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龙泉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龙泉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说明书

上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依据、年限 (1)

第二章规划原则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

第三章镇域概况 (4)

第四章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5)

第五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9)

第六章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1)

第七章镇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

第八章镇域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14)

下篇镇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镇区现状概述和分析 (16)

第二章城镇性质和规模 (18)

第三章城镇总体布局 (20)

第四章专项规划 (22)

第五章城镇景观风貌特色规划 (29)

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七章远景发展设想 (31)

第八章规划实施措施 (31)

附表:中心镇建设用地平衡表 (33)

第二部分:基础资料汇编

一概述 (34)

二地理位置 (34)

三历史沿革 (34)

四自然条件 (35)

五行政区划和人口 (37)

六国民经济 (38)

七公共服务设施 (39)

八镇域基础设施 (39)

九镇区建设 (40)

十五期间龙泉镇经济、人口发展纲要 (41)

九五期间龙泉镇经济、人口发展概况 (42)

乡镇企业基本情况表 (44)

上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依据、年限

一、规划编制背景

龙泉镇早在1987年,当地政府就积极筹备改乡建镇,由于多种原因,于1989年撤消,到1993年,经省委批准,撤消东胜乡,成立省级边贸建制镇——龙泉镇,并且从黄荆村迁址至龙泉村。1996年池州地区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了东至县龙泉镇总体规划。

原规划确定的规划年限为近期1995~2000年,远期2000~2010年,城镇性质为: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省际商贸为主的皖赣边境山区城镇。人口规模分别为近期1.79万人,远期1.96万人。发展方向逐步向北部和东南部滚动发展。

规划部分得到了实施,对本镇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城镇功能得到了增强,建设水平有所提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998年龙泉镇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城镇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省、市关于发展重要中心镇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的出台,给本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各项政策,利用本镇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和项目,更好地促进城镇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成了摆在全镇人民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强化中心镇的规划管理和建设,适应新时期城镇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指导城镇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对龙泉镇总体规划进行调整。

二、规划依据

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主要有国家关于城镇规划建设方向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省、市、县有关小城镇发展的文件和精神等,主要依据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5.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中心镇规划编制及管理办法》

6.安徽省建设厅《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7.《贵池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龙泉镇《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基础资料

三、规划年限

近期: 2000~2005年近期6年

远期: 2006~2020年远期20年

远景: 2020年~21世纪中叶

第二章规划原则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规划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在城镇总体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在保持经济发展的

同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在城镇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坚持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原则

城镇发展应遵循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城镇发展应该使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相同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规划在强调中心镇建设的同时,注意完善镇域内村镇体系,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以城镇辐射带动乡村发展,从而消除二元的城乡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3、科教兴镇的原则

随着国家“科教国家”战略和我省“科技兴皖”方针的实施,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教的重要性。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施依靠的就是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镇总体规划中注重科教用地的布局。

4、合理布局,节约土地的原则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总体规划从本镇实际出发,按有关标准合理配置土地,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5、近远期有机结合的原则

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为保证城镇发展目标的实现,规划既要考虑城镇远期发展要求,又要与近期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城镇近远期发展有机的衔接。

二、规划指导思想

1、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树立超前意识。

2、充分发挥城镇规划的龙头作用,促进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3、强化中心镇职能,完善镇域村镇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城乡面貌。

4、以人为本,在城镇规划中引入“城市设计”思想,在满足城镇物质要素的同时,注重城镇特色的创造。

三、规划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2020年),力求把龙泉镇建设成为有较强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合理,城镇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经济繁荣,市场活跃,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城镇景观独具地方特色的县域中心镇,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三章镇域概况

龙泉镇位于皖赣两省,东至、彭泽、波阳三县交界处,与江西省历史重镇石门街镇隔河相望,一桥相连,素有“安徽省南大门”之称。全镇南北最长21.4公里,东西最宽7.5公里,镇区北距东至县县城36.7公里。镇域国土总面积123.6平方公里。

至1999年末,全镇共辖13个行政村,126个村民组,总人口1.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489人,占总人口的2.8%,中心镇现状总人口约4500人,现状城镇化水平为25%。

本镇位于皖南山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1999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亿元,人均纯收入2128元,完成财政收入308万元。本镇是全省195个中心建制镇之一,同时又是安徽省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

第四章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农副产品价格放开,有利于本地区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城镇发展积累资金,从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小城镇建设将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3)1999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是我省跨世纪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我省跨世纪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4)龙泉镇是我省195个中心镇之一,同时又是安徽省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各级政府关于加强中心镇建设的文件精神和相关优惠政策给本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区位优势

龙泉镇位于皖赣两省,东至、彭泽、波阳三县交界处,与江西省历史重镇石门街镇隔河相望,一桥相连。区位上位于安徽省南大门之位,对周边乡镇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相当的辐射力。

(二)内部动力因素提供的有利条件

1、交通优势

龙泉镇傍206国道,黄龙、景龙、大石三条省级公路交汇于此,它北跨长江而通江淮,南串波阳而达瓷都,又有龙泉河上接秋浦(河),下道鄱阳(湖),自古为交通要津,繁华商埠,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2、较好的现状基础

龙泉镇现有商业贸易,城镇基础建设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基础,作为市域南部边贸城镇,交通便利,市场繁荣,市场贸易已初具规模。

二、现状存在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

1、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

2、农业基础地位尚不稳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

3、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低,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经营方式落后,效益较差;

4、城镇建设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景观效果较差;

5、镇域居民点体系不合理,居民点分散,中心村数量较多,不便于管理。

三、城镇经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围绕农业增产,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发展二三产业,带动乡镇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确保全镇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战略目标

到规划期末,力争把龙泉镇建设成为有充足经济实力,社会环境相互协调,产业结构合理,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现代化小城镇,建立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及区域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初步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的发展目标。

(三)战略重点

1、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努力协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事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2、明确大龙泉的区域定位

根据池州地区“九五”小城镇发展的纲要,明确大龙泉的概念,即以龙泉为中心,结合沼潭、青山,形成综合性的经济共同体,战略上突出其安徽省边贸重镇的地位,把龙泉镇建设成为东至县乃至全省日用工业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等产品销往江西的重要窗口,是皖北商品占领赣北大市场的战略基地。

3、调整完善镇域居民点体系

合理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建立分布合理,等级有序,分工明确的村镇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应加大“迁村并点,小村并大村”的工作力度,节约用地,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快速、高效竞争力强的乡镇企业体系,发展规模经济。

对现有企业应搞好产品技术更新,增加总量和效益,同时应加大投入,新上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形成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建筑业等行业,逐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建筑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依托的主体型,全方位综合发展体系,鼓励发展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

5、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强化技术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集约化生产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1)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防洪与抗旱相结合,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2)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的潜在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

(3)推广科技,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和规模经营。

(4)推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坚持走经营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路子,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

(5)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7)增强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生态农业系统,提高土地的绿化覆盖率,严格控制“三废”污染,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战略步骤

龙泉镇经济发展基本可分三个阶段:

1、调整和强化基础阶段(2000—2005年):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化结构,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国民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增长,为全镇经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经济全面增长阶段(2006—2020年):重点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发挥乡镇企业的带头作用,积极发展商业贸易,以达到在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实现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3、经济发展与效益全面提高阶段(2021—2030年):镇域经济步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速度适宜,效益良好,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战略措施

1、加快开放开发的步伐,外向带动,促进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和改善政府调控,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树立以农业为根本的思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5、加强镇域基础设计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6、牢固树立科教兴镇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

7、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财力的可能,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围绕重点抓好一般。

第五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一、规划指导思想

依据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城镇化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同步的要求,考虑到现状城镇发展特点,村镇规划的指导思想为:重点发展中心镇,培养增长极核,强化中心镇的职能和作用,使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小城镇:逐步完善镇域村镇体系,采取适当迁并等手段,形成合理的规模,逐步建立合理的居民点体系,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镇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化水平

至1999年底,龙泉镇总人口17449人,中心镇区人口4500人,现状城镇化水平25.8%,低于全省28%的平均城镇化水平。龙泉镇是省级中心建制镇,县城南部边贸城镇,根据全省城镇化水平的发展目标,结合龙泉镇的实际情况、发展条件及在县城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划近期城镇化水平达到35%,远期城镇化水平达到60%,高于全省平均城镇化水平。

(二)镇域人口及其分配

镇域人口近期达到2.1万人,远期达到3.7万人。

1、中心镇

依据中心镇现状人口构成及发展规律,利用综合分析法确定其人口近期为0.75万人,远期为2.2万人;

2、一般集镇

黄荆、郝山、高祥人口规模为1000~1500人;

3、各中心村人口规模500~1000人。

三、村镇体系规划

1、职能结构

(1)中心镇——龙泉镇

龙泉镇位于县城最南部,大石公路纵穿镇域,北距东至县县城36.7公里,是镇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县城南部重要的商贸及物资集散中心,乡镇企业基地。

(2)黄荆、郝山、高祥:主要职能是镇域各片区中心,镇域次中心,农业物资集散地,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生产和农村生产服务中心,村办企业基地。

(3)中心村:村委会所在地,本行政村内较大型的居民点,为农村加工业生产、居民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基层服务点。

(4)各基层村及村民组主要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型居民点。

2、规模结构

为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结合本镇现状并考虑发展因素,规划将居住分散,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自然村庄加以并迁从而形成规模合理的中心村、基层村,以便更好地布置各种服务设施。规模结构确定如下:中心镇:近期0.75万人,远期为2.2万人;

一般集镇(黄荆、郝山、高祥)远期:1000~1500人;

中心村:远期人口规模500~1000人;

基层村:远期人口规模500人。

3、空间结构

镇城村镇体系形成“一核、三星、二轴”的网络状空间布局结构,一核是指龙泉镇。三星是指黄荆、郝山、高祥一般集镇,二轴是指通向东至的南北向大道和镇域东西向大道,各中心村通过镇域主要公路与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保持紧密联系,构成相互依赖的网络状结构。

4、等级结构

根据村镇的职能、规模、空间以及其在镇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镇域村镇的等级结构分为四级:

(1)中心镇(1个):龙泉镇

(2)一般集镇(3个):黄荆、郝山、高祥

(3)中心村(10个):曹村、下畈、壤塘、何村、杜田、大板、三源、林桥、松田。

(4)基层村(即经合并调整后的自然村庄)。

第六章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一、规划原则

1、镇域基础设施与相邻乡镇及所处区域相衔接,相协调。

2、基础设施建设应与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与生产力发展和城镇布局相协调。

二、综合交通规划

龙泉镇交通以公路为主,大石公路纵穿镇域,规划完善镇域乡村公路网络,在结合现状农田村网改造的基础上,形成镇域内合理,便捷的公路网,乡镇主要公路规划达到二级路面标准。

三、电力工程

镇域在黄荆有变电所一座,为本镇供电,规划再设一110kv的变电站,进一步加强城镇供电网络的改造,采用高标准新材料,加快农村电力建设和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用电的可靠度和安全性,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四、电信工程

规划期内,在镇区设电信所一座,规划要求进行镇区和镇域电信线路的建设,规划期末,电话装机容量达11100门,全镇电话普及率达到30%,中心镇电话普及率达80%,同时积极发展移动通信和网络业务。五、邮政

规划期内,中心镇区设邮政所,一般集镇设邮政代办所;邮政所应逐步扩大其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增加邮路总长度,采用先进的邮政手段,积极与电信部门合作开展数据通信业务。

六、水利与防洪

1、加强大板水库及镇域内主要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其防洪标准;

2、结合农田林网改造工程,加快对镇域内沟渠的建设,疏浚工作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3、加强对镇域内的排涝站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其排涝能力。

第七章镇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中心镇:中心镇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的中心,应设置相对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具体有:

(1)行政办公机构

(2)教育:完全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等;

(3)文化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4)体育:体育场、灯光球场、游泳池等;

(5)医疗卫生:中心卫生院、防疫保健站、计生指导站等;

(6)社会福利:敬老院

(7)集贸市场:相对齐全的商业、金融、服务设施。

2、一般集镇:一般集镇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具体有:

(1)居委会

(2)教育: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等;

(3)文化科技:文化站、科技站、影剧院;

(4)体育:有一定的公共体育场所

(5)医疗卫生:卫生分院

(6)社会福利:敬老院

(7)集贸市场:综合集贸市场、专业市场;

(8)商业服务:商业设施及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服务的农机供应、修理等服务行业。

3、中心村:中心村为村委会所在地,本行政村内较大的居民点,应设置:

(1)村委会

(2)教育:小学、幼儿园

(3)文化科技:文化室、科技室

(4)医疗卫生:卫生所

(5)社会福利:敬老院

(6)商业服务:基层商店,为生产服务的农机、农具供应与修理,技术服务等。

4、基层村:基层村是农村居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居民点,应设置基层商店和幼托等设施。

第八章镇域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龙泉镇的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把社会全面进步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努力协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一、指导思想

增强全民国策意识,强化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资源保护。坚持贯彻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放、同步发展”的方针,加强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与执法监督,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田基本保护和土地管理,加强资源管理,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

二、环境保护

1、目标:规划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空气污染物浓度极限符合GB3095-82S要求,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达95%,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

镇区昼夜噪音等效声级控制在60分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镇区绿化覆盖率达35%。

2、防治措施

(1)合理调整和改善生产力布局,编好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合理的

功能分区,防止工业对居住区和水体的污染,严格控制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实施后发效应,不接受城市迁出的污染工业,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贯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并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源。

(2)改变能源结构,逐步实施电气化。

(3)改革生产工艺,提高除尘效率。

(4)搞好城镇绿化,提高农村植被覆盖率和城镇绿化面积。

(5)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6)建设污水处理厂,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完善污水排放处理系统,严格控制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河渠。

(7)加强交通噪声管理,治理工业噪声污染,采用隔声消声、吸声及改进工艺和设备等措施,降低工艺噪声污染。

(8)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处理率,严禁乱推乱放,加强工业“三废”的综合治理。

(9)做好中、低产田的土壤改良工作,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三、资源保护

(1)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做好水土保护工作。

(2)大力开发植树造林,加强沿路、沿河、沟渠绿化,保持水土。

(3)编制土地资源发展规划,保证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保持必须的农业生产用地比例。

(4)加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严禁乱占耕地。

(5)加强对农荒地、废弃地的开发和复垦,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

(6)加强对矿产资源和建材资源土地的管理,做好规划、有计划地开发矿产资源,并对开发的废弃地进行复垦还田或综合开发利用。

(7)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利用各种水域,注意巩固和提高防洪能力。

(8)保护水域,防治水质污染;采取多种措施,巩固水产业的发展,保护养殖水面。

下篇镇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镇区现状概述和分析

一、镇区概况

龙泉镇中心集位于东至县最南部,是龙泉镇镇政府所在地,大石公路从镇区边缘穿过。龙泉镇的历史上可追溯于明初。1961年,成立东胜公社。1983年设立乡政府,东胜公社改名为东胜乡,驻地黄荆港,1994年撤乡建镇,建立龙泉镇,并将镇政府迁址龙泉湾。

龙泉镇自古以来为交通要津,繁华商埠,是皖赣边界商贸比较发达的一座古镇。

解放前夕,由于战争频繁,龙泉镇的商贸日渐衰落,经济逐渐萧条,集市贸易不发达。

解放以来,随着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龙泉镇的经济状况也不断地好转。

本镇地处皖南山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气温为15.5℃。年降水量为1110~2000mm之间,年均径流深710mm,年均产水量8804万方。无霜期年均230天左右,龙泉镇现状建成区总面积0.332平方公里,镇区总人口4500人,城镇化水平25%,

二、镇区建设情况

(一)生产建设用地

镇区现状没有完整的生产建设用地。

(二)仓储用地

龙泉镇现状仓储用地位于镇西端,占地1.37公顷。

(三)居住建筑用地

现状居住用地面积13.6公顷,居住建筑主要沿龙泉大道两侧布置,居住环境较差。

(四)公共服务设施

龙泉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沿龙泉大道两侧布置,有一定基础,但很不完善。随着城镇发展,这些行政、服务设施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建设。

(五)道路广场与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只有龙泉大道交通条件较好,镇区道路建设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①市政给、排水系统不完善;

②道路不成系统;

③路面宽度较窄。

对外交通方面,现状汽车条件简陋且无停车场,缺乏交通设施。

(六)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镇区内现已建成日供水能力达3000吨/日的自来水厂。镇区排水体制是合流制,有一定污染。现只有黄荆有一变电所。

(七)绿化用地

镇区现状没有中心公园,道路绿化条件较差。

三、现状存在问题与分析

通过龙泉镇区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分析,规划认为镇区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道路路面宽度较窄。

2、基础设施不齐全,城镇路网不成体系,线型不畅,集中供水和有组织排水建设步伐较为缓慢。

3、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管理,沿街建筑形式单调,街景效果较差。

4、镇区现状无中心公园,人均绿地缺乏,没有供居民游憩、娱乐、健身的公共场所。

第二章城镇性质和规模

一、城镇性质

1、职能分析

(1)在市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

龙泉镇地处池州市最南端,根据《池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东至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龙泉镇为池州市域内的重点城镇,是边界商贸城镇,是龙泉镇乡镇企业基地,龙泉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龙泉镇位于镇域南部,傍206国道,黄龙、景龙、大石三条省级公路交汇于此,优越的交通条件赋予龙泉镇极大的发展机遇。

(3)较好的现状基础

龙泉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均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城镇初具规模,配置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市场繁荣,乡镇企业基础良好。

2、城镇性质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确定龙泉镇的城镇性质为:池州市南部的边贸城镇,龙泉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农产品综合加工为主的商贸型城镇。

二、城镇的规模

(一)城镇的人口规模

1、现状人口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规划范围] 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 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市区包括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组团;三个次中心为水头镇、官桥镇、石井镇;六个片中心为洪濑镇、诗山镇、丰州镇、英都镇、仑苍镇。 生态保护区: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南安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康美雪峰森林公园、灵应省级森林公园、罗山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东西溪沿岸区域、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安溪 引导发展区:包括主城区、辅城区、三个重点中心镇。主城区由中心组团、东翼组团、西翼组团三大组团,辅城区为官桥、龙美、龙门三大组团,三个重点中心镇为湖头镇、蓬莱镇、长坑镇。 生态保护区:凤山省级森林公园、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和县城关水厂水源保护区、清水岩风景名胜区、凤冠山、龙门、骑虎岩、阆苑岩、清风洞、泰山岩、晋江源、官桥犀山等县级森林公园和白濑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西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02-安海施工图说明书(总体)

说明书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安海镇地处晋江市西南部,是晋江市南北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以生产服装、食品和商贸为主导的城镇。但安海镇内区域交通干线尚未贯通,镇区对外联系不便,且区内道路功能混乱,造成不同性质的交通流空间上分布的混乱,特别是缺乏对外交通的合理疏导通道。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区域内交通状况,适应未来交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今后与快速通道英林连接线连接,形成快速路交通网络,向北经龙狮路延伸至石狮,贯通滨海组团,形成滨海组团英林镇、龙湖镇与石狮市之间的便捷通道。所以,它的建成是实现晋江市“对外交通快速化、境内交通网络化”总目标的需要。 本项目起点位于安海镇南环公路(县道X320)与乡道Y118交叉口的东侧(起点桩号K0+000),往南经庄头村,在庄头小学东侧与庄坑公路(乡道Y117)相交后,路线转向东南,经前蔡村、前林村、窑前村,在窑前村与坑边村的交界处与石东路(县道X325)相交,再经坑边村、联邦印染厂东侧止于赤店村西侧乡道Y126上(终点桩号K5+499.403)。路线全长5.499公里。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一)任务依据 (1)2009年12月28日,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达的“中标通知书”; (2)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的《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勘察设计合同》; (3)2010年3月26日,安海镇人民政府《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设方案协调会会议纪要》; (4)2010年5月11日,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与东石连接线路线交叉设计方案研讨会议纪要》(晋交[2010] 120号); (5)2010年7月22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人民政府关于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协调会会议纪要》; (6)2010年7月27日,晋江市交通局《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晋交[2010] 179号); (7)晋江市交通局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 (8)建设部、交通部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 (9)交通部部颁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 (二)测设经过 1、准备工作 2010年1月5日~1月20日,我院积极做好外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其内容包括:召开各专业设计人员会议,明确其任务及组内分工;明确推荐线位,优化平面设计参数,使线形连续均衡。线位优化完成后,送分院领导及质量部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及时作了优化调整,并提供给各专业组;编制勘察设计工作计划;明确测设人员岗位职责;准备外业设备等。 2、测设简况 2010年1月中旬,本项目路线平纵面设计报送分院质量部审查,经确认后,1月21日~2月6日,项目组进晋江工地开始现场踏勘,并走访晋江市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新奥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电力局、电信局、广电局、市政园林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部门,获取各项规划资料及沟通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走访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污水处理中心、安海镇自来水厂、安海镇广电站等部门获取地方资料和要求。 2月23日,项目组再次进场,进行外业调查。 3月24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张文节镇长主持召开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步设计协调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快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位于都市区外围的小城镇,既是大城市区域化格局下的重要节点,也是更大区域范围内轴线生长的承接点。对于此类小城镇,规划预测其未来发展时,需从区域层面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条件着眼统筹考虑。 龙湖镇概括 位置:隶属新郑市,位于新郑市北部、东临孟庄镇,西接新密市界,南依郭店镇,北靠郑州市郊区。距郑州市区11公里,距新郑机场18公里。 总面积: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 地貌:地处伏牛山余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为小丘陵岗地,属北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人口:全镇7.05万人/ 镇区308万人 交通:郑新公路、107国道纵横南北,袁张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发展方向:文化教育、休闲度假和高科技工业 规划:东部为农业生产区,中部镇区为综合经济区,西部为工矿建材、林果区村镇体系:中心镇—中心村—行政村三级结构(以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分析)建设规划:近期以中山路为中心,建设成一条带状城市中心,远期以泰山路为中心发展。 工业区(工业用地):

A.轻度污染的大型工业企业。西南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且在镇区下风向。 在与生活区交接部位设置生态防护带。 B.北部混合区。西侧距后湖水库近,严禁布置污染工业项目。东侧临近生活区, 宜安排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工业 C.孙庄东北混合区。生活区附近,布置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 仓储用地:后湖水库东岸,紧靠工业区,便于使用 发展目标、产业体系、发展空间和交通设施 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关系分析 2.1与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关系:龙湖镇与郑州市中心城区仅一条高速之隔,距中心区的距离只有25公里,通过横贯龙湖镇境内的107国道可以直通郑州市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龙湖镇受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影响较其他城镇更为深刻。2.1.1郑州市中心城区对龙湖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1)经济辐射郑州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是龙湖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提高了龙湖镇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龙湖镇在同类城镇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本次规划的情况说明 一、规划的背景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的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为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对全镇产业化、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想。 2.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不仅要求人民经济生活富裕,也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的设施提出更高要求。规划建设好毕克齐镇域内的镇区、中心村,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为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全面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为指导农村建设,确定村镇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村镇的规模,需要编制毕克齐镇乡总体规划和主要村镇的建设规划。 4.行政范围的变化和村镇体系职能调整,需要重新编制总体规划 2006年4月,毕克齐镇与兵州亥乡合并,仍称为毕克齐镇,镇域范围发生变化。镇域内村镇的等级、规模、职能都发生变化,需要对全镇村镇体系和主要村镇的职能进行规划调整。 二、历次规划情况 毕克齐镇上曾做过一次规划。 2001年6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城市规划设计所编制了《毕克齐镇总体规划》(2003—2028年)。对镇域的规划限于原毕克齐镇的镇域范围。镇区规划范围四至为:东至红领巾水库西干渠,西至飞机场铁路专运线,南至京包铁路,北至呼包高速公路。规划区面积为6.7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15年2.3万人。镇区性质:毕克齐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以商饮、服务、旅游及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贸易中心集镇。 三、本次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年1月1日起实施)。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6月29日)。 2、技术依据: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年6月29日建设部令第44号发布)。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设部建村[2000]36号)。 《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其它各项国颁、部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北七家镇总体规划说明

前言 昌平区北七家镇位于北京市北部山前平原地区,是首都北京中轴线向北延伸线上的一个大镇,多年来,依托市区,背靠昌平,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镇,全国小城镇试点镇。随着北京市奥运行动计划的确立、北京市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房地产业的持续升温,北七家镇凭借其北靠温榆河,南临主城区,拥抱中轴线,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和环境优势,成为京郊北部的炙手可热的“焦点地区”之一,发展势头迅猛。 受昌平区北七家镇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昌平区北七家镇总体规划》任务。规划组于2002年8月底至9月底进驻北七家镇现场,在镇政府的领导下,镇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规划组进行了现场踏勘和内容广泛的基础资料调研工作,先后走访了镇域所辖21个行政村及天通苑边缘集团,并与镇里的小城镇办、开发办、城管科、经济发展科、统计科、派出所、社区中心、林业站等镇属单位进行了座谈。同时还到昌平区规划局、土地局、绿委、环保局、供电局、地震局、水利局等部门进行了调研。 通过对现状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工作,一个多月之后,于2002年11月27日提出了北七家镇初步规划方案(高、中、低三个方案),向区规划局以及北七家镇政府的有关领导进行了汇报,与会领导对规模的研究提出了建议。之后,还得到我院的院长、院总工及所领导的指导,并于2002年12月25日提交了《空间发展研究》报告,并就中方案提出了两个用地布局方案,区规划局及镇政府的有关领导就功能定位、规模等研究方面提出要加强详细论证的建议。规划小组根据有关领导提出的意见,经过修改后于2003年1月15日在北七家镇召开规划研讨会,参会的有市规委、区规划局以及北七家镇政府的有关领导,与会领导提出北七家镇的总体规划要与市整体发展需要相结合,并与区的区域规划相结合,规划小组并就市的两个规划《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进行了协调和调整。总之,在市、院、区及镇的领导下,经过多次的规划研讨会,在综合听取各方面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规划小组进行了反复认真的多次修改和逐步的完善,现形成初步的成果上报市规委。 初步成果共分四部分内容: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空间发展研究报告和规划图册。 本次规划工作得到市规委、市规划院、区规划局及区有关部门及北七家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并得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乡发展研究室的合作,在此深表谢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