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感冒分型及对症用药 文档

中医;小儿感冒分型及对症用药 文档

中医将小儿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以及暑邪感冒三型。

阵、痰清稀易咳出、舌苔薄白。这种情况下适宜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例如小儿感冒冲剂、小柴胡颗粒等。

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这种情况下适宜用辛凉解表的中成药,例如抗病毒口服液、复方板蓝根颗粒、银翘解毒丸等。

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这种情况下适宜用清暑解表药治疗,例如藿香正气丸、草药可用新加香薷饮加减。

名中医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十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十四个秘方内科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秘方(14首) 1.1特效感冒宁 【来源】宋健民,《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苏叶、薄荷、藿香、防风、荆芥各10克,金银花12克,苍术、黄芪各10克, 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日服3次。第1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取 100毫升左右。第2次用清水12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两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 早、中、晚温服。一般3剂、重症6剂即可。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给每个 病人服用即可。小儿用量酌减。 【功用】解邪固表。 【方解】本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汤”的方义而组成。九味羌活汤是按六经而用药,本方 是依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邪而立方。感冒虽系小病,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

散,常常反复发作,遗留后患,亦即古称:“伤风不醒便作劳也。”风为外邪之首,故先用 防风、荆芥以祛风;再用苏叶以散风寒;薄荷以解风热;藿香以化湿邪;金银花以清暑火; 甘草润燥而和诸药;黄芪以益气固表,使邪去而不复发也。 【主治】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痛,痰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 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适用于普通型、肠胃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习惯性感冒,并 有预防作用。 【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蚕6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贝母10克,清稀者 加半夏6克(制),陈皮9克;头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 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叶1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3剂即愈,重症可继服3剂。尤以肠胃型感冒者疗 效尤佳。 【附记】本方是取九味羌活汤之意,采用海藏神术散及玉屏风散等方加味而组成。通 过临床反复验证,疗效满意。 1.2辛温解表汤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 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 年制订的 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 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持续< 60ml/min · 1.73m2≥3 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 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CKD-3期: GFR30~59ml/min ·1.73m2,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2.CKD-4期: GFR 15~29ml/min ·1.73m2,临床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3.CKD-5期:GFR <15ml/min ·1.73m2,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1.脾肾气虚证: 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 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 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气阴两虚证: 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

防治小儿感冒的中成药

防治小儿感冒的中成药 中成药剂量小,疗效高,小儿感冒服用方便。常用者有: (1)九宝丹具有发汗解表、止嗽化痰、健胃消食的功能。主要用于风寒感冒,症见怕冷发热、头痛肢酸、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等。每服1丸(每丸3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周岁以下小儿酌减。 (2)妙灵丹具有清热解表、止咳化痰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风邪、肺胃蕴热引起的头痛、发热、怕冷、无汗或微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咽喉肿痛、气促作喘、口渴、面赤唇红,甚至高热不退,出现惊风抽搐等症。此丹是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咳嗽痰多的常用成药。每服1丸(每丸重1.5克),日服2次,薄荷煎汤或温开水送下。 (3)回生救急散简称救急散,大瓶重3克,小瓶重1.2克。该药具有清热解表、镇惊化痰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内有积热、伤风感冒引起的身热无汗、咳嗽痰盛、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烦躁不安,甚至惊风抽搐等症。是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常用成药。尚可用于流感、肺炎喘嗽、隐疹不透、急热惊风等症。每用0.6克,日服2次,温开水冲服。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4)小儿保元丹具有清热解表、镇惊化痰之功。适用于小儿感冒风寒、痰热内闭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鼻塞不通、流清涕、咳嗽痰盛、气促作喘、面赤唇红,甚至高热不退、烦躁不安、神昏抽搐等症。是治疗小儿感冒未解、里热炽盛引起的高热喘促为主症的常用中

成药。每服1丸(每丸重0.9克),日服2次。薄荷、钩藤煎汤或温白开水送下。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5)小儿感冒冲剂能够清热解表,主要用于小儿感冒发热,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均可应用。每袋24克,1岁以内每袋分4次服,1~3岁每袋分3次服,4~7岁每袋分2次服,8~12岁每袋1次服,日服2次。温开水冲服即可。 (6)小儿至宝锭简称至宝锭,是治疗小儿感冒夹滞的常用成药之一。该药能够清热导滞、祛风化痰。适用于外感风寒、停食停乳引起的发热、咳嗽痰多、呕吐恶心、不思饮食、大便酸臭、手心发热、烦躁不安,甚至神昏抽搐等症。蜜丸,每丸重1.5克,每服1丸,日服2次,焦三仙煎汤或温开水送下。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7)香苏正胃丸又称香苏正胃丹。亦为蜜丸,每丸重1.5克,是治疗小儿暑湿外感兼夹伤食停乳的常用成药。该药具有解表和中、消食行滞的功能。只要是夏暑季节贪凉饮冷所致的发热怕冷、呕吐、腹泻、不想吃饭、尿少、腹痛、腹胀等症,均可应用。每服1丸,日服2次,用温开水送服。周岁以内小儿用量酌减。 (8)牛黄镇惊丸是治疗小儿感冒夹惊的主要成药之一。为蜜丸,每丸重1.5克。该药具有清热镇惊、散风化痰的功能。适用于小儿素有内热、感受外邪、痰热内闭引动肝风所致的头痛无汗、高热不止、痰涎壅盛、气促作喘、烦躁不宁、睡中惊惕,甚至神志不清、手足抽搐等症。每服1丸,日服2次,薄荷煎汤或温开水送下。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方法 一、服用中成药治疗小儿感冒 1、风寒感冒:常表现为发热较轻,不出汗,畏寒怕冷,喜欢让 妈咪抱在怀里。同时,宝宝流清水鼻涕、咳嗽阵阵、痰清稀易咳出、舌苔薄白。可使用小儿感冒冲剂、午时茶、柴防冲剂等药物,剂量 遵从医嘱。 2、风热感冒:常常发热较高、汗多、口唇红、咽干痛,鼻塞有 黄鼻涕,咳嗽声音重浊,痰少不易咳出,舌苔黄腻。可使用小儿清 热解毒口服液、板兰根冲剂等药物,剂量遵从医嘱。 提示:有的家庭备有“小药箱”,孩子感冒了不到医院看,拿家里储存的感冒药给孩子吃,或者自己到药店给孩子买药吃,这样做 很危险。 二、中医推拿治疗小儿感冒 儿童感冒可选用推攒竹、揉太阳、清天河水三种手法进行按摩治疗。风寒感冒者加推三关;风热感冒者加推脊。其中,清天河水可宣 肺清热;推攒竹、揉太阳可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发 汗解表,驱散风寒;风热者加推脊柱以清热解表。 1、小儿患感冒以后,会使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并发 细菌性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小儿肺炎,患儿多有高烧持续不退,咳嗽症状加重,很快出现青紫和呼吸困难症状,应引起家长的注意。此外,患有其他疾病的小儿,如再得感冒,可加重病情。 2、小儿高烧不退,有些家长听说激素能降温,于是给孩子口服 激素,有些医院也采取这种方法。这是错误的。对于激素要慎重使用,因为激素可以使感染扩散,使病情加重。我们可能采用物理降 温法或解热镇痛药物来降温。

3、小儿流鼻涕较多时,要用软毛巾或纱布轻轻擦拭,有较硬的 鼻痂不可用手挖,要用棉签涂上红霉素软膏,待鼻痂软化以后,用 棉签轻轻蘸出。这样可防止感染。 4、室内要经常通风,空气新鲜。孩子的被不要太厚,孩子用过 的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大人与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隔离措施,防 止感冒在家庭中传染。 小儿感冒能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小儿感冒不能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因为它们的病原体不同。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在疾病早期也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具有流行性,在春冬季节常见,也可散发。 小儿感冒能引起麻疹? 因为两者的病原体不同,所以,感冒不能引起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有接触史,上呼吸道炎症症状要比感冒重,在口颊 粘膜上有柯氏斑,为白色斑点,直径约o.5一l厘米,有时有红晕 围绕。 小儿感冒能引起心肌炎? 小儿患了感冒,病原体侵入体内,不仅可引起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同时也能出现心肌的炎症反应。多在感冒时或感冒后13周,出现胸 闷/L,悸、乏力、心前区疼痛和心律不齐,严重者还可出现急性心 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检查、治疗。 小儿感冒能引起肾炎? 通常所说的感冒即指急性鼻咽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等。另外,在健康小儿的上呼 吸道内,亦有一些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存在。在正 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不引起疾病,但在感冒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即可侵入体内,引起疾病,加肾炎。 猜你喜欢: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一、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中医学经过历代医家几千年的不懈努力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数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和香港奕世堂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究成功的纯中医六逆重生疗法疗法,对现代医学临床治疗肾衰竭、尿毒症产生颠覆性影响,解救了不计其数的肾衰竭病人,让更多的病人免除了透析、换肾的痛苦。 慢性肾衰古中医文献没有专门论述,但从文字描述的症状、表现特征及发生过程来看,可贵类以现代医学的“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呃逆”的范畴。历代医家对肾衰竭的论述:《黄帝内经》:“肾病者,腹大胫肿,咳喘身重”。张景岳:“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本破难堪,必致危殆。”…….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内在因素:肾虚为本,各种慢性肾脏疾病久治不愈,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涉及脾、肝、心、肺四脏,久治不愈所致,是发病的先决条件; 2、外来因素:指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劳倦过度、情志失节、失治误治,是疾病发展恶化的诱发因素;肾元亏虚则阴阳气俱虚,卫外功能下降,易招外邪;无论劳心劳力皆可伤及五脏,令其虚损加剧;情志失节则周身气机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而损伤脏腑。 二、病机: 总论:慢性肾衰竭虚实错杂、本虚标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本虚指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标实指本虚前提下水湿、痰浊、淤血等毒邪蕴蓄。脾肾衰败,五脏失调,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是其证候特点;结局往往是阳衰阴竭,阴阳不相维系而离决。辩证首当明辨虚实,本病无论处于何阶段,具为正虚,所以应辨别阳虚、阴虚、气虚、气阴两虚之各异;正虚多夹实邪,当辨外感、痰热、水湿、湿浊、湿热、淤血、风动之偏盛。 (一)正虚为本 正虚指气、血、阴、阳不足,其中气血双亏临床普遍存在。阳虚表现为脾肾两虚,阴虚表现为肝肾亏虚,但阴阳互根,故互相影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表现为阴阳俱虚。 (二)邪实为标 1、湿浊内盛:正气不足,肾之亏虚、气不化精、湿浊内生、湿浊上逆、湿浊泛滥而发生临床诸症。脾肾阳虚则浊从寒化为寒湿瘀阻,肝肾阴虚则浊从热化成湿热浊毒。湿浊内蕴,郁久化热,湿热互结。湿热之邪始终贯穿本病。慢性肾衰竭湿热形成或因外感水湿,或因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内生,或因正虚复感外邪与内湿相合,郁而化热,或温补太过气化之机不行,水湿无以宣行,内蕴成湿热。在慢性肾衰竭病理中,湿热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内蕴之湿蕴久,渐以热化,无形之邪热与有形之湿相合,湿热逗留三焦,损伤脾肾气阴,升降开合失常,精微不攝而出,水浊反而潴留,湿浊不得泄,充斥中焦,清浊相干,导致SCR\BUN升高。 2、淤血内阻

小儿发热辨证论治

临床治疗小儿发热多以外感、内伤两大类辨证论治。 外感者,发病急,病程短,治疗以驱邪为主要法则,邪去则热退。一般在发热时常伴恶寒,其寒虽得衣被不减,此为外感发热之特点; 内伤发热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不伴恶寒,若有恶寒则会得衣被而减,治疗当顾及阴、血、正气,即驱邪不忘扶正之意。 (一)外感发热 1 伤风发热:由外感风邪而引起。其症恶风,有汗,身热,轻咳流涕,舌苔白薄,脉象浮缓,法当祛风解表。方以杏苏饮、葱豉汤加减。药用苏叶、桑叶、杏仁、甘草、桔梗、陈皮、豆豉、生姜、连翘。 2 伤寒发热:由外感风寒而引起。其症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周身酸痛,鼻流清涕,咳嗽,舌苔白薄,脉象浮紧。法当解表散寒。方以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甘草、桔梗、生姜、葱白、白芷等。虚者加党参,高热者加柴胡。 3 风温发热:感受风温之邪而引起。其症发热,微恶风,不恶寒,轻咳,口渴自汗,舌质红,苔白薄黄,脉浮数。法当辛凉透表,发热甚者用辛凉重剂银翘散加减。药用芥穗、薄荷、甘草、桔梗、牛蒡子、豆豉、银花、连翘、黄芩、葱白、芦根。咽痛者加山豆根、干青果;低热而咳嗽重者,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菊花、甘草、桔梗、杏仁、豆豉、薄荷等。 4 伤暑发热:由于酷夏暑热所伤而引起。其症发热,头晕重,身困倦,口渴自汗,或汗不第二卷362出,舌质红,苔白滑,脉浮濡而数。法当清暑解表。方以新加香薷饮加减。药用香薷、藿香、炒扁豆、厚朴花、银花、连翘、黄芩、滑石、甘草。表虚者加南沙参;呕吐者加陈皮、姜半夏、川黄连;腹泻者加白术、茯苓、焦三仙等。 5 伤营发热:由于温热病由气分入营血所致。其症发热,烦渴喜饮,不恶寒,有汗,时有谵语,精神倦怠,目喜闭不开,舌质红绛,苔光少,脉细数无力。法当清热滋阴和营血。方以清营汤加减。药用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川黄连、银花、连翘、丹皮、南沙参、鲜菖蒲、鲜荷叶、西瓜衣等。 6 湿温发热:由于湿温之邪不能发越于外所致。其症发热或发热午后较高,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不饥不渴,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细滑而濡数,法当辛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方以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滑石、竹叶、姜半夏、通草、黄芩、厚朴花、大豆黄卷、连翘等。 7 黄疸发热:由湿热郁于肝胆所致。其症发热无汗,头晕,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白,小便深黄不利,面目及一身发黄,舌苔黄或腻,脉浮滑而数。法当清热利湿退黄。方以茵陈蒿汤、四苓散加味。药用茵陈、炒栀子、黄芩、生大黄、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车前子、藿香、板蓝根、焦三仙等。

小孩感冒发烧中医治理

小孩感冒发烧咳嗽 一、给母亲的两点建议: 刚才看了这位妈妈的帖子,我想给天下的母亲提两点建议: 1、孩子感冒发烧了,不要急着送医院,尤其不要急着输液、用抗生素,这样做弊病很大。孩子得病发烧不要完全看成是坏事,有时还是好事。 2、中医有很好的治疗感冒发烧咳嗽的方法,但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要分表里寒热虚实,平常多观察孩子的生活习惯,弄清楚孩子的体质,属于火体还是寒体,还要看是气候突然变冷还是变热引起的感冒,一旦选择用中药,就能够有的放矢。 二、为什么叫感冒 问:发烧、怕冷、头痛、咳嗽为什么叫感冒? “感冒”这个病名,中国古代就有了,最早出现在北宋医书《仁斋直指方·诸风》:“感冒风邪,头痛发热,咳嗽声重”,感冒的意思,是指人体“感受”到了外来风邪的“冒犯”。感冒多数是在气候变化大,加减衣被不慎时所导致的,中医属于“外感病”,历史上又叫做“伤寒”、“伤风”等。 天气变冷的时候得的感冒多半是风寒感冒,天气变热的时候得的感冒多数是风热感冒,属于火体的小孩容易得热感冒,属于寒体的小孩容易得寒感冒。因此,要弄清楚你小孩感冒的性质,既要观察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变热还是变冷,又要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属于火体还是寒体。才能够辨别冒犯身体的是风寒之邪,还是风热之邪,孩子表现出来的证候是寒证还是热证。 三、感冒为什么会发烧 问:感冒了为什么会发烧? 发烧既是一种病理状态,又是一种生理状态,是好事,是人体抵抗疾病的表现。人体感受到了风邪的冒犯,有外来的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了,强大的免疫机制马上发挥作用,自动提高体温,让体表的汗孔闭塞,不出汗,使热不能散发出去,同时,给身体发出信号,使你感到怕风、怕冷,提醒你加衣、盖被子,以保暖。 问:发烧还有好处吗? 有!体温升高的结果,有三大功用,一是加强了白细胞的活动能力和吞噬能力,二是不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三是加速了新陈代谢,使体内的毒素迅速排除。感冒不发烧只怕冷的人,是坏事,多半见于身体衰弱的老人,免疫功能不起作用,身体反应迟钝,可能就

32肾病科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慢性肾衰[参照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 诊断依据:慢性肾衰是指由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无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衰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肾脏病组织2012年发布的《KDIGO-CKD指南》。 慢性肾脏病定义:1.肾损害≧3个月,肾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GFR降低,表现为以下之一:病理异常;或有肾损害指标,包括血或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73㎡≧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 病期诊断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分为: 1.CKD1期 2.CKD2期 3.CKD3期 4.CKD4期 5.CKD5期 (二)证候诊断 1.正虚证: (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

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标实证: (1)水湿证:面肢浮肿,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缓。 (2)湿热证:头重而沉,胸脘烦闷,口苦口粘,纳呆泛恶,尿色黄赤混浊,或灼热涩痛,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血瘀证:肢体刺痛、麻木,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肌肤甲错,口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结代。 (4)溺毒证:呕恶纳呆、口有氨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衄血或便血,舌苔污浊垢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正虚证 (1)脾肾气虚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味。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茯苓、山萸肉、菟丝子、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实脾饮合肾气丸加减。熟附子、白术、茯苓、党参、干姜、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菟丝子、巴戟天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黄芪、山萸肉、党参、熟地、淮山、茯苓、丹皮、首乌、菟丝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山萸肉、熟地、淮山、茯苓、丹皮、女贞子、旱莲草、白芍、泽泻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5)阴阳两虚 治法:阴阳双补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合二至丸加减。肉桂、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茯苓、泽泻、淮山、女贞子、旱莲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小儿常见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 (一)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汗证 【概述】 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安静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较多者为自汗。汗证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尤其平素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婴幼儿睡后头部微有汗出,以及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乳食过急等导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见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载。【病因病理】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和,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疏松,则常汗出较多,形成汗证。此外也可因调护失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诊断要点】 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安静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较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染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 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容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脾气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甚。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反复感冒。舌淡苔白月永细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倦,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倦,纳呆食少。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细软。 证候分析:素体气阴两虚,或病后失调所致,气虚不能敛阴,阴虚生内热,逼津外泄,故见汗出,且盗汗、自汗并见。气虚则体弱神萎;阴虚则手足心热,口干低热。汗为心之液,汗出耗伤心血,血虚而心烦少寐。舌淡少苦,花剥苔,脉细软,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中医谈小儿感冒及治疗方法

小儿发热的原因 小孩子发热主要是由于各种诱因(如受凉、食积、中虚等)导致阳气在体内郁滞,不能正常宣发流动而引起的。常见原因多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内因引起的发热主要有三种:一是手厥阴心包经相火不降,特点是手心热;二是足少阳胆经相火不降,特点是头身热;三是食滞内热,特点是全身热。对于第一和二点原因引起的发热,多无明显诱因,宝宝常常无缘无故就病了,或者现于宝宝过于劳累之后,根源是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补中气就好了,最平稳的方法就是喝白糖水或黄豆浆。对于第三点原因引起的发热,多现于宝宝饮食过量,或者平时就有食滞,只要消食导滞就好了,最平稳的方法就是用淡豆豉煮水喝。外因引起的发热分为伤寒(包括伤风、伤寒、伤湿、伤燥等)和温病两类。外因发热其实也可先按照内伤发热的方法来治疗(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详说了),一般情况下只要能及时处理,都能有很好的效果。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或效果不好则需要配合以下方法: 伤风引起的发热,是风邪引起肝木(主荥血)的疏泄过盛所致,多伴有鼻塞、流涕、干呕、出汗、怕风等症状,用桂枝汤治疗,或用黄豆、黑豆浆等。 伤寒引起的发热,是寒气引起肺金(主卫气)的收敛过度所致,多伴有头痛、身痛、无汗、恶寒等症状,用麻黄汤加减治疗,或用葱豉汤、生姜红糖水等。 伤湿引起的发热,常在淋雨或洗澡后出现,多伴有受寒症状,用上述

伤寒的方法,加上茯苓、泽泻等渗湿药。 伤燥引起的发热,常在秋季出现,多伴有干燥症状,用人参败毒散效果最好。温病发热,其实应属内伤发热,是在中虚不足的情况下伴有肝胆相火上逆的症状,宝宝多表现出精神不足、困倦嗜睡等症状,只要舌胎不厚腻脉大的用乌梅汤治疗,脉小的用三豆饮加减治疗。 小孩子发热时,不要太紧张,急着用退烧药或抗生素都是错误的,对小孩子的体质损害很大,很多宝宝退热后出现腹泻、厌食、出汗、遗尿、甚至惊厥等,都是发热处理不当的结果,所以千万要注意。先认真回忆可能引起宝宝发热的原因,然后根据表现出的不同症状选择试用以上方法,配合小儿推拿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办,只要宝宝手脚是温的,就不用太担心。如果小孩子精神可以,饮食也正常的话,都可以先试用这种方法——1、用10克冰糖或10克白糖和20粒黄豆煮水一点一点喂给她喝,不能加盐; 2、同时配合以下治疗发热的小儿推拿常规方法: 第一:顺时针揉按大拇指指腹500下,注意这里是揉按不是推,第二:食指的指腹,从食指的指根往指尖方向推300下, 第三:无名指的指腹,也是从指根往指尖方向推300下, 第四:在前臂内侧(即手掌这一侧),从腕向肘窝方向推800下。这些方法,对刚开始发热就及时处理效果很好。小孩发烧的原因比较复杂,如果出现手脚冷或其他症状,最好还是找医生诊治,不要耽误了病情。

中医说小儿感冒(精)

中医说小儿感冒 中医把上呼吸道感染称为“感冒”,感冒属于外感病的范畴。认为发生感冒是因为“小儿形气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的缘故。按中医理论来说,小儿既是“稚阳”又是“稚阴”之体,虽然人体必需的阴阳全都具备,但是还不充足,因此“形气不足”,也就是说小儿没有发育成熟,各个系统还需要蓬勃生长,因此,“卫外”的功能薄弱,小儿极易受寒、热、暑、湿、燥、火等六淫外邪的侵袭,遇到气候稍有变化,六淫之邪就会趁虚而入,小儿就可能感冒了。小儿感冒累及全身 小儿感冒是学龄前儿童常发病和多发病,临床轻症主要表现为流清鼻涕、鼻塞、喷嚏,也有的流泪、微咳、或咽部不适。 从现代医学来看,如果感染涉及到鼻咽以及咽部,常伴有咽痛、发热、扁桃体炎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和增生,有时淋巴结肿大,发热可以持续2-3日甚至一周左右。 有的孩子还可以表现出高热、呕吐、腹泻。因为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因此高热可以引起惊厥。 辨证治疗小儿感冒 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中医认为小儿感冒后表邪极易化热入里,所以孩子既可以表现有感冒的表证,也会出现内热

的症状。而小儿脏腑娇嫩,根据脏腑辨证表现为肺常不足、脾常虚、肝常有余,因此出现夹痰、夹滞和夹惊等兼证。所以治疗用药也就不一样了。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辨证论治。 根据小儿感冒的“型号”,合理用药 感冒一般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若伴有兼证则为:感冒夹痰、感冒夹滞、感冒夹惊。 ●风热感冒 主要症状:怕风、有汗或无汗、头痛、结膜充血、鼻塞流脓涕、打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口渴咽痛、咽红或肿、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 治疗方针:需要疏风清热,宣肺解表。 用药:宜用辛凉解表的药物,如:维C银翘片、银翘散、桑菊感冒片、板蓝根冲剂、小儿清咽冲剂、风热感冒冲剂、感冒退热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风寒感冒 主要症状:多见于感冒初起,发热怕冷(以怕冷为主甚至寒战)、精神倦怠、发热较轻、无汗或微汗、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有痰、痰液青稀、咽喉发痒不欲饮、咽红不显著、舌苔薄白。 治疗方针:需要疏风散寒,宣肺解表。 用药:宜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防风通圣散、乔防败毒散、感冒软胶囊,风寒感冒冲剂、小儿清感灵片。

慢性肾衰竭有哪些类型

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来说,多数都不了解这个疾病,其实在临床中,它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达到终末期的表现,肾功能接近正常人10%左右时,出现一系列综合征一般有比较长的病程,慢性肾衰竭的类型有什么?*濟南腎病醫院* 按其肾功能损害程度分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又称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终末期又称尿毒症期。而且慢性肾衰竭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应引起患者朋友的重视。 临床中,慢性肾衰患者根据病情的发展不同,慢性肾衰竭分型有四个阶段:其中有代偿期:在代偿期的时候,肾病综合症病人的血肌酐效益178微摩尔、血尿素氮小于9毫摩尔每升、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一般没有临床症状表现。失代偿期:血尿素氮在九毫摩尔每升以上、血肌酐达到178微摩尔以上、内生肌酐清除率每分钟在25-50毫升以上。 除有轻度的消化道症状和贫血症状之外,慢性肾衰竭患者夜尿增多处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是在感染、血压波动、进食蛋白质过多、劳累时,症状会加重,此期又被称为是氮质血症时期。 临床中还有最常见的肾功能衰竭分型:在这时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肌酐为每升 221-442μmoL、血尿素氮每升为17.9-21.4毫摩尔、内生肌酐清除率每分钟为10-25毫升。 大多数患者为比较明显的贫血和消化道的症状表现,有轻度钙磷代谢异常或是代谢性的酸中毒,但是没有明显的水盐代谢紊乱,称为是尿毒症早期。尿毒症期:血尿素氮每升大于21.4毫摩尔、血肌酐每升大于442微摩尔。 常常会出现有各种尿毒症的症状,如明显的贫血、严重的呕吐、恶心和各种神经系统的并发症状,甚至昏迷。明显的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当出现血肌酐每分钟大于707微摩尔、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十毫升的时候,被称为是尿毒症的晚期症状。 对于患者来说,应及时掌握此知识,对治疗有所帮助,在治疗的时候,可以直接针对具体的类型治疗,效果会更好。

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处方小儿流鼻涕偏方

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处方小儿流鼻涕偏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处方小儿流鼻涕偏方》的内容,具体内容:小儿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多为外感时邪引起(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易于流行。属于中医学"温热病"、"时行感冒"... 小儿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多为外感时邪引起(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易于流行。属于中医学"温热病"、"时行感冒"的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为多见。在小儿易引起肺部感染,合并肺炎。本文主要探讨治疗儿童感冒的中药处方。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处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处方的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处方 症状1:只是一般感冒,没有发烧和嗓子疼。 处方:小儿解表颗粒。 小儿解表颗粒,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防风、紫苏叶组成,可以宣肺解表、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初期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咽喉痛痒。开水冲服,1—2岁每次4克,1日2次;3—5岁每次4克,1日3次;6—14岁每次8克,1日2—3次。 症状2:感冒同时伴有发烧,但不严重,而且没有咽痛。 处方:小儿感冒颗粒。 小儿感冒颗粒,由广藿香、菊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地黄、地骨

皮、白薇、薄荷、石膏组成。主要功能为清热解表,用于小儿感冒、流感、发烧。1岁以内每次服6克,13岁每次服6—12克,4—7岁每次服12—18克,8—12岁每次服24克,均为每日2次。 中医治疗小儿感冒感冒的四大处方治疗小儿感冒的方 症状3:感冒时发烧严重。 处方:小儿清解冲剂。 小儿清解冲剂,由金银花、连翘、地骨皮、青黛、白薇、地黄、广藿香、石膏组成,可以除瘟解毒、清热退烧。用于小儿感冒引起的高烧不退、汗出热不解、烦躁口渴、咽喉肿痛、肢酸体倦。1岁以内每次服5克;2—4 岁每次服10克;5—7岁每次服15克;7岁以上酌增或遵医嘱,均为每日3次。 症状4:感冒同时出现咽痛。 处方:小儿咽扁冲剂。 小儿咽扁冲剂,组成为金银花、射干、金果橄、桔梗、玄参、麦冬、牛黄、冰片。可以清热利咽、解毒止痛。适用于肺实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舌糜烂、咳嗽痰多、咽炎、喉炎、扁桃体炎。l—2岁每次4克,一日2次;3—5岁每次4克,一日2—3次;6—14岁每次8克,一日2—3次。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脏腑娇嫩,病情变化快,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及肺炎等病。如果用中成药治疗2—3天症状不减或反而加重者,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医临床上以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为多见,风寒感冒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轻、怕冷、咽痒、咳嗽痰稀。食疗原则宜辛温解表,疏风散寒。风热感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和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邵命海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无相应病名,据其临床演变过程属于中医学的“溺毒”、“关格”、“癃闭”、“肾风”、“水肿”、“虚劳”、“肾劳”等范畴。著名专家们对慢性肾衰病名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专家认为慢性肾衰属于中医学多个病症范畴。如叶任高[1]、方药中[2]和时振声[3] [4]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归属于中医学的“关格”、“水肿”、“癃闭”、“虚劳”、“溺毒”、“肾风”、“水气病”、“尿毒”等范畴;还有一部分专家主张以一个中医病名概括慢性肾衰,如任继学[5]认为慢性肾衰应以“虚损性肾衰”命名,邹燕勤[6]认为慢性肾衰属中医“肾劳”的范畴。根据朱文锋、王永炎等编著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现统一将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命名为慢性肾衰。 一、病因病机 关于病因,一般认为大致有三方面:①外邪侵袭,由表入里,病情反复而加重;②是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房室不节,起居异常;③素有肺脾肾亏损,复因感外邪触发,或劳累过度,或治疗不当,使脏腑、阴阳气血进一步失调,风、寒、湿热、瘀、毒等实邪滋生。《素问·举痛论》有“劳则气耗”;《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有“因而强力,肾气乃伤。”;《脾胃论》也有“形体劳役则脾病”;郑平东[7] [8]把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分为“本因”、“标因”和“诱因”,“本因”为脾肾虚损,“标因”为肾病日久,损失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湿浊”贮留体内,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而引发本病。这种“湿浊”何廉臣称之为“溺毒”,并谓“溺毒入血,血毒入脑”。“诱因” 为突然感受外邪,肺气不宣,治节失职,三焦水道不利,湿浊贮留加之原有脾肾虚损,猝感外邪后,脾肾损伤更甚;或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损伤脾胃,而使脾肾虚损加重。 关于病机,大部分医家认为主要是脏腑升降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逆乱的结果,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围绕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诸多医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如叶任高[1]认为本病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以脾肾虚衰、浊毒潴留为病机关键。方药中[2]认为慢性肾衰的病机属于正虚邪实,虚而生邪,因虚致实;病位或在脾,或在肾,或在脾肾; 病性属虚,或为气虚、阳虚,或为血虚、阴虚,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同时存在。张琪[9]认为慢性肾衰系多种肾脏病之晚期,正虚邪实贯穿始终,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潴留为标。时振声[4]也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机关键系肾的分清泌浊功能失调,正气虚损为发病的主因。邹燕勤[6]认为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末期出现的肾元衰竭、湿毒潴留、虚实错杂的病证。刘宝厚[10]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的重症,脾肾衰败、水毒湿浊潴留是病机的关键,湿浊、瘀血是贯穿病程始终的病邪,肝脾肾是损害的主要部位。郑平东[7] [8]认为本病的形成存在着“虚、实、瘀、毒”四大病理机制,其中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且以肾虚为中心,日久波及心、肝、脾、肺各脏。 二、辨证分型研究 1、全国中医会议分型及国家标准 1983年在第一次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昆明会议上制定了慢性肾炎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肾炎分为3个阶段,即水肿阶段、肾劳阶段、肾衰阶段。其中肾劳和肾衰阶段即为慢性肾衰。肾劳阶段中医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型、肾元亏虚型、肾虚湿热型、肾虚瘀滞型;肾衰阶段分为正虚邪实湿浊聚集型、肾元衰竭浊邪壅闭型。 1985年第二次全国中医肾脏病学术分型会议制订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 1987年天津会议上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及后来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中医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1],都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五型及邪实八型,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正虚五型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八型为外感、痰热、水气、湿浊、湿热、瘀血、风动、风燥。 1993国家卫生部于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正虚为纲,以邪实为目主要将慢性肾衰分为以下几型: 脾肾气(阳) 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夹邪实证(湿浊、水气、瘀血) 。 2002 年 [1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本虚为纲,标实为目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五型,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阴虚、阴阳两虚;标实五型,包括湿浊、湿热、水气、瘀血、风动。

罗大伦讲小儿感冒

当归中医学堂--罗大伦 9月22日讲座笔记 原文地址:0589-1-1.html *当归学堂创办者丁安兵观点: 1.追求生活品质的人都应该学学中医,通过中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2.学中医的目标在于:没病防病,有病临危不惧。 罗老师讲座笔记: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医育儿知识?-----好妈妈胜过好医生 1.懂中医知识的妈妈能正确收集病情: 和孩子在一起时间最长,最了解孩子病情发展过程和生病细节的是妈妈,只有详细而准确地向医生阐述病情,才不会使医生在和病人短暂的接触中因为对病情了解不足而造成错误判断。 2.懂中医知识的妈妈不会误导医生 不会因爱儿心切而过度渲染病情,误导医生过度用药,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懂中医的妈妈有能力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所有的疾病一开始都只是小小火苗,一旦耽误才会发展成大病,而一旦发展成大病,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能力在短期内治愈,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举例说,孩子受寒了,如果妈妈没有在初期及时采取措施驱寒,病情就会发展到咽痛、发烧的阶段,就会错过帮助孩子身体恢复的最佳时机。 4.不做病 孩子的疾病源于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其实不光是孩子,成年人也是如此,不良的生活习惯早就了很多现代疾病。错误的做法如:光脚在水泥地上走、每天洗澡、吃冷饮喝冰水….. 正确方法:每周给孩子洗澡以2~3次为宜,孩子频繁洗澡一方面水湿太重,另一方面受风寒的几率增加。 二.正确认识肺的功能

一般说起感冒,中医的理解是外邪侵犯肺经,西医的解释是病毒侵犯呼吸系统。在对疾病的看法上中西医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西医强调的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病毒---生病;而中医讲的是因、缘、果,也就是说有因未必有果,同样的因,缘不同,果亦不同。比如病毒无处不在,一部分人生病,另一部分人却没事,这就是身体条件的不同所决定的。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讲肺“司呼吸”、“主水,为水之上源”、“主气”、“肺为相傅之官,肺朝百脉,肺主治节”、“主皮毛” 其实将司呼吸、主气都好理解,主皮毛也得到很多病例的证实,因为肺主皮毛,所以大部分的皮肤病都可以在肺上找原因的。 但如何理解“肺主水、朝百脉”就要从经络的运行说起。过去在对经络的研究中,一直把经络的运行和气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一断气经络的运行就停止了,而且认为经络师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当代研究表明,在人体中有一种组织液在按着一定的规律流动,就如同大海中的暗流涌动,这种运行规律和中医的经络运行方向是相吻合的。组织液的流动带动营养到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而推动组织液运行的就是肺,实现的方式是通过一呼一吸来制造压力。因此实际上我们人是有两套系统在运行的,一套是由心主血,一套是由肺主水,两个系统之间进行能量的交换。而“朝”实际为相通字“潮”,所谓的肺朝百脉是指肺推动经络运行的像推动潮汐一样,主掌着经络流动的节奏。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中国古代气功、太极、瑜伽等的练功要旨都是练呼吸,也就是说练呼吸的过程其实是就是一个调节自身经络运行节奏的过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经络中所走之气为“卫气”,也即以上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的正气,当卫气不足的时候,外邪容易入侵。卫气不足的原因有两个: 1. 脾胃之气不足。中医五行讲“土生金”,脾胃为土,肺为金。脾胃之气不足,肺功能就差,推动经络运行的力量就弱。 2.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造成经络运行缓慢从而导致外邪进入,其中尤以“寒”为主要因素,因为“寒”能使组织液冻结,从而使经络运行发生凝滞现象。 以上关于组织液的说法是我第一次听说,是中西医理论研究最完美的结合,使中医中最“玄”的经络理论终于落到了实处,应该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络相关的知识。

罗大伦博士关于中医治疗小儿感冒发烧咳嗽的公益讲座

罗大伦博士关于中医治疗小儿感冒发烧咳嗽的公益讲座 我叫罗大中,笔名是罗大伦,现在都叫罗大伦,本名都不知道了,呵呵.我一直致力于把古代中医的学术思想,用简单的话翻译成现在的,让现代人知道古代的中医文化多么灿烂.很高兴和芭学园的家长交流,我很喜欢芭学园的教育理念,一听说是来这儿,我很高兴的就答应了.其实咱们中医有几千年的育儿智慧,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学习并传播咱们中医育儿智慧......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中医育儿知识?在之前呢,大家都有个观念,医生是医生,家长是家长.医疗的事应该全部由医生负责,我告诉大家这是错误的!因为等孩子送到医生哪儿的时候,孩子的病已经起来了,这个时候控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了.预防远重于治疗!实际妈妈们起的作用远大于医生,妈妈们如果懂了医学知识后,她起的作用会超过一个医生.大家想想医生能24小时守着宝宝吗?不能,再豪华的医院也做不到这点,大家可能都有个体会,半夜3点去排对挂号,到了医生哪儿3分钟解决问题出来了.这个时候没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小孩病情,可是往往小孩细微的征兆就能找到制病的根源,如果没有及时观察到,那这个病是不容易治好的.所以谁最有发言权?是孩子的妈妈,家长.还是要家长做好平时的护理工作,及时观察到孩子细微之处的变化.父母是民兵,医生是正规军.及时收集孩子的细微之处,把疾病消灭在初始阶段.学习中医育儿知识,只要使用一些小小的方法就把能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不用再等到后面的阶段发高烧啊,肺部感染啊.学习中医育儿智慧,避免人为的让孩子生病.什么是人为的让孩子生病?比如说:打开冰箱就喝奶;光着脚在地上跑,这种寒凉伤脾胃在中医里是最忌讳的,这样的孩子舌苔特别厚,就是湿气特别大,伤了阳气;还有孩子不知道饱,一直吃到撑,家长该替孩子把握个度.其实现在多数孩子的病是家长人为造成的. 感冒(外邪)进入身体的几个阶段: 一.外寒阶段.就是外界的温度降低,会造成我们的经络不通畅,经络不通畅那么防御系统(防御部队)就不能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就无法把感冒病毒清除出去.比如说一家子,丈夫感冒妻子就是不感冒,为什么?其实病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空气中,我们的鼻腔黏膜,口腔黏膜都有,为什么不会造成感染呢?因为我们身体有防御系统,把它控制在这儿,及时控制的很好,也就是我们的正气足.什么情况下正气不足呢?也就是我们的经络不通畅的时候.经络是古人发明的,但是解剖人体却找不到穴位和经络.现在医学研究发现,人体除了血液外还有一种组织液流动,并且通过在猪身上的实验发现,组织液是按照经络运行的方向流动的,组织液与组织液的交汇处正好是穴位.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组织液在体内运送营养物质,来乳养我们的肌肤,乳养我们的四肢,这里边就包括我们的防御系统.所以古人好象知道体内是液体在流动?所以很多穴位起的都跟水有关,比如说:涌泉,太溪,太渊等等很多.经络里面走的跟我们身体的营卫之气就是防御系统相关,保护体表的是卫气,里面是营气.所以经络跟人体的防御系统是相关的,防御系统是有肺来推动的.中医有句话"肺朝百脉",也就是肺来推动经络运行,所以防御系统跟肺相关,跟经络的流通相关,也就是组织液由肺(呼吸)来推动的.什么情况下防御部队不能到达指定位置?最主要的原因是温度的降低,也就是寒.温度的降低会让经络运行缓慢,因为它是液体.经络运送营养,所以中医有句话是"肺主皮毛".为什么肺主皮毛?因为肺推动经络运行,经络运行好了以后把营养物质输送到皮肤,皮肤才能滋润,如果肺气弱了,经络推动无力,营养物质不能运送到体表,皮肤就会干燥.如果外表突然冷了,正气足的人会马上推动经络运行没问题,正气不足的人马上经络运行受阻,防御系统不能及时运送到指定位置,外邪往里进,进入身体首先侵犯的是肺,肺的功能一弱,经络运行就缓慢了,营养物质不能及时到达体表,这个时候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