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

国际金融

——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购买力的两种表现形式,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其中,每一方面又包括两小点的内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其发展历史和主要论点,购买力的两种表现形式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包括其理论贡献和缺陷。

下面我们逐一说明:

——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历史。它主要分为4个阶段。

·16到17世纪,西班牙的瓦纳瓦罗及巴纳斯等人提出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汇率贬值是由于国内的物价上涨的具有购买力平价思想的观点。

·18世纪下半叶,瑞典的克里斯蒂尼尔提出汇率贬值是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引起的论点,具有明显购买力平价思想。

·19世纪,英国实行金本位时期,停止银行券兑换,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后,购买力平价思想已在政府与经济学界有着广泛影响。

·20世纪初,瑞典的古斯塔夫·卡塞尔将这一思想认识予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于1922年提出,并正式命名为购买力平价理论。

然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论点。

按照一定汇率购进外国货币,就是购进外国货币购买力,因为该

货币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反之,本国人将本币售与外国人,等于把本国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售与外国人。

因此,本国货币所表示的对外国货币的比价即汇率,主要是以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所具有的购买力为依据的,故而决定两国货币汇率“首先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购买力平价。由于购买力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汇率又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来表示。

——然后我们看一下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主要是包括3个公式,把这3个公式掌握就可以了。首先看一下绝对购买力平价。

反映在一定时点上,两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的。如上所述,以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货币购买力。用公式表示为:

均衡汇率R=PA/PB(公式一)

即1单位B国货币以若干单位A国货币所表示的价格。

PA、PB分别为A、B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各国实行自由贸易,缺点是忽略了运输成本、关税、配额、产品差异等因素对自由贸易的影响。

然后我们来看一个例题,就是老师在课件中给出的。

例:在美国一组商品的平均价格为3000美元,同时该组商品在加拿大的平均价格为4700美元,则:

R=USD3000/CAD4700=USD0.6383/CAD,H或USD1=CAD1.5667

这个结果——均衡汇率,可以表示为一单位加拿大元以0.6383

单位美元所表示的价格,也可以表示为一单位美元以1.5667单位加拿大元所表示的价格。

接着,我们看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动,受通货膨胀因素所制约。

反映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货币购买力即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引起。用公式表示为:

PA1/PA0

R1=R0×————(公式二)

PB1/PB0

这个公式表示当期汇率等于基期汇率乘以两国货币购买力变动之比,主要是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

其中,下标1代表当期,下标0代表基期

下面我们同样看老师给出的例题。

例:历史上在1978年12月底和1979年12月底之间,1978年12马克的美元价格是USD0.5317/DM。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从195.4上升到217.4,德国消费价格指数从160.2上升到166.6。求1979年12月马克的美元价格。

217.4/195.4

R1=$0.5317/DM*———————

166.6/160.2

=$0.56884/DM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内容,就是相对购买力平价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相对购买力平价可以转换为用通货膨胀率表示。设u与

u*分别为基期到计算期甲、乙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即物价水平增长的百分数,则

·PA1/PA0=1+u

·PB1/PB0=1+u*

·R1/R0=1+u/1+u*

R1-R0 u-u*

可以得出:———=———(公式三)

R0 1+u*

上述公式表明汇率的升降取决于哪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更高。

——最后,我们看一下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同样分为两个方面。首先看一下其主要理论贡献。

1、反映了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动之间的联系,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可以作为确定汇率的主要依据。

2、适合于较长时期的汇率预测,西方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在长期内成立。

3、政策上的启示。各国政府在制定汇率政策时,必须先稳定国内物价,才能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

其次,看一下其主要缺陷。

1、过分强调物价水平对汇率作用。

2、研究范围的局限性,要求所有商品为国际性商品,其所指的物价指数只局限于贸易商品。

3、限制条件过于严格。要求完全自由贸易、两国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趋同、价格体系相似等条件在现实世界难以满足。

4、难以说明短期汇率变化。

购买力平价说主要就是这些内容,谢谢!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编辑本段] 一、概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 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编辑本段] 二、具体内容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今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

购买力评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 定义: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著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於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以两国总的价格对比来计算购买力平价,并以此作为均衡汇率。实际上,它假定所有的商品都是贸易品,但是,总的价格对比中包括了许多非贸易品(无法进行国际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有些由于本身的特点,有些由于人为的限制,而不能进入国际商品流通。它们仅在国内交易,不影响外汇供求,其价格与汇率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以总的价格水平对比即一般物价指数比率计算的购买力平价不能反映两国货币的实际均衡汇率水平。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购买力平价支持者提出了扩展的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33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买力平价理论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当Cassel1922年系统提出购买力平 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战争期间,各国大量发行银行券致使通货膨胀非常严重。购买力平价基本解释了战争导致通货膨胀而引起的汇率变动,并且提供了战后均衡汇率水平的理论依据。因此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20世纪30年代,资本流动、就业和其它冲击对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的影响很大,购买力平价的解释力大为削弱,有关它的讨论也成为“乏味的话题”(Taylor,2001)。二战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如Yeager(1966)和Houthakker andStephen(1969)等重新运用这一理论解释汇率变动,购买力平价学说获得了生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浮动汇率制重获新生,理论界对购买力平价的讨论更加热烈、技术也更加先进,但结果却是毁誉参半。尽管如此购买力平价仍然是判断汇率水平的重要尺度,被政府、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广为应用,作为汇率预测特别是长期预测的模型在政策制定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阐述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如果商品套利是完美的,同一种物品在 购 内容摘要:本文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 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利用购买力平价测算均衡汇率的现状,指出了其中的优势与劣势。关键词:购买力平价 均衡汇率 ■徐家杰1 博士生 温兴琦2 博士生(1、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 是相同的。完美的商品套利要求具备完全信息(即单个经济主体知道两个国家每种商品的价格)、没有交易成本、商品同质、理性投资者等条件。当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时,汇率通过商品套利实现均衡。 一价定律用公式表示为:Pit = St P*it (1)其中i为商品代码,t为时期数,Pit 和P*it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在t 时期商品i的价格,St 为时期t的名义汇率(直接标价法)。 假定在两个国家存在同样的N种商品,每种商品在物价指数的编制中所占的权重在两国是相等的,均为ai ,。则 由等式(1)可知: (2) 而和分别表 示两国一般物价水平,因此等式(2)等价于:St =Pt /P*t (3) 等式(3)即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的表示形式。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意味着汇率的变动等于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即: St =(Pt /P*t )?k (4)其中k是常数k =S0P*0 /P0,P0和P*0分别为两国基期物价水平,S0为基期的名义汇率。 等式(3)和(4)都是用名义汇率反映的购买力平价表现形式,本文称为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也可以通过实际汇率的形式表示,谓之实际汇率购买 力平价。 等式(3)变形有:St P*t /Pt =1 (5)而Qt =St P*t / Pt 即为t 时期的实际汇率,因此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可以表示为:Qt =1 (6) 同样的,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也可以由名义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得来。等式(4)变形即为:Qt =k (7) 等式(6)和(7)统称为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 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不同的货币和不同的期间,研究的方法和对象也有所不同。不过,也有一些共同点。例如,购买力平价研究的样本区间比较长,一般都会在百年左右,跨越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等不同的汇率制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几乎每出现一种新的计量方法都会有人设法把它应用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从早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广义最小二乘法,到后来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技术、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GARCH)、体制转换模型(Regime-switchingmodels)等无不在研究活动中得到相应的运用。 理论界对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其理论模型一般取自相对购买力平价方程(4),对该方程等号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 st =c +pt -p*t (8)其中st =lnSt、c=lnk、pt=lnPt、p*t=lnP*t 。实证检验时,可以采取简单回归的形式st =α +β(pt -p*t )+μt ,也可以采取二元回归的形式st =β0+β1 pt +β2p*t +μt 。前者实质上是要检验名义汇率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这一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关系,后者则是检验名义汇率、国内物价指数和国外物价指数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关系。Kim(1990)、Liu(1993)、Pippenger(1992)、Seabra(1995)、Wallace andShelley(2006)、Brissimis、Sideris and Voumvaki(2005)、Apergis(2003)和Jenki ns and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之比。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因此,必须把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这一理论看到了纸币的购买力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并进而认为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了汇率的变化。但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忽视了物价和汇率之间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编辑]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1] 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这个理论又分两部分: 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公式表示:Ra=Pa/Pb或Pa=Pb×Ra Ra:代表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的汇率 Pa:代表本国物价指数 Pb:代表外国物价指数 它说明的是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因素即为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 2.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认为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同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购买力比率发生变化。则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必须调整。 公式表示: 本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本国货币新汇率=本国货币旧汇率×------------------------ 外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某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被“低估”或者"高估”,那么,什么是币值"低估”或者“髙估”呢?如何来判断货币币值的低估或髙估呢?这就涉及到均衡汇率水平的汁算。计算均衡汇率水平又和汇率理论密切相关。最早提岀的汇率决定理论是购买力平价。简单介绍下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一、购买力平价的用途 正式提出购买力平价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22年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目的,是为一战后遗留的赔款问题提供一个货币标准。从目前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经济学上有两个用处:第一,测算长期均衡汇率,判断货币价值是否高估或低估,或者是寻找实际汇率波动的中心。第二,比较各国经济实力。作为一种换算工具,将一国的GDP或者是GNP由本国货币换算成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来进行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1、基本思想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中国人为什么需要美元是因为它能够在美国购买商品,同样, 美国人为什么需要人民币,是因为它能够在中国购买商品。人民币交换美元的比率,实际上就是用人民币购买力交换美元购买力的比率。所以,汇率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 所以称为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我们来介绍下一价定律。 2、一价定律 一价左律是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相同。用公式来表示就是:P a=SP b, S是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属于直接标价法,Pa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Pb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如果这一等式不成立,就会产生套利行为。比如,一件衣服在美国的市场价格是100美元,同样的衣服在中国的市场价格是800人民币,那么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就是8RMB/$o如果市场汇率不是8,是9RMB/$,那么就会出现套利机会,衣服在中国的价格转换成美元就是800/9 =89美元,套利者就会用89美元在中国购买一件衣服,然后到美国以100美元的价格卖岀,获利11美元。这种套利活动,使得衣服从中国流向北京,直到汇率水平回到8。 3、绝对购买力平价 一价怎律是针对某一种商品,如果将单一商品推广到所有商品,就可以推导岀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货币在同样的一篮子商品上具有的购买力……那么它可以简写成S = $,汇率应该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其中P表示本国的价格水平,P*表示外国价格水平。根据这个公式,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本币购买力相对下降,则汇率S上升,本币贬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利,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话,则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商。用公式表示为: R = P A/P B R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 A、P B为A、B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在表示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时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国在战争期间滥发不兑现银行券,导致了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促使经济学家对绝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他们认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等于其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用公式表示为: R1= R0(I A/I B) R1为相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R0为过去的汇率,I A、I B为A、B两国的通货膨胀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使它成为现在最重要的汇率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值量既定,则两国纸币购买力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两

购买力平价

一、概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 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 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 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这个理论 又分两部分: 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及案例

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即购买力平价。 CPI是消费价格指数 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 RPI是零售价格指数。 购买力平价(PPP) 在短期中,市场汇率会对货币政策、政治事件和预期变化做出反应,表现得很不稳定。但长期中,汇率基本上还是由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来决定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汇率将倾向于使在国内购买贸易品的成本等于在国外购买这些商品的成本。所得数值单位不再是美元,而是虚拟的“国际元”。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简单地说,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购买力平价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价格指数,与比较某一国家两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不同,它是比较某一时期内两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 巨无霸指数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幽默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 这个指标由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使用而闻名于世。《经济学人》杂志将麦当劳的在各国的分店中卖的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进行了比较。 算法是以一个以当地货币计算的巨无霸价格,除以另一个以当地货币计算的巨无霸价格。该商数用来跟实际的汇率比较;要是商数比汇率低,就表示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低估了(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反,要是商数比汇率高,则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高估了。 单选题 以巨无霸汉堡为例,如果在中国一个要卖15元,在美国买一个需要3美元,那么如果只参考这一个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现在的人民币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 ?被高估 ?被低估 ?持平 ?不好说 用汉堡包测量购买力平价是有其限制的。 比方说,当地税收、商业竞争力及汉堡包材料的进口税可能无法代表该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在许多国家,像在麦当劳这样的国际快餐店进餐要比在当地餐馆贵,而且不同国家对巨无霸的需求也不一样。例如在美国,低收入的家庭可能会一周几次在麦当劳进餐,但在马来西亚,低收入者可能从来就不会去吃巨无霸。 尽管如此,巨无霸指数仍广为经济学家所引述。

国际经济学测试题1

国际经济学测试题1 一、单项选择(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1’×10=10’) 1.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 A.是一种双赢行为 B. 对其中的强国有利 C.对其中的弱国有利 D. 是一种零和行为 2.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假定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生产的代价是()。 A.递增的 B. 递减的 C. 不变的 D. 不确定的 3.如果说一国的资本要素比较丰裕,就意味着()。 A. 该国的资本要素总量较多 B. 该国的W/R的值较大 C. 该国的K/L的值较小 D. 该国的生产中较多使用技术 4.根据特定要素模型,国际贸易的受损者为()。 A. 进口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 B. 进口竞争部门的流动要素所有者 C. 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 D. 出口部门的流动要素所有者 5.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明国的新产品出口()。 A. 在产品问世的时候即已开始 B. 贯穿整个生命周期 C. 是一个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少的过程

D. 以上三者都正确 6. 在局部均衡分析中,与小国相比,大国征收关税的主要不同在于()。 A. 保护效应更明显 B. 消费效应更明显 C. 能够改善贸易条件 D. 对政府税收没有影响 7.如果一国在征收进口税时,对最终产品征收的关税低于中间产品,则可以使关税的实际保护效果()。 A. 增大 B. 变小 C. 没有影响 D. 无法判断 8.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是()。 A. 粘性价格的存在 B. 货币数量理论 C. 马歇尔-勒纳条件 D. 一价定律 9.根据吸收分析法,贬值一定会()。 A. 导致国内总收入的增加 B. 改善国际收支 C. 促使国内货币供求重新平衡 D. 上述说法都不对 10. 根据斯旺图示,用来调节外部均衡的手段是()。 A. 支出转换政策 B. 支出调整政策 C. 本国的货币政策 D. 本国的财政政策 二、多项选择(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1’×10=10’) 1. 能够解释二战以后国际贸易流向新格局的理论包括()。 A.规模经济理论 B. 产业内贸易理论 C.产品差异化理论 D.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研究综述

一?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内容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国际宏观经济学以及汇率决定理论的重要基础,其渊源已久。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对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全 面阐述及其地位确立来自于卡塞尔在1922年的贡献(即Cassel,1922),但实 际上,1916年他就已经提出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一般思想(见Cassel,1916, p62)②。该思想基于如下考虑:如A国货币的购买力是,而B国货币的购买力 是1/PB,那么在均衡条件下,两种货币的相对值应当反映它们的相对购买力, 即 1918年,卡塞尔正式将这一关系命名为“购买力平价”。 众所周知,购买力平价包括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基于一价定律即如果抽象掉竞争市场上的套利所存在的不完美 因素(如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障碍),那么同种物品在两国的价格将相等。推而广之,绝对购买力平价即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应当等于两国总体价格水平之比: 其中表示国内的总体价格水平表示国外总体价格水平为商品篮子中的第i 种商品的价格。这暗含了计算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水平所使用的商品篮子完全 相同,此外它们在篮子中的权重也相同,这些较强的假设可保证绝对购买力平 价成立。 然而正如Dornbusch(1987)所说,在现实当中,“信息成本和贸易障碍阻 碍了不同空间的价格完全相等,但这些贸易障碍并未排除在不同地点上任何给 定商品的同种货币的价格会密切相关,并确实存在套利,它们只是不能完全相等。贸易障碍和不完全竞争当然也可能使空间价格出现差异,这进一步限制了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成立”。作为一种调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对此做了一点放松,它允许存在一定且固定的贸易成本(以常数η表示): 式中的上三角“^”代表各变量的百分率变动,即两国间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变动率之差。因而,购买力平价有绝对和相对两种含义:绝对购买力平价在当一单位本国货币用市场汇率转化为外国货币时,其购买力在国内经济和国 外经济之间恰好相等时成立。但实际上两国的商品篮子通常很难完全一致,所 以在实际检验当中,人们通常转而检验相对购买力平价③,它说明汇率在一个 给定时期内的比率变动将与同一期间内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异相抵消。 购买力平价理论并未指出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之间明确的因果方向。事实上,这种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即汇率既因相对价格变动而发生变动,同时两国 的通货膨胀率也会对汇率变动做出反应,汇率和价格水平都不是外生变量。因此,Is-ard(1995)认为,购买力平价只是一个关于两个内生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而非汇率或价格任何一方的完全模型。 二?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短期背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20世纪70年代,各国对汇率的放开使得汇率 波动频繁而且幅度增大。“浮动的汇率使那些即使是购买力平价的固执的捍卫 者们也明显地认识到购买力平价并不是一个短期关系,价格水平的运动并非每

国际经济学_201612_模拟卷1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全部答在答题纸上,请写清题号,反面可用。试卷与答题纸分开交) 国际经济学_201612_模拟卷1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当一国背离自由贸易、实施关税体系后,某一行业的产值增值变动的百分比,称作关税的()。(1分) A.平均关税率 B.加权关税率 C.名义保护率 D.有效保护率 2. 亚当.斯密在()中首次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的主张。(1分) A.《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B.《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C.《政治经济学原理》 D.《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 3. 国际贸易到了()阶段才有了真正的发展。(1分)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4. 下列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正确排列为()。(1分) A.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经济联盟 B.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 C.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共同市场 D.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 5. 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输金点的存在也就是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1分) A.李斯特 B.休谟 C.卡塞尔 D.维克塞尔 6.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提出的。(1分) A.李斯特 B.休谟 C.卡塞尔 D.维克塞尔 7. 国际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论,也被称作“边际产业扩张论”,它是由()提出的。(1分) A.巴克利 B.小岛清 C.邓宁 D.波特 8. ()承认现行浮动汇率的合法性。(1分) A.史密森协议 B.牙买加协议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洛美协定 9.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了()理论。(1分)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6、2000年)

在国际上通常认为,汇率只反映对比国间贸易品部分的价格比例关系,而没有完全反映GDP综合价格水平的比例关系,以汇率作为货币转换因子。转换后的GDP仍包含着价格因素的影响,不是真正物量意义的比较。其比较结果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各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 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商品(货物和劳务)的价格比率,也就是基准国单位通货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在对比国购买时需要该国通货的数额。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6年)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图表集》1996年。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指标(2002年) (2000年) 国家(地区)2000年按购买力平 价法计算的GDP 2000年按购买力平 价法计算的人均 GDP 2000年按购买力平价 法计算的GNP 2000年按购买力平价法 计算的人均GNP (亿国际元)(国际元)(亿国际元)(国际元) 世界44913974154445857410中国①501943976495123920中国香港171025153173925590中国澳门80181908018190孟加拉国2099160220891590印度239542358237542340印度尼西亚6403304359612830伊朗3746588437595910以色列125520131120519330日本33944267553436127080哈萨克斯坦87358718175490韩国821717380817717300马来西亚2110906819398330蒙古431783421760巴基斯坦2662192825741860菲律宾3001397131854220新加坡93823356100124910斯里兰卡68335306713460泰国3888640238366320土耳其4553697445897030越南1568199615682000埃及2325363523473670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形成 (1)购买力平价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购买力平价思想最早出现于16世纪处于当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西班牙。塞拉曼加学派从货币供给增加和物价水平提高的现象出发,结合西班牙与其他一些国家相对物价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西班牙货币币值的影响,提出了具有购买力平价思想的某些观点。 另外,在同时期的英国也出现了最初形态的购买力平价思想。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议会内爆发了“金块之争”,金块论者将英镑的大幅度贬值归因于英国与其它西方国家之间在通货膨胀率上存在的差异,这较早体现了购买力平价的思想。一个半世纪后,这种思想在瑞典重现,经济家克里斯蒂尼的论述中已具有较明确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观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开始实行不兑换的纸币流通制。由于战时支出剧增,入不敷出,各参战国靠扩大纸币的发行量来加以弥补,结果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战争结束后,不少在战时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又重新开始寻求货币汇率的稳定。然而,由于各国的通货膨胀率不同,汇率的波动出现了一反常态的现象,建立在供求法则基础上的国际借贷说已不能解释汇率反常态变动的原因,如何确定或形成新的均衡汇率体系便成为当时稳定汇率的一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受国际联盟的委托,先后写出了两份有关当时国际外汇汇率的报告书,并于1922年发表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一书。提出应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决定汇率的依据,即绝对购买力平价;而新的均衡汇率则应在最初的均衡汇率的基础上,再对两国的相对通货膨胀率作出调整后得到,即相对购力平价。(2)购买力平价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基础来看,购买力平价是以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论为前提的。一般认为西方货币数量理论产生于16世纪末期,法国律师让·博丹和意大利人达凡茶铁被认为是西方货币数量理论的创始人。让·博丹认为,金银的价值与一般的商品的价值相同,其数量增加,则其价值即被低评,而与其交换的商品价值自然就要上涨。达凡茶铁则认为,社会上一切货物的总量,与流通的一切金银是相等价的,因此,一国货物总量的一部分,必然等于该国所有金银的相应部分。因此,他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则物价自然上涨。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汇率决定理论与经济数据解读对于很多炒外汇和炒黄金的人來说,彵们进入了一个经济数据的海洋,彵们无法系统的來学习和理解这些数据,并在投资的过程中得以运用。全面,准确,及时的掌握这些数据是外汇投资者特别是短线操盘手的一大法宝。而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很难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经济数据。对于黄金投资者來说,由于外汇市场和黄金的密切相关,特别是美元和黄金的负相关的关系,亦是需要关注外汇市场的数据。 汇率决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经济、金融和政治背景下对当时的汇率机制的最充分、最有效和最接近的描述。由于经济、金融和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原有的模式以及相关的边界条件需要重新界定,从而出现了新的理论。尤其是随着二十世纪以來突飞猛进的信息化、金融一体化浪潮覆盖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使得浮动汇率体系变得更加复杂,瞬间万变。 在实际市场操作中,对基本经济因素的分析,都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国反映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经济数据來进行的,在当今世界,美元仍然是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因此美国的经济数学对市场的影响最大。各国投资者都关注美国的经济数据,以把握投资的时机。一些重要的美国经济数学常常均在夏令时纽约时间8:30公布,因此,对亚洲地区的外汇和黄金投资者而言,常会因为等数据公布而工作到深夜,即常说的“等数据”。下面以美国常用的经济数据为例进行分析。美国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可以分为3类: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 汇率决定理论本身很复杂,而且在学术界有颇多的争议。本文只限于阐述传统的汇率理论对于我们市场参与者的指导意义。笔者农民出身,大学时期学的是机械工程,但尝试用经济学的理论來给予外汇投资者,意欲抛砖引玉,文中不妥之处,望请读者批评指正 购买力平价 1.理论阐述 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吕随启《国际金融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汇率决定理论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圣才出品】

第五章汇率决定理论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5.1复习笔记 一、概论 汇率决定理论所阐述的是什么因素决定汇率的大小,又有哪些因素影响汇率的上下波动。 1.国际借贷说 国际借贷说认为,汇率变动是由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引起的,而外汇的供求又是由国际借贷引起的。当一国外汇收入多于支出时,汇率下降;反之,汇率上升。借贷平衡,汇率便不发生变动。 2.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认为两种货币的汇率取决于它们各自所代表的购买能力,汇率的变动也是由于货币的购买能力产生了相对变化而导致。 3.汇兑心理说 汇兑心理说认为两种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人们对这两种货币价值的主观评价,而外币价值的高低又是以人们主观评价中的边际效用的大小为转移的。外汇供给增加,其边际效用递减,汇率下浮;反之,边际效用递增,汇率上浮。 4.利率平价理论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汇率剧烈波动,远期外汇业务也发展起来。1923年,凯恩斯首次系统提出了远期汇率决定的利率平价理论。 5.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汇率理论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国普遍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又趋于剧烈,相继出现了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等汇率理论。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一价定律 1.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说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国外的货物、服务和技术等。因此,两国货币的交换实质上是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的交换,即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中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 2.一价定律 购买力平价理论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当货物按同一货币来计算价格时,由于套购的存在,会导致国际上货物价格趋于一致。这一理论运用了一价定律。一价定律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其他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同种货物在不同的国家出售,按同一货币计算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 三、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如果在本国和外国同时选取相同的一篮子货物,并对其价格水平进行比较,假如此时可以通过汇率转换,按同一货币来计算货物价格,那么两国的价格水平应该是相等的。用代数方法来表示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即为: S=P/P* 这里的S代表汇率,即一单位外国货币可以折算为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P代表所选取的一篮子货物的本币价格,而P*则表示在外国选取的相同的一篮子货物的外币价格。

购买力平价理论

1224312015 李玉琴 1、购买力平价理论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基本思想是,汇率取决于价格水平,而不是价格水平取决于汇率,对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在假定完全竞争市场和国内商品与国外商品之间存在完全可替代性的条件下,除去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和信息成本,一个给定的商品价格用相同的货币来标价,在不同的地点将是相同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国物价水平的倒数就是该国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两国物价水平的比值就称为购买力平价。如下式,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价格水平之比或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e= P * /P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由于商品价格水平的不断变化,将汇率的升降归因于物价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如下式,汇率的变动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 e= QP /P * 购买力平价理论缺陷: ①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以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价值的。事实上,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所代表的价值。②该理论假定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同时它也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③该理论过分强调物价对汇率的作用。④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产生的冲击。⑤该理论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⑥无法对浮动汇率以来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剧烈波动做出解释。 2、资本市场说与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相比的突破: 资产市场说用存量代替流量分析;用动态分析代替静态分析;将长短期分析结合起来;对汇率波动有独到见解;强调货币因素与预期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是对购买力评价理论的调整,货币供给对利率的流动性效应被收入效应等抵消,货币市场失衡将带来价格变化而不导致利率变化。将汇率视为一种资产价格,具有较强生命力。 此外,模型中引入货币供给、利率、国民收入等重要经济变量,应用更加广泛。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货币供给对汇率的影响,假设连续处于均衡的状态。该模型首次涉 及汇率的动态调整问题,创立了汇率动态学。此外,该模型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 资产市场说中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具有特殊的经济政策分析价值,被广泛运用于对货币政策的分析中。

购买力平价报告

一、理论介绍 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 Gu stav Cassel)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式提出, 由于一战带来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货币的购买力不如从前。而购买力评价说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金本位缺失带来的问题,主张在不同国家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货币兑换关系。 购买力平价说将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购买力。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一个国家对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决定了汇率的大小。对一个国家的货币的需求, 其实是对这种货币的购买力的需求, 所以货币的汇价应该由它们的相对购买力来决定。再者,购买力主要通过价格水平表示出来,具体而言,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如下: 1.购买力平价的绝对形式 e=P a/P b=(1/P b)/(1/p a) e为汇率,指1单位B国货币(此文指美元)以A国货币表示的价格,P 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 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由于物价总在变动,所以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它意味着汇率由两国可贸易商品的一般物价水平之比所决定,而购买力就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即由两国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决定。

2.购买力平价的相对形式: e1/e0=(p a1/p a0)/(p b1/p b0) e1,e0分别表示当期和基期的汇率,p a1,p a0分别表示A国当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p b1,p b0分别表示B国当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两个时点之间汇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由两国的物价(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动所决定。如果本国的物价上涨率或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则本币贬值。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有趣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 这个指标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首创,现在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的标准。《经济学人》杂志假定麦当劳在全球销售的巨无霸的成本是固定的,然后将其在各国的分店中销售的价格进行比较。 根据该杂志最新一期的巨无霸指数,一份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在中国为13.2元人民币,在美国为3.73美元,由此推断,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应该为3.54:1,比目前的汇率低了很多。实际上,按照“巨无霸指数”推算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比现行汇率低不少,因此这个指数也经常被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用来佐证各种“人民币被低估”的理论。 二、具体分析 下面本文将分别运用购买力平价的绝对形式和相对形式对中美两国不同商品的价格进行计算来推测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向。 1.相对形式 三星手机最近可谓是全民关注的焦点,抛开note7爆炸的事件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