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发表时间:2018-05-21T17:17:05.74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1期作者:陶利

[导读] 生活自理,简单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1-0055-01

生活自理,简单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幼儿期是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是走向具有个性人生的起点。然而,孩子们的物质条件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包办代替"现象越来越严重,孩子们主宰着家庭的喜怒哀乐,但他们普遍生活自理能力弱,抗挫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会自己料理生活的能力。会自己大小便,大小便后会自己洗手,睡觉前会把自己脱下的衣服折叠整齐,自己动手吃饭等。幼儿期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期,通过自我服务,劳动锻炼,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是形成幼儿自我意识、自我形象的基础。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成人要珍视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并抓住这个关键期,鼓励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穿衣、叠被、系鞋带、整理图书等。同时在取得家长重视、配合的基础上,以家园互动的形式,同步探索培养、提高幼儿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形式。

在幼儿时就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照顾自己的能力,能让孩子受益一生。从小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步入社会后的生存适应能力更强。如果孩子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自立又从何谈起呢?

二、有利于幼儿自尊心,责任心,自我价值等的提高。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孩子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独立性、创造力、自我价值感等的提高。孩子在做事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学会承担责任,在事情完成后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这对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让孩子自己动手自理,可以让他们学会认知,积累生活经验,发展多种感官,学会多种技能,学会解决处理问题,增长才干。

三、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美国教育家约?凯恩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坏习惯一旦形成,我们要花掉十倍、百倍的努力将他改正,会使幼儿终身受其害。有许多叶曾指出一些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追根溯源,都是由于早期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良好习惯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应最先培养最先形成,它是幼儿成人之根本。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指出:德行应在邪恶尚未占居心灵之前,早早就教。所以,早期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扎实地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时候,幼儿园游戏化的课程会曾加幼儿的兴趣,起到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对班上幼儿的统计调查发现,班上80%以上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父母的严密保护和无限宠爱,生活技能缺乏,比如出现了自己不会穿衣,穿鞋等问题,对于大班幼儿而言,这些应该是基本的生活技能,但是班上还是有很大一部幼儿不能完成。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都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所以,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应该去关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教会幼儿基本的生活技巧。

首先、加强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冷冉说过,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师注重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在家中家长的教养态度不正确,不能进一步的巩固教师在幼儿园的引导,那么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样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这些琐事,大人随手就可以做的,何必让孩子劳神;还有的认为孩子还太小,长大了自然就会做了,一切代劳也是理所当然;这样使孩子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特别上心,而对自理能力、劳动等就不太重视,存在这种心态的家长比例不在少数,这也算是一种社会风气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大家的思想和理念要达到一致,给幼儿提出同样的要求,并且能够坚持的督促幼儿完成,才能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其次、教师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中。

对于幼儿而言,最好的教育方法便是寓教于乐,通过形象有趣的活动让他们收获知识。我和班上教师在网上找了孩子们穿衣服步骤的一首儿歌,在和幼儿学习儿歌的过程,配以形象的图片进行解释。和幼儿沟通需要多多重复,所以在幼儿掌握儿歌的基础之上,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参与实践。比如请幼儿表演儿歌,同时请会穿衣服的幼儿根据儿歌表演穿衣服的过程或者请大班的同学表演穿衣服的过程。幼儿在学习儿歌的过程慢慢就掌握了穿衣服的要领,当其他幼儿都可以自己穿衣服的时候,他们就有了要自己穿衣服的意识,这时教师要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当然第一次的尝试教师要给予协助,但是慢慢教师要将自己的协助收回,让幼儿一次次进步,最终学会了自己穿衣服。其他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都用这种方式进行,幼儿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只要方式合适,他们很快就能掌握。另外,开展穿衣服,叠被子的游戏小比赛,幼儿在积极参加游戏活动的同时,也快乐的掌握了各种生活小技巧。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否就幼儿的特点展开教学。幼儿的关注力并不是特别强,如果教师能将生活自理能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能以身示范,那么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最后、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大班幼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学会"袖手旁观"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习惯性的向大人求助。但父母在准备去帮助孩子的时候,可以先缓一缓,看看孩子遇到的困难是不是真的解决不了,还是因为他只是懒、不想自己动手而向父母求助。如果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父母"袖手旁观",让孩子自己去做,或者父母可以先帮助孩子但假装自己也做不到,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这样对于因缺乏信心而求助父母的孩子很有帮助,可以培养孩子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自信心。其次还可以让孩子适当的参与到家务活动中,借助做家务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