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的生理特性

荔枝的生理特性
荔枝的生理特性

1.幼荔枝树。树整形修剪。幼树整形多采用主枝圆头形,在定植后2~3天内完成。采用拉、撑、顶、吊等方法调整枝条生长角度和方位。幼树修剪与整形同步进行,在新梢萌发前用摘心、短截、疏删、抹芽等方法抑制枝梢生长和促进分枝。宜轻不宜重,主要剪除交叉枝、过密枝、弯曲枝、弱小枝,以及不让其结果的花穗,使养分有效地用于扩大树冠。

2.结果树整形修剪。秋梢是荔枝的结果母枝,一般只培养1~2次新梢。第1次放梢掌握在7月中下旬;第2次放梢应在9月下旬。第2次秋梢遇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叶面要根外追肥或喷水,晚秋梢接近转绿时,喷0.2%磷酸二氢钾和0.3 %尿素液。每次嫩秋梢3~8 cm时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喷施,防治茶黄蓟马虫害。新梢过长,应均匀回缩以保持株行间距50cm左荔枝树

右。

3.采后修剪。在采果后,及时剪掉果柄和采果时损伤的干枝、枯枝和不理想枝,以及处暑后抽发的晚秋梢;尽量保留阳枝、强壮枝及生长良好的水平枝。修剪后及时清洁田园,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4.修剪伤口处理。整形修剪完毕后,用封闭剂迅速封闭修剪口,防治伤口干裂,细菌侵入,保护伤口使其健康愈合。

病虫害防治

一、农业防治

1.重施功梢肥,适施保花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逆性。

2.适时采果,采后做好冬季清园工作,及时修剪,抑制冬梢,减少越冬病虫源。

二、化学防治

1.春梢期(花蕾期)和开花期,抓好荔枝椿象、霜疫霉病的防治。①防治荔枝椿象、瘿蚊、叶瘿蚊,用4.5%绿福乳油1500倍加24%万灵水剂1000倍混合喷施,或选择20%灭虫螨乳油1500~2000倍、480克/升稻诺乳油500~800倍交替使用。②如开花前阴雨天多,霜疫霉病、炭疽病常发生,可用64%田亮WP600倍防治霜疫霉病、70%红日WP800倍防治炭疽病。

2.果期:抓好荔枝霜疫霉病、荔枝蒂蛀虫的防治,兼治荔枝椿象等其它害虫。防治时期在荔枝蒂蛀虫羽化率30%左右喷第一次药,5~7天后重复喷1次。防治荔枝蒂蛀虫可用4.5%绿福乳油1000倍(或4.5%绿绿福水乳剂1500倍),或480克/升稻诺乳油500~800倍、30%农尔旺乳油500~800倍,交替使用或混合喷施。

3.培养健壮秋梢。可在秋梢刚抽出5厘米左右时喷第一次药,10~15天后再防治1次。可用

4.5%绿福乳油1000倍(或4.5%绿绿福水乳剂1500倍),或30%农尔旺乳油500~800倍、24%万灵水剂1000倍,或480克/升稻诺乳油20%灭虫螨乳油1500倍交替使用或混合喷施。

4.做好保花、保果工作。在花蕾期、幼果期、果实发育期各喷施一次0.01%天丰素乳油(稀3000~4000倍),可以促进花芽分化、达到保花、保果、提高果实品质的作用。

5.冬梢期管理措施。冬梢是蒂蛀虫、瘿螨的越冬场所,因此冬春期可用50%红远悬浮剂300倍+30%乙酰甲胺磷(农尔旺)600倍+40%氧化乐果500倍混合喷施叶面和土壤施,以杀灭越冬虫螨,减少春季发病的病原菌数量。

果品挑选

第一步:观其大略从外表看,新鲜荔枝的颜色一般不会很鲜艳,那种色泽极为艳丽不见一点杂色的荔枝,很可能是不良商贩人为处理过的。第二步:投石问路挑选时可以先在手里轻捏,好荔枝的手感应该发紧而且有弹性,如果手感发软或感觉荔枝皮下有空洞,不为钱包考虑也要为身体考虑,还是不要冒险为好。第三步:以貌取胜俗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选到肉厚核小的荔枝,就要选那些顶尖偏尖的荔枝,那些顶尖偏圆的荔枝一般核比较大。荔枝保鲜小窍门未经保存处理的荔枝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的特点。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可以把荔枝喷上点水装在塑料保鲜袋中放入冰箱,利用低温高湿(2~4℃,湿度90%~95%)保存。将袋中的空气尽量挤出可以降低氧气比例以减慢氧化速度,提高保鲜的效果。但是,当荔枝被放置于零度以下环境时,表皮容易变黑,果肉也会变味。

保存方法

荔枝的保鲜相对较为困难。现代一般常用的保存方法是挑选易于保存的品种,以低温高湿(摄氏二至四度,湿度90%至95%)保存。亦有配合使用气调,降低氧气比例以减慢氧化;或配合药物来杀菌防腐。

新鲜的荔枝每年五月开始上市,七至八月是最当造的时节。产地附近

的城市经常可以买到刚刚摘下来的新鲜荔枝。至于离产地较远的地方,便只可以买到冰冻过的。荔枝罐头也非常流行,一般是去壳去核,泡在淡糖水里。味道和新鲜度差的很远,经常用来作冷饮或甜点。

主要品种

荔枝的栽培品种很多,以成熟期、色泽、小瘤状凸体的显著度和果肉风味等性状区分。著名的品种如广东的三月红、玉荷包(早熟);黑叶、怀枝(中熟);挂绿、糯米糍(晚熟)等。福建的名品有状元红、陈紫和兰竹等,兰竹不仅品质好,而且适于山区种植。此外四川的大红袍和楠木叶也是该地的名品。市场上常见的有以下几个主要品种:

三月红、圆枝、黑叶、淮枝、桂味、挂绿、糯米糍、元红、兰竹、陈紫、水晶球、妃子笑、白糖罂。

安全人机工程课件3人的生理特性

人机学基础——人的生理特性制作:孟现柱mengxz12@https://www.360docs.net/doc/d2129595.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29595.html,/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视觉和听觉特征,掌握感觉阀、人的反应时间、视角、视距、视野、错觉、适应、听阀、掩蔽效应等概念; ?2、了解人的反应时间的特点,知道如何缩短人的反应时间,知道如何提高人的信息处理能力;?3、知道体力活动过程中人的生理变化特点;?4、知道人的生物节律并会计算; ?5、了解粉尘、毒物、温度、噪声和振动等环境环境因素的生理效应;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觉、知觉、感觉阀、人的反应时间、视角、视距、视野、错觉、适应、听阀、掩蔽效应 ?2、教学难点:感觉、知觉、感觉阀、人的反应时间、掩蔽效应

本章目录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第二节视觉特征 ?第三节听觉特征 ?第四节其它感觉机能及其特征?第五节人的反应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感觉 ?知觉 ?感知反应过程感觉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官受到光、声、气味、温度、硬度等物理化学刺激而得到的主观经验。有机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觉开始,感觉是知觉、思维、情感等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类型感觉器官适宜刺激刺激起 源 识别外界的特 征 作用 视觉眼可见光外部色彩、明暗、形 状、大小、位置、 远近、运动方向 等鉴别 听觉耳一定频率范围 的声波外部声音的强弱和高 低,声源的方向 和位置等 报警, 联络 嗅觉鼻腔顶部嗅 细胞挥发的和飞散 的物质 外部香气、臭气、辣 气等挥发物的性 质 报警, 鉴别 味觉舌面上的味 蕾被睡液溶解的 物质 接触表 面 甜、酸、苦、 咸、辣等 鉴别 皮肤感觉皮肤及皮下 组织 物理和化学物 质对皮肤的作 用 直接和间 接接触 触觉、痛觉、 温度觉和压力 等 报警 深部感觉机体神经和 关节 物质对机体的 作用 外部和 内部 撞击、重力和 姿势等 调整 平衡感觉半规管运动刺激和位 置变化 内部和 外部 放置运动、直线 运动和摆动等 调整人体各主要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及其识别外界的特征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林木遗传育种:指在遗传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林木的特性及其遗传变异规律,进而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这种遗传和变异,为人类的需要服务。 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同座位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突变子:它是性状突变时,产生突变的最小单位。即一个基因内部能造成可遗传的表型变化的最小的结构单位。 重组子:在发生性状的重组时,可交换的最小单位。一个交换子只包含一对核苷酸。 连锁不平衡:指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等位基因出现在同一条单元型上的频率与预期的随机频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现 象。 周期蛋白:指是一类呈细胞周期特异性或时相性表达、累积与分解的蛋白质,它与周期素依赖性激酶共同影响细胞周期的运行。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转座(因)子是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可以通过切割、重新整合等一系列过程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 非编码RNA:指的是不被翻译成蛋白质的RNA,如tRNA, rRNA等,这些RNA不被翻译成蛋白质,但是参与蛋白质翻译过程。 RNAi:(RNA interference) 即RNA干涉,是近年来发现的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的生物学现象,是由双链RNA(dsRNA)介导 的、由特定酶参与的特异性基因沉默现象,它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和翻译水平上阻断基因的表达。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染色质);其本质是脱氧核甘酸,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 体。 染色质: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由核内的DNA与组蛋白、RNA、非组蛋白蛋白质等结合形成。 广义遗传力:基因型方差与表现型方差之比。 狭义遗传力:加性效应方差与表现型方差之比。 遗传距离:1910年,Morgen TH提出假设:假定沿染色体长度上交换的发生具有同等的几率,那么两个基因位点间的距离可以决定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染色体的发生率,即重组分数。重组分数的

生物炭对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_张伟明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3, 39(8): 1445?1451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29595.html,/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 E-mail: xbzw@https://www.360docs.net/doc/d2129595.html,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01105), 院士专项基金和辽宁工程技术研究计划基金项目(2011402021)资助。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陈温福, E-mail: wfchen5512@https://www.360docs.net/doc/d2129595.html, Received(收稿日期): 2012-11-06;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3-04-22;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3-01-04. URL: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29595.html,/kcms/detail/11.1809.S.20130104.1734.005.html DOI: 10.3724/SP.J.1006.2013.01445 生物炭对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伟明 孟 军 王嘉宇 范淑秀 陈温福* 沈阳农业大学 / 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沈阳110866 摘 要: 为明确生物炭对水稻根系与产量的效应, 探明生物炭在水稻生产上应用的潜力与价值。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对超级粳稻不同生育期根系生长、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中施入生物炭能增加水稻生育前期根系的主根长、根体积和根鲜重, 提高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在水稻生育后期, 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根系衰老。根系伤流速率与根系活力在整个生育期内均高于对照, 同时维持了较为适宜的根冠比, 根系生理功能增强; 生物炭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 表现为每穴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提高, 比对照平均增产25.28%。以每千克干土加20 g 生物炭处理的产量最高, 比对照提高了33.21%。生物炭处理对水稻根系形态特征的优化与生理功能的增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生物炭; 水稻; 根系性状; 产量 Effect of Biochar on Root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in Rice ZHANG Wei-Ming, MENG Jun, WANG Jia-Yu, FAN Shu-Xiu, and CHEN Wen-Fu *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iocha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866, China Abstract: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biochar on roots and yield of super japonica rice and the ap-plicable value of biochar in rice production. In early growing stage, biochar application increased the main root length and volume and fresh weight of roots, leading to enlarged root total absorption area and active absorption area. In late growing stage, biochar application delayed root senescence in some extents and maintained relatively high activity of rice roo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biochar treatments showed higher root physiological activity, which resulted in increased bleeding rate and root activity in the whole growing period. The average yield of biochar treatments was 25.28%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due to improved pani-cle number per hill,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and seed-setting rate. The optimal amount of biochar application was 20 g in one kilogram of dry soil, which produced the highest yield with 33.21% increase over the control. Therefore, biochar is favorable to optimize root morphology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rice. Keywords: Biochar; Rice; Root traits; Yield 生物炭(Biochar), 通常是指以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生物质资源为基础, 利用特定的炭化技术, 由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富碳产 物[1]。常见的生物炭有秸秆炭、木炭、花生壳炭等。生物炭可溶性极低, 具有高度羧酸酯化和芳香化结构[2-3], 生物质在炭化后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2], 吸附能力强, 成为可应用于农业、工业等领域的一种理想材料。 近年来, 生物炭受到农业、环境、能源等领域 专家们的广泛关注, 被誉为“黑色黄金”。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生物炭施入农田土壤后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 对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增加作物产量,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4-10]。来自巴西亚马逊河地区的田间试验表明, 在土壤中施入生物炭(以11 t hm ?2标准), 2年4个生长季后水稻和高粱产量累积增加了约75% [8]。而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施用生物炭发现, 除了可使大豆、玉米等作物增产外, 植株中的镁、钙含量也明显增加[11]。生物炭

植物生理学作业复习题

一、问答题 1.跃变型果实与非跃变型果实及其区别是什么? 2.温度为什么会影响根系吸水? 3.如果你发现一种尚未确定光周期特性的新植物种,怎样确定它是短日植物、长日植物或日中性植物? 4.图4.7为光强-光合曲线,分别指出图中B、F两点,OA、AC和DE线段,CD曲线,以及AC斜率的含义? 图4.7 光强-光合曲线 5.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除休眠? 6.在逆境中,植物体内积累脯氨酸有什么作用? 7.冰点以上低温对植物细胞的生理生化变化有那些影响? 8.植物抗旱的生理基础有哪些?如何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9.植物耐盐的生理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提高植物的抗盐性? 10.果实成熟时有哪些生理生化变化? 11.举例说明光周期理论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12.果树生产上常利用环剥提高产量为什么?若在果树主茎下端剥较宽的环能提高果树的产量吗?为什么? 13.把一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纯水中,细胞的体积、水势、渗透势、压力势如何 变化? 14.蔗糖作为同化物的运输形式具有哪些特点? 15.为什么C4植物的光呼吸速率低? 16.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形式与植物的代谢、抗逆性有什么关系? 17.植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矿质元素?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18.植物根系吸收矿质有哪些特点? 19.试分析植物失绿的可能原因。 20.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并简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21.产生光合作用“午睡”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如何缓和“午睡”程度? 22.为什么C4植物的光呼吸速率低? 23.为什么说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会使陆生植物受伤,甚至死亡? 24.植物的休眠与生长可能是由哪两种激素调节的?如何调节? 25.乙烯利的化学名称叫什么?在生产上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 26.简述植物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相关性。在生产上如何调节植物的根冠比?

生理生态学论文

标题:浅析稳定碳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 效率研究中的应用 姓名: 学院: 专业: ) 班级: 学号:

摘要: 本文旨在概述碳同位素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以及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进行简要的探讨,使碳同位素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依据。 关键词:稳定性碳同位素水分利用效率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影响因素 1.同位素分辨率的基本理论 在自然界中, 碳有15 种同位素(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C、21C、22C), 12C 和13C 是两种稳定性同位素, 其中,12C 占98. 89% , 而13C 只占1. 11% 。不同物质中, 由于“同位素效应( isotope effect)”—参加反应的物质因重和轻的同位素不同而产生差异, 使得两种碳同位素的丰度比(R = 13C /12C )有所不同。而正是这种比值的变化包含了在碳转移固定过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代谢等方面大量的信息.这是因为植物组织中的13 C 与12 C 比值都普遍小于大气CO2 中的13 C 与12C比值, CO2 在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植物组织的过程中, 会产生碳同位素分馏。基于这一特性, 生物体组织中的稳定性碳同位素已被成功地引入到生物学的多个研究领域, 如光合作用途径的研究、光能利用率、环境污染、植物水分利用率、矿质代谢、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气候效应和生物量变化等. 2.水分利用效率的涵义 单叶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称之为蒸腾效率,指单位水量通过叶片蒸腾散失时光合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物的量,即光合器官进行光合作用时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它实质上反映了植物耗水与其干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是评价植物生长适宜程度的综合生理生态指标。干旱、半干旱区的极端环境,植物能否适应当地的极限环境条件,最主要的是看它们能否很好地协调碳同化和水分耗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其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 至今普遍认为,对植物叶片来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之比,或者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之比,既有WUE=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对植物个体而言,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植物蒸腾单位水所积累的干物质量,既有WUE=干物质量/蒸腾量;对植物群体来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群体蒸腾和蒸发单位水所生产的干物质量,于是有WUE=干物质量/(蒸腾量+蒸发量)。 水分利用效率( WUE ) 反映了环境水分资源对植物生理状况的影响。Farquhar 等根据大量研究确立了植物叶胞间CO2 浓度(Ci ) 与水分利用效率(WUE) 的数量关系为:WUE = (Ca - Ci) / 1.6$W其中, Ci 为大气CO2 浓度, $W 是叶片与空气的水蒸气浓度梯度; 1.6 为由气孔对水蒸气的传导性转为对CO2 传导性的转换因子。可以看出, Ci 越大, WUE 越小, 相反, Ci 越小, WUE 越大, Ci 与WUE 呈负相关关系。同时, Farquhar 等还进一步建立了碳同位素分辨力( $ 13C) 与Ci 之间的数量关系方程:$ 13C= a + ( b- a ) (Ci / Ca ) = 4. 4 + ( 27- 4. 4)(Ci/ Ca ) = 4. 4 + 22. 6(Ci/ Ca )$ 13C 与Ci 呈正相关, 而Ci 与WUE 呈负相关,由此推论$ 13C 与WUE 呈负相关。这就是$ 13C 作为植物WUE 的选育指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分析植物的D13C 值和$ 13C 值, 可以了解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极及其影响因子。 3. 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同位素的分馏效应 同位素分馏(isotope fractionation)是指某一反应中底物的同位素组成受到改变,使产生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组成,即反应物同位素组成改编的效果。空气13 CO2的扩散速度比12 CO2慢,加上光合作用过程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以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在固定二氧化碳时优先吸收12 CO2的特点,由此引起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产生同位素效应的最重要过程。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CO2进入植物体

重金属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重金属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综述) 摘要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重金属在环境中的释放严重污染了土壤、水体和大气,并且可通过食物链进人生物体,危害人类健康,因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环境问题。重金属的来源有多种途径,除采矿区的尾矿、矿渣、冶炼、有毒气体的排放之外,还有城市垃圾、金属电镀、汽车尾气排放、工业企业向环境排放的“三废”、化工产品在农业中的不合理使用、农田的污水灌溉等等,这些途径都将导致环境的重金属污染。通常植物在受到重金属污染时都会出现生长迟缓、植株矮小、根系伸长受抑制直至停止、叶片褪绿、出现褐斑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和植物死亡[1,2]。多年来,人们就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有关重金属对植物毒害的分子机理也有较多报道,本文就重金属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字:重金属,植物,生理生化。 1.影响植物根系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 重金属污染能影响植物根系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其主要原因是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影响了酶活性。重金属与某些元素之间有拮抗作用,也可能会影响植物对某些元素的吸收。沈阳农业大学张宁、唐咏[3]的研究表明,Cr能明显降低水生植物凤眼莲的根系活力,影响植株生长。 2.引起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当植物受到重金属毒害未出现可见症状之前,实际上在细胞内部已有

亚细胞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这些细胞器参与的生理生化功能抑制或丧失。据彭鸣、王焕校等人[2]的研究表明,当重金属污染较轻时,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没有明显变化,这时植株外部形态也不会表现出很明显的受害症状。而污染严重时,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均被破坏,此时植株外部形态会表现出叶片褪绿、萎蔫,根生长受抑制,乃至植株死亡。 3.影响细胞膜透性 重金属能影响植物细胞膜透性。王正秋[4]等对Pb2+,Cr3+,Zn2+对芦苇幼苗质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2+,Cr3+,Zn2+对芦苇幼苗根系和叶片的电解质渗漏影响显著,且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其中Cr3+和Zn2+的作用更明显。张宁、唐咏[3]的研究表明,Cr3+污染可增加凤眼莲膜脂过氧化,并使其细胞膜透性增加,且伤害程度与Cr3+浓度呈正相关,而且膜脂过氧化的发生要早于膜透性的改变。目前,细胞膜透性被广泛地用作评定植物对重金属反应的方法之一。 4.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对于重金属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比较广泛,结果表明,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植物受害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3]说明,重金属Cr3+可使高等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原因是重金属离子直接干扰了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在大麦幼苗中,Cr3+通过影响原叶绿素酸酯还原酶的活性抑制叶绿素的合成。据王泽港[5]等报道,重金属离子对叶绿素的影响不是由于取代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而是通过影响叶绿素合成酶以及抑制一些参与光合作用的酶的活性等其他途径而产生的。张宁、唐咏[3]就Cr3+对凤眼莲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浓度Cr3+时(Cr≤0.025mmol/L),凤眼莲叶绿素含量有所增加,而较高浓度Cr3+时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生态学 ●绪论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机制的一门实验科学。 研究层次:植物个体—器官—组织水平。 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植物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植物生理生态学主要集中在组织、器官、个体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对生态现象的验证和解释,同时也对微观植物生理学提供了表征验证。 ●植物与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环境不能缺少的生态因子的总称。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 1)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 3)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 4)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5)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影响、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等。 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1)生态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结构、过程、功能、分布等产生的影响。 2)生态适应:植物改变自身结构与过程以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 3)相互作用:植物对环境做出的响应和反馈,并影响环境的过程。(环境小 气候、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大气组分、生物链结构、协同进化、生 物多样性。)

第八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第八章植物的生长生理 Ⅱ 习题 一、名词解释 发育生长大周期光范型作用嫌光种子 生长极性光形态建成中光种子 分化植物的再生作用种子休眠光受体 组织培养生物钟细胞周期蓝光效应 外植体顶端优势后熟作用隐花色素 植物细胞全能性向性运动根冠比细胞克隆 脱分化感性运动温周期现象胚状体 再分化生长相关性需光种子人工种子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R/T AGR RGR UV - B NAR LAR 三、填空题 1. 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 2. 组织培养过程中常用的植物材料表面消毒剂是()、()。 3. 植物组织培养基一般由()、()、()、()和有机附加物等五类物质组成。 4. 在特定条件下,以分化的细胞重新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失去原有的分化状态,这一过程称为()。 5. ()是细胞或器官的两个极端在生理上的差异。 6. 目前对温周期现象的解释认为,较低夜温能(),(),从而加速植物的生长和物质积累。 7. 土壤中水分不足时,使根 / 冠比(),土壤中水分增加时,使根 / 冠比()。

8. 土壤中缺氮时,使根 / 冠比(),土壤中氮肥增加时,使根 / 冠比()。 9. 高等植物的运动可分为()运动和()运动两大类。 10. 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即()、()、()、()和()。 11. 按种子萌发吸水速度的变化,可将种子吸水分为三个阶段,即()、()和()。死种子和休眠种子的吸水不出现()阶段。 12. 细胞周期可划分为()、()、()和()四个时期。 13. 非休眠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和()。有的种子还需要()。 14. 种子萌发时,贮藏的生物大分子经历()、()和()三个步骤的变化。 15. 大豆种子萌发时要求最低的吸水量为其干重的() % ,而小麦为() % ,水稻为() % 。 16. 植物细胞的生长通常分为三个时期,即()、()、()。 17. 根系除主要供给地上部分()和()之外,还向地上部分输送()、()和()等。 18. IAA 和蔗糖的浓度影响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分化,增加 IAA 浓度,导致()形成,而增加蔗糖浓度则诱导()形成。 19. 植物向光性的作用光谱中最有效的光是()光,其光的接受体可能是()或()。 20. 促进莴苣种子(需光种子)萌发的有效光为(),而抑制其萌发的光为()。 21.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和()。 22. 种子休眠包括()休眠和()休眠。 23. 种子的后熟作用基本上可分为()后熟型和()后熟型。 24. 种子萌发对光的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种子,()种子和()种子。 25. 种子萌发时,植酸钙镁在植酸酶催化下水解产生(),同时释放出()、()和()。 26. 组织培养的用途很广,主要应用于()、()、()和()。 27. 植物生长的四大基本特性是()、()、()、和()。

植物生理学试题

细胞膜的特性:流动性(是基于膜脂流动性、膜蛋白流动性以运动相及膜固醇的互作用下进行的) 膜的功能:分室作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识别功能、抗逆能力、物质合成。胞间连丝:指贯穿细胞壁、胞间层,连接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管状通道。 功能:物质运输、信息传递。 水分代谢 水势的计算:Ψw=Ψπ+Ψp+Ψm 例1:有一个水分充分饱和的细胞,将其放入比细胞液浓度低100倍的溶液中,则其细胞体积()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例2:将一个细胞放入渗透势为-0.2 MPa的溶液中,达到动态平衡后,细胞的渗透势为-0.6 MPa,细胞的压力势等于多少?0.4 MPa 含水量:水生﹥陆生草本﹥木本活跃器官﹥不活跃器官植物组织含水量一般为70%~90% 束缚水:靠亲水物质较近,并被吸附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自由水:靠亲水物质较远,并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自由水/束缚水是衡量植物代谢强弱和抗性的生理指标之一。 水分总是从高水势向低水势流动 植物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 (1)渗透性吸水(具液泡细胞):利用溶质存在使溶质势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 (2)吸胀性吸水(未形成液泡的细胞及干种子):依赖于低的衬质势而引起的吸水 (3)代谢性吸水(直接耗能):耗能吸水或耗能吸收离子 不同物质吸胀力大小不同: 蛋白质 > 淀粉 > 纤维素 三种典型细胞的吸水方式及水势组成 风干种子:吸胀吸水 ψs≈0 ,ψp=0,所以ψw = ψm 液泡化细胞:渗透吸水 ψm≈0 ,所以ψw =ψs +ψp 无液泡分生组织细胞: Ψw = ΨS + Ψm + Ψp 根系吸水的部位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系,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吸水最活跃的部位是根毛区。 根的吸水途径 根毛皮层内皮层中柱导管沿导管上升 质外体途径:水分经胞壁和细胞间隙移动,不越膜,移动快

各种植物生理仪器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

各种植物生理仪器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 一、植物生理仪器简介概述: 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我们应用植物生理仪器通过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探索,可以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将实验研究成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人类生产的巨大进步。 常用的植物生理仪器有:测定植物水势的植物水势状况测定仪,分析作物和植物群体冠层受光状况的植物冠层图像分析仪,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叶片温度、、叶室温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光合作用测定仪,检测各种农作物病害的植物病害检测仪,判断农作物抗倒伏能力的植物茎杆强度测定仪,测定植被表面参数、植物冠层信息、植物养分信息、土壤养分信息、环境参数、植物病虫害程度的植物多普辐射计,分析植物根系各参数的植物根系分析仪,测定植物叶面积的植物叶面积指数仪,测量植物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或“绿色程度”的叶绿素测定仪,测树木内部缺陷情况的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以及测量叶片厚度,从叶片厚度变化反映出植物生长状态的变化的农作物营养测定仪等等。 这些植物生理仪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它们掌握植物的各种生理生态特征,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指导,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常见的植物生理仪器其中包括: 1、叶面积测定仪、测量精度非常高,可在主机上显示叶片轮廓图,全自动扫描,全液晶汉字显示,一秒钟出结果。叶片长度范围:0~290mm,叶片宽度范围:0~220mm,分辨率:0,1mm。特别适用于小或细的叶片的测量(如松树、草叶)。叶面积测定仪YMJ-C是由背光装置和装有嵌入式软件的平板组成。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根据叶子特征提取、空间转换、边缘检测原理、形态学等技术综合设计。广泛应用于农业中田间作物叶面积的测量。

植物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氧化酶的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 植物体内含有多种呼吸氧化酶,这些酶各有其生物学特性(如对温度的要求和对氧气的反应,所以就能使植物体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各种外界条件。 以对温度的要求来说,黄酶对温度变化反应不敏感,温度降低时黄酶活性降低不多,故在低温下生长的植物及其器官以这种酶为主,而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最敏感。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酶系统的更替正好反映了酶系统对温度的适应。例如,柑橘的果实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黄酶,在果实末成熟时,气温尚高,呼吸氧化是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到果实成熟时,气温渐低,则以黄酶为主.这就保证了成熟后期呼吸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以对氧浓度的要求来说,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氧的亲和力最强,所以在低氧浓度的情况下,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而酚氧化酶和黄酶对氧的亲和力弱,只有在较高氧浓度下才能顺利地发挥作用。苹果果肉中酶的分布也正好反映了酶对氧供应的适应,内层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表层以黄酶和酚氧化酶为主。水稻幼苗之所以能够适应淹水低氧条件,是因为在低氧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加强而黄酶活性降低之故。 2、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会导致植株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会使植物受伤死亡的原因:第一,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第二,因为无氧呼吸利用每摩尔葡萄糖产生的能量很少,相当于有氧呼吸的百分之几(约8%),植物要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就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这样,植物体内养料耗损过多;第三,没有丙酮酸氧化过程,许多由这个过程的中间产物形成的物质就无法继续合成。作物受涝死亡,主要原因就在于无氧呼吸时间过久。 3.举出三种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及优缺点。 (1)改良半叶法,选择生长健壮、对称性较好的叶片,在其一半打取小圆片若干,烘干称重,并用三氯醋酸对叶柄进行化学环割,以阻止光合产物外运,到下午用同样方法对另一半叶片的相对称部位取相同数目的小圆片,烘干称重,两者之差,即为这段时间内这些小圆片累积的有机物质量。此法简便易行,不需贵重设备,但精确性较差。 (2)红外线CO2分析法原理是:气体CO2对红外线有吸收作用,不同浓度的CO2对红外线的吸收强度不同,所以当红外线透过一定厚度的含CO2的气层之后,其能量会发生损耗,能量损耗的多少与CO2的浓度紧密相关。红外线透过气体CO2后的能量变化,通过电容器吸收

人的生理特性

人的生理特性 (一)人的感觉与感觉器官 l,视觉 1)常见的几种视觉现象 ①暗适应与明适应能力。人眼对光亮度变化的顺应性,称为适应,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暗适应是指人从光亮处进入黑暗处,开始时一切都看不见,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以后才能逐渐看清被视物的轮廓。暗适应的过渡时间较长,约需要30min才能完全适应。 明适应是指人从暗处进入亮处时,能够看清视物的适应过程,这个过渡时间很短,约需1min,明适应过程即趋于完成。 人在明暗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工作,会因受适应性的限制,使视力出现短暂的下降,若频繁地出现这种情况,会产生视觉疲劳,并容易引起事故发生。为此,在需要频繁改变光亮度的场所,应采用缓和照明,避免光亮度的急剧变化。 ①眩光。当人的视野中有极强的亮度对比时,由光源直射或由光滑表面的反射出的刺激或耀眼的强烈光线,称为眩光。眩光可使人眼感到不舒服,使可见度下降,并引起视力的明显下降。 眩光造成的有害影响主要有,使暗适应破坏,产生视觉后像;降低视网膜上的照度;减弱观察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观察物体时产生模糊感觉等,这些都将影响操作者的正常作业。 3)视错觉。人在观察物体时,由于视网膜受到光线的刺激,光线不仅使神经系统产生反应,而且会在横向产生扩大范围的影响,使得视觉印象与物体的实际大小、形状存在差异,这种现象称为视错觉。视错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类型有形状错觉、色彩错觉及物体运动错觉等。其中常见的形状错觉有长短错觉、方向错觉、对比错觉、大小错觉、远近错觉及透视错觉等。色彩错觉有对比错觉、大小错觉、温度错觉、距离错觉及疲劳错觉等。 在工程设计时,为使设计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考虑视错觉的影响。 (2)视觉损伤与视觉疲劳 ①视觉损伤。在生产过程中,除切屑颗粒、火花、飞沫、热气流、烟雾、化学物质等

植物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1.水分的存在状态 束缚水—被原生质胶体吸附不易流动的水 特性:1.不能自由移动,含量变化小,不易散失2.冰点低,不起溶剂作用3.决定原生质胶体稳定性4.与植物抗逆性有关 自由水—距离原生质胶粒较远、可自由流动的水。 特性:1.不被吸附或吸附很松,含量变化大2.冰点为零,起溶剂作用3.与代谢强度有关 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大,代谢强、抗性弱;比值小,代谢弱、抗性强 2.植物细胞对水的吸收方式:扩散、集流、渗透作用 1)、扩散作用—由分子的热运动所造成的物质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移动的过程。 特点: 简单扩散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进行,适于短距离运输(胞内跨膜或胞间) 2)、集流—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特点:物质顺压力梯度进行,通过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的水通道 3)、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注:渗透作用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进行 3.水势及组成 1.Ψw =ψs +ψp+ ψm+ψg Ψs:渗透势Ψp:压力势 Ψm:衬质势Ψg:重力势 1)渗透势—在某系统中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又叫溶质势(ψπ)。 ψs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总数:1M蔗糖ψs> 1M NaClψs (电解质) 测定方法:小液流法 2)压力势—ψp〉0,正常情况压力正向作用细胞,增加ψw;ψp〈0,剧烈蒸腾压力负向作用细胞,降低ψw;ψp =0,质壁分离时,壁对质无压力 3)重力势—当水高1米时,重力势是0.01MP,考虑到水在细胞内的小范围水平移动,通常忽略不计。 4)衬质势—由于亲水性物质和毛细管对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ψm〈0,降低水势. 2.注:亲水物质吸水力: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有液泡细胞,原生质几乎已被水饱和,ψm =--0.01 MPa ,忽略不计; Ψg也忽略,水势公式简化为:ψw=ψs+ ψp *没有液泡的分生细胞、风干种子胚细胞:ψw=ψm *初始质壁分离细胞:ψw = ψs *水饱和细胞: ψw = 0 3.细胞水势与相对体积的关系 ◆细胞吸水,体积增大、ψsψpψw 增大 ◆细胞吸水饱和,体积、ψsψp ψw = 0最大 ◆细胞失水,体积减小,ψsψp ψw减小 ◆细胞失水达初始质壁分离ψp= 0,ψw= ψs ◆细胞继续失水,ψp 可能为负ψw《ψs 4.蒸腾作用(气孔运动) 小孔扩散律(边缘效应)——气体通过小孔表面的扩散速度不与小孔的面积呈正比,而与

作物生理生态重点整理

作物生理生态绪论 生态因子对作物生理的影响 作物生产的目标:充分利用资源环境,发挥作物本身遗传潜力,实 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 植物生理过程对生态的影响:“大树底下无丰草” 。 作物生理学应用植物生理学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与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内在生理规律,以及作物管理技术与环境对农作物的内部生理过程变化的影响,从而解释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并用于指导建立作物管理技术。 作物生态学研究作物之间、作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作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对作物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群体对环境的影响。 作物生理生态学:是研究作物的生理反应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包括作物个体、群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的生理机制;作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田间生态对作物作物高产高质的影响。Maize(玉米) wheat rice 农村生态问题:迫在眉睫!化肥农药地膜 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目标和任务:提高产量;提高品质;提高土壤肥力;涵水保土;改善农田小气候;净化环境的作用。 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定性描述(定量);2 常规的调查研究、试验研究;3 精细的生理变化过程研究;4 系统分析法。 作物光合生理生态:1生态因子2理想株型与合理群体结构3作物高光效理论 水分生理与合理灌溉:需水规律;水分高效利用及合理灌溉。 作物营养生理生态:需肥规律;影响;养分高效利用。 作物的逆境生理:生理;对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作物生长发育及其调控:1库源关系的研究与调节(水稻空秕粒研究)2作物品质产量生理生态 作物生理生态学原理:(一)相生相克与互补原理;(二)循环与再生原理;(三)平衡与补偿原理。 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特点:1.应用性作物生理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综合性环境资源——作物群体——人类技术; 3整体性作物生理生态学把农田视为一个整体,即作物田间生态系统。田间各组分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4.宏观性作物生理生态学区别于一般的个体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等有明确界限的微观生态学,它的宏观性及伸缩范围很大。 5. 战略性指导作物生产的综合规划、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各业的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 第2章作物光合生理生态 狭义光合作用 1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表观(净)光合速率;总(真)光合速率)测定方法:1红外线CO2气体分析仪:CO2吸收量 2改良半叶法:干物质积累量 3氧电极法:O2释放量。 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体主要有四类:即光系统Ⅰ(PSI)、光系统Ⅱ(PSⅡ)、Cytb6/f复合体和ATP酶复合体(ATPase)。光合膜参与了光能吸收、传递与转化、电子传递、H+输送以及ATP合成等反应。 2新长出的嫩叶光合速率很低原因如下:(1)叶组织发育未健全,气孔尚未完全形成或开度小,细胞间隙小,叶肉细胞与外界气体交换速率低; (2)叶绿体小,片层结构不发达,光合色素含量低,捕光能力弱;(3)光合酶,尤其是Rubisco的含量与活性低;(4)幼叶的呼吸作用旺盛,因而使表观光合速率降低。 但随着幼叶的成长,叶绿体的发育,叶绿素含量与Rubisco酶活性的增加,光合速率不断上升;当叶片长至面积和厚度最大时,光合速率通常也达到最大值,光合速率随叶龄增长出现“低—高—低”的规律,营养生长期,心叶的光合速率较低,倒3-4叶的光合速率往往最高;籽粒充实期,叶片的光合速率自上而下地衰减。 叶的结构对光合能力的影响:1)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叶绿体和类囊体的数目等都对光合速率有影响。2)C4植物的叶片光合速率通常要大于C3植物,这与C4植物叶片具有花环结构等特性有关。栅栏组织细胞细长,排列紧密,叶绿体密度大,叶绿素含量高,致使叶的腹面呈深绿色,且其中Chla/b比值高,光合活性也高,而海绵组织中情况则相反。 光合产物积累到一定的水平后会影响光合速率的原因:(1)反馈抑制-化学。 (2)淀粉粒的影响-物理学。叶肉细胞中蔗糖的积累会促进叶绿体基质中淀粉的合成与淀粉粒的形成,过多的淀粉粒一方面会压迫与损伤类囊体,另一方面,由于淀粉粒对光有遮挡,从而直接阻碍光合膜对光的吸收。 (一)光照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青春期生理发育教案

第一课时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从而做好心理准备,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将来的事业发展、知识储备形成健康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自己及周围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若干年来的变化,并试图了解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学生给出的调查结论可能有:身高增加了,体重增加了,喉结有了,长了小胡子,变声了…… 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引出青春期的概念,并探究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活动二:归纳总结青春期的年龄阶段:12-23岁。 活动三:归纳总结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1、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原因: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促使骨骼尤其是下肢骨细胞分裂生长速度加快,同时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的重量增加,故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2、心输出量、肺活量、脑容量增大。 3、性器官迅速发育:女:月经;男:遗精。 4、第二性征出现。它的出现是靠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 男:喉结突起,嗓音变粗,发音低气,固声带长而宽,出现小胡须,阴毛、腋毛相继出现。 女:嗓音高而尖,声带比男孩长,乳腺发育,骨盆宽大,臂部增宽变圆。 小结: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是性成熟期,是决定一生的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身体上的变化,我们不要大惊小怪,在思想上要充分准备,迎接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 第二课时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并对照自身的心理发育阶段,做到有的放矢地加以说明,使学生能顺利地度过人生心理发育这一黄金时期。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回顾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否发现自己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七嘴八舌,经充分思虑后,说出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感受,教师适时地加以小结。如:自己和父母之间不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顶撞父母的事逐渐多了,不少人在这里开始写日记,对《日记》倾诉自己的感受,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接近自己的日记。 活动二: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表各自的意见后,教师及时小结。 1、少年朋友在身高上迅速接近成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向他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自己意识到不是小孩,于是要求父母用对待成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而这种成人感,其实只是他们对自身的一种成熟的看法,而做父母的此时最担心的也正是孩子这种貌似成熟实则不成熟的现象,父母还会象对待孩子一样地对待

小肠平滑肌生理特性的观察与分析

实验一小肠平滑肌生理特性的观察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哺乳动物离体肠标本制备及灌流方法。2. 观察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及某些因素对舒缩活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消化道平滑肌和骨骼肌、心肌一样,也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有些也具有自律性。相比之下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低,收缩慢,伸展性大,具有紧张性收缩,对化学物质、温度变化及牵张刺激较敏感等特性。小肠离体后,置于适宜的溶液中,观察其收缩活动及环境变化的影响,观察分析上述生理特性。 三、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家兔2、器械、药品:电热恒温水浴锅、浴槽、张力换能器(量程为25g以下)、BL-410生物记录系统、L型通气管、道氏袋、注射器、培养皿、温度计、烧杯、螺丝夹、三维调节器、台氏液、0.01%去甲肾上腺素、0.01%乙酰胆碱、1mol/L NaOH 溶液、lmol/L HCl溶液、2%CaCl2溶液。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标本制备流程2、仪器安装及调试 3、观察项目现象及解释1、标本制备流程:①击昏家兔→②剖开腹腔快速取出肠管→③制作离体肠标本①击昏家兔:用木槌猛击兔头枕部,使其昏迷。②剖开腹腔快速取出肠管:立即剖开腹腔,找出胃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快速取长20~30cm的肠管,先将与该肠管相连的肠系膜沿肠缘剪去,置于供氧台氏液中轻轻漂洗,把肠内容物基本洗净。③制作离体肠标本:将肠管分成数段,每段长2-3cm,两端各系一条线,保存于供氧的38℃左右的台氏液中2、仪器安装与调试实验安装(如图):恒温水浴锅控制加热,恒温工作点定在38℃。将充满氧气的道氏袋与通气钩相连接,将肠段一端系在通气管钩上,另一端与张力换能器相连。控制通气量,使氧气从通气管前端呈单个而不是成串逸出。仪器调试:BL-410系统的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