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Ξ

杨红娟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摘 要]通过研究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比较分析了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指出造成这种

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出只要能够充分地吸取中国文化中的精华,有效地剔除糟粕,开拓创新,就能建立起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体系。

[关键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文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02)03-026-0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 Thoughts

Y ANG Hong -juan

(Faculty o 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Kunming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093,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 thoughts ,the paper com parativel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result i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 thoughts.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m odern management syste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established by abs orbing the quintessence and rejecting the dros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K ey w ords :management thoughts ;management theories ;culture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管理。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具有延续几千年的社会管理的丰富经验。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11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为政以德”,讲“正己正人”,在管理的

载体、手段、途径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管理者要想取得“众星共之”的效果,就要从自己做起,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修己安人”的目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再到家庭管理、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层层推进,不可或缺,不能跳越。这是历代君王较为推崇的管理思想。

21墨家管理思想

墨家管理哲学遵循“尚同”和“尚贤”两大管理原则,即上下一致的集体主义原则和重视人事管理原则。墨家所说的“尚同”,是要求上到最高领导者,下到各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做到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尚贤”是要求各级领导者重视人才,崇尚贤者,把那些真正有才

?

62?第2卷第3期2002年9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K 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V ol.2 N o.3

 Sep.2002Ξ[收稿日期]2002-03-05

[作者简介]杨红娟(196617~),女,云南大理人,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

能的贤人推举到各级管理岗位上来。

31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道”为中心,讲“道法自然”,讲“无为而治”,讲“弱者道之用”,在管理的规律、方式和艺术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从管理的角度讲,就要求管理者必须遵循社会管理的客观规律,一切顺其自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41法家管理思想

历史上以法治国的思想是到战国时期才建立起来的。法家管理哲学以“法”为中心,讲“法、术、势”相结合,在管理的制度、技巧、权威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就执法而言,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当然,就立法而言,法家以君主为中心,说到底也是“人治”。法家为君王服务,以成文或不成文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为手段,进行比较简单的管理,一般不重视教育工作,不重视道德方面的培养。

51兵家的管理思想

兵家的活动领域主要在于军事。军事管理也是人类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基本原则对于任何类型的社会组织和任何类型的社会管理活动都普遍适用。以孙子为代表的中国兵家思想十分丰富,它以“谋略”为中心,讲“谋攻庙算”,讲“因变制胜”,讲“令文齐武”,对于管理的战略、策略、方略均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下列两个方面:第一,管理、调节人际关系的思想。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避免冲突的过程,包括避免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冲突,而避免冲突的目的,则是为了求得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中国的传统管理主要是为了求得稳定,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又是造成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传统管理主要注重调节人际关系。“和”是这种管理的目的。为求“和”,“仁”、

“义”、

“礼”、

“智”、

“信”是杠杆,是处理各类人的手段。这种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流。第二,管理战略战术思想。这种思想主

要集中在兵法中,被现代企业管理广泛移植。商场如战场,商战如兵战,军事战场上的预测、决策、权变、计谋、用人、后勤等,与商场上的激烈竞争几无二制,其中许多名言警句,成为商战中的至理名言,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因粮于敌,取用于国”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以谋取胜,就是在掌握彼此双方情况后,以己之长击彼之短,以我之实击彼之虚,斗智斗勇,权谋较量。

(二)中国近代的管理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延续了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进入它的暮年时期,古老的中国大地上酝酿着一场剧烈的社会变动。1840年的鸦片战争加剧了这个变化的过程。鸦片战争时期的急剧变化,迫使人们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方法寻求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理论,影响较大的是以下两种管理思想。

11理想天国的美丽蓝图—《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英雄洪秀全从打破封建制度的愿望出发,吸取西方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计划建立一个地上的“天国”来实现其治国理想。这种理想天国,集中反映在其立国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中,它的主要内容有:(1)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人人有地种,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2)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无人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大同”境界;(3)在社会组织结构上,《天朝田亩制度》设计了以“两”(由25家组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公社或共同体。

21毛泽东的管理思想

毛泽东管理思想的精髓是关于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道理。第一,民主集中制原则。毛泽东指出:“克服困难,没有民主不行。当然没有集中更不行,但是,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第二,群众路线的原则。毛泽东指出,在实践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第三,集体领导原则。毛泽东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一切重要问题,均须

?

7

2

?

第3期 杨红娟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例分析

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

综上所述,近代管理思想对中国的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毛泽东的论述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理论宝库,不仅是我们长期以来开展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我们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的中国管理理论和艺术的指导思想。第二,《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平均主义一直是我们的分配原则,干好干坏一个样,这对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起了阻碍的作用。

二、西方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管理现象随着人类共同劳动的出现已有几千年的悠长历史,但把管理知识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与发展只有百年历史。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及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当代管理理论、文化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又称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F.W.T aylor),法国的法约尔(H.Fay ol)等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点内容是计划、标准化和在操作层次提高人们的工效,达到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科学管理理论要求管理作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绩效。它要求管理上实行新的系统管理过程。科学管理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其单纯的经济观点,把操作者当作“经济人”来对待,强调理性和科学性,而对人的因素较少关心。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把人视为提高效率的关键,比之科学管理学派的“经济人”的观点,有了很大的进步。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供了有关组织中人的行为方面的知识。该理论的研究课题包括:领导行为、群体动力学、动机与满足、参与管理、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行为修正、敏感训练、工作设计、组织变革、信息沟通、目标管理等。总之,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从人的行为的本质中激发出动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理论。但是,其思想观点在处理复杂的管理问题时仍然过于简单与片面,在调动人们积极性方面缺乏向人们阐明明确的整个目标,缺乏从多方面因素着手去调动积极因素。因之有当代管理理论的出现。

在当代管理理论中,由于管理学家和实业家们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呈现出管理学派林立的局面,故有人称之谓“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些学派主要有:社会系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巴纳德(C.I.Barnard)。决策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西蒙(H. A.Si2 m on)。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德鲁克(P. F.Drucker)。权变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是70年代在西方风行一时的管理学派别。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量学派、营筹学派、模式学派等,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伯法(E.S.Bu ffa)。这些学派都基于自己的看法而建立起一整套理论。它们虽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它们所研究的对象基本一致,这些学派都在受着实践的检验。

“文化管理”理论以4部著作的诞生为标志,即《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寻求优势》。而使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管理与科学管理思想一样,是一种管理理论,是一种以文化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文化管理理论强调管理不仅受到其内部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受到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纵观西方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第一,管理学已构成了一个由众多学科的科学家、工程师与实际工作者参与研究与发展的新兴学科;第二,管理理论已形成了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从最早的基层效率的研究发展到对整个组织、社会的系统管理体系;第三,管理理论与实践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变革与思想进化运动的强烈影响。这种变革和进化还将进一步推动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第四,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进展也表明,对于复杂的管理现象和庞大的组织系统,不可能依赖单一的或少数的学科、依靠一些简单的原则与方法就能达到有效的管理。

?

8

2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

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西方管理思想的建立,大都是由本身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完成的,如泰勒、福特等,他们亲自管理一个企业,并通过大量的实践,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整理、归纳和提高,从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与西方的这种管理理论产生的方式不同,中国的管理思想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的产物,它的创立者是一些本身没有管理实践经验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管理思想只是作为一种副产品,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附带提出。因此这种理论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具有规律性的理论。

管理作为一种解决现实世界中各种矛盾、问题的方式、方法,深刻地反映着社会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妙语迭出,警句纷呈,涉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文化管理等各方面。然而如果从其管理过程加以分类,中国传统管理则可以分为“修己”和“安人”,即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两大部分。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方式的逻辑是发展,是以“修己”即自我管理为起点,以“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达到天下大同为归宿。因此,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伦理规范和国家管理两个方面。从管理者本人自我修养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观察和认识事物,来获取广泛的知识,同时注重精神的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使得管理者本人无论在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方面都达到较高的境界,实现自我管理的目标,然后由家扩大到国,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在儒家看来,国是家的扩大,家和国在管理上只是空间范围和人口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在管理方法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家庭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可以用来管理国家。这样,就导致中国以管理家庭家族为出发点而产生的传统的管理思想,与以管理工厂、企业为出发点而产生的西方管理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伦理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区别。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管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福特的流水线管理,斯隆的事业部制管理或马斯罗、赫兹伯格的行为管理,都强调一个制度化、标准化,都主张管理与伦理分开。在实施管理的具体过程中,他们并不很重视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或道德来维系加以实施,而是主张不论亲疏、不分远近,一律统一于整齐划一的组织制度和纪律,理性管理在其管理理论中占据绝对地位。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来看待整个社会。在他们看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仁者爱人”,人性都是善的,人的本性都是爱他人,爱朋友,是“善相爱,交相利”的,因此家庭关系只是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的一个缩影,管理企业、管理国家的方法与管理家庭的方法没有什么两样。这样,中国的传统管理和近代管理就是以管理家庭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和国家,把治家的伦理道德秩序推广到管理企业和国家上,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导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单纯地用家长管理家庭的方法来管理企业,管理国家,要求家庭以外的人们之间以父子、兄弟般的关系相处,结果就导致在管理过程中讲人情,讲关系,搞平均主义,搞“大锅饭”。

二是“修己”与“安人”的区别。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很重视“修己”,它们不把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对管理者本人的行为没有比对一般人员更严格的要求,而是强调以统一的行动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以便组织能够有效的运转。西方的管理思想特别重视“安人”,在客观上如何对人的行为、对组织运转的环节实施有效的管理方面动了不少的脑筋,对管理者本身自我约束后形成的人格力量的影响则不多考虑。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则首先主张要“修己”,从人的主观出发,通过管理者的自我修养、自我约束来对被管理者产生一种人格影响力,促使被管理者也从主观上对自己加以管理,而外部的监督机制、管理机制只是一种辅助力量,而且即使是外部管理机制也只以正面教育、感应为主,惩罚与处分为辅,更重视管理中的“软约束”,主张以情动人。

三是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企业管理在整个西方管理思想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企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由西方的企业

?

9

2

?

第3期 杨红娟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例分析

家们创造的。尤其是近100年来,西方的很多重要的管理思想都是围绕企业管理来展开的。许多管理思想,如“科学管理”、行为管理等,都是先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加以设计和实践,然后再推广、运用于社会其他部门。而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则主要是围绕管理国家,即围绕“治国”、“平天下”来设计的,偏重于行政管理。由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劳动人民在丰富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管理方法,留下了许多管理的精辟见解,这些对当代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的创新都十分宝贵。但是,由于我国现代企业的产生较晚,因此,现代型的管理理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贫乏的,管理学派就更谈不上。

综观管理思想的发展史。从现代企业管理之父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的理论,直到本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其发展轨迹表明管理原本就是一种文化,它既源于文化又创造文化。每一种管理理论的诞生,都和其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丹尼尔A雷恩在他的《管理思想演变》一书中指出:“管理思想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在看到管理渊源于文化又创造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刻地感觉到,在管理思想本身的发展中,依然非常强烈地受到文化的制约。我们可以注意到中西方的管理思想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差异,其关键原因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所处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皆有不同。尽管受到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但是无论哪种管理理论和方法,只要能够充分地吸取文化中的精华,有效地剔除糟粕,开拓创新,就能够取得丰硕的结果。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管理上越是能够利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和信念,则管理的成就便越大”。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成分,但同样也混杂了不少糟粕。因此,中国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即有大量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理论的生命在于创造,传统文化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后才能与市场经济相容。中国管理文化杰出的本质特征有三条。一是“以人为本”。中国管理文化高度重视人在管理系统中的作用。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仁”,其根本含义即是“人”,“仁者人也”。二是“以德为先”。中国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而以“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达到世界大同为归宿。“修己以安人”是带有根本性的管理方法。管理者通过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使民众在道德威望的影响下自然地达到管理的良好状态。同时,人际关系也通过人的道德伦理来加以调节。三是“人为为人”。“人为”是发挥人的积极性。中国管理文化重视人的道德和行为的可塑性,从而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中国管理文化杰出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管理体系思想还应该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特点、民族特点、必须与中国当前国情结合。不仅要吸收国外现代管理理论的科学部分,更要吸收和提炼中国古代思想家丰富的管理思想和中国优秀管理实践家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来说,具有中国特色管理体系的内容应包括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和正确地调整生产关系。体现在管理思想科学化、管理组织效能化、管理方法先进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人才智能化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管理思想是基础,管理组织是体系,管理人才是核心,管理方法是途径,管理手段是条件。

[参 考 文 献]

[1] 黄渝祥1企业管理概论[M]1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31

[2] 唐任伍1管理审视[M]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9,101

[3] 张瑞金等1论管理理论发展的第四阶段———文化

管理[J]1科技与管理,1999,(3)18-211

[4] 许庆瑞1管理学[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51

[5] 颜世富1东方管理学[M]1北京:中国广播出版

社,1999,71

?

3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及启示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12—20 13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17K06AA1 课程名称:西方管理思想史改卷教师: 学号:123010047 姓名:何佳丽得分: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及启示 何佳丽 (宁波大学商学院,宁波315211) 摘要:管理思想一个企业的灵魂,随着管理实践而发展。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却早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伴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而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圣贤和时代精英们各抒其才,都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管理思想。正是因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我们现代管理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营养。 关键词:管理思想;差异;启示 一、引言 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其管理思想也存在着差异:东方管理学是由苏东水教授创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他的精髓所在,其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各学派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符合了现代科学发展观的管理思想;而西方管理学则是由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以及权变管理思想等建立起来的现代管理学思想,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根据市场以及宏观大环境创造更高的利润。 二、东方的管理思想 东方管理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优秀管理文化为主要内容,既包括着《易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等传统优秀管理文化,同时也吸收了佛家管理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可谓是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深刻。主要表现在:强调以人为管理的中心的人本思想、强调处理问题的最好方式是中庸、形成以家为生活及日常活动的中的关系导向、在战略思想上善于运用计谋为交往中心。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他有两种人性假设,即是善与恶的两种假设。儒家思想对与组织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侧重于组织的影响力,其管理的本质是一种以道德为引导, 借助相应的礼节来加以规范的行为,即是行“中庸之道”、“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儒家的管理思想在于

东财《中西方管理思想与文化》单元作业二答案

东财《中西方管理思想与文化》在线作业二(随机)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孔子虽保留天命信仰,但不言天命,重生不问死,极力使自然人化,创立了以()为重心的思想体系。 A.爱民 B.勤政 C.忠恕 D.伦理政治 答案:D 2.在现代时期,西方文明是指()或北大西洋文明。 A.欧洲文明 B.澳大利亚文明 C.美洲文明 D.欧美文明 答案:D 3.过程论、()、整体论和道德论是易学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易经管理的基本原则。 A.理性论 B.思想论 C.人性论 D.关系论 答案:D 4.()最早将道家思想概括和总结为一种管理文化。 A.司马迁 B.老子 C.艾博契特 D.孟子 答案:A 5.()是企业基业长青之道。 A.“因物与合” B.“为而不争” C.“顺时变化” D.“内圣外王” 答案:D 6.罗马著名学者()在他的名著《博物志》中记载了中国丝绸运销罗马的情形:“…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丝绸之路”的名称,就是由此得来的。 A.普鲁塔克 B.普林尼

C.费正清 D.马可波罗 答案:B 7.()发扬了天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提出“扣其两端用其中”、“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A.董仲舒 B.孔子 C.老子 D.孟子 答案:B 8.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全都是为人设计的,始终都在讲人的问题,人是该书的起点和终点,因此,在思维方式上把人放在()之中来论证人的主体性问题,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A.理性关系 B.道德关系 C.人性关系 D.伦理关系 答案:D 9.西汉思想家( )以儒家为主导,以阴阳五行为框架,融道、法、名等各家,提出了更加系统、更加完备的整体模式。 A.张衡 B.司马迁 C.董仲舒 D.班固 答案:C 10.从哲学的()的角度看,哲学把已经达到的知识,作为一种极限,设置为前提进行再追问,所以哲学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前提性批判。 A.批判性 B.前瞻性 C.致极性 D.反思性 答案:C 二、多选题(共5 道试题,共40 分) 11.()三种核心价值就都被涵盖在民主总体目标之下。 A.平等 B.契约 C.自由 D.富强 E.民主 答案:ABC

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第七章

第七章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福利理论发展 新趋势 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 1、作为一个过程的全球化 ?阿尔布劳的观点; ?全球化的特征: ?融合vs分化与冲突; ?客观过程vs民族意识; 2、各种全球化的观点 ?全球村的观点:麦克卢汉的“同时性”、“压缩”、“收缩”概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全球化; ?现代性的制度性扩张; ?文化全球化的观点; ?世界体系论的观点; 3、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是由各种全球化趋势构成的; ?在现代性条件下,人类活动在多重领域多层面展开的过程; ?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发展与冲突的过程; ?全球化充满不确定性和重大负面影响; 二、新右派与全球化 1、何谓“新右派”? ?由传统的放任自由经济学、极端自由意志论和反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混合体;

?共识:反凯恩斯主义和反福利共识;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 ?前者力图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恢复自由主义传统;后者恢复传统价值观; ?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异同; 2、新右派对全球化的态度 ?全球化的积极鼓吹者和推动者; ?重视传统、秩序和自由等价值; 三、全球化的后果及其对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1、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独立性的冲击 ?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治理方式; ?跨国公司权力的扩张; ?全球化的两面性: 2、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 ?为保障人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基础; ?激发人们对福利问题的关注; ?克服封闭市场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 3、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消极影响 ?经济效率vs人民福利的矛盾; ?经济上的贫富、政治上无权与强权的两极化; ?对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破坏; ?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失效; 第二节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社群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社会理论; ?兴起于对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试图以社会共同体传统来克服个人主义和道德利己主义;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根据我们的所学知识可以发现,中国和西方的早期管理实践中大国的形成都是管理思想萌芽的开始,例如在秦国和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就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等方面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具体发展的不同,中西管理思想在管理价值观和管理哲学及其由此所决定的管理方法论和手段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具体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也同样是博大精深的,其中也包括许多宝贵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墨、法、农、道之说的反映和体现。中国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农业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畜牧业、手工业等社会分工之后,中国早期的管理活动和行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主要侧重于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和法治。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经过五千年的积累与提炼,至今仍在国家和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一是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二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同时,它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形态。 相比较之下,西方管理思想则是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科学管理运动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管理理

论,更是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的,因而形成了它自身的优点。这主要是: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当然西方的管理思想也是有一定弊端的。 中西管理思想各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且优劣共生、利弊相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长处和短处,在中西管理思想中往往具有对应和互补的关系。因此,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移植和融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改造和重建,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解析化-PDF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解析化 ——节选自《管理思想史——西方管理思想的溯源及其历史演进》(陈继华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20.2.) 一、“解析化”的历史背景 “二战”以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新时代,欧美各国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科技与生产迅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运用、工人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自然科学对管理过程的深度渗透等等带来的冲击,给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经济增长和企业繁荣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 另一方面:伴随着各领域学者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极大地增长,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计量学家、政治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都纷纷投入到管理理论研究的热潮之中。他们为了各种目的而标新立异,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各种学术论著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呈现出“异彩纷呈、繁荣茂盛”的景象。管理理论研究开始朝着解析化、精细化方向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美国管理学者哈罗德·孔茨(1908~1984)在《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与《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两部著作中,对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各种流行学说加以分类,先后概括出六家和十一家学派。他形象地把这一时期特有的这一理论研究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孔茨认为,由于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管理研究思路。“丛林”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是对管理某个侧面的强调,看起来都拥有其不可替代的合理性。 细心梳理这一时期的诸多管理思想流派,如以其对管理活动中的人性认知及其提出的对策来划分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将其大致分成以下几个类别的。 二、社会系统学派与决策理论学派 从学术逻辑看,社会系统学派的巴纳德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与稍后的决策理论学派的西蒙关系更为密切。日本管理学者占部都美曾经说过:“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①的生父,西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所以,现代管理论又称为巴纳德-西蒙理论。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为今天的经营管理理论打下了根基。”② 出于对人性本质的不同理解, 巴纳德另辟蹊径,从人的自由意志及其实现机制出发构建了他的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的人性假设的基础是其自谓的“完整人”,即认为人既是自由的人(其行为的感性、主观、个性方面),又是在特定组织中扮演角色的人(其行为的理性、客观、非个性化的方面)。也就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巴纳德将两种彼此相反的人性侧面结为一体,并当作自己理论的基石,在管理学中首次正面显示了人性的矛盾性结构。 社会系统理论实际上就是以此“人性的矛盾性结构”为基点,围绕着“协作系统”和“决策”两个中心概念展开的。巴纳德将组织看作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的“协作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成员间的信息沟通。而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确定组织目标;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巴纳德从最简单的人类协作入手,揭示了组织的本质及其 ①这里所谓的现代管理论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到70年代末“组织文化”理论兴起以前这一时期的西方管理理论。即“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作者注 ②(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11 月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内容

一、简答题(20分,4个题) 1.社会福利以及社会福利三个层面的关系 (1)社会福利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忙和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个层面以及三个层面的关系 三个层面:理论、政策、社会服务。 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实践并创新社会福利理论;而理论的研究则通过形成福利思想和价值观为社会福利实践提供证据。 社会福利思想:(I)(解释为什么提供服务)→→社会服务 (II)(宣扬)→→→→→→→→→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提供什么服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具体的服务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以及类型 (1)社会福利制度定义: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 (2)类型: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以及制度性的福利制度。早期的福利制度是前者,后者是现代福利制度的主要形式。 (3)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通常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性的福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过程 (1)人道主义思想。 (2)公民权利的观念。 (3)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4)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4.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 (2)需要以渐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强调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5.费边社的基本思想观点

管理学中西方对比

《中西方管理思想对比研究》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管理思想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也是人们对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活动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社会的长期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管理实践的思考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对管理的具体问题与具体环节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见解,记录下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遗产管理学的产生,使管理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管理思想史是以不同社会阶段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管理思想史是研究和揭示人类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管理是人类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活动的历史,同人类本身的存在一样长远。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以捕捉别的动物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活动。然而,对于管理活动的自觉、管理经验的总结、管理思想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后才形成了。 一.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辩正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管理思想史不但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吸收国外管理科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学习管理思想史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 管理思想是人们对客观的管理实践活动特点及其规律的系统总结和概括。科学的管理思想可以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管理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对于人类本质的认识。而人类不同时代对于自身的认识,则标志着那一时代管理活动的着重点。 二.中外管理思想对比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 中外管理思想比较就是将中国传统和现代的管理思想与国外传统及现代的管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从20世纪初泰勒开始已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中外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应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以及时代所赋予的使命进行观照。同时,还应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此外,中外管理思想对比研究应致力于管理思想的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工作,进一步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现代化,使中国管理思想逐步走向世界。可以这样说,对于人类本质的认识,是我们划分一定管理时代的依据。而人是复杂多变的,从现实来看,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历史地看,是文化的产物,是由特定的文化环境所造成的。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环境的差异,造成了迥然不同的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想。

现代管理理论的9大主要流派

现代管理理论的9大主要流派 ●管理过程学派: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职能对管理进行剖析;可以根据管理经验总结出一些基本管理原理;可围绕基本原理开展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作用和适用范围;如同医学和工程学,管理是一种可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管理的基本原理像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一样可靠,违背管理原理会造成损失;管理者的环境和任务受各种因素影响,管理理论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 ●社会系统学派:人在社会中会遇到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要找到恰当的平衡,把各种差异结合起来,从而避免极端化。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使各种冲突的力量、各种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得以维持一种恰当的平衡。管理人员有些什么职能以及如何行使管理职能,是由组织的本质、特征和过程决定的。组织中人的行为由决策和作业两部分组成,组织的决策过程是管理的重点(在这方面社会系统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者西蒙等人的观点更为突出) ●决策理论学派: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西蒙等人对管理决策特别重视,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他们将决策分为4个阶段:收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特别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中的作用。他们提出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被认为是较为实际可行的理论。他们将社会系统力量与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有关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运用 ●系统管理学派: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及一般原理,全面分析组织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是一个受环

境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数量学派):注重定量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认为管理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程序系统来表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职能活动合乎逻辑的过程,通过对各种数据做出最优的解答,实现管理目标。由于该学派是由新理论、新方法与科学管理理论的结合而逐渐形成的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的学派,因此它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拓展 ●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由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当善于用系统观点考虑问题,依托环境因素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素之间的变数关系,研究确定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经验主义学派(经理主义学派):该学派中有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管理咨询人员,以向西方大企业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向经理提出实际建议。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的经验,通过研究管理中的成败,了解存在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学会进行有效管理 ●经理角色学派:该学派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该学派认为,其他一些管理学派未能全面地理论结合实际,未能对经理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因而对提高经理的工作效率帮助有限。他们一方面采用日记的方法对经理的工作进行系统观察记载,另一方面又

中西方管理学差异

中西方管理学差异 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今天一般人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西方。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使人们的眼光重新从西方转向东方,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说起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二)对效用的评价方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三)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四)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管理思想上的差异。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 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别,又导致中西方管理学体系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 中国: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启示(精)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复兴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的高速发展,西方管理思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即现代管理理论时期。这一时期内,西方管理思想学术界所呈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无数的管理理论学派都在这一时期内崭露头角。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学科群。纵观各个管理学派,其各有所长,智慧闪烁。然而回过头来,众所周知,我国的管理理论还处于一个以学习为主的阶段,我们甚至还没有一个自创的管理理论体系。这样,集西方古今管理理论思想大成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并且能够给予我国当代管理以许多启示的。向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学习,取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建立我们自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也是我国当代管理学者的重要任务。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时期内,虽然学派繁杂,但经过思考分析,不难寻求其共性,可以概括如下: 1.强调系统化。就是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 2.重视人的因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的可能满足人们需要,以保证组织中 全体成员其心协力地未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 3.更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就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从 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

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各级主管 人员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5.加强信息工作。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建亿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及时、准确 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要把效率和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 管理的目的体现在效率和效果之中,也即通常所说的绩效。 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管理学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进行管理实践,并 善于把实践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方法,形 成新的理论,促进管理学的发展。 8.强调“预见”能力。社会是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人 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进行前馈控制,从而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9.强调不断创新。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意味着创新,就是在保证“惯 性运行”的状态下,不满足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 织更加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 如果将以上几点共性再加以概括的话,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就是科学,系统,权变。结合我国管理实际考虑,我国现今的管理形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管理者的决策大多缺乏远见并有失科学,对于企业和组织的成员管理者所使用的还多为简单的压力式鞭策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缺乏人性化,对于管理理论的应用较为单一,都是我国现阶段管理的缺陷。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即科学,系统,权变教会我们:

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

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 植物保护学院 郑沛才 3115102011 摘要: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自然导致了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东、西方管理思想各具特色, 这与其哲学背景的不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哲学的发展也影响着管理思想的发展, 从东、西方管理思想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的比较分析中考察其各自的特点及二者融合发展的趋势, 并借此找出对我国管理思想和实践有所启发之处。 关键词: 管理思想; 哲学思想; 东西方文化 The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management thoughts Abstract:Due to the eastand the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naturally leads to the east and western management thinking differencesManagement thoughts of the east andwest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with their different philosophy background. Besides,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s also influencing the de -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makes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he philosophy thoughtcontained in the east and west management thoughts anddevelopment to probe into the trend of mergence anddevelopment of each characteristic, and find out something inspiring to our country to some extent in the management thought and practice. Key words: thought of management; philosophy background; the Orient and the Occident culture 管理,这个世界不变的主题。从古至今, 人们对管理思想的研究逐渐深化, 各种著作都以各自的特色介绍着管理思想的精华, 东方、西方各自的特色论述备至。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贸易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大

对中西方管理思想差异的分析

对中西方管理思想差异的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趋一体化,跨文化管理亦日益成为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究导致东西方企业管理差异的文化原因,有利于人们深入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特征,从而更好地迎接世界性的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world economy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has also become Chinese theoretical circles and enterprises must face an important issue. Therefore, research led to the East-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 caus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features, so as to better meet the world's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challenge. 关键词:中西方管理思想;管理思想;差异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 thoughts; management idea; difference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 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 理思想的区别。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管理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诸如“按等级观念行事”及“和为贵”的思想使中国企业管理者不善于对下级授权,中国企业拥有较大权力的人往往具有某种特权,下属对上级有强烈的依附心理。“仁义治天下”“、克己复礼”,中国企业管理者十分注重感情投资与道德教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强调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等等。中国管理文化萌芽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优点就在于强调和谐、稳定与团体意识,这对于避免组织内部的矛盾冲突,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大的作用。然而,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管理更多地体现为人治而非法治,所以在具体规章制度的执行过

北京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作业含标准答案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社会福利思想的是()。(教学视频第五章第一节) A. 孙中山 B. 龚自珍 C. 郑观应 D. 洪仁玕 标准答案:C 2.社会福利制度只扮演常态社会结构——家庭和市场功能失效后的补救角色是()社会福利。(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三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A. 剩余性 B. 补救性 C. 制度性 D. 福利国家 标准答案:A 3.职业福利的特点不包括下面哪一项()。(教材第八章第一节) A. 以业缘关系为标志 B. 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 C. 具有功利性 D. 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为原则 标准答案:B 4.下列哪一项不是儿童社会福利的需求()。(视频教学课件第七章第一节,教材第六章第一节) A. 满足休闲和娱乐需求 B. 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求 C. 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求 D. 无障碍的需要 标准答案:D 5.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他们还希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属于老年人的()。(视频教学课件第六章第一节、教材第五章第一节) A. 经济需求 B. 社会需求 C. 健康需求 D. 生活需求 标准答案:B 6.下面哪项是职业福利中政府规定的法定福利()。(教材第八章第一节) A. 工伤事故补偿 B. 企业年金

C. 教育资助 D. 带薪休假 标准答案:A 7.下面实行高福利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是()。(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一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A. 英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新加坡 标准答案:A 8.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是()。(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导论) A. 广义的社会保障 B. 狭义的社会保障 C. 广义的社会福利 D. 狭义的社会福利 标准答案:C 9.对于残疾人,特别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将他们供养起来从而表示对残疾人的责任和爱。这是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哪一种理念()(教材第七章第一节) A. 供养理论 B. 回归社会论 C. 增能理论 D. 活动理论 标准答案:A 10.德国实行的社会保障模式属于()。(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一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A. 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B. 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C. 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D. 高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标准答案:C 二、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1.计划经济时期出现了员工福利的失序、失衡、失范问题。(教学视频第九章、教材第八章)标准答案:错误 12.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均是残疾人的特殊福利需要。(教学视频第八章第一节)标准答案:正确 13.生活收入性福利、医疗福利、家庭养老与家庭福利、社会福利服务、老年人优待以及救助保护均是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内容。(视频教学课件第六章第三节,教材第五章第一节)

试述: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东西方管理思想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不断发展并完善成熟,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东西方传统价值观念在对人和物的态度上分居两极,因此在对管理思想的认识上就存在着不同之处。 管理活动从内容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决策、组织、人员配备、激励、控制五个方面,由此我们也就这五个方面来进行比较。1、在决策方面,西方强调民主决策,强调权力制约,三权分立、议会制代表了西方的政治文明和管理思想。东方强调个人独裁,东方人更愿意把命运托付给强者,他们相信领袖胜于相信自己,所谓的“唯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治一人”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2、在组织方面,西方组织松散化、扁平化、横向联系多,东方组织紧密化、层次化,上下联系多。3、在人员配备方面,西方重视发挥人的个性,愿意把人安排到他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去,而东方强调个人应适应集体、服从集体,喜欢把人安排到组织认为他最适应的地方去。4、在激励方面,西方强调物质激励,认为人的利己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东方更重视精神鼓励。5、在控制方面,西方控制制度化,东方控制非制度化、弹性化。 为什么东西方文明在管理思想方面会有如此全面的差异呢,我认为这有其历史、哲学、社会基础的原因。1、历史基础:欧洲是封建制,地方领主有很大的独立性,君王的权威小,中央必须重视地方意见,宗教对君权有很大的制约,造成了权力制约。所以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松散化也就不难理解,而东方自秦朝建立起大一统的王朝后是郡县制,而且无论是知识界、宗教界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自己独立的声音,所以决策的独裁化、组织的层次化就很自然了。2、哲学基础: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社会契约论等人文主义思想,认为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契约,因此强调管理制度化,人本主义思想市场广泛,因此管理上强调尊重人的个性。东方程朱理学的思想僵化,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管理上强调等级秩序,集体利益,强调共性。同时管理思想上玄学化,认为最高的管理境界是无为而治,默然于心,造成管理思想的不系统。3、社会基础:西方是商业社会,资本对政权有很大的影响,商业社会要求是法制化、制度化,而且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在管理思想上就是制度化的控制,松散化的管理。而东方政府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中心地位,体现在管理思想上就是决策的集中化,而且东方家庭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很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因此管理上人性化、弹性化。 当然,同为管理思想,二者又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管子依法治国,以德治人的思想和法家崇“法”的思想,与韦伯和发型管理的思想相似。管子的民富国富同一论,与法约尔的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思想相似。儒家的“举贤任能”的思想和墨家的用人唯贤思想,与韦伯的合法型管理中领导的任命条件相似。管子提出的与时变的创新精神,与法约尔的首创精神相似。等等例证都表明东西方管理思想在有所差异的同时,又存在相同点。 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二者在诸多领域存在差异,但却又有着相同点,就像在管理思想方面一样,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又存在相同之处。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后置课:无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黄斌 选定教材:丁建定,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概述: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以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为主线,注意从多角度研究、阐述和讲授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思想的内容,在讲授和阐释某一流派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时,注意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在阐述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社会福利思想时,以参考和引述其社会福利思想经典作品为主。该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福利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的发展,等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了解社会福利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中主要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以及各个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联系微观、宏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加强学生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国家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并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加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社会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逻辑推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最佳教学模式。方法包括: 1.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教学模式。 2.采用多媒体教学。 3.集中辅导要紧密结合主教材,配合使用其他教学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要点,选用一些历史案例和现实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 人类的管理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管理思想。西方管理思想是人类管理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晶,在管理思想史上 具有重要的地位。考察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历程,有利于我们从中正确地吸收和消化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我国管理科学的 跨越式发展。 1传统管理阶段 人类最早的管理活动是从原始家庭组织开始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展,社会组织结构也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管理活动也随之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18世纪60年,以英国为 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人们开始把科学思想运 用到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卓有贡献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进入了传统管理阶段,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查尔 斯巴贝奇和罗伯特欧文等。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斯密在17 7 6年发表《国富论》,认为劳动分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提出了经济人观点,认为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 (2)查尔斯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巴贝奇183 2年发表《论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认为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配制度,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3)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欧文提出要缩短工人的劳动 时间、提高工资、改善住房,并在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试验证明: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大利润。 在传统管理阶段,管理基本上处于积累经验阶段,为后来泰勒等人创立科学管理体系打下基础,开始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 2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该学派把管理分为三个主要职能———计划、组织、控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古典组织理论。 2.1 科学管理理论 这个管理学派认为可以从“科学”的观点去分析所干的工作和对劳动进行监督,通过客观事实分析并利用从经验中得到的数据应能找到进行工作的最好办法。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石。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 个方面: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例外管理。 (2)莉莲吉尔布雷思和弗兰克吉尔布雷思简化工作的原则。吉尔布雷思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劳动简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总结出了劳动中许多特征不同的分动作,提高了劳动效率。 3) 甘特工作计划的原则。甘特的贡献主要有:甘特图表、任务 奖金制度、非金钱因素论。甘特还认为,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源泉是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而不是劳动者。

管理学考研复习笔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2017管理学考研复习笔记:西方现代管理思 想的发展 2.3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的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劳资矛盾尖锐 2: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 3:科学技术急速发展,新兴工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加快 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 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 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 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行为科学”学派 (一) 行为科学的由来 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行为科学——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 霍桑试验 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 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

结论: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合作。 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 a: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感情和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缺点:它只是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此外,这一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满意——(对立面)——不满意 提出新观点: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 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 (1) 保健因素: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