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思考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思考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思考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思考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谈及杜威,我们会想到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会大致说出他的一些具体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如“做中学”、“教育无目的论”等等。本人在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后,结合石中英老师的《杜威的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教育意义》一文对其思想有了新的思考与体悟。

《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里蕴含着杜威丰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理论,可以说,他的这部书也是根据价值理论的脉络写成的。在这里本人想谈一谈他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动词意义上的价值。

一、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紧密结合构建杜威的民主社会

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杜威向我们描述的,他眼中的理想社会。在他的眼中,理想的未来社会将会有和谐、平等的秩序,社会呈现高度的开放性、共利互惠性。在这个社会中将没有种族、国家的冲突,种族与种族间、国家与国家间将会因彼此不可分离,具有共同的利益与追求而和睦共处,抛弃以往的偏见。杜威认为这便是理想的社会,换句话说,这便是民主的社会。

杜威构建的民主社会是立足在他的相关价值观的基础上的,即如何看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问题。以往的学者在看待这个问题时难免会陷入二元对立的状态。部分学者倾向于个人绝对主义,即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的发展不能危及、影响个人的发展,简而言之,当社会的发展即使是积极的,只要危及个人自身发展的可能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倾向这种观念的人,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便缺少一种自我约束的机制,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导致唯我主义,对于共同体生活会产生较大的威胁和破坏作用。①在现今社会存在着部分“高素质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却因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忽略社会美德,破坏人际和谐关系,影响社会风气的发展。这种现象便是绝对的个人主义所带来的,是个人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的错误价值观念所影响的。另一种观念认为社会价值大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发展不能阻碍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认为人不是纯粹的自然人,不能脱离与他人的联系而孤立的生活,他必须与他人发生联系,建立关系,众多的个人所建立的关系网彼此交织后便形成社会。因此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社会的重要性要远大于个人。因此个人的发展当与社会的发展在方向等方面存在分歧与冲突时,个人必须放弃自身的部分利益去维护社会的利益,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强调的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存在冲突时,个人必须放弃自身利益去维护国家利益“的做法便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这两种观念都是割裂地看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存在着对立与绝对的弊端,不能看到两者间的联系,其结果是两种观念都存在不足与瑕疵。杜威对此提出”新个人主义“的看法。杜威认为“个人是某种达成的东西,不是在孤立状态下达到的,而是在一定环境的帮助与支持下”。②因此杜威抛弃了过去把社会看成个人发展的威胁性、限制性因素,社会应是个人发展的构成性因素。个人与社会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存在于物质上,也存在于精神、道德上,也就是说,个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离不开与他人的联系,需要在与他人联系下获得保障与安全。因此每一个人在为了增进个人福祉,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关心社会和谐、平等、稳定的秩序的建立与维护。只有建立并长久保持社会和谐与平等、稳定与发展的秩序,各阶层、各种族、各国家的人民所构成的社会中才能减小冲突与排斥,才能建立利于个人发展的联系。因此杜威反对个人孤立的生活,主张联合的生活,鼓励社会的各色人物之间进行和谐、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促进彼此的发展,达到个人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当然,在“新个人主义”理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和谐与平等、稳定与发展的紧密的人类共同体,最终构建杜威理想中的民主社会。

①石中英.杜威的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教育研究,2019,40(12):36-44.

②杜威.新旧个人主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47.

图1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三种观点

二、构建良好的环境以推动民主社会的发展

杜威的民主社会已经在理论上搭建好了,那么如何在现实中让民主社会得以实现并延续发展,杜威提出环境的重要作用。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社会得以存在是因为有经验的不断积累,而社会延续发展的途径是传递、沟通经验。“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①社会成员在传递、沟通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沟通方式,一种是目的性、工具性沟通,另一种是共享性、兴趣性沟通。目的性与工具性的沟通下的社会成员秉持着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即沟通、传递的目的是增进自己的福祉而对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甚至故意损害。在阶级社会下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将自己的意识形态等传递、沟通与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接受并服从统治阶级。这种沟通与传递便是带有目的性、工具性的,而且只是为了增进自身福祉而已。杜威认为这种传递与沟通从本质上是不利于民主社会的存在与延续,反而利于阶级社会的巩固,因为在个人与社会价值观上便以出现错误,民主的共同体难以形成,自然民主社会难以存在与发展。杜威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正确的沟通与传递是共享性、兴趣性的沟通。“为了形成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他们必须共同具备的是目的、期望、信仰、知识——共同的了解——和社会学家所谓志趣相投。”②只有当社会成员有着相同的目的、相同的期望与信仰,并拥有相同的志趣时,他们才能抱有共享的、兴趣的目的去进行沟通、交流,传递有价值的经验,使得民主社会存在并发展。

然而,如何能使得社会成员有着相同的期望、信仰与目的,拥有相同的志趣(如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平等的秩序),杜威认为社会环境的建构至关重要。社会环境具有教育功能,根据一定的目的选取一定倾向的经验加以总结、编辑,并向社会成员传递、灌输,开展相同目的的活动,最终可以通过个体学习人为加工过的经验,参与特意安排的活动,塑造个体的智力与目的相契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③个体在学习完这些经验,并通过活动的参与已形成相应的情感(关心、关注他人)、价值观(新个人主义),具备相同信仰与兴趣,抱有相同的目的去与他人进行沟通、传递,最终民主社会的形成并向前发展。

当然,社会环境较为复杂,想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而构建唯一目的的环境较难实现,因此杜威认为学校的存在是必然的。杜威说,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年人所受教育的唯一方

①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

②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

③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8.

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因此为了培养未成年人关心、关爱他人的情感、养成维护社会和谐、平等秩序的信仰与目的,成年人可以构建特殊的学校环境,进行相应的学校教育。学校环境是根据教育目的而设计的环境,在学校环境内可以影响成员的智力发展与情感道德倾向,最终塑造成致力于建立民主社会的社会人。对于学校教育,杜威反对当下那种经院式学校教育,他认为学校的最大坏处,就是……所学与所用完全不能连贯,不知学校的生活必须处处与社会的生活有关。①因此学校教育下的儿童,不但要他和自然的环境相接近,还要他和社会的环境相接触,然后儿童的知识和习惯才有启发及养成的机会。”②因此学校教育的内容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变成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更不可将学生与同学、教师甚至社会其他成员孤立起来,学生必须与他人保持联系,互动,方可塑造学生相应的,利于民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情感倾向与价值观。

民主社会下的人关心自己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人的福祉,增进他人的利益,最终形成和谐平等的民主社会。这里的民主社会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它应是世界范围的社会,即世界是和谐平等的,当前存在的种族、国家之间的冲突都不再存在。但我们仍有疑问:即使是一国之内,因其范围过大,学生也不可能接触到、了解到与其在日常生活里不存在的人,那么在不了解、熟悉的前提下,学生怎么会引起对他们的关心与关注?针对此种疑问,学校教育便可以解决。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经验已不局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的直接经验,更多的是以文化符号的形式存在的间接经验,这些经验的间接性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脱节,即不是有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而是由他人日常生活产生的;不是有当下人产生的,而是由前人产生的。学校环境下实施相应的教育的内容多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学校的课程更多是传授学生前人与其他空间内的人(我们日常生活里接触不到的)积累下的优秀的经验。通过依靠学校等教育机构,我们向学生传授日常生活里接触不到的经验,保证他们可以了解、熟悉时空范围内接触不到的人或物,最终在熟悉的前提下,通过有意识的教育的引导下,培养他们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为建构民主社会而不懈努力。

图2 学校环境与民主社会的关系

三、教育的价值、科目的价值应由受教育者来判断、赋予

杜威在书中对于价值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价值可以做动词和形容词理解。形容词的价值是我们常用的意义,是人们对人或物的主观感受,而作动词的价值是杜威重点讨论的。作为动词的价值是人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自己有逻辑地评价、鉴定的理性行为而构建的对事物理想的、新的状态。谈及教育或者学科的价值,我们自然地认为教育的价值便是培养儿童的智力与身心发展,使其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逐渐适应并融入社会中。学科的价值

①单中惠,王凤玉.杜威在华教育讲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6.

②单中惠,王凤玉.杜威在华教育讲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8-69.

便是充当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媒介,是对人类传承的经验的编辑、汇总与传承的手段。因此学生接受教育,学习学科知识天经地义。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便自然地将成体系化的学科知识教与学生,并通过教育评价手段逼迫学生认真学习,掌握学科知识而忽略学生在此过程中地主观感受。因为我们把教育与学科赋予了先验的价值,而无视学生的判断与鉴定,即学生认为他们接受教育,学习某种学科是否有价值。一般而言,若对某物抱有兴趣,主观认为它们对于自己有着丰富的价值,那么学习者便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投入进去,认真对待,积极主动的汲取知识,学习效果自然较佳。但是我们凭着教育或学科先验的价值判断便强迫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接受教育,在此过程中忽略学生的主观价值判断与鉴定。学生认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学习的知识对于他们没有价值,那么自然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兴趣与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我们做家长或教育者呢,对于不佳的学习结果不满与暴怒,无视了孩子的想法与感受,采用鞭挞等惩罚手段去再次逼迫他们,使得教育过程中陷入了恶心循环中,教育便走到了尽头。

杜威面对此种教育局面提出自己的主张。杜威认为教育的价值,或是学科的价值(对于儿童而言)并不是我们成人绑定的,而是儿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是当事人的判断,是事前+事中的判断)去赋予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等去评价接受某种教育能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接受这样的教育后能给其带来什么的判断去决定自己需不需要这种教育,这种教育对其而言有没有价值,自己是不是有兴趣、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因此杜威提出著名的”儿童中心论“的观念以试图打破教育的僵局。就本人而言,儿童中心论其实就是教育过程中师生角色的改变,关系由对立走向联合而已。在以儿童中心的教育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而不是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前要理清学生各自的兴趣与特长,然后给予合适的,对他们而言有价值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采用“活动教学+问题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设置问题,给学生提供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最终解决问题,收获知识。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学习的主动者与探究者,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了引导者、指路人,师生角色发生根本性改变。伴随着师生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也从以往的对立者、冲突者(矛盾是教育教学的预设目标与学生当前学习状况之间的较大差距而产生的)变成了教育过程中的相伴者、协助者与被协助者,师生之间的矛盾得到化解(因为教育过程按照学生的兴趣等进行,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具体情况较为贴切,因此与学生当前学习状况之间差距较小,无需高压政策的实施,矛盾得到缓解)。

当然,我们对此抱有疑问:儿童在根据自我兴趣与需要进行教育选择、接受教育、判断教育是否具有价值时,能否保证是儿童自主、独立的进行,而非受到教师等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导(暗示)。如果儿童受到教师等的暗示而做出选择、参与某种教育或科目的学习,那么这还是回到以往的教育价值认识中,即儿童依然受到我们赋予教育的先验、本质的价值的影响,而非儿童有理性的、自主地经过自己的评价、鉴定行为而给予教育儿童自己认为的价值,回到了绝对主义价值论的层面。对于这个疑问,本人认为初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是需要接受教育或科目的先验价值的影响,但在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去进行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理性,让学生自主判断自己到底需不需要接受我们成人给他们的教育,相信他们明辨是非,权衡利弊后会认可教育和学科的先验价值,然后有兴趣的,主动积极地投身进去。我们需要学生自主判断与鉴定教育与学科价值的阶段应从中等教育开始。这时期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已形成独立自主的理性思维与客观公正的判断标准,同时他们已有了较为成熟与理想的兴趣与人生方向,对于自己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学习什么样的科目已有基本的判断,对于它们的价值又有了自己的判断与鉴定。这时候的教育者与家长不可仅凭个人判断与先验价值观念去强迫学生接受他们心中的教育,学习他们心中的学科知识,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学习什么样的学科知识。当前我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实施的分支制教育、分科教育乃至职业生涯教育都是读杜威式教育与学科价值观的体现。但受传统观念与先验价值观的影响,仍存在着部分教育者与家长逼迫学生接受预设好的教育,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个人感受与主观感受。

四、教育即生长与教育无目的论的关系分析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还提出过“教育即生长”以及“教育无目的论”的观念。对于二者的理解,本人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一直的,都是杜威教育目的与功能观念的体现。我们说未成年人需要接受教育的原因是他们自身的缺乏。但我们在分析未成年人缺乏问题时却犯了错误,我们用比较地、形而上学地思维去阐述这种缺乏状态。我们认为和成人相比,未成年人在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处于缺乏状态,都显得不足与空荡,处于未成熟的状态。因此未成年人需要接受教育,需要学习。但是这种观念是绝对的,形而上学的,它只看到未成年的不足,却看不到他地成长。这种比较的观念只看到未成年的不足,并认为它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被动地生长,最终弥补空缺,但却忽略了未成年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杜威说,“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地状态”。他又说,“未成熟状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势力和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①因此他认为未成年人的这种未成熟的状态有两个特征:依赖性与可塑性。依赖性指儿童的生长需要成人的帮助,因为儿童的依赖性是一种力量,是在成人帮助下生长的力量。可塑性是儿童在生长过程中有着一种特殊的适应能力,儿童在以前经验的结果作为行动基础,从而指导与改变自己的行为,直至将某种行为做得更出色,养成习惯与技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儿童在未成熟状态下有着积极发展的力量与倾向,他不断地学习与改进,直至学会某种能力或养成智力,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教育无目的论的提出是杜威对当时就教育目的大讨论的一大贡献。关于教育的目的,斯宾塞等人认为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赫尔巴特等人认为教育可以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甚至有的人认为接受教育是为了改变命运,改变出身。这些教育目的论无一例外是给教育强加了种种目的,都不是教育自身的目的。杜威说,“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②可以看出,那些被称作教育目的的目的不过是被人强行加上的,是不可取的。杜威认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的,它既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也不是为改变出身而进行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它自身,即促进学生生长。“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特定个人固有活动与和需要。”③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紧密结合,是促进学生自主地生长,即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生长,即教育即生长。

总结

在阅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与参考一些相关的资料后,本人对杜威的一些教育主张有了新的理解,特别是立足于价值论的角度去看待他主张的理想中的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学生中心论的缘由以及教育即生长与教育无目的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杜威关于儿童中心论下的相关主张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因本人水平有限,文章难免出现错误,希望老师与同学批评指正。

①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6.

②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6.

③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6.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见解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呢?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他把教育本质生物化了。 2、“教育即生活” 为什么说教育即是生活呢?杜威作了这样的解释: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他宣称,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与斯宾塞关于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教育即生活”并没有真正反映教育的本质,但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它

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杜威在“教育即生活”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要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 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因此,学习,受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经验经过改造与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是有合理因素的;但他把儿童获取主观经验的过程看作是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则是错误的。教育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学习,接受间接经验。二、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见解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的教育信条》中都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他说,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过程外无教育目的,根据这种观点,杜威批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理论。他认为,如果“遵守”外加的教育目的,青年人的个性就会被忽视,从而会违反儿童本身内在的需要,违反了本能。因此,他认为,教育除了它自身的过程之外,不应有什么外加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教育过程就是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杜威认为有两种教育目的的存在是可能的。一种是教师或家长提出来的。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教育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 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董琳 1044407056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当时美国的教育流行的是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机械呆板,杜威在教学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课程内容贫乏,萌生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要求并进而成为教育革新的倡导者。他一生著作颇丰,1916年发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此外还有《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的学校》等。 他的教育思想迎合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至于更多国家教育思想的变革,综合看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的本质上,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在教学论上,他提倡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注重教材与学者的关系、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从“做”中学;最后,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教育的理论。 杜威一生中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围绕道德价值标准、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四个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 首先,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的用意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要同他以前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相联系,既要从社会生活、学习实践中培养道德,又要使所培养出的道德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适应社会生活。杜威认为,从广义上说道德就是教育。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上述看来,他主张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适应社会道德的需要。 在他论道德教育的著作《道德教育原理》的序言中他说道“每当国家陷入政治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人们就会将社会的道德缺陷与盛行的道德标准和公民在学校内外所接受的抑或没有受到的教育联系起来。无乱学校存在于何处,它们一直被指望去加强、补充有时甚至代替儿童在家庭或教堂里所获得的道德教育。”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引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因此,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从做中学”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给现代美国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五四”以后中国的教育界带来了深刻影响,为人们认识和处理教育上的两难问题提供了思想营养,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传入中国后,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

论杜威道德教育的失败

论杜威道德教育的失败 教科院1001班吴征炳2010105010155 【摘要】杜威对于道德教育的价值是极为推崇的,他曾经说过:“道德是教育最后最高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同一的“。虽然杜威的一些思想观点是值得采纳的,但是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可以说道德教育在杜威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不难看出杜威对于道德教育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本文就从对道德教育的理解、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的实施三个方面来分析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失败之处。 关键词道德教育资本主义德育目的 正文 一、杜威对道德教育的认知的失误 杜威注重德育,他认为道德是民主社会的最基本因素,而且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否定了马克思只把经济看 成是决定性因素,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多面,经常变化 没规律可循,在某一时期A起主导作用,在另一时期B起 主导作用,依据他的解释,当前民主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就 是道德。他说专制政治离不开压制,民主和道德不可分割,以美国为例,他认为美国的民主社会不是物质的,而是道 德的。杜威曾主张: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能够代替道德给民 主社会更多支持,道德是民主社会中最基本和最宝贵的因 素。

杜威认为道德是社会进步的枢纽,他极力否认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的观点,认为革命完全是暴力的不合理的做法,而道德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才是合理的做法,通过道德的约束可以避免发生暴力事件,从而达到用暴力手段所达到的相同的效果。杜威主张必须采用同道德相符合的方法,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但是假想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不采用暴力的手段,世界大战能够结束吗?或许能结束,可结果就是世界沦为法西斯统治,民主道德更不复存在。他认为当前社会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人们只顾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了道德的培养,殊不知只有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谋求社会的进步,在矛盾斗争中取得进步。杜威为了解决他所谓的那些社会问题,极力呼吁把道德进行改造,从而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 不难看出,杜威提出道德重要的观点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上的,把整个社会的构成和发展归功于道德是不正确的,忽视了社会的客观存在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曾明确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有怎么样的社会是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并不是道德观念的作用,恰恰相反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道德观念的产生和改变。可能有点夸大了共产主义,只有当社会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凭借人们的道德来决定社

怎样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呢?下面就着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

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产生这些经验的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不同。所以,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 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内容摘要】:杜威实用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评析其道德教育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现实,浅谈该理论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在做中学;启示 约翰.杜威(John.Dewey 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是教育哲学的奠基人。道德教育理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统一于其道德教育理论中。他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出“在做中学”的理论,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道德教育要生活化而不应该脱离社会、脱离实际。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一、杜威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目的上,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旨在形成人格;在实施原则和方法上,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主张“在做中学”。本文主要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上谈论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1、道德教育的目的 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杜威提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1]。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是学校德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为了适应美国不断前进的“民主社会”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训练学生适应环境、服从他人的能力。“学校在社会方面的伦理责任必须用最广泛的和最自由的精神来解释,这对于儿童训练是相同的,要给予他自制的能力,使他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不仅能使他适应正在进行的变化,还要使他有力量形成和指挥这种变化”[2]。他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道德教育的含义很深,最重要的是个性与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不如旁的教育,它一方面发展个性,养成知识、能力、感情,另一方面发展之后,还需要使社会的同情增加。”他强调道德教育一方面使儿童的品德及品德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正如他在《教育哲学》中提出道德教育的问题在于“怎样使个性发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1858至1879年在佛蒙特州立大学学习期间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4年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执教,讲授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在教育学方面著述甚丰,主要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教育与社会》(1899)、《明日之学校》(1915)、《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作。 1. “教育即生活” 杜威用“生活”来表示个人与种族的全部经验,而且个人的经验是在不断更新的。他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作用:一是传递经验,二是交流经验。他认为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儿童将来的某种生活做预备的。 2. “教育即生长” 他把生物学上的名词“生长”搬到教育上来。所谓“生长”,就是指儿童本能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不仅包括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智力和道德。因此,儿童的本能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组织保证儿童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因此,从“生长”的含义出发,教育就是发展,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 3. “学校即社会” 杜威强调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型的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型的状态,呈现给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学生应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这就是说学生应在学校学习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知识。 4. “从做中学” 杜威从批判传统的学校教育出发,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他认为,在传统学校的教室里,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儿童很少有活动的机会和地方,这样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因此,在学校里,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从做中学”,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5. 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尖锐地批判了传统学校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儿童的做法。他强调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应该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学校的教育计划、课程、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服从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他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在学校生活中,儿童的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理想的所在。 杜威的教育思想全面系统、博大精深,是把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的代表性的教育家。他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欧洲等国家与地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至今仍然闪耀着思想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杜威及其教育思想

综合组研 讨资料 约翰·杜威及其教育思想 生平与经历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恐怕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杜威对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与实施,有其深远的影响及无与伦比的贡献。杜威不仅是二十世纪中的一位 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而且在美国国内,也是一位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的所谓自由主义派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民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他的思想,不仅形成了美国继实用主义之后而起的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哲学体系,而且也是间接影响到新教育──所谓进步主义教育──实施与理论的一位教育哲学家。由于他毕生从事著作、教学,受业学生分居世界各地,故其影响是他人所不能匹敌的。他的门徒胡适,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和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健将。杜威(John Dewey)出生于一八五九年的十月二十日。这一年也是英国进化论的提倡者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发表其《物种起源》(Ori gin of Species)巨著的一年。杜威诞生在一个中产社会阶级的杂货商家中。由于杜威的家乡,是新英格兰(New England)的维蒙特(Vermont)州的贝林顿(Burlington),人民生活习惯,娴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这些可以说是新英格兰殖民区的传统精神。 杜威小时候,就显得有点害羞,天资并不聪慧,但是,却好学深思,手不释卷,喜爱阅读,是大家所共认的一位书虫。他十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离维蒙特大学很近,加以父母的鼓励,就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在一八七九年完成学业。当时的维蒙特大学规模很小,那年跟杜威一起毕业的学生仅仅十八人。 凡是在维蒙特大学就读的学生,都得研修古典语文。他们都要学习希腊文,而且每个学生都要跟维大的每一位教授学习,因为除了工科的教授之外,当时全校只有八位教授。杜威在大学的前两年修读希腊文及拉丁文,西洋古代史,解析几何及微积分。第三年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包括地质学,动物学,进化理论;他尤其从当时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 Huxley 1825-1895)的生理学教本中,获得不少的启示,特别是关于进化的理论、生物与环境的理论,在在都使他有不少心智上的激动。在大学课程的第四年,他才更为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慧的领域;当时担任讲课的以哲学传授为主的泰锐(H.A.P. Torrey)教授,对杜威初期哲学思想的探究颇有帮助。 一八七九年,杜威从维蒙特大学毕业后,极想谋得中学教职,以发展他的志趣。但因他年纪轻,加以毫无教学经验,到秋季各校已经上课,而他的职业尚毫无端倪。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他一位在宾州南油城(South Oil City)担任中学校长的表兄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当时的月薪是美金四十元;一年之后转往贝林顿自己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并继续研读哲学史,这时他认识了哈锐士教授(W.T. Harris)。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 教育的启示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下面将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杜威指出,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为儿童所喜爱的生活。生长论则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还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顾及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把课堂变成儿童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三)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他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的目的。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 (一)?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教育单向的、灌输性的教育模式 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人格及其成长的自发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其内在的潜能和活力得以恰如其分的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这种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作业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游戏等,能克服旧课程和教材的弊端。他指出,“学校各种形式的实际生活的目的,主要的不是在于它们的本身,或者在于厨工、缝纫工、木工和泥水工的专门技能,而是在于它们在社会方向能与外部生活相联系;同时在个人方面能反映儿童关于动作表现和做某事的愿望和需要,是关于建设的和创造的而不是被动的和顺从的。这些形式的重要意义是在社会和个人两方面之间保持一种协调……” (二)?打破了以往学校教育自我封闭、于课堂和书本教学的传统方式

论杜威的知识德育与直接道德教学思想

第2卷一第5期教师教育学报2015年10月V o l.2一N o.5J o u r n a l o f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O c t.,2015 D O I:10.13718/j.c n k i.j s j y.2015.05.001 论杜威的知识德育与 直接道德教学思想 张正江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摘一要:生活教育论和生活德育论的鼻祖杜威,理所当然地要对知识德育和直接道德教学进行批判. 但他并未走向极端,而是探讨了知识德育实效差的原因:知识德育基于错误的伦理学理论.他认为,如果把伦 理学当作是对现实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等的研究,那么这种伦理学是可以在中学进行直接教学的.道德知识 有两种:本体性道德知识和条件性道德知识.他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两种道德知识的直接教学方法. 关键词:杜威;道德知识;知识德育;直接道德教学;生活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0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2095G8129(2015)05G0001G06当今我国盛行的生活德育理论,主要是在批判知识德育的过程中产生的.论者多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对立起来,认为要实施生活德育,就必须批判和否定知识德育. 新世纪的品德课改革,也深切意识到道德知识讲授对学生德性养成的不足,尝试由原来的学习 知识 ,转向学习 生活 . [1]生活教育论和生活德育论的鼻祖杜威先生,虽然也批判过知识德育和直接道德教学,却并没有全盘否定乃至抛弃它们,而是辩证地对待它们,承认其作用,并给以其一定的地位.这对当今中国的生活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杜威对知识德育和直接道德教学的批判 (一)知识德育的批判 对知识德育的批判是生活德育论者的普遍做法,杜威也一样.他在谈到学校的道德目的时,借用某位英国哲学家的思想,把道德知识(道德观念)区分为两种,即 道德知识 和 关于道德的知识 .所谓 关于道德的观念 ,即 在道德上可以是漠不关心的,或不道德的或道德的.在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诚实二纯洁或仁慈的知识中,没有使这些观念自动地转变为良好的品格或良好的行为的性质 [2]136. 其实,所谓 关于道德的知识 ,也就是有关道德的一些肤浅的二表面的知识,如人们有关诚实的含义二定义二界定,有关道德的起源二本质二作用与意义的看法二观点等.由于这些认识二知识二看法只 收稿日期:2014G07G07 作者简介:张正江,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2012年教育部重点课题 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统一性研究 (D E A120208),项目负责人:张正江.

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

“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行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这是杜威对十九世纪美国学校教室的形象描述。然而,这样的情景却惊人相似地还出现在21世纪中国的教室里。当我们的教育迈入新时代的时候,或许我们会突然发现,今天面临的许多教育问题,在杜威那儿都能给予我们新的启迪。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1859年10月20日杜威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农业小镇柏林顿。父亲是一个零售商,母亲是地方法官之女,哥哥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1879年,他从佛蒙特大学毕业后,在乡间任教两年。1882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哲学。188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84~1894年在密歇根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894~190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他在芝加哥的成就使他获得全国名望。1904年,改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他和哥伦比亚的联系达47年之久,先是任哲学教授,后任哲学荣誉(退休)教授。在任教的25年中,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学生,成为美国最闻名和最有影响的教师。 杜威一生获得过多个博士学位。1884年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0年佛蒙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3年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5年霍普金斯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7年伊利诺伊学院法学博士学位,1920年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30年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46年奥斯陆(挪威)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学位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杜威于1899~1900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1905~1906年任美国哲学学会会长,1915 年参加创立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并任首届主席,1928年任美国进步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杜威从小喜爱阅读,对当时学校里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颇为不满,感到这种学校是一个惹人讨厌的地方。在密歇根大学期间,他发现多数学校仍沿着早先的传统路线进行,没有适应儿童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和变革中民主社会的需要。寻找一种能补救这些缺陷的教育哲学,成为杜威最关切的事情。1896~1906年在芝加哥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成为他哲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现代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新大英百科全书》(1979年版)在介绍杜威时说,他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教育改革中所谓进步运动的卓越思想家”。1930年,巴黎大学在授予杜威荣誉博士学位时,称他是“美国精神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转引自《新大英百科全书》第5卷,1979年版,第680页)。杜威的教育思想曾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有人说,“杜威的教育学说,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且影响了全世界”。可以认为,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一、杜威的生平和著作 1859年10月20日,杜威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林顿市(Burlington,Vermont)附近的一个村庄里,父亲是个零售商。1875年杜威中学毕业后入佛蒙特大学读书,成为杜威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杜威于1879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宾夕法尼亚州南方石油城中学任教,1881年转入佛蒙特州一个乡村学校当教师,同时在佛蒙特大学跟托里(H.A.P.Torrey)教授学习哲学史。1882年,杜威到新建的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兼教该校哲学史课。1884年杜威获得博士学位后,历任密执安大学哲学讲师和助理教授(1884—1888)、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1888—1889)、密执安大学哲学系主任(1889—1894)等。杜威从事教育活动和著作,主要是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以后开始的。1896年,他创设了芝加哥实验学校(通常称“杜威学校”),作为他的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实验室”。该校只存在8年。后来,杜威因为在学校管理和资金使用问题上与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校长意见不合而辞职,遂于1904年去哥伦比亚大学任哲学教授,退休后又任该校荣誉(退休)教授。据杜威自己回忆,芝加哥的十年对于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芝加哥实验学校的经验成为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杜威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并以他的著作和活动推动了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除了学校工作之外,杜威还广泛地参加了学校以外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会长、《初等学校纪事》编辑、美国哲学学会会长、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第一任会长、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人民座谈会主席、独立政治联盟全国主席、控诉莫斯科对托洛斯基的审判调查委员会主席等。1936年11月,国民党反动政府公然逮捕了当时救国会的七位领导者,杜威与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致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抗日战争爆发后,杜威发表了由陶行知代拟的宣言,号召全世界人民抵制日本的侵略政策,支援中国的抗战,《杜威宣言》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52年6月1日,杜威在纽约去世。他一生著述甚多,涉及政治、哲学、心理、教育、伦理学、逻辑、宗教、社会学等领域,一共有30多部著作和近千篇论文。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等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一般认为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是现代世界中理论体系相当完整和系统的教育巨著。 二、杜威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杜威的教育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在经历了南北战争之后,正处于扩张和大发展的时期。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实验科学和工业技术的最新成就,以及海外市场的开辟等等,美国的经济迅速地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可是,美国工人所受的剥削更加残酷,城市和农村生活激烈变化和严重失调,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因此,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愈益加深。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美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和积极展开活动,构成了对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实际威胁。为了应付这种局面,杜威企图通过教育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所以在他的教育理论中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学习杜威教育思想的收获

学习杜威教育思想的收获 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全面走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教育观念从古典向现代转化过程中,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美国的教育思想家杜威的影响尤其重要。 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引发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杜威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人,我国优秀的教育家们通过诠释发展杜威思想,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暑假期间,我通过学习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且结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进行思考,得到了丰富的收获,现特将我的感悟阐述如下: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辩证理解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连,从不同侧面解释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 “教育即生活”确切地讲,并不是说过去的教育(学校生活)就不是生活。畸形的生活,不合时代净胜的生活,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过去体罚盛行的学校中,儿童同样是在生活着。生活无处不在。杜威所讲的生活,实是一种“新生活”,一种“改造了的生活”。这种生活更能和当时整个宏观社会生活得节拍相一致,更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为儿童所喜爱的生活,而不是只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其本意并不是要把教育与生长混为一物。他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解释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儿童被置身于被动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状态中”,“结果造成阻力和浪费”。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杜威指出,旧教育消极地对待儿童,不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的重心在任何地方,唯独不考虑儿童的心理需要与能力。生长论则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_万代吉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 万代吉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藏族小学 【摘 要】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有三方面:一是“生活”,二是“儿童”,三是“社会”。关于这三方面,杜威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践行者。“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最核心的一个理论支点。因此,杜威将其总结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关键词】生活 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1-0108-02 在西方学者眼里,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名著。我曾细读过卢梭的《爱弥儿》,觉得确实很有收获,但很费劲,到底不如小说来得轻松,再说,笔者只是一个普通小学教师,没有太高的要求,觉得没有必要那么钻研,所以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也只是粗枝大叶地了解了一下,便觉满足,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买回来近5年,都没有详细读过,这次参加培训,这本书在必读书之列,故只得认真阅读,越读越感叹:一感叹百年前先人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先进,许多理念正是现在新课程大力提倡而目前还没有具备的;二感叹教育大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大家,就是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行实践和思考、不断提升,进而造福了社会、影响了人类。三感叹教育教学之学问博大精深。虽然由于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框架,读起来难免有些吃力,我并不能完全读懂或读透先人的思想,先人的思想也难以很快内化为我的教育思想,但我感受到这本书如同美酒,要慢慢去品、去思考、去多次地研读。在此,感谢这次培训机会督促我亲近这本书。 本书是杜威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结合生物进化论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及科学实验方法论证适合时代和现实需要的新教育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实施问题及对一些教育理论问题的评价,即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 一 《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主要观点 1.民主社会和民主教育 民主社会就是社会成员共享利益,能互相依赖、互相关爱、自由交往、平等相待、思想自由、开放式的社会。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土壤。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自由平等的社会,人人得享求学之福,通过教育使人人发挥其开拓创新的才能。这就是民主教育。 2.教育和学校 杜威看来,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并不是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他自称他的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操诸经验和为着经验的”教育哲学。在这里,他首先提出了“儿童中心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一切的教育活动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社会是教育的归宿;在儿童和社会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这就是教育历程;教师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应该彻底改变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教育不是回顾性工作,过去的文化乃是辅助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平台,教育并不是重蹈前人覆辙而亦步亦趋地重演或爬行……杜威教育理论的实施方案是:“学校即社会”,把学校安排成适合儿童生活、生长的环境,使儿童生活生长于其中,借以扩充经验的数量和提高经验的效用。儿童理想的学校不是书斋或学府,而是快乐的生活园地。学校为发扬民治精神而存在,为民众幸福而存在……要求教师支付时间,善于思考,必须具有真知灼见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只有品德高尚且学问广博,才能安排合适的环境,诱导儿童好好地过生活而改造经验……教育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而以现实生活为起点逐步增加生活广度和经验深度,学校就能善尽其责了。 3.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存在于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循序渐进发展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教育是具有实验性质的,是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绝非以否定受教育者当前兴趣与需要为代价。生长和生活无止境,因此也就没有最终的目的。这就是趣味教育无目的论……事实上杜威的教育目的就是如祁尔德所说的“民主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思想方法”,杜威视适应社会需要为教育的归宿点,并没有抹杀儿童的社会性,他所论证的教育就是朝民主社会的要求,引导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从而使新生代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的希望……教师要有超前性理解,把生长的连续性作为永恒的标语,把儿童现在的生活和他们未来的发展衔接起来,把它们打成一片。 4.教学论 杜威倡导“从做中学”。杜威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个人是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而得到发展的。杜威说“思维起于疑难”就是说人在生活中遭遇难题从而解决,才进行思维。真理和生活需要分不开,探求真理不能脱离实践经验。这种实用主义认识论应用在教育上,便是“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应用在教学上,便是“从做中学”。 归纳杜威关于“从做中学”的论证,他强调的是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旁观者或监督者。在这种共同参加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师生愈不分 -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