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博物馆简介

秦兵马俑博物馆简介
秦兵马俑博物馆简介

秦始皇

在古城西安以东35公里的骊山脚下,埋葬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他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他13岁时继承王位,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在都城咸阳举行了加冕礼,开始亲自掌握国家大权。从公元前236年到前221年的十五年间,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帝国。从统一的第二年起,秦始皇开始大规模的巡游天下。公元前210年7月,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突然暴病死于河北沙丘,终年50岁,同年九月,他的尸体被葬入骊山陵墓中。

沙盘模型

一号坑前厅的沙盘模型就是秦始皇陵园的模型。秦始皇陵园的面积约56.25平方公里,根据古人“视死如视生”的观念,他的陵园应该是按照两千多年前秦朝宫城格局建造。秦始皇陵南邻骊山,北邻渭水,其中高高突起的部分就是秦陵封土堆,原高115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已远没有原先那么高大。目前,在它周围已发现大型地面建筑遗址十多处,陪葬坑,陪葬墓等各类遗址600多座,出土文物数万余件。距其东1.5公里处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兵马俑博物馆,按其先后的发现顺序,我们分别叫其为1,2,3号坑。

一号坑

下面我们即将要参观的是兵马俑一号坑,它是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名在打井时偶然发现的。1976年在一号坑遗址上开始建设遗址保护大厅,它呈东西向的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处。军阵:全部发掘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战车45乘,是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秦俑坑的发现真实的再现了两千年前的军阵排列。一号坑是一种“常阵”的布防,由前锋,后卫,侧翼和主体构成。俑坑的东端有一长廊,站立着三排武士,大都身穿战袍,手持弓弩,是军阵中冲锋陷阵的前锋武士;俑坑的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是军阵的两翼和后卫,为了防止敌人从左右两侧和后边袭击;俑坑的中间是战车和步兵组成的38路纵队,全部面东而立,构成军阵的主体。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陶俑陶马,原来都埋于5米深的地下。从建筑结构上讲,首先,挖出一个5米左右的方坑,用平夯将地基夯实,然后根据建筑的要求,用十条土隔墙将俑坑分为11条过洞,过洞底用青砖墁铺,土隔墙上密排着棚木,棚木上铺席,席上盖土,从而形成了坑顶。此外,俑坑的四周各有五个斜坡门道,当陶俑陶马由门道放进坑内,门道即被封死,从而形成了一个半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把平面布局和立体处理巧妙的结合起来,使俑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砖:我们可以看到,在秦俑坑中,全部采用青砖墁铺,这些都是原始砖地,采用一字排开不错缝铺设。秦转主要用于铺地。然而在一号坑东南角有一段高1.65米的砖墙,采用一砖接一砖的原始叠砌方法,不错缝,砖与砖之间用细泥作粘合剂。虽然砌法计较简单原始,但却是我国目前最早的砖砌墙。席纹:俑坑建筑利用席子的防漏功能,为防止封土下漏,在棚木上覆盖了席子。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是席子留下的印痕,有粗有细,经纬纹路呈人字形,几乎与现在关中地区民间常用的编制方法一样。火烧痕迹:坑道上黑色痕迹就是俑坑在秦代末年被人为焚烧过留下的痕迹。由于兵马俑坑在史书中并未被记载过,所以到底是谁焚烧、破坏了兵马俑坑至今还是一个谜。秦俑的造型:秦俑的雕塑基本是写实的。所有的陶俑、陶马都是按照真人真马塑造。陶俑平均身高1.8米,最低1.72米,高的2米多。并且千人千面,没有两件是

一样的。细微末节都精雕细刻,处处体现着写实的风格,比如陶俑的发型,有螺旋纹式,波浪式等,发辫有三股六股的,发髻有单环髻,双环髻,三环髻等,还有头上的束发带,带头有的成扇面形,有的为折波形,有的表现出发带的漂摆翻卷;就连陶马口中的牙齿,这个不为人所注意的细节,雕塑家也颇费匠心,塑造出六颗压,以表示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

陶俑的制作: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陶俑陶马的修复现场。秦俑的制作是以泥土为原料,采用了模塑结合,以塑为主的方法,并辅之以堆,捏,刻,画等多种技法。造型完成后,再入窑烤制,据专家的检测,烧制时窑内的温度在九百五十摄氏度到一千零五十摄氏度之间,就一个陶俑来说,最薄的地方还不足一厘米,最厚的部位却多达十余厘米,各个陶俑的轻重也悬殊很大,重者将近三百公斤,轻者还不到一百一十公斤,而且陶俑陶马的体腔有时空心的,因此火候不足便会出现陶质疏松色泽不一,反之,又会出现裂纹变形。但用坑中的绝大多数陶俑陶马都是色泽纯密度大,可谓炉火纯青。

二号坑

二号兵马俑坑是1976年春天发现的,位于一号坑的东段北侧,两坑相距20米,面积仅有一号坑的一半,约6000平方米,估计可出土陶俑13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是一个用战车,步兵,骑兵,弩兵混合编组的军阵。军阵:与一号坑相比具有兵种多,车辆多,造型种类多,建筑结构复杂的特点。二号坑采用了“边挖掘边展出”的形式对外开放。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遗址顶部棚木迹象及部分陶俑陶马的出土现状。二号坑的平面呈曲尺形,内部结构是根据兵种的不同而精心设计的。内含骑兵阵,弩兵阵,驷马战车方阵,和车步骑混合方阵。这四个小阵,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既可以独立作战,也可以配合一号坑主力部队作战。

跪射俑:出土于二号坑最东端是弩兵阵,弩兵阵四面环有长廊,长廊内是174件立射俑,中间四条过洞就是160件跪射俑,立射俑位于阵表,跪射俑位于阵心,交替射击以增强杀伤力。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跪射武士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挽一发髻,足蹬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从鞋底处可见,鞋底的针脚因磨擦的轻重而疏密有致;甲衣的编缀叠压也符合实战要求,方便弯腰,挺胸和举臂。

中级军吏俑:俑坑中的级别主要是以帽饰来区分,戴有板状帽饰的称之为中级军吏俑。高级军吏俑:因是俑坑中目前发现级别最高的,所以观众称之为“将军俑”。这件陶俑塑造的体型异常魁梧,额头上被刻画出一道道皱纹,显示艺术家想表现他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骑兵鞍马俑:鞍马出土于二号坑的骑兵阵。从外形上看,马髻修剪,马尾辫节,马背上配有鞍。鞍马没有塑造马镫,秦时还没有发明马镫,骑兵要飞身上马,用腿部的力量夹住马匹,同时作战。骑兵头戴圆形小帽,以防骑马奔跑时帽子被风吹掉。造型十分逼真。

立射俑:与跪射俑是搭档,相互配合射击。

三号坑

三号坑发现最晚,面积只有520平方米,为三个俑坑中最小的一处,但三号坑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焚烧过的俑坑。三号坑是统帅一二号坑的指挥部,分为南厢房、北厢房和车马房三部分。北厢房发现动物遗骨一堆和一件鹿角遗迹,推断可能是战前占卜活动的场所,被称为祷占厅;南厢房内的陶俑大都环壁而立,这种面对面的站姿在史书中有过记载,一些重要场合的卫兵要围绕墙壁“相向而立”,因此推测南厢房是当时的议事厅。目前仍未在三号坑内发现最高指挥官,对于这一问题,大多数专家认为,秦始皇应该是俑坑的最高指挥官。秦代的军事制度规定,平时军队中不设专门的统帅,作战时,临时命将,虎符是调兵遣将的信物,

分左右两半,右半留中央,左半授予统帅,调兵时由使臣持虎符验核,方能生效,作战完毕,大将便将兵权交。彩绘:秦俑原是通体施彩的,但由于自然的破坏,出土时颜色基本已经脱落。然而也有部分陶俑出土时仍残留有色彩,随着彩绘保护技术的成熟,我们现在能够保留出土的兵马俑彩绘。从旁边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彩绘情况。从秦俑彩绘中,我们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20世纪80年代德国在研究超导材料时发现的,是当今利用最新科学技术才能合成的一种物质,可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在使用这种物质,的确让人不可思议!

秦陵铜车马

1980年在秦陵西20米处,试掘了一个大型陪葬坑,此坑深7.8米,坑内一前一后放置着两辆铜车马。铜车马原来放置在一个大型木椁之中,因木椁腐朽,填土重压,铜车马被压成碎片,但车的原始结构,系驾关系基本清楚,经过八年多的修复,终于恢复了原貌。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是把秦始皇生前使用的车辆按比例缩小了一半,用青铜铸造而成,并配有大量的金银饰件,施以彩绘,是目前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系驾关系最完整的陪葬马车,被誉为“青铜之冠”。铜车马:前车御手直立驾车,后车御手跽坐驾车,根据古代“立式为高,坐式为安”的原则,我们把前车称为“立车”、“高车”,或称“戎车”(即兵车);后车叫“安车”,是供主人出行乘坐。安车又叫“辒辌车”,史书记载秦始皇的尸体就是用这种车运回骊山陵墓的。两车均为单辕,双轮,四马系驾。它同我们今天看到的马车不同,最大区别是单辕而不是双辕。铜车马是帝王的车,在车马装饰上也极其豪华,据统计,两乘车上的金银饰件达14公斤之多,使整个铜车马显得雍容华贵,同时,又大量使用彩绘装饰,更是光彩夺目锦上添花。

铜车马的冶金铸造技术也令人惊叹,它根据各部位的不同性能,采用了不同的青铜配料比例零部件。另外,像马的笼头是由一节金一节银,采用子母扣连接而成,历经两千多年,仍弯曲自如,柔软灵活;车轮直到现在仍转动自如,左右两侧的车窗板仍可自由启闭,车门关闭灵活自然。更为精湛的是,面积为2.3平方米的椭圆形车篷盖并无锻打,焊接的任何痕迹,显然是一次铸造而成,并且最薄处只有一毫米,最厚处也只有四毫米,这种工艺,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也难以令人想象,可以说是古代冶金铸造史上的奇迹。

铜车马展厅的后半部分,陈列的是几件随车文物。有目前可见的唯一一件秦盾,也是按当时的实际尺寸缩小二分之一;一件铜弩;陈列的箭镞有平头和三角形夹头两种,平头的用于礼仪习射。策和缀的作用类似今日的鞭子,古人所说的“扬鞭策马”在此得到实物的印证。更有生活气息的是两件铜方壶,据推测可能是装机械用的“润滑油”。两件铜折巾,模拟了主人途中劳顿时所用的汗巾。整辆铜车马真实的再现了秦代皇帝銮驾的风采和精湛的青铜工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