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启示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启示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启示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启示

摘要: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虽然不是直接谈美,但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王阳明一生从事教育,其目标就是教人“致良知”,体认自有本心,成就完满人格。明确人人具有成圣的潜质,树立成圣的理想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目标。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审美本质论,极大地提升了主体的地位,万物的本质向人开放,万物的意义向人生成。启示青年学子投身世界,拥抱世界,并具有为世界揭示意义的广阔胸怀和宏大气魄。王阳明以身心的体悟和实践为“致良知”的工夫,重视通过情感的力量来化育人心。寓教于乐启示我们把德育和美育结合起来,通过“乐”的工夫来潜移默化地激发本心“良知”,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王阳明“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引领学生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和有限的意义,获得精神的自由,去追求“万物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亦是“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境界。

关键词:王阳明;美育思想;高等教育;人生境界

美育思想古已有之,现代的中国美育得益于蔡元培先生于二十世纪初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提倡。对于美育的性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我们采用叶朗先生的观点:“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1(402)教育的目标就是“成人”,成为既有学识涵养,又有技能能力且人格心理健全的人。美育早已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使人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在精神上进到自由境界。”[1(413)中国古代哲人们关注人生

修养和生命体验,崇尚超越的人生境界,在美育思想方面给我们很多启示和借鉴。本文主要阐释王阳明美育思想,并借鉴其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启示和意义,引导学生健全和完善人格,追求充满爱的,创造的,诗意的人生。

一、“心外无物”与审美本质

阳明学被称为“心学”,关键就在于他把宋明理学的以“理”为万物之本体变成了以“心”为万物之本体,他一再强调“圣人之学,心学也”,“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因所指而异其名,实皆指吾之心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与王纯甫》)[2(156)王阳明的心学本体论,按陈来先生的解释,如果说“心即是理”是阳明主体性原理的一个形式,则“心外无理”就是一个强形式。[3(30)杨国荣先生认为“心即理”的要义在于肯定了普遍之理应当内化于个体之心,通过理内化于心而达到理与心的融合。[4(81)

在心与万物的关系上,王阳明有一段著名的“山中花树”的阐释,“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2(107-108)可见阳明关注的不是物质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花树作为客观外物的存在不依赖于主体,但花树存在的意义却是有赖于主体的心灵的照亮。王阳明把“物”解释为“意之所在”,“意之所用”,而“意”是“心之所发”,因而作为客观实存的物只有进入到主体的主观意识中才获得意义,这个意义是就主体而言的价值和意义。就如本来花树在山中存在着,无所谓意义,而当人观赏它时,它的意义就被激活向人生成。由此可见,天地万物的存在及其审美价值的呈现都是如此。王阳明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