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乘法运算定律》第24、25页例5、例6 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我们正式概括出任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这个术语。

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励学生动口、动眼、动脑,积极探究问题,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学生

的观察、比较、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

索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五)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

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

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分析: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通过计算,从几组算式间的联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它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有实感才能有认识,认识深刻才能理解透彻,理解透彻才能熟练地应用,这个环节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展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首先,我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渗透了环保意识,同时也能引出植树的这幅主题图。

其次,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主题图,让他们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你能发现

哪些数学信息?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再提高一个要求,让学生们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相应的板书出这些问题。(板书在最右边)

接下来,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我先让学生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

共有多少人?”并板书到左边。因为此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只考虑让学生独自完成,然后指名汇报。

在学生的汇报中会出现下面的两种算式:4×25=100(人)或者25×4=100(人),两种算式教师都相应板书,并完成答语。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

在学生出现这两种算式后,教师可提出要求:观察这两个算式,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又交给了学生,结合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在整个讨论

的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观察发现和组织语言。

讨论结束后,让学生们说说他们的发现,并与全班同学交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会发现这两个算式的不同点是:两个算式中因数的位置不同;相同点是:因数相同,积相同,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都是25个4相加,和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现的过程,对于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就很容易的想到等号“=”。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4×25=25×4。

在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上,学生发现4×25=25×4,只从一个算式中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就显得太过于片面。所以,我就对学生

们又做出了要求: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有了刚才知识发现的过程,

学生可以在草稿本上举出一些类似这样的例子,为了保证举例的合理性,我还要求学生通过计算验证一下是否正确,然后指名说一说你所举的例子,并选其中的几个板书。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猜想——验证”这一数学学习的方法,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主动性,并感受快乐。

这时,黑板上已经有了几组这样的算式,学生也经历了验证过程,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整个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算式的共同特征,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在听完学生的表述之后,肯定表达好的同学,纠正学生在表述上的一些不准确的地方,然后师生归纳、概括出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时教师介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

的乘法运算定律中的一条——乘法交换律(板书乘法交换律及内容),并揭示课题:乘法的运算定律。

接下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乘法交换律,看看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并比较一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在学生说出一些表示方式之后,

比较出用字母“a×b=b×a”表示最简单,并思考这里字母可以表示什么?让学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主旨,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同时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课前,学生们根据数学信息已经提出了一些问题,这时可让学生在刚才提出的问题中,找找哪些也是可以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并列出算式。我们可解决的问题是“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一共种多少棵树?”这样即可以及时巩固练习乘法交换律,又可以让学生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义。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发现乘法结合律

在第二环节学生已经经历发现、概括乘法交换律的整个过程,那么对于乘法结合律的探究,教师可更放手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试着去发现掌握乘法结合律。这一环节我的设计如下:

解决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独自解决。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1、先计算一共种多少棵树,再计算一共浇多少桶水;算式是:(25×5)×2=125×2=250(桶)

2、先计算每组浇多少桶水,再计算一共浇多少桶水;算式是:25×(5×2)=25×10=250(桶)。

在出现这两种方法后,教师让学生们比较方法,选出你喜欢的那一种。学生会比较喜欢第二种,因为计算起来更简单。随后,组织同桌合作,完成以下的问题: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将课本第34页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经过几分钟学生的自主讨论学习后,组织汇报。

学生会发现不同点是:括号的位置不同,计算顺序不同;相同点是:因数相同,结果相同,同时也能得出:(25×5)×2=25×(5×2)。接下来再由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验证刚才的发现,随后进行讨论,说说这些算式的共同特征,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通过学生的参与与讨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得出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后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教师板书出乘法结合律,并让学生试着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为加强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掌握,我紧接着安排完成课本35页“做一做”第二题的练习,让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使计算变得简单。

第四环节: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在学习乘法运算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加法运算定律,所以在课堂小结

时可以将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比较,让学生区分这几种运算定律,掌握它们的相通之处,便于理解与区分。在这里,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今天学习的是什么,然后回忆以前学过那些运算定律,然后比较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说说你的发现,最后师生进行小结。

可得出,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

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

1、课本35页“做一做”第一题,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课本37页练习六第二题,用乘法运算定律填空,然后说说你是怎么填的,用的是哪条运算定律。

四、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25=25×4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5×5)×2=25×(5×2)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解决的问题以及两种运算定律都呈现在黑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五、教学反思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

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

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改进加强:

1.复习时间过多。共花费了7分钟,复习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不必每个运算定律都复习概念、图形表示、字母表示、举例子,过多重复的

复习,让学生没什么新鲜感,更花费了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拓展训练时间不够,

草草收场。

2.全员参与不够。在教学的很多环节,如例题中的列式计算、练习中的判断等等环节都只是指名回答,其余学生没什么事做,从而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多少学生成了观众,显然,这对大部分学生是不利的。教学中应该让全班学生全员参与,比如列式时可以指名到黑板上列,其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列,练习时也可以先自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订正,从而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3.放手不够。教学中教师讲解过多,教师包办代替过多,这对学生思维,特

别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教学中应该是凡是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凡是学生能想到的,尽量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去完成的,尽

量让学生动手去做。如在我今天这节课例题中的列式环节,我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也许一开始就达不到需要的效果,但是可以通过引导得出。在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异同,给一定的时间思考分组交流,同桌交流这样的形式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有利的。

练习形式再多一些。除了让学生判断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的练习,还可以增加练习能不能运用运算定律,该不该运用运算定律这样的练习。还可以出一些含有两级运算的式子,说说为什么不能运算定律,等等形式的练习。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课稿 三里畈小学:陈郑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4 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列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

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个环节进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要求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然后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 律》说课稿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

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24—25页的例5、例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写意图 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 例5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例6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定律并进行简算。 (5)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运算定律。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让学生回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目的是为例6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接着引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了解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

教学例5 1、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指名汇报结果。 3、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从而得出4×25=25×4 4、再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观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从而得出乘法交换律。 5、让学生用喜欢方式来表示乘法交换律。 6、应用乘法交换验算乘法。 教学例6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指名汇报。 3、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点,从而得出(25×5)×2=25×(5×2) 4、学生举例验证,得出定律。 5、引导学生比较例2的两种计算方法,哪种简单,并说明理由。同时老师说明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6、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7、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第一关:设计目的是:想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二关:设计目的是:应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关:设计目的是:应用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并使学生初步看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作用。 第四关:设计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练习七的第1、第2题。

单项式评课稿

《整式》的第一课时:单项式(说课稿) 城台乡中心学校李海兰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七年级数学第二章第一节《整式》的第一课时:单项式。教学课时为1课时。本节课作为本章的起始课显得很重要,为下节课多项式打基础,也为今后的《整式加减》作铺垫。本节的核心内容是单项式及有关概念,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等概念,使学生能从具体情况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具体问题的探索过程;过程和方法是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情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顺利通车这个例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民族自豪感。 二、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对抽象事物理解能力差,在教学中力图展示概念形成的过程,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对学生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进行重点分析,即在学习单项式结构时,借助练习,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系数是负数时的情况,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突破教学难点。为了使本节课更形象、生动,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6.7.1建成通车,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动土,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100千米/时。 2小时的所走路程是多少?3小时?4小时?t小时?(列式)学生很容易列出 100×t=100t(教师提示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成“·”或省略不写) 再做p54思考题;用含字母的式子填空。大部分同学能填出。对于不能填出答案的同学,老师给以提示。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上面的式子和这几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在这里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1.通过特征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概念。(学生容易说出式子中有数字和字母,它们之间的乘积关系老师要给以引导。) 单项式:由数字或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称为单项式。(板书单项式概念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字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都可以看作与1相乘的积,这也为下面的单项式系数教学打下基础,) 2.在学生都总结出单项式概念后,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这几个单项式,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是多少?从而引出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等概念并板书。(此处让学生注意单项式的次数是所有字母指数的和)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板书概念这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重点) 3.出示一组简单的单项式,让学生说出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特别弄清分数或负数做系数的情况,强调系数包括前面的符号。 4讨论a和-a的系数。(突破教学难点) 5.为了进一步对概念进行应用我丰富了教学例1 (板书例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3月5日参加了我校35岁以上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一上午的时间聆听了本组三位教师所执教的三节风格迥异的数学课,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感触颇多。尤其是段校长执教的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从课前准备到课中探究,再到课后延伸,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两个例题引发探讨,时间安排井然有序,各环节过度恰到好处。我想,何为高效课堂,如此是也。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本节课在比较加法算式中感悟运算的规律,自发提出关于规律的猜想,在例子中体验、验证猜想,坚定猜想的正确性,从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下面就段老师的这堂课说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课前,老师借助“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生进行下面的学习活动创设了良好地氛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脑中形成转换的思想。这点睛一笔对本堂课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规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朴实无华中张显教学魅力。 整堂课,教师始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紧紧地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分别是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

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具体的数学计算,让学生在仿写之中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2、发现和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在验算中的作用。 3、让学生在经历发现和归纳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学习“猜测—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是: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以及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三.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又或者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娱自乐、自作多情?既然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旧教材上在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用字母α+b=b+α,a×b=b×a表示,还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

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练习六的第1~4题。 2、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意图 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定律并进行简算。 (5)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运算定律。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回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目的是为例2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做好铺垫。 2、课前谈话,复习在乘法中几对好朋友,5×2=10、25×4=100 、125×8=1000,主要是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舒缓紧张环境。 3、课前游戏——师生比赛,计算25×89×4 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简算中如何交换结合作渗透准备并由此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评课稿 ——评冯燕老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一节课 评课人:金寨中心学校陈和珍 听了冯老师讲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节课,对我的总体影响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引导者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并验证,无论是新授还是应用环节,都给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学会迁移,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听课之后认真总结她这一节课有以下几个靓点,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 1、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整节课教师从“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层次分明,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钻研透彻,吃透了教材,备透了学生,例比如:教学乘法交换律时,25×4和4×25,让生先计算出结果,然后问结果一样吗?可以列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然后再让学生自说一说,还能说出这样的算式吗?更好的感受乘法交换律。再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25×4×2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以及25×(4×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始终抓住例题的数量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 2、加法运算律与乘法运算律在实质上没有多大的内在联系,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只不过是词不同,加法交换律是加数、加数、和,乘法交换律是乘数、乘数、积;加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但教师充分运用了知识迁移的方法,复习了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旧知推理出新知,找出知识间的生长点,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因而在新知的学习当中学生显得轻而易举。 3、教学中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连接,比如:在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后,教师紧接着就问,在以前学习中,哪些地方用过它?学生说,乘法的验算,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设计,进一步使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并让生体会到乘法交换律实际就在我们身边。 4、教学中教师还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在乘法交换律和结

新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6单元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00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阐述。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课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律,对于加法运算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学习加法运算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后续运算律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初步感受……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主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能主动比较、分析、总结、归纳运算方法,培养分析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 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首先在教具和学具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题。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课件辅助教学法。 学法它渗透在学习活动中,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王淑华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课时,教师“设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一设问创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进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思维起步:这一环节中,精心设计两组题, A组: B组 (3+2)×4 3×4+2×4 2×(11﹢9) 2×11﹢2×9 20×5+4 × 5 (20+4)× 5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感知:(3+2)× 4,与 3×4+2×4,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 3、在教学重点内容时:重组教学资源,没有用教材中“植树问题”,原因是“植树问题”的情境在学习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时都用了,而且学生在前面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树活动?此时再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后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再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乘法的分配律留有空。特意设计问题:“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的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算式,(3 5+25)×3 35×3+25×3 。此时出示三道思考问题: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字相同。不同点:第一个算式先求一套校服的价钱,再求三套校服的价钱。第二个算式先分别求三件上衣的价钱、三件裤子的价钱,再求它们的和。联系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问题”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稍难的问题,先开展小组讨论。因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是一个自我的认识、实践、加工、改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资料评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推荐今天听了秦老师的加法运算律一课,感受颇深。下面就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这节课结构清晰,安排合理。 本课分三大块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练习。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老师都按“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步骤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突出,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2、练习层次分明,做到循序渐进。 在整节课中,秦老师把练习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学习完新知后,安排了针对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比较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后,安排了综合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横向比较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教学中秦老师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加法运算律。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的来说,秦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有两大块是类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加法结合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如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研究,总结概念。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宝贵。”如果学生既能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不是更加相得益彰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 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评课稿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评课稿2010年11月9日上午,听了一节由赵玉琴老师执教的课,课题是《乘法交换 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我就这节课来谈谈本人的一点学习体会: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 律让生体验计算简便,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2、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整节课教师从“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层次分明,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可以看出赵老师对教材钻研透彻,吃透了教材,备透了学生,例如:教学乘法交换 律时,3×5和5×3,让生先计算出结果,然后问结果一样吗,可以列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让学生通过计算来感受乘法交换律,再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6×5×23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以及6×(5×2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始终抓住例题的数 量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 3、加法运算律与乘法运算律在实质上没有多大的内在联系,加法交换律与乘 法交换律只不过是词不同,加法交换律是加数、加数、和,乘法交换律是乘数、乘数、积;加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但教师充分运用了知识迁移的方法,用旧知推理出新知,找出知识间的生长点,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比如:新授前,教师首先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来迁移学习,先出示 了两组算式,71+88+12 和46+(59+24)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师紧 接着问,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通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推测乘法算式中会不会也有运算律,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乘法运算律。

四年级数学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然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

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安塞区沿河湾镇中心小学钟正民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的运算定律》第24、25页例五、例六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我们正式概括出任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这个术语。 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励学生动口、动眼、动脑,积极探究问题,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五)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评课记录

《乘法分配律》评课记录总结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并大量练习了乘法分配律应用问题。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教师通过解决“行济青高速公路,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这一结果。接下来,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

“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注重层次性。 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有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算题和拓展题,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一般题到综合题,有一定的梯度和广度。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和拓展练习。不仅要求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更要注重其内涵。如两个算式为什么会相等?缺乏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尤其要抓住关键词“分别”加以分析,以此深化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2、教师虽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提供充分探索的时间,但因有些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和引导不到位,效果不够理想。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简便计算资料评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简便计算》评课稿听了孙老师讲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节课,对我的总体影响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引导者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并验证,无论是新授还是应用环节,都给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学会迁移,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听课之后认真总结她这一节课有以下几个靓点,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 1.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整节课教师从“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层次分明,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钻研透彻,吃透了教材,备透了学生,例比如:教学乘法交换律时,25×4和4×25,让生先计算出结果,然后问结果一样吗?可以列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然后再让学生自说一说,还能说出这样的算式吗?更好的感受乘法交换律。再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25×4×2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以及25×(4×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始终抓住例题的数量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 2.加法运算律与乘法运算律在实质上没有多大的内在联系,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只不过是词不同,加法交换律是加数、加数、和,乘法交换律是乘数、乘数、积;加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但教师充分运用了知识迁移的方法,复习了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旧知推理出新知,找出知识间的生长点,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因而在新知的学习当中学生显得轻而易举。 3.教学中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连接,比如:在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后,教师紧接着就问,在以前学习中,哪些地方用过它?学生说,乘法的验算,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设计,进一步使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并让生 4.教学中教师还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上,都是通过情景解决问题,找算式的特点,然后自己再说些这样的算式,进一步说出这些算式的共性,然后语言总结出各自的内容。整个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5.练习有坡度,层层递进。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运算律的理解,让学生感受连乘时可以根据数据特点选用简便算法。深化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求精神。 1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精品文档案例名称:科目:数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主备人:翟孟鲲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四年级课时:: 教学内容—35页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 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小节第33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在之前便安排学生学习是学生在乘法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知识也在本学期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了乘法,学好本课也为接下来学习简便计算和小数的运算定律铺平了道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课的教材内容 本课教材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植树这一情景作为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在探索乘法结合律的过程中感知简便运算。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加深了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将新旧知识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下册的小学生,从知识的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并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同化新知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对知识的学习起着正迁移的作用。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并对数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对简便运算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乘法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 2.体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将 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教学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五、教学方法让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具准备六、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七、创设情境,自主提问(一) 1)联系生活12日是什么节日吗?你们知道3月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