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最常见的22种心理问题

幼儿最常见的22种心理问题
幼儿最常见的22种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您的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吗?育儿专家黄哲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

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6岁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对于3-6岁的孩子,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儿童期奠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忽视和社会宣传的缺乏,大家对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期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健预防以及矫正工作,我们特意录制了本片。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 咬指甲 【案例】 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形成原因】 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专家支招】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 (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

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题

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案例

个案分析:解开咬指甲之谜 一、背景: 毅毅已六岁了,长着乌黑发亮的眼睛,挺惹人喜爱的。可不知何时,毅毅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指甲 二、实录: 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毅毅蒙着头,棉被一动一动,就轻轻地走到毅毅的床头,掀开棉被,只见他正津津有味地咬指甲,我将他的手从嘴边轻轻拉上来放在旁边。可是,不一会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 妈妈来接毅毅,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惊讶,怎么会咬指甲呢在家里妈妈有意观察了几天,发现毅毅确有这一坏习惯。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毅毅讲解咬指甲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等。但收效甚微。她曾多次尝试着涂抹辣椒水,红药水等之类,但过后又忘。有一次,毅毅没事干的时候又将手伸入口,爸爸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事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我行我素”了。毅毅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在家访中知道了毅毅的成长过程:毅毅父母工作很忙,毅毅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俩口样样事儿都由着他,后来,老俩口因年纪大,行动不方便,换成保姆照看,可是由于毅毅不适应接连换保姆。 三、反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毅毅以“一切由着他”的爷爷奶奶那里,转向严厉管教的父母和不熟悉保姆。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毅毅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毅毅在咬指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时常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咬得更加厉害,从而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父母采取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反而“变本加厉“的缘故吧! 为了纠正毅毅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 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 2、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咬指甲时,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参观、观察各种事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咬指甲。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六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去看一些寄生虫的实物,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嘱咐他逐渐改正不良习惯。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在幼儿园的老师要关爱他、友好地提醒他,教育小朋友不要叽笑他,或是老是盯着他看,而要帮助他,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成人要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这样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不去咬指甲了。 四、对策 1.照照镜子 和孩子一起站在镜子前面,观察和询问他边吮手指边微笑和不吮手指时的微笑有什么不同,

现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16762096.html, 现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作者:梁爽 来源:《东方教育》2015年第08期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关系及家庭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动态化,心理疾病也开始逐步多发,尤其是幼儿心理问题也开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就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做相应研究,希望能够找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幼儿;心理问题;预防 幼儿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3-6岁期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影响孩子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从当前我国幼儿心理情况来看,每年都会出现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呈现出增长态势。对此,如何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当幼儿精神上出现紧张及相应干扰以后,可能会出现在思想上、行为上或情感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疾病。从心理疾病的表现形态来看,其存在许多不同症状,例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抑郁症、儿童退缩行为、异装癖、语言发育障碍等。从整体幼儿心理问题来看,其中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多动症等三种心理问题较为常见。 (一)精神发育迟滞 这种疾病病因较为复杂,0-6岁幼儿患病率达到0.8%。明显表现为,幼儿智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幼儿。具体来说,精神发育迟滞的症状表现为:第一,反应迟钝。即听力、视力或智力受损;第二,头围异常。即头围发育异常,导致脑损伤婴幼儿;第三,运动发育、语言发育落后。即幼儿明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发音含糊不清甚至不能讲话等问题,缺乏学习力和抽象思维力,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二)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效果低下,具有认知能力低、语言失调、理解力低、学习自信心缺乏、性格不健全、行为习惯不良等特征。不仅如此,学习存在障碍的幼儿往往情绪较为低落,独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弱,行为较为偏执,长期以往容易自暴自弃,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多动症

七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七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 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过动儿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曾国 前话: ?1、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必有纰漏 ?2、班级授课制度的缺点、委屈各位。 一个前提观念 ?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综合 对幼儿心理特点的基本认知: ?儿童心理的典型特点: ?1、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 ?2、个性初具雏形 ?3、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无意性 一、幼儿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1、入园焦虑 ?2、行为矫正:攻击性行为 ?3、教师对于儿童个性的认知偏差而造成的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4、注意力不集中。: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要让他们多做旋转性的运动。 ?5、性格不合群。 ?首先体现为胆小,上了幼儿园不适应,上课不敢发言,经常被打,但又不敢喊人。另一种体现则相反,就是爱打人、挠人、咬人。 ?解决方法:对于胆子小的孩子,就让他经常去蹦床,以锻炼胆量。对于爱打人的小朋友,就要让他们多练习挤压式触觉。打人是因为他有皮肤饥渴症,在寻求一种压力,因此很多爱打人的孩子,其实在你打他几下后,他就不打人了,身上舒服了。因此,可以通过游泳运动,让水的压力来挤压他,还可以多给他拥抱。洗完澡以后拿毛巾把他卷起来,卷完后压他一下,这叫挤压式触觉训练,把他的压力给他传进去。 ?6、、语言问题上有两个极端,一是到年龄了不说话,譬如两岁半了还不说话,要不然就是话多,不听别人的话,自己喋喋不休地说。还有就是抽动症,不停眨眼睛,耸鼻子。 ?解决方法:这些表现都与身体协调性不够好有关。身体协调性就是大脑对自己所有肌肉的感觉传递进来,然后再指挥他去及时行动。而有这些特征的孩子需要多训练身体的协调性。举例:如何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幼儿偏差行为的矫正 改变儿童的行为有三种手段:(权力控制、说理、撤除关爱)、 ?相关父母的教养方式:民主型、溺爱型、权威型、冷漠型、放任型。 幼儿个性的基本认知: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您的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搜索的一篇关于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文章,希望家长们注意下孩子们的心理。 育儿专家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廖捷 儿童行为发育又称心理发展或称心理发育,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指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反应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方向发展。 3、认知功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内部本质方向发展。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发展。 儿童行为发育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 婴儿期: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性的智力活动,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力活动,如: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肩(4个月)、翻身(6个月)、坐(7个月)、爬行(8个月)、站立行走(12月)、跳(2岁)等。精细动作:视线跟随、手握物、手指动作等。言语:从牙牙学语到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 幼儿期:幼儿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其动作的发育有赖于知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发展。而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语言的发展是先理解后表达,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但思维还不能摆脱实物及表象。对社会性认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他人对世界的看法与已相同,开始出现社会道德感、理智和美感。 气质是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和行为方式,气质与能力和动机不同,能力是指“做什么”和“做得如何”,动机是“为什么做”,而气质是说明“怎样做”。所以说:“行为方式就是气质”。儿童气质学说的提出揭示了儿童行为多样化的本质,为儿童个体化养育提供理论的基础。儿童气质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多个维度所组成的混合体,具体分为九个维度:分别是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 活动水平:儿童在睡眠、游戏、进食、穿衣、洗澡及其他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 节律性:儿童的生理功能、日常行为或对事件的反应的规律性或可预测性。 趋避性:又称初始反应,是指儿童对新鲜事物(如陌生人、新情景、新地方、新食物、新玩具、新的程序)的初始反应。 适应性:对新事物的初始反应后的长期调节反应。 反应强度:对刺激反应的强度大小。 心境:情感性质,指儿童日常生活中高兴与不高兴的心情数量的多少。 持久性:儿童坚持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包括克服障碍或排除干扰坚持活动)。 注意力分散度:外来刺激对儿童活动干扰的难易程度。 反应阈:引发儿童出现可观察到的反应或注意的刺激的量的大小。

现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现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关系及家庭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动态化,心理疾病也开始逐步多发,尤其是幼儿心理问题也开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就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做相应研究,希望能够找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幼儿;心理问题;预防 幼儿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3-6岁期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影响孩子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从当前我国幼儿心理情况来看,每年都会出现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呈现出增长态势。对此,如何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当幼儿精神上出现紧张及相应干扰以后,可能会出现在思想上、行为上或情感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疾病。从心理疾病的表现形态来看,其存在许多不同症状,例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抑郁症、儿童退缩行为、异装癖、语言发育障碍等。从整体幼儿心理问题来看,其中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多动症等三种心理问题较为常见。 (一)精神发育迟滞 这种疾病病因较为复杂,0-6岁幼儿患病率达到0.8%。明显表现为,幼儿智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幼儿。具体来说,精神发育迟滞的症状表现为:第一,反应迟钝。即听力、视力或智力受损;第二,头围异常。即头围发育异常,导致脑损伤婴幼儿;第三,运动发育、语言发育落后。即幼儿明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发音含糊不清甚至不能讲话等问题,缺乏学习力和抽象思维力,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二)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效果低下,具有认知能力低、语言失调、理解力低、学习自信心缺乏、性格不健全、行为习惯不良等特征。不仅如此,学习存在障碍的幼儿往往情绪较为低落,独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弱,行为较为偏执,长期以往容易自暴自弃,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多动症 多动症明显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性格过于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过度敏感、攻击性和冲动性行为多等现象。一般情况下,多动症多在三岁左右发病,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第一,遗传因素,即孩子天生过于活泼;第二,

浅谈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浅谈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现在,我们就孩子常见的十个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上起到一点借鉴作用。 一、孩子情绪不稳定,怎么办? 孩子情绪不稳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由于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二是由于成人管教方法或态度上的问题。如娇惯孩子,养成任性的坏习惯;成人喜怒无常,在孩子面前不控制自己,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等。 怎样对待情绪不稳的孩子呢? 1)给孩子建立必要的生活常规。用丰富有趣的生活内容吸引孩子,使孩子乐于按时进行每项活动。 2)为孩子创设一个安详、和谐的家庭气氛 3)发挥榜样作用,用自己积极稳定的情绪去影响孩子。 4)要态度冷静、方法灵活地去纠正孩子的任性。如采取暂时回避法,不理睬孩子的哭;用有趣的事物吸引他的注意力。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告诉他:那样任性,为什么不好。 二、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怎么办? 天天今年5岁,当同龄的伙伴都去动物园看可爱的长颈鹿还有威猛的老虎时,天天却呆在家里看动画片,为什么呢?因为天天害怕带毛的东西。 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惧呢? 妈妈可以先找可爱的带毛的玩具,让孩子用手去抚摸,让他感觉到柔软、舒服,慢慢让孩子喜欢上带毛的玩具。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后,引导孩子去接触鸽子、小狗、小猫等,让孩子喜欢上这些动物,再带孩子去动物园观看更大的动物。这样一来,相信孩子绝对会爱上动物。这个时候,妈妈还可以对孩子进行爱护动物、热爱自然的教育。 三、孩子缺乏竞争意识,怎么办? 点点是一个竞争意识非常差的孩子,“六一”儿童节,全班小朋友都得到了小红花,就点点空手而回。回到家,任凭爸爸妈妈怎么劝导,点点就是不吃饭,不说话。 这时候,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可以跟孩子说:“点点,失败是成功之母,现在你已经是最后一名了,对你来说,已经没有失败了,只要你稍微努力一把,超过一个人,你就胜利了。”当孩子超越这个竞争对手时,父母可以再让孩子找一个更强的孩子来竞争,这样良性循环下去,孩子的竞争力与自信力绝对会提高。当孩子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时,做家长的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不要打骂孩子,更不要用语言来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这个时候,可以用“激励法”,或者是“激将法”,来鼓励或是激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四、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怎么办? 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是每个父母都会面对的问题,之所以孩子会有不合理的要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出于好奇心 比如,孩子喜欢什么东西都想看看、摸摸、尝尝、试试。他们不考虑这些尝试会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途径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 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解决途径3岁?6岁的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时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予他良好的心理教育,他会健康成长;如忽视,则反之。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与模仿能力,他们的思想是不成熟的,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特别容易受周围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 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师、家长帮幼儿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 由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处于“幼儿园家” 两点一线的状态,因此,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园密切配合。 、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1.好动。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起伏 大、自我控制的能力差等等的几个方面。具体的来说则表现为喜欢跑动、爬上爬下,或是离位走动、叫喊和讲话,以引逗旁人的注意。 2.焦虑。焦虑具体表现在幼儿缺乏自信、无端哭闹、食 欲低落、过于敏感。具有这一问题的儿童对于陌生的环境表现为反应敏感,有担心害怕,甚至是恐惶不安的现象。常常表现为哭闹不停,担心被人嘲笑,对于尚未发生的事情有过分的关注,同时伴随有无根据的烦恼,对于日常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表现得过分的焦燥。 3.攻击。这类幼儿表现为整日都在东奔西跑,喜欢恶作

剧、讽刺挖苦他人,对于美好的物品则表现得毫不爱惜、摔打成癖,常常表现出具有攻击性。 4.不良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主要集中在幼儿与父母、 教师及同伴间的关系。在不良的人际关系中,幼儿与他人的互动总是表现为相互排斥、猜疑、攀比、攻击或独处,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粗暴妄为、任性霸道或不合群、怯懦孤独等行为和心理的问题。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影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很多家长对幼 儿期望过高,使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甚至经常体验失败和批评,这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另外,由于独生化的社会影响,使得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迁就、宠爱孩子, 味地在物质、行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致使幼儿欲望过大,不能制约自我意愿,易产生任性、蛮横等不良品质。 2.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使幼儿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心

(完整版)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

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 及心理危机干预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的识别 (一)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和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是起参考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 1、主客观是否相一致。主要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的言谈和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里唱一支一般化的歌曲,可引起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我们说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为心理异常,因为和外界环境不协调。 2、知、情、意是否相统一。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是一致的,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肠愁睡

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都说明这种一致性。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他的不幸遭遇,我们说他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是一种异常心理。 3、人格是否相对稳定。即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人的性格特点。它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心理异常了。 (二)高校常见异常精神障碍的识别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大多是成长中的一般问题,通过自身的调节、朋友家长及老师的相助,一般都可以顺利度过。但也存在着极少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如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病性精神疾病等,这些精神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阻碍了其成长成才和发展。特别是重性精神疾病,对自身和他人都存在着极大地破坏性,是校园潜在的危险和危机。作为学生工作者必须认识和学会识别这些精神疾病,做到及早识别,及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1.精神分裂症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 题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

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多见于女孩。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分离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式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到的事物或情景。 (2)学习障碍: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忽的障碍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人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症。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动,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5)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6)儿童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7)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多见于5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第五章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情绪障碍 儿童期恐惧 刚出生的婴儿并非天不怕,地不怕,至少有两怕:一怕大声;二怕失持。这种“怕”是本能。比如一岁左右,怕陌生人,怕与亲人分离;两三岁,怕黑、怕小动物、怕打雷等等。 预防 1、在日常生活中诱导、鼓励儿童去认识自然现象,当电闪雷鸣时,大人泰然处之,讲些“风伯伯”、“雨姑娘”的故事,孩子就不会怕打闪、打雷了。 2、不要恐吓孩子,或让他们看恐怖影视。 3、家长处事不惊,本身就是一种“模仿疗法” 。 4、另外,系统脱敏法也是常用的矫治方法。 二、睡眠障碍 (一)夜惊 俗称“撒呓挣”,男孩夜惊多于女孩。 夜惊症常见于2-5岁儿童,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表现为突然惊叫、哭闹、惊恐表情、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 每次夜惊发作可持续1-10分钟,发作过后再入睡,醒后

完全遗忘。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夜惊可自行消失。 病因 (1)大脑发育不完善 (2)心理因素所致 父母离异、亲人伤亡、受到严厉的惩罚等等。睡前看惊险电影、听情节紧张的故事,或被威吓。 (3)病理因素 鼻咽部疾病致呼吸不畅,肠寄生虫病。 (4)睡眠环境不良。 卧室空气污浊、室温过高、盖被过厚、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 预防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睡眠卫生 (2)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不惊吓孩子 (3)白天适度控制孩子的活动量 (4)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二)梦魇 多见于3-7岁的儿童。 梦魇发生在有梦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因为快速眼动睡眠多在后半夜,所以梦魇在后半夜发生的机会更多。做恶梦时,心跳和呼吸会增快,但是不会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反应。儿童从梦魇中醒来,常常会哭,会说害怕,家长的安慰能使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多见于女孩。儿童 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分离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式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 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到的事物或情景。 (2)学习障碍: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忽 的障碍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人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症。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 为主要特征。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 5%和& 3%。 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动,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5)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6)儿童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7)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 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2004-12-31 18:16【大中小】【我要纠错】 传统观念里,总认为心理问题只会发生在成人身上,其实并不然。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儿童也会有心理问题吗?很不幸地,答案是肯定的。 近年来在比较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强迫行为、拒学、口吃、遗尿等轻微的心理问题;脑伤、智能不足、自闭症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往往由於孩子不会表达,父母过分忙碌或一时疏忽,甚至父母不知如何解决而被忽略了。也因此造成孩子更严重的心理问 题,长此以往,後果实在堪虑。 如何监定儿童的心理问题 监定本就是一件相当棘手的工作,而其准确与否更影响治疗成效。以下我们愿提出几项原则,供父母作为判定的标准(然而若想正确的判定可能就得请教心理专家或精神科医师。) 1.行为与年龄的关系: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有一般的行为表现与发展程度,如果你发现孩 子比其他同龄孩子落後许多,最好能送医检查。 2.异常行为出现的频率:假如怪异行为偶尔才出现一次,父母就暂时用不著大惊小怪, 但是如果经常产生,甚至经过约束後仍无法矫治的话,就得注意并寻求治疗。 3.对日常生活妨碍的程度:假如孩子的问题已严重干扰孩子正常生活或学习的话,就须 求助於心理专家了。 4.观察孩子是否已有其他相关的并发症。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 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 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於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及干预讲解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状况突出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影响到了中国人才的素质。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透露的数据还显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指出,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等社会因素,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等现象的发生率也呈上升势头。 有专家推算,到2020年,中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疾病的负担将从今天的1/5上升到1/4左右。

中国大陆17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4亿。而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急剧加速和与之相伴随的心理问题的明显增长,中国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无论在人才和经费投入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 有专家提出,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要依靠学校现有的工作队伍和网络,在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实现所有辅导和咨询人员培训后上岗、持证上岗,保证其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

国内外动态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儿童都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他们必须处在发展计划的最中心位臵,他们的健康、能力、知识和精力都将会决定世界上的农村、城市和国家的将来。 摘自WHO文件《新的地平线》

国内外动态 据WHO估计,全球大约有五分之一的 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1/5的人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健康的心理是幼儿成长的基石。由于长期受生物医学的影响,大多数家长、教师多注重幼儿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身体疾病和智力水平,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认识不到或不重视。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为了了解当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我们组成员对的三所丰满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分别对丰满英语实验幼儿园、丰满艺术幼儿园和丰满二实验幼儿园的大班、中班和小班的班主任及保育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对其中一些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但是由于现实问题,没能对家长做访谈。 2.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是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包括幼儿是否存在分离性焦虑、自闭症、攻击性行为、多动症等问题。 二、调查过程 1.对教师的调查:调查者请各教师做问卷,此量表由13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包括四个等级,分别是:大部分、少数、个别、没有,每个项目有一个答案。调查者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 2.对家长的调查:调查者与教师配合,由教师发放,家长填写后统一收集汇总。 三、调查结果 (一)小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小班的幼儿普遍有分离焦虑。 分离性焦虑大多数发生在刚刚上幼儿园的儿童身上,当他们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会深感不安,出现明显的过分焦虑情绪,因此,他们不愿意离开亲人,不愿意上托儿所或幼儿园。当预料到自己即将与亲人分离时,他们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哭叫、吵闹,或出现淡漠、退缩。如果勉强或者强迫送他去托儿所或幼儿园,常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里哭哭闹闹、挣扎不安,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甚至不吃不睡,而且这种表现一般超过两周以上。分离性焦虑症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 咬指甲 【案例】 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形成原因】 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专家支招】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 (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 (2)教给孩子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例如对自己说“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我不要长虫子。” (3)让孩子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子行为时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 (4)父母要给予必要的督促,当孩子成功地使用对抗反应不再出现习惯性行为时,一定及时给以表扬,这叫作社会支持。 2吮吸手指 【行为表现】 在婴幼儿时期,吮吸手指是一种很常见的不良行为,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大大减少,但是有一部分儿童在饥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的时候,仍然会吮吸手指。如果偶然发现这种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果孩子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会固定下来。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依然吮吸手指玩乐,说明孩子出现了行为上的偏移形成顽固性的习惯。【形成原因】 导致儿童长期经常吮手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