寻求、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品种,谋求高收益的经营组织。由于其不断引进、开发新技术和快速而有效扩散技术的运行机制,适应众多农户的要求,加快了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有效地弥补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到村级单位的推广缺位现象。

2.4供销合作社的推广活动

供销合作社主要从事商品流通工作,包括收购农产品和经营生产资料等。一方面,依据自身熟悉市场行情和把握市场动态的优势,将有关新技术、新品种和市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等信息传达给技术开发部门,由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引进、开发、培训和指导农民,收购的农产品经统一包装后出售,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在出售生产资料时,向农民提供有关技术。

126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和发展,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范围也越来越广,供销合作社正在从单一的经营组织发展成为向农民提供经济、技术和文化多方面服务的综合服务组织,供销合作社事业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5涉农企业的推广活动

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及一些生产经营生产资料的企业等,处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种养加一体化运作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0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推广,以优质品种投入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建设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了所需原料的供应和品质,不仅实现了企业利益,也确保了农户的正当收入。一些生产经营生产资料的企业,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增加利润,向农民推广有关技术,如农药、农膜、农机具、新型专用化肥、增产菌等。这种推广模式的经费来源,完全由企业自身负责筹措,多以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可以迅速开发的新技术为主。

2.6科技示范户的推广活动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民科技知识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具有浓厚兴趣的科技示范户。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大量的农业技术信息,并亲自试验示范,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广泛利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科技示范户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农技推广活动,是/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0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也是联系农户最密切的科技推广活动。

2.7现阶段新的农技推广形式

2.7.1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首创于福建南平,1999年南平市委、市政府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下派到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在闽北山区掀起了新一轮科技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热潮。科技部、人事部等有关部门对南平经验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于2002年5月联合启动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完善,2004年12月科技部与人事部联合下发了5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6,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自此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许多地方以更快的速度推广开来。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新的形势下,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有效措施,是解决/三农0问题的一项有意义的探索。

2.7.2农业星火科技专家大院为加强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1999年与宝鸡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率先在全国创建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针对地方主导产业,由地方政府创造条件,科研单位和大学的专家、教授以大院为平台,直接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者手中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建立起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缩短了成果转化的途径,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0问题,是新时期科技贴近农村、专家贴近农民、技术贴近农业生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2.7.3农村信息化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成为农技推广形式创新的一个新亮点。如海南省开通了/9631100短号作为农业科技服务/1100的统一号码,并设立了122个基层服务站点,由省级农业科技专家顾问团和市县农业科技服务专家团为服务站提供技术支撑。一些涉农企业、农村科技能人也积极参与到服务队伍中来,形成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服务/1100队伍。

山东省寿光市2006年4月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蔬菜网络医院0。全市16个乡镇现已有210个站点,菜农和专家可以随时在网上见面,网络一端连着菜农,另一端连着蔬菜坐诊专家。菜农发送蔬菜病情,坐诊专家发送对蔬菜疾病的诊断与处方。菜农与专家在网上面对面交流,有声音,有图像,让广大菜农不出村就能及时诊疗蔬菜的各种疾病,可谓/民心工程0。

3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从中央到乡镇的五级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这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历史上曾经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生产面临着技术更新、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三大迫切任务,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日趋严重,愈来愈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3.1现行农技推广机构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3.1.1推广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职能错位

第一,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按照行政区域分行业和专业设置、行政方式管理、计划模式运行的推广管理体制。这种推广管理体制一方面造成条块、部门、地区分割现象,导致推广工作各自为政、为抢资金而争夺推广项目、推广责任不明,/有钱向前钻、无钱靠边站0;另一方面,基层乡镇推广机构形成了/一乡一站0的雷同结构,造成了机构分散、力量单薄、服务范围狭小、服务不到位、整体功能弱化的弊端。

第二,政府统管的农技推广机构属/垄断0型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其推广运行机制存在行政倾向性强、市场导向性差的弊端。推广活动是带任务、带指标进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技术需求及市场需求,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有时易出现/好心办坏事0的不良后果。另外,由于内部机制不活,目标责任不明确,缺乏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也严重影响了推广人员的推广积极性,造成推广工作低效运行。

第三,当前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着行政执法、中介服务、经营创收、技术推广等四类职能,由于机构、职能设置不合理,同一部门同时承担多种职能,导致基层推广机

127

构的推广职能出现了/错位、越位而不到位0的现象和/政、企、事0不分的状况,弱化了技术推广的主体任务。3.1.2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低

第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知识老化、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普遍不足,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接受培训和更新知识的机会,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技术。同时由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较为艰苦而待遇普遍偏低,大量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宁愿留在城市从事非所学专业的工作,也不愿到基层推广机构工作,从而造成基层推广机构人才断层,后继无人。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乡级推广站,工作更难开展,许多基层推广人员已跳出/农门0。

第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的知识构成不合理,素质比较低。大量不具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被安排到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造成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缺乏专业知识。另外,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人员设置长期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推广机构的人员设置模式,没有按照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灵活设置,造成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很突出。

3.2农业科教单位的推广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认

首先,农业科教单位是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的源头,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国家仅仅强调现行单一的农技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至今没有确认农业科教单位在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对农业科教单位的技术推广活动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法律保障,缺乏有效的绩效考评和约束机制,严重影响了他们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科教单位/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轻推广0的严重现象,使得许多科研项目游离于农业经济建设主战场之外,大量科研成果脱离生产实际;另一方面,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科教单位的专家教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被认为是/低水平0,在职称待遇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有个别人把下乡搞科技推广认为是对农民的/施舍0,我们的新闻媒体有时甚至对本属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正常工作的推广活动也大加/赞扬0,专家下乡服务也时常被媒体炒作。

其次,农业科教单位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三者间存在着较强的体制分割/壁垒0,工作相互分离,多轨道运行,合作关系比较薄弱,/农科教0结合难,这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率低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只有30%~40%,而英、法、德的推广率达50%,美国更是高达80%~85%。

再次,由于政府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使得各农技推广组织间缺少沟通和联合,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没有形成推广的合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是最贴近农业生产、最贴近农户的推广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联结政府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教育单位的有效载体。但当前这些推广组织的推广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片面性和趋利性,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3.3农技推广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

1986~2005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徘徊在0122%~0136%之间,人均经费更少。而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016%~110%,发展中国家也在015%左右,并且早在80年代初低收入国家已达到了0144%。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因财政经费不足及体制改革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把推广服务部门推向市场搞创收,有的甚至直接被拍卖或撤并,个别乡镇农技推广站,不是名存实亡,就是不务正业。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技推广部门也大多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0(农业技术人员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工资,但无钱解决推广经费)。致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别是乡镇推广机构检验检测仪器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甚至连基本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和植物病虫害测报工作都难以开展,种苗、肥料、农药难以辨别优劣和真伪,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困难重重。

3.4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0不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阶段,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生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从理论上讲,我国农业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是巨大而迫切的。但从我国目前农技推广的实践看,宏观意义上的需求只是潜在的,而真正意义上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0并不高。究其原因,除去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不够外,主要是作为农业技术接受者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采用科技新成果的成本很高,往往超出了农民家庭的承受力。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经营耕地1380m2,户均耕地不足4 667m2,而且往往地块分散、种植作物种类多。

第二,农户的急功近利和风险回避意识阻碍着对成果的采用。几千年来的小农生产方式,使农民养成了注重现实的意识和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宁愿沿用效率低但比较保险的传统技术,追求低风险下的稳定收入,也不轻易选择具有较高风险的高效益。

第三,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据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在全国5614719万农村从业人员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18%,文盲、半文盲占141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811%。全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61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文盲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的1712%。这种维持型的农业劳动队伍,显然在接受科技成果方面力不从心。

第四,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许多村级班子受家族、宗派势力或个别暴发户左右,无法组织农民群众推广实施新的科技成果。同时,大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无力引领农户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

128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的调研报告(精)

渑池县农业局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的 调研报告 为了准确掌握渑池县县情民情,增强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工作的主动性和可行性,我局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调查,采取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和数据对比等形式, 对渑池县“十一五”期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渑池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状 “十一五”期间,渑池县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科技推广法》 ,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和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断增加。 2006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投资 143.6万元, 2007、 2008年投入资金有所回落, 2009、 2010年投入资金又大副增加, 2010投入资金已经达到 710万元,比“十一五”初,投入增长翻了四倍,增加了 566万元。 2、适用新技术引进推广步伐有所加快。全县“十一五” 期间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项,引进农作物品种多种。 3、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到逐步重视。我县先后与省农科院、豫西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聘请技术顾问名, 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多项(种 ,实施科技项目多个。 4、农业科技培训宣传力度有所加大。积极组织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宣传活动多场(次 ,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多期,参训群众多万人(次。 二、渑池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管理情况

1、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管理指导。农技推广项目量多面广, 我们按照分级负责、分工落实的原则, 切实加强管理, 指导做好项目实施工作。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对项目的监督、检查、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 做好组织、指导及督查, 及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开展项目检查,确保顺利实施。大部分项目进入实施关键阶段后,为确保实施进度及质量,对农技推广项目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检查采用先自查、再抽查的方式,内容主要包括资金到位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已取得的成效等。 3、完好项目总结,实施绩效评价。按照《管理办法》要求,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考评, 并对项目实施总体情况、成效、考评情况等进行总结。 4、认真总结成效,加强典型宣传。我局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专门成立“项目办” ,切实加强领导,落实专人 负责,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落到了实处,发挥应用的示范带动作用。挖掘和总结了几个的典型, 利用各种媒体广进行宣传, 扩大影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乡(镇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重视不够。乡里农业科室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部分领导特别是一些乡镇的领导存在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对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从事非农技服务工作,被安排在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非农技推广业务工作岗位。 2、农技推广设施落后、设备简陋。除省、市项目配发的农技推广设备外,基本没有自行购置农技推广机具。长期以来,农技人员只能采取“鉴定靠目测、推广凭经验、服务靠嘴巴”的原始推广方法和服务手段,难于科学地开展地力监测、作物养分分析、种子、肥料、农药质量检验等科技推广服务。 3、农业技术推广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跟以前相比,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了很大加强,个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差距依然很大, 好多工作还在起步阶段。宣传教育工作形式单一,停在点上,留在面上,没有建立长期持续宣传的

农业技术推广学网上考查课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农业技术推广学网上考查课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机构设置、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的总称。 2、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3、农业推广项目是农业推广计划的具体体现,按项目进行农业推广的计划管理,是推广计划得到落实的保证措施之一,是农业推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推广度是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程度的一个指标,指实际推广规模占应推广规模的百分比。 5、推广项目的产投比是指实施某一农业推广项目的总产出的产值与总投入费用之间的比例,它是评估项目实施实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简答题: 1、简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素。 包括:(1)转化主体;(2)转化课题;(3)转化受体。 2、农业推广组织的管理要遵循哪些原则? ①目标性原则②层次性原则③协调性原则④整体性原则⑤能动性原则⑥封闭性原则 3、简述目前世界上农业推广方式。 目前世界上农业推广方式有:①一般推广方式②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③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④群众性推广方式⑤项目推广方式⑥农业系统开发推广方式⑦费用共担(分摊)推广方式⑧教育机构推广方式

三、论述题: 1、注重农业推广信息的服务实效,当前应当着重研究解决哪些问题? ㈠多维服务 政策、经济、科技、市场、价格以及乡情民意信息,不仅是各级领导决策的需要,而且也是各类经济组织、科研单位以及农民家庭经营的迫切需要;它不仅是农业部门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农业信息服务对象上,应由定向服务转向多维服务。 ㈡特色服务 农业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种行业,所涉及的学科多种多样,所以提供信息服务也应因地制宜,切忌一般化。要找准位置,认清目标,发挥优势,搞出特色。要反对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做法,把过去一般化服务提高到具有本部门本专业信息个性的特色服务上来。 ㈢开放服务 市场经济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开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资源的财富。为了适应新体制的需要,加强对农业、农民、农村服务,就是迅速改变过去的各自分割、封闭状态,加强信息交流,尽可能向基层开放,向农民开放,向社会开放。 ㈣高效高质服务 目前农业信息最大的弱点是:编发少、传递慢、效率低。然而信息服务的基本要求就在于快速、高效。要做到高质量服务,就要有高素质。与此同时,加速信息传递自动化建设,从而使农业信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为什么要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评价及其意义? 完成一项推广工作应及时评价和判断该项工作哪些方面是有效率或高效率的,哪些方面是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以便总结过去,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不足,展望未来,做出决策,以利再战。具体来讲,对推广工作的评价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⑴评价可以评定农业推广工作完成的程度,测算其取得的效益大小,如推广人员作用发挥的程度、完成任务的情况、推广机构内部各子系统工作协调的状况,以及整个机构发挥整体功能的大小,推广工作方式、方法使用正确程度等。 ⑵评价可以透视整个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和成绩,有哪些教训与经验,达到扬长避短和存优去劣的目的,以利更好地改进工作,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效果。

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工作计划总结

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县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2015年,我县按照国发[2006]30号、川府发[2007]11号、农办财[2015]63号和川农业[2015]109号文件要求,继续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县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县进一步构建了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竞聘上岗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等;完善了“专家组+试验示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技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情况 县农业局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不断调整部机构设置,目前全局有农业局机关、农技推广中心、农村经营管理总站、农村能源管理局、植保植检站、农机监理站、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隆昌县分校、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农情信息站10个编制部门,有编制123人,实有职工13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人。 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整合已有事业机构的基础上,按相近专业综合设置农业服务中心,中心设农技、水利、林业、农机等岗位,全县19个乡镇共有农技编制72人,实有职工人数74人,专业技术人员47人。 2、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情况 随着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的分离,多元化的农业技术

服务体系逐步产生。我县形成了以隆昌县金星种业公司、隆昌县农业科技服务、隆昌县农资公司为龙头,县城、乡镇场镇、村、社设经营点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营利性经营网点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经营服务和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局相关股站负责对农资产品质量的监管。全县有经营性服务人员近900人,农资经营网点480个。 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情况 我县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其中种植业46个,畜牧业40个,林业20个,渔业8个,服务业13个,其它1个,有种植业会员2000余人,会员打破地域限制,形成了跨地区、多层次的会员网络。 (二)产业分布情况 隆昌县幅员面积794平方公里,辖16个镇2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365个行政村和46个社区,全县总人口78.01万,其中农业人口59.82万,现有耕地面积39.69万亩。主要产业分布情况为:水稻中稻种植面积31.3万亩,总产163083吨,分布于全县19个乡镇(街道)。玉米播种面积8.2万亩,总产29724吨,以响石、黄家、界市等乡镇为主。大豆播种面积5.1万亩,总产7202吨,以桂花井、黄家、迎祥、界市等乡镇为主。水果面积4.71万亩,产量3.35万吨,以龙市、迎祥、普润、金鹅、古湖等乡镇为主。蔬菜种植面积20.5万亩,产量29.5万吨,以胡家、古湖街道办、石燕桥、云顶等乡镇为主。

农技推广体系革新方案【最新版】

精选农技推广体系革新方案 为切实实施好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县项目,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和省农委、省财政厅文件要求和会议精神,特制定此方案。 一、项目实施年度目标 1、体系改革目标。结合推进乡镇综合改革,进一步理顺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完成定编定员定岗工作,人员及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全面推进新“五有”镇农技推广中心建设,积极探索“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民经纪难人参与农技服务的积极性,初步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创新推广服务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效果。 2、示范建设目标。在全市围绕瓜菜、棉花和家禽3个产业,优选100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育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动XX0个种养农户,推广15个主导品种和14项主推技术,建立10个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培训、指导、示范、推广等手段,确保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到位率达到95%以上,示范户的农业综合生产成本比面上降低15%以上或收入比非示范户提高10%以上。 3、工作创新目标。按照“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服务高效”的原则,推行以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农技服务制度,要求每名技术指导员围绕主导产业挂钩一个村,负责挂钩村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点培育1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开展“科技进农户、农户进组织、产品进品牌、品牌进市场”的“四进”活动,切

实推进市镇两级农技服务人员挂钩基层、服务产业、服务农民的“五个一”服务活动,努力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零距离服务,构建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社会服务组织参与,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网络,为基层培养一批技术精、服务好、留得住的农技推广人员。 二、项目实施主要内容 1、完善体系改革。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已推进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规范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公益性职能,分离经营性职能,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强化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水平,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市镇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建立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农技人员职称聘用、工资兑现、业务培训等挂钩,在全市实行农技推广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服务。 2、确定主导产业。全市重点突出瓜菜、棉花和家禽3个产业,做好技术推广工作。 3、筛选主导品种。西瓜主要推广早春红玉、小兰、京阑、842 4、京欣2号,青椒示范应用中农3号、大果168、墨秀等一批丰产性好、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棉花推广科棉3号、科棉6号;家禽主要以海兰、新罗曼等良种蛋禽为主。 4、优选主推技术。全市围绕瓜菜、棉花和家禽3大产业,重点推广14项先进实用技术。瓜菜上重点推广工厂化育苗供苗、穴盘轻基质

农技推广现状与发展

牡丹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 一、全市农技推广工作现状 (一)推广体系现状。目前,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了由牡丹江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各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机构的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全市种植业有市、县、乡三级技术推广机构59 个,机构性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中市级 1 个,县(市)级5 个(四个城区没有推广中心),乡(镇)级53 个。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数419 人,其中,市级编制34 个,实有27 人,空编7 个;县级编制190 个,实有158 人,空编32 个;乡镇编制(不含四城区的8 个乡镇)195 个,空编24 个,实有171 人;四城区的乡镇站实有9 人;在乡镇站实有的180 人中,有14 人占推广站的编完全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有120 人既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又 兼职政府的农业统计、信访、计生等其他工作,只有46 人专门在乡镇负责农技推广工作。目前,全市农技推广部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54%,具有中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40%左右。市县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办公 场所、设施设备较好,乡镇农技推广站财产流失较为严重。2001 年乡镇合并前全市共有76 个乡镇农技站,其中有42 个乡镇农技站有独立办公场所。后来陆续被当地乡镇政府拍卖、侵占或挪作他用。目前,全市53 个乡镇仅剩8 个乡镇农技站仍保留独立的办公场所,其他的乡镇

农技站均在政府楼办公,给1-2 个办公室。 (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职能。根据省各业务部门机构设置,市、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内部设置了栽培技术推广、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经济作物、农业环保等内部机构。乡镇统一为农技推广站,没有内设机构。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要工作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十一条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履行下列公益性职责: (一)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关键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 (二)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防; (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检测、监测咨询技术服务; (四)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服务; (五)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和农田水利建设技术服务; (六)农业公共信息和农业技术宣传教育、培训服务;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三)主要工作情况。一是推广农业新技术。全市各级农技推广机构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产出率和农产品品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每年落实实施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40 多项,累计新技术应用面积2800 多万亩次。推广应用的水

农技推广体系构建方案

农技推广体系构建方案 为解决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3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与市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内容 ㈠强化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监督;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土壤测试;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检测、检疫和强制检验;在农民中开展技术培训,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销信息和其它信息服务;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任务。 ㈡理顺管理体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机构性质不变,管理体制由委托制改为派驻制,属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其人、财、物、事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人员统一聘用、统一调配。以钱养事经费直接拨付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考核情况发放。在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工作考核、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等方面实行市乡双重管理,以市管理为主。 ㈢实行人员聘用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聘期3年。参加竞聘上岗的人员必须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国家农业中级执业资格以上证书。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原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够的可面向社会招聘。对已经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技人员原则上不再聘用,确因工作

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2015年,我县按照国发[2006]30号、川府发[2007]11号、农办财[2015]63号和川农业[2015]109号文件要求,继续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县进一步构建了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竞聘上岗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等;完善了“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技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情况 县农业局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不断调整内部机构设置,目前全局有农业局机关、农技推广中心、农村经营管理总站、农村能源管理局、植保植检站、农机监理站、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隆昌县分校、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农情信息站10个编制部门,有编制123人,实有职工13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人。 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整合已有事业机构的基础上,按相近专业综合设置农业服务中心,中心内设农技、水利、林业、农机等岗位,全县19个乡镇共有农技编制72人,实有职工人数74人,专业技术人员47人。 2、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情况 随着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的分离,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逐步产生。我县形成了以隆昌县金星种业公司、隆昌县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隆昌县农资公司为龙头,县城、乡镇场镇、村、社设经营点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营利性经营网点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经营服务和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局相关股站负责对农资产品质量的监管。全县有经营性服务人员近900人,农资经营网点480个。 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情况

简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简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摘要: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同时也是联系科研、教育以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生产能力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基层农技人员就要顺应形势,实现自身价值,以下本文笔者经过广泛调研,并针对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以期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合理化的建设意见。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存在问题;对策近些年来,各项强农惠农项目的实施使农业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新局面,全镇农技推广部门为推广普及新技术、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农业发展新的形势与要求,新的问题也日趋凸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力度不够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一些法律法规与文件明文规定的一些政策措施没有得到较好落实。如在农技站的建设上、管理体制

上及乡镇农技员的工资报酬问题上等等均没有依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2、经费投入不足,服务职能弱化 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农业综合服务站靠财政拨付的人头办公经费仅能维持日常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必要的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只能停留到面上,根本到不了农民手中,工作表面化,形式化以及服务职能严重弱化。甚至有的乡镇政府给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制定创收任务,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得不到重视,致使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脱离了服务主题。 3、乡镇农技员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有些乡镇农技站的开拓精神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也比较严重,没有很好地把技术服务、经营服务和当地的主导产业结合起来。还有的农技站的同志只想经营服务,忽视技术服务,也有的农技站的同志的知识老化,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对新技术的需要 4、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不顺 有些乡镇农技站以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为主,把农技员作为乡镇干部使用,农技员成为乡镇的财税征收员、尾欠清收员及计划生育工作队员与驻村工作队员 等;有的乡镇农技站的人事、物业由县区农业局管理,财务与业务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到最后谁也没有管好,

基层农技推广状况调研报告

基层农技推广影响力调查 根据中心通知要求,在春节休假期间,我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对位于**省**市农村里的十来户亲朋好友家进行了一个“基层农技推广影响力调查”的小调查活动,重点是了解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主要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广大农民群众影响力,由于受时间所限,本次小调查一共涉及10户农户,有的是的比较直系的亲戚,有的是比较远房的亲戚和乡里邻居。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果统计 本次调研活动,我主要是以当前各地正大力推广的测土地配方施肥技术为具体实例,重点了解农户对相关技术的认知和采用情况、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推广效果以及农户对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满意程度。由于受谈话时间所限,我在采访前主要设计了7个主要问题,每次谈话后都进行记录,最后将相关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1.是否听说过“测土配方施肥”? 有8人听说过,有2人没听说过。 2.2011年本人或家里其它人是否参加过与农业相关的技术培训? 有6人回答本人或家里人参加至少一次过农业技术培训,其中有4人表示参加的是农资经销商开展的以销售产品为目标的

培训,有2人表示参加的是县级或乡镇农技站举办的培训班;有4人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其中有3人表示曾有人通知过但由于时间或其它原因没有参加,另1人表示从未得到过通知。 3.是否知道你们村或邻村有测土配方施肥或其它农业技术信息的宣传墙(板)? 8个人说见过并认真看过,有2人说没在意。 4.是否知道你们村或邻村销售肥料和农药的营销网点?这些网点有没有开展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 10人都知道有,其中8个说本村就有,还能说出是谁在经营。有6人说听说过这些网点搞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有4人参加过这种培训。 5.知不知道肥料包装袋上表示养分含量的数字20-15-10的含义吗? 有8人知道;有2人表示不知道。 6.是不是认为“施肥越多、产量越高”的说法正确? 有1人表示这种说法正确;有7人表示这种设法不正确;还有2人表示说不清楚。 7. 您对接收土肥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是否满意? 有4人表示满意;有2人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是认为他们这种培训以卖产品为目的,不太可信。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摘要: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以及农村经济也逐渐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极为重要力量,它支撑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撑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建设.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为五级,包括有中央、省、市、县、乡,有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农机化推广服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等农业机构.其中,县、乡2级的农业推广部门是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最基层最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结构由三大模块组成,即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商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领导力量,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未来的主导力量,商业技术推广体系则是我国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的新生力量.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很大的进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也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建设. 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这种推广管理体制靠行政方式管理,依照计划模式运行,推广工作缺乏协调和配合,各地区、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性、协调性,各自为政,致使农业技术的推广责任不够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管理不到位,致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指导跟不上,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很好的普及到农村的基层,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传播和转化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地方机制的改革,我国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管理的方法不到位 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为基层农业劳动者服务,增加其农业文化知识,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考虑到基层农民的需求和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可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大多都采用行政化的推广方法,多由政府来决定要推广的项目,自上而下,逐级下达,对各部门形成一定的强制作用,而没有考虑到基层农民的接受能力以及现阶段的农业技术需求,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不能真真切实的做到为农民服务,也使农业科技成果不能更快更好地得到转化. 3.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结构安排不够合理,技术人员的知识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也不够到位.据统计,我国地级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中级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xx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情况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召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的预备通知”(农办科〔xx〕69号)和**省农业委员会科技处《关于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总结材料 * 》(**农科函【xx】1号)精神,**市农委高度重视,立即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并向各县、区(市)农(林)畜牧局下发了《关于报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有关材料的紧急通知》(遵市农办【xx】24号),现将我市xx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情况 截止xx年12月底,全市15县(市、区)中,需改革的县(市、区)有15 个;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县(市、区)有3 个,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乡镇有48个;正在改革的县(市、区)有11 个,正在改革的乡镇有162个;未启动改革的县(市、区)有1 个,未启动改革的乡镇有24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有5个。 二、机构人员情况 据统计:全市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418个,其中:县级146个,乡镇级272个。共核定编制(财政补贴编制)3628名,其中:县级1299名,乡镇级2329名。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从业人员3098人,其中:县级1082人,乡镇级xx人。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

2530人,其中:县级686人,乡镇级1844人。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中,从职称结构看:获副高职称76人,获中级职称558人,获初级职称1621人。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603人,大专1221人,中专以下691人。 三、工作开展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 * 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xx〕30号)和《**省人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府发〔xx〕11号)精神,积极探索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县作为我市首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并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部门协作,于xx年底完成了改革试点工作任务,积极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通过改革,明确了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职能,而且是公益性职能;统一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名称;理顺了管理体制,对镇乡农技推广机构统一实行以县管理为主,镇乡人民政府配合和监督的管理体制;镇乡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三权”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核定了镇乡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308名,其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80%以上。 **市人民政府于xx年4月30日召开第六次常务会议暨第七次市长办 * ,会上审议并原则同意《**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意见》。xx年6月,各县、区(市)人民政府(**县除外)向**市人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表时间:2019-03-27T11:33:21.5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作者:李辰[导读] 摘要: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服务中心 300450 摘要: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技推广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构建完整的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农技推广的保障作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为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农技推广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值得深思的首要问题。在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本文特意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其目的在于促进农业协调发展,真正体现出农技推广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基层农业;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引言 建立农技推广体系,是发展农业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基层农技推广的现状不容乐观,要想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目标,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村发展为目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内容的补充、推广方案的设计、推广策略的实施,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清楚,努力做好了科技培训、示范指导、推广服务等工作,农业生产才能体现出它的公益性职能,给农业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彻底改善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等弊端。下面是笔者凭借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阐述的几点新的看法。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推广队伍方面 分析三县四区的调查结果可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共有50个,在岗推广人员包括402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之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保持的还算稳定,人员基本工资均可得到一定保障。但是,农技推广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实现长远的规划目标和可持续的发展计划。再者,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致使服务水平的提升异常困难,这就给新的农技推广体系的建立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首先:队伍构成方面。真正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占在岗总人数的78%。其次,学历划分方面。中专以下学历的推广人员占总人数的46%,高中至大专学历的推广人员占总人数的39%,本科学历的推广人员占总人数的15%。再次,年龄统计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年龄偏大,新生力量很难及时补充上来。38岁及以上的农技推广人员占总人数的72%,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吸引毕业生就业方面做得工作还不足,如果这一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今后推广工作的开展还会变得更加艰难。最后,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依然很少[1]。2016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中只有41%的人参加过专业培训活动,且大多为短期培训,其中参加培训时间在30天以上的只有32.9%。接受过培训的人员中大多数是县级农技人员,乡级农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 (二)经费保障方面 2017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有所改善,据统计,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的占69.46%,差额拨款的占10.22%,自收自支的占20.32%,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全部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在推广机构工作经费保障中,县级工作经费全部由财政拨款,乡镇工作经费由财政拨款的占65.31%。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发明并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这就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对农业生产新技术及时反应,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直接关系到农技推广机构能否有效履行职能。然而现阶段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履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因而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的重视程度也降低了[2]。部分地方和部门对于快速更新农业技术没有科学的认识,认为农业技术在长时间内并不会有变化,因此对于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较低,对于新技术的敏感度低;由于现阶段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专门性的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越来越小。 (二)管理体制僵硬 现阶段,作为农技推广体系组成单位的农技站、林业站、水产畜牧站以及水利站都归口乡镇管理,人、材、权都在乡镇。但在具体业务上则是由县级农业部门进行管理,这就造成了管理上的脱节,管人与管事的分离。 (三)工作手段落后 由于县、乡两级经费有限,加之农技推广一般处于农村一线,不少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基本的办公场所与办公设备。经费的不足,办公设备的缺乏,进而也造成了工作手段的落后,电子化、信息化的设备几乎为零。办公仍然使用传统的纸质媒介进行。 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对策研究 (一)强化公益机构定位 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和要求,落实到每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每位农技人员。根据农业生产特点,结合成功模式,按照有利于业务指导、有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科学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同时,农业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保障农技人员基本待遇,让农技人员能够安心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要求,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绩效工资实施工作,落实对基层一线农技人员的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农技人员待遇水平,增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吸引力。 (二)创新农技推广理念 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主要围绕农民的生产提供服务,而没有拓展到农民的生活领域。因此应对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的职能进一步界定,将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纵深拓展,即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还包括农民所需的其他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法律等,从而更多地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探索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探索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支撑,在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适配”和“助推”作用。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根据时代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面对新时期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产业发展,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做出进一步调整。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体制机制;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而与之相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持续的改革创新中发挥着全力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作用。立足当下,回望40年改革“初心”,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虽历经捭阖,但与农业产业的发展还不尽同步;展望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国梦”,需要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再做深度调整。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与体系改革进程 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悠久 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重农思想在国家治理中长期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形成了悠久的“劝农”“教农”传统。所谓“神农教稼”“嫘祖教蚕”,就可以理解为我国早期先民相互学习、传承农业技术的典证;商周而后以至明清,历朝历代都有帝王躬耕劝农的传统。诗经《甫田》也曾歌咏过地方官“今适南亩,或耘或耔”视察农

耕的故事。汉朝时国家设“搜粟督尉”专门管理农业生产,并在民间广选“六能”指导群众开展生产。宋朝时国家设“农师”,元明两朝在中央设“劝(司)农司(使)”并在基层设“社(里)长”等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督导农业生产、组织开展先进农耕制度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不同时期先后形成了《吕氏春秋》(秦)、《氾胜之书》(汉)、《齐民要术》(北魏)、《四时纂要》(唐)、《宁国府劝农文》(宋)、《农桑辑要》(元)、《天工开物》(明)、《授时通考》(清)等多部书籍,总结推广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1-4]。这些思想、制度和文献从不同角度说明,农业技术推广曾经在我国传统农耕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1.2新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受近代以来闭关锁国、外敌入侵、政局动荡的影响,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始终没有真正开启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民国期间,国民政府也曾就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过一些努力,但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因此,也没有形成类似20世纪20年代欧美国家建立的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农业部先后制定出台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草案)》《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依托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以“八大员”为代表的乡村农业生产能手,组织建立起自上而下涵盖农机、畜牧、农技、水利等多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任务是组织指导以公社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6]。

探析农技推广的现状及发展问题

探析农技推广的现状及发展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技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农技推广力度相对不足,全面实施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标签:农业;技术;推广 一、前言 为解决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商业化改革引致的问题,在试点的基础上,国家启动了一系列推广体系改革。设立专门化的机构“特设岗位计划”还鼓励提倡高校内相关农业专业的学生能够到基层去工作;中央还投入高额资金支持农村农技推广,促进农村农技推广设备的健全。因此必须要加快农业向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析农技推广的意义 目前我国是一个农业技术非常紧缺的国家,但是农业操作为严重传统的方式使农业技术水平未能有效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的情况,还能够实现对农作物的科学处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对于我国环保工作和农业工作都有着重要贡献。 三、农技推广的现状及问题 (一)农技推广研究力度低 有研究表明,我国当前农技推广的学术研究单位较为分散且数量较少,主要的研究机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虽然国内农技相关的研究成果的数量不少,但是影响力却并不高,说明我国的农技推广研究力度较小,研究团队较小,缺乏高水平农技推广研究团队,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二)农村农技推广难度大 八十年代以来,农技推广体系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建设完备的农技推广体系需要花费强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农村基础设施普遍相对较落后,无法支撑农技推广所需的相关设备等,耗费了大量的资金,给各地政府财政都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无法全面接受和学习相关的农业信息和技术。难以把农技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导致技术理论和实践脱节,达不到发展农技的真正目的。 (三)农技推广行政化

河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河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 系改革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河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与建设示范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09]58号)精神,特制订《河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深入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高中等涉农院校教育资源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服务主导产业。按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以下简称示范县)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需求,结合当地基层农技人员数量、专业水平和专业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

划,确定培训内容,开展培训工作,促进当地主导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尊重农技人员意愿。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听取基层农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面向学员需求,适应学员特点,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时间,选择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参训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突出培训实效。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因人施教开展培训。既突出急用、实用、管用,也着眼于全面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素质,兼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和地域产业特色,坚持理论教学与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相结合,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三、任务与目标 2009年全省培训任务3900人,其中重点培训117人,普通培训3783人;每个示范县推荐重点培训人员3人,普通培训人员97人。培训集中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等7所高中等涉农院校开展。 通过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推广、教学单位加强衔接配合,形成上下左右联动的大联合、大协作新格局,逐步建立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制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四、培训内容 培训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等为主要内容,重点开展具有区域特点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以及农技推广理论与方法,现代农业理论、农业公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