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_数据帧的封装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_数据帧的封装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_数据帧的封装

成绩

南京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 题目以太网帧的封装设计

课程名称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院(系、部、中心)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起止日期

设计地点

指导教师

目录

1.设计目的和任务 (2)

1.1 课程设计目的 (2)

1.2课程设计任务 (2)

2.设计原理 (2)

2.1 802.3标准帧结构 (2)

2.2CRC的基本实现 (3)

3.设计实现 (4)

3.1 设计思路 (4)

3.1.1填充帧头部字段 (4)

3.1.2填充数据字段 (4)

3.1.3计算填充CRC (5)

3.2流程图 (6)

3.2.1程序流程图 (6)

3.2.2CRC计算流程图 (7)

4.程序源码 (8)

4.1 数据输入代码 (8)

4.2 帧封装代码 (8)

5.运行结果 (11)

6.总结体会 (12)

7.参考文献 (12)

1.设计目的和任务

1.1课程设计目的

(1)使学生掌握网络通信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

(2)培养学生基本掌握网络编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能提高学生对所学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4)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1.2课程设计任务

根据IEEE802.3格式的以太网帧格式,编写程序将原始数据封装成一个或多个帧,并将这些帧的各个字段值写入输出文件。原始数据从输入文件中获取,默认为二进制数据文件。太网帧中填写数据内容,校验字段通过CRC校验获得,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设置为100字节实现封装。

2.设计原理

2.1 802.3标准帧结构

以太网Ethernet帧格式:

1. 前序字段

前序字段由7个字节的交替出现的1和0组成,设置该字段的目的是指示帧的开始并便于网络中的所有接收器均能与到达帧同步。

2.帧起始定界符字段

它可以被看作前序字段的延续。实际上,该字段的组成方式继续使用前序字段中的格式,这个一个字节的字段的前6个比特位置由交替出现的1和0构成。该字段的最后两个比特位置是11,这两位中断了同步模式并提醒接收后面跟随的是帧数据。

3.目的地址字段

目的地址字段确定帧的接收者。6个字节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字段是局域网中的所有工作站必须使用同样的地址结构。目前,几乎所有的802.3网络使用6字节寻址。

4.源地址字段

源地址字段标识发送帧的工作站。和目前地址字段类似,源地址字段的长度六个字节。当使用六个字节的源地址字段时,前三个字节表示由IEEE分配给厂商的地址,将烧录在每一块网络接口卡的ROM中。而制造商通常为其每一网络接口卡分配后字节。

5.长度字段

用于IEEE802.3的两字节长度字段定义了数据字段包含的字节数。从前序到FCS字段的帧长度最小必须是64字节。基于最小帧长为64字节和使用六字节地址字段的要求,意味着每个数据字段的最小长度为46字节。如果传输数据少于46个字节,应将数据字段填充至46字节。不过,填充字符的个数不包括在长度字段值中,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为1500字节。

6.数据字段

数据字段的最小长度必须为46字节以保证帧长至少为64字节,这意味着传输一字节信息也必须使用46字节的数据字段:如果填入该该字段的信息少于46字节,该字段的其余部分也必须进行填充零。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为1500字节。

7. 校验序列字段

帧校验序列字段提供了一种错误检测机制,每一个发送器均计算一个包括了地址字段、长度字段和数据字段的循环冗余校验(CRC)码。发送器于是将计算出的CRC填入4字节的FCS字段。

2.2 CRC的基本实现

循环冗余编码(CRC)是一种重要的线性分组码、编码和解码方法,具有简单、检错和纠错能力强等特点,在通信领域广泛地用于实现差错控制。CRC校验码的检错能力很强,不仅能检查出离散错误,还能检查出突发错误。

利用CRC进行检错的过程可简单描述如下:在发送端根据要传送的k位二进制码序列,以一定的规则产生一个校验用的r位监督码(CRC码),附在原始信息的后边,构成一个新的二进制码序列(共k+r位),然后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根据信息码和CRC码之间所遵循的规则进行检验,以确定传送中是否出错。这个规则在差错控制理论中称为“生成多项式”。

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特点:(1)CRC校验码可检测出所有单个错误。(2)CRC 校验码可检测出所有奇数位错误。(3)CRC校验码可检测出所有双位的错误(4)CRC校验码可检测出所有小于、等于校验位长度的突发错误。(5)CRC校验码可以]

[11-k的概率检测出长度为(K+1)位的突发错误

(1/2)

-

3.设计实现

3.1设计思路

3.1.1填充帧头部字段

在这一部分需要向输出文件写入前导码、帧前定界符、目的地址、源地址和长度字段。写入前四个部分十分简单,而写入长度字段时需要计算输入文件的长度。所以计算输入文件长度的方法如下所示:

int length=0;

infile.seekg(0,ios::end);//将读指针移到文件末尾。

/*计算指针偏移量,即为输入文件的长度*/

length=infile.tellg();

/*创建字符指针并根据文件长度初始化*/

unsigned char* data=new unsigned char[length];

infile.seekg(0,ios::beg);//将读指针移到文件开始。

/*将文件数据读入到字符指针data中*/

infile.read(data,length);

file.put(char(length>>8));

/*将文件长度值按照逆序写入到输出文件的长度字段中*/

file.put(char(length&0xff));

/*将data内容写入到输出文件中*/

file.write(data,length);

这种方法采用的是使用文件流相关函数的办法,简单明了,可以先获得文件数据长度,再申请相同大小的空间,不会造成空间上的浪费。

3.1.2 填充数据字段

在数据字段中,数据字段的最小长度为46B。如果帧的LLC数据少于46B,则应将数据字段填充至46B。填充字符是任意的,不计入长度字段值中。在程序中是用一下方法实现的:

//如果输入文件长度不足46B,则用补足46B

if(length<46)

{

for(int j=length;j<46;j++)

file.put(char(0x00));

}

3.1.3计算填充CRC

帧封装的最后一步就是对数据进行校验,并将校验结果记入帧校验字段。本程序中实现的是CRC-8校验算法,方法如下所示:

file.put(char(0x00));//将数据字段后添加个

file.seekg(8,ios::beg);//将读指针指向目的地址字段,从此处开始CRC计算 unsigned char ch;//ch用来保存读入的字符。

unsigned char crc=char(0x00);//余数初始值为。

while(1)//进行CRC计算

{

file.get(ch);

/*判断是否到了文件结尾,如果是,则退出循环*/

if(ch==0xff) break;

/*对入读入的字符的位分别处理*/

for(i=0;i<8;i++)

{

/*当前余数最高位为,需要进行除法运算*/

if(0x80==(crc&(0x80)))

{

crc=(crc<<1)&(0xff);//crc左移位,最低位补。

/*将输入数据相应的值递补到余数末位*/

crc=crc|((ch&0x80)>>7);

/*进行除法运算,即与除数的低位相异或*/

crc=crc^(0x07);

}

/*当前余数的最高位为,不需要进行除法运算*/

else

{

crc=(crc<<1)&(0xff);//crc左移位,最低位补。

/*将输入数据相应位的值递补到余数末位*/

crc=crc|((ch&0x80)>>7);

}

/*读到的字符左移位,使数据下一位作为输入位*/

ch=ch<<1;

}

}

3.2程序流程图3.2.1程序流程图

3.2.2 CRC计算流程图

4.程序源代码

4.1数据输入代码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ofstream outfile;

outfile.open("E:\\kcsj\\test2\\in.txt",ios::binary|ios::trunc);

unsigned int ch;

cout<<"请输入要进行封装的数据,数字“0”代表输入结束"<

cin>>ch;

while(ch != 0)

{

outfile.write((char*)(&ch),sizeof(char));

cin>>ch;

}

outfile.close();

return 0;

}

4.2帧封装的代码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int argc,char* argv[])

{

fstream file;//创建文件流

//打开指定输出文件,读写方式为以二进制方式可读可写,如文件存在则清除其内容file.open("outcrc.txt",ios::in|ios::out|ios::binary|ios::trunc);

//写入7B前导码

for(int i=0;i<7;i++) file.put(char(0xaa));

//写入1B帧前界定符

file.put(char(0xab));

//获得当前文件指定指针位置,计算CRC时从这里开始

long pCrcs=file.tellp();

char //写入6B目的地址

dst_addr[6]={char(0x00),char(0x00),char(0xe4),char(0x86),char(0x3a),

char(0xdc)};

file.write(dst_addr,sizeof(dst_addr));

char //写入6B源地址

src_addr[6]={char(0x00),char(0x00),char(0x80),char(0x1a),char(0xe6),

char(0x65)};

file.write(src_addr,sizeof(src_addr));

ifstream infile;//创建输入文件流

infile.open("in.txt",ios::binary);

infile.seekg(0,ios::end);//将文件读指针移到末尾

short length=(short)infile.tellg();//获得位置偏移量,即为输入文件长度

file.put(char(length/256));//将该长度写入数据长度字段(2B)

file.put(char(length%256));

char* data=new char[length];

infile.seekg(0,ios::beg);

infile.read(data,length);//从输入文件中读出所有数据至data中

file.write(data,length);//将data中数据写入输出文件

infile.close();//关闭输入文件

delete data;//回收data

//数据字段不足46B的部分用0填充

if(length<46) for(int i=0;i<46-length;i++) file.put(char(0x00));

//获得当前位置,计算后的CRC码将写到这个位置

long pCrc=file.tellp();

file.put(char(0x00));//数据后补1B的0,用于crc计算

//需要进行计算的数据长度

short total=short(file.tellp())-(short)pCrcs;

file.seekg(pCrcs,ios::beg); //将读指针指向目的地址字段,从这里开始crc计算unsigned char crc=0; //初始余数为0

while(total--)

{

unsigned char temp;

file.get(temp); //读1B的数据

//以下模拟数据除以100000111的二进制除法过程

for(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0x80;i>0;i>>=1)

{

if(crc&0x80)

{

crc<<=1;

if(temp&i) crc^=0x01;//将输入数据相应位的值递补到余数末位

crc^=0x07;//进行除法运算(即减去除数的低8位:00000111)}

Else

{

crc<<=1;

if(temp&i) crc^=0x01;//将输入数据相应位的值递补到余数末位}

}

}

file.seekp(pCrc,ios::beg);

length=sizeof(crc);

switch(length) //若CRC不足4B,将CRC补位至4B

{

case 1: file.put(char(0x00));

file.put(char(0x00));

file.put(char(0x00));

file.put(crc);

break;

case 2: file.put(char(0x00));

file.put(char(0x00));

file.put(crc);

break;

case 3: f ile.put(char(0x00));

file.put(crc);

break;

}

cout<<"帧文件"<<"outcrc.txt"<<"封装完成"<

file.close(); //关闭文件

}

5.运行结果

(1)输入数据和帧封装:

(2)outcrc.txt文件中的内容:

6.总结与体会

本次课程设计重点学习了帧封装。在查阅了很多帧的封装的知识后,对帧及其封装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在对帧的学习后,有了很大的收获,并且使帧的封装得以实现。

在设计中实现了帧的封装,主要是将帧的七个部分---前导码、帧前定界符、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字段、数据字段和校验字段,按顺序封装的,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帧结构。同时,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用到了很多的函数,这些函数的运用使得程序简便而且正确的运行出来。为了正确的实现这些函数,我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有用的信息,收获也颇丰富。

近一周的课程设计中,我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将这学期所学的网络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的编程的知识充分的联系起来,对这门课的认识又提高了一层。除此之外,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最后在同学的帮助下正确的解决了。从最开始的遇到问题到最后的正确解决问题,我懂得了正确出来问题的方法,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收获颇多。

7.参考文献

[1]刘化君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陆魁军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践教程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模拟以太网帧封装

计算机网络期中考试试题 —模拟虚拟机中局域网的传输过程,完成简单图形界面。 学生:韩成周 学号: 2014117138 完成时间:2016年12月

目录 1.设计任务和要求 ......................................... 1.1 课程设计任务 ...................................... 1.2课程设计要求 ...................................... 2.设计原理 ............................................... 2.1 802.3标准帧结构................................... 2.2CRC的基本实现..................................... 3.设计思路 ............................................... 4.程序源码 ............................................... 5.运行结果 ............................................... 1.设计任务和要求 1.1课程设计任务 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技术,在功能和操作上和传统的LAN 基本相同。虚拟局域网技术是目前网络界最热门的技术之一,也是交换网络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的出现是和局域网的交换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模拟虚拟局域网中帧的传输过程。 1.2设计要求 1.初始化交换机的转发表; 2.模拟虚拟局域网同一个局域网或者不同局域网之间帧的传输过程 2.设计原理 2.1 802.3标准帧结构 虚拟局域网帧格式:

以太网帧的封装实验

实训报告以太网帧的封装实验 1.实训目的 1)观察以太网帧的封装格式 2)对比单播以太网帧和广播以太网帧的目标MAC地址 2.实训拓扑图 以太网帧实验拓扑 PC IP地址子网掩码 PC0 PC1 PC2 PC3 3.主要操作步骤及实训结果记录 (1)任务一:观察单播以太网帧的封装 步骤1:准备工作 打开对应文件,完成初始化,删除练习文件中预设场景 步骤2:捕获数据包 进入Simulation模式。添加数据包,单击auto capture/play捕获数据包,再次单击停止捕获 步骤3:观察以太网帧的封装格式 步骤4:观察该广播包的以太网封装

DEST MAC: MAC: 步骤4:观察交换机是否会修改以太网帧各字段取值 DEST MAC:MAC:

(2)任务二:观察广播以太网帧的封装 步骤1:捕获数据包 Pc0数据帧被交换机转发给pc1、pc2、pc3(所有节点),pc1、pc2、pc3(所有节点)接收该广播帧。 步骤2:观察该广播包的以太网封装 DEST MAC:字段的取值: MAC字段取值的含义:广播地址。

4.实训结果分析及心得体会 (1)任务一中,观察到以太网帧封装格式中前导字段的取值是什么阐述其在数据帧传输过程中的作用。 答:任务一中,前导码字段取值为···1010;以太网使用曼彻斯特编码传输数据,其特征是每个码元中间有一次电压的跳变,用于接收方提取同步信号,以太网帧中的前导码有何作用前导码是为了隔离每个以太网帧的,也是定位符。因为以太网是变长的,所以每个帧之间需要前导来区分。 (2)任务一中,Switch0转发数据帧时是否修改其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 答:switch0转发给pc2地数据帧中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并未进行修改。 (3)交换机接收数据帧后,依据什么判断该数据帧是单播还是广播或依据什么判断向哪个目标节点转发 答: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依据数据帧中的目标MAC地址的取值判断数据帧是单播还是广播,依据目标MAC地址判断向哪个目标节点转发。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题目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一. 中小型千兆网吧组建 内容及要求: 用BOSON软件实现小规模网络的模拟。熟悉对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命令,调通网络,并通过实例深入理解网络基本工作原理及实现方法。学会网络构建、日常维护以及管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网络组网和建设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网吧包含100-200台上网的计算机。二.小型网络的组建 通过对网络的具体规划和组建,掌握网络互连设备的使用及工作原理;掌握IP地址的配置及数据传输过程和路由的选择。 具体要求如下: 1.使用模拟仿真软件,构建一个小型网络。要求使用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互连设备。根据设计要求,选择网络类型。 2.分配和配置IP地址,要求配置内部网络地址。 3.对交换机、路由器等进行配置。 4.通过使用模拟仿真软件,模拟局域网间的数据通信过程。 5.分析通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6. 写出课程设计报告:设计目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案、拓扑图、设备选型、方案报价、子网划分等内容。 (1)企业网络工程 (2)银行网络工程 (3)医院网络工程

(4)校园网网络工程 (5)大型机场信息网络工程 (6)邮电综合管理信息网 (7)某航空公司网络系统建设 (8)某市宽带信息网络 (9)证券交易网络系统 (10)学校以太网网络建设 三.Ping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层协议的原理及实现方法。设计内容,在给定的Ping程序的基础上做如下功能扩充: ●-h 显示帮助信息 ●-b 允许ping一个广播地址,只用于IPv4 ●-t 设置ttl值,只用于IPv4 ●-q 安静模式。不显示每个收到的包的分析结果,只在结束时,显示汇总结果 Ping命令的基本描述 Ping的操作是向某些IP地址发送一个ICMP Echo消息,接着该节点返回一个ICMP Echo reply消息。 ICMP消息使用IP头作为基本控制。IP头的格式如下 0 1 2 3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 |Version| IHL |Type of Service| Total Length | +-+-+-+-+-+-+-+-+-+-+-+-+-+-+-+-+-+-+-+-+-+-+-+-+-+-+-+-+-+-+-+-+ | Identification |Flags| Fragment Offset | +-+-+-+-+-+-+-+-+-+-+-+-+-+-+-+-+-+-+-+-+-+-+-+-+-+-+-+-+-+-+-+-+ | Time to Live | Protocol | Header Checksum | +-+-+-+-+-+-+-+-+-+-+-+-+-+-+-+-+-+-+-+-+-+-+-+-+-+-+-+-+-+-+-+-+ | Source Address | +-+-+-+-+-+-+-+-+-+-+-+-+-+-+-+-+-+-+-+-+-+-+-+-+-+-+-+-+-+-+-+-+ | Destination Address | +-+-+-+-+-+-+-+-+-+-+-+-+-+-+-+-+-+-+-+-+-+-+-+-+-+-+-+-+-+-+-+-+ Version=4 IHL Internet头长 Type of Service = 0 Total Length IP包的总长度 Identification, Flags, Fragment Offset 用于IP包分段 Time to Live IP包的存活时长 Protocol ICMP = 1 Addresses 发送Echo消息的源地址是发送Echo reply消息的目的地址,相反,发送Echo

封装及管脚定义(精)

管脚定义

1. LCM参数: 1.1 屏幕大小:240*RGB*302 dots,262144色(2的(R(6位数+G(6位数+B(6位数)次方) 1.2 控制器:HX8347-A 1.2.1最低供电电压:1.65V ,内置升压器, 1.2.2三种接口模式: ①命令参数接口模式 ②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 ③RGB 接口模式 1.2.3工作温度:-40~85℃ 1.3显示:

1.3.1正常显示模式 ①命令参数接口模式:262144(R(6,G(6,B(6色 ②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a262144(R(6,G(6,B(6,b 65536(R(5,G(6,B(5色 1.3.2空闲显示模式①8(R(1,G(1,B(1色 1.4显示组件 1.4.1 VCOM 控制组件:-2V~5.5V 1.4.2 DC/DC转换 ①DDVDH :3.0V~6.0 ②VGH :+9.0V~16.5V ③VGL :-6.0V~-13.5V 1.4.3 帧存储区域240(水平)*320(垂直)*18bit 1.5显示/控制接口 1.5.1显示接口模式 ①命令参数接口模式 A .8/16bit并行总线接口 B .串行总线接口 C .16/18bit并行RGB 总线 ②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 A .8/16/18bit并行接口 B .串行总线接口

C .16/18bit并行RGB 总线 1.5.2控制接口模式 IFSEL0=0:命令参数接口模式 IFSEL0=1: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 1.5.3电压 ①逻辑电压(IOVCC ):1.65V~3.3V ②驱动电压(VCI ):2.3V~3.3V 1.5.4颜色模式 A .16Bit :R(5,G(6,B(5 A .18Bit :R(6,G(6,B(6 接口模式选择: 写寄存器:

以太网帧格式

以太网帧格式 百科名片 现在的以太网帧格式 以太网帧格式,即在以太网帧头、帧尾中用于实现以太网功能的域。目录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历史分类 1.Ethernet V1 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格式,是由Xerox PARC提出的3Mbps CSMA/CD以太网标准的封装格式,后来在1980年由DEC,Intel和Xerox标准化形成Ethernet V1标准. 2.Ethernet V2(ARPA) 由DEC,Intel和Xerox在1982年公布其标准,主要更改了Ethernet V1的电气特性和物理接口,在帧格式上并无变化;Ethernet V2出现后迅速取

代Ethernet V1成为以太网事实标准;Ethernet V2帧头结构为6bytes的源地址+6bytes的目标地址+2Bytes的协议类型字段+数据。 以太网帧格式 3.RAW 802.3 这是1983年Novell发布其划时代的Netware/86网络套件时采用的私有以太网帧格式,该格式以当时尚未正式发布的802.3标准为基础;但是当两年以后IEEE正式发布802.3标准时情况发生了变化—IEEE在802.3帧头中又加入了802.2 LLC(Logical Link Control)头,这使得Novell的RAW 802.3格式跟正式的IEEE 802.3标准互不兼容. 4.802.3/802.2 LLC 这是IEEE 正式的802.3标准,它由Ethernet V2发展而来。它将Ethernet V2帧头的协议类型字段替换为帧长度字段(取值为0000-05dc;十进制的1500);并加入802.2 LLC头用以标志上层协议,LLC头中包含DSAP,SSAP以及Crontrol字段. 5.802.3/802.2 SNAP 这是IEEE为保证在802.2 LLC上支持更多的上层协议同时更好的支持IP协议而发布的标准,与802.3/802.2 LLC一样802.3/802.2 SNAP也带有LLC头,但是扩展了LLC属性,新添加了一个2Bytes的协议类型域(同时将SAP的值置为AA),从而使其可以标识更多的上层协议类型;另外添加了一个3Bytes的OUI字段用于代表不同的组织,RFC 1042定义了IP报文在802.2网络中的封装方法和ARP协议在802.2 SANP中的实现. 802.3以太网帧格式备注: 前导码(7字节)、帧起始定界符(1字节)、目的MAC地址(6字节)、源MAC地址(6字节)、类型/长度(2字节)、数据(46~1500字节)、帧校验序列(4字节)[MAC地址可以用2-6字节来表示,原则上是这样,实际都是6字节] 图2 IEEE802.3以太帧头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华电)

课程设计报告 ( 2012--2013 年度第2学期) 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题目:互联网模拟 院系:计算机系 班级:计科 学号: 学生姓名:华电老朱家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 1周 成绩: 日期: 2014 年 6 月 28 日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一、目的与要求 1.目的 将网络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用于实际,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现技术结合起来,使学习深化,培养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2.要求 独立完成课程设计题目以及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应包括设计思路、网络拓扑图、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二、主要内容 1.网络设备认知及基本配置操作 (1)了解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结构。 (2)完成以下实验,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等的配置方法,理解相关网络协议。 ①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②路由器的基本操作; ③OSPF基本配置; ④RIP v2配置; ⑤静态路由配置; ⑥跨交换机实现VLAN; ⑦利用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路由; ⑧广域网协议的封装。 2.互联网的模拟 (1)结合实验环境,提出模拟网络互联需求,设计并完成组网,要求尽最大可能利用实验资源。 ①网络物理拓扑结构设计及IP地址分配; ②网络逻辑拓扑结构设计; (2)网络设备配置实现 按步骤(1)所设计的网络拓扑进行设备连接并配置。配置内容包括路由选择协议OSPF配置,VLAN划分等,并进行测试。 3.基于模拟互联网的网络协议分析。在上面设计并实现的网络环境下,完成如下协议分析:

①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帧格式分析; ②网络层分片;ICMP协议分析; ③ARP地址解析协议分析; ④TCP传输控制协议分析; ⑤FTP协议分析;HTTP协议分析。 三、进度计划 四、设计成果要求 1.网络配置拓扑图准确,配置结果测试成功; 2.网络协议分析准确; 2.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规范,内容详实。 五、考核方式 考勤、验收和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6月23日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 封装:数据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要从高层一层一层的向下传送,如果一个主机要传送数据到别的主机,先把数据装到一个特殊协议报头中,这个过程叫-封装。 封装分为:切片和加控制信息 解封装:上述的逆向过程 现在简单的说下封装 比如现在,我用QQ和Reborn 聊天,这个模型,首先我要在QQ上发了一条“hello,Reborn”这个在QQ的应用程序做的这个“hello,Reborn”的动作,就是在应用层上完成的,但是怎么才能把“hello,Reborn”这几个字发给在网络另一端的Reborn呢?假设QQ这个应用程序在传输层上是用的TCP做协议的,那么在传输层,就用TCP做报头,在“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的前面进行封装。并且这个时候进行数据的分段,和标记上顺序号,当然这些都是在TCP报头上完成的,到了传输层,目前的状况是TCP报头+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大家看到,TCP报头被加在了高层数据前面,这个就封装了一次,因为TCP被加在了前面。这个就是传输层的PDU(数据协议单元),这个传输层的PDU就叫做段(segment)。网络层,在网络层所有来自网络层的以上数据,也就是TCP+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再次被封装在其前面加上IP报头,IP用与寻址,这样才能找到Reborn那台PC的IP地址。到了网络层,现在数据变成了IP报头+TCP+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在网络层的PDU叫做数据包,packet,又会来到下面的一层,叫做数据链路层(data-link layer),现在的数据是这样的了以太帧+IP 报头+TCP报头+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这个时候的PDU叫做帧,以太帧+IP报头+TCP 报头+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这些在第2层的frame再次进入最低层,也就是物理层,进行信号等等的编码,以010*******这样的bits流进行在网络介质上传输给Reborn。 解封装 以太帧+IP报头+TCP报头+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这些数据在Rebron这边开始解封装这是个第2层的frame,首先在Rebron这边去掉以太帧IP报头+TCP报头+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到了网络层,然后再去掉IP报头,TCP报头+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到了传输层,再去掉TCP报头,最后,在应用层的QQ程序里,Reborn终于收到了我发的“hello,Rebron”的消息。当然在业界都是用TCP/IP模型,没用OSI模型,但是封装解封装都是一个原理。大家都知道了封装与解封装,那么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上层和下层是怎么配合工作的呢?我怎么知道封装给下一层的哪一个报头呢?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这高层的数据流在进入传输层时,假设QQ聊天是用的TCP ,那么QQ这个应用程序本身已经对下层,也就是传输层做了映射,或有一个字段指向了传输层,通知它,请把我的数据封装到你的TCP协议里,传输层这个时候,在TCP里也有一个目的端口号,指向QQ应用程序,QQ的端口好像是4000,这样,在接受方,也就是Rebron,解封装的时候,传输层才知道把封装了的数据交给上层的哪个程序 下面分析传输层的TCP报头,我讲几个TCP报头里主要的结果字段,TCP报头首先是源端口,目的端口,然后有序列,检验和,等等.当我们发消息或进行HTTP协议上网的时候,远端口是1024以上的一个随机端口,这样在传输层接封装的时候在传输层,才知道把我的数据交递给上层的http程序,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正是通过这个在TCP报头里的目的端口号这样实现上下层配合工作。 下面讲述网络层,IP报头的封装 首先看看IP报头里有哪些字段,我只讲几个,如果讲完,时间不够,而且讲多了,有些人也茫然,IP报头里有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等等等字段,首先源地址当然就是我这台的外网地址了,那么在网络层进行封装的时候,用高层已经知道了Reborn的IP地址,所以加上这个IP地址,TCP报头里的协议,这个东西重要,协议字段,这正是指向(映射)

实验二使用Wireshark分析以太网帧与ARP协议

实验二使用Wireshark分析以太网帧与ARP协议 一、实验目的 分析以太网帧,MAC地址和ARP协议 二、实验环境 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使用Wireshark、IE等软件。 三、实验步骤: IP地址用于标识因特网上每台主机,而端口号则用于区别在同一台主机上运行的不同网络应用程序。在链路层,有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在局域网中,每个网络设备必须有唯一的MAC地址。设备监听共享通信介质以获取目标MAC地址与自己相匹配的分组。 Wireshark 能把MAC地址的组织标识转化为代表生产商的字符串,例如,00:06:5b:e3:4d:1a也能以Dell:e3:4d:1a显示,因为组织唯一标识符00:06:5b属于Dell。地址ff:ff:ff:ff:ff:ff是一个特殊的MAC地址,意味着数据应该广播到局域网的所有设备。 在因特网上,IP地址用于主机间通信,无论它们是否属于同一局域网。同一局域网间主机间数据传输前,发送方首先要把目的IP地址转换成对应的MAC 地址。这通过地址解析协议ARP实现。每台主机以ARP高速缓存形式维护一张已知IP分组就放在链路层帧的数据部分,而帧的目的地址将被设置为ARP高速缓存中找到的MAC地址。如果没有发现IP地址的转换项,那么本机将广播一个报文,要求具有此IP地址的主机用它的MAC地址作出响应。具有该IP地址的主机直接应答请求方,并且把新的映射项填入ARP高速缓存。 发送分组到本地网外的主机,需要跨越一组独立的本地网,这些本地网通过称为网关或路由器的中间机器连接。网关有多个网络接口卡,用它们同时连接多个本地网。最初的发送者或源主机直接通过本地网发送数据到本地网关,网关转发数据报到其它网关,直到最后到达目的主机所在的本地网的网关。 1、俘获和分析以太网帧 (1)选择工具->Internet 选项->删除文件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1要点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题目: 系名: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 设计题目:中型园区网络建设 初始条件: 1. 所要求的网络拓扑图如下所示: (自己截图) 2. 假定ISP服务提供商:武汉电信 3. 设备选型如拓扑图中所示。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技术要求: 1.1.交换机之间配置trunk协议 1.2.划分vlan,建立HTTP/DNS服务器 1.3. 通过在三层交换机上建立vlan网关使vlan间通信 1.4 总公司和分公司之间配置静态路由,使得分公司可以访问总公司服务器 1.5.公网路由器模拟电信的城域网,运行OSPF路由协议。 1.6. 使用缺省路由,防止公网的路由条目传递到公司的网关路由器上。 1.7 总公司和分公司的网关配置NAT让内部的PC能够正常上网。 2.设计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 2.1. 网络各节点具体配置步骤及测试结果; 2.2. 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 2.3. 总体运行情况与结果分析讨论 2.4.个人对本次课程设计感想体会及建议; 注意:设计报告内容严禁与人雷同。 3. 设计报告格式要求: 课程设计说明书统一书写格式:

一、实训目的和基本要求 在学习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网络工程技术实训。通过实训,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主流网络技术的应用;手动配置网络设备;在进行了该项实训后,可为学生进入社会,从事网络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要求能够针对一个具体的要求,搭建一个网络。明确网络的拓扑结构、设备选型、设备连接、设备配置、IP地址分配、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内容。如果设备条件有限,也可以使用路由器来完成网络的构建。 二、实训步骤 2.1 组建总公司局域网组网 2.1.1 网络拓扑图 摆出小型网络所需要的设备并把说有设备连接起来(相同设备用交叉线,不同设备用直通线,注意路由器和PC机属于同种设备用交叉线),网络拓扑图如图1.1。 图1.1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 算 机 工 程 学 院
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 姓 名: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学 号:
专业班级: 系 (院) : 设计时间: 设计地点: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3.12.23——2014.1.5 计算机网络技术室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
年 月 日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

2
页,共
12

1.课程设计目的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实践环节之一,是学习完《计算机网 络》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其目的在于加深对 OSI 七层模型、TCP/IP 模型的各层功能和设计思想的理解,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特别是网络规 划、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任务: 以淮海工学院本部校园为背景,设计一个校园网方案。淮海工学院的本部分为办公区、教 学区和生活区三部分。现假设:办公区中各楼宇名为:教务处楼,党政办公楼,图书馆,计算机 系大楼、讲堂楼、机械楼、土木楼、海洋学院楼、大学生活动中心楼、教学主楼等,生活区中有 学生公寓区和教师住宅区及各食堂。假设办公区、教学区每个办公室、教室均预留 2 个信息点, 生活区每个房间预留 1 个信息点,全校使用预留的一个 B 类 Internet 地址 172.160.0.0,试根据本 部校园网的应用需求和管理需求、各建筑物的地理分布、确定信息点个数及信息点分布,设计出 本部的校园网方案。方案中应明确学院网管中心的位置,确定拓扑方案,进行 IP 地址规划,完成 设备选型,注明各种设备、设施和软件的生产商、名称、型号、配置与价格,并分别给出其价格 的出处(如网站等) ,基本确定方案的预算。 要求: (1)通过资料查阅和学习,了解园区网络规划、设计的一般方法。 (2)参考和研究一些公司和高校/企业园区网的规划和建设方案,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中 所学知识,积极完成设计任务。 (3)认真完成需求分析,并根据需求分析完成园区网络的总体方案设计,确定网络逻辑拓扑结 构和所采用的网络技术、主要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而完成设备的选型和经费预算。 (4)认真按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目的、设计任务与要求、 设计说明书、设计成果和设计心得五个部分,具体要求见设计报告模板。
3.课程设计说明书

实验3分析mac帧格式

实验3 分析MAC帧格式 实验目的 1.了解MAC帧首部的格式; 2.理解MAC帧固定部分的各字段含义; 3.根据MAC帧的内容确定是单播,广播。 实验设备 Winpcap、Wireshark等软件工具 相关背景 1.据包捕获的原理:为了进行数据包,网卡必须被设置为混杂模式。在现实的网络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共享式的以太网络。这些以太网是通过Hub 连接起来的总线网络。在这种拓扑结构的网络中,任何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的时候,它们之间交换的报文全部会通过Hub进行转发,而Hub以广播的方式进行转发,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都会收到这个报文,不过只有目的机器会进行后续处理,而其它机器简单的将报文丢弃。目的机器是指自身MAC 地址与消息中指定的目的MAC 地址相匹配的计算机。网络监听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这些原本要被丢弃的报文,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得到整个网络中信息的现状。 2.Tcpdump的简单介绍:Tcpdump是Unix平台下的捕获数据包的一个架构。Tcpdump最初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洛仑兹实验室的Van Jcaobson、Craig Leres和 Steve McCanne共同开发完成,它可以收集网上的IP数据包文,并用来分析网络可能存在的问题。现在,Tcpdump已被移植到几乎所有的UNIX系统上,如:HP-UX、SCO UNIX、SGI Irix、SunOS、Mach、Linux 和FreeBSD等等。更为重要的是Tcpdump是一个公开源代码和输出文件格式的软件,我们可以在Tcpdunp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加入辅助分析的功能,增强其网络分析能力。(详细信息可以参看相关的资料)。 3.Winpcap的简单介绍:WinPcap是由意大利Fulvio Risso和Loris Degioanni等人提出并实现的应用于Win32 平台的数据包捕获与分析的一种软件包,包括内核级的数据包监听设备驱动程序、低级动态链接库和高级系统无关库,其基本结构如图3-1所示:

以太网帧的封装与成帧设计

******************* 实践教学 ******************* 兰州理工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2015年秋季学期 计算机通信课程设计 题目:以太网帧的封装与成帧设计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王慧琴 成绩:

摘要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太网就成为最普遍采用的网络技术,它统治着世界各地的局域网和企业骨干网,并且正在向局域网发起攻击。随着万兆以太网标准的提出,以太网为征服广域网、存储和宽带领域中的新领地做好了准备。以太网帧的封装和成帧是以太网快速迅猛发展的基础。本课题根据帧的具体结构,将帧结构中目的地址源地址等与数据一起进行封装并解析,构造一个具体的Ethernet帧,通过实现帧的封装和成帧,来了解网络通信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基本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以太网帧;封装;成帧;库函数

目录 前言 (1) 一、基本原理 (2) 1、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2) 2、以太网帧格式的发展 (3) 3、 IEEE802.3帧结构 (4) 4、错检测 (5) 二、需求分析 (7) 三、系统设计与分析 (8) 1、系统分析 (8) 2、系统设计 (11) 以太网帧的封装 (12) 以太网帧的解析 (13) 四、系统结果 (15) 五、心得体会 (16) 六、参考文献 (17) 七、附录 (18)

前言 以太网这个术语通常是指由DEC、Intel和Xerox公司在1982年联合公布的一个标准,它是当今TCP/IP采用的主要的局域网技术,它采用一种称作CSMA/CD 的媒体接入方法。在TCP/IP世界中,以太网IP数据报文的封装在RFC 894中定义。 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1977年底,梅特卡夫和他的合作者获得了“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专利。多点传输系统被称为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从此标志以太网的诞生。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题目和要求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发展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协议的概念及原理,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主的网络协议结构,培养学生在TCP/IP协议和LAN、W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会网络构建、网络日常维护以及网络管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网络组网和建设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运用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思想,按照需求分析、规划、设计、配置的基本流程,经历一个完整的网络工程过程,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一、格式要求及须知: (1)使用学院网站的课程设计模版,要求格式美观,字体及编号要求见表1。 表1 字体及编号要求

(2)参考文献:参考课本的参考文献格式(附录C)。但编号换成[1]、[2]……(3)附录:课程设计中的代码或得到的数据包等数据将作为该设计附件或附录,题目需要但没有的相应代码及数据包文件的将记整组不及格,需要重做。 (4)成绩记录:该设计成绩将记录到教务处成绩管理系统中。 (5)打印:经审查(发邮件到指导老师处或当面交流修改)后,方可打印、存档。打印后递送到指导老师的信箱。 (6)如发现两组设计雷同或抄袭互联网,该组重做! 二、任务完成形式: 交付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作品(需要验收)。 设计作品指的是完整的源程序代码(对于第二类题目为仿真文件)。 课程设计说明书(纸质+电子版),内容包括:设计任务、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相应地给出关键的代码)、设计总结(评价/遇到的问题/体会/建议等)、使用说明等。 设计工作计划与进度安排: 根据所选题目,合理安排进度计划,总体上需要40个小时。以下仅供参考: 1. 原理知识 4小时 2. 程序设计技术 4小时 3. 开发环境与程序调试环境 4小时 4. 总体设计、关键环节的详细设计 8小时

Java中八种基本数据类型和八种封装数据类型

Java中八种基本数据类型和八种封装数据类型 初使值的求解过程及比较 作者:Zealjiang 1.八种基本数据类型 创建名为MemberTestBasic的java文件,其内容如下:public class MemberTestBasic { /** 八种基本类型 int, short, float ,double, long, boolean, byte, char */ int i; short s; float f; double d; long l; boolean bo; byte by; char c;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对象m

MemberTestBasic m=new MemberTestBasic(); m.printMember(); } //为对象m创建一个printMember方法 public void printMember() { System.out.print("int->"+i+"\n"); System.out.print("short->"+s+"\n"); System.out.print("float->"+f+"\n"); System.out.print("double->"+d+"\n"); System.out.print("long->"+l+"\n"); System.out.print("boolean->"+bo+"\n"); System.out.print("byte->"+by+"\n"); System.out.print("char->"+c+"\n"); } } 运行结果如下: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 姓名:李逍逍 班级:08计11 学号:08261012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目的及要求 (2)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分析和设计) (3) 三.绘制拓扑结构图 (3) 四.详细设计步骤 (5) 五.路由器或交换机配置的代码 (6) 六.显示最终的结果 (8) 七.课程设计总结 (9)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目的及要求 课程设计题目:组建小区局域网 课程设计目的: 更深了解路由器,交换机,PC机之间的配置与应用,熟练掌握一些简单的的网络应用和连接,熟练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掌握DHCP、ACL、VLAN、和NET协议和相应的技术;提高对实际网络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设计需要划分为四个子网层面的小区性的网络通讯。采用软件cisco,可以更好的实现各种不同网络设备互相配合与联系,以达到最佳的局域网通讯效果。 课程设计要求: 要求能根据实际问题绘制拓扑结构图,拓扑结构图可以是树形、星形、网状形、环状形及混合形结构的之一,清晰的描述接口,进行路由器或交换机的代码配置实现,并且每个方案的需有以下几部分的内容: 1、需求特点描述; 2、设计原则; 3、解决方案设计,其中必须包含: (1)设备选型; (2)综合布线设计; (3)拓扑图; (4)IP地址规划; (5)子网划分; (6)路由协议的选择; (7)路由器配置。 组建小区局域网的总体要求: 运用自己对局域网组网技术的理解,设计小区组网方案,使得一个具有200个住户节点的智能化小区能够进行网络通讯,且将整个小区可划分为四个区域:1.网络中心区:以物业管理中心及监控中心为主的核心交换设备和服务器群;2.远程网络接入区:包括外部网络接入口的路由器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3.园区网络区:包括从网络中心到社区服务设施的骨干交换设备; 4.家庭网络区:包括从网络中心到楼宇中的骨干交换设备,并为各住户单元提供网络接入端口,是整个小区网络系统的最基本单元。

以太网帧格式

以太网帧格式详解: Etherne II 报头8 目标地址6 源地址6 以太类型2 有效负载46-1500 帧检验序列4 报头:8个字节,前7个0,1交替的字节(10101010)用来同步接收站,一个1010101011字节指出帧的开始位置。报头提供接收器同步和帧定界服务。 目标地址:6个字节,单播、多播或者广播。单播地址也叫个人、物理、硬件或MAC地址。广播地址全为1,0xFF FF FF FF。 源地址:6个字节。指出发送节点的单点广播地址。 以太网类型:2个字节,用来指出以太网帧内所含的上层协议。即帧格式的协议标识符。对于IP报文来说,该字段值是0x0800。对于ARP信息来说,以太类型字段的值是0x0806。 有效负载:由一个上层协议的协议数据单元PDU构成。可以发送的最大有效负载是1500字节。由于以太网的冲突检测特性,有效负载至少是46个字节。如果上层协议数据单元长度少于46个字节,必须增补到46个字节。 帧检验序列:4个字节。验证比特完整性。 IEEE 802.3 根据IEEE802.2 和802.3标准创建的,由一个IEEE802.3报头和报尾以及一个802.2LLC报头组成。 报头7 起始限定符1 目标地址6(2)源地址6(2)长度2 DSAP1 SSAP1 控件2 有效负载3 帧检验序列4 -----------802.3报头--------------§- --802.2报头----§ §-802.3报尾-§

IEEE802.3报头和报尾 报头:7个字节,同步接收站。位序列10101010 起始限定符:1个字节,帧开始位置的位序列10101011。 报头+起始限定符=Ethernet II的报头 目标地址:同Ethernet II。也可以为2个字节,很少用。 源地址:同Ethernet II。也可以为2个字节,很少用。 长度:2个字节。 帧检验序列:4个字节。 IEEE802.2 LLC报头 DSAP:1个字节,指出帧的目标节点的上层协议。Destination Service Access Point SSAP:1个字节,指出帧的源节点的上层协议。Source Service Access Point DSAP和SSAP相当于IEEE802.3帧格式的协议标识符。为IP定义的DSAP和SSAP 字段值是0x06。但一般使用SNAP报头。 控件:1-2个字节。取决于封装的是LLC数据报(Type1 LLC)还是LLC通话的一部分(Type2 LLC)。 Type1 LLC:1个字节的控件字段,是一种无连接,不可靠的LLC数据报。无编号信息,UI帧,0x03。 Type2 LLC:2个字节的控件字段,是一种面向连接,可靠的LLC对话。 对IP和ARP,从不使用可靠的LLC服务。所以,都只用Type1 LLC,控件字段设为0x03。 区分两种帧 根据源地址段后的前两个字节的类型不同。 如果值大于1500(0x05DC),说明是以太网类型字段,EthernetII帧格式。值小于等于1500,说明是长度字段,IEEE802.3帧格式。因为类型字段值最小的是0x0600。而长度最大为1500。 IEEE802.3 SNAP 虽然为IP定义的SAP是0x06,但业内并不使用该值。RFC1042规定在IEEE802.3, 802.4, 802.5网络上发送的IP数据报和ARP帧必须使用SNAP(Sub Network Access Prototol)封装格式。 报头7 起始限定符1 目标地址6 源地址6 长度2 DSAP1 SSAP1 控件1 组织代码3 以太类型2 IP数据报帧检验序列 ----IEEE802.3报头-----------§IEEE8023 LLC报头---§--SNAP报头----§ §802.3报尾§ 0x0A 0x0A 0x03 0x00-00-00 0x08-00 (38-1492字节) Ethernet地址 为了标识以太网上的每台主机,需要给每台主机上的网络适配器(网络接口卡)分配一个唯一的通信地址,即Ethernet地址或称为网卡的物理地址、MAC 地址。 IEEE负责为网络适配器制造厂商分配Ethernet地址块,各厂商为自己生产的每块网络适配器分配一个唯一的Ethernet地址。因为在每块网络适配器出厂时,其Ethernet地址就已被烧录到网络适配器中。所以,有时我们也将此地址称为烧录地址(Burned-In-Address,BIA)。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第一次在线作业

第一次在线作业 单选题 (共20道题) 收起 1.( 2.5分)大型系统集成项目的复杂性体现在技术、成员、环境、()四个方面。 ? ? ? ?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在数据通信网络设计中,ITU-T系列标准更接近于OSI/RM模型()的定义。 ? ? ? ?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网络系统集成的工作在于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信号交换和()问题。 ? ? ?

?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以太网交换机的每一个端口相当于一个()。 ? ? ? ?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 ? ? ?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城域网往往由多个园区网以及()、传输网等组成。 ? ? ? ?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TCP/UDP端口号提供的附加信息可以为交换机所利用,这是第()层交换的基础。 ?

? ? ?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电信网络流量很大,对网络设备要求有较高的()和可靠性。 ? ? ? ?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需求管理包括需求跟踪、()、需求评估等工作。 ? ? ? ?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网络工程师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通过()来获取用户需求。 ? ? ? ?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11.(2.5分)电信网的主干链路,一般采用()和DWDM技术。 ?

? ? ?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12.(2.5分)()文档定义了网络工程项目的需求基线。 ? ? ? ?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3.(2.5分)支持广播网络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 ? ? ? ?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14.(2.5分)对于用户比较集中的环境,由于接入用户较多,因此交换机应当提供( )功能。 ? ? ? ?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实验一 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

【实验一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 【实验目的】 1、掌握以太网帧的构成,了解各个字段的含义; 2、能够识别不同的MAC地址并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3、掌握网络协议分析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4、掌握协议仿真编辑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类型】 验证型; 【实验内容】 1、学习协议仿真编辑器的五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学习网络协议分析器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学会使用协议仿真编辑器编辑以太网帧,包括单帧和多帧; 4、学会分析以太网帧的MAC首部; 5、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6、理解MAC首部中的LLC-PDU长度/类型字段的功能; 7、学会观察并分析地址本中的MAC地址; 8、了解LLC-PDU的内容; 【实验原理】 局域网(LAN)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将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数据通信。局域网的技术要素包括了体系结构和标准、传输媒体、拓扑结构、数据编码、媒体访问控制和逻辑链路控制等,其中主要的技术是传输媒体、拓扑结构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局域网的主要的特点是:地理分布范围小、数据传输速率高、误码率低和协议简单等。 1、三个主要技术 ⑴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 ⑵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和环型拓扑。 ⑶媒体访问控制方法: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技术。 2、IEEE 802标准的局域网参考模型 IEEE 802参考模型包括了OSI/RM最低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OSI/RM的数据链路层功能,在局域网参考模型中被分成媒体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和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两个子层。由于局域网采用的媒体有多种,对应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也有多种,为了使数据帧的传送独立于所采用的物理媒体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IEEE 802 标准特意把LLC 独立出来形成单独子层,使LLC子层与媒体无关,仅让MAC子层依赖于物理媒体和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