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研究方法。(DOC)

第二章研究方法。(DOC)
第二章研究方法。(DOC)

要研究幼儿心理学,掌握幼儿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幼儿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程序、研究类型、实验设计,具体介绍了适合幼儿的各种研究方法,以及幼儿心理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幼儿心理学研究的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2.掌握幼儿心理学研究中基本的研究类型、实验设计。

3.明晰幼儿心理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一、基本方法

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采用哪种方法应考虑研究目的与被试的特点。

(一)观察法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是在自然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幼儿的行为与言语,以了解幼儿心理与行为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在幼儿心理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幼儿的言语能力有限,但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外显性,因此通过观察他们的外部行为和言语,可以了解幼儿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许多儿童心理研究采用观察法,如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顺序》,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等。这里的观察法有别于我们的日常观察,日常观察是非系统的观察,而观察法主要是指系统的观察。在系统观察时首先要建立起一个所需记录的某种行为的分类系统和等级量表,并定出记录的方法。例如,要观察记录“侵犯行为(攻击行为)”,首先对“侵犯行为”进行界定,并将其划分为“行为侵犯”与“言语侵犯”;然后再对其进行等级分类,如将“行为侵犯”分为“推小朋友”、“追小朋友”、“打小朋友”等。因此,进行观察研究通常要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一般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确定观察内容。例如,要研究游戏对幼儿规则遵守的影响,就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幼儿园、幼儿的年龄、家庭背景等,要观察哪些行为和现象。其次是选择观察策略。采用的观察策略有参与观察策略、非参与观察策略、取样观察策略以及行为核查表策略等。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以应用单向玻璃、摄像技术等先进的观察手段。最后是制订观察记录表。目前,在制订观察记录表时,通常采用观察代码系统,它们是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订出的一些符号代码系统。对幼儿进行观察时应注意几个方面:(1)幼儿心理活动不稳定,行为表现常带有偶然性,因此要进行多次反复的观察,避免在幼儿行为评定中的主观性;(2)尽量让幼儿处在自然状态,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对象;(3)记录要准确、详细,研究者不仅要记录幼儿行为本身,而且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和环境条件。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幼儿的言行反应真实自然,研究者获取的资料比较真实,生态学效度较高。其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到观察者的能力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另外,观察只能被动记录幼儿的言行,不能进行主动选择或控制的研究。因此,观察法得出的结果一般只能说明“是什么”,而难以解释“为什么”。

(二)调查法

调查法(investigation method)是以提问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间接考察,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或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直接对幼儿进行调查,也可以对熟悉幼儿的人(如父母、幼儿园教师等)进行调查。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法和口头调查法。书面调查法就是通常所讲的问卷法,它是通过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有关性别、年龄、爱好、态度、行为等)构成调查表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问卷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幼儿直接回答的问卷;一种是通过父母和教师等对幼儿收集资料的问卷。口头调查法即访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与幼儿或熟悉幼儿的人(如父母、幼儿园教师)交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在与幼儿的谈话过程中应注意:研究者事前要熟悉幼儿,并与其建立亲密关系,谈话应在愉快、信任的气氛中进行,使幼儿乐意回答研究者的问题;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幼儿易于理解和回答,问题数量不宜太多,以免引起幼儿疲劳和厌烦;谈话内容应及时记录,也可使用录音或摄像设备,便于以后的资料整理与核实。皮亚杰的临床谈话法就属于访谈法的范畴,是一种很有特色的谈话法。在临床谈话法中,他将儿童摆弄、操作实物(如玩具、积木等)与谈话结合,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

问卷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分析。其缺点是问卷的编制比较困难,因为必须考虑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另外,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如社会期望效应、回收率等)的干扰。访谈法的优点是能有针对性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不同文化程度的研究对象,而且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

率和有效率。其缺点是访谈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访谈者自身素质、访谈对象特点等因素的限制;与问卷法相比,访谈法费事费力,且所得资料不易量化。

(三)测验法

测验法(examination method)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标准化量表一般具有常模和良好的信度、效度。应用标准化的量表对幼儿进行测量,将得分与常模分数进行比较,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测验法既可用于测量幼儿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

按测验目的,可将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等。目前,国内已有一系列测验量表。智力测验包括:中国比纳测验(第三次修订版)、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版和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中国城市修订版)、卡特尔图形推理测验和画人测验等。特殊能力测验分为行政能力倾向性测验、婴儿动作发展测验(如格塞尔发展量表、丹佛发展筛选量表)、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等。人格测验有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等。另外还有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测验,如SCL—90。

用标准化的量表来对幼儿心理进行测量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研究目的和幼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量表;(2)应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指导语和程序进行测验;(3)应严格按照测验手册进行记分、处理和解释结果。另外,针对幼儿的测验,还应考虑测验要与教育相结合。心理测验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但不能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实验法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来研究这些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实验结论可以由不同的实验者进行验证。

这里先要理解几个重要概念:被试(subject)、变量(variable)、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无关变量(control variable)、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以及对照组(comparison group,即控制组)。被试即被研究者的简称,也就是研究对象。与被试相对应是主试(experimenter)──研究者,即作研究的人。如我们要研究“3~5岁儿童情绪的发展”,那么3~5岁的儿童是被试,我们就是主试,即研究者。所谓变量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如性别、年龄、教学内容、能力等,这些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故称为变量。自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通常是刺激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实验需要在控制的情境下进行,其目的在于排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控制变量)。

例如,“游戏对幼儿情绪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中,游戏是自变量,情绪发展是因变量,幼儿是被试。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只研究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影响,因此就要控制一些无关变量,如儿童的年龄、儿童的家庭背景等。这些无关变量会对儿童情绪发展产生影响,但我们又不研究它们,因此要加以控制。我们可以用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来控制这些无关变量,即在实验前使两个组在被试方面(如人数、年龄、家庭背景等)大致相同,控制实验条件大致相同,然后对实验组施加自变量(如为期两周的游戏活动)的影响,对照组则不施加任何影响(如两周内不进行任何游戏活动)。然后(如两周后),考察并比较这两个组的反应是否不同(如幼儿的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以确定自变量(如游戏)对因变量(如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的影响。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 experiment)是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例如,对幼儿图形记忆能力的研究可以采用实验室实验法,实验指标为再认率。在研究中,研究者先让4~5岁儿童在电脑上看15分钟的图片,然后在电脑依次呈现图片(其中一部分是看过的,一部分是没看过的),每张呈现5秒种,若幼儿认为看过就按Y键,若认为没看过就按N键(在实验前要让幼儿熟悉按键)。实验结束后,我们就可以根据电脑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4~5岁儿童图形记忆能力的水平和特点。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研究者对实验情境和实验条件进行严密控制,实验结果客观、准确、可靠(实验的内部效度较高),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其缺点是实验情境人为性较强,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实验结论难以推广到儿童日常生活中去(实验的生态学效度较低)。另外,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如情绪、道德)等复杂心理现象很难用实验室实验进行研究。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例如,上面研究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影响就可以采用现场实验法。在实验前,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进行测评。然后在接下来的两周中,控制组儿童进行正常的幼儿园教育,而对实验组除了进行正常教育外,还要每天进行1~2小

时的游戏活动。两周后,再对两组儿童进行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的测评,并比较两组儿童的差异,从而得出游戏对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现场实验的优点是既尽量控制了各种变量,又保持了实验的自然性,实验结论可推广性较强,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实验的生态学效度较高)。目前,在幼儿心理发展研究中现场实验使用非常广泛。其缺点是实验控制条件不会太严格,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其内部效度较低。

对幼儿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都应该与教育的原则相适应,有助于幼儿身心发展。任何研究不得以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代价。(2)幼儿实验室(一般称为“儿童活动观察室”)的布置,应尽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保持一致,使幼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自然。(3)实验进行中应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尽量使儿童保持良好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二、研究程序

幼儿心理学研究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但研究程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而言,幼儿心理学研究包括以下程序:选择课题与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实施研究与收集数据,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检验假设与作出结论。

(一)选择课题与提出假设

进行幼儿心理学研究,首先要选择课题。选择课题的基本要求是,要有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且尽可能是具体而明确的,同时要有科学研究价值。幼儿心理学研究的选题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幼儿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的。一般而言,确定选题以后,还要查阅有关文献,对所选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以及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确定具体的研究目的和被试的选择。确定有价值的课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假设是进行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关键。例如,我们在幼儿教育中发现,与人交往的游戏对幼儿的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有影响。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课题──“游戏对幼儿情绪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假设是“交往游戏能促进幼儿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的发展”。

(二)确定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在幼儿心理学研究中,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如观察法、测验法、问卷法、访谈法、现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等等。而每一种方法又可采用不同的研究设计,如观察法可分为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实验法又可分为真实验和准实验等。每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设计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因此,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的确定,应当考虑研究的目的、被试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言语能力等)和各种主客观条件。例如,要研究3岁儿童的归纳推理能力,若采用言语式的测验法就不适合,因为3岁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而采用实际操作的现场实验法就比较好。在确定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后,还应该选择合适的研究工具与材料,同时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然后制订具体的操作程序。

(三)实施研究与收集数据

按照研究方法中制订的具体操作步骤,实施研究与收集数据是研究过程中相对简单的阶段,它们都属于程序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研究者要严格按照研究方法中制订的程序进行操作,否则收集的数据不可靠;第二,研究者要尽量避免“主试期望效应”与“被试期望效应”。简单地讲,“主试期望效应”就是主试(研究者)为了得到预期的结果而在研究过程中暗示被试或在收集数据时只收集有利数据,最终导致数据偏差或不可靠。而这一过程主试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被试期望效应”是指被试推测主试的研究意图而有意迎合主试,最终导致收集的数据不可靠。

(四)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必须进行整理、分析,才能说明问题。而对数据的分析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统计分析。幼儿心理学研究中常用到两类基本统计方法:(1)用来描述和概括研究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如频次分析、平均数等;(2)用来推断研究结果的意义并从中引出结论的推理统计,如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五)检验假设与作出结论

通过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后,就可以得到本研究的结果。然后,将研究结果与已知的事实或理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并说明研究结果对研究假设的检验情况。如果先前的假设得到了证实,那么这个假设就更加可信了。例如,在“游戏对幼儿情绪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得出:在情绪表达与控制方面,参加了两周游戏活动的儿童(实验组)明显地优于没有参加游戏活动的儿童(控制组),这表明我们的研究假设得到了证实。假设的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形成

理论或定律。若假设没有得到证实,那么就要回过头来对研究程序的各阶段进行分析,看哪个阶段或哪几个阶段出了问题。若各阶段都没有发现问题,那么就要对研究假设进行修正。

作一个幼儿心理学研究课题只需经历上述五个阶段,但幼儿心理发展研究本身是没有终结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一个新问题,继而又开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五个阶段看做螺旋式的循环过程,每循环一次,我们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认识就更近了一步。

三、研究类型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属于发展研究。所谓发展研究就是从心理活动的过程研究它们的发展变化、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考察幼儿各种心理能力的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以及探讨幼儿各种心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上,幼儿心理学研究有别于其他心理学(如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因此其研究类型和研究模式有自身的特点。目前通行的幼儿心理发展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

(一)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考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短可至几周,长可至几年,甚至几十年。它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特色。婴幼儿心理的发展迅速,因而进行几周或者几个月的追踪研究也能得到非常有价值的成果。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是最早使用纵向研究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学家。他在三年内,系统观察其儿子每天的心理发展变化,并辅之简单的实验并就此完成世界上第一部经典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

纵向研究是在所研究的发展时期内对同一组被试进行反复观察和测量。它的优点在于:第一,被试是同质的(始终对同一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更为可靠;第二,通过对同一组被试的长期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因而能够系统地、详尽地考察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前一阶段发展与后一阶段发展的关系以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纵向研究设计的图解如图2-1。

图2-1纵向研究设计图解

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第一,被试一般较少,可能缺乏代表性;第二,研究时间较长,容易造成不可控的被试流失,同时不能避免时代变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第三,纵向研究一般需要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某些数据的可靠性和确切性。另外,太长的纵向研究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花费很高。不过,幼儿心理发展很快,在短时间内各种心理能力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因而我们作一些时间较短的纵向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例如,为研究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我们可以在幼儿园选取一组3岁儿童,每隔两个月进行一次测试,连续两年。我们就可以获得儿童3~5岁分类能力发展较详细的资料,可以分析出分类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高速增长期等。

(二)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是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和比较,探讨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例如,在“4~5岁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的研究中,我们就是采用了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测量了4岁、4.5岁、5岁、5.5岁四组儿童的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其结果分析了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发展水平和特点,并得出双维类比推理发展的“高速增长期”。横断研究设计的图解如图2-2。

图2-2横断研究设计图解

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第一,同时研究较大样本,被试更具代表性;第二,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省时省力;第三,由于研究时间短,因而结果受社会变迁的影响较小。因此,目前大多数幼儿心理学的研究都采用横断研究设计。它的缺点主要在于:第一,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即被试不同质),因而难于反映个体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第二,横断研究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心理发展的因果关系;第三,横断研究的取样程序较为复杂。

(三)聚合交叉研究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各有其优缺点。后来,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发展出一种新的研究设计──聚合交叉研究(aggregate-cross study)设计,它既克服了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的缺陷,又保持了两类研究的长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聚合交叉研究在目前发展心理学研究(包括幼儿心理学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和被广泛应用。

聚合交叉研究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考察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心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和发展,同时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例如要研究0~7岁儿童的记忆发展,我们可以取0岁、2岁、4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同时各追踪研究3年,其设计图解如图2-3。到研究完成,儿童分别到3岁、5岁和7岁。在这个研究中,0~7岁均已取样,同时研究时间又由原来的7

年减为3年。这样既达到了研究的目的,同时又节省了大量的研究时间。

图2-3聚合交叉研究设计的一种方案

四、常见的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者一般将实验设计区分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本书只讲幼儿心理研究中常见的几种真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就是能够提供完全控制内在无关变量的实验设计。在幼儿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真实验设计进行研究是检验实验效果的重要方法。在真实验设计中,研究者可以有效操作自变量,能有效地控制内在和外在的无关变量的影响,能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从而使实验结果能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在讲解各种实验设计之前,先介绍一下本书将采用的符号及其含义:

(1)X,表示一种处理,即研究者操纵或变化的自变量,在比较不同的处理时,以X0,X1,X2,X3…来表示不同的处理;

(2)O,表示处理前或后的一种测量;

(3)R,表示被试已被随机化选择、分配和控制;

(4)M,表示把被试加以配对;

(5)从左至右,表示时间的次序或先后;

(6)同一横行的X或O,表示这些X或O作用于同一组被试。

完全随机化设计是指从某一界定的总体中随机选取和分配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样本,然后根据实验的目的对各组被试实施不同的实验处理,以比较实验处理的效果。朱滢著:《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完全随机化设计是幼儿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它包括以下几种具体设计。

(一)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该设计是研究者在实验前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被试分为两组,并随机选择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控制组(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而控制组则不接受任何处理,它的基本设计模式如下:

R O1 X O2

R O3 O4

该设计的基本模式说明:R表示用随机化原则就被试分为实验组(第一行)和控制组(第二行);O1和O3分别表示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得到被试初始状态(实验前)的成绩;X表示对实验组进行的实验处理,它是由研究者操纵的;O2和O4分别表示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得到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后的成绩和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成绩。

对该设计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增值分数进行统计,即用实验组后测和前测的差异分数(O2-O1)与控制组(O4-O3)的差异分数进行比较,对两组增值分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的方法──t检验(参数检验)、U检验或中位数检验(非参数检验)。另一种方法就是协方差分析,该方法是将前测分数作为协变量,对实施实验处理前的组间差异进行控制和调整,以便使两组的后测成绩基本不受前测成绩的影响。

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基本控制了绝大多数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但被试前测的经验可能对后测产生敏感性,出现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影响了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

(二)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中,由于采用了前测,从而有可能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为了克服这个不利因素的影响,也可以考虑去掉前测,而形成另一种实验设计,即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其基本模式如下:

R X O1

R O2

该设计的基本模式说明:研究者根据随机化原则(R)将被试分为两个等组,并随机确定一组为实验组,给予实验处理(X);另一组为控制组(对照组),不给予实验处理。最后对两组进行同样的测验,以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测验分数(O1和O2)。对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所产生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比较简单,一般采用t检验(参数检验)对两组后测成绩进行比较,也可采用U检验或中位数检验等非参数检验。

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几乎具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所有优点。同时,由于两组被试没有进行前测,从而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实验外部效度的影响。没有前测,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又可以消除测验反作用效果的影响,这种研究设计在幼儿心理发展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

(三)随机化多组后测设计

在幼儿心理学实验中,一个处理因素(即一个自变量)可能同时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处理水平,例如游戏作为自变量,它可分为活动游戏、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三个水平。那么这种实验我们可以采用随机化多组后测设计,它的基本模式如下:

R X1 O1

R X2 O2

R X3 O3

该设计的基本模式说明:它与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被试的组数和自变量的水平个数。由于处理水平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此就应随机化原则分配三组或三组以上的被试。其中一组可作为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其他各组接受不同的处理;也可以几个组均接受不同的处理,然后对几个组进行后测,统计分析他们的测验分数。该设计所得的实验结果一般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若方差分析效应显著,可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从而确定哪些处理之间有显著差异。

2011-02-18 人教网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试卷编号:12 号 一、填空(1' x20) 1、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2、确定性原则是指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的()应合理适度。 3、遵循确定性原则选题,应注意具体明确、()、难以兼顾的三点要求。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文献是记录、()、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6、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可行性、()。 7、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访谈。 8、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定向性、价值性、()、新颖性。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观察计划和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观察类型、 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11、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

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12、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 )7 部分。 13、()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14、选定课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它包括两方面含义:()、选择进行时间研究的教育问题。 15、文献研究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保险系数相对较大和便于做纵向分析等 特点。 16.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中的抽样比率是样本容量与()的比率。 17、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18、一份完整的问卷由指导语、()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19、行动研究的四个基本途径是问题研究、合作研究、叙事研究、()。 20、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连续性;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三是探索()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响。 二、单选(1' x25)1、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经历的第三个时期是(

常用科学方法归纳

常用科学方法归纳 学术界对于科学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简明定义和说法,即使在不同版本的词典和辞书中,科学的定义也是公说公婆说婆。其原因大体上是因为科学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事物,涉及到科学哲学等很多问题。 但是,没法给科学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并不妨碍我们使用科学的方法去实践我们的理论,在这里对历史上出现的,如今还常常被我们用到的一些科学方法做一个简单的归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获得一些启迪。 1. 受控实验法 该方法于1590年由弗朗西斯·培根首先采用。 当我们研究某一课题的时候,实际情况往往十分复杂,结果通常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无法做研究的。 所以想到了简化系统模型的方法: (1)将众多因素设置为常量和无关变量,使得这些因素不会影响最终结果。 (2)定义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假定的原因变量,而因变量实验假定的结果变量。 比如:苹果落地,如何使用受控分析法得出:v=v(初始值)+at的结论? 首先确定无关变量:大气浮力,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物体的

性质和大小对下落速度的影响,风力作用……对于初始速度的选择,可以设置不同的实验组选择不同的初始值,所以初始速度也是无关变量。 其次,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该命题中,自变量是下落物体的时间,因变量是下落的最终速度。 现在,受控实验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用于建立众多的理论模型,再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 2. 必要重复原则 这个理念是1665年,由罗伯特·玻意耳提出的,即是:所有的实验结果必须可以重复检验,这样才能确保其真实性。 显然只有可以重复检验的结果,在实践中才有意义,不解释。 3. 采用随机化进行实验设计 我们在基因上就已经被设计为带有偏见的动物,而且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点会严重的影响我们对事物做出的判断以及我们对世界方方面面的体验。比如:男孩更喜欢汽车玩具,女孩更喜欢洋娃娃小熊等绒毛玩具,这样的差异在现代研究中,被认为是文化和玩具商的误导造成的结果。绝大多数地方冲突,也是由于人类的偏见性思维造成的,不管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还是印度语巴基斯坦;冲突中,对于谁挑起的矛盾,谁应该负责,谁应该作出让步,双方很少持有相同看法。 而随机化实验的目的,正是为了减少实验设计者和参与者的主观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C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B ) A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C )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 C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A)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D ) A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B )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D ) A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 A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C ) A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C ) A综述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B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4、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 C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 A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 16、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A) A结构式观察 B 非结构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1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A)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8、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B ) A洛克 B 裴斯泰洛齐 C 皮亚杰 D 陈鹤琴 19、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C ) A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0、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D )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21、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C )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22、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A)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等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马克思对此作了一个经典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件数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一)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资料是传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统。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未加入生产过程以前,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通过技术环节应用于生产或称,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管理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协调运转,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它具有能动性,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而“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管理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指的是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既要用于个人的生活消费,又要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还要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分配关系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的除此分配,以及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所作的二次分配。 生产关系系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又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奥古斯特?孔德首先提出,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 2。涂尔干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 3.韦伯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科学 4.索罗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5.格奥尔格?齐美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他反对实证主义,认为社会是独立于个人之上的真实存在的观点,也反对社会的抽象的和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观点,而主张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他于1908年和1917年先后出版的,《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和《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两本书,深刻地论述和研究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至1918年) 二、社会学的特征: 1。整体性:社会学从整体角度考察并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整体性是社会学创始人确定并为后人坚持的最基本的特点,所谓社会学想象力最重要的视角就是整体性。 2。综合性:两层意义: (1)社会这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相比,它不是专门研究一种社会现象,而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 (2)社会学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是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中去寻找规律性。 3.经验性: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 4.应用性: (1)社会学的知识非常贴近社会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着、体验着的,掌握了社会学帮助人们更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解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 (2)社会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全体成员所关注的

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

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范文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试卷1答案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类型及基本过程是什么? 答:教育研究是人们按照规划设计的步骤,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及问题,探求教育本质和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发展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类型:(1)按纵向层次,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如下层次:直觉观察水平;探索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2)按横向层面,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如下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研究课题;(2)研究设计阶段;(3)研究的实施阶段(4)得出结果阶段 2.教育研究问题有哪些来源? 答:从教育研究的实践来看,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从现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2.从已知的教育理论中探索问题 (1)从解之未尽的教育理论中演绎问题。(2)通过对现有理论的质疑提出问题。 3.从掌握的教育文献资料中寻求问题 4.从与专家的讨论和切磋中认识问题 5.从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中确立问题 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寻找问题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论述如何进行科学的教育实验设计。 答: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实验过程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包含了选定课题、提出假设、确定变量、实验设计等基本环节;实施阶段包含了变量的控制、操作、测量环节;总结阶段包含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2.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 3.控制无关变量。 为了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实验研究中需要对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教育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1)被试的态度因素,指被试的消极型和评价担忧型态度,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真实性。(2)被试的历史因素,指实验对象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会影响学生在实验中的行为表现。(3)生长与成熟因素,指实验期间学生身心的成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4)被试的缺乏,指由于一些学生因转退学、生病、经常性旷课等而不能坚持参加实验,也会影响实验的结果。(5)实验的处理与实施,由于各种原因,实验组的信息和程序会扩散到对照组,使对照组实际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实验处理,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显着性。(6)测量安排,由于前后测量的迁移作用,可能会造成高估实验效果;另外,各次测验在时间、地点以及施测人员安排上的差异,也有可能造成对结果的影响。 无关变量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控制:(1)消除法。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影响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主要、最理想、最基本的方法。例如,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可以采用双盲程序,即被试和实验者都不了解实验的目的、设计等。(2)恒定法与平衡法。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概述 教育: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教育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内涵、对象及特征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者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计划、有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揭示教育 规律、发展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教育研究的对象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活动,有学者分为:理论形态及实践形态两种。 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复杂性(教育活动的首要特征)、境域性(特定情境,不可复制性)、整合性(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优化)、模糊性(有些不能用数字来表达)、两难性(理论 与实践不一)。 三、教育研究的特征 教育研究: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征:1.目的在于探索规律,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研究的问题表述明确、界定清晰、并有可检验的研究假设;3.研究方法设计严谨、操作规范。 4.研究结果具有创新性,应对原有研究有所突破。 (二)科学研究的独有特征: 1.综合性(不仅考虑教育内部问题,还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诸多因素) 2.长期性(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工作,现实的教育问题) 4.群众性(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结合,才能真正的有教育研究) 5.伦理性(遵守道德原则及规范)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类型 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和预测研究(研究目的不同) 基础研究:较强理论、直接在某个领域增添知识、提高认识的研究,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应用研究: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在于将基础的理论用于实践,它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 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教育价值作出判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预测研究:在于分析事物未来的发展,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二、直觉观察水平的研究、探索研究水平的研究、迁移推广和理论水平的研究(研 究水平和层次的不同) 直觉观察水平:回答“发生了什么?”。 探索研究水平: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迁移推广水平:回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生同样现象吗?“ 理论水平研究:回答”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三、定量及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试 题及答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B D A C A D A A B B D C C B D D D B B 正确 按照提出问题的结构程度(主观、客观)可以将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半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三大类。

按研究者对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将访谈分为开放式访谈、半开放式访谈、封闭式访谈。 就研究主体而言,倡导“行动者合作研究” 正确 (一)第一环节:计划(二)第二环节:行动 错误 因变量的测量一般包括前测和后测两部分。 正确 追溯法是指利用已有的文献末尾所附的参考文献目录提供的线索,追溯查找相关文献的方法。 正确 (一)定性分析 的特点1.强调整体观和事物质的规定性 正确 4、就研究过程而言,强调“在研究中行动”,体现了其反思性 正确 一、教育实验研究法及其特征(一)主动操纵和控制实验变量 正确 教育调查法指研究者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自然条件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材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育实际,发现存在问题,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错误 现状调查属于描述性调查,主要是调查某一类教育现象目前的状况和基本特征,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发现现存的问题或寻找一般数据。 就研究结 果而言,是

“行动的改进与发展”,(正确) 标准差是最常用的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差异量数,反映了各变量值与平均数的平均差异。 调查表根据其说明事项或分组比较事项的多少可以分为单项表和复合表。 正确 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样本平均数用(读杠)表示。它是用以度量连续变量次数分布集中趋势最常用的集中量数。 错误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它的选择是否恰当,关系到文章检索的概率和成功引用率。 (错误) (一)第一环节:计划 (二)第二环节:行动 (三)第三环节:观察 (四)第四环节:反思 正确 单组实验设计是用单一实验组为研究对象,实施某一种或多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错误 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现象等)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或属性,进行单独的考察,从而认识各部分性质和特点的方法。 错误 (Kert Lewin)将其定义为“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 错误 (二)按照教育行动研究水平分类,可分为技术的行动研究、慎思的行动研究、解放的行动研究。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之一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原理 一、选择题复习要点: 1、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反对中世纪的教条主义,认为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不能胜任从实验到公理的科学发现任务,必须 以归纳法取而代之。这种方法突出了经验的积累和分析,强调科学方法的经验性质。p7 2、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未知的探索,对原有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 所突破。P3 3、比较研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彼此有关系的事物甲乙对照分析,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 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P19 4、著名的教育家杜威(1859-1952)强调必须从教育实验中建构理论并亲自主持了长达8年之久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的教育实 验。P11 5、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收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的教育问题,这种研究方法是描述研 究。P 19 6、实验研究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设验证假设的环境和条件,主动地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 素的干扰,从而探索教育活动相关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P 19 7、某教授在长沙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提高英语成绩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它城市甚至一些乡村的中小也想开展 这一研究,该教授决定选择一些乡村小学继续开展研究。后面的这一研究属于迁移推广水平的研究。P 23 8、根据研究的目的或目标不同,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P 17 二、填空题复习知识点 1.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P 2 6.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P 13-14 2.依据教育研究的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性研究、比较与评价研究、预测研究。P 18 3.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具有创造性。P 49 三、名词解释 1.文献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籍,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磁带、幻灯片、缩微胶片、信息自动化系统等。P47 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一、选择题复习要点: 1.依据学习成绩把全校400名学生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各100人,并编写号码(从1到100),然后从每一个等级群体中随机抽取20人进行问卷调查,这种抽样叫做分层随机取样。P 77 2.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检索的起点,按照从现在到过去(如由2009到2005年)的时间顺序去查询教育文献的检索方法,我们称之为逆查法。 P54 3.在全省范围内,随机抽取20所小学进行调查研究,这种取样方法称之为整群随机取样。P 77 4.描述研究、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一般不少于100,要求占总体的10%。P 76 5.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检索的始点,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的方法是逆查法P 54 6.以下有关文献研究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具有个人研究的局限性 P 47 7.以下不属于课题选择原则的是教育性原则P 35 A.教育性原则B.创新性原则C.可行性原则D.需要性原则 二、填空题复习知识点 1.选题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P33 2. 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检索的起点,由现在到过去(如由2009到2005年)查询教育文献的检索方法,我们称之为逆查 法。P54 3. 选定教育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研究的问题要有可行性,可行性包括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和时机问题。P36 三、问答题: 1.研究课题的产生有哪些途径?P39 2、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P34-35 第三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 一、选择题: 1.根据观察的情景条件来划分观察的类型可以分为自然情景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P 101-102 2.有的老师在参与教育研究的活动中,特别注意观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趣事,尽管不是天天都有时间来记录,也不只是针对某一个学生,但是这些趣事对于他们以后撰写论文提供了有价值事实资料。这些老师的观察记录方法可以称为轶事 记录法。P 115 3.在一次20分钟的语文抄写字词的学习活动中,观察者分别在1-5分钟、5-9分钟、10-15分钟、16-18分钟、19-20分钟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包括认真书写的人数、作小动作的人数、说话的人数、完成作业的人数。这种记录方法称为 时间取样法。P 116 4.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对其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P 83 二、填空题复习知识点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1、教育研究的对象p4 (1)有学者认为是人; (2)有学者认为是任何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的活动; (3)也有学者认为是研究现象及其规律; (4)更多学者认为,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因为“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研究”,有了问题才能引起人们对它的研究,没有问题的研究或者虚拟问题的研究都不是真正的研究。(教育问题是实际教育结果与期望教育结果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2、教育研究的特征p5 (1)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 (2)自身的特征: ①教育研究基础的包容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而教育问题本身常常是复杂的与整合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这使得教育研究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②教育研究过程的实践性:教育研究面向的是教育实际问题,是关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③教育研究结果的后效性:教育研究的结果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积累和检验的过程,研究具有后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的整合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人的教育问题,涉猎面复杂,不可能按照研究者主观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孤立、封闭或纯化,需要整合质性和量化的研究方法进行 3、教育研究的分类p7 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 文献研究、田野研究和实验室研究 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 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超前预测研究 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 4、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 (1)区别: ①方法:定量研究采用的是量化、演绎的方法,以验证假说为目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注重实验—设计—控制,强调预先设计和标准化研究程序; 定性研究采用质性、归纳的方法,详细地记录每个个案,然后分析资料,加以概括,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解释主义,注重观察—参与,强调应在自然情境中进行。 ②目标:定量研究的出发点是提出假说并努力验证,注重演绎,追求教育现实的普遍性; 定性研究的目标大多是从资料中归纳概括自己的结论,建构自己的理解,注重归纳,研究结论一般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 ③在定量研究中,创造性的工作先于实际工作,创造性的工作在于收集数据前精心的设计;在定性研究中,进入现场后才开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是在收集资料之后进行的。 ④定量研究者着眼于发现、阐明客观事实,旨在确定关系、影响、原因,外显的行为结果是研究的焦点; 定性研究者着眼于个体如何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和现实,旨在理解教育现象,,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⑤定量研究通常是用测量或观察量表(或二者兼有)来描述行为; 定性研究用语言来描述行为。

科学研究方法

班级:纺研1301 姓名:钱幺学号:1330011050 科学研究方法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掌握了种种方法和工具。科学方法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正确的方法源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历次科学革命和技术变革的发生, 都伴随着方法的跃升和扩展。学习和借鉴成功者的方法, 使我们能够获得启示;有效地使用方法, 使我们少走弯路;具备多种方法运筹帷幌, 利于达到预期的目标。 “方法”源于希腊文,是“沿着”和“道路”的意思,指的是解决问题的道路和方式, 达到目的的手段, 因果间联系的程序,等等。作任何一项工作, 都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方法的正确与错误, 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成败。方法选用的得当,就可以以最短的时间, 最少的人、财、物力的消耗, 获得最大的效益。 从古至今,方法问题一直是人们注意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将方法的作用形象的比喻为过河的桥梁和渡船。历代的哲学家、科学家都对方法作过探讨和归纳, 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弗兰西斯·培根创始了近代归纳法, 提倡从事观察和实验, 重视事实, 崇尚归纳, 并注重研究科学方法论, 他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马克思曾评价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但是他却轻视演绎、推理和数学。笛卡尔在哲学上是唯理论的代表,他在反对经院哲学的同时, 激烈的批判经院哲学烦琐、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方法。笛卡尔提出了唯理论的演绎法。他也重视科学的观察和实验, 认为观察和实验给人们提供了原始前题的必要素材, 并能检验用演绎法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伽利略被人们称为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奠基人,他主张将力学实验与数学方法相结合, 而取得了物理学研究的新成果, 为力学及其它科学开拓了研究的新天地。他的研究方法被牛顿等近代物理学家所继承, 创造了经典力学, 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由于力学和其他科学以及生产实践的需要, 使数学家去寻求新的数学工具, 微积分由此而产生。他的研究方法使人们从中世纪经院式的演绎法的死胡同摆脱出来, 对创立实验科学和以后的科学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培根、笛卡尔、伽利略等人, 提出的新的哲学和科学方法论, 对以后的科学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根据科研方法的类别,常用的科研方法可分为三类:

常用的科研方法

常用的科研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手机有关研究对象显示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是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性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2、启发人们的思维。3、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

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认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五官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1、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2、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3、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4、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人类的各项社会实践总是处于历史进程的发展之中,社会的发展时时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这是任何社会变革和发展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的社会已经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如: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层次结构、类别结构研究。基础教育质量规格的指标体系、基本要求与地区差异研究等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教育理论研究课题是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各学科理论发展与构建中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客观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扬弃,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例如:现代教学论的范畴与体系研究,教学过程中主客体问题研究,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变化研究,等等。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置身于教育实践与理论思考的研究者对各种教育问题的观察反思,并试图形成较为完整的理性化解说,事实上形成了教育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研究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是要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二是要从争论中发现问题。例如,如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形成及矫正等等。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有研究价值 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

新,有新意和时代感,这样的选题才能够体现应有的价值。衡量选题有无意义及意义大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所选择的问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二是所选择的问题是否根据教育科学发展本身的需要,能否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选定的研究课题要有科学性,既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科学的实践基础。选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问题要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定的研究课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要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作为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针对性。而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深入研究的依据。应该看到,选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研究问题一定要具体、适度,研究范围要明确界定,宜小不宜大,所含的研究问题要明晰,不能太笼统。初步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空泛、笼统,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分解,把一个大的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即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的基础上选题。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它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第一,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案具有科学上的可行性。第二,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的学识、能力、精力、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第三,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