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皂素的提取历史与现状

茶皂素的提取历史与现状
茶皂素的提取历史与现状

茶皂素的提取的历史与现状

茶皂素(Tea saponin)又称茶皂苷或茶皂甙,山茶科(Theacease)山茶属(Cameuia )各种植物中含量极其丰富,主要有油茶(Camellia oleifera )、茶(C. sinensis )、茶梅(C.sasanqua )、尖叶山茶(C. cuspidatd )等。茶皂素是皂素中的一类,是从山茶科植物种子或者其种子经榨油后的产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糖甙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茶类植物中,其基本结构包括配基、糖体及有机酸。茶皂素属于五环三萜类,此类结构的化合物较多,它们具有β-香树素骨架,也可为齐墩果烷的衍生物,具有多氢蒎五环。

茶皂素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发泡、湿润等功能,并且具有消炎、镇痛、抗渗透等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生物农药、医药、洗涤剂、食品添加剂、起泡剂、发泡剂、脱脂剂、分散剂等。近年来,各国对茶皂素提取与应用研究越来越重视,提出各种不同提取方法及工艺且对茶皂素生物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目前茶皂素提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茶皂素提取研究进展

(一)水提法

水浸法是较早开发的提取茶皂素的方法,主要是将茶麸破碎用H2O浸出,然后澄清,过滤,浓缩,脱色,再浓缩,脱色后烘干得到粉料。其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简单,但生产水处理量大,常规分离困难,产品纯度低,能耗大,渣处理困难[2]。因此,在此基础上又改进得到多种水提法。

1、稀碱液提取法

冯志明[3]研究出:茶壳用0.5%氢氧化钠溶液煮沸半小时,冷却后过滤得滤液和残渣。残渣用相同方法再浸提2次,将3次滤液合并得到浸提液.。此法的产率为7%~11% ,而用热水浸提产率为5%~9%。

2、水提-沉淀法

先用热水提取,再过滤,滤液中加入沉淀剂沉淀。此法有3种,一是用絮凝剂沉淀除杂:茶粕∶水= 1∶5,水温30~35℃,浸提2h,第二次浸提液用作下一次浸提第一次浸提液。离心,上清液中加入絮凝剂配成的水溶液,加热搅拌至一定温度后,静置。二是用乙醇作为沉淀剂沉淀杂质:刘铁平等探索的水提醇沉法是水提法和有机溶剂法的改进,吸取了两者的优点。水提法杂质多、纯度低、后处理相当困难。有机溶剂法投资大、成本高、工艺复杂。水提醇沉法克服了两者不足之处,并且在茶皂素提取工艺中首次采用壳聚糖复合絮凝剂除杂,取得了较佳效果。三是用丙酮沉淀茶皂素:水提得到的粗皂素5g,再加乙醇10ml,萃取后,再加丙酮25ml,沉淀质量3.55g,茶皂素含量72.4%。

3、水提-醇萃法

水提-醇萃法是在综合了水提法、有机溶剂法、水提-沉淀法三者优点的基础上,根据茶皂素易溶于热水和乙醇,不溶于冷水的性质,用热水作为浸提剂,而后于浸提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絮凝剂Al2(SO4)3,沉淀除杂冷却后,再用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转萃提纯的一种方法。用该法生产茶皂素的收率为15%~ 16%,纯度为95%。而曾韬等采用一种新的提取工艺(一水二醇)法对茶皂素的提取进行了研究,即在水提乙醇萃取的基础上,用正丁醇转萃,制得的茶皂素粗品色泽好、纯度达85%以上。

(二)微波辅助提取

微波辅助提取是微波和传统的溶剂提取法相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提取方法。由于微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在反应物内外部分同时均匀、迅速地加热,用以提取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具有简便、快速、高效的优点。

彭游等考察茶皂素的微波光波组合无溶剂提取方法,发现微波光波提取干法不用溶剂,仅用微量的DMF(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能量传递介质,提取速度是传统提取方法的1800倍以上,成本明显降低。利用高倍荧光显微镜FM、IR 等手段对微波提取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从微波对植物组织结构的影响上阐明次生代谢产物的微波提取机理。郭辉力等以油茶饼粕为原料,研究了用微波/光波预处理辅助提取茶皂素的方法。经与水浸提法和C2H5OH溶液浸提法进行比较,发现微波/光波预处理辅助提取茶皂素可大大缩短提取时间,且茶皂素的提取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彭应兵等以茶籽壳为原料,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C2H5OH为溶剂提取茶皂素,分别考察了C2H5OH浓度、微波功率、固液比和提取时间等对产率的影响。经正交试验优化的工艺条件:C2H5OH浓度50%、微波功率400W、固液比1:3、反应时间8min,所得茶皂素产率可达12.16%。与常规提取法比较,本法提取用时短,产率高。

目前微波辅助提取茶皂素是研究热点,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微波提取具有简便、快速、高效的优点。由于目前存在设备的放大,投资成本降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这项技术并未完全进入工业化阶段。

(三)超声波提取

超声波法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强大的压力造成生物细胞壁的破坏,同时超声波产生的振动加强了细胞内物质的释放、扩散及溶解,被浸提的物质在被破碎时生物活性保持不变,同时提高破碎速率和提取率。但是超声波的强大作用力使得大量杂质溶出,影响产品的纯度和后处理,并且高频率的超声波能够使人出现恶心、胸闷等不适反应,影响其在工业化中的利用。

李静等采用超声波法提取茶皂素,C2H5OH浓度80%、料液比1∶4、提取温度40℃、超声波功率320W、超声波作用时间60min。茶皂素粗品得率为18.54%,茶皂素含量60.3%。聂芸等以油茶饼为原料,CH3OH为提取剂,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对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定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试验因素,以茶皂素提取效率为目标建立回归数学模型,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及对数学模型进行优化得到茶皂素的优化提取条件:料液比1∶4(g/ mL)、超声温度50℃、超声提取时间57min,茶皂素提取效率达80.89%。

(四)超临界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液态CO2为溶剂进行提取,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提取的新工艺。其提取率与提取温度、压力、CO2消耗量等因素有关。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提取率高、产品不含有害物质、无污染。但由于超临界提取设备价格昂贵,生产成本高,目前仍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

吕晓玲等研究了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油茶皂苷的工艺: 压力25MPa、温度50℃、体积分数65%C2H5OH为夹带剂,CO2流量25-30L/min,萃取时间3h。在最佳萃取条件下油茶皂苷的收率为15.23%,纯度78.65%。

(五)闪式提取

朱兴一等[15]研究了闪式提取油茶枯饼中茶皂素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C2H5OH 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液料比3个因素,利用Box-Benhnken 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闪式提取茶皂素的较佳工艺条件:C2H5OH体积分数78%、提取时间40s、液料比20(mL/g)。在此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21.09%±0.26%,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与传统C2H5OH热回流提取方法相比,闪式提取法的提取时间由6h缩短为40s,提取温度由70℃降到20~25℃,该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茶皂素提取方法。

二、茶皂素的应用研究进展

(一)在日用化工中的应用

在日用化学品中,茶皂素可用于配制高档洗发香波,它集洗发、护发、去屑多重功效于一体,

并且对皮肤无毒害和致敏问题。此外,茶皂素在防晒消炎润肤膏、洗涤液、婴儿温和洗护用品等产品中也有应用,它具有良好的乳化、发泡、分散、渗透、润滑等活性作用。

李运涛等通过从茶籽饼粕中提取茶皂素,将其与NaBO3·4H2O进行复配制取性能良好的洗涤助剂,考察了产品在洗涤剂中的应用效果。与NaBO3·4H2O 复配,去污值分别达52.3和36.7。通过实验对比,茶皂素作为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单独使用,去污能力不具优势,但若和其它表面活性剂复配,去污能力会显著提高。因此,茶皂素今后在洗涤助剂方面开发的重点,是与其它表面活性剂复配。彭游等[9]利用提取的茶皂素开发成洗发香波,对多个配方进行了多方面的性能评价,其中两个配方的多项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二)农药

我国很早就有使用茶籽饼防治田间蚜虫、螟虫、飞虱、叶螨等的民间记载。近年来研究发现茶皂素对多种害虫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作用方式多样。茶皂素对有害生物的活性机制主要是由于粘附性强,对生物体表气门具有堵塞作用,继而窒息死亡。对农药的增效作用机制则是能改善农药的理化性能,提高某些农药在植物叶片表面的沉积量,有助于农药有效成分在虫体和植物体内的渗透。茶皂素还可破坏虫体内解素代谢酶的活性, 使某些昆虫具有拒食和影响生长发育的作用。

黄继轸等用实验室提取纯化的茶皂素处理菜青虫幼虫,研究证明茶籽皂素对菜青虫兼有胃毒和忌避的作用。王小艺等[在用茶皂素处理菜青虫后发现茶皂素对菜青虫3、4、5龄幼虫均有强烈的拒食作用,作者还用茶皂素处理过斜纹夜蛾4龄幼虫,发现有较强的拒食活性。何晓玲等[采用茶皂素处理8株枯萎病原真菌,发现高质量浓度试药(>0.39 g/L)的茶皂素对枯萎病原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不同枯萎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选择活性。胡美英等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是利用茶皂素对柑橘青霉病菌、柑橘绿霉病菌、柑橘酸腐病菌等多种水果采后病原菌良好的防治作用将其用于采后水果的防腐保鲜,从而开拓了茶皂素作为生物杀菌剂的新领域。

(三)医药

T sukamo to S等对茶皂素在酒精吸收及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进行了动物试验,即在鼠服用酒精前1 h口服茶皂素,则在服用酒精后的0. 15~ 3 h 均能降低其血液中的乙醇含量,且能降低肝中的乙醇含量,表明茶皂素是酒精吸收的抑制剂;与此同时,血液中乙醇消失的时间也有所缩短,表明茶皂素又是酒精消化的促进剂。这一试验还显示,小鼠的血液、肝、胃中的乙醛含量也有所降低,尤其是肝脏中乙醇、乙醛含量的降低,意味着茶皂素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研究表明,口服0.11~ 0.15g茶皂素能抑制小鼠对酒精的吸收,有助于防止因过度饮酒而造成的危害。在这方面,日本已开发出含茶皂素的饮料、冰淇淋和药片等专利技术。该项研究也为喝茶醒酒提供了新的证据。

文莉等为探讨茶皂素的毒性、刺激性及抑菌作用,将不同质量浓度的茶皂素单次涂抹于家兔背部完整/破损脱毛皮肤上,观察皮肤红斑及水肿情况,取不同质量浓度的茶皂素滴于家兔眼内,观察其刺激性,取适量不同质量浓度的茶皂素涂抹于大鼠背部完整皮肤上,观察毒性反应。采用滤纸片法,测定茶皂素对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40mg/mL 的茶皂素对皮肤有轻微的刺激,16mg/mL 的茶皂素对眼有轻微刺激,茶皂素无明显毒性作用,茶皂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无抑制作用。

吴文鹤等探讨茶皂素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心肌酶活性的影响。将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和茶皂素组。根据实验要求,按标准喂养15周后, 测定每组动物个体血液流变及心肌酶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物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值明显降低,心肌酶大量释放,血液流变异常明显改变;与模型组比较,茶皂素组动物血清中TC、TG、LDL-C

明显降低,HDL-C值升高,心肌酶的释放受到明显抑制,血液黏度、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能力明显降低。茶皂素具有调节血脂、改善血流状态、保护心肌细胞膜完整性的作用。

在水产领域的应用

茶皂素具有溶血作用和鱼毒作用,皂甙对动物细胞存在着破坏作用,发生细胞溶血现象。朱全芬等研究发现茶皂素仅对血红细胞( 包括有核的鱼血、鸡血、无核的人血等) 产生溶血作用,而对白细胞和虾血细胞则没有影响。因此,茶皂素对鱼类有毒性,而对对虾则无毒性作用。茶皂素的溶血机理是皂苷引起含胆固醇的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所致,起初破坏细胞膜活性,进而导致细胞质外渗,最终使红细胞解体失活。鱼毒作用机理是茶皂素首先破坏鳃组织,然后由鱼鳃的上皮细胞进入微血管, 从而引起溶血作用,导致鱼中毒死亡。由于虾鳃是由角质层发育而来,表皮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与鱼鳃的成分结构截然不同;另外对虾的携氧载体是血蓝素,而鱼血却是血红素,因则茶皂素对虾是没有鱼毒作用。茶皂素作为性能优异的天然鱼毒性活性物质,是一种理想的清池剂,可以清除鱼池、虾池中的敌害鱼类。茶皂素能刺激对虾等甲壳类动物体内分泌激素促进蜕皮,从而有利于对虾的生长发育。

据山人研究, 使用浓度为3 mg/ kg 的茶皂素溶液,对虾拦网养殖每茬添加3次、池塘养殖每茬2次,施用茶皂素后敌害鱼类杀灭率达到95% ,投入产出比1∶20,每亩增产对虾4218 kg。根据茶皂素生物活性开发的对虾养殖保护剂,不仅发挥茶皂素的鱼毒作用,而且又发挥茶皂素对对虾生长的促进作用,在对虾养殖中形成了综合效应。此外,茶皂素还可以防治对虾黑鳃病的发生以及对寄生虫的控制,这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并可扩展到其它甲壳类水产品上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

其他应用

茶皂素石蜡乳化剂在纤维板行业中得到应用,效果很好;以茶皂素为主剂配制而成的TW-301,在加气混凝土生产中可用作发泡剂和稳泡剂,它具有脱脂作用,能提高铝粉分散悬浮性,提高料浆浇注的稳定性,改善气孔结构,使产品更牢固可靠。其效果明显优于皂荚粉、拉开粉等。此外,利用茶皂素具有较强的乳化性能和分散性这一特性所制成的石蜡乳化剂也已成功用于纤维板生产中的施胶工艺,它能明显降低产品的吸水率,增强其防水性能,提高纤维板的质量。

此外李光德等采用振荡提取和土柱淋洗的方法,研究了茶皂素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茶皂素溶液的浓度和土壤的pH值对重金属去除率有明显影响。张中文等采用振荡离心的方法研究了茶皂素在不同浓度、pH 值和离子强度下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采用BCR 法研究了茶皂素处理前后土样中各形态的重金属含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茶皂素浓度的增加,重金属的去除率随之增加。

三、展望

我国是个产茶大国, 茶籽饼资源极其丰富,茶皂素的提取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因此,茶皂素具有广阔开发前景,应进一步加强其开发利用。与此同时,也必须注意茶皂素生产开发所存在问题,茶皂素生产工艺基本上以水、乙醇等溶剂提取为主,普遍存在能耗大,产品质量不高,色泽深、气味浓等缺点,难以开发高档次茶皂素产品。今后工艺研究应旨在研究生产成本低,效果好的生产技术组合,以解决目前生产实际问题。在茶皂素系列制品的生产开发上,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如茶皂素抑菌杀虫效果及机理研究,茶皂素对农药增效机制研究等,为进一步开发保健洗涤品和生物农药等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还要继续拓宽茶皂素应用领域,研究具高新技术含量新产品配方和生产技术。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茶皂素提取

茶皂素的提取 1 绪论 1.1 茶皂素简介 茶皂素又称茶皂苷、茶皂甙,是山茶科植物(如茶、山茶、油茶)中含有的一类天然糖甙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山茶科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之中[1]。由七种配基(C30H50O6) (Sapgening)、四种凸糖体(Aglyevn)和二种有机羧酸组成的一种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皂苷化合物。 图1-1 茶皂素的分子结构 我国油茶林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国现有油茶总面积约5500万亩,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木本油料资源,每年的茶籽产量在65万吨左右,约生产15万吨茶油以及50万吨的茶籽饼粕,油茶饼粕中含有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物质,如含脂肪5%、蛋白质l5%、粗纤维6%、糖类40%、灰分6%、皂素l0%~l4%、单宁2%、咖啡碱0.95%,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大部份饼粕当燃料烧掉,或廉价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积压的油茶饼粕发霉生虫污染环境,这种局面应该得到改观。油茶主要产区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近年来,对茶籽饼开发利用已日益引起各地高度重视,而茶籽饼利用,首先是回收茶籽饼中残余茶油,再从中提取茶皂素,残余物可用作蛋白饲料或作有机肥料。因此如何从茶籽饼中提取茶皂素这一类用途广泛、性

能优异天然表面活性剂,对解决茶籽饼综合利用尤为重要,同时也是解决三废问题的有效手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茶皂素市场前景看好,仅就洗发香波这一行业来说,我国洗发香波年总产值约l0万吨,其中一半需加调理剂,共需调理剂1000吨,如果市场占有率达10%,年可销调理剂l00吨,年产值450万元。 1.2 茶皂素的性质 1.2.1 茶皂素的理化性质 纯茶皂素是白色微细柱状结晶体,吸湿性强,对甲基红明显酸性,难溶于冷水、无水甲醇、无水乙醇,不溶于乙醚、丙酮、苯、石油醚等有机溶剂,稍溶于温水,易溶于热水、含水甲醇、含水乙醇、正丁醇及冰醋酸,在稀碱水溶液中溶解度明显增加[2]。茶皂素的配基部分在受热时易发生焦糖化,与萘酚反应可生成紫色物质,其甙键可被酸、碱或酶水解生成糖与皂甙单元。茶皂素溶液对斐林试剂没有还原能力,只有在硫酸或盐酸中加水水解后才有还原能力;在水溶液中茶皂素能被醋酸铅、盐基醋酸铅和氧化钡所沉淀,但不会被氯化钡和氧化铁所沉淀。 表1-1 茶皂素主要理化常数 分子量分子式元素分析值(%)熔点(℃)pH值 1203 C57H90O26 C=59.93,H=7.09 223~224 6.2 1.2.2 茶皂素的表面性质 茶皂素分子具有亲水性的糖体和疏水性性的配基,是一种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湿润、发泡、稳泡及去污等性能。《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条籽捣仁洗农除油腻”。对蛋白质、纤维素无损伤,特别对丝、毛、羽绒的洗涤效果良好。茶皂素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为16,是制备水包油型(O/W)乳液的良好乳化剂,对固体微粒分散作用明显。起泡力几乎不受水质硬度的影响,在pH4~10范围内发泡正常且泡沫稳定持久,具有较好的湿润性。茶皂素与水振荡后产生蜂窝状泡沫,据报道,0、05%茶皂素水溶液,振荡后产生的泡沫可以保持 30min而不消散,而优等肥皂 0.06%的水溶液振荡后产生的泡沫在 14min内就消散了。 实验表明,茶皂素能够显著地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在浓度为 0.01%~1、00%的范围内,加茶皂素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即从 76mN/m下降到46mN/m。在水质硬度为 0-146.94retool的范围内,加茶皂素水溶液的表面活性几乎不受水质硬度影响。以茶籽皂素软化石蜡,其乳化力强,分散性良好,乳液颗粒度在 1.54 m左右,稳定性好,能在室温下长时间存放而不分层。

茶皂素的提取及应用

茶皂素的提取及应用 摘要:本研究利用醇水溶液法,从茶籽中提取茶皂素,通过实验发现,与其它提 取茶皂素的方法相比而言,本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所得产品颜色浅, 含量及得率较高等优点,能完全适用于工厂生产操作。 关键词:茶皂素;提取;应用;醇水溶液法 Abstract: By the method mellow watery solution law, this research distilled the tea spooning from the tea se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is method with much merit: the craft simply, the cost lower, the product obtained light-colored, content and rate much higher. It was completely suitable for the plant production operation. Key words: Tea Spooning, Withdraws, Using, Mellow watery solution law 茶皂素(Tea Spooning),又称茶皂甙,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中含有的一类天然糖甙化合物,它是由配基(C30H50O6)、糖体和有机酸的基本结构构成的一种五环三萜类皂素。在茶籽、茶叶、茶树茎及根系中均有分布, 尤以茶籽中含量最多。茶籽中含茶皂素12%-15%,无味、无色、微粒状结晶体,天然的茶皂素是无色的微细柱状晶体, 具有吸湿性, 味苦辛辣, 同时具有刺激鼻粘膜的特性[1,2]。对甲基红明显呈酸性。茶皂素能溶于水、水甲醇、水乙醇、正丁醇、冰醋酸、醋酰和吡啶中, 但不溶于乙醚、氯仿、丙酮、苯、石油醚等。提纯后的茶皂素是一种无色微细状晶体,分子量1023,分子式C57H90O26,元素分析值C=59.93%,H=7.09%,水溶液呈茶褐色,为不溶物。Ph为5.0-6.5,表面张力为47-51N,熔点223-224℃,味苦辛,易溶于含水甲醇、含水乙醇、正丁醇及冰醋酸、醋酐和吡啶中。 1931年,日本学者青山新次郎首次提取出了茶皂素,但当时没有得到纯结晶体[3]。1952年日本东京大学的石镐守山和上田阳才分离出茶皂素的纯结晶体[4]。6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茶皂素的性质、用途、提取工艺、应用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工作[5,6]。我国对茶皂素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50年代末,到80年代才有较大的进展。目前,生产工艺日趋成熟,茶皂素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我国茶资源十分丰富,茶籽榨油后的茶油枯(茶籽)一般当废物烧掉,实为可惜。茶油枯中含大量的茶皂素、茶油和蛋白质等。而茶皂素分子中由亲水性的糖体和疏水性的配位基团构成, 因此具有乳化、分散、润湿、去污、发泡等多种表面活性性质,是一种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7,8]。茶皂素被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学工业作洗涤剂;纤维板工业的石蜡乳

国内外茶多酚生产技术发展对照

国内外茶多酚生产技术发展对照 (1)国外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超临界C02提取(SCFE)技术应用的研究,西德、日本发展很快,1982年西德已建成一座超临界C02提取酒花生产线,年处理能力为5000吨。日本科学家用超临界C02提取技术,从甜叶菊甙中提取分离甜味配糖体的研究,已获得成功。各国学者相继着手研究超临界与其他单元操作联合的趋势。如吸收、吸附、蒸馏,化学反应等。化学反应和蒸馏联合操作,已有明显的发展,同时在高压下相平衡的有关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运用SCFE技术从茶叶里提取茶多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该技术发展到今天,超临界C02萃取已不是单独使用的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相互组合,多种功能相互补充,使超临界C02萃取技术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目前茶多酚生产技术开发转入到亚洲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等国家,而美国、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茶多酚医学应用和科学研究及开发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上。 (2)国内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的茶多酚工厂总计约有三、四十家,但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质量、规模、成本和效益)的只有三、四家。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工厂全部采用的是传统的溶剂提取法及沉淀分离,没有高新技术手段,产品质量差,综合成本高,在食品添加剂行业价格无法与一些合成的抗氧剂竞争。在医药行业利用超临界萃取组合技术生产茶多酚厂家约有十几家,但都规模较小,科技水平也不高。 红河唐人生物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茶叶资源实施茶酚功能性成份产业化开发项目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与膜过滤等相关的先进技术结合,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茶多酚提取技术,并在提取技术上有所创新,使产品纯度更高,咖啡因含量更低,更加符合工业化生产对原料、溶剂的使用要求;该生产技术还有收率高、建设投资少、能耗低、无溶剂及无农药残留,无"废水、废渣"排放等洁净生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茶多酚有效地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应用。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及其在洗涤剂中的应用_李运涛

茶 叶 科 学 2006,26(3):199~203 Journal of Tea Science 投稿日期:2005-09-13 修订日期:2006-07-12 作者简介:李运涛(1965-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轻化工助剂研究与基础化学教学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及其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李运涛,贾斌 (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1) 摘要:通过从茶籽饼粕中提取茶皂素,并将其与过硼酸钠进行复配进而制取性能良好的洗涤助剂。研究了不同提取工艺的影响因素,考察了产品在洗涤剂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可以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制得的洗涤剂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茶皂素;浸提;过硼酸钠;复配 中图分类号:S571.1; O94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 (2006)03-199-05 Extracting Process of Teasaponin and the Application in Detergent LI Yun-tao, JIA Bi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yang 712081, China) Abstract: A teasaponin is extracted from the tea seed, and then a well-behaved washing assistant is prepared by the teasaponin blended with sodium perbor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 in the different extract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were investigation. Results indicates, in the experiment terms, a satisfactory result were attained,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 and the detergent showed a good application results. Key words: teasaponin, extraction, sodium perborate, blend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及绿色环保工程的实施,那些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日用工业品会逐步被禁止使用,相反,绿色环保型产品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茶皂素是从山茶科植物油茶种子中提取得到的五环三萜类糖苷化合物,纯净的茶皂素是无色柱状晶体,分子式为C 57H 90O 28,熔点为224℃,易溶于热水、甲醇、含水乙醇、和正丁醇。茶皂素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发泡、渗透等能力。其性能柔和,水溶液呈微酸性,因而复配后的茶皂素洗涤剂特别适合于含天然蛋白质的丝、毛、发、羽绒等物的洗涤。由于茶皂素易被降解为无害物 质,因而这种洗涤剂不会污染环境。目前,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开发研究焦点正集中在以天然产物中易于生物分解的洗涤活性物替代化学合成的洗涤活性物,茶皂素洗涤剂的问世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 1979年我国首次以工业方法从脱脂茶籽饼粕中分离出茶皂素,1980年投入生产。目前茶皂素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浸法和有机溶剂法 [1~5] ,鉴于目前茶皂素的两种主要提取方法中, 有机溶剂法具有饼粕综合利用价值高、油脂和茶皂素的提取效率高、产品质量好、适于工艺化生产等优点,我们以95%乙醇为溶剂,探讨了茶皂素提取的工艺流程与方法,并对产品产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茶皂素的提取历史与现状

茶皂素的提取的历史与现状 茶皂素(Tea saponin)又称茶皂苷或茶皂甙,山茶科(Theacease)山茶属(Cameuia )各种植物中含量极其丰富,主要有油茶(Camellia oleifera )、茶(C. sinensis )、茶梅(C.sasanqua )、尖叶山茶(C. cuspidatd )等。茶皂素是皂素中的一类,是从山茶科植物种子或者其种子经榨油后的产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糖甙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茶类植物中,其基本结构包括配基、糖体及有机酸。茶皂素属于五环三萜类,此类结构的化合物较多,它们具有β-香树素骨架,也可为齐墩果烷的衍生物,具有多氢蒎五环。 茶皂素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发泡、湿润等功能,并且具有消炎、镇痛、抗渗透等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生物农药、医药、洗涤剂、食品添加剂、起泡剂、发泡剂、脱脂剂、分散剂等。近年来,各国对茶皂素提取与应用研究越来越重视,提出各种不同提取方法及工艺且对茶皂素生物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目前茶皂素提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茶皂素提取研究进展 (一)水提法 水浸法是较早开发的提取茶皂素的方法,主要是将茶麸破碎用H2O浸出,然后澄清,过滤,浓缩,脱色,再浓缩,脱色后烘干得到粉料。其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简单,但生产水处理量大,常规分离困难,产品纯度低,能耗大,渣处理困难[2]。因此,在此基础上又改进得到多种水提法。 1、稀碱液提取法 冯志明[3]研究出:茶壳用0.5%氢氧化钠溶液煮沸半小时,冷却后过滤得滤液和残渣。残渣用相同方法再浸提2次,将3次滤液合并得到浸提液.。此法的产率为7%~11% ,而用热水浸提产率为5%~9%。 2、水提-沉淀法 先用热水提取,再过滤,滤液中加入沉淀剂沉淀。此法有3种,一是用絮凝剂沉淀除杂:茶粕∶水= 1∶5,水温30~35℃,浸提2h,第二次浸提液用作下一次浸提第一次浸提液。离心,上清液中加入絮凝剂配成的水溶液,加热搅拌至一定温度后,静置。二是用乙醇作为沉淀剂沉淀杂质:刘铁平等探索的水提醇沉法是水提法和有机溶剂法的改进,吸取了两者的优点。水提法杂质多、纯度低、后处理相当困难。有机溶剂法投资大、成本高、工艺复杂。水提醇沉法克服了两者不足之处,并且在茶皂素提取工艺中首次采用壳聚糖复合絮凝剂除杂,取得了较佳效果。三是用丙酮沉淀茶皂素:水提得到的粗皂素5g,再加乙醇10ml,萃取后,再加丙酮25ml,沉淀质量3.55g,茶皂素含量72.4%。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 之中的。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 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 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东晋常璩在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 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 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 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 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 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 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 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 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 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

皂素的提取方法

茶壳中皂素的提取 1.皂素的基本性质 茶皂素茶皂素属于五环三萜类皂苷,是由皂苷元(即配基)、糖体和有机酸形成的结构复杂的混合物。从茶皂素中一共分离出7 种皂苷配基,它们分别是茶皂苷元A、茶皂苷元B(玉蕊精醇C)、茶皂苷元C(山茶皂苷元A)、茶皂苷元E、山茶皂苷元B 及山茶皂苷元D。这七种皂苷配基,均为齐墩果烷的衍生物,区别仅在于 A 环上C-23、C-24 及E 环C-21 所接的基团不同。糖体部分包括葡萄糖醛酸、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4 种,构成的有机酸是当归酸、醋酸,因此茶皂素是一种多单糖的配糖体。 纯的茶皂素固体,熔点223℃~224℃,无色微细柱状结晶,味苦而辛辣,平均分 子式C57H90O26,相对分子质量范围1200~2800,水解后皂苷元碳原子数为C30 2..皂素提取的基本方法 2.1超声波提取法 2.11实验器材及药品 药品:茶壳、无水乙醇,丙酮、浓盐酸等均为分析纯 器材:Y98 -3D超声波细胞粉碎机、RE-3000B旋转蒸发仪、JJ -1大功率电动搅器、HDM1000调温恒温电热套。 2.2实验方法:茶壳—粉碎—超声波提取—过滤—干燥—茶皂素。 用粉碎机将茶壳粉碎,并经过20目筛选,然后浸泡于一定体积的乙醇溶液中,搅拌均匀后装入合适的容器中,将容器固定于反应架上,启动超声波(频率20kHz)细胞粉碎机设置提取时间20分钟(不同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乙醇浓度80%、料液比1:4、超声功率(800w)及提取液温度50度等参数,进行提取,浸提完毕后,进行分离过滤,所得滤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并干燥得茶皂素,称重,测定油茶皂素的含量以及提取率。 2.2浸提法 2.2.1材料与药品:茶壳、石油醚、不同浓度乙醇(100% 、95% 、90% 、85%)、丙酮 2.2.2实验器材:粉碎机、40目筛子、磨口烧瓶、水浴锅、真空抽滤机、 2.2.3材料处理:茶壳清洗干净后,干燥后粉碎, 过40 目筛备用。 2.2.4茶皂素提取工艺流程:茶壳→粉碎→石油醚回流去油脂→乙醇回流→过滤→浓缩→丙 酮沉淀→真空干燥→粗皂素 2.2.5实验方法 2.2.5.1单因素浸提实验 2.2.5.1.1不同乙醇浓度浸提实验称取磨碎的茶壳10.0g 左右, 置于250mL 磨口烧瓶中, 加入80mL石油醚, 45℃水浴回流2h, 去茶油, 过滤, 残渣用相同方法再浸提一次,过滤, 挥发干残渣中的石油醚。再分别加入80ml不同浓度乙醇(100% 95% 、90% 、85%), 在80℃的水浴下回流2h, 趁热过滤, 并用50mL 相应试剂分两次洗涤残渣。将滤液真空浓缩至20mL 左右, 然后加入40mL 丙酮, 沉淀茶皂素, 过滤,将沉淀于50℃条件下真空干燥即得粗茶皂素。 2.2.5.2.2不同料液比浸提实验脱脂后的茶壳中分别加入不同料液比(1∶8、1:10、1∶12、1∶14) 的95%乙醇, 粗茶皂素的浸提方法同上。 2.2.5. 3.3不同提取时间浸提实验茶壳经脱脂后,加入100mL 的95%乙醇, 在80℃水浴中分别回流不同的时间(1、2、3、4h), 粗茶皂素的浸提方法同上。 1.3.1.4 不同提取温度浸提实验脱脂后的茶籽仁中, 加入100mL 的95%乙醇, 分别在不同

中国茶文化历史

课程调查研究报告 研究题目: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正文: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

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舍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二、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形式和社会功能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

设计实验 茶皂素的提取和测定

设计性实验 探究茶皂素的提取和测定实验 小组成员:袁国明王蓉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水提---醇萃法提取茶皂素的原理、方法和一般步骤。 2、探究不同液料比对水提---醇萃法提取茶皂素的影响。 3、探究提取茶皂素的最佳溶剂热水、含水乙醇、正丁醇及冰醋酸。 4、掌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饼中茶皂素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茶皂素难溶于冷水、无水甲醇、无水乙醇,不溶于乙醚、丙酮、苯、石油醚等有机溶剂,稍溶于温水,易溶于热水、含水甲醇、含水乙醇、正丁醇及冰醋酸,根据以上特性,本次实验来探究提取茶皂素的最佳溶剂。 水提---醇萃法又是在以上基础上,根据茶皂素易溶于热水和95%的乙醇,不溶于冷水性质,用热水浸提茶饼,然后于浸提液中加入絮凝剂 Al 2(SO4 )3,沉降除杂冷却后,再用95%的乙醇转萃提纯一种方法。茶皂素与香草醛在浓硫酸作用下表现呈色反应,茶皂素的含量和吸光度值成线性关系,本文利用此性质对茶皂素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三、实验材料 1、实验试剂:95%乙醇;Al 2(SO4 )3;活性炭;NaOH;蒸馏水;香草醛;硫酸;含水乙醇、正丁醇及冰醋酸 2、实验材料:油茶饼粕 3、实验仪器:电子天平、高速万能粉碎机、电热恒温水浴锅、蒸发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三角锥形瓶、纱布、抽滤瓶、滤纸、分液漏斗、烧杯、表面容器、容量瓶、具塞刻度试管 四、实验步骤 1、茶皂素的提取操作 (1) 油茶饼粕的处理

取一定量的油茶饼粕放入高速万能粉碎机中粉碎成油茶饼粕粉末,但不可过细(不利于下一步的过滤),一般粉碎粒度在 l~3 mm为宜。 (2) 探究提取茶皂素的最佳溶剂 称取1g的油茶饼粕粉末4份分别加入到三角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热水、含水乙醇、正丁醇及冰醋酸按1:7比例,标记,置入温度为90℃的恒温水浴锅中处理1.5h,得到茶皂素浸取液。浸取液要趁热用纱布过滤。 (2) 探究一定固液比下恒温热水浴浸提 称取1g的油茶饼粕粉末3份分别加入到三角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蒸馏水和固体的比例为1:6、1:7、1:8,置入温度为90℃的恒温水浴锅中处理1.5h,得到茶皂素浸取液。浸取液要趁热用纱布过滤(茶皂素难溶于冷水,放置冷却后将导致产率下降),将滤渣继续加蒸馏水再次进行恒温水浴浸提,然后趁热用纱布过滤,反复操作三次,将得到的滤液合并。 (3) 加絮凝剂(Al 2(SO4 )3)除杂 絮凝剂可以将浸提液中鞣质、蛋白质、蜡质等不稳定杂质除去,而对于茶皂素的溶解则不会产生影响。 (4) 抽滤(抽滤可以将上述的杂质与茶皂素滤液迅速分离)。 (5) 减压恒温蒸发浓缩 将抽滤除杂后的滤液置于RE 52-99 旋转蒸发其中进行减压恒温蒸发浓缩至稠状,温度80~90 ℃(减压恒温蒸发,既可以使滤液快速浓缩,又使得茶皂素不会遭到高温破坏)。(6) 乙醇转萃 将上述稠状液体置于分液漏斗中,加适量的95%乙醇(PH=5)萃取三次,取上层萃取液,合并三次的萃取液。(茶皂素在95%乙醇中的溶解度很高,而在冷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所以茶皂素转入乙醇中。而其它杂质在乙醇中溶解度较低,就留在下层液中)。 (7) 脱色 将转萃后的液体置于烧杯中,加入少量活性炭进行脱色处理。为了增强脱色效果,可将烧杯中液体加热煮沸,并不断搅拌两三分钟,然后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活性炭。 (8) 蒸发乙醇 将脱色后的滤液置于RE 52-99 旋转蒸发其中进行减压恒温蒸发乙醇,温度55℃,蒸发至稠状时停止。 (9) 恒温干燥 将上述稠状物置于表面容器中,放入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进行干燥,温度50~60 ℃。

儿茶素转化形成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儿茶素转化形成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喝茶作为强身健体和陶冶情操的生活方式。作为六大茶类之一的红茶,其销量最大。 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是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形成的两类重要氧化产物,且与红茶的品质密切相关。本文以儿茶素、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为指标,在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及优化浸提条件的基础上,对其在红茶加工及体外酶促氧化试验中的变化情况做了系统研究。 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茶叶中TSs(TSA、TSB、TSC)和TFs(TF、TF-3-G、TF-3’-G和TFDG)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日本 cosmosil5C18-AR-Ⅱ柱(4.6mm×250mm),两个流动相分别为50mmol/L磷酸和100%乙腈,流速为0.8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80nm,外标法定量。 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精密性、稳定性,此方法可用于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的同时测定。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液料比、浸提试剂浓度、浸提温度作为因子,通过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优化TSs浸提条件。 结果表明:浸提试剂浓度、浸提温度对TSs浸出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料液比对其影响差异显著,主因子效应为浸提试剂浓度>浸提温度>液料比。最佳浸提条件为48%甲醇,70℃,29.41:1mL/g,10min。 在此条件下,TSs浸出量为11.63mg/g,与模型预测值11.70mg/g接近。3.通过比较不同固样方式和保存方式对TSs含量的影响,确定冷冻干燥和液氮保存为最佳的固样方式和保存方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发酵温度和干燥温度对儿茶素氧化形成TFs和TSs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3℃发酵温度有利于TFs的合成,而31℃有利于TSs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 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 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因素,即人 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 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中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 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茶文化开始形成,宋代茶文化达于兴盛。明、清茶文化已经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 “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 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 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 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 茶诗不计其数。 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从“嚼”到“饮”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从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开始吃茶叶了。《诗经》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东汉壹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唐代储光羲曾专门写过《吃茗粥作》。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杭州品尝名茶龙井虾仁。慈禧

太后则喜用樟茶鸭欢宴群臣。云南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吃凉拌茶的 习俗。 从生煮羮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 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也是重要的决定 因素。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羮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 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国已出现了茶叶的 简单加工,把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 萌芽。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做饼已经逐渐完善,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 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受到 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 青散茶大为盛行。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 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 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茶文化源渊流长,对人类社会发 展的影响很大。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 社会的功能。茶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贡献 给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件瑰宝。 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古代 的“茶”。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之风渐盛,并与文化结缘。南北朝佛教的兴起,为茶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寺庙一般坐落在名山之中,其自然 条件适宜茶树生长,且有僧侣可做开发山区的劳动力,因此种茶在 寺庙附近首先兴旺起来。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 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 的精神、社会作用。 进入唐代之后,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区进一步扩大。随着产茶区域的扩大,饮茶习俗也随之迅速普及。780年陆羽著《茶经》, 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是唐代茶文化 形成的标志。该书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文化的百科全书,也 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等。 宋代茶区继续扩大,制茶技术得以改进,饮茶更加普及。斗茶之风盛行,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塞外的茶马交易和茶叶对外贸易都 逐渐兴起,这些都促进了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

发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 斗茶之风的兴起。宋太祖赵匡胤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 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 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在下层社会中,有各种茶文化习俗,如 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等。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而是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由元朝到明朝中期的 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 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时代的茶叶生产,不论产地、制茶技术、茶叶品种和销售市场,均有较大发展。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茶风趋 向纤弱。这段时间还出现了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 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烹茶画卷》、《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 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茶”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虽然是有关茶的传说中的一种,但历代都是作为茶的源头载入史册的。神农相传为上古时代的部落 首领、农业始祖、中华药祖。史书还将他列为三皇之一,也有说是 炎帝。至今,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正是俸神农为民族始祖的 传统信仰的遗韵,而中国茶道也正是源自远古的茶图腾信仰。 "图腾"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古时人们认定每一个氏族都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把这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族的的祖先、保护者、氏族的标志和象征来崇拜。据说,神农当年是在鄂西神农 架中尝百草的。神农架是一片古老的山林,充满着神奇的气息,远 古代原始文化曾在这里交汇融合。在神农架这一片物产丰富、人文 深蕴的土地上,至今还留着一些原始宗教茶图腾的文化遗迹。以茶 为图腾的民族中最突出的是德昂族,这个以茶叶为祖先的古老民族,原称”崩龙",在这个民族的神话史诗《达古达榜格莱标》(德昂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