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统计课程设计

多元统计课程设计
多元统计课程设计

多元统计析分课程设计

题目: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各地区经济发

展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章浩良

学号:1305020140

系(部):金融学院

专业班级:应用统计学(1)班

指导教师:许广魁

教师职称:讲师

起止时间:2016.5.1—2016.5.31

淮南师范学院金融学院制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课程设计任务及评语

系(部):金融学院

学生姓名章浩良学号1305020140 专业班级

应用统计学

(1)班

课程设计

题目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课程设计任务(1)收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4)对运行后的信息进行整理;

(5)找出数据的相关联系;

(6)对课程设计的总结和感受.

金融学院课程设计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学生:章浩良指导老师:许广魁

金融学院

摘要:本文以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来源,通过对各地区多项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背景、社会背景和环境背景等都存在着些许差异,从而导致了各地区生产总值、生活消费水平也参差不齐。为了客观了解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应用SPSS软件中的各种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进行分类,并为各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SPSS 聚类分析因子分析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udent:zhanghaoliang Faculty Adviser:xuguangkui

Institute of Finance

Abstract: based on the 2014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for the sourc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factor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dicato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got fast and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however,

due to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background and

environment backgroun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leading to a regional

GDP, life consumption level is uneven.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using analysis method of SPSS software in variou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and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 and decisio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 t SPSS cluster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目录

前言 (1)

1.数据的分析 (1)

1.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

1.2变量的注释 (3)

2.数据的处理方法 (3)

2.1聚类分析 (3)

2.2因子分析 (4)

3.总结 (7)

参考文献 (7)

金融学院课程设计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同区域之间人民的生活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各地区生产总值也不相同,这也是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比表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背景、社会背景和环境背景等都存在着些许差异,从而导致了各地区生产总值、生活消费水平也参差不齐。

1.数据的分析

1.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下表是进行处理的31各省市的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于《2014中国统计年鉴》。

表1

地区X1 X2 X3 X4 X5 X6 X7 X8

北京市158.99 4544.8 16627.

04 161.32 3746.7

7

902.66 3357.7

1

363.76

天津市199.9 7731.8

5 7795.1

8

201.53 7079.1 686.98 1422.2

8

230.28

河北省3447.4

6 15012.

85

10960.

84

3576.4

8

13330.

66

1703.6

3

1347.5

8

399.86

山西省788.89 6293.9

1 5678.6

9

827.45 5471.0

1

826.95 897.26 299.16

内蒙古自治区1627.8

5

9119.7

9

7022.5

5

1651.0

6

7904.4 1217.6

2

724.16 569.25

辽宁省2285.7

5 14384.

64

11956.

19

2403.1

7

12656.

83

1875.6

9

1482.1

7

568.77

吉林省1524.0

1 7286.5

9

4992.5

4

1570.1

9

6424.8

8

891.4 464.96 283.79

黑龙江省2611.3

6 5544.4

1

6883.6

1

2659.6

3

4783.8

8

845.15 707.47 438.79

上海市124.26 8167.7

1 15275.

72

128.62 7362.8

4

831.86 3400.4

1

359.28

江苏省3634.3

3 30854.

5

30599.

49

3835.1

6

26962.

97

3899.4

7

4723.6

9

1094.4

5

浙江省1777.1

8 19175.

06

19220.

79

1808.6

8

16771.

9

2467.1 2767.4

4

884.91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安徽省2392.3

9 11077.

67

7378.6

8

2481.8

9

9455.4

8

1638.3

2

1046.6

7

347.66

福建省2014.8 12515.

36 9525.6 2085.1

2

10426.

71

2112.0

3

1449.8

2

374.61

江西省1683.7

2 8247.9

3

5782.9

8

1735.2

9

6848.6

3

1399.5

9

739.7 353.48

山东省4798.3

6 28788.

11

25840.

12

4992.8

8

25340.

86

3534.4

8

2709.6

5

1112.1

9

河南省4160.0

1 17816.

56

12961.

67

4259.9

8

15809.

09

2077.2

4

1509.2 998.35

湖北省3176.8

9 12852.

4

11349.

93

3255.9

5

10992.

79

1925.0

9

1372.6

1

635.32

湖南省3148.7

5 12482.

06

11406.

51

3266.8

9

10749.

88

1744.8

6

950.04 545.69

广东省3166.8

2 31419.

75

33223.

28

3242.4

2

29144.

15

2341.1

8

4447.4

3

1333.8

1

广西壮族自治区2413.4

4

7324.9

6

5934.4

9

2472.7

5

6065.3

4

1263.8

7

876.47 364.15

海南省809.52 875.97 1815.2

3

832.76 514.4 362.77 210.63 154.66

重庆市1061.0

3 6529.0

6

6672.5

1

1076.7

2

5175.8 1353.2

6

1225.2

7

321.64

四川省3531.0

5 13962.

41

11043.

2

3594.1

7

11851.

99

2225.4

4

1828.0

9

751.28

贵州省1280.4

5 3857.4

4

4128.5 1311.0

8

3140.8

8

717.69 491.65 322.71

云南省1990.0

7 5281.8

2

5542.7 2027.9

4

3898.9

7

1389.6

6

860.98 413.41

西藏自治区91.64 336.84 492.35 93.74 66.16 270.68 55.58 28.97

陕西省1564.9

4 9577.2

4

6547.7

6

1635.8

5

7993.3

9

1645.6

5

948.93 365.85

甘肃省900.76 2926.4

5 3009.6

1

939.21 2263.2 681.34 364.84 178.23

青海省215.93 1234.3

1

853.08 219.03 954.27 280.43 175.21 37.3

宁夏回族自治区216.99 1341.2

4

1193.8

7

229.51 973.53 368.37 230.16 47.7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38.6 3948.9

6

3785.9 1574.6 3179.6 867.54 536.94 142.8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2变量注释

X1:第一产业增加值 X2:第二产业增加值 X3:第三产业增加值 X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X5:工业增加值 X6:建筑业增加值 X7:金融业增加

金融学院课程设计

值 X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

2.数据处理方法

2.1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就是分析如何对样品(或变量)进行量化分类的问题。通常聚类分析分为Q型聚类和R型聚类,Q型聚类是对样品进行分类处理,R型聚类是对变量进行分类处理。

全国31个省市的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样品分别对8个变量的观测数据如表1所示,在SPSS中利用系统聚类法对其进行样品聚类分析。

系统聚类法的基本思想是:距离相近的样品(或变量)先聚成类,距离相远的后聚成类过程一直进行下去,每个样品(或变量)总能聚成合适的类中。系统聚类法过程是:假设总共有n个样品(或变量),第一步将每个样品(或变量)独自聚成一类,共有n类;第二步根据所确定的样品(或变量)“距离”公式,把距离较近的两个样品(或变量)聚合为一类,其他的样品(或变量)仍各自聚为一类,共聚成n-1类;第三步将“距离”最近的两个类进一步聚成一类,共聚成n-2;......;以上步骤一直进行下去,最后将所有的样品(或变量)聚成一类。为了直观地反映以上的系数聚类过程,可以把整个分类系统地画成一张谱系图。所以有时系统聚类也为谱系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2.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也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抽象”的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抽象的变量被称作“因子”,能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原始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因子一般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因子分析的内容非常丰富,常用的因子分析类型是R型因子分析和Q 型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是对变量进行因子分析,Q型因子分析是对样品进行因子分析。 R型因子分析中的公共因子是不可直接观测但又客观存在的共同影响因素,每一个变量都可以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即

式中的称为公共因子,称为的特殊因子。该模型可用矩阵表示为

这里

金融学院课程设计

模型中的称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矩阵A 称为因子载荷阵。

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下:

表2 变量共同度

表2Communalities表示给出变量共同度,反映每个变量对所提取的所有公共因子的依赖程度,此数值是因子载荷阵中每一行的因子载荷量的平方和,提取的因子个数不同,变量共同度也不同.

表3 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表3 中的Initial Eigenvalues给出初始相关矩阵或协方差阵的特征值,用

于确定哪些因子应该被提取,共有三项:Total列为各因子对应的特征值,本文中共有三个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因此应提取相应的三个公因

子; % of Variance列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Cumulative %列为各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由表可以看出,前两个因子已经可以解释96.011%的方差子。

表4因子得分系数据矩阵

根据表6中的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以计算每个观测值的各因子的得分数,并可以据此对观测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本文中旋转后的因子得分表达式可以写成:

=0.126+0.149+0.139+0.127+0.148+0.143+0.118+0.146

金融学院课程设计

=0.497-0.061-0.344+0.493-0.077+0.083-0.545-0.029

3.总结

多元统计分析是建立在概率统计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多元正态分布。一般的问题模式都是有多个对象,每个对象有多种属性,每个属性都是默认为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因此一般的样本模式都是一个矩阵的形式。聚类分析是在提供上面的矩阵式样本下,通过建立一定的统计量,进行统计描述的。聚类分析首先建立不同对象的距离的定义,进而给出有一些对象组成的类与类之间距离的定义,进而根据距离小,划分为一类,距离大,则化为分另一类。聚类分析又可以细分为系统聚类,和K均值聚类为代表的两大类。主成分析是在对象属性很大的情况下,通过坐标正交变换,使新的属性具有大方差,不相关的特性。多元分析的理论体系是分析问题的原点。

参考文献:

【1】《多元统计分析》,何晓群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

【3】《多元统计分析》论文,中央财经学院。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课程设计评语

设计成绩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备注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经济与管理学部 会计学专业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项目名称:关于江城学院在校大学生生活情况调查报告班级与组别:33000801 项目成员:分工 组长:王.. 问卷设计、数据收集 组员:石.. 撰写报告 陈.. 发放问卷、数据整理 李.. 发放问卷 指导老师:俞良蒂 2010年12月15日

第一部分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单位: (四)调查的方式与方法 (五)调查程序: (六)调查时间:2002年4月20日—2002年6月10日 (七)调查内容 (八)组织与实施(分工) 二、问卷设计 开头部分 甄别部分 主体部分 背景部分 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三、问卷发放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层抽样,对在校本科生各个年级男、女生各发放问卷30份左右;我们在学一、学二、学八、学九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1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65份。现将各年级男女生回收有效问卷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大一:(男生)26 份(女生)31份 大二:(男生)34 份(女生)40份

大三:(男生)31 份(女生)32份 大四:(男生)41 份(女生)30份 总计:(男生)132 份(女生)133份 四、数据整理 为了便于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我们用数字代码来表示问卷信息,为了便于统一,对于问卷答案“A”、“B”、“C”、“D”、“E”、“F”,我们分别用“1”、“2”、“3”、“4”、“5”、“6”表示(答案缺省项为空项),例如:我们用“1”表示男性,用“2”表示女性;各个年级也分别用“1”、“2”、“3”、“4”来表示。 数据具体整理情况见附件1。 五、小组人员分工 第二部分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整理的数据,我们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设样本一为抽样总体,样本二为男生的抽样总体,样本三为女生的抽样总体。 一、生活费水平的分析 1. 对样本一的分析 由整理后输入计算机的数据,我们绘制出样本一生活费水平的频数分布表(表1)和直方图(图1),结果如下: 表1 样本一生活费水平的频数分布表 按支出分组/元频率累积/ % 300以下4 1.51%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设计(C语言)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设计 姓名 学号 成绩

课程实际报告 实验一:秦九韶算法 题目 用选列主元高斯消去法解线性方程组 ???????=+- =-+-=-+-=--02 02 0 21 34343232121x x x x x x x x x x 算法语言: 利用c 语言的知识编写该算法程序 算法步骤叙述: 秦九昭算法的基思路是v[0]=a[0]*x+a[1] v[i]=v[i-1]*x+a[i+1];利用秦九昭算法计算多项式函数。 程序清单: #include void main() { float a[5],x,sum; int i; printf("presase input the value of x="); scanf("%f",&x); for (i =5;i >=0;i --) { printf("please input the value of a%d=",i); scanf("%f",&a[i]); } sum =a[5];

for(i=5;i>=1;i--) {sum=sum*x+a[i-1]; } printf("f(x)=%f/n",sum); } 输出结果计算:

实验总结: 通过运用C 语言,解决了秦九韶算法手写的复杂。为以后的雪地打下基础。 实验二:用选列主元高斯消去法解线性方程组 题目 用选列主元高斯消去法解线性方程组 ???????=+- =-+-=-+-=--02 0 2 0 21 34343232121x x x x x x x x x x 算法步骤叙述 第一步消元——在增广矩阵(A,b )第一列中找到绝对值最大的元素,将其所在行与第一行交换,再对(A,b )做初等行变换使原方程组的第一列元素除了第一行的全变为0; 第二步消元——在增广矩阵(A,b )中第二列中(从第二行开始)找到绝对值最大的元素,将其所在行与第二行交换,再对(A,b )做初等行变换使原方程组的第二列元素除了第一和第二行的全变为0; 第三步消元——在增广矩阵(A,b )中第三列中(从第三行开始)找到绝对值最大的元素,将其所在行与第三行交换,再对(A,b )做初等行变换使原方程组的第三列第四行元素为0; 第四,按x4-x3-x2-x1的顺序回代求解出方程组的解,x[n]=b[n]/a[n][n],x[i]=(b[i]-Σa[i][j]x[j])/a[i][i],i=n-1,…,2,1 程序清单: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4 static double A[N][N] = {-3,-1,0,0,-1,2,-1,0,0,-1,2,-1,0,0,-1,2}; static double B[N]={1,0,0,0};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前言 《应用统计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设置的。通过本课程的设计,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增加学生的实际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适用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设计时间:1周学分数:1.0 执笔人:张玉编写日期:2015年12月3日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理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并掌握运用统计学中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在结合企业具体资料的基础上,能较好地从事统计分析、进一步进行工程管理决策的工作,从而使学生将统计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统计学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具体内容有: 1、在校大学生生活费调查 2、在校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3、居民住房贷款调查方案 4、清扬洗发水问卷调查与分析 5、对一组数据进行图表显示、计算其描述统计量、计算其置信区间、进行假设检验 6、对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水平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7、对一家大型百货公司的未来销售数据进行预测 三、课程设计要求 1.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课程设计进度的要求认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2.严格遵守纪律,不准无故迟到、早退和缺勤,如有特殊情况,应向指导教师书面请假。缺勤累计超过规定的课程设计时间三分之一者,不予评定成绩。 3.本课程设计应以《统计学基础》的理论为依据,选择适当的原理来对每个情景进行分析,制定可行的方案。学生应在阅读参考书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并独立地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书。 4.课程设计以安排的课表为主,最后安排集中答辩,学生不得旷课和请假。 四、课程设计安排 (一)指导教师及分组情况安排 1. 本次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王生武。指导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掌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 设计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因子分析在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 姓名:王厅厅 专业班级:统计学级2班 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时间: 1月 3 日

目录 1.摘要: (1) 2.引言: (1) 2.1背景 (1)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1) 2.3方法介绍 (2) 3.实证分析 (10) 3.1指标 (10) 3.2原始数据 (10) 3.3数据来源 (13) 3.4分析过程: (13) 4.结论及建议 (25) 5.参考文献 (26)

1.摘要: 中国的环境问题,由于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法律日趋完善,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人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环境问题已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可是,仍存在着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主要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因子分析2.引言: 2.1背景: 中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进。可是,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还在恶化。大气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量大面广,噪声扰民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为分析比较各地环境污染特点,利用因子分析对环境污染的各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得到影响环境的内在因素,进一步对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分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各地区环境治理方法以及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改进环境问题,这对综合治理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3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的意义:变量间的信息的高度重叠和高度相关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设置许多障碍。为解决此问题,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削减变量个数,但这必然会导致信息丢失和 信息不完全等问题的产生。为此人们希望探索一种更有效地解决方法,它既能大幅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因子分析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变量维数的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步骤: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因子提取:将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是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

数理统计课程设计一元线性回归

二氧化碳吸附量与活性炭孔隙结构的线性回归分析 摘要:本文搜集了不同孔径下不同孔容的活性炭与CO2吸附量的实验数据。分别以同一孔径下的不同孔容作为自变量,CO2吸附量作为因变量,作出散点图。选取分布大致呈直线的一组数据为拟合的样本数据.对样本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参数确定,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同时利用ma tl ab 的r egress 函数进行直线拟合。结果表明:孔径在3。 0~ 3. 5 nm 之间的孔容和CO2吸附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关键字:活性炭 孔容 CO2吸附量 m atla b 一、问题分析 1。1.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本文主要研究同一孔径的孔容的活性炭和co2吸附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有关实验数据是借鉴张双全,罗雪岭等人的研究成果[1]。以太西无烟煤为原料、硝酸钾为添加剂,将煤粉、添加剂和煤焦油经过充分混合后挤压成条状,在600℃下炭化15 min,然后用水蒸气分别在920℃和860℃下活化一定时间得到2组活性炭,测定了CO2吸附等温线,探讨了2组不同工艺制备的活性炭的C O2吸附量和孔容的关系.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孔分布与CO2吸附值 编号1~12是在不同添加剂量,温度,活化时间处理下的对照组。因为处理方式不同得到不同结果是互不影响的,可以看出C O2的吸附量的值是互相独立 编号 孔容/(11 10L g μ--?) CO 2吸附 量 1/()mL g -? 0。5~0。8nm 0.8~1.2nm 1。2~1。8nm 1.8~2。2nm 2.2~2。2n m 2。5~3。0nm 3.0~3。5 nm 1 7.18 16.2 24.4 75.2 70 96 115 64 2 6.59 14.4 18.4 53.7 50 85。6 91 55.1 3 4.5 4 11 18.9 71 6 5 78.3 91 53.7 4 5.13 13.4 29。9 10。3 90 7 6 122 53。 7 5 4.16 10.5 18。9 83.8 78 80。5 113 61。7 6 4。92 12。1 23.4 81.6 72 56 99 53.6 7 5.0 8 12.6 23.8 93.5 86 77.8 122 65。5 8 5.29 13 25。1 88.4 69 66.4 107 57。7 9 7.47 16.9 26.9 46。4 78 93.2 107 58.2 10 5.44 13 21.4 44.1 91 98.6 137 76。6 11 1。81 64。6 18.3 53.1 114 110 142 75 12 1.24 27.7 39。5 126 114 98。6 183 98.7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设计

重庆邮电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设计 姓名: 李金徽 王莹 刘姝楠 班级: 1131001 1131002 1131002 学号: 2010213542 2010213570 2010213571 设计时间: 2012-6-4 指导教师: 朱伟

一、课程设计目的 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中,我们常会遇到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问题,对于系数矩阵为低阶稠密矩阵的线性方程组,可以用直接法进行消元,而对于系数矩阵为大型稀疏矩阵的情况,直接法就显得比较繁琐,而迭代法比较适用。比较常用的迭代法有Jacobi 迭代与Gauss - seidel 迭代。本文基于两种方法设计算法,并比较他们的优劣。 二、课程设计内容 给出Jacobi 迭代法和Gauss-Seidel 迭代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思想和MATLAB 程序实现,并对比分析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三、问题的分析(含涉及的理论知识、算法等) Jacobi 迭代法 方程组迭代法的基本思想和求根的迭代法思想类似,即对于线性 方程组Ax = b( 其中n n n R b R R A ∈?∈,),即方程组 )1(2211222221211 1212111?? ???? ?=+?++??=+?++=+?++n n nn n n n n n n b 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b x a x a x a 将系数矩阵A 写为 )2(000000 21122 12122 11U L D 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n --≡??? ?? ? ? ??---- ??????? ??----??????? ??= 若选取D M =,则U L A M N +=-=,方程组)1(转化为等价方程组 b x U L Dx ++=)(

多元统计分析 课程设计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因子分析在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 姓名:王厅厅 专业班级:统计学2014级2班 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时间:2016年1月 3 日

目录 1.摘要: (1) 2.引言: (1) 2.1背景 (1)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1) 2.3方法介绍 (2) 3.实证分析 (10) 3.1指标 (10) 3.2原始数据 (10) 3.3数据来源 (13) 3.4分析过程: (13) 4.结论及建议 (25) 5.参考文献 (26)

1.摘要: 中国的环境问题,由于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法律日趋完善,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人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环境问题已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仍存在着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主要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因子分析 2.引言: 2.1背景: 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还在恶化。大气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量大面广,噪声扰民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为分析比较各地环境污染特点,利用因子分析对环境污染的各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得到影响环境的内在因素,进一步对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分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准确把

握各地区环境治理方法以及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改善环境问题,这对综合治理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3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的意义:变量间的信息的高度重叠和高度相关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设置许多障碍。为解决此问题,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削减变量个数,但这必然会导致信息丢失和 信息不完全等问题的产生。为此人们希望探索一种更有效地解决方法,它既能大幅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因子分析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变量维数的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步骤: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因子提取:将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是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 若存在随机向量)(),,(1p q F F F q ≤'= 及),,(1' =p εεε ,使 ??????????+????????????????????=??????????p q pq p q p F F a a a a X X εε 1111111 简记为ε+=AF X ,且 (1)q I F D F E ==)(,0)((标准化); (2) ?? ? ?? ?????==221)(,0)(p D E σσεε (中心化);

统计学课程设计

课程:统计学课程作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 班号: _______ 学号: ____

目录 一.............................................. 调查方案4(一) .................................. 调查目的3 (二) .................................. 调查范围3 (三) .................................. 调查方法3 (四) .................................. 调查项目3 (五) .................................. 调查时间3 (六) .............................. 问卷发放方案4 二.............................................. 调查问卷............................................... .6 大学生关于食品安全调查问卷 (6) 三.SPSS数据分析 (19) (一).................................... 原始数据7(二)................................ 描述统计分析15(三)................................ 推断统计分析19 四.归纳总结 (20)

一.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食品安全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自从”三鹿” 奶粉事件以后,大家都对食品安全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将”三鹿“奶粉事件作为一个引例,调查大学生是否同意购买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以及它和食品安全的相关程度,得出结论和一些建议。 (二)调查范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3届到2010届在校就读大学生 (三)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自填式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 (四)调查项目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2.被调查者对食品的放心程度 3.被调查者对食品安全检测仪的认知程度 (五)调查时间 2014年五月 (六)问卷发放方案 对于本科生共发放了160份问卷,大一至大三每个年级各50份,大四10份,男生女生各80份,专业属性各80份,理论上年级、性别、专业分别构成大样本,由于采用自填式问卷收集方式,问卷的回收率比较低,因为被调查者往往不够重视,在完成问卷方面没有压力,

JAVA实现计算器课程设计

JAVA实现计算器课程设计 计算机科学系 计应0701班 指导老师:刘其昌 设计人员:陈秀桃 设计日期:2009年11月10日——2009年12月20日 计算器的设计 目录 第一章绪 论 ..................................................................... .. (2)

1.1 开发环 境 ..................................................................... . (2) 1.2 基本功能介 绍 ..................................................................... ......... 2 第二章系统设 计 ..................................................................... (3) 2.1 系统流程 图 ..................................................................... . (3) 2.2 系统功能框 图 ..................................................................... (3) 2.3 需求分 析 ..................................................................... ................ 4 第三章软件设 计 ..................................................................... (5) 3.1 界面设 计 ..................................................................... . (5) 3.2 代码设 计 .....................................................................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报告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状况设计报告 组长130509106 艾娟红 组员130509107 利娜 130509108 高千 1305 09109 高荣荣 130509110 郭祎 130509111 英 指导教师徐俊杰

2015 年6 月26 日

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情况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1.了解学生最喜欢喝的饮料类型 2.了解学生对饮料的关注因素(口味,包装等) 3.了解学生的饮料购买习惯(选择在何地购买,购买量,购买方式) 4.了解学生在饮料上的消费情况(学生在饮料上的消费观念和选择) 5.分析学生在饮料消费上的影响因素(生活费,价格等) 6.为各饮料企业在开发市场时提供市场依据; 二.调查对象是工业大学未央校区全体大学生,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大学未央大学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容(调查问卷见附录一) 1.消费类型调查:通过问卷1,2题了解大学生群体饮料消费的要求和类型。 2.产品调查:通过2题了解产品质量、口味、包装等购买要素对引发大学生群体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 3.购买习惯调查:通过3,4,12题了解大学生饮料购买地点,方式和数量 4.消费情况调查:通过7,8题了解大学生群体购买饮料消费情况(推断总体)。 5.购买因素调查:通过5,2题了解大学生群体购买饮料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调查项目为工业大学大学生夏季防暑饮料消费情况调查 四.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情况调查的实施方案如下

五.数据处理目标 六.费用预算

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1 调查背景 夏季炎热来袭,冷饮成为炎炎夏日的必需品。如今的饮料市场已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其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比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年产量已达1300多万吨。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料作为一种饮用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愈加密切。另外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饮料除了传统的解渴功能,还衍生成多种营养饮品。消费者对天然、低糖、健康型饮料的需求,促进了新品种的崛起。 大学生作为饮料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一直受到关注。面对酷暑,大学生更青睐于哪些饮品?对于饮料的口感、价位、色泽、包装、促销方式等方面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在消费日益冷静的今天,厂家又将如何面对呢?为了重点了解大学生群体的饮料消费现状、各种饮料品牌的满意度以及本

统计计算课程设计

《统计计算》 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评语: 分数

题型一: 1、某医生随机抽取正常人和脑病病人各11例,测定尿中类固醇排出量(mg/dl),结果如表1。该医生根据此资料算得正常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均数=dl,标准差S1=dl;脑病病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均数=dl,标准差S2=dl,配对t检验结果,t = –,P < ,故认为脑病病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高于正常人。 表1 正常人和脑病病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mg/dl)测定结果 分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mg/dl) 正常人 脑病病人 2、该医生的统计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请用SAS程序和SAS结果解释原因。 答: 1、该资料属于完全随机设计 2、不正确;因为成对组数据的比较是指在某个观察值内部进行“以前”和“以后”情况的对比,而上述数据不符合这个要求,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该医生的统计处理是不正确的,应该采用独立组两样本T检验。 SAS源程序: data tk1; do p=1to2; do n=1to11; input y@@; output; end; end; cards; ; proc print; run; proc means noprint data=tk1; var y; by p; output out=ty1 css=ss n=n std=s; run; data ty2; set ty1; f=n-1; u=1/f; _type_=1;

logs=2*f*log(s); run; proc means noprint data=ty2; var ss n f u logs _type_; output out=mx3 sum=t_ss t_n t_f t_u t_logs k; data result; set mx3; sc2=t_ss/t_f; fz=t_f*log(sc2)-t_logs; fm=1+1/3/(k-1)*(t_u-1/t_f); df=k-1; chisqr=fz/fm; prob=1-probchi(chisqr,df); proc print noobs; var chisqr df prob; run; proc univariate data=tk1 normal; var y; by p; run; proc npar1way data=tk1 wilcoxon; class p; run; SAS结果及分析: 录入数据: 变量解释:P=1为正常人,P=2为脑病病人;y为尿中类固醇排出量 方差齐性检验: 输出结果中,统计量的p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正常人和脑病病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方差齐性。 正态性检验的结果如下: p=1 p=2 因为是小样本,所以观察Shapiro-Wilk检验结果:说明在水平下,正常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正态性统计量W 的P值为:>,脑病病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正态性统计量W的P值为:>,所以正常人和脑病病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都通过正态性检验,即正常人和脑病病人的尿中类固醇排出量的分布都服从正态分布。 所以选择采用独立组两样本T检验,输出结果如下:

2017年山东科技大学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Statistics (门类:理学;二级类:统计学类;专业代码:071201)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数学与经济学基础扎实,熟悉金融知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工具和大数据技术,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统计问题和大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在统计部门、税务海关、公司企业以及金融保险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市场调查、信息咨询、大数据分析、投资分析和风险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团队意识、乐观向上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毕业要求 总体业务要求: 夯实数学和经济学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大数据挖掘技术,熟练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和大数据挖掘工具,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统计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统计、数据分析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具体要求: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2.具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富有团队精神; 3.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5.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经济学基础,对金融数学和保险精算领域知识有较深入地了解; 6.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大数据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 7.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 8.具有设计调查问卷、处理调查数据以及利用统计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的基本能力; 9.具有获取网络大数据和分析的基本能力; 10.熟练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和大数据挖掘工具;

11.了解统计学理论、方法和大数据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12.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询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13.受到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14.熟练掌握英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相关文献资料。 三、主干学科 统计学、数学。 四、专业核心课程 微积分学、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宏、微观)、抽样调查技术、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计量经济学、大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军训、公益劳动、课程实验(设计)、毕业实习(设计)、统计实训、统计分析报告写作、工具软件、网络爬虫等。 六、修业年限 四年 七、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八、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毕业所必需达到的总学分为160学分。 九、培养方案的构成及学时、学分分配 表1 人才培养方案学分构成表

计算方法课程设计

数理学院2014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设计 姓名:刘金玉 学号: 3141301240 班级: 1402 成绩:

实验要求 1.应用自己熟悉的算法语言编写程序,使之尽可能具有通用性。2.上机前充分准备,复习有关算法,写出计算步骤,反复检查,调试程序。(注:在练习本上写,不上交) 3.完成计算后写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算法步骤叙述,变量说明,程序清单,输出计算结果,结构分析和小结等。(注:具体题目 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的题目的实验报告都包含上述内容!)4.独立完成,如有雷同,一律判为零分! 5.上机期间不允许做其他任何与课程设计无关的事情,否则被发现一次扣10分,被发现三次判为不及格!非特殊情况,不能请 假。旷课3个半天及以上者,直接判为不及格。

目录 一、基本技能训练 (4) 1、误差分析 (4) 2、求解非线性方程 (6) 3、插值 (12) 4、数值积分 (12) 二、提高技能训练 (16) 1、 (16) 2、 (18) 三、本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500字左右) (21)

一、基本技能训练 1、误差分析 实验1.3 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实验目的: 研究误差传播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问题提出:求解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 实验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为 1,22b x a -+= 用求根公式求解下面两个方程: 2210(1)320(2)1010 x x x x +-=-+= 实验要求: (1) 考察单精度计算结果(与真解对比); (2) 若计算结果与真解相差很大,分析其原因,提出新的算法(如先求1x 再 根据根与系数关系求2x )以改进计算结果。 实验步骤: 方程(1): 根据求根公式,写出程序: format long a=1;b=3;c=-2; x1=((-1)*b+sqrt(b^2-4*a*c))/2*a x2=((-1)*b-sqrt(b^2-4*a*c))/2*a

统计课程设计报告

统计学软件(excel)课程设计报告2012年—2013学年第 2 学期 题目: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等级通过率 组长110502108 王拓 组员110502129 苗苗 110502131 田垠 110502110 谢志兴 110513124 尚娜娜 指导教师姬升良老师 2013年07月03日

目录 一、调查背景----------------------------------------------3 二、研究对象和目的----------------------------------------3 2.1对象------------------------------------------------------------------------3 2.2内容------------------------------------------------3 三、调查形式-----------------------------------------------3 四、数据结果分析-------------------------------------------3 4.1计算机通过情况-----------------------------------------------------------4 4.2高级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二级对比分析------------------5 4.3 区间估计-------------------------------------------6 4.4 一元线性回归---------------------------------------------------------6 五、总结--------------------------------------------------------------------------8 附录1---------------------------------------------------10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 告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年第二学期 西安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状况设计报告 组长艾娟红 组员冯利娜 高千 1305 09109 高荣荣 郭祎 韩英 指导教师徐俊杰 年 6 月 26 日

西安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情况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1.了解学生最喜欢喝的饮料类型 2.了解学生对饮料的关注因素(口味,包装等) 3.了解学生的饮料购买习惯(选择在何地购买,购买量,购买方式) 4.了解学生在饮料上的消费情况(学生在饮料上的消费观念和选择) 5.分析学生在饮料消费上的影响因素(生活费,价格等) 6.为各饮料企业在开发市场时提供市场依据; 二.调查对象是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全体大学生,调查单位是每一个西安工业大学未央大学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内容(调查问卷见附录一) 1.消费类型调查:经过问卷1,2题了解大学生群体饮料消费的要求和类型。 2.产品调查:经过2题了解产品质量、口味、包装等购买要素对引发大学生群体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 3.购买习惯调查:经过3,4,12题了解大学生饮料购买地点,方式和数量 4.消费情况调查:经过7,8题了解大学生群体购买饮料消费情况(推断总体)。 5.购买因素调查:经过5,2题了解大学生群体购买饮料的最

主要影响因素 调查项目为西安工业大学大学生夏季防暑饮料消费情况调查四.西安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情况调查的实施方案如下 五.数据处理目标 六.费用预算

西安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1 调查背景 夏季炎热来袭,冷饮成为炎炎夏日的必须品。如今的饮料市场已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其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比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年产量已达1300多万吨。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料作为一种饮用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愈加密切。另外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饮料除了传统的解渴功能,还衍生成多种营养饮品。消费者对天然、低糖、健康型饮料的需求,促进了新品种的崛起。 大学生作为饮料消费的主要群体,她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统 计 学 实 践 报 告 实践题目:关于传统节日在80后心目中的印象专业班级:公共事业管理 B070507 指导教师:王育晓

时间:2009-12-24 关于传统节日的统计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传统节日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其中最为隆重也最具代表性的就非春节莫属了。关于春节,也有许多美好的传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春节带给我们带来的欢乐程度不断发生着变化。 为了更好的了解传统节日在我们80后青年心目中的印象。就此,我们对我们身边的同学中做了一个统计调查,以此来推断传统节日在该年龄段人们心中的印象。 二、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80后青年人,因此抽样样本为在校大学生。每个人度过春节的快乐与否都是一种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抽象的感官知觉,因此难以进行具体的量化。而要对80后过春节的感受进行统计调查,我们必须使用一种灵活的方法,将不可量化的感受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因此我们创新性的采用设置“欢乐指数” 这一衡量手段,将人们对过春节的感受转化为百分制,用打分的方法将人们的心理感受通过数字表现出来。从而使得人们对春节的感受变的可以统计。根据这种方法,我们设计了问卷,问卷将被调查对象划分为六个年龄段,分别为0-3岁,4-7岁,8-11岁,12-15岁16-19岁和20岁以上。让被调查对象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对以上年龄段中度过春节所获得的“快乐指数”进行打分。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最后,我们把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统计 三、调查项目 1、各年龄段欢乐指数调查; 2、春节欢乐指数最高的年龄调查。 四、统计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表4-1原始统计数据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统计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实验课作出计划、实施和评价。以下是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欢迎阅读。 面对匆匆到来的21世纪,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使任何学科都需调整自己的位置,重新审视和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对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苏联模式的统计学面对市场经济的需求已显得无能为力;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与时代的潮流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财经管理类学者的弱点暴露无遗。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会给中国学者思辨性的思维以深厚的底蕴,但也留下了忽视形式逻辑的弊端。先秦诸子以来,我国学者的思辨性思维是较为发达的,但这些思辨性思维常常缺乏经验事实做基础,空泛的议论较多,实质性的内容较少,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淡化,更不追求严密的公理化体系,以至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财经管理类学者面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力不从心之感。 邓小平同志曾向教育界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转变以分数为核心的单纯知识性教学的应试教学为以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学过一大批统计学家的

艰苦努力,我国统计界终于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为一级学科,国家标准局领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列为一级学科, 1998年教育部进行的专业调整也将统计学归入理学类一级学科,一级学科的地位表明统计学既不是数学的子学科,也不是经济学的子学科,统计学就是统计学。统计学一级学科的地位表明中国统计在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面向21世纪,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财经管理类学者肩负着时代的重托。社会发展问题,国际竞争力问题,金融、投资风险问题,人口与社会保障问题,经济持续增长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这些都迫切地等待着我们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将借助于统计方法与技术的应用而获得成功。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及受教育者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素质教育,强调教育活动在教育人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教育活动不仅仅只是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注重学生在生理、心理、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提高,使学生的身心、修养、知识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将走向社会,加入社会劳动者的行列,因而,为就业而准备的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教育被强化了,而与未来就业关系不是很直接的人文教育方面则相对地弱化了。然而,在科技发展日益加快,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的今天,未来经

多元统计课程设计(参考)

2012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数理分析 1.问题的提出 1.1 课题背景 为加强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和提升学生运用SPSS,SAS 等统计软件解决实际统计问题的能力,本次实验主要内容为各小组成员分别选取某一省份下各市地区(不少于10个省辖地区)2012/2013年度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通过省份统计年鉴及其他途径收集相关数据(不少于10个经济发展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中所学的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三大分析方法,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对选取省份2013/2014年度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作出综合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对所研究结果作出整理,提交任课老师,作为课程学习能力评价的依据。 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如下: (1)给出数学模型的简单推导。 (2)给出模型求解的基本步骤。 (3)给出数据获取来源、三大分析的实验结果、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和相关建议。 1.2 课题目的 ①采用聚类分析,对所选省份各市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各市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得到各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层级分类结果和经济类型划分结果,并对此做出简单的经济分析和统计意义阐释,达到分析所选省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给出相关区域规划和经济政策制定建议的研究目标。 ②运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提取能综合解释所选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据此对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比较和综合评价,给出具体数量关系表达式,并讨论所选综合指标间的相关性;对模型结果做出合理化解释和经济发展建设相关建议。达到系统展现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政府决策者统筹区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的目的。 2.问题的分析

引言:本小组成员打算借鉴汪潘义和王骑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经验,准备选取河北省2012年度11个地级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指标和数据,分别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三大分析方法建立经济综合评价的统计模型,借此系统展现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全貌,分析所选省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给出相关区域规划和经济政策制定建议的研究目标。 2.1 课题模型假设 假设1: 本文为使问题研究系统化,全面化;根据所学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知识,我们知道一个经济系统主要由投资、消费、储蓄、政府财政税收与购买等几大经济部门因素组成,为此本小组将影响河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指标因素假定分为四大类部门层次进行综合考虑-政府财政税收因素,居民收入储蓄因素,消费因素,投资因素,以及考虑人口因素的综合核心指标因素-人均GDP,主要从宏观层面分析河北省(省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假设2: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信度,便于结果的经济分析和统计意义阐释,本小组成员的数据援引皆来自于河北省相应年度的统计年鉴,认为数据质量是可靠准确的,其次在数据指标的可比性和口径一致性上,我们认为各地级市地区间的同类指标具有可比性,且统计测算口径保持一致。 假设3: 聚类分析结果得到的经济类型具有区分度和可比性,主成分和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成分具有经济意义,便于统计阐释。 2.2 课题指标选取 依据2.1节的假设1;根据宏观经济学经济系统运行机制涉及的部门经济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