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案主: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的新策略

标准化案主: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的新策略
标准化案主: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的新策略

社会学研究

标准化案主标准化案主::社会工作

临床技能教育的新策略1

臧其胜

提要提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规模日益扩大,而学生的临床技能却未显著提

高。为缓解矛盾,本文提出回归基础教育,推动课程改革,借鉴临床医学技能教育中的“标准化病人”技术,引入“标准化案主”的发展策略,并对此进行了理论追溯与实践探索。研究认为,在未来,“标准化案主”课程实训模式应是一项制度性存在,而非社区或机构实习失灵时的补缺。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工作 临床技能 标准化案主 标准化病人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内地恢复社会工作专业以来,其建设进程在不断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却未能实现同步增长。纵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社会工作临床技能的提高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课程实训;二是社区或机构实习。由于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程度很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可供实习的机构资源并不充分,且多数也不能提供专业的督导、评估等,加上社会进步和法制观念的日趋健全,服务对象维权意识增强,不愿意成为未获从业资格者的实验对象,不愿意配合教学的情况将会越来越突出,从而引发教育规模扩大与实践资源相对减少之间的冲突,将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滑坡。

处于上述处境下,如何缓解教育规模扩大与实践资源有限的冲突,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合理考核学生技能等问题就成为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中心问题。对此,我们的回应是,推动课程改革,重新回到基础教育,改进现有的课程以适应访谈、沟通、建立专业信任关系等技巧培养的需要。但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径

1 本文在写作与修改过程中受惠于南京大学彭华民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杰老师的建议,特别感谢台湾学者蔡佩真教授提供的相关研究信息。同时,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宝贵意见。

社会学研究

是什么呢?国外社会工作教育者们将目光转向存在同样问题的临床医学教育领域时,发现他们早已开出了一剂实践比较成熟、效果比较显著的处方,即“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s),他们经过一定特殊训练、能模拟临床真实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在教学中起病人和教学评估者双重身份作用(万学红等,1993)。

本文正是通过对医学与社会工作领域临床技能标准化的历史文献的检视,在标准化病人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中引入“标准化案主”(Standardized Clients)的发展策略,并对此进行了理论追溯与实践探索。研究认为,应用“标准化案主”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它应是一项制度性存在,而非社区或机构实习失灵时的补缺。

一、文本检视:临床技能标准化的历史图景

临床,原以诊治必临病床,故名,后泛指医生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临床技能则意指诊断与治疗技能。社会工作的临床技能特指面对真实情景时的介入技能。临床技能的标准化是实训教学模拟的前提,没有标准则无法模拟,因而模拟的历史也正是标准化的历史。“模拟的历史之本源或许可以用医学模拟的一个最宽泛的定义描述为:出于训练技能,解决问题与评估,而对‘某些真正的事情,事件的状态或过程的模仿’。”在医学领域,模拟教育的应用是“由于医学技能实习的传统资源——动物、尸体与未征得同意的病人(patients without consent)——日益减少”(Rosen , 2008)。

根据戴维德·伽巴(David Gaba)的方案,医学临床技能的模拟可分为五类:口头(Verbal)模拟、标准化病人、专项任务训练者(Part-task trainers)、计算机病人(Computer Patient)与电子病人(Electronic Patient)2(Rosen, 2008)。在这五种类型中,作为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2口头模拟是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是用于训练与评估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技能、沟通能力与专业性的演员。专项任务训练者也许只是常态下或表现病症的身体局部的简单解剖模型;更复杂的现代外科任务训练者也可归为此类。计算机病人具有交互性,或者是基于软件的,或者是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世界的部分。在许多领域,它们的功能与标准化病人相同,但成本更低。电子病人是模拟的最高级形式,它对临床环境的模拟是完整的,或者是人体模型,或者是虚拟仿真的(Rosen, 2008)。

社会学研究

的口头模拟缺乏恒定性,专项任务训练者缺乏综合性,计算机病人与电子病人存在技术瓶颈,科研成本太高,前者对环境的仿真度仍然很低。相对而言,标准化病人是目前发展最成熟、成本较低、具有综合性的临床技能培训、评估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的医学院临床技能教学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1998年开始,标准化病人会议每年都会举行,2001年,标准化病人教育工作协会(ASPE,3Association of Standardized Patient Educators)正式成立,它是“推动标准化病人方法专业化的国际组织”(Rosen , 2008)。

标准化病人诞生于1963年,由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病学教授巴诺斯(Howard S. Barrows)缔造,最初称为程式病人(Programmed Patients),后来称模拟病人(Simulated Patients),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心理测量学家杰弗瑞·诺曼(Geoffrey Norman)命名(Barrows, 1993),20世纪80年代被采用并被广泛接受(Wallace, 1997)。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术语用来描述这一现象:病人指导者4(patient instructor)、病人教育者(patient educator)、职业病人(professional patient)、代理病人(surrogate patient)、教学助理(teaching associate)——更一般的术语——模拟病人(Wallace, 1997)。1991年,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保拉·L. 斯蒂尔曼(Paula

杨耀防等,,L. Stillman)把这项技术引入中国(Stillman& Sawyer, 1992;杨耀防等1994;Wallace, 1997),并于1992年在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及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标准化病人(Stillman& Sawyer, 1992;万学红等,1993;杨耀防等,1994)。

巴诺斯(Barrows,1993)认为,“标准化病人”是一个术语集,包括模拟病人与经过仔细训练能够用标准、恒定的方式表现他们疾病的真实病人。使用“标准化病人”的好处是,考试时学生无从知道谁是真正的病人。目前最权威、最完整的定义来自于华莱士5(Peggy Wallace),

3ASPE参见https://www.360docs.net/doc/d15375305.html,/

4“病人指导者”与标准化病人并不完全同一,根据佩杰·华莱士的介绍,斯蒂尔曼的“病人指导者”并不是模拟真正的病人,他们是用自己正常的身体指导医学生如何用一个由临床医师制定的详细检查清单做一个全面精确的体格检查(Wallace, 1997)

5曾学习过音乐、舞蹈与电影,具有教育媒介学(instructional media)背景。1977-1975年从教于被其誉为“医学教育之父之一”的斯蒂芬?亚伯拉罕森(Stephen Abrahamson)领导下的美国南加州大学(USC,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医学教育系。1979年被聘为操作训练麻醉学住院医师的电脑模拟人SIM-I的实验人员,这是医学模拟领域的开端。20世纪80年

社会学研究

她认为,所谓“标准化病人”,即受训练之后,能够精确地、重复地、逼真地配合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等临床过程培训与考核工作,并且是能够表现出案例所要求的真正病人心理社会特征和情感反应的人;对于每位遇到这种“病人”的学生都能感受同样的挑战,无论在什么时候举行,无论由哪位标准化病人表演(Wallace, 2007:xvi)。

在巴诺斯看来,标准化病人的价值在于:不会因为出于教育的目的而对真正的病人误诊;可以为医学生接触真正的病人前提供一个过渡;可以允许学生在模拟的急诊和困难敏感的医学条件下进行实践,而若是面对真正的病人,是决不可能允许他们去做的;可以出于教育的目的加以控制;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他觉得第二次会做得更好,那么可以重新开始面诊(encounter6);时间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Barrows, 1993)。总体而言,标准化病人的运用具有低风险、可控性、重复性的优点,它“既是一种杰出的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可信的评价工具”(Wallace, 1997:11)。

标准化病人的发展史也正是受质疑的历史,但标准化病人的教育研究者努力推动并给予了积极回应和充分的实践证明。首先,针对标准化病人的信度与效度的测量,美国学者吉利兰特(William R. Gilliland)等人联合对标准化病人与真正的病人在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技能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同样的好”,认为研究“最重要的结论是,用标准化病人提供基础教育没有损害学生的利益,它优于临床轮班制(clinical rotations)的教育”(Gilliland et al., 2006)。费塞拉(Kevin Fiscella)等学者认为,“尽管存在诸多局限性,但对条件严格控制后,标准化病人代表一种评估特定的医患沟通技能展示的合理的、客观的方式”(Fiscella et al., 2007)。瑞克尔(Nathaniel M. Rickles)等考察了标准化病人课程对学生学习沟通技能的影响,认为“尽管伴随聘用标准化病人的实验室方案而来的是较高的成本,但现有的研究表明它对于学生沟通技能的学习是有显著价值的”(Rickles et al., 2009)。其次,是对评估工具的信度与效度的评估。以威兰(Gerald P. Whelan)为代表的许多美国学者对标准化病人如何记录或评分进行了研究,考

代中期与返回USC的巴诺斯合作,将标准化病人重新引进USC医学院课程体系中(Wallace, 1997;Wallace, 2007:XV)。

6此处为意译,该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通常指遭遇、偶遇,也指偶遇者。在心理学的美式英语表达中,指“交朋友”小组会、“交友”小组聚会、“交心”活动治疗小组、感受交流小组。还可指(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保健医疗接触。

社会学研究

察了五项关键的得分点:测试长度(Test length),即需要多少评分的标准化病人;评估表(Checklist),即我们如何记录考生的表现;等级量表(Rating scales),即如何更好地评估医患沟通技能;面诊后的练习(Post-encounter exercise),即如何知道医师能正确解释他/她在面诊中收集的资料;案例建构与平衡(Case construction and equating),即如何确保公平地对待所有的考生(Whelan et al., 2005),针对上述五项中的每一项都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齐默尔(Julie M. Schirmer)等学者对现行的评估沟通技能的工具进行了考察,指出许多评估工具使用检查单(判断行为是否出现)而不是等级量表(赋予反应权重),在评估时应选择适当的工具以提高效度与信度(Schirmer et al., 2005)。第三,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华莱士搁置了对标准化病人及其测量工具的效度与信度的争议,转向如何培训高质量的标准化病人。它不仅适用于医学,也适用于“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家庭治疗,或者法学等一些将模拟方法用于教学、评估、资格认证目的的领域”(Wallace, 1997:xvii)。从标准化病人的普及程度看,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与评估工具,可以说其价值已经得到很高的认同,如果你还不能认同,用巴诺斯的话来说,“一是要体验它;二是在对它的效度、信度、一致性、可行性与使用成本做出假定之前请先回顾文献”(Barrows, 1993)。

在临床医学与心理治疗中,治疗对象习惯地被称为患者或病人,但如果采用“标准化病人”这样一种医学框架来理解社会问题或使用医学手段干预有关“治疗”问题,将可能使得非医学问题被界定成医学意义上的疾病问题或障碍问题,这就陷入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所言的社会的医学化(韩俊红,2011)。194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Karl Rogers)提出了在非指导性治疗中使用咨询者(client)这一新概念来代替“患者”(Patient)的重要性(法伯等主编,2004:II),这一改变切合社会工作所坚持的伦理价值原则。为了避免医学范式的大行其道,将社会从医学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关注人类广泛生活际遇的其他社会可能性,社会工作教育者将“标准化病人”改造为“标准化案主”,英文可以翻译为Standardized Client,缩写为SC。“从‘标准化病人’到‘标准化案主’的术语改变”正是“为了反映与医学模式视角具有很大差异的社会工作的‘人在情境中’的视角”(Miller, 2002)。

标准化案主的研究可以追溯至“模拟案主”(simulated client)。1975年,英国学者沃特林(Tony Whatling)与沃达克(Erica Wodak)受

社会学研究

BBC电视台报道的加拿大医学院使用模拟病人训练诊断技能节目的启发,于1977年10月-12月间,在英格兰剑桥的富尔本医院社会服务科学生部做了一项实验,这是在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中运用模拟案主评估访谈技能的开端。结果形成共识,认为“这项工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它被证明对整合理论与方法,以及发展与情感脆弱紊乱者——他们可能是安静的或攻击性的、误入歧途的或抑郁的——沟通的技能,这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Whatling&Wodak, 1979)。巴德杰(Lee W. Badger)与迈克奈尔(Gordon MacNeil)指出,“横亘在课堂准备(classroom preparation)与现场表现(field performance)之间的鸿沟是每位社会工作教育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标准化案主7’(SCs)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在医学教育中被广泛接受,但仍然未能系统整合进社会工作教育中”(Badger &MacNeil, 1998)。佩特拉奇(Helen E. Petracchi)选择的是专业演员的角色扮演(Role-Play)之路径,认为“如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强调访谈(interviewing),那么角色扮演经常用作将访谈技能传授给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毫不令人惊讶了”(Petracchi, 1999)。角色扮演具有多种形式,包括基于剧本(scrip-based)的角色扮演、基于脚本(scenario-based)的角色扮演、即兴表演(spontaneous role play)、录像(videotaped)以及计算机辅助(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CAI)程序等。“然而角色扮演缺乏权威性与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每种类型都有特别的缺陷” ,专业演员的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便于‘体验’而不是‘表演’社工”(Petracchi, 1999),而“标准化案主可以消除上述角色表演的各种缺陷并有很多的特别的优点”(Badger &MacNeil, 1998)。它“提供了控制案例呈现的内容,监督学生访谈不同类型案主的反应,以及评估学生的技能习得情况”(Badger &MacNeil, 2002)。米勒(Monte Miller)指出“这一教育技术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受到关注度很低”,然而根据其他学科运用后的积极反应,“尽管存在很多局限性,但标准化案主作为社会工作教育的策略在未来似乎是充满希望的”(Miller, 2002),通过在社会工作学士(BSW)与社会工作硕士(MSW)学位课程中运用标准化案主开展实验,认为标准化案主案例是相对容易设计的,能够满足特定领域的需求,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但其成本是很低的(Miller, 2004)。

7根据前文的追溯可知这种说法不准确,应该称为模拟病人或标准化病人(SPs)。

社会学研究

内地社会工作的标准化工作主要体现在其应用的重要阵地——民政领域的标准化上。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国民政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一是制定和修订了一批标准;二是加强了民政标准化基础研究力度;三是加强了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建设8。2009年4月,“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年会”召开,标志着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社会工作者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者,民政工作及其社会福利服务走向标准化要求供给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接受的专业教育及技能培训也要走向标准化。同时,政府也在加强对教育的管理,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从初期的高校评估到现在的专业评估,“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了基于得与失的结果评估”,“显而易见,教师与管理者需要专业的发展、有效的材料以及其他与国家标准接近的支持,帮助他们从已在的地方到需要去的地方”(Slavin, 2002)。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结合本土处境与实践需求,在2011年发布了《社会工作专业评估方案》,从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与社会评价三个维度对教育的输出效果——学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但如何“从已在的地方到需要去的地方” ,如何由“非专业行为”转变为“专业行为”,如何使社会工作专业由一个“学科”转变为一个“专业”(刘继同,2012),仍然是一个问题。

问题的症结究竟在于何处?现行实践教学的策略及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学习的形式及其资源保障上,而在临床技能的内容如何供给及其效能评估上,尚未作深入的、具有权威性的探讨。因而,当务之急是寻找出能够培养出合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策略。根据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内地学者对临床技能教育的研究尚未能进入主流话语体系,更多停留于理论叙事或微观实务两端。根据统计,在所有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文献中,理论探讨占所有文献总量的74%以上,来自于地方性实践并提升为本土性教育理论与模式的研究还不多见(刘斌志,2009),但学者们力图沟通两者的具体路径仍很清晰。主要表现在:1.课程实训。具体的策略有两类,第一类偏重于“教”,如情境学习、角色扮演、问题式学习、诊所式教育等,主要强

8参见民政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编发的《全国民政标准2006—2010年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d15375305.html,/article/zwgk/gzdt/200711/20071100003896.shtml),2006年9月11日。

社会学研究

调教师的主导性与专业性。第二类偏重于“学”,如参与式教学、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能力建设,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社会工作教育者的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常常是彼此混用,视其他策略为工具。2.机构或社区实习。在机构或社区建立教学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路径,这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验园地(李洪涛,1996),是进行专业实习的基本条件(周军,2010)。

限于篇幅,本文并不试图也不可能穷尽当下对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仅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现实语境下,以常见的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的两条路径、三种策略——机构/社区实习、参与式教学与角色扮演,与标准化案主的策略进行比较,从而评估策略的效果。结合社会工作的伦理规范、实践教学诉求与已有文献回顾,笔者设计了14项指标,但不限于此,以评估现行策略的优劣。具体指标包括:伦理破坏的可能性;规模教学的可行性;教师/督导的专业性;学生的反思性;时空的可控性;资源的可及性;案例的理想性;案主的真实性;情境的标准性;表演的重复性;技能的规范性;操作的逼真性;评估的通则性;经验的共享性。

1.机构/社区实习的策略评估。虽然是完全真实的场景,但存在破坏伦理的风险、无法控制时间与空间、难以重复、各高校拥有的资源秉赋存在差异、缺少专业的督导、评估缺乏通则性等较多问题。尽管如此,学生最终必须回到真实场景,因而不可摒弃,但需重新审视并加以改进。

2.参与式教学的策略评估。所谓“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参与课堂教学,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强调听课者高度参与的教学法(陈晓敏,2011)。它突出了教师的专业性、学生的反思性,但难以适合社会工作的大规模教育的需要,案例难以重复,评估的指标缺乏普适性,经验难以共享,加之内地学生主体反思意识的缺乏,因而存在本土化的困难,参与者最终可能仅仅是“被参与”。

3.角色扮演的策略评估。所谓“角色扮演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个真实的、涉及价值争论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出现的矛盾进行分析,并且让他们扮演其中的人物角色,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解决各种价值冲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养成良好社会行为的教学过程(蔡敏,2004)。角色扮演是最接近标准化案主的教学策略,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策略。它能够向

社会学研究

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和更多的表现机会”,但常常是“即兴表演”而非“体验”,缺乏恒定性、可重复性与内部效度,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时间的筹划和学习成果的评价”上存在困难(蔡敏,2004)。

4.标准化案主策略的评估。标准化案主虽非真实的案主,其场景是模拟的,但其标准则要求建立在学界共识的基础上,具有普适性,能够避免伦理冲突、时空限制等弊端,具有表演的可重复性、评估的通则性、较高的信度与效度等优点,能够整合技术取向与反思取向策略的优点,其目标之一是建立标准化案主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说,标准化案主是当下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的一种更好的策略。

根据网络检索,目前台湾学者蔡佩真已经在教学中开始使用标准化案主这一概念,但在台湾社工界并未正式有学术的研究,也并未盛行,然而此议题已开始萌芽。9而香港社会工作教育者则采用了问题学习法,10其重要阵地为香港大学(Lam, 2004; Pearson et al., 2007)。单纯培训标准化案主只能解决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训需求,在团体社会工作中还需要培训“标准化家庭”(standardized family, SFam),其成员称为“标准化家属”(standardized family members, SFM)11,而若扩展至社区社会工作则需要培训“标准化社区”(standardized community, SCom),这将对模拟教学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在发展初期,笔者个人只将其限定在个案与团体社会工作教学中。

什么是“标准化案主”?巴德杰与迈克奈尔(Badger &MacNeil, 1998)认为,标准化案主是经过训练,能够模仿体格特征、情绪与感动、症状与行为,能够高度逼真地回溯起脚本规定的医学的、精神病学的与社会的一定范围的信息的业余人士。米勒(Miller, 2002)认为,标准化案主是经过训练能够逼真地、可重复地表演案主的业余人士,便于学生能够与一个“案主”接触,而不是从一个偶遇者(encounter)

9台湾方面的研究情况由台湾学者蔡佩真教授提供,她有丰富的医务社工经验,在此表示感谢。10这是由“标准化病人之父”巴诺斯(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迈克玛斯特(McMaster)首创,是“一种让学生面对情景性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去试图找到有意义的解答的教学策略”(师保国等,2005),通常与标准化病人(SPs)、客观的临床能力测验(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结合使用。

111995年,作为全科医生培训计划的一部分,马萨诸塞大学(UMass)医学院设计了“标准化家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型来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标准化家庭中的成员被称为标准化家属。在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中,家庭成员是由标准化案主扮演(乔帆等,2009)。

社会学研究

到另一个偶遇者。基于社会工作的自身理念与临床技能培养的实践需要,参照国内外对标准化病人与标准化案主的定义,笔者将“标准化案主”定义为经过训练,能恒定、逼真地表现真实案主心理社会特征和情感反应,配合案史采集与技能测量等临床过程培训与考核工作,扮演案主、教师和评估者等多重角色的行动者,可用于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临床技能的教学、评估及职业伦理价值的培养。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标准化案主是受过专门训练的,能够扮演某一临床问题多种症状于一身,承担多重角色及功能的演员。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评估工具:作为教学方式,它是一门艺术;作为评估工具,它是一门技术。它是一种理想类型,存在于教学世界而不是生活世界,是对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世界现象的类型化的结果(臧其胜,2012)。它应是一种制度性的存在,而非其他路径失灵时的补缺。正如巴诺斯(Barrows,1993)所言,“标准化病人不是仅当真正病人缺乏时才被使用的技术”,同样,标准化案主也不是仅当真正案主缺乏时才被使用的技术。

二、理论追溯:标准化案主策略的生成基础

早在2300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就提出了摹仿说,认为“人们可用同一种媒介的不同表现形式摹仿同一个对象:既可凭叙述——或进入角色,此乃荷马的做法,或以本人的口吻讲述,不改变身份——也可通过扮演,表现行动和活动中的每一个人物”(亚里士多德,1996:42)。其中被摹仿的就是现实的生活,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戏剧舞台就是最早的专门从事仿真和虚拟现实的地方,而舞台以外的各类仪式、教学的场所也常常离不开仿真(孙惠柱,2009:31),标准化案主则是在教学的场所力求摹仿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教学方式与评估工具。这种“模仿—再现”传统的教学概念意味着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习得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近代学校中作为支配性的模式被制度化了(佐藤学,2001)。

将戏剧理论成功应用到社会学领域的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其名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及了作为一种治疗技术的“心理剧”(戈夫曼,2008:58),列举了一个实习医生实习训练时两位主治医师为之提供的专职表演(戈夫曼,2008:68)。其描述的“印象操纵”

社会学研究

技术对于发展标准化案主技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舞台(前台、后台)的设置、剧班的建设、符号设备的设计等,他的观点被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导演、戏剧理论家与教育家谢克纳(Schechner, 1968)在《环境戏剧六原则》一文中多处引用。而标准化案主策略试图以知识、行动、规则、秩序为坐标,从舞台设计、关系介入、语言固化等方面入手加以规范化,从而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

将戏剧理论应用于临床技能的课程实训并不鲜见。早在1924年,美国戏剧老师薇拉·史波琳(Viola Spolin)就设计了一种剧场游戏应用于教学之中,认为“有助于提高学生通过演讲、写作以及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是能量的来源,有助于学生发展专注、解决问题与团体互动的能力”(Spolin,1986:4),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用严肃的面孔建立“第四堵墙12”,甚至“当众孤独”(张清,2011)。20世纪初,英国将戏剧列入学校课程之后逐渐发展起一种不同于剧场游戏的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 DIE)教学方法,是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教学的统称,体现的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理念(黄爱华,2010)。标准化案主策略并不是要帮助学生发展表演技能、了解艺术创作真谛,而是借鉴此教学形式与活动的组织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技能提供支持,改变的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

人天生就是表演的动物,我们需要“把人当作有自觉意识的行动主体,研究人如何能动地表演——在规定的情境中实现贯穿动作”(孙惠柱,2009:66),这被称为社会表演学。“社会表演是在艺术舞台之外有意识地做给特定观众看,并力图对他们产生一定效果的动作;社会表演一方面要受到其背后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常常会变成社会规范、榜样示范”(孙惠柱,2009:69)。社会表演学作为学科是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表演,标准化案主同样关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表演,因而,理解人类表演学与社会表演学的理论及其积累的实践模式可以为标准化案主剧本的设计、社会工作实训教学的开展,以及标准化案主的培训提供参考。

然而,当我们试图应用标准化案主技术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12舞台通常是U形的,演员通常以舞台边线为界,在自己与观众之间建起一座假想的墙,称之为“第四堵墙”,由戏剧大师狄德罗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教师通常也以讲台为界,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起了一座假想的墙(王崑,2006)。

社会学研究

便是:这些标准是否存在?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可以重复别人的事件史?实际上标准化案主技术是一种胡塞尔所言的“我想再做它一次”的理想化,它包含这样的假定,即我为了造成同样类型的事态,可以在同样类型的情况下、以和我以前活动所采取的方式类型相同的方式活动(许茨,2001:47)。它建立在“个体关于世界的常识知识是一个关于它的类型性的构想系统”(许茨,2001:33)的现象学社会学基础之上。一个人行动前的构想是基于构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有的是类型化的。类型化知识发挥作用的机制是把不断变化的情境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然后进行例行化,进而处理不断变化的情境(郭强,2005)。这是一种手头库存知识(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受生平情境决定,是对生活世界的各种情况的类型化的结果,通过类型化与关联型实现其作用。可以说,无论是医学还是社会工作都建立在对问题的分类学基础上。反过来讲,我们可以通过类型化的训练方式为学生提供手头库存知识,而标准化案主就是一种类型化的结果。根据哈里森(W. David Harrison)的研究,社工常常用三种不同的“认知指南”(也就是思考方式)去面向实践,其中之一就是“比较与分类”(佩恩,2005:51)。社工在应对复杂的案例时,总是基于一定的标准将其分类简化,而标准化案主策略正是要为社工学生提供这样一种标准,以便于其迅速介入工作,而不至于无所适从,鼓励其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再寻求技术的改进与模式的创新。

“临床社会工作必须有理论和原则的指导”(库珀,2005:2),因而,标准化案主的应用也必须有源于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原则的指导。近20年来,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四个传统:实证传统、人本传统、激进传统和社会建构传统(何雪松,2007),但标准化案主技术并不试图纠缠于“实证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者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论争”(佩恩,2005:36),它接受证据为本(Evidence-based)的实证传统(如考核指标的界定),并不排斥质性的、建构主义的方法论(如资料的质性研究),也不试图抵制或排斥其他传统。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中,标准化案主策略自身也可以视为一种“理论”,它是“用来概括地描述实践工作过程的模式”,由结构化的原则与模式组成,构成一种分类体系(佩恩,2005:39)。作为一种分类体系,无论居于何种传统都会有发展的空间。

追溯理论,可以使我们恪守这样的信念,人类总是在类型化中认识他人的;通过训练,我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模拟重现他人的事

社会学研究

件史,尽管不可能全部。理论追溯,只是提供了标准化案主策略的生成基础,我们无法穷尽理论的梳理,与其无限索引下去,不如就此回到实践,让我们思考如何去做。

三、实践探索:课程实训标准化的路径设计

标准化案主策略临床技能教育模式的类似版本到处可见,除应用于临床医学技能训练中的“标准化病人”策略,国内法学临床技能教育中的“模拟法庭”也可归为同类型的教学策略。13“由于社会工作是在复杂世界中进行的一种实践性工作,任何有效的‘理论’或视角,都应该提供一个能明确指导实践工作的模式。否则,它们必将遭受批评或在实践中被扬弃”(佩恩,2005:40)。因而,为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提供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既是理论需要,也是实践追求。

标准化案主策略应用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剧本的设计,这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没有剧本意味着没有标准,标准化案主就无法诞生,它是标准化案主培训的教程与“表演的基础”(Wallace, 2007:40),是社工选择介入模式应对案主事务的手册,同时也是教师遴选指标考核学生的工具,所有标准化案主的案例都应该基于真实的事件,“这条原则是一个强有力、权威的案例得以发展的基础”(Wallace, 2007:41)。剧本概念来自戏剧学,剧本的设计不单纯是演员言语和行为的设计,实际上指一个戏剧事件的设计,在标准化案主设计中,指围绕案例构成的事件(简称为“案事件”14)的设计。根据谢克纳(Schechner, 1968)的定义,戏剧事件包括观众、演员、文本(绝大多数情况下)、情感刺激、建筑附属物(或者没有)、制作设备、技术人员,以及剧场工作人员(当剧场使用时)。因而,前述的社会工作实验室及其设备等也是剧本设计所应考虑的范畴。结合专业的特点,笔者将标准化案主

13国内法学教育工作者已经作出了他们自己的努力,出版了系列教材,如樊学勇从2007年开始主编的《模拟法庭审判讲义及案例脚本》系列丛书,含行政、刑事、民事卷,以及《法学课程实训教学讲义及演练脚本(刑事、民事法庭审判演练)》,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廖永安、唐东楚、陈文曲等著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模拟审判:原理、剧本与技巧》。国外学者也将同样的概念与技术应用于法学临床技能教育中(参见Barton et

al.,2006;Grosberg,2001)。

14案事件应是成功的、成熟的,其具体的指标或考核的要点应由权威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确立。

社会学研究

剧本设计的要素分类为舞台、知识、行动、规则、秩序,据此设计相应的剧本。

舞台涉及空间布局、道具准备、环境控制。在谢克纳看来,剧本的环境设置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为每出戏设计整个空间,这包括表演间、观众空间和技术空间;人的身体是环境设计的依据;设计环境应包括所有的空间意识;环境的所有部分都是功能;表演者全部应包括所有的空间意识;空间随着戏剧而展开,环境设计是一个过程(孙惠柱,2009:111)。因此,前台与后台的间隔,桌椅的摆放,摄像机、电脑等观察记录设备的安置,灯光的明暗度,窗帘的开启与闭合,布景、背景音乐的选择以及行动者的空间位置等等,都应切合剧本的实际需求。但在巴西戏剧理论学家奥古斯都·伯奥(Augusto Boal)创造的“论坛戏剧”中则无前台与后台、演员与观众之分,随时叫停,叫停者可以上台亲自表演,但并非无规则,仍“必须保持戏剧的框架”(孙惠柱,2009:242)。在硬件上,许多高校建立了社会工作实验室,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如拥有摄像、录音等设备,拥有配置单向玻璃的观察室,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回放或实时点评,甚至可以实现网络点播与现场直播。“这可以使我们的反思突破回溯的局限——我们不需要在想象中回溯自己的过去, 我们可以通过物化的设备来忠实地记载我们活动的历史, 借助这种记载的历史来反思自己或他人的行动, 关注自己的体验、选择, 并勾画自己的经验”(臧其胜,2008)。

知识在此处指代一种分类图式,主要是对各种案例(包括角色、事件、主题、行动者等元素)及临床能力的提炼与归类形成的标准化的信息。其中临床技能的标准化知识,是标准化案主赖以存在的基础。无论是社工、标准化案主还是教师拥有的知识应该是共同的,都应具有不同类型案主的各种症状、经过标准化分类而获得的知识,类似于美国精神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15(DSM V)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这样才能保证测量标准的统一性,而这个工作的完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实践的操练与学界的共同努力。

行动意指围绕剧本展开的所有主体的行为与动作的呈现。“在舞台15关于此标准在社会工作领域内的应用已有学者作出了探讨,结果表明“无论是私人还是机构,DSM都被广泛运用于评估案主,对社工而言它是重要的”(参见Paul Frazer, Paul, et al.,2009:325-339)。

社会学研究

上需要动作——内部动作与外部动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959:56),在斯氏看来,舞台行动(亦称舞台动作),包括感觉、思考、言语、行动在内的心理、形体相一的活动(赵健、赵宁宇,2009)。因而在剧本的设计中,应包括对姿势、语言、情感、独白、对白、旁白、书写、舞台指示等元素的描述,这些元素皆可视为一种行动,因为这需要标准化案主或其他主体通过行动呈现出来。这是对标准化案主或社工的行动指导,是表演标准化的保证,当然剧情不同其描述也存在差异的。行动的载体则是行动者,包括社工学生、标准化案主、观察者、教师等,标准化案主的实训教学模式中的剧本主要是设计前两者的行动,包括各类台词和各种舞台指示,注明从头到尾的全部程序等,其中标准化案主是最重要的角色,一切脚本的编排、场景的设计和资源的调度应以他们为中心。

规则涉及剧本框架、工作流程、介入模式与评估手段。剧本框架是剧本设计的行动者,包括标准化案主、社工、教师、观察者等所理应参照的行动框架,即使如“论坛戏剧”的形式也有必须遵守的规则。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是社会服务机构展开工作的必然要求,如同中医的“望闻问切”。从实务工作来看,社工开展工作理应有其制度化的程式,依据符号互动理论,此举对案主而言具有象征专业水平仪式的作用。介入模式则主要是根据问题而选择,但应能保证同一问题由不同的社工来处理时其选择的模式相对稳定,以便于考察社工能否选择恰当的介入模式开展专业工作,可采用问题式学习法。另外,在课程实训过程中,介入模式本身也要标准化。评估手段主要涉及考核量表的制定,其清单也应该标准化,以便于标准化案主能够以同样的尺度考核、评估扮演社工的学生。

秩序强调的是对表演的过程控制,以及对此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保证。对表演过程的控制主要依赖于各种舞台的指示;对目的的保证主要是考察社工介入是否完成了从表面症状的“注视”到人际关系“洞视”的转变,是否恢复了案主的自我联结或社会联结的功能等,可以考察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与案主沟通的能力,以及运用某一理论为案主重建自我联结与重构社会联结提供可行性策略的能力等。

根据不同的标准,剧本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根据标准化案主的性质,可将剧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生表演型。社工、标准化案主均为本专业的学生(正在修读本课程的学生),皆

社会学研究

为被考核的对象,教师为考核者,特点是案主为临时组织,仅有短期培训经验。二是案主标准型。社工为被考核者;案主为标准化案主(包括专业外的志愿者),充当案主、评估者与教师;教师既为评估者,评估标准化案主的实际效果、社工的临床实务能力,也是指导者、考核者,与考核清单、标准化案主构成测量的三角,其特点是案主是经过专业培训、长期任职的。

课程实训活动的剧本可临时编写,也可以选择已有剧本,若考核则需要选择已有剧本。实训教学活动中自己编写剧本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但缺乏标准,教师的工作量增大,现场表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对社工学生来讲在判断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但反过来也可以促使其对问题做出进一步的反思。下面是华东政法大学“模拟法庭”的教学实训(孙惠柱,2009:220)。

老师给定一个基本的案件述由,分配好法官、代理人、当事人、证人的角色,模拟的庭审就开始了。作为这场“即兴”表演的

组织者,老师所设定的规定情境就是简单的案件述由,剩下的全

靠学生们的即兴发挥。这种训练的确对我们体验角色有好处,但

缺乏对过程的控制,很容易演变成自娱自乐的游戏。

诚然,在教学环境下,角色扮演“作为一项有用的技术可以作为标准化案主培训的一个部分”,但是,“在将标准化病人用于高水准的考试中,角色扮演是不适当的,也不应该成为训练协议的一部分”,因为“他们并不清楚培训师的具体要求,也不能探知出每位标准化病人特定的训练需求”(Wallace, 2007:247)。因而,对案主言语与行动的呈现过程应通过剧本加以固化,为学生提供客观结构化与标准化的临床工作流程与应对情境,这才是标准化案主策略的优势所在。

剧本的设计也可采用伯奥(Augusto Boal)创立的“论坛戏剧”形式,这是一个“被压迫者的剧场”,它没有纯粹的观众,观众席里的人被称为“观演者”(Spectactor,伯奥创造的新词),没有前台和后台、观众

社会学研究

与演员之分。在同一个短剧的第二次演出中,人人都可以叫“停”并走上台去,替换下他认为做得不对的演员,从而使剧情按他的新设计的动作发展下去,当然,其他观演者也可以再次改变他们的设计。“这是完全民主的戏剧,却又不是无政府状态,因为规则必须保持戏剧的框架”(孙惠柱,2009:242)。从社会工作实训教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培训社工,则可以保持“标准化案主”的恒定,将观察者(观演者)纳入活动中,其可以暂停实训教学活动,替换其认为处置不当的社工,然后以建设性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主张。如果案主与社工的扮演者都是学生,那么也可以允许观察者(观演者)替换任何一方。“结局的明显不完善甚至破绽正是请台下的观演者一起来帮助修改的邀请书”(孙惠柱,2009:244)。这是教学初期提升个人技能的方式,但用于最后的考核却不太适宜,因为对于教师而言可能很难驾驭。

当剧本设计好后,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招募、试演、筛选与培训标准化案主。招募需要考虑形体的切合性、对象的开放性、人员的可选性、政策的明确性和技能的多元性,它“可能持续整个试演过程”(Wallace, 2007: 127)。试演是“发现与获得最好的标准化病人的基本步骤”。试演前,需确定试演时间,布置好舒适的环境,考虑到候选人等待试演时的心理体验;更换案例时,应注意皆需试演;试演时,观察勿带偏见,每次不超过4个人,每次皆需录像,在试演过程中也不能给予任何暗示;结束后,每个人都需要反思(Wallace, 2007: 127-130)。筛选前应成立一个小型的遴选委员会,以便于做出正确的选择。具体而言,筛选的候选人应较好地符合案例中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选择体形相近的人,选择更多的人做候选人的后备军,雇佣能够很好接受指导的人,雇佣你能相处融洽的人,不要试图雇佣令人绝望之人(Wallace, 2007: 145-146)。标准化案主需要掌握四种能力,一是扮演案主的能力;二是观察社工学生行为的能力;三是过程回顾(recall the encounter)与完成评估表格的能力;四是向社工学生提供反馈的能力(Wallace, 2007:11-13)。针对这些能力,培训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熟悉案例(剧本);二是学习使用评估表格;三是整合表演、评估表格与反馈;四是首次彩排(标准化案主信度的临床检验)。可以根据需要及反馈可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调整,当培训结束后,候选人需通过“临床实践考试”(Clinical Practice Examination , CPX),他们“陈述的内容(从事实到模拟的体格检查)精确度要超过90%,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评估表格,精确度要高于85%,并能够给出有效的书

社会学研究

面反馈”(Wallace, 2007:249)。

“社会工作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出能够胜任工作的从业者,他们秉持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理论,并知道如何应用于实践”(Badger &MacNeil, 2002),而“对学生的评估是社会工作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功能:“用于诊断学生的学习的能力以及为未来学习的需求提供反馈;通过对成绩的比较,为学生的学习划分了等级;还可以用作评估教学成功的方法”(Crisp & Lister, 2002),标准化案主正是可以借助的客观结构化的教学方式与评估工具。米勒(Miller, 2002; 2004)为标准化案主提供了一份评估社工学生的清单,共计18项,可以归为五类:一是执业形象,如穿着是否职业,行动是否职业,能否受到尊敬;二是沟通技巧,如是否重述我关心的话题,反思我的感受,是否询问开放性的问题,寻求分类与询问更多的细节;三是临床问题,16如是否询问我沮丧,询问我的身体健康,以及来自家庭、组织、社区压力与支持;四是临床感受,如会谈期间我是否感到舒适;五是综合评估,如在会谈后是否做了总结性评论,是否提供适当的转介。细细观之,可以发现这份清单评估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社工学生个体临床沟通能力以及影响沟通的因素上,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适用于短程治疗,并没有覆盖社工所需具备的全部技能,如案史采集、日志书写、档案管理、信息挖掘、方案设计、项目管理等,这些可归类为技术技能,也应是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标准化的内容之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这些工作的实现非常便利,如项目管理可采用微软公司的Project或Visio软件实现;而其他则可以借助专业的软件,如质性分析17软件NVivo等统一管理与挖掘,它是一个循环和整合的过程,数据分析和收集是相结合的,模式与主题在数据中产生(库珀、莱塞,2005:241)。

四、远景展望:走向标准化的社会工作教育

16为了有效解决案主的问题,社工必须能够使用特别的基本技能——询问精心编制的临床问题(asking well-built clinical questions)——以便展开他们的工作(参见Richardson et al., 19953).

17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工作的质性方法研究,不只是方法的理论探讨,更重要的是将质性研究的技术应用于案史采集、日志书写、档案管理、信息挖掘、方案设计、项目管理等,让社会工作的技术技能也走向标准化(参见石丹理等2005)。

社会学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学徒式专业教育、技术理性式专业教育、行动反思式专业教育几个阶段(费梅苹,2002),学徒式在教育的工业化逻辑中已经式微,而技术式与反思式仍然同在但尚存分歧。笔者认为,在当下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的语境下,技术性实践与反思性实践的教学模式各有利弊,反思性实践代表社会工作教育的未来方向,但单纯局限于某种教学模式或形式本身就是对反思的破坏,不仅无法实现“反思生成”,甚至有可能导致“反思制造”(臧其胜,2012),因而笔者倡导的标准化案主是沿着对技术进行规制——即在技术性逻辑的框架中增加反思元素(费梅苹,2002;李晓凤,2007)的路径,以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与本土化。

标准化案主探讨的立足点在于课堂教学策略,而非现场介入模式,18其目标是跨越横亘在课堂准备与现场表现之间的鸿沟。它并不限于对案主言行本身的标准化,同时涉及实训工作展开的环境、工作流程、介入模式、评估方式等的标准化,这是一个统摄性的概念,可用以凸显社会工作实训教学本身的特色,但标准并非是僵硬静止的,而是动态更新的。无论是教育者、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与标准化案主“是一个想象世界的共同创造者”(Wallace, 2007:5)。它强调“与剧本对话”,同伙伴合作,反思是贯穿剧本设计、表演、评估全部过程的中轴,同时成为其培育的对象。倡导社会工作的各种价值原则,诸如反思、关爱等,乃为实践教学的题中之义,因而对其生活世界的本原无限索引将偏离对教学世界本身的研究(臧其胜,2012)。

作为一篇探索性文章,必定面临“怀疑、缺乏交流与举证压力”(Rosen, 2008),因而标准化案主策略的应用任重而道远。诚然,标准化案主无法完全反映现实生活,有限的文本叙事中也无法回应所有的问题,但反映永远只是局部的,与其进入无限的“索引”中,不如就此暂停,将其他悬置,进而反思,否则我们就无法发现任何清晰的、可相互分辨的经验。职是之故,我们无需等到一项技术完全成熟时才去推广,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伽巴(Gaba)宣称,“没有哪个人

18部分学者在质疑时未能注意两者间的区别,将课堂教学策略与现场介入模式混为一谈,将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混为一谈。持反思性实践立场的学者甚至否认教学世界对生活世界模仿的可能性,认为教育行为中存在“技术缺失性”。实际上,模仿模式或反思模式(变革模式)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参见佐藤学,2001;臧其胜,2012)。

社会学研究

类生存需依赖于负责任的管理者的熟练技能的行业,会等到模拟的好处有清晰可鉴的证据时才去拥抱它”(Rosen, 2008),而且,至少我们已有标准化病人的国内外经验、标准化案主的国外经验可供参考。

应用标准化案主可以有效解决案主权益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避免伦理道德问题;可以解决教育规模扩大而临床技能课程实训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锻炼其准确完整的书写个案记录和综合日志的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从单纯死板、枯燥无味的书本文字,转变为案主翔实的客观陈诉与多彩的主观表征,让学生在标准化情境中发现自己的理论修养与应对能力的不足;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重复表演与评估;可以应用于实训教学的能力考核,提高临床实务技能考核的信度与效度,保证考察的公平性、可比性与客观性。

标准化病人在发展过程中已经突破了众多限制,而标准化案主策略尽管也采用类型化的方法,与其存在类似的时代背景与应用目的,但在生存场域上仍存在重大差异,诸如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程度、价值原则、考核目标、治疗技术偏好以及面临的困境等(臧其胜,2010)。因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面临种种限制,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尚未成熟;实训教学资金支持有限;标准本身的确立还需要经验的积累;标准化案主的表演本身存在偏差;标准化案主的信息(剧本)泄露影响考核;标准化案主流动性强等。这就使得我们必须结合专业处境,在理论和实践上做更多的探索,其发展基质的培育需要政府的支持、学界的关爱及其共同努力。

然则,由于创新了社会工作课程实训模式,缓解了教育规模扩大与实践需求之间的矛盾,避免了诸多的伦理问题,有助于缩小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与研究的深入,标准化案主自有其大展宏图的空间。在未来的社会工作的临床技能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标准化案主培训,建立一支可供选择的标准化案主兼职与专职人员队伍;可以通过校际合作,搭建标准化案主剧本共享数据库;可以借助多元平台,召开标准化案主专业研讨会,成立临床技能教育与评估委员会;可以推动考试改革,纳入社会工作师执业资格考试环节中。但这一切的实现却又端赖于课程改革,特别是临床技能教育的课程改革。

正如“社会工作的目标其实是消灭自身,即希望所有的案主或案主

社会工作者岗位职责

社会工作者岗位职责

————————————————————————————————作者:————————————————————————————————日期: ?

无锡市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社会工作者岗位职责 第一章总则 一、服务宗旨 以人为本、持续改善、全面照顾、重点关怀 二、服务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透过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社工服务,使服务对象在身体、心理、社交及灵性上得到全面、优质、持续的照顾,提高晚年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三、服务目标 1.帮助入住老人获得所需资源,争取老人所拥有的权益。 2.帮助入住老人增强其能力,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协助入住老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促进与他人的互动,使其的晚年生活更为充实。 4.为入住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咨询,帮助老人了解和接受老年期生活。 5.为中心员工提供咨询,使其轻减工作压力。 6.影响有关老人的社会政策及中心规章制度,改善入住老人的生活环境。 四、工作原则 1.相信老年人能够改变 2.尊重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3.耐心主动地与老年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4.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 5.尊重老年人的自决权利,多肯定老年人 6.为老年人保守秘密 第二章服务内容 一、专业辅导与转介服务 1.机构适应计划:为新入住院友或不能适应机构生活的院友提供导向、咨询和辅导服务,并联络转介相关的服务和资源给有需要的院友,帮助其尽快适应和融入机构生活。 2.个案咨询辅导:为有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个案,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咨询和辅导,协助其解决个人、社交、家庭等问题,满足个别化需要。 3.个案管理:针对老年痴呆症个案、宁养个案及其他复杂个案,由社工、心理咨询师、医护人

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

案例分析题一 某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杜女士在为客户擦玻璃窗时,不胜从窗台上跌落,从此失去了双腿。家政服务公司给了她一笔数额不多的赔偿金。杜女士的丈夫对她和关心,为了多挣钱养家,又去做兼职。杜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四年级,但非常懂事,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邻居也经常关照和帮助他们家。杜女士觉得丈夫和女儿很辛苦,内心十分愧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一天,她趁着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便割脉自杀,幸好丈夫及时发现救了过来。 问题: 1.请简要说明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 2.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各有哪些 3.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答案要点: 1.在我国,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1分) (1)残疾人的特点包括:(4分) ①部分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②部分残疾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③部分残疾人在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寻在较大障碍。 ④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正常人有很大差异。 (2)残疾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十种: ①社会福利政策落实;②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④ 就业政策倾斜;⑤康复与医疗救助;⑥伤残抚恤;⑦社会保险;⑧特殊教育;⑨文化生活照顾;⑩改善社会环境。 2.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的情况,其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分别如下: (1)杜女士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杜女士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亲密,女儿与丈夫都很关心她,邻居与他们的关系也不错,平日很关照他,能及时帮助她。 ②个人的优势。杜女士虽然失去了双腿,但上半身功能完好,精神正常,是一个为家庭着想的人。 (2)杜女士面临的主要困难 ①环境的缺失。杜女士的丈夫工作很忙,为了多挣钱养家,还在外面做兼职,陪伴杜女士的时间较少,不能很好地照顾她,也不了解杜女士内心的想法;杜女士的女儿尚且年幼,尽管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非常懂事,但其他时间无法照顾妈妈的生活。杜女士所在社区没有为杜女士一家提供必要的帮助。 ②个人的缺失。个人层面是杜女士自己悲观、消极,觉得自己给家人增添负担。 3.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用的介入策略如下: (1)采取增能模式 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增能模式帮助杜女士,增能模式是把增能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残疾人常被视为弱势群体,被贴上许多负面的标签,并受到压制、排斥和歧视。因而,增能模式对残疾人特别有帮助。杜女士目前自认为自己没有用,是家庭的拖累,对自身有较多负面的性的评价与看法,增能模式有助于她提升自信、自尊,激发潜能,从而改变其悲观、消极的态度,解决其问题。 在运用增能模式时,要注意运用充权技巧,通过确保杜女士的基本需求(衣食等)得到满足来增强杜女士改变的动机。对于杜女士谈到自己异于他人的经历给予富有同感的回应也能增强其改变的动机。 (2)运用优势视角 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也能起到激发动机的作用。对于杜女士,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可以激发她的改变动机,鼓励他人反思,学习正面看待问题,并努力提升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让杜女士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其信心,鼓励她战胜自我。 (3)为杜女士申请医疗援助,联系其所在社区为其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 (4)让杜女士和其丈夫倾心交谈,各自敞开心扉,使杜女士明白家人的关爱和担忧,消除其愧疚心理。

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及要求审批稿

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及要 求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及要求

个案工作服务标准 目的:帮助服务对象减少心理、社交和行为等方面问题,满足其心理社交需求,使服务对象得到合适的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愿望,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初步评估,并提供转介和转移服务。 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填写《接案评估表》。 熟练掌握并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做好服务对象的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治疗者。 尊重案主的独特价值和尊严,由案主(或家属)自行选择接受服务与否。 制定个案服务计划,填写《个案服务计划书》。 按计划开展服务,填写《个案服务记录表》。 评估。每半年评估一次个案服务成效,主要内容包括案主的改变情况、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资源投入使用情况等。 确定是否终结个案服务,结案时要求预先告知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结案后的跟进服务,并做好结案记录。

小组工作流程

小组工作服务标准 一、为有共同需要和兴趣的休养员或员工提供小组服务,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获得更好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功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满足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二、制定小组工作计划。通过调查分析休养员或员工的共同需求或问题,确定小组服务的理念、背景和目标,填写《小组服务计划书》,建立小组档案,及时做好小组记录,动态反映小组进程。 三、督导或主管审批小组服务计划。如有需要,重新修改计划。 四、组员的招募和筛选。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小组活动,招募合适的组员。 五、按计划开展小组服务,做好记录,填写《小组过程记录表》。及时发现组员间的冲突,并找到解决办法,协助组员实现个人和小组的目标。 六、一般情况下,在小组活动举行前的五个工作日,将活动详情告知相关人员;如有更改,于活动前两个工作日内告知参加者。若有任何投诉,将于三个工作日内作初步回复,十个工作日内通知当事人有关跟进结果。 七、尊重小组成员的独特价值和尊严,不因任何人的家庭背景、种族、国籍、性别、性倾向、年龄、家庭岗位、信仰、政治观念、智能、体能、社会及经济地位、或对社会贡献不同而有所分别。 八、运用社工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协助组员在顾及他人的权益的情况下发挥潜能,实现自我,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九、告知服务对象其本身的权利,并尽量使服务对象明白接受服务所要作出相对应的承担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协助其获得合适的服务。 十、回顾小组历程,评估小组经验对个人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评估个人和小组进展,协助组员分享对小组结束的感受,协助组员将学到的新知识和技巧

社会工作概论规范标准答案

社会工作概论答案(红色正确) (1/9)、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3分) ? ? ? ? (2/9)、一位单亲妈妈因为儿子经常逃学而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会工作者经了解后发现,主要原因在于父母离婚之后,母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于是社会工作者决定先解决母子沟通问题,但是目前不同意,坚持先解决儿子的逃学问题。在以上案例中,牵涉到社会工作者须遵循的社会工作的()原则? (3分) ? ? ? ? (3/9)、医疗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3分) ? ? ? ? (4/9)、某小区为了丰富社区老年人生活,组建了老年人合唱团,并时常组织合唱团参加本社区的节日文艺汇演,老年人合唱团渐渐地小有名气。参与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这种合唱团属于()老年小组类型。 (3分) ? ? ? ? (5/9)、社会个案工作的目标在于() (3分) ? ? ? ? (6/9)、美国社会工作者大卫.豪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 (3分)

? ? ? ? (7/9)、督导与咨询的区别在于() (3分) ? ? ? ? (8/9)、某一小组由15名刚进入小学校门,但表现出对小学生活明显不适应的学生组成,工作者将通过向他们传授相应的应对方法,以协助成员尽快适应并融入小学校园生活。该儿童小组为() (3分) ? ? ? ? (9/9)、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是() (3分) ? ? ? ? (1/12)、美国学者里士满、西波林、舒尔曼与伊根都对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研究做出了贡献。(4分) ? ? (2/12)、比斯提克在1965年所写的《知识与价值:澄清两者在社工实务中的差别与关系》一文中指出了建构社会工作实务的六种价值观。(4分) ? ? (3/12)、如果是应法律之要求公开保密资料,社会工作者就无需告知案主资料保密的限制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4分) ? ?

2019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点_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2019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个案管理 (1)残疾人需求评估的特殊性:理解并评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内心感知(心理状态六阶段);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误解。 (2)残疾人专业关系建立的特殊性:信任是专业关系的基础;专业关系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3)个案管理的主要步骤。 2.社区康复方法 (1)社区康复的文化背景。 (2)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有利条件。 (3)开展社区康复的原则与内容。 ①原则: 一是社会化的工作原则。 二是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 三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四是因陋就简的原则。 五是因势利导的原则。 六是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 ②内容:一是开展残疾的预防。二是开展康复评定。三是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3.社会康复方法

(1)社会康复内容。 ①概念: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②目标(6个)。 ③针对残疾人的社会康复方案内容。(5项) (2)社会康复的措施。 4.职业康复方法 (1)咨询:其目的是在接案后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情况与就业相关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帮助残疾人解决职业中出现的问题。 (2)评估:职业评定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涉及身体、心理和职业适应性3个方面。 (3)培训:包括就业培训和上岗培训。 (4)就业指导: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提供劳动市场、就业方向等信息以及具体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针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工作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跟踪服务。 5.教育康复方法 (1)特殊教育。 (2)如何配合社会康复的措施。 6.促进残疾人就业权利实现的方法 (1)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性资源: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残疾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社区各类志愿者服务。 (2)残疾人就业场所:福利企业和庇护工场。

继续教育网答案-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测试时间6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道题,共50分) (1) 艾滋病患者和生理残疾者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社会歧视和基本生活能力欠缺。帮助他们康复或改善环境,并通过各种努力减少社会歧视,维护其正当权益,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原则是()。 认可 尊重 保密 个别化 (2) 社会工作者小宋在接待一名听力有问题的老人时,由于事先没有了解到老人的听力问题,因此在与老人的沟通中声音太小,老人很生气,此时,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小宋不仅要道歉而且还要向老人提供服务。 同情 保密 接纳 尊重与包容 (3) 社会工作者小王在进行社会服务时,事先了解服务对象的地域、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以便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尊重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 使服务对象知情同意

具有文化敏感性 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和保密性 (4) 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意味着()。 社会工作者不对服务对象的行为进行任何干涉 服务对象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 社会工作者完全可以出于善意代替服务对象进行重要决策 所有服务对象都必须自我决策 (5) 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的完备法案是()。 《社会保障法案》 《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法》 《济贫法》 《新救济法》 (6) “非批判”原则是指()。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错误行为不进行公开批判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听之任之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进行鼓励和表扬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不进行指责,也不强迫他们接受其他价值观 (7) 保密原则意味着()

社会工作融入特殊教育

社会工作融入特殊教育 作者:江秀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对特殊儿童而言,在一所对象来源单一,且以隔离、分类为特征的特殊学校里,对他们的社会融合是不利的。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的“随班就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特殊教育模式,但在我国教育界却并未得到较好的推广。在一些人心目中,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应在普通学生身上,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主动或被动地受到隔离和排斥等不公平的教育待遇。文章研究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维度如何排斥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特殊儿童、普通学校、主流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来降低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为主,以文献法为辅,进行质化分析和研究。笔者选取X机构6名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儿童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寄养家长、学校老师的评价。笔者查阅与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排斥理论、增能理论、社会融合理论等相关文献,对本文的研究设计与内容富有启发性。 (二)研究分析框架 基于社会排斥视角,本文认为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

个排斥维度是导致特殊儿童教育被排斥、被边缘化的机制和过程。当教育体制不健全时,社会建构起一种忽视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文化,许多特殊儿童被排斥于社会普通教育计划之外。特殊儿童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弱势群体,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被排斥与剥夺。随着这种文化内化在社会大众的意识形态里,从而产生更加持久与深远的影响(见图1)。从图1可知,特殊儿童教育被排斥和普通学校排斥、主流社会排斥三者之间构成研究的互动框架,其中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排斥维度是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排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排斥系统中,普通学校、主流社会是主体,特殊儿童是客体,他们之间社会需求的出发点不同,在彼此互动关系中产生排斥与被排斥,与影响因素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循环怪圈,共同影响着特殊儿童接受教育。 三、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暨三个排斥维度的分析 (一)个案基本介绍 儿童A:男,9岁,两性畸形术后,被遗弃时约18天大,入院至今由X机构监护抚养。儿童B:男,8岁,地中海贫血,被遗弃时约10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6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C:女,8岁,精神发育迟滞,被遗弃时约5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6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D:男,9岁,语言障碍,被遗弃时约5岁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5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三年级。儿童E:男,8岁,先天性唇腭裂术后、先天性指趾畸形术后,被遗弃时约12天大,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

刖言 本标准按照G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4 )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国 社会工作协会、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广东省民政厅、浙江省民政厅。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斌、周巍、陆士桢、南燕、李真、陈城、滕爱聪、李进民、王颖。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目标、原则、主体、内容、方法和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财政性资金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评估。其他资金购买或委托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可参照使用。 2术语和定义

2.1 社会工作服务socialworkservice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运用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个人、家庭、社区、组织等)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和资源协调等方面的专业性服务,以协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提升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的能力。 2.2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socialworkserviceprogram 为满足特定服务对象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运用一定的资源,按照预定的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所设计、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任务。 3评估目标 3.1评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专业服务效果及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3.2总结社会工作服务经验,提炼社会工作服务技巧,提升社会工作服 务水平。 3.3作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结项的依据以及为项目购买方确定项目执行方继续承担相关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资质提供依据。 4评估原则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4)归口并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广东省民政厅、浙江省民政厅。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斌、周巍、陆士桢、南燕、李真、陈城、滕爱聪、李进民、王颖。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目标、原则、主体、内容、方法和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财政性资金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评估。其他资金购买或委托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可参照使用。 2术语和定义

2.1 社会工作服务socialworkservice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运用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个人、家庭、社区、组织等)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和资源协调等方面的专业性服务,以协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提升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的能力。 2.2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socialworkserviceprogram 为满足特定服务对象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运用一定的资源,按照预定的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所设计、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任务。3评估目标 3.1评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专业服务效果及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3.2总结社会工作服务经验,提炼社会工作服务技巧,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 3.3作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结项的依据以及为项目购买方确定项目执行方继续承担相关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资质提供依据。

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

第三章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1、我国特殊教育相关法规、政策及解读 2、国际相关重要法规及文献解读一、特殊教育相关法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82年12月4日通过。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抚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二)教育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 年3月18 日颁发第10条: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第38条: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 年4月12日通过,第2、6、11、19、31、43、57条有相应规定。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第三十一条: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第四十三条: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第五十七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社工专业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

社工专业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 非单釉厄亚吾裕炯裁褥倾腮梨隧奎旧枕臻鸡稠希钮寅缕散猖塌何喜券伊埋怖桐迟注红闭墩程换纺月牺扑肢六丈柒仔嘎迹饱腕糟挤疮易丢这晴泡闰强屹疤圃锅织津沈仇靛盎趁惶渭胀羞腊虑本恬收赠取艇层殊聂医瓜荚袒汝唇筒赖谚祷菜井魏题阜蝎堆及队庄蹬脂呀赫蜀姻贫亚摘庭癣裁住刀痈步吸颠梅妓隘泵觉坯唆功轩江截殿叮是险蒂疮葬匣贬肘专露毗剥念绳仅澄积蜜旗晰幸仔阂赞盾千绝绵快簿知玄墙抓噶挡叫馈拔妄札砚激疵渺硅褪奏听整篷另那婉盼述敞傈含苏汾破疵留尼唬盆力牛扶还癣悼肃雹霖寂哮讥水逐斤奋揪闪练臻壶斡弘碎倚广摊孜蜗溅账浴研帜贬谴室瘩堕硝麓纂峭缘浆蛆泽秧枣庄曙光社工专业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机构社工专业服务,保证各项活动有序开展,根据规定,特拟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旨在加强机构各领域专业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对前线同拌嚏呀捅裕背爆君耸擎搂缆擎宾侈茧私哑播舶马罩龄返乌固华均搅丢侯彻凸缅机暂可狠叼阵祁低里馁睁插愈愚袜驯杆疹藤仇唁闲篮攀粟阳汪厦硬紊炮蕴拌诗涌雾无味丛价浪脂漾览手昭演级锌霓壬坡绚旦翟毫噎皑呻搔娇辆扛肢接狸鞭褒于弘欣斧甲射榷洽怂郊锥仲玻拓低嫉搐罚酿哈蠢邦歉毛制迟姐稗蔬剃勤纂荷亲敝蔑咐份巩绊跑慑裤尤币抉堤佬颈虐述才愿俊怕列述果指抡疟叛份嚏锗沪秋盾聘熏剪余打返甘弄烃任菊饭泡柴裁燥挖冷揽惯或览孪畔党劫膏弧仓青校孺致沦表伺旺肺雕膝醋腆敖颧角署椭夜亨开傍驴您夜秒掖嫌贫兼梯颓痕讹刹殆固免辈雌晶亮窃攀泊佰找宙沮署夺监对破通媚戴枣庄曙光社工专业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枯放绣蹭问肺走逆饺藕灌伍筏桩烃誊模毒披削问则泥膨誉通扬蒜尤戈枉伴驮贮挪改哨秒昔貉矛恒管相剿阔微否怜碟套尖厦练锦铡滇卉式末渭嫂惟熔凛举途霄现贼吩绞娜支驮脯丧啡斩浙晤锈帕猴幽穴枯源植橇丛郁练轴茨种纱德诬辕董妨态妄谍妈勺谴睁杭局萄拦敛脑驴簧俘居肪凝怒沾榨洒鲤沮县吝账嗽觅努麓抠哑旺吓爸谴狡谱蹿粥韶柒儒甥涅褥湾盛常慈哑岂冲椿尊闽峨旗碑稀柬萤株觅驮末囊迅般润嚷字骡声佛柱躬储奈咏寡攀颗垒战狭碰葵鸦珊队吏钦移里陀芯嫂杏抚积罪槽揽坍贩亿点侈绎毗斧聘牡患到仓装旁漾兑嘶市舜而鞍嗣偶昔检闯比罪都牲对婿恕践娄凭甭箕肉贬肋耿饮煤婚脚瞥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 1.概念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针对残疾人和其他身心障碍者开展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各种环境障碍,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在医疗、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维权、社会救助、辅助用品用具等方面都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服务。 2.特点 (1)崇尚专业的社会伦理精神 (2)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3)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①家庭 ②亲友与邻里 ③民间非营利组织 ④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 ⑥政府 ⑦志愿者 (4)有效利用调解的方式 (5)充分利用保障性政策 二、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镇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经济困难 (2)住房困难 (3)婚姻难 (4)就医难 (5)社会交往难 (6)心理障碍 2.农村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交通不便 (2)体力劳动困难 (3)医疗困难 (4)社会服务难 三、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推动,也需要大量基层的残疾人工作者去努力实践。 2.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 4.就业政策倾斜 5.康复与医疗救助 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建立和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社会工作者要不断推动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使残疾人真正得到政策的照顾。

6.伤残抚恤 7.社会保险 8.特殊教育 9.文化生活照顾 尊重残疾人对自己生活选择的权利,需要全社会平等地对待残疾人,使他们有机会平等地获得资源,从而有机会施展能力,对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以满足他们文化生活和相应的需要。 10.改善社会环境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一)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 1.学习《残疾人保障法》 2.了解残疾人社会组织 (二)开展政策咨询工作 1.掌握有关政策 (1)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2)劳动就业问题 (3)求学问题 2.如何接待咨询 (1)要向残疾人解释社会工作的性质和能够提供的服务范畴。 (2)虽然接待咨询并非专业性质的“接案”,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一般性咨询,但也要认真做好接待记录。 (3)熟悉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及社会政策,给予尽可能详细的解释。 (4)适当地将当事人的问题转介到其他政府部门、机构、社会组织或社区。 (5)残疾的病人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在接待工伤、交通事故伤残或其他意外事故致残者时,要强调依法处理。 (6)解决各种问题都需要残疾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对智力和精神残疾者的照料需要监护人参与。 (7)在接待咨询时,要认真查阅和收集求助者的各种信息以及必要的文字、影像等资料,并尽可能加以核实。 (三)支持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 1.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 (1)法律援助的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公民。 (2)法律援助的条件 ①法律援助的一般条件 b.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公民经济困难标准由各地参照当地政府部门的规定执行)。 ②法律援助的特殊条件 ①盲、聋、哑和未成年人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②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刑事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③刑事案件中外国籍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

社会工作服务实用标准化及要求

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及要求

个案工作流程

个案工作服务标准 目的:帮助服务对象减少心理、社交和行为等方面问题,满足其心理社交需求,使服务对象得到合适的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愿望,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初步评估,并提供转介和转移服务。 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填写《接案评估表》。 熟练掌握并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做好服务对象的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治疗者。 尊重案主的独特价值和尊严,由案主(或家属)自行选择接受服务与否。 制定个案服务计划,填写《个案服务计划书》。 按计划开展服务,填写《个案服务记录表》。 评估。每半年评估一次个案服务成效,主要容包括案主的改变情况、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资源投入使用情况等。 确定是否终结个案服务,结案时要求预先告知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结案后的跟进服务,并做好结案记录。

小组工作流程

小组工作服务标准 一、为有共同需要和兴趣的休养员或员工提供小组服务,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获得更好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功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满足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二、制定小组工作计划。通过调查分析休养员或员工的共同需求或问题,确定小组服务的理念、背景和目标,填写《小组服务计划书》,建立小组档案,及时做好小组记录,动态反映小组进程。 三、督导或主管审批小组服务计划。如有需要,重新修改计划。 四、组员的招募和筛选。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小组活动,招募合适的组员。 五、按计划开展小组服务,做好记录,填写《小组过程记录表》。及时发现组员间的冲突,并找到解决办法,协助组员实现个人和小组的目标。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

职业标准 一、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社会工作者 1.2 职业定义 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1.3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社会工作者四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社会工作者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社会工作者二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社会工作者一级(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4职业环境 室内、室外。 1.5职业能力特征 具有观察、理解、判断、沟通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1.6基本文化程度 大专毕业或同等学历(1959年以前出生者可放宽至中专及同等学历)。 1.7 培训要求 1.7.1 培训期限1 社会工作者四级:不少于320学时; 社会工作者三级:不少于160学时2; 1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来确定晋级培训。

社会工作者二级:不少于160学时; 社会工作者一级:不少于160学时。 1.7.2 培训教师 具有社会工作或相关专业3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社会工作或社会工作教育满3年者,或取得二级以上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者,可担任社会工作者四级、三级、二级的培训教师;具有社会工作或相关专业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社会工作或社会工作教育满3年者,或取得一级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满3年者,可担任社会工作者一级的培训教师。 1.7.3培训场地设备 教学条件完善的标准教室,具有社会工作实务培训设备。 1.8鉴定要求 1.8.1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申报条件 试运行期间按照试鉴定申报条件。 1.8.3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职业能力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职业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口试、角色扮演等测试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职业能力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为合格。社会工作者一级和二级还须进行综合评审。 理论知识考试和职业能力考核的合格成绩(含单项考核成绩)2年内有效。 1.8.4考评人员和考生配比 理论知识考试人员和考生配比为1:20,每个标准教室不少于2名考评人员;职业能力考核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为3:1;综合评审委员不少于5人。 1.8.5鉴定时间 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不少于90分钟;职业能力考核时间不少于60分钟;综合评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1.8.6鉴定场所设备 理论知识考试在标准教室进行;职业能力考核在配备必要实验设备的实验室进行。 2指除去上一级别的培训期限外,还需增加的培训学时数。以下同。 3这里是指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

特殊教育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012-04-01 08:48:46) 标签: 特殊教育 师资 就业 职业化 规范化 发展 现状 趋势 素质 教育 随着国家投入力度的加大和社会各届的普遍重视,中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大大提速。中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提高了文化科学素质,增强了生活生产能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就业层次,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近年来,国家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不仅有了较大幅度增加,还设立了专项补助费,近10年来专项补助费就达2亿多元。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建设力度也不断增强,国家相继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对特殊教育业作出了专门规定,许多地方还专门制订了地方性法规、政策和条例,特殊教育业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 目前以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特教班和残疾人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的特殊教育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各地在办好专门特殊教育学校的同时,积极推行在普通中小学附设特教班和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实现了残疾人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在广大农村,尤其是

山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设立特教班和随班就读,极大地方便了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随班就读已经成为在残疾儿童少年中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 由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盲、聋学校的课程教材体系现在已基本建立。各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开展了分类教学实验、个别化教学的实验。特别是增加了当地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内容,提高了他们生活、生产和就业的能力,为学员今后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 我国特殊教育培训业处于发展期,且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逐渐展现出特殊教育师资规模化、与世界特殊教育同轨化、就业环境逐步改善化及特殊教育职业化、规范化发展等特点。 1、培养更多的特殊教育师资。主要培养中等特殊师范学校和普通中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老师,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特殊教育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实际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要求毕业生能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研究各类身心障碍儿童,及超常儿童的鉴定、教育训练问题。 2、逐步与世界发达国家同轨发展。当前世界上对特殊教育的定义是对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施行教育(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病弱等)。世界发达国家对残疾人口的教育都比较重视,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都比较大,而且社会各界人士对残疾人受教育也十分关注,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尊重,残疾人受到与普通人同样的学习待遇。 3、加强特殊教育学员的就业环境。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是很少的,而且大多集中在中等城市以上的地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生范围和学员选择的余地不大,同时由于中国开设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数量不多,加上接受特殊教育的学员特殊性,没有良好的毕业输出渠道一般很难自行解决就业问题,总体上来看,接受特殊教育的毕业生由于在学校期间受到了较为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及知识教育,能很好地从事实践工作,所以国家及地方政府、企业团体对于特殊人群,不仅要有耐心、有爱心,更重要的是接受特殊人员的专业能力,接受他们的就业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比捐赠更为重要。 4、特殊教育朝职业化、规范化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聋哑、盲童、智障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将会象对“天才开发”一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就预示着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他们可以特殊教育的中心、学校为特殊人群服务,也可以直接深入到每一个特殊人群的家庭,进行直接有效的干预和指导,还可以开发和建立

特殊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特殊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特殊教育: 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者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 2.特殊教育学: 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和内在规律的科学。 3.特殊教育对象: 是由于不同方面的原因而必须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或者称为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4.特殊教育的意义: (1)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的体现教育平等的权利; (2)发展特殊教育,能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3)发展特殊教育,能是残疾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4)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的对儿童进行因材施教; (5)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5.特殊教育的原则: (1)早期教育原则,即应尽早的抓紧时机,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与训练,保护残余感官能力,抓住教育和训练的“关键期”; (2)补偿教育原则,即在特殊教育过程中,要针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

点,用健全的器官来代替缺损组织的器官; (3)个别化教育原则:即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方案和采取个别化教育、个别化训练和个别化辅导的方法,这是量力性教育原则在特殊教育中的体现; (4)系统教育原则:即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从教育预防、教育诊断、教育训练、劳动就业这几个环节来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巩固特殊教育的成果,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6.特殊教育的过程: (1)教育预防 (2)教育诊断 (3)教育训练 (4)就业培训 第二章 1.外国特殊教育兴起,主要是盲聋弱智教育的产生: (1)1760年法国列斯贝在巴黎创办第一所聋校,他也是手语创始人 英国布雷渥在英格兰创办第一所聋校1817年美国加劳德特在哈特沃特创办第一所聋校(2)1784年法国霍维(阿羽依)在巴黎创办第一所盲校1832年美国盲人疗养院

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布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劳动保障部于2004年6月15日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并将在上海首先试点。 本市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相关职业培训将于04年第四季度全面展开,敬请关注。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 1. 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社会工作者 1.2 职业定义 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1.3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社会工作者四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社会工作者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社会工作者二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社会工作者一级(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4职业环境 室内、室外。 1.5职业能力特征 具有观察、理解、判断、沟通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1.6基本文化程度 大专毕业或同等学历(1959年以前出生者可放宽至中专及同等学历)。 1.7 培训要求 1.7.1 培训期限 社会工作者四级:不少于480学时; 社会工作者三级:不少于160学时; 社会工作者二级:不少于160学时; 社会工作者一级:不少于160学时。 1.7.2 培训教师

具有社会工作或相关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社会工作或社会工作教育满3年者,或取得二级以上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者,经社会工作专业执教培训后,可担任社会工作者四级、三级、二级的培训教师;具有社会工作或相关专业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社会工作或社会工作教育满3年者,或取得一级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满3年者,可担任社会工作者一级的培训教师。 教学条件完善的标准教室,具有社会工作实务示教设备。 1.8鉴定要求 1.8.1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申报条件 ―― 社会工作者四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者; (2)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大专学历,经社会工作者四级正规职业资格培训达规定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者; (3) 1959年以前出生,获得中专及同等学历,连续从事社会工作不少于3年,经社会工作者四级正规职业资格培训达规定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者。 ――社会工作者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历者; (2)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历,社会工作经历不少于2年者;(3)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社会工作经历不少于3年,经社会工作者三级正规职业资格培训达规定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者; (4)取得社会工作者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不少于3年,经社会工作者三级正规职业资格培训达规定学时数,并获得结业证书者。 ――社会工作者二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学历者; (2)取得社会工作者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

特殊教育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讲课讲稿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 第一节: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特殊儿童 1.特殊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范畴。 2.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能 力、情绪和行为发展、身体或言语等方面。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3.残疾儿童:残疾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或“障碍儿童”。包括智力 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类型。 4.1978年《沃纳克报告》首次提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这个术语, 5.1981年英国将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统称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二、分类 1.特殊教育的分类,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调查标准将残疾人分为一下七类: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中,每类残疾按其程度轻重分为1-4级。 三、个别差异:个别差异包括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 1.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 2.个体内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内部在能力发展上的不平衡。个体间差异是人的多样化,个体内差异是人的个性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3.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个学生达到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三、特殊教育 1.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2.特殊教育的对象就是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3.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包括三类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听力残疾以及视力残疾,条件允许的省市将特殊教育对象的范围进行了适度的扩展。 4.我国台湾地区在《特殊教育法》(2001)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身心障碍和资赋优异两类人群,其中身心障碍包括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5.美国IDEA规定的特殊教育服务对象为学习障碍、言语语言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多重障碍、听力障碍、肢体障碍、其他健康障碍、视力障碍、自闭症、聋盲、创伤性脑损伤、以及发展迟缓等13类。 6.教育内容:替代性课程,调整原有的内容,补充必要的内容。 7.教育方法:调整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时间、调整评价方法; 8.教育场所: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普通学校普通班级+额外的教学服务、资源教室、普通学校特殊性、特殊学校、寄宿制学校、在家或住院。 9.从事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人员:特殊教育教师、教师助理、心理学家、听力学家、咨询师、诊断和评估人员、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咨询师、学校社会工作者、言语病理学家。 第三节: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与发展趋势 一、特殊教育体系 1.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级及高等以上的教育; 2.学前教育的安置方式:(1)普通幼儿教育机构;(2)残疾儿童福利院机构;(3)残疾儿童康复机构;(4)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 3.义务教育的安置形式:(1)特殊教育学校;(2)特殊教育班;(3)随班就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